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和解

和解

和解的相关文献在1964年到2023年内共计9275篇,主要集中在法律、中国政治、中国共产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38篇、专利文献6937篇;相关期刊1272种,包括电子知识产权、法制与社会、人民司法等; 和解的相关文献由11062位作者贡献,包括林宰显、韩宇镇、朴胜煜等。

和解—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38 占比:25.21%

专利文献>

论文:6937 占比:74.79%

总计:9275篇

和解—发文趋势图

和解

-研究学者

  • 林宰显
  • 韩宇镇
  • 朴胜煜
  • 全柄文
  • 尹鹏
  • 李泰美
  • 朴俊永
  • 全勇俊
  • 金廷宣
  • 西孝启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郭玉生
    • 摘要: 启蒙理性把人从宗教的和形而上学的观念束缚中解脱出来,赋予人极大的自主性与能动性。但主体性原则仍然只是一个片面的原则,它不能恢复传统的宗教和形而上学的社会一体化力量,使分裂和异化了的生活世界重新成为一个整体。面对现代性演进中出现的此类问题,德国古典美学的代表人物康德、席勒、黑格尔等致力于寻求和解的途径,希望在理性的基础上通过审美活动和文学艺术使真善美重新统一起来,由此具体论述了艺术与道德关系问题。康德以审美判断力为基础分析了“美的艺术”的和解功能;席勒指出艺术教育实现了审美自由与道德自由的统一;黑格尔提出了艺术美是伦理实体的感性显现的观点。
    • 程猛; 赵新生
    • 摘要: “违逆者”在此指通过教育取得学术资格、实现阶层跨越的知识分子群体。安妮·埃尔诺和迪迪埃·埃里蓬就是两位劳工阶层家庭出身的“违逆者”。在父亲去世后,埃尔诺写下了动人心魄的自传体小说《位置》,埃里蓬则在《回归故里》中细腻回顾了自己充满矛盾和痛苦的成长历程。基于这样两部自传体小说以及《自我分析纲要》中皮埃尔·布迪厄的自白,剖析底层出身的知识分子通过教育向上流动过程中的情感结构以及回望原生家庭和阶层文化时的复杂心境,并结合中国情境下农家子弟通过教育跨越城乡边界的成长叙事,深描背叛与救赎、违逆与和解之路。阶层跨越之旅的复杂性突出表现在个体社会位置的动荡不安,救赎与和解亦是试图接纳过去,进而重构自我的一种努力。
    • 潘一婷
    • 摘要: 土著建筑遗产是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前殖民地国家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基于既有研究和加拿大遗产机构政策报告,梳理加拿大土著建筑遗产保护的发展历史,首先介绍加拿大传统土著建筑的基本特征,然后分析加拿大土著建成遗产保护的挑战与对策,最后探讨加拿大当代土著建筑实践的趋势。研究归纳了加拿大土著建筑遗产保护历程五个值得关注的经验:将土著遗产保护作为土著人的基本权利和社会公义;基于现有遗产保护体系不断争取土著人参加权和话语权;明确土著遗产更突出的无形文化遗产内涵和价值;确定"土著人所有、诠释、保护土著遗产"的基本方向;超越传统形式的类型学、看重土著知识的融合与传承的当代土著建筑实践。
    • 何海涛
    • 摘要: 共同体是个体的集合,共同体的演变折射的是个体的境遇,这种境遇反映在个体与共同体的关系中。从古希腊整体主义的城邦共同体到近代契约论的共同体,从黑格尔的伦理共同体到马克思的“自由人联合体”,其间个体与共同体经历了从一体到分化,再到和解的变化过程。这些变化反映的是个体在不同共同体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也表达的是人对自身在不同历史时期中社会处境的不断反思,其目的是寻求个体和共同体的最佳结合方式,以发挥个体的作用。如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和实践是实现个体和共同体之间关系“和解”的科学尝试,其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个体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 李晶
    • 摘要: 《送我上青云》以盛男患病为切入点,聚焦了女性在父权话语体系下该如何走出困境的问题,由"怎么看"升级到"怎么做"。盛男以摆脱凝视、勇敢出走的方式实现自救,同时,直面内心,追寻自我,最终与自我达成和解。盛男的形象塑造,打破了父权体制下自身被凝视的局面,表达了女性对自身命运的拯救与对自身生存问题的忧思。由此可见,女性电影既是对社会现实的思辨,又是对社会存在的勇敢发声。
    • 张守奎; 黄秋玉
    • 摘要: 把青年马克思对黑格尔“长子继承制”的批判置于现代性政治语境下进行探讨,可以看到黑格尔与马克思都致力于和解现代性政治分裂本质所带来的诸种社会后果。但二人给出的现代性政治和解方案存在重大差异:黑格尔以代表普遍性的伦理实体“国家”(“长子继承制”是其内在构成部分),去调节和规范重在实现个体利益的市民社会。但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的“国家”并不具有其原本企求的社会性和普遍性,其“长子继承制”实际上不过是私有财产的最高级形式,即独立自主的私有财产。它潜在地隐含着有产者与无产者的对立,以及前者支配后者的关系。因此,就本质而言,黑格尔的现代性政治和解方案并不成功。青年马克思坚信,现代性政治的真正和解方案,只能诉诸意味着政治国家消亡的“真正的民主制”,并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进一步将其表述为对私有财产积极扬弃的共产主义运动。
    • 王晓升; 任豆
    • 摘要: 哲学史上对物化批判的路径主要有四个:卢卡奇、哈贝马斯、海德格尔和阿多诺。这些理论路径之间存在着一种家族相似的关系。从文明史的角度来分析,物化产生的根源在于主客二元对立,如何把握主客之间的关系是他们解决物化问题的关键。卢卡奇和海德格尔只强调了主客体统一,忽视了主客体的对立。卢卡奇过度强调主体,走向观念论;海德格尔通过现象学直观把握非同一东西,而试图借此超越主客体。这两者最后都强化了物化意识。哈贝马斯强调客体的地位;这就克服了观念论的路径,但是他的主体被限制在客体中,相当于重构了物化。只有阿多诺的物化批判坚持否定辩证法,在主客体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中解决物化。这才是现代社会解决物化应选择的路径。
    • 朱芳芳; 向吟(指导)
    • 摘要: 英雄最终都毁灭于日常,毁灭于无坚不摧、接受人性复杂、把握被劫持的生命状态,使其能够在绝对限制的幽暗环境中呈现凛然与坦然的模样,这便是麦家八年后回归写作乡村小说想要传达给读者的。他借文中“我”的视角以第一人称口吻叙述围绕在上校身边的人物和发生在上校身上的事情来塑造小说中唯一的主角、唯一的英雄。英雄失智、暮年生活回归平静便是与主角光环最大的和解。世俗文学也是麦家重返文学常道的象征。
    • 林轲亮; 周志华; 莫晨宇
    • 摘要: 随着民事公益诉讼案件数量的不断增加与案件类型的日趋复杂,民事公益诉讼发展出现了新挑战,单纯的诉讼程序已不足以满足公益诉讼发展需求。为适应民事公益诉讼发展趋势,检察机关开始探索适用民事公益诉讼诉前和解程序。相较于诉讼程序,诉前和解程序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法律的刚性规定,让案件得以灵活处理,但与此同时蕴含着司法腐败、检察权随意扩张等风险。探索民事公益诉讼诉前和解需建立以公正为核心兼顾效率的价值取向,可以从小微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入手,通过听证程序和文书公开加强对诉前和解的监督,并采用司法确认模式为诉前和解的公正性进行背书,确保公益诉讼良性运作。
    • 杨锋
    • 摘要: 2021年12月,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在审理药企专利侵权纠纷案中对反向支付协议进行了审查,并给出了指导性意见,指出间接利益补偿也可能构成反向支付。No-AG源自美国,作为一种典型的间接利益补偿形式,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将对中国反垄断执法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文章通过对行政审查和判例的研究发现,美国法院基本秉持了No-AG和解协议受反垄断法规制的立场,在此基础上建议中国在药品专利纠纷早期解决机制背景下,应当未雨绸缪,采取反垄断规制的配套措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