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唑虫酰胺

唑虫酰胺

唑虫酰胺的相关文献在2004年到2022年内共计238篇,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化学工业、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0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88365篇;相关期刊43种,包括昆虫学报、贵州科学、农药科学与管理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六届全国农药创新技术成果交流会、国家农药创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7学术研讨会暨第四届湖南省湖北省农药植保学术交流会、中国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第十二届年会等;唑虫酰胺的相关文献由494位作者贡献,包括陈文明、陈佛祥、张志伟等。

唑虫酰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0 占比:0.09%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88365 占比:99.90%

总计:88450篇

唑虫酰胺—发文趋势图

唑虫酰胺

-研究学者

  • 陈文明
  • 陈佛祥
  • 张志伟
  • 彭永强
  • 朱刚
  • 沈海峰
  • 王礼文
  • 刘奎涛
  • 吴泽伟
  • 张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苏正川; 卿尚飞
    • 摘要: 本试验探索了唑虫酰胺和虫螨腈对蓟马的增效作用和防治节瓜蓟马的田间使用效果。以节瓜蓟马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测定2种药剂对节瓜蓟马的杀灭作用,并根据孙云沛法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值),判断2种药剂混合的增效作用。根据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NY/T1464.6-2007第6部分:杀虫剂防治蔬菜蓟马的方法设计田间小区试验,观察30%唑虫酰胺·虫螨腈悬浮剂在田间对节瓜蓟马的控制作用。结果显示,2种杀虫剂以1:1复配时具有很强的增效作用,共毒系数为156.45;30%唑虫酰胺·虫螨腈悬浮剂在田间使用具有比单独使用两种药剂的防效要更高。研究表明,唑虫酰胺和虫螨腈复配可以用于节瓜蓟马的防治,并且具有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
    • 魏杰; 廖朝选
    • 摘要: 为明确15%唑虫酰胺悬浮剂对家蚕的急性毒性与风险性,采用桑叶浸叶法对家蚕进行急性毒性试验获取其毒性终点,并结合田间施药量及相关数据计算预测暴露浓度(PEC)和预测无效应浓度(PNEC),通过PEC与PNEC计算风险商值RQ进行初级风险评估。结果显示,15%唑虫酰胺悬浮剂对家蚕的半致死浓度96h-LC_(50)为59.3mg a.i./L,毒性等级为中毒。风险评估结果表明,15%唑虫酰胺悬浮剂对家蚕的暴露风险不可接受,禁止在桑园及蚕室附近使用。
    • 刘伶俐; 索纹纹; 徐飞良; 黄向荣; 万译文
    • 摘要: 建立了QuEChERS净化结合HPLC同时测定土壤中氟虫双酰胺、氯虫苯甲酰胺、氟啶虫酰胺、唑虫酰胺4种酰胺类杀虫剂残留量的检测方法。样品经乙腈振荡提取、PSA和C_(18)分散固相萃取净化、离心、取上清液过0.22μm滤膜后待测。采用C_(18)色谱柱,以乙腈-0.1 mol·L^(-1)乙酸铵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等度洗脱,采用UV检测器测定,外标法定量。在最优的实验条件下,土壤中4种酰胺类杀虫剂在0.05~5.0 mg·L^(-1)范围内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其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9。氟虫双酰胺、氟啶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的检出限(LOD)均为0.20μg·g^(-1),唑虫酰胺的检出限(LOD)为0.40μg·g^(-1)。土壤中氟虫双酰胺、氟啶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在0.2,1.0,2.0μg·g^(-1)时回收率为96.7%~106%,RSD值为1.42%~2.60%;土壤中唑虫酰胺在0.4,2.0,4.0μg·g^(-1)时回收率为88.2%~98.7%,RSD值为1.04%~1.16%。该方法具有精密度高、操作简便、稳定等特点,符合农药残留分析的检测要求。
    • 樊宗芳; 陈亚平; 樊锐; 和淑琪; 桂富荣
    • 摘要: 【目的】比较不同CO_(2)浓度下虫螨腈和唑虫酰胺对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和花蓟马F.intonsa成虫的毒力以及体内保护酶和解毒酶等酶活性的影响,对未来高CO_(2)浓度下进一步研究蓟马对虫螨腈和唑虫酰胺的抗性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以便及时做出害虫管理策略的调整。【方法】采用浸渍法测定正常CO_(2)浓度(400μL/L)和高CO_(2)浓度(800μL/L)环境下虫螨腈和唑虫酰胺对两种蓟马成虫的毒力[致死中浓度(LC_(50)值)和亚致死浓度(LC_(25)值)];通过酶活性分析测定这两种CO_(2)浓度下LC_(25)浓度虫螨腈和唑虫酰胺处理48 h后这两种蓟马成虫体内保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解毒酶[羧酸酯酶(carboxylesterase,CarE)、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和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 enzyme system,CYP450)]以及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活性。【结果】800μL/L CO_(2)下虫螨腈在48 h内对西花蓟马和花蓟马成虫的LC_(50)值分别为1.33和0.37 mg/L,分别是400μL/L CO_(2)下的0.68和0.66倍;LC_(25)值分别为0.60和0.24 mg/L,分别为400μL/L CO_(2)下的0.61和0.83倍。800μL/L CO_(2)下唑虫酰胺在48 h内对西花蓟马和花蓟马成虫的LC_(50)值分别为1002.64和247.66 mg/L,分别是400μL/L CO_(2)下的0.98和0.78倍;LC_(25)值分别为368.77和146.10 mg/L,分别是400μL/L CO_(2)下的2.44和1.21倍。在800μL/L CO_(2)下,LC_(25)浓度虫螨腈和唑虫酰胺处理48 h后两种蓟马成虫体内测试的各种酶活性(CYP450除外)均高于400μL/L CO_(2)下的;两个CO_(2)浓度下西花蓟马成虫体内SOD,POD,CAT以及AChE活性均显著高于花蓟马成虫体内的相应酶活性。两个CO_(2)浓度下,经LC_(25)浓度唑虫酰胺处理后,两种蓟马成虫体内的3种保护酶活性(400μL/L CO_(2)下花蓟马SOD活性除外)均显著高于对照(含0.1%吐温-80的蒸馏水处理),且800μL/L CO_(2)下西花蓟马成虫体内SOD和CAT活性均最高,分别为39.74±1.59和37.93±1.31 U/mg pro。两个CO_(2)浓度下,LC_(25)浓度虫螨腈和唑虫酰胺处理48 h后,西花蓟马成虫体内CarE活性较对照显著降低,而花蓟马成虫体内CarE活性高于对照,其中,经唑虫酰胺处理后达到显著差异;同时两种蓟马成虫体内AChE活性较对照均显著提高。【结论】高CO_(2)浓度增强了杀虫剂对西花蓟马和花蓟马的毒杀效果,花蓟马对这两种杀虫剂的敏感性强于西花蓟马,且西花蓟马对这两种杀虫剂的适应能力强于花蓟马。
    • 马涛; 刘哲
    • 摘要: 本文介绍了使用C_(18)色谱柱,乙腈/0.1%磷酸水溶液=80/20(V/V)为流动相,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波长280nm,对唑虫酰胺和氰氟虫腙进行同时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唑虫酰胺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5,变异系数为0.65%,平均回收率为99.16%;氰氟虫腙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0,变异系数为0.23%,平均回收率为98.76%。
    • 李俊; 陈蓓蓓; 谢婷婷; 何伟; 龚会琴; 廖朝选
    • 摘要: 以斑马鱼、大型溞、羊角月牙藻为试验生物,分别测试其暴露于30%唑虫酰胺悬浮剂中的急性毒性,获取其毒性试验结果,再结合农药行业标准中的毒性等级划分标准,评估30%唑虫酰胺悬浮剂对以上3种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等级,从而为30%唑虫酰胺悬浮剂的生态风险评价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30%唑虫酰胺悬浮剂对溞类(大型溞)48 h-EC_(50)=0.0015 mg a.i./L、鱼类(斑马鱼)96 h-LC_(50)=0.0055 mg a.i./L、藻类(羊角月牙藻)72 h-E_(r)C_(50)=1.88 mg a.i./L、72 h-E_(y)C_(50)=0.26 mg a.i./L,其毒性等级分别为剧毒、剧毒、高毒。
    • 唐肖丽; 邓明学; 谭有龙; 唐明丽
    • 摘要: 为了探明单剂24%螺虫乙酯SC、15%唑虫酰胺SC及复配剂18%螺虫乙酯·唑虫酰胺SC对柑橘锈壁虱的防治效果,在2019年和2020年对这3种药剂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综合2次试验结果表明,18%螺虫乙酯·唑虫酰胺SC、24%螺虫乙酯SC和15%唑虫酰胺SC喷药后20d两次试验调查结果的防效均在90%以上,持效期长达20d,均可在柑橘上推广使用。另外,建议在锈壁虱爆发期,首次喷药后隔20d重新施药一次进行防治。
    • 林涛; 李梦霞; 郭瑾; 陈静; 李茂萱; 李彦刚; 刘宏程
    • 摘要: 介绍绿茶中毒死蜱和唑虫酰胺基体标准物质制备过程。在茶树上喷洒毒死蜱和唑虫酰胺农药,鲜叶经采青、萎凋、杀青、揉捻、干燥等步骤后制成绿茶,然后粉碎混匀,得到绿茶中毒死蜱和唑虫酰胺基体标准物质。均匀性、稳定性检验结果表明该标准物质的均匀性、稳定性均满足要求。经8家实验室联合定值,毒死蜱的标准值为0.295 mg/kg,扩展不确定度为0.027(置信区间为95%,k=2);唑虫酰胺的标准值为0.373 mg/kg,扩展不确定度为0.023(置信区间为95%,k=2)。该绿茶中毒死蜱和唑虫酰胺满足基体标准物质的要求,可用于绿茶检测的质量控制。
    • 孙太安; 李绍卫; 何中体; 李小英; 谢绍兴; 张献
    • 摘要: 为了筛选出高效、安全防控茶小绿叶蝉的药剂,选择氟吡呋喃酮、唑虫酰胺、氟啶虫胺腈、双丙环虫酯和茚虫威5种进口新型杀虫剂开展田间药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5种药剂对山地茶园茶小绿叶蝉均有较好的防效,药后1d各处理的防效为76.43%~90.93%,药后7d各处理的防效均达到85.50%以上,药后14d的防效仍保持在83.45%以上。5种药剂在试验剂量下对茶树生长未产生不良影响,对环境友好,安全性较高,均可以作为防治山地茶园茶小绿叶蝉的绿色应急防控药剂,在生产上进行推广应用。
    • 张丹; 吴耀; 何林海; 章秀梅; 徐文; 黄越
    • 摘要: 唑虫酰胺是一种新型吡唑杂环类杀虫杀螨剂,通过田间试验评价了不同浓度的唑虫酰胺对西兰苔上小菜蛾、菜青虫的防治效果,为生产应用提供依据.试验结果表明:药后24 h~21 d,15%唑虫酰胺悬浮剂不同浓度、不同施药次数处理对西兰苔上小菜蛾、菜青虫均有较好的防效,速效性好,施药1次的情况下持效期在7 d以上,施药2次持效期达21 d;对菜青虫的防治效果总体优于小菜蛾,药后21 d各处理防效均在80%以上.相同施药次数下,15%唑虫酰胺悬浮剂不同浓度处理对西兰苔上小菜蛾、菜青虫的防效总体差异不显著,在实际生产中可低浓度施药,实现农药减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