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夜行性

夜行性

夜行性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101篇,主要集中在动物学、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昆虫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6篇、专利文献435686篇;相关期刊81种,包括人与自然、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化石等; 夜行性的相关文献由130位作者贡献,包括孙倩兰、黎星满、CSIRO等。

夜行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6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435686 占比:99.98%

总计:435782篇

夜行性—发文趋势图

夜行性

-研究学者

  • 孙倩兰
  • 黎星满
  • CSIRO
  • Melissa Songer
  • Otick
  • Stupfel M
  • 乔轶伦
  • 云鹤
  • 付平峰
  • 何平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周梦爽
    • 摘要: 2021年12月21日傍晚,北京猛禽救助中心康复师周蕾拎着沉重的运输箱,行走在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附近的一处林地里。她挑选了一处开阔地,从箱子里抱出一只足有成年人半个胳膊高的猛禽——雕鸮。在对它做完检查后,周蕾把雕鸮轻轻放在泥土上。"呼啦!"5秒钟后,雕鸮头也不回地一跃而起,以惊人的速度掠过田野,消失在远处的密林间。太阳渐渐落下,这只夜行性猛禽正来到它的主场。
    • 李瑞娟
    • 摘要: 俗话说:一日之计在于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人类延续了数千年的生活方式,对于黑夜,人类大多怀有敬畏与恐惧。然而,对于夜行性动物而言,当太阳的最后一道光线隐没、黑暗笼罩大地之时,“一日之计”才刚要开始。在灯光遗弃之地,蟋蟀不知疲惫地高歌,流萤漫天飞舞,壁虎蓄势待发……夜晚充满生机而又暗藏杀机。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式的生物链条中,翱翔于夜空中的猛禽猫头鹰无疑是居于顶层的王者,下面给大家介绍一种小型猫头鹰—红角鸮。
    • 刘俊
    • 摘要: 现生脊椎动物中内恒温主要出现在鸟类及哺乳动物中。在本刊2016年4期《温血的起源》一文中初步总结了当时的各种证据,讨论了内恒温在两个支系出现的时间。近年来又有了一些新发现,推进了我们的认知。远古生物的体温没有办法直接测量,我们只有根据一些与内温性密切相关的性状来推测,尤其是可能在化石中保持下来的性状。在现生动物中有隔膜、心脏为四腔、次生腭、鼻腔冷却、直立的姿势及步态、夜行性、体型小型化、高生长速率、特定的骨骼结构(强烈微脉管化、纤维板层型微观结构、较大个体中的哈氏重建)、脑大、亲代抚育等等。
    • 云鹤
    • 摘要: 黄鼬,俗名黄鼠狼。周身皮毛棕黄或橙黄色。多栖息于平原、沼泽、河谷、村庄、城市和山区等地带。夜行性,主要以啮齿类动物为食,偶尔也吃其他小型哺乳动物,每年3—4月发情交配。选择柴草球下、堤年洞穴、墓地、乱石堆、树洞等隐蔽处筑巢。
    • 摘要: 林鸱,是南美洲一种夜行性鸟类的统称,与夜鹰是近亲。林鸱性情非常懦弱,而且也没有什么过人的本领,在遇到天敌的时候只能束手就擒。为了改变这种生存局面,它们充分利用羽毛的优势,进行伪装。只要在树干上一动不动,就能逃脱天敌的搜捕,留下一条小命。而且在进化的过程中,它们的羽毛进化得与树干越来越接近。就连羽翼未丰的小林鸱,也有样学样,跟着自己的父母一起,成为了动物界的“伪装大师”。
    • 程醉
    • 摘要: 在澳大利亚生活着许多独特的动物,袋熊便是其中之一。一只成年袋熊的体长为70~110厘米,体重为20~35千克。它的头骨扁平,鼻面部较短,身体矮胖敦实。雌性袋熊的腹部有向后开口的育儿袋,所以得名“袋熊”。袋熊是夜行性动物,虽然它的视力比较差,但听觉和嗅觉格外灵敏。
    • 陶丽竹; 魏文燕; 李良玉; 吴艳蓉; 杨马
    • 摘要: 一、稻虾综合种养概况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俗名小龙虾,原产自北美洲墨西哥,经由日本传入我国。克氏原螯虾是夜行性动物,昼伏夜出,天性好斗。因其极强的适应能力和较高的养殖效益,近年来我国小龙虾呈现爆炸式的增长,目前已经发展为我国重要的淡水养殖品种之一,相关产品风靡全国。按养殖方式、水域分类,目前克氏原螯虾有池塘精养、稻-虾综合种养、池塘虾蟹混养、藕虾套养、滩涂地粗养等养殖模式。
    • 杨瑞军
    • 摘要: 你有没有想过,我们的夜晚其实是某些动物的"白天"呢?对于许多动物而言,日落意味着一天的活动结束了,该睡觉休整了——我们人类就保持着这样的作息。然而,动物界有一群"夜猫子",夜幕降临的那一刻,它们的狂欢才刚刚开始。它们被称作夜行性动物,在夜间充分利用自身的感官优势进行捕食、繁殖等活动,是一群昼伏夜出的"夜行侠"。
    • 赵序茅
    • 摘要: 萤火虫属于鞘翅目萤科昆虫,大多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中国究竟有多少种萤火虫,至今还没有确切的数字。大多数萤火虫是夜行性的,白天它们躲在草丛中或者树叶背后休息。也有一些萤火虫是日行性的,如窗萤及锯角萤等,它们白天求偶,不过不发光,很难发现。所有萤火虫的幼虫都会发光,但是长大以后,小部分种类的萤火虫成虫就不发光了。萤火虫幼虫发出的光是一种警戒天敌的信号,而成虫的发光则是一种两性交流信号,也就是求爱的语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