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改善背光源灯口hot-spot的结构

一种改善背光源灯口hot-spot的结构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改善背光源灯口hot‑spot的结构,涉及背光源技术的领域,包括承载框架,所述承载框架内安装有FPC,所述FPC上安装有若干个间隔布设的LED,所述若干个LED位于承载框架一侧,承载框架内位于LED发光面处设置导光板,所述导光板与FPC之间设置有用于对LED发光面发出的光线进行部分吸收的吸光件,所述吸光件设置有若干个且分别与LED一一相对布设。本申请通过吸光件与LED一一相对布设从而只对LED发光面的光线进行吸收,对LED间隙间的光线不进行吸收,以便于使LED发光面的光线与LED间隙间的光线达到一个平衡状态,从而改善背光源灯口hot‑spot现象。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217157569U

    专利类型实用新型

  • 公开/公告日2022-08-09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厦门市隆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2220402316.3

  • 发明设计人 曾立程;吴强;林韦华;李奥山;

    申请日2022-02-25

  • 分类号G09F9/30(2006.01);

  • 代理机构

  • 代理人

  • 地址 361003 福建省厦门市火炬高新区(翔安)产业区翔星路100号恒业楼208-20室

  • 入库时间 2022-09-06 01:36:44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2-08-09

    授权

    实用新型专利权授予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背光源技术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改善背光源灯口hot-spot的结构。

背景技术

为了使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外观更加美观,实现超窄边框甚至全面屏设计一直是当前电子产品发展的重要方向。现有的电子产品通常采用侧入式背光源,即将LED作为背光源的背光模组安装在显示屏的底部或侧部,以实现机身厚度的减小,然这种结构有几种缺陷:其一就是这种安装位置的设计会使得灯口处的边框比其他三边宽上许多;其二就是LED的发光角度大概是负60度到60度,其中0度角的光线最多,两颗LED之间的光线重叠也没有0度角的多,当光线进入导光板时,由于光线的不同,在导光板的出光面就会显示出亮暗不均的现象,即hot-spot现象,其现象会严重影响到显示画面的质量。

现有的改善hot-spot现象的方法大概有几种,比如将靠近光源的部分涂黑从而将LED产生的光源吸收一部分;或者在光导网点设计时,在光源入光处不设网点,以减小光的反射和折射;又或者设计光导网点时将光源入光处设计成锯齿状或其他几何形状以增大光源的入射角,使得光尽量不在入口处聚集成亮点,对暗区也会进行改善;还有采用透镜法通过镜面的不同凹陷程度对入射到镜面上的光线进行发散,使得入射到导光板上的光线在入射面均匀分布,从而对暗区和亮区进行调和等。

以上方法虽可以改善hot-spot现象,但是如图1所示,背光模组处的LED3灯眼处光亮最强,为避免在显示区看到LED3灯眼,通常会在扩散片7前端上方靠近灯眼处安装头部黑条10,以起到遮住灯眼的效果,但这种方式会使得同样安装在扩散片7前端的增光膜8的下端无法与扩散片7齐平组装,致使背光源灯口的光程延长,从而增大电子产品的超窄边框甚至全面屏的设计难度。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改善背光源灯口hot-spot现象,本申请提供一种改善背光源灯口hot-spot的结构。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改善背光源灯口hot-spot的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改善背光源灯口hot-spot的结构,包括承载框架,所述承载框架内安装有FPC,所述FPC上安装有若干个间隔布设的LED,所述若干个LED位于承载框架一侧,承载框架内位于LED发光面处设置导光板,所述导光板与FPC之间设置有用于对LED发光面发出的光线进行部分吸收的吸光件,所述吸光件设置有若干个且分别与LED一一相对布设。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吸光件与LED一一相对布设从而只对LED发光面的光线进行吸收,对LED间隙间的光线不进行吸收,以便于使LED发光面的光线与LED间隙间的光线达到一个平衡状态,从而改善背光源灯口hot-spot现象。

优选的,所述吸光件包括FPC双面胶,所述FPC双面胶粘接在FPC和导光板之间,FPC双面胶靠近导光板的端面上设置有用于吸光的吸光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粘接在FPC和导光板之间从而限定吸光件的位置,通过吸光层对LED发光面的光线进行吸收从而实现吸光件的吸光作用。

优选的,所述吸光层的长度不大于LED发光面的有效长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以避免吸光层超过LED边缘而盖住LED整个发光面,从而影响LED出光面的出光效果。

优选的,所述吸光层为黑色吸光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一方面黑色吸光效果最好,从而提高吸光件的吸光强度,另一方面黑色相比于其他颜色的便于隐藏,不易在显示区显现出来,以提高显示区的显示质量。

优选的,所述导光板的网点面上设置有反射片,导光板的出光面上由内向外依次设置有扩散片、增光膜和遮光件,增光膜与扩散片靠近LED的边缘齐平,遮光件用于遮住LED灯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吸光件改善了背光源灯口hot-spot现象的同时也减弱了LED灯眼处的光亮,因此无需安装头部黑条,通过遮光件遮住灯口,就能够在无头部黑条的情况下避免在显示区看到LED灯眼,使得增光膜与扩散片的下边缘齐平,从而缩短了背光源灯口光程,进而实现了在改善背光源灯口hot-spot现象的同时也缩短背光源灯口的光程的效果。

优选的,所述反射片与FPC并排布设且位于FPC远离LED一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定反射片的位置,避免反射片与LED的距离太近致使LED发光面处较亮的部分光线反射入导光板的出光面,从而加重背光源灯口hot-spot现象。

优选的,所述FPC双面胶的高度不高于FPC自身的高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以避免由于FPC双面胶高度超过FPC从而与其他部件相互干涉的风险,尽可能缩短FPC和位于FPC周边的部件的安装空间,以缩小整个结构的厚度和高度。

优选的,所述FPC双面胶背离导光板的端面上也设置有吸光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双面黑的吸光件在安装时无需注意将黑色的一面对准导光板,从而降低吸光件粘错的概率,提高吸光件的安装效率。

优选的,所述遮光件为遮光胶层,遮光胶层粘接在承载框架和增光膜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粘接在承载框架和增光膜从而限制遮光胶层的位置,使得遮光胶层能够取消头部黑条的条件下实现遮住灯口位置的效果。

优选的,所述承载框架为胶铁一体框架,承载框架的外沿为铁框,承载框架的内沿为胶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铁框以提高整个结构的结构强度,通过胶框以提高整个结构的防晃和防撞性能,胶铁一体框架使得胶框与铁框同时浇筑形成,从而增大了胶框与铁框的连接强度,进一步增强整个承载框架的结构强度。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吸光件与LED一一相对布设从而只对LED发光面的光线进行吸收,对LED间隙间的光线不进行吸收,以便于使LED发光面的光线与LED间隙间的光线达到一个平衡状态,从而改善背光源灯口hot-spot现象;

2.通过粘接在FPC和导光板之间从而限定吸光件的位置,通过吸光层对LED发光面的光线进行吸收从而实现吸光件的吸光作用;

3.由于黑色吸光效果最好,因此黑色的吸光层有助于提高吸光件的吸光强度,另一方面黑色相比于其他颜色的便于隐藏,不易在显示区显现出来,以提高显示区的显示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增光膜和扩散片的位置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整体结构主视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侧面剖视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中LED、吸光件和承载框架的位置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吸光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承载框架;2、FPC;3、LED;4、导光板;5、吸光件;51、FPC双面胶;52、吸光层;6、反射片;7、扩散片;8、增光膜;9、遮光胶层;10、头部黑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2-5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改善背光源灯口hot-spot的结构。参照图2和图3,结构包括承载框架1、FPC2、LED3和导光板4。

其中若干个的LED3均沿FPC2长度方向间隔焊接在FPC2上,FPC2背离LED的一端通过焊接或粘接固定在承载框架1一侧,从而缩小FPC2的横向体积,以缩小整体结构厚度。导光板4位于LED3发光面处,FPC2与导光板4之间设置有若干个吸光件5,吸光件5位于LED3发光面处并分别与LED一一相对布设,吸光件5对LED3发光面发出的光线进行部分吸收,使得LED3发光面处的亮度尽可能与LED3间隙间的光线达到平衡状态,从而改善hot-spot现象。

另外导光板4的网点面设有反射片6,反射片6与FPC2并排布设且位于FPC2远离LED3一侧布设,反射片6通过焊接或粘接固定在承载框架1上,以限定反射片6的位置和反射片6与LED3发光面的距离,避免反射片6与LED3的距离太近致使LED3发光面处较亮的部分光线反射入导光板4的出光面,从而加重背光源灯口hot-spot现象。导光板4的出光面上由内到外依次设置有扩散片7、增光膜8和遮光件。遮光件为遮光胶层9,遮光胶层9粘接在承载框架1和增光膜8上,从而遮住LED3的灯口。由于吸光件5减弱了LED3灯眼处的光亮,使得整个结构无需安装头部黑条10通过遮光胶层9就能对LED灯口进行遮挡。这样增光膜8的下端就能够延伸至原来头部黑条10的位置处并与扩散片7齐平,从而缩短背光源灯口光程。

吸光件5对LED3发光面的一部分光线进行吸收虽然会损失部分亮度,但是可以通过调节导光板4的结构、LED3的个数、LED3的亮度和功率等方面进行调节弥补。因此无需担心亮度方面的问题。

参照图3和图4,承载框架1为外沿为铁框、内沿为胶框,铁框和胶框同时浇筑的胶铁一体的框架。铁框能够提高整个结构的结构强度,胶框能够提高整个结构的防晃和防撞性能,胶框与铁框同时浇筑形成,从而增大了胶框与铁框的连接强度,进一步增强整个承载框架1的结构强度。

参照图3和图5,吸光件5包括粘接在FPC2和导光板4之间的FPC双面胶51,FPC双面胶51靠近导光板4的端面上设置有用于吸光的吸光层52,吸光层52只对LED3发光面的光线进行吸收,对LED3间隙间的光线不进行吸收,使LED3发光面的光线与LED3间隙间的光线达到一个平衡状态,从而改善背光源灯口hot-spot现象。

其中吸光层52为黑色的吸光层52,一方面黑色吸光效果最好,因此黑色的吸光层52有助于提高吸光件5的吸光强度,另一方面黑色相比于其他颜色的便于隐藏,不易在显示区显现出来,以提高显示区的显示质量。

另外FPC双面胶51背离导光板4的端面上也设置有吸光层52,双面黑的FPC双面胶51在安装时无需注意将黑色的一面对准导光板4,从而降低FPC双面胶51粘错的概率,提高FPC双面胶51的安装效率。

如图4和图5所示,吸光层52的长度不大于LED3发光面的有效长度,以避免吸光层52超过LED3边缘而盖住LED3整个发光面,从而影响LED3出光面的出光效果。FPC双面胶51的高度也不高于FPC2自身的高度,以避免由于FPC双面胶51高度超过FPC2从而与其他部件相互干涉的风险。使得整个结构尽可能缩短各个部件的安装空间,以缩小整个结构的厚度和高度,从而优化电子产品显示屏的边框宽度。

其中以2604型号的LED3为例,2604型号的LED3长2.6mm、宽0.6mm、高0.4mm,其2604型号的LED3的发光面有效长度为2.2mm到2.6mm之间,规定FPC双面胶51上端距离FPC2的上边缘的间距为A,FPC双面胶51下端距离LED3发光面的间距为B,其中A和B的最小间隙均为0.05mm;一方面避免FPC双面胶51上端与反射片6相干涉,另一方面避免FPC双面胶51下端与LED3发光面之间的间距过大从而影响吸光层52的吸光效果。

另外FPC双面胶51左右两端距离LED3左右两端的间隙为C、D,C和D的最小间隙为0,最大间隙0.2mm,能够根据实际效果调节C、D的距离,从而调节整个结构的亮度。

经过测试总结得出,以2604型号的LED3为例,FPC双面胶51设计的单颗长度为2.2mm至2.6mm,FPC双面胶51的最小高度为0.6mm,为保证FPC双面胶51的激活率,厚度一般采用0.08mm或者0.085mm,此种设计可以保证灯条出光均匀,无hot-spot现象,能减小光源边框宽度设计。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改善背光源灯口hot-spot的结构的实施原理为:当LED3发光时,通过吸光层52对LED3发光面的部分光线进行吸收,直至LED3发光面的亮度与LED3间隙间的光线亮度尽可能相同,从而改善背光源灯口hot-spot现象,LED3灯口处的部分光线被吸收致使LED3灯口处亮度减弱,通过遮光胶层9就能对LED3灯口进行遮挡,增光膜8的下端与扩散片7的下端齐平,无头部黑条10遮挡,从而缩短背光源光程,最终改善背光源灯口hot-spot现象的同时缩短背光源灯口的光程。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