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土壤有机碳密度

土壤有机碳密度

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相关文献在2004年到2022年内共计147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林业、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0篇、专利文献2699799篇;相关期刊72种,包括山地学报、生态学报、植物生态学报等; 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相关文献由587位作者贡献,包括于东升、史学正、赵永存等。

土壤有机碳密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0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699799 占比:99.99%

总计:2699939篇

土壤有机碳密度—发文趋势图

土壤有机碳密度

-研究学者

  • 于东升
  • 史学正
  • 赵永存
  • 孙维侠
  • 王洪杰
  • 王海燕
  • 姚云峰
  • 秦富仓
  • 丁访军
  • 党坤良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尹海龙; 张乃暄; 许中旗
    • 摘要: 为了解冀北坝上坝下地区华北落叶松林土壤碳汇功能的差异,对河北省北部坝上坝下地区的华北落叶松林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碳密度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坝下地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各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于坝上地区,但其差异随土层深度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坝上及坝下地区18年生华北落叶松林土壤有机碳密度未表现出明显差异,分别为15.6 kg/m^(2)和13.2 kg/m^(2);40年生华北落叶松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则有显著差异,分别为21.9 kg/m^(2)和27.9 kg/m^(2);坝上及坝下地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垂直分布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坝上地区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下降的趋势较缓,而坝下地区下降趋势更为明显。
    • 许小明; 田起隆; 孙景梅; 王浩嘉; 王妙倩; 易海杰; 何亮; 张晓萍
    • 摘要: 为明确黄土高原地区植被长期恢复的土壤碳汇效应,采用时空互代的方法,研究子午岭地区150年以来8个植被演替序列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储量的变化特征,分析影响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的植被因素。结果表明:从农地演替到气候顶级辽东栎(Quercus wutaishanica Mary.)群落,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储量明显增加,表现为演替前期(草本群落)快速增加,后期(乔木群落)趋向稳定的变化特征。剖面上来看,随着土层加深,土壤有机碳含量迅速减少。0—5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与5—20,20—40 cm土层差异显著(P<0.05),表明土壤有机碳积累存在明显的表聚效应。枯落物蓄积量与细根生物量均随演替时间呈现出增加的变化特征,前者更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碳储量。0—5 cm土层与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储量与演替时间均存在极显著的幂函数关系,不同土层之间土壤有机碳储量线性相关关系显著(P<0.001)。植被长期演替具有显著的土壤碳汇功能。未来黄土高原地区林、草地的恢复应根据植被带的分异规律,促进自然演替,以进一步提升该地区的土壤碳汇潜能。
    • 王艺杰; 于丽君; 张稳; 孙文娟
    • 摘要: 为探究造林后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变化的影响因素,收集并筛选出全球390组造林后表层土壤有机碳变化的文献数据,利用逐步线性回归和随机森林模型分析造林后土壤有机碳指标变化及土壤、气候和土地利用因素对土壤固碳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随机森林模型估算中国8个气候区退耕还林情景下表层土壤有机碳指标变化。结果表明:1)造林后土壤有机碳密度占生态系统有机碳密度比例主要受土壤初始有机碳密度和乔木地上、地下有机碳密度影响,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量主要受土壤质地和土壤初始有机碳密度影响。树种根冠比越大、土壤黏粒与粉粒含量越高、土壤初始有机碳密度越低,越有利于表层土壤有机碳累积。2)我国不同气候区退耕还林40年后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平均增加2.68~12.88 Mg C hm^(-2),土壤有机碳密度占生态系统有机碳密度比例从造林5年后的61.21%~92.87%降至造林40年后的25.67%~61.09%,暖湿气候条件比冷干气候条件的下降速率更大,表明冷干气候区土壤固碳速率与植被固碳速率相关性更高。
    • 廖娇娇; 窦艳星; 安韶山
    • 摘要: 为了探明黄土高原不同植被群落多样性与土壤有机碳密度关系,在黄土高原纸坊沟小流域选取几种典型的植被群落(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铁杆蒿Artemisia gmelinii、长芒草Stipa bungeana、狼牙刺Sophora davidii和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野外调查了植被多样性,同时室内测定0—10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密度以及相关土壤环境因子。结果显示:(1)不同植被群落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Mclntosh均匀度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表现出相同的变化特征。柠条和刺槐群落差异不显著(p>0.05),二者显著低于其他植物群落(p0.05),显著高于其他植物群落(p柠条>铁杆蒿>狼牙刺>长芒草。(2)不同植物群落土壤全氮含量、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速效养分(硝态氮、铵态氮、速效磷)大致表现为相同的变化特征,均表现为长芒草和狼牙刺群落高于其他群落,而柠条和刺槐群落土壤养分含量低于其他植物群落,不同植物群落土壤pH值表现出相反的变化特征。(3)在垂直方向,土壤有机碳密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80—10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密度最低(p<0.05),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密度最高,表现出明显的“表聚性”,相同土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大致表现为长芒草和狼牙刺群落高于其他植物群落。(4)相关性分析显示,不同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与有机碳和有机碳密度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冗余分析显示,土壤pH值和微生物量碳含量是主导植被多样性和土壤有机碳密度重要驱动因子;双因素分析表明植被类型和土层深度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具有显著的影响(p<0.05)。
    • 陈志林; 强浪浪; 向安民; 田翠翠; 庞军柱; 党坤良
    • 摘要: 做为青海三江源区主要森林类型之一,祁连圆柏(Juniperus przewalskii)林提供着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尤其在增加青海省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方面。以青海祁连圆柏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样地调查、室内试验和数理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主要地形因子(海拔、坡向、坡位、坡度)对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祁连圆柏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均值为209.56 t·hm^(-2)。其中,以兴海中铁林场(247.37 t·hm^(-2))最大,泽库麦秀林场(158.96 t·hm^(-2))最小,各区域间存在一定差异。青海祁连圆柏林土壤有机碳密度随海拔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其中,以海拔3500~3700 m范围最大,为255.93 t·hm^(-2),海拔2900~3100 m最小,为152.03 t·hm^(-2);土壤有机碳密度随坡度增大而下降,坡度5°~15°最大,为297.22 t·hm^(-2);下坡位(251.76 t·hm^(-2))>中坡位(212.56 t·hm^(-2))>上坡位(153.24 t·hm^(-2));阳坡土壤有机碳密度(206.72 t·hm^(-2))略低于阴坡(215.55 t·hm^(-2))。通过t检验,不同海拔、坡度和坡位间土壤有机碳密度存在差异。总之,在不同立地因子中,海拔和坡位是调控祁连圆柏林土壤有机碳密度的主导因子。
    • 杨东伟; 张建强; 黄学彬; 章明奎
    • 摘要: 【目的】研究休闲农业旅游背景下,浙江省由水田改种花卉、果树和苗圃的土壤有机碳(SOC)的时空分异,掌握利用方式改变后农田土壤固碳情况。【方法】选择浙江省水田及其改旱作后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方法,以“空间换时间”研究水田改旱作后1 m深土体内SOC密度和储量的时空变化,对比不同类型水田土壤改旱作后SOC变化的差异,估测浙江省水改旱土壤SOC储量变化。【结果】水田改旱作15~20 a后,潜育、铁渗、铁聚和简育等4类改旱系列土壤1 m深土体内,SOC分别下降了13.9%、34.9%、18.9%和23.9%,SOC密度损失量分别为2.06、2.92、1.14和1.54 t·hm^(-2)·a^(−1)。改旱后,SOC下降速率与地下水位下降深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水田是有利于SOC储存的土地利用方式,水田改旱作会降低SOC储存量,影响区域碳平衡。图3表4参16。
    • 刘欢瑶; 孟岑; 邹冬生; 吴金水
    • 摘要: [目的]在预测土壤有机碳密度(SOCD)空间分布时,充分利用相关具有不确定性的或先验分布的多源数据,以提高其预测精度.[方法]在亚热带红壤丘陵区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农业生态景观单元为研究区,以环境因子作为辅助变量,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贝叶斯最大熵结合地理加权回归模型(BME-GWR)、按土地利用类型估算的贝叶斯最大熵结合地理加权回归模型(BME-GWRL)三种方法,计算并比较其对SOCD的空间预测结果的影响.[结果]BME-GWR和BME-GWRL模型方法对SOCD的空间异质性有更强的解释能力.BME-GWR和BME-GWRL模型的交叉验证结果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81、0.79,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0.35、0.33,平均绝对拟合误差(MAE)分别为0.21、0.19,模拟精度高于GWR模型.结合辅助变量的软数据可以更好地体现SOCD的空间局部特征,尤其是BME-GWRL模型采用了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范围内拟合的软数据,比不划分土地利用类型直接以整个研究范围模拟(BME-GWR模型)的结果更准确.[结论]BME-GWRL考虑了软数据的估算单元的不确定性,可为合理利用多源辅助数据、提高模拟精度提供有效方法.
    • 李云红; 邵英男; 陈瑶; 刘延坤; 田松岩
    • 摘要: 选择黑龙江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云冷杉红松林和蒙古栎红松林为研究对象,测定2种林型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含量,探讨不同森林植被对2种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结果 表明:2种森林类型下2种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均表现出随土层加深而降低的趋势;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和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在2种林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2种林型间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土壤水溶性有机碳与土壤有机碳之比均表现为蒙古栎红松林高于云冷杉红松林;土壤碳密度云冷杉红松林显著高于蒙古栎红松林(P<0.05).研究表明,在东北温带森林中,对于本研究所选取的由特定树种组成的云冷杉红松林和蒙古栎红松林,其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差异不显著,但活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比例蒙古栎红松林高于云冷杉红松林,即云冷杉红松林的土壤碳库稳定性较蒙古栎红松林好,土壤碳储量高.
    • 楚梦玮; 侯巍楹; 净婷菲; 常兆峰; 段文焱; 周丹丹; 李芳芳
    • 摘要: [目的]深层土壤有机碳库是陆地碳库的重要组成,研究云南省深层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及其影响因素,对云南土壤中污染物的迁移和农作物的生长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收集云南省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中570个土壤统计剖面数据,运用土壤类型法对云南省深层土壤有机碳密度(SOCD)进行估算;根据云南省土壤类型图,统计云南省不同类型土壤的深层土壤有机碳储量(SOCR);使用ArcGIS绘制深层SOCD的空间分布图,与云南省表层土壤空间分布进行比较;结合单因素分析对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根据Van Bemmelen系数估算所得:云南省30~200 cm深层平均SOCD为44.21 t/hm2,SOCR为1.67×109 t.深层SOCD由滇东南向滇西北方向逐渐增大,与云南省表层土SOCD变化规律相似;并且深层SOCD的分布受海拔、降水量和温度的影响,深层SOCD值与海拔和年均降水量呈正相关,温度与深层SOCD则呈负相关.[结论]云南省深层土壤SOCD大于全国SOCD的平均值,但均小于云南省0~20 cm表层SOCD.本研究对未来其他地区深层土壤有机碳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王丹妮
    • 摘要: 分析了上海市2009年以来的土地利用类型与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变化以及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上海市2012、2016年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为1.061014×1010kg、1.149566×1010kg,表层土壤平均有机碳密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70kg/m2,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占全国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的0.026%;耕地、林地和园地转化为工矿仓储用地、公共设施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时造成了表层土壤有机碳的排放,而其他农用地—耕地、公共设施用地、工矿仓储用地和工矿仓储用地—耕地、公共设施用地以及其他土地—耕地、公共设施用地时有利于表层土壤有机碳的汇聚;上海市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增加主要来源于土地利用类型不变的土地(农用地、滩涂土地等),这些土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增加是土壤碳密度(有机碳含量)普遍增高的结果.建议通过进一步加强农用地、滩涂土地的有效保护,并对建设用地上的建筑物实施立体绿化等措施,提升上海市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