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城市体系

城市体系

城市体系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779篇,主要集中在经济计划与管理、建筑科学、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44篇、会议论文17篇、专利文献99606篇;相关期刊455种,包括城市、城市问题、集团经济研究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2013年中国空间经济学年会、第八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2009年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等;城市体系的相关文献由964位作者贡献,包括陈彦光、邵泽华、刘继生等。

城市体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44 占比:0.74%

会议论文>

论文:17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99606 占比:99.24%

总计:100367篇

城市体系—发文趋势图

城市体系

-研究学者

  • 陈彦光
  • 邵泽华
  • 刘继生
  • 孟祥林
  • 王发曾
  • 周一星
  • 唐子来
  • 倪鹏飞
  • 单纬东
  • 曹清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一丝
    • 摘要: 数字经济作为城市空间布局整合与更新的重要推动力,有利于推动城市的创新发展与动力变革。近年来,中国城市数字经济发展迅猛,部分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并呈现出以城市群为纽带的延伸态势,但城市数字经济的地区发展不均衡特征也较为明显。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城市空间布局的整合与更新展现出了一系列新特征,但是在以数字经济发展驱动城市空间布局整合与更新的过程中还面临一系列阻碍,如城市数据开放度不高,尚未形成完整的数字城市协同共建生态体系,数字经济驱动城市建设发展过程环节缺失等。在此基础上,应从建立数字经济多规协同体系,构建数字经济空间规划体系,搭建城市数字经济服务平台,以数字经济的局部创新发展带动城市整体转型升级等方面推动城市空间布局整合与更新。
    • 丁赵旭
    • 摘要: 秦汉时期安徽淮南地区城市体系是以郡县二级行政中心来构建的。在这一时期,本区因行政区划调整、新的行政中心出现、城市数量增长等原因,使城市体系发生了较大变动。本区交通区位条件优越,部分城市发展为南北商品交换的中转地,也有城市成为区域的军事中心,城市类型逐渐分化。总体上看,秦汉时本区城市体系演化经历确立、完善、恢复和动荡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变化都与中央政策的推行和周边地区政治势力的变动密切相关。
    • 孟祥林
    • 摘要: 大城市战略转向小城市战略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选择,需要通过调整资源布局方式促进城市发展战略的转向。资源空间布局是基于效用最大化目标而进行的区位选择,大城市通过职能疏解带动小城市发展,在帕累托改进中完善中心地的空间布局构架,区域经济实现从非均衡布局到均衡布局的转向。小城市是城市体系进一步完善的底层支撑,其发展质量直接影响中心城市的发展状态。因行政区划限制、大城市优先发展的惯性、交通网络通达程度不高以及城市间过度竞争等问题,小城市与大城市的互动水平较低,不同层次中心地间的协同发展程度不高。小城市是连接中心城市的节点,也是促使区域经济从非均衡发展转向均衡发展过程中建构微中心的基础,前瞻性地思考小城市发展战略转向中面临的问题与实施对策就非常必要。
    • 王启轩; 张艺帅; 赵民
    • 摘要: 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高速铁路建设日益完善,铁路站点等综合性交通枢纽在多尺度城市体系的组织构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我国华南铁路枢纽城市——广州市为例,运用手机信令数据识别出通过广州市四大铁路客运枢纽的客流来源地、目的地,比较各铁路枢纽组织城际客流的整体空间特征,并从广东省域、广佛都市区、1km级网格三个层级探究城际客流影响下的城市体系关联结构。研究发现:广州市四大铁路站点已形成了主次搭配、辐射区各异的整体格局,但在承担城市门户和区域枢纽功能方面存在着结构性差异。从宏观层面看,区域级客运枢纽对省域城市体系建构起到了重要的链接作用;从中观层面看,各区县城际客流的出发、抵达站点存在“属地化”及“非对称”特性,铁路枢纽俨然已成为广佛都市区功能交互的重要构成部分;从微观层面看,广州市空铁联运体系已具一定规模和特色,而四大铁路枢纽的优势服务范围则在空间上相对独立,其中广州站和广州南站具有显著的跨市服务功能。文章对有效引导多层级城市体系完善和促进城市内各类交通枢纽协同发展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 武廷海; 郑伊辰
    • 摘要: 中国国土空间辽阔,历史悠久,长期追求并维系着大一统的局面。从国土空间规划角度看,以都城为核心的城市体系(城邑天下)是国土空间结构的统率,城市体系与行政体系高度吻合,与交通网络相辅相成,与大国山河相得益彰,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塑造提供了基本的空间骨架,共同在广域国土空间控制与社会治理中发挥枢纽作用。在当前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过程中,亟需传承大国山河规画传统,突出城市体系枢纽地位,合理组织“人居-生态-农业”空间,缔造美丽国土与美好人居。
    • 武廷海; 郑伊辰
    • 摘要: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中国城市自诞生以来即表现出鲜明的体系特征。中国城市体系植根于我国幅员辽阔、区域特质多样的自然地理基础,先后经历了城邑起源与地域化、分封制与邦国化、郡县制与层级化等阶段。历经数千年的发展演进,中国城市体系在统一多民族国家之抟成、广域空间之治理中起到了枢纽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面向未来,需要更加重视城市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依托城市体系来规划国土空间,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
    • 张斌; 尹剑; 邱远宏; 姜洪涛
    • 摘要: 基于夜间灯光和社会经济数据,综合运用统计分析、标准差椭圆、位序—规模法则、局域空间自相关和修正引力模型等分析方法探究了1998—2018年西部陆海新通道区域城市发展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结果表明:①西部陆海新通道区域内各城市夜间灯光平均强度显著增长;城市体系空间分布呈现由西北向东南方向的演变格局,城市连通性愈加增强;各城市群空间形态均呈扩张趋势,关中平原城市群空间增长最为明显。②城市规模体系首位度逐渐减小,城市规模结构逐渐趋向于合理的位序—规模分布。③综合西部陆海新通道区域内局域空间自相关结果,成渝城市群城市发展较快,在西部陆海新通道中空间辐射能力不断增强。④城市群间空间关联强度显著增强,成渝城市群逐渐发展为城市群空间关联网络的核心,但城市群间空间关联强度在逐渐增强的同时不平衡性问题愈发明显。结合研究结果,提出强化城市间空间联系能力、加快提升中心城市综合水平、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机制、重点发挥成渝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等对策建议。
    • 朱冰洁; 卢翠; 赵丽; 高丹
    • 摘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针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指出,需要在生态环保、交通互联以及产业发展等方面实现协同发展,并积极推动落实。基于协同发展视域,推动京津冀加强城市体系建设,能够突破京津冀城市体系建设存在的行政区划壁垒,将各自优势比较充分地发挥出来,并且使京津冀在协同发展中共同受益,为区域协同发展创造全新机遇。
    • 张育铜
    • 摘要: 本文利用1995-2008年湖北省城市非农人口的数据,采用了城市首位度指数、聚类分析、位序-规模法则等方法分析了湖北省城市规模体系结构的演变和城市化的进程.研究结果显示:湖北省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相对合理;城市规模体系结构符合位序-规模法则,大城市的发展速度相对于较中小城市来说发展的较快,呈现出激烈的竞争发展态势;城市系统的规模和结构属于第一分布图像的阶数分布的过渡阶段.武汉是湖北省的中心城市,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第二、第三城市(襄阳,黄冈)的实际和理论规模差异也相对较大.
    • 张磊
    • 摘要: 对城市的规划设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合理协调城市内部土地空间与建筑等元素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对城市所在区域进行深入研究,进行宏观指导.建筑设计工作则主要作用于城市内的建筑,基于城市规划与设计框架之上,对空间布局进行安排.在对城市进行规划设计工作时,如果不能开展良好的微观建筑设计工作,将会对城市规划产生负面影响,从而阻碍城市发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