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地下一层半岛式车站结构

一种地下一层半岛式车站结构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地下一层半岛式车站结构,包括站厅夹层和站台层;站厅夹层包括中部为镂空区域,站厅夹层两侧均设有对应快检设备和出站闸机,形成付费区;所述站厅夹层与所述站台层之间通过镂空区域中设置的楼扶电梯连通;所述站厅夹层外侧还分别设有第一设备容置空间,第一设备容置空间与站台层两端设置的第二设备容置空间竖向上相对应,并且第一设备容置空间和第二设备容置空间连通。夹层单元横向两侧分别设有进出站通道;其中一个进出站通道同时连接附属用房,该进出站通道还与附属用房连通。本发明优化了设备地下车站设备区和公共区的结构,减少了传统车站冗余部分,解决了传统地下车站站内乘客进出站环节多、流线长、建设成本高等问题。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2-07-29

    公开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轨道交通车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地下一层半岛式车站结构。

背景技术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型式分为地下站、地面站、高架站,站型与轨道线路的敷设方式、线路埋深、客流及周边用地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一般地下站位于城市中心或地面用地受限的区域,地面站及高架站用于车站周边用条件较好的区域。地下站虽对周边用地要求较低,节约城市土地,对城市的景观影响较小,但存在造价高,地下空间环境品质低及运营人员工作环境密闭等情况;地面站及高架站虽造价低,站内及工作人员环境有所改善,但对车站周边用地及道路宽度等有要求较高,同时地面站及高架站对城市景观也有一定的影响。

近几年地铁建设如火如荼的在各大城市开展,虽然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经历了高速发展的同时,在地铁审批收紧发展市域(郊)铁路、轨道交通建设投资高政府负债率高及大部分城市轨道交通空置率较高的情况下,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可以看出既有的标准地下两层车站存在公共区人行流线环节多、流线长的特点,车站土建规模偏大建设成本高,通车后运营成本大,站内工作人员长期在地下封闭的环境中工作、网络客流效益总体偏低、绿色低碳挖潜空间巨大、设计标准及服务质量有待提升等问题。

目前的标准站在非疫情管控期间从出入口到上车要经过下述环节:乘客进站、买票、安检、票检、楼扶梯至站台,进站的环节较多,相应为这些环节设置的公共区面积较大,随着车站智能售检票、智能安检设备的发展,希望进一步研究车站公共区布局,让乘客更为便捷地进入车站。并且根据国家疫情防控需要,疫情防控期间,搭乘地铁需扫码实名登记并向安检人员出示“绿码”才能进站,进站后需测量体温正常后方可乘车,由于增加了人工验证“绿码”的环节,乘客在进站时存在等候、排队的现象,同时也增加了相应车站工作人员。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及乘客对智慧出行的行为模式的改变,都对地铁车站的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中的一种或者多种,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地下一层半岛式车站结构,解决了传统高架车站站内乘客进出站环节多、流线长,建设成本高等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地下一层半岛式车站结构,包括站厅夹层和站台层;

所述站厅夹层包括分设于站台纵向两端的第一夹层单元和第二夹层单元,两个夹层单元的之间为镂空区域,第一夹层单元和第二夹层单元上均对应设有快检设备和出站闸机,第一夹层单元设有第一快检设备和第一出站闸机,第二夹层单元设有第二快检设备和第二出站闸机,第一快检设备、第一出站闸机和第二快检设备、第二出站闸机之间形成付费区;

所述站厅夹层与所述站台层之间通过镂空区域中设置的楼梯和/或电扶梯和/或电直梯连通;

所述站厅夹层外侧还分别设有第一设备容置空间,第一设备容置空间与站台层两端设置的第二设备容置空间竖向上相对应,并且第一设备容置空间和第二设备容置空间连通;其中所述第一设备容置空间用于安装隧道通风设备以及线缆,所述第二设备容置空间用于设置配电室、站台门室、空调机房、废水泵房、备品库以及强弱电缆井等房间;

夹层单元横向两侧分别设有进出站通道,通往地面层的进出站口;其中一个进出站通道同时连接附属用房,该进出站通道不仅通往地面,还能够与附属用房连通,此通道旁并行设置一综合管廊用于车站与附属用房强弱电电缆的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附属用房可结合实际用地情况设置为地面一层或地面多层建筑,并且能够通过垂直电梯直通地下一层,方便运营人员与车站主体的及时联系。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夹层单元横向两侧分别设有进出站通道,通往地面层的进出站口,进出站通道与站厅夹层之间的非付费区域设有售票设备。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镂空区域及两个夹层单元对应的车站顶部在有条件时可开设天窗,可作为自然采光排烟窗,可将室外的自然光直接引入两个夹层单位及站台层,在火灾情况下可通过此窗进行自然排烟。两个夹层单元及站台层顶板无开启天窗条件时可在站台层顶板底部或站厅层第一设备容置空间等其他区域单独设置机械排烟机房实现排烟功能。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镂空区域对应的车站顶板有条件设置局部凹槽,可满足管线敷设要求,对于与车站主体平行方向的管线可设置于出入口通道上方。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快检设备包括闸机通道,闸机通道上设置有金属探测门,由其对过检乘客进行进站人检,检测乘客是否携带违禁物品;在金属探测门的前侧设置有人脸识别模块,用于实名制乘客过检前的人脸识别。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金属探测门前侧还设置有刷卡模块和码扫描模块,所述刷卡模块用于核验乘客的票卡、掌静脉或者身份证等信息,所述码扫描模块用于进行健康码、二维码等识别码;所述金属探测门的前侧还设置有通道指示器,并且与码扫描模块通信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金属探测门的上方还设置有通行监测模块,用于监控乘客通过设备的整个过程以及准确监测实际通过的合法乘客人数及非法乘客人数。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金属探测门的顶部还设置有顶部机箱,该顶部机箱的前侧设置有安检门显示屏,用于展示乘客安检信息;在顶部机箱内设置有声音报警设备;在顶部机箱靠近付费区的一侧还设置有测温黑体,用于配合设置于闸机通道尾端的测温摄像头,共同对通道中的乘客体温进行测量。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进站门设置在闸机通道的尾端,其与人脸识别模块、刷卡模块、码扫描模块、金属探测门、测温摄像头分别电连接

总体而言,通过本发明所构思的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的地下一层半岛式车站结构,采用站厅夹层,取消现有技术中站台层的站厅层中部楼板,乘客从站厅夹层的快检设备进入付费区域后,可直接通过中部镂空区域设置的楼扶梯到达站台层。本发明优化了设备地下车站设备区和公共区的结构,减少了传统车站冗余部分,提高了乘客的进、出站效率,解决了传统高架车站站内乘客进出站环节多、流线长,车站土建规模大、建设成本高等问题。

(2)本发明的地下一层半岛式车站结构,站台层中部公共区层高为通高,能够在有条件的车站顶部可开设天窗,采用自然排烟替代机械排烟,车站站台层公共区无自然排烟的管线。站厅层面积减小后所需排烟排风管道尺寸减小,吊顶完成面以上管线空间可以减小,另外此区域定义为乘客快速通行区域,进站夹层面积减小后,此区域净空可进一步优化减小。

(3)本申请的地下一层半岛式车站结构,由于采用快检设备,可将原传统车站先靠人工验证防疫码、再全部经过普通安检门、最后经过票检闸机的3个环节通过快检设备(票检、安检智能一体机)合并为一处,减少了现有技术中乘客进站、买票、安检、票检、楼扶梯至站台各环节的设备设置空间,从而可取消现有技术中站厅层中部楼板。

(4)本发明的地下一层半岛式车站结构,地下设备及管理用房只保留了极少量必须设置在地下的设备,地面设置附属用房,降低了车站规模及造价。

(5)本发明的地下一层半岛式车站结构,与现有的地下二层标准车站相比,为乘客创造便捷的乘车体验,节约地上和地下空间的土地资源,降低了车站埋深及施工风险,极大地节省了工程的土建投资及运营成本,提高地下空间的品质及运营人员工作环境,具有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与现有的地面厅及高架车站方案相比,可减少地面建筑物的体量、增加方案选址的灵活性;与现有传统地下两层岛式站方案相比,可减少土建投资及运营成本,本发明是一种兼具传统地下两层站、传统地面厅车站及高架车站优点的新站型。

(6)本发明将非必要设置在地下的设备及管理用房搬至地面附属用房集中设置,不仅可改善运营人员长期在地下压抑的工作环境,另外一方面由于地面车站比地下车站运营维护成本低,可减少车站开通后运营费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地下一层半岛式车站结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地下一层半岛式车站结构涉及的站台层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地下一层半岛式车站结构涉及的纵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地下一层半岛式车站结构涉及的横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地下一层半岛式车站结构涉及的站厅夹层和站台层处横剖面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地下一层半岛式车站结构涉及的站台层横剖面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快检设备立体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图7另一个视角的立体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的另一种实施例方式的快检设备立体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的9另一个视角的立体图。

在所有附图中,同样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技术特征,具体为:1-站厅夹层、2-站台层、3-快检设备、4-出站闸机、5-第一设备容置空间、6-附属用房、7-售票设备、8-列车、9-第二设备容置空间、10-站台板;301-人脸识别模块、302-刷卡模块、303-码扫描模块、304-金属探测门、305-通行监测模块、306-安检门显示屏、307-顶部机箱、308-测温黑体、309-测温摄像头、310-进站门;311-侧开门、312-通道指示器、313-显示灯带。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地下一层半岛式车站结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地下一层半岛式车站结构涉及的站台层平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地下一层半岛式车站结构涉及的纵剖面结构示意图。结合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的地下一层半岛式车站结构,包括站厅夹层1和站台层2,站厅夹层1包括分设于纵向两端(列车运行方向)的第一夹层单元和第二夹层单元,两个夹层单元的中部为镂空区域,第一夹层单元和第二夹层单元上均对应设有快检设备3和出站闸机4,第一夹层单元设有第一快检设备和第一出站闸机,第二夹层单元设有第二快检设备和第二出站闸机,第一快检设备、第一出站闸机和第二快检设备、第二出站闸机之间形成付费区域,通过若干快检设备和出站闸机连接付费区域和非付费区域。

站厅夹层1与站台层2之间通过镂空区域中设置的楼梯和/或电扶梯和/或电直梯连通;夹层单元横向两侧分别设有进出站通道,通往地面层的进出站口,进出站通道与站厅夹层1之间的非付费区域设有售票设备7。随着手机扫码、刷脸进站技术的成熟,根据乘客实际购票使用情况,可逐步减少原传统车站嵌入式售票机的数量,可仅在车站出入口、通道、站厅等位置设置少量售票设备,对于使用手机扫描、刷脸等方式建站的乘客无购买实体票,可省去购买实体票的环节,提高进站效率。

优选地,其中一个进出站通道同时连接附属用房6(出站口具有设置条件),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该进出站通道不仅通往地面,还能够与附属用房6连通,附属用房6可结合实际用地情况设置为地面一层或地面多层建筑。如附图所示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附属用房6优选设置多层,从出站通道直接通往附属用房6,并且附属用房6能够通过垂直电梯直通地下一层,方便运营人员与车站主体的及时联系。

结合图1至图3所示,站厅夹层1外侧还分别设有第一设备容置空间5,第一设备容置空间5与站台层2两端设置的第二设备容置空间9竖向上相对应,并且第一设备容置空间5和第二设备容置空间9连通,通过楼梯或其他方式实现上下设备容置空间的贯通。其中第一设备容置空间用于安装隧道通风设备以及线缆,第二设备容置空间用于设置配电室、站台门室、空调机房、废水泵房、备品库以及强弱电缆井等房间;

本发明的地下一层半岛式车站结构,地下设备用房(第一设备容置空间5和第二设备容置空间9)仅保留为乘客服务的必要房间、车站排水所需房间、与车站活塞风道、车站设备区、车站公共区运行强相关的设备用房(如废水泵房、照明配电室、空调机房、强弱电电缆井、站台门室、活塞风道等)。将非必须设置在地下主体内的设备用房及管理用房设置在地面附属用房6中,并通过设置强弱电综合管廊实现地面附属用房6与地下车站的管线连通即可,工作人员使用乘客共用垂直交通系统或单独设置的楼梯可实现车站与附属楼的交通需求。

本发明在保证车站必须设置的设备用房规模不变的前提下,由于设备用房位置的变化及站厅层公共区面积的减小,原设置在地下为此服务的设备用房面积大幅减小,设备用房所配套的通风空调机房和新、排风亭也同步减小。另外随着通风空调机房的减小,车站冷源采用一体式冷水机组,机组设置在附属楼的屋顶,取消了常规地铁车站所必须的冷水机房。

另外,本发明的地下车站采用空气岛的末端送风形式,空气岛结合站台三角机房以及站台临公共区的房间设置,风管和水管布置在站台板10下方空间,减少站台层顶部管线的敷设,既不占用站台公共区空间又使气流组织得到了优化,站台层建筑空间效果更好。

本申请由于采用快检设备3,可将原传统车站先靠人工验证防疫码、再全部经过普通安检门、最后经过票检闸机的3个环节通过快检设备3(票检、安检智能一体机)合并为一处,因此可以减少相应的设备设置空间,可将现有技术中站台层的中间区域设为镂空结构。

站厅层中部楼板取消后,站台层中部公共区层高为通高,如图3所示,相比传统地下两层站的站台层,能够在有条件的车站顶部可开设天窗,如图5和6所示。此天窗既可作为自然采光窗,将室外的自然光直接引入至站台层,不仅节约用电,还可用于自然排烟,减小了原地下站站台层无法直接向顶部开设天窗均采取机械排烟的投资,同时也具有自然排烟效果。传统车站站台层的管线设置在站台层顶板底部,由于管线众多且杂乱,一般设置吊顶进行遮挡。本发明采用自然排烟替代机械排烟,车站站台层公共区无自然排烟的管线,并且站台层中部为通高两层的高净空空间。

常规标准站厅层,总净空高度为4.9m左右,由于常规地下站厅层公共区面积较大,所需通风排烟管尺寸较大,故吊顶完成面以上管线空间需1.7m,为最小管线布置净高,在传统功能布局的前提下,已经无法降低站厅层净高。本发明将原站厅层公共区布局优化为仅保留两端局部进站夹层,站厅层面积减小后所需排烟排风管道尺寸减小,吊顶完成面以上管线空间可以减小,另外此区域定义为乘客快速通行区域,进站夹层面积减小后,此区域净空可进一步优化减小。

本发明为提升地下车站空间视觉感受,将原来设置在站台层顶部的管线设置于站台板10下层,在站台层地面利用站台层两端设备区房间墙面及三角房设置空调风口,尽可能整合并隐藏其他专业的管线,减少站台层高净空顶部的管线,还高净空空间予公共区,提升地下车站空间视觉感受。

例如实际应用中,常规标准站台层,层高为5.25m。其中吊顶下方乘客空间3.2m,管线空间1.45m和结构厚度0.6m。现站站台层空调方案采用利用站台板下空间布置设备和管道的方案,可解放1.45m管线空间,站台层在进站夹层区域下方层高可进一步减小。站台层非进站夹层区为通高两层空间,站台层整体净空达到一层半的高度,相比常规标准站台具有更好的空间效果。

对于与车站主体平行方向的管线设置于车站主体之外出入口通道上方,由于出入口仅为人行通过空间,可进一步压缩通道净高以提高通道顶板上方覆土的厚度以满足管线敷设要求;对于垂直于车站主体方向的管线,由于车站中部为高净空共建,可通过在车站顶板设置局部凹槽的方案满足管线敷设要求,实现整体抬升。因此本发明在满足城市管线设置要求的前提下,能够使得地下车站整体高度抬升,可减小车站开挖的深度,传统车站顶板需预留3m左右的覆土用于城市管线敷设,本发明可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将车站整体抬升0.1m~5m,车站顶板覆土设置0.5~3m用于城市道路及绿化的需要即可。

站台层两端的局部设备用房,房间净空按照常规设计标准进行设计,设备用房上部布置了活塞风道,由于活塞风道仅需满足过风面积即可,因此进一步压缩站台层上方活塞风道层高。

车站站台层层高提升,热量向上移动,外加活塞风的作用,因此可取消原传统车站站台层轨顶风道,取消站台层轨顶风道后,无需设置原传统车站设置在轨顶风道下面的站台门,可降低站台门的设置高度(高度为1.5~3m),用于隔离站台层公共区与轨行区,形成与乘客身高匹配的空调区,同时提升站台层空间效果。

进一步地,本发明通过快检设备3结构如图7-10所示,快检设备3为票检、安检智能一体机,能够对乘客进行人脸识别、进行人体安检并对应完成乘客进站的票检工作。经过快检设备3的乘客需先进行实名认证,小包乘客(优选指携带有单边长度40cm以下行李的乘客)和无包乘客只需通过“票检、安检智能一体机”就可实现快速进站;大包乘客(优选指携带有单边长度大于40cm行李的乘客)将行李放置于台式安检台的同时,乘客经过“票检、安检智能一体机”进入车站付费区即可。正是基于上述设计,将站台层所需的使用面积减小,可将站台层中间楼板取消,将站厅夹层代替站台层。

具体地,快检设备3包括闸机通道,闸机通道上设置有金属探测门304,由其对过检乘客进行进站人检,检测乘客是否携带违禁物品。优选实施例中,其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实现对人体隐藏的磁性、非磁性及合金等多种类型的金属探测,如金属刀具、枪支、金属炸药等。对于携带危险金属物品的乘客实现检测以及判断其是否允许通行。同时,还可根据客流量的大小,设置灵敏度的级别,以便在排除皮带扣、钥匙、首饰、硬币等物品的情况下,检测到管制刀具、枪支等其他违禁金属物品。

在附图7和8所示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在金属探测门304的前侧(背离付费区一侧)设置有人脸识别模块301,用于实名制乘客过检前的人脸识别。可选地,人脸识别模块301设为矩形或者其他形状的平板结构,平板的屏幕上设置有收集人脸信息的传感器(如摄像头、红外扫描传感器等)。根据设置的需要,人脸识别模块301可以设置在金属探测门304的左侧或者右侧。

在金属探测门304的前侧还设置有刷卡模块302和码扫描模块303,前者用于核验乘客的票卡、掌静脉或者身份证等信息,后者用于进行健康码、二维码等识别码,对过检乘客的防疫信息进行核验,满足疫情防控的需求。

优选地,在金属探测门304的前侧还设置有通道指示器312,其优选设置在金属探测门304前侧任一侧的下方或者上方,并且与码扫描模块303通信连接,可以根据码扫描模块303的检测结果显示对应的通行标志,例如可通行则显示“绿色箭头”和不可通行则显示“红叉”。

进一步地,在金属探测门304的上方还设置有通行监测模块305,其优选为基于计算机的视频检测摄像机,安装在闸机通道的上方区域,可进一步优选为吊装或支架式安装方式。当然,其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为其他形式,例如安装在闸机通道左右对射传感器,安装在设备通道左右对应两侧。可对乘客的通行进行监控,能监控乘客通过设备的整个过程以及准确监测实际通过的合法乘客人数及非法乘客人数。

通过通信监测模块305的设置,使得乘客通行过程可以得到有效监测和记录,准确判断反向闯入、尾随、前后叠加等特殊情况,保证持有效单程票、储值卡的乘客能够以正常走行速度无停滞地通过的同时,还可提供实时数据分析和大数据。

在金属探测门304的顶部还设置有顶部机箱307,用于安装相应的设备。其中,在顶部机箱307的前侧设置有安检门显示屏306,用于展示乘客安检信息,信息内容包括乘客体温、携带小包是否满足进站乘车的要求等。同时,在顶部机箱307内设置有声音报警设备,例如蜂鸣器,用于对异常情况(安检不合格、票检不合格、防疫检测不合格、闯闸等)进行报警。此外,在顶部机箱307靠近付费区的一侧还设置有测温黑体308,用于配合设置于闸机通道尾端的测温摄像头309,共同对通道中的乘客体温进行测量。实际设置时,测温摄像头309设置在支杆的顶部,且支杆的底部固定连接在闸机通道的一侧上。相应地,在支杆上还优选集成有扬声器,用于播报乘客的体温,并根据播报的体温判断是否打开进站门310。

优选实施例中,进站门310设置在闸机通道的尾端(靠近付费区的一侧),其与人脸识别模块301、刷卡模块302、码扫描模块303、金属探测门304、测温摄像头309分别电连接,确保乘客分别完成前述各模块的票检、安检、防疫检后才能对应打开。

优选地,在优选实施例中,还在金属探测门304上设置有显示灯带313或者乘客显示器等部件,用于对闸机通道内乘客的通行进行指示。

因此,在上述快检设备中,进行过检的过程依次为票检、安检和防疫检,根据实际应用的需求,上述检测过程的顺序可以进行对应更换,只需要对应调整各模块在闸机通道上的位置即可。

例如在如图9和10的另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快检设备201中的金属探测门304设置在闸机通道的前侧,且人脸识别模块301、刷卡模块302、码扫描模块303等部件设置在闸机通道一侧的顶面,使得乘客需要完成安检后,才能进行后续的票检和防疫检。当然,根据防疫等级的规定,也可以将测温摄像头309、测温黑体308、码扫描模块303设置在金属探测门304的前侧,使得乘客先完成防疫检后再通过安检。

此外,为了避免乘客部分检测不合格导致其在闸机通道中滞留,优选在闸机通道的至少一侧上开设有侧开门311,并保证快检设备设置时,侧开门311对应的区域为非付费区域,如此,即便乘客在通道中被显示部分检测不合格,也可通过侧开门311快速走出闸机通道,避免对通道后续的乘客通行带来影响。

利用快检设备上述设备的集成设置,使得乘客可通过快检设备实现快速票检、安检和防疫检,提升乘客通行的效率。

另外,本发明采用快检设备,简化了防疫检查、安检、票检进站的流程,可减少车站运营人员的数量,传统车站进站入口每处现场工作人员有5名,即:引导员1名、核酸检验员1名、复核员1名、现场判图员2名。本发明每处进站入口现场工作人员可减少为1名,首先1名引导员和1名核酸检验员可通过“票检、安检智能一体机”替代,远程判图人员可在控制中心集中判图,优选地,配备5名判图人员可负责200多个车站的集中判图工作,远程判图员远程传达指令至现场复核员现场检验,定向准确的解决进站通行阻碍问题,最后每处进站口可仅保留复核员,经过分析后每处工作人员由5名减少为1名。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快检设备还可以设置在出入口通道内,对应的通道局部扩大,设置安检及进展区域。也可以设置在地面层出入口处,结合出入口的站前广场设置;还可以设置在附属用房内,结合附属用房地面一层设置安检及进出站闸机设备。

优选地,本发明的地下车站采用无柱车站形式,当然也可根据车站实际宽度从减小横向跨度,从节约投资的角度出发,设置为横向增加单柱和双柱的车站形式。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