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吕思勉

吕思勉

吕思勉的相关文献在1965年到2022年内共计276篇,主要集中在史学理论、中国史、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3篇、会议论文3篇、相关期刊168种,包括历史教学问题、文史知识、历史学习(高考)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历史研究与历史知识社会化和社会进步”研讨会、“中国传统学术的近代转型”国际学术研讨会、民国文献整理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吕思勉的相关文献由211位作者贡献,包括何周、李波、张耕华等。

吕思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73 占比:98.91%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1.09%

总计:276篇

吕思勉—发文趋势图

吕思勉

-研究学者

  • 何周
  • 李波
  • 张耕华
  • 康桂英
  • 王国华
  • 陈平原
  • 卞孝萱
  • 张国荣
  • 贾鹏涛
  • 赵志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胡宏鑫; 臧美莹
    • 摘要: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曾提出,在中国上下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只有先秦时期的美术成就为其自创和独有,是中国历代美术发展的本源。这不仅给予先秦美术极高的定位和评价,还强调了先秦美术研究的重要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尽管历史久远,我们能够追溯和探索的内容已经不多,但是依然在留存的历史遗迹中能够管窥先秦美术的重大成就,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青铜器和绘画,而这些成就反映出的最大的一个基础特征就是写实主义。
    • 施建雄; 陈子沛
    • 摘要: 吕思勉在史学史领域的成就,表现在他能系统地就史学发展阶段及其演变之时代因素作深层次剖析,不仅注意到秦汉之际是一个界标,而且从对司马迁创始性贡献的肯定,到对刘知幾、郑樵、章学诚等在几个关键性转变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及所包含的时代意义进行总结,论述精辟而具有开创性意义。就历史认识论的角度而言,辩证地看待官修史书和私人修史的相互关系及其利弊得失,对正史的定位不为传统观念所拘囿,对纪传体史书各种体例追根溯源,历史地看待史书体裁的演变等,科学而不乏理性精神。强调对历史叙述的真实性进行考察以及在具体考证中所应该注意的事项,具有方法论上的价值。
    • 陈金珊(文/图)
    • 摘要: 马曜(1911—2006年)是云南杰出的民族学家、历史学家、教育家、诗人。1911年出生在洱源县的一个白族知识分子家庭。1931年考取上海私立光华大学经济系,受业于吕思勉、钱基博、徐志摩、潘光旦等名家。九一八事变后,马曜积极投入抗日活动,在此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马曜先后参加筹建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云南民族学院,参与中缅勘界工作。
    • 陈平原
    • 摘要: 学问为何需要“养”人才需要养育,这不仅是治学方法,更包括人生境界。唐人韩愈《答李翊书》中的名句“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侯其实。”所谓“养其根”,让我想到的是孔子的“游于艺”。朱熹《四书集注》称:“游者,玩物适情之谓。”也就是说,优游其中,涵咏性情,如同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其乐无穷。学无止境,一味强调苦读不行,必须自得其乐,方能持之以恒。
    • 曹旅宁
    • 摘要: 我听黄永年先生的课,做他的学生,已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了。当时正是改革开放的第六年,我之所以报考先生的历史文献学研究生,一来此前曾听过先生“玄武门之变”及“长恨歌”的学术讲演,又在《新华文摘》上读到先生回忆老师吕思勉先生、童书业先生的文章,深深为之所吸引;二来当时读书热方兴未艾,考研究生极其荣耀,及第者往往有鲤鱼跳龙门之感。但捞个功名与是否学到做学问的真本领,却是有霄壤之别的。值得庆幸的是我遇到了先生,他是我学习史学的引路人,他真正把我带入了学问之门。
    • 刘道玉
    • 摘要: 我一生挚爱教育,执着地追求教育改革,渴望创办新式教育,为国家培育栋梁之材。积六十多年的教育之经验,切身体会到,尊师重道乃教育之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也才会有好的人才。那么,什么样的教师才称得上是好老师呢?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创办了私学,开世界教育之先河。他亲自培养出了“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也名副其实地被尊称为“至圣先师”。在近现代,最为人们称道的莫过于“二陈”,即陈寅恪与陈垣,他们与吕思勉、钱穆并称为“史学四大家”。
    • 王滢滢
    • 摘要: 《中国民族演进史》是吕思勉民族史研究的代表作之一,具有鲜明的学术特色:一是采用白话文撰写,二是务求多输入常识,三是多指示读书方法,四是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五是论述精彩多创见,六是提倡民族主义。其写作目的既是为中等学生普及中国民族历史常识、指示读书门径,也是为激起人们复兴民族的思想和情感。吕思勉是一位名实相符的思想先进者,其治史意趣并不保守。
    • 王锐
    • 摘要: 在《中国政治思想史十讲》以及写于同一时期的其他论著中,吕思勉一直在思考中国政治变迁的基本特点.他分析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官僚集团、中国历代改革得失等重大问题,指出中国历代改革思想的内在缺陷、中国官僚集团的历史作用与一些弊病,不但体现了史家之卓识,而且具有极强的政治判断力.一方面他对中国历代典籍十分熟悉,具备从中国历史脉络出发探讨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他现实感极强,许多历史论著有着极为敏锐的问题意识,同时,由于他重视汲取社会科学理论,其历史论著颇具框架性与理论性,能够为人们提供许多思考中国古今变局的视角.
    • 吴昌叶
    • 摘要: 问题之提出历史学家吕思勉认为:"历史之有年代,犹地理之有经纬线也。必有经纬线,然后知其地在何处;必有年月日,然后知其事在何时。举一事而不知其时,即全不能知其事之关系矣。"[1]可见,时间是历史思维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中学生对于历史时间的学习往往一知半解,死记硬背。笔者所在课题组曾就教科书所言牧野之战发生年代为公元前1046年这一知识点,向九年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如下表所示)。结果显示,17.94%的学生误以为"1046"这个数字是真理,不容置疑;19.86%的学生甚至错误地认为我国商周时期已经采用了公元纪年。近40%的错误率,这个结果不尽如人意。
    • 陈冬冬
    • 摘要: 吕思勉是中国现代著名史学家,在古书考辨方面既取得了突出的成果,又进行了深入反思.他的古书考辨受到古代辨伪学成果、清代常州今文学及"古史辨"派的影响,应用了从目录文献、文风语体、征引文献、思想内容入手进行考辨等不同方法,考辨古书40余种,不少结论扎实可靠.他总结了先秦诸子大抵不自著书,古书多"寓言",多荟萃众说而成,有但传其意者、有兼传其词者等四条古书通例,反思了据书中事实立论、就文字立论二种考辨方法;提出古书之伪者并不多、伪书仍有其用,应对其加以审核,认为古书考辨应"疑古"与"考古""释古"并重.这些思考超越了近现代辨伪学,为20世纪下半叶的出土的古文献及当代辨伪学说所印证,有极强的学术洞察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