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国家与社会关系

国家与社会关系

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236篇,主要集中在社会学、中国政治、政治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6篇、专利文献21443篇;相关期刊182种,包括湖北行政学院学报、天津行政学院学报、人民论坛等; 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相关文献由257位作者贡献,包括周庆智、庞金友、张震环等。

国家与社会关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6 占比:1.09%

专利文献>

论文:21443 占比:98.91%

总计:21679篇

国家与社会关系—发文趋势图

国家与社会关系

-研究学者

  • 周庆智
  • 庞金友
  • 张震环
  • 何绍辉
  • 刘助仁
  • 刘新桥
  • 努力曼·依米提
  • 吴天慧
  • 吴晓霞
  • 周俊利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韩莹莹; 廖嘉豪
    • 摘要: 人民政协是土生土长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具有“我有你没有、我能你不能”的政治优势。对于人民政协的问题,鲜有学者开展追根溯源式的研究。本文遵循国家与社会关系分析视角,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辨证互动关系出发,构建出人民政协生成逻辑的分析框架。研究认为,人民政协是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基于阶级、民主建构和国家建构三重逻辑诞生的必然产物。其中,阶级逻辑表现为工农无产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受到官僚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构成了人民政协得以生成的基石;民主逻辑表现为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民主目标与“两步走”路线对人民政协的生成发挥了引领作用;国家建构逻辑表现为中国共产党在政间的互动博弈中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新民主主义政权,直接作用于人民政协的生成。总之,人民政协的生成从根本上是中国社会矛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产物,是统一战线这一党的理论和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中的必然结果。
    • 韩志明; 贺晶晶
    • 摘要: 诉办关系是多元主体为解决社会问题而建构起来的关系,直接体现和反映了国家与社会之间的联结状况,是考察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要切入点。根据社会民众的“诉”与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办”两个维度,各种各样的诉办关系大致可分为不诉不办、有诉难办和有诉就办等基本形态,呈现国家与社会关系在联结性上的差异。不同诉办关系联结的点位、速度、频度和强度等有所不同,最后问题解决的途径、节奏和结果也不一样。透过不同时代诉办关系的特性可以发现,国家与社会的联结包含了特殊的演进逻辑,具体包括从国家中心迈向社会中心、从封闭到开放、从简单粗放到琐碎精细、从公共物品到个人权益、从不对等支配到合作博弈以及从人工作业到技术治理。许多治理变革都是围绕诉办关系而展开的,比如建立12345热线、“民呼我应”改革和“接诉即办”改革等。这些改革提供了社会问题解决的新路径,也重构了国家与社会之间的联结关系。从诉办关系来切入国家与社会之间的联结状态,不仅有利于洞见诉办关系改革的实质,也提供了理解国家与社会关系及其演变的新视角和新知识。
    • 王海娟
    • 摘要: 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战略的推进,国家加强对基层治理的管理,如何通过接入国家力量提升村民自治能力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新命题。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民自治面临熟人社会基础不断瓦解、治理限度不断凸显的困境,难以适应农村社会发展需要。地方政府以资源下乡为抓手,从治理资源、公共权威、公共规则三个方面加强制度供给,形成了新型村民自治制度。地方政府将基层治理纳入国家制度体系的同时保留了村民自治,通过接入国家的力量提升了村民自治能力。新型村民自治与农村基层治理的“非程式化”“复杂化”特点相适配,是接入国家力量且保持基层自主性的新型基层治理模式,区别于国家力量支撑不足的社会性自治和国家力量消解村民自治的行政科层制。在我国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应充分重视基层治理的特点,将国家力量与社会力量有机结合起来。
    • 曹正汉
    • 摘要: 在国家建构和国家治理上,西方传统重权力横向分立,如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的分立;中国传统重中央、地方、社会三者关系。此种中国传统之形成,与历史上早期中国的规模就已非常巨大有关;因国家规模巨大,在治理上不得不分出中央、地方与社会三个层面,因而不得不重中央、地方、社会三者关系。这一特点决定了中国治理有一条主线,那就是处理和协调中央、地方与社会关系,应对三者之间的冲突问题。与这种治理传统相对应,中国治理研究也有一种理论视角,就是以中央、地方与社会关系为理论分析的主线,发展解释理论或提出国家体制改革方案。这种理论视角已成为中国治理研究的一种思想传统,甚至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种理论流派,从历史上一直延续到当代。
    • 郁建兴
    • 摘要: 基层公权力既是政府权力的“末梢”,也是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铰链”,更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一颗关键棋子。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要实现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实现基层公权力规范运行,减少基层治理的制度成本,应当成为破题重要一着。
    • 吴天慧
    • 摘要: 中国互联网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重构了国家与社会关系。中国互联网政治呈现出"控制"和"反控制"之间的关系:网络社会通过政治文化、组织社会两个维度向国家表达诉求并形成、实施压力,促进政治文化的多元化,为利益表达和集体行动提供了新的渠道;与此同时,国家保持自主性,提升国家能力,采用舆论管理、政治宣传、政务回应的策略管控互联网,形成中国式"监管国家"。面对信息社会的发展,国家参与互联网政治,反过来对国家与社会关系产生了后续的影响:国家基本能够适应互联网治理的需求,但是来自社会的压力仍未消除,网络社会与监管国家也仍将继续处于长期博弈的过程中。
    • 翟桂萍
    • 摘要: 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治理"概念纳入党的执政话语体系以来,关于治理的讨论就不仅仅局限于理论层面,也成为一个实践问题.特别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门就制度与治理问题进行研究,更加凸显了治理对国家发展的重要价值.通过经典文本考证发现,马克思恩格斯在诸多文献中论述过"治理"问题,并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赋予了"治理"词语不同意涵.基于马克思主义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我们可以缕析出马克思恩格斯治理思想的主要意涵和内在规定.马克思恩格斯治理思想旨在国家与社会相分离基础上对社会秩序进行建构,是实现国家与社会不断成就"公共性"的彼此融合,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国家向社会的回归,是治理的真正实现.
    • 吴天慧
    • 摘要: 中国互联网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重构了国家与社会关系.中国互联网政治呈现出"控制"和"反控制"之间的关系:网络社会通过政治文化、组织社会两个维度向国家表达诉求并形成、实施压力,促进政治文化的多元化,为利益表达和集体行动提供了新的渠道;与此同时,国家保持自主性,提升国家能力,采用舆论管理、政治宣传、政务回应的策略管控互联网,形成中国式"监管国家".面对信息社会的发展,国家参与互联网政治,反过来对国家与社会关系产生了后续的影响:国家基本能够适应互联网治理的需求,但是来自社会的压力仍未消除,网络社会与监管国家也仍将继续处于长期博弈的过程中.
    • 摘要: 《中国社会组织研究》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主要发表国家与社会关系、社会改革与创新、第三部门与地方治理、慈善公益和公民参与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本期收录主题论文8篇、书评1篇、访谈录2篇、域外见闻1篇。主题论文涉及国际网络公益、公共服务购买模式与社工离职意向的关系、非营利法人分类体系构建、社区团队提升社会资本的经验观察、民办非营利养老机构向社会企业转型、“三社”持续联动的边界与条件、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形成逻辑和策略、社会组织参与经济创新共同体建设的整合机制。
    • 赵雅婷
    • 摘要: 巴希尔政权在2010年大选中巩固了政治实力与统治合法性,2011年南北苏丹正式分立更是为其国家治理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实施环境。然而,仅仅八年后,统治苏丹30年的巴希尔政权在遭遇民众持续的抗议示威与军方的倒戈后迅速倒台。为分析背后原因,本文以国家与社会关系为视角考察苏丹的治理危机与政治变局。在国家层面,巴希尔的强权统治和对国内多项事务与关系的处理不当充分反映出强国家与弱治理的特征。在社会层面,巴希尔长期的高压统治及2011年后社会参与的逐步增多更诠释了弱社会与强参与的特点。2019年的政治变局是苏丹国家与社会关系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在政治转型时期,过渡政府需努力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并有效控制社会力量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构建更加和谐与统一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才能实现苏丹的长治久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