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古地图

古地图

古地图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216篇,主要集中在测绘学、地理、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3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6371篇;相关期刊128种,包括太平洋学报、上海集邮、测绘科学技术学报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08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南方丝绸之路”高峰论坛、第九届全国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学术大会等;古地图的相关文献由181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孝聪、沈婷婷、王耀等。

古地图—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3 占比:1.28%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6371 占比:98.70%

总计:16587篇

古地图—发文趋势图

古地图

-研究学者

  • 李孝聪
  • 沈婷婷
  • 王耀
  • 冯博
  • 孙果清
  • 孙靖国
  • 成一农
  • 本刊编辑部
  • 李浅予
  • 蹇菀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田清
    • 摘要: 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宁夏镇战守图略》是一份记录明嘉靖时期宁夏地区防御态势的珍贵文献,现结合其绘制背景和建置沿革可推断绘制该图册的时间在嘉靖二十一年至二十三年之间.该图册全面反映了明代宁夏镇的军事概况及绘制者对当时边政敏锐而精辟的分析,有助于今人了解明代后期的军事历史,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与学术价值的边疆图籍.
    • 吴钩
    • 摘要: 如果你到南京玄武桥游玩,会看到一幅复刻的南京古地图《南唐江宁府图》,图中标注出南唐时期江宁府城(即今南京)的各个街名,其中有一处地方,标注的文字是“银行”。不少人以为复刻地图时弄错了,因为在人们的印象中,“银行”一词似乎是晚清时才出现的。
    • 何伊
    • 摘要: 大量朝鲜古地图的公开,为康熙年间穆克登勘界问题的探究提供了新的视野。结合《西北界图》《咸镜道图》和现代图们江上游水系现状的佐证,在大红丹水流入图们江前,有其他多条支流注入图们江。因此,朴权“驰启”中提及“大红丹水上流”并非指该水本身,而是上一条同级支流。发现江源定错后,朝鲜为了保证新获得的长白山南麓地区的管辖权而主动向内移栅,“校正”水源位置。另外,文献中出现的“白山”等名称所指代的对象具有历时性演变,如18世纪以前主要指代朝鲜镜城府“长白山”,勘界事件之后逐渐多用于“白头山”。可见,穆克登勘界事件更新了时人对边界地区地理的认识和相关概念。移碑的说法疑系后人附会。
    • 席境忆
    • 摘要: 中国古地图由图形和文字两类信息组成,二者共同向读者展示地理信息。本文以放马滩地图为研究对象,对地图中部分文字进行了重新释读,并由此探讨古地图中文字所起到的辅助性注记、辅助地理定位、充当比例尺等重要作用。
    • 来亚文
    • 摘要: 研究宋代县治城市形态的变化过程,是探讨中国古代城市空间演变的重要途径。明州(庆元府)定海县于后梁时期始建城墙,呈现镇、县并存的早期城市发展模式。南宋在承袭后梁古城区及"城西市"区的基础上,再度出现军寨、县城并存,共同促进城市生长的"双子城"格局,催生了新的城市中心,继而为明清县城的形态奠定了基础。明初定海罗城的修建,改变了开放式街区形态的发展模式,体现了县邑在宋至明代由无城到有城的背景下城市空间形态所发生的变革。
    • 王辉
    • 摘要: 无锡蠡湖,是太湖北岸一片美丽而宁静的内湖。相传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偕四大美人之一西施归隐湖中小岛西施庄,故而得名。民国以来,因其山水俱佳的秀美风光和敦厚深邃的人文底蕴,早已闻名中外。不过,翻开有关无锡的史书或古地图,蠡湖所在水域,自古皆以"五里湖""小五湖"命名,反而今天在无锡东南部与苏州交接的漕湖却赫然被冠以"蠡湖"之称,令人称异。这两个蠡湖孰真孰假?又因何得名?一直是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
    • 吴焕良(文/图)
    • 摘要: 巡幸,作为皇帝亲身探访深宫之外世界的重要方式,在清代被赋予更多意义。干里南巡,除了御制诗文、公私记录外,种类众多、绘制精详的古地图,也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回归历史现场的方式。
    • 单长城
    • 摘要: 古地图既可呈现时人的空间视野,亦可传达当时的政治思想观念,二者是"天下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尚书·禹贡》篇所载随山浚川之图展现出以九州华夏为中心的"中国之中国",华夷图展现出以中原王朝为中心的"亚洲之中国",坤舆万国全图、地球全图则展现出作为万国之一的"世界之中国".四幅古地图分别诠释了先秦、唐宋、明末、晚清四个时期人们的空间视野和政治理念,勾勒出我国古代"天下"观的大致演变历程.
    • 陶荣
    • 摘要: 解读古地图类史料既要神入古地图所处的时空,以时人视角来体察古人的心境历程;又要跳出地图的羁系,以他者的理性去审视该段历史的史事变迁.就涵育学生核心素养而言,对于古地图的研读,则应更多地从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视角去关注其特殊的史料价值.本文以《坤舆万国全图》的研读为例,从制图信息、文本内容、衍生性问题三个方向,连环追问,多重研读,层层推进,环环相扣,以挖掘古地图类史料的内在价值.
    • 孙靖国; 骆文; 成赛男
    • 摘要: 一般认为中国传统地图的绘制多依赖地物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来确定某一地物的位置,这方面的实际研究仍有待深入与量化衡量.文章以表现大同左卫道地区的4幅明代和清初官绘地图为例,借助信息化技术手段,对图上地物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行批量量化计算,并与实际位置关系进行对比,从而研究图上地物的相对位置关系是否准确反映地物的实际位置关系及其准确程度,进而对运用信息化技术方法研究古地图的可行性进行探讨.总体而言,4种具有官方背景的古地图上地物的相对位置关系与实际情况相符程度较高,反映出地图绘制者对地物的实际位置关系有比较准确的把握.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