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缓解体力疲劳茶饮料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缓解体力疲劳茶饮料及其制备方法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缓解体力疲劳的茶饮料及其制备方法,所述茶饮料包括以下成分:水、乌龙茶萃取液、黄精、枸杞多糖、芦荟提取物、低聚木糖,所述乌龙茶萃取液是聚乙烯醇+乙酸乙酯/氯化钠双水相体系对乌龙茶提取物进行萃取得到。本发明通过双水相萃取技术对乌龙茶浸提浓缩液进行二次加工提纯处理,使得有益活性成分更加富集,同时没有丧失乌龙茶特有的口感和香味,饮用者体验佳,能够明显改善饮用者的疲劳状态,而且不会引发失眠。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2-07-22

    公开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功能性茶饮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缓解体力疲劳茶饮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茶作为中国的象征之一,既有其文化作用,又对人的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乌龙茶是中国众多茶品中的一种,其对于人所起到的抗疲劳的作用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近年来人们对于乌龙茶所产生的抗疲劳作用也在不断地进行深入研究,发现乌龙茶提取物可以兴奋神经系统、提高反应能力,还能增强供氧能力、延缓机体疲劳。特别是茶叶中的功能成分茶氨酸、γ-氨基丁酸等,对抗疲劳有明显的效果。

茶氨酸,化学名称为N-乙基-L-谷氨酰胺,是茶叶中特有的一种非蛋白游离氨基酸,干茶中茶氨酸占重量的1~2%,茶树体内氨基酸量占游离氨基酸总量的40~60%,且除了在蘑菇中检测出微量的茶氨酸存在外,并未在其他植物中发现,被认为是茶叶中特有的游离氨基酸,也是茶叶生津润甜的主要成分。茶氨酸具有缓解疲劳、降压安神、提高记忆力等作用。除此以外,大量动物实验表明,茶氨酸自发性小鼠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血压都明显下降;茶氨酸对脑神经和视神经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茶氨酸摄入体内参与代谢后,其代谢产物乙胺可以促进分泌抗病毒、病菌、真菌及寄生虫感染的化学物质,从而提高免疫能力。

γ-氨基丁酸(Gamma Aminobutyric Acid)简称GABA,又名4-氨基丁酸、氨酪酸,是一种人体中天然存在的、非蛋白组成的活性氨基酸。GABA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的神经系统中,也广泛存在植物中,如茶叶、番茄、马铃薯、葡萄、南瓜等,发酵食品如泡菜、发芽糙米中也富含GABA。人体内GABA随年龄增长而下降,每10年人体GABA含量下降约5%,女性下降更快,GABA含量的下降是人的认知能力下降、大脑衰老的触发点。口服GABA可缓解疲劳感,同时可激发脑活力,最低有效食用量25-50mg。食用含GABA食品可以集中注意力、激发脑活力,同时舒缓压力,适于学生及压力较大的上班族。

除此以外,一些药食同源的植物提取物也具有良好的抗疲劳作用,比如黄精、枸杞、芦荟。黄精主要化学成分为多糖、甾体皂苷、蒽醌类、还含有木脂素、黄酮,以及对人体有利的丝氨酸、甘氨酸等10多种氨基酸。具有增强免疫功能,具体表现为增加免疫器官质量、提高机体免疫球蛋白含量与免疫防御系统活性等。在神经系统保护方面,具有抑制神经细胞凋亡、抑制多巴胺神经元的凋亡、改善记忆能力和痴呆、抗抑郁的显著效果,在解压抗疲劳、降血糖、降血脂、抗炎、抗菌、抗病毒、抗肿瘤等方面也有功效。枸杞多糖是从狗其中提取得到的一种生物活性物质,据报道具有抗氧化,增强免疫力,调节血脂,抗肿瘤的作用。芦荟具有很高的价值,常用语美容护肤品和中医药中,也可以食用。具有免疫、抗衰老、强心活血的功能。

低聚木糖是一种功能性聚合糖,是以2~7个木糖分子以β-1,4糖苷键结合而成,又叫作木寡糖。自然界中以天然形式存在的低聚木糖含量较少,仅在牛奶、竹笋、蜂蜜、水果和蔬菜中少量存在,多经由农林生物质原料降解制备而得。低聚木糖几乎不被人体消化道中的酶系分解,热量低,但其可以直接进入大肠,被肠道内的微生物利用从而促进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益生菌的增殖。此外,低聚木糖的发酵产物如乳酸、乙酸、丙酸、丁酸等,可以酸化肠道环境,一方面可促进肠道功能,影响其内部脂质及矿物质的吸收,预防结肠癌的发生;另一方面,低pH肠道内环境可以抑制梭菌、拟杆菌等条件致病菌的生长,减少有毒代谢产物(如胺)的形成,从而减轻肝脏的负担,起到保护肝脏的作用。同时,低聚木糖还具有防止腹泻、防止便秘、降低血清胆固醇、提高机体免疫力等生理功能。

现有技术中有部分茶或者饮品是包括上述一种或者多种成分,比如CN114009635,CN11248370,但还存在一些缺陷。一方面茶氨酸和黄精本身是带有一些令人不愉悦的味道,在终端市场面对消费者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此类功能性茶饮料虽然具有提神醒脑的功能,但是同时也会带来失眠的情况。上述缺陷限制了功能性茶饮料在市场的销售。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功能性茶饮料具有口感不佳,或者影响睡眠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缓解体力疲劳的茶饮料,以乌龙茶萃取液、茶氨酸、γ-氨基丁酸、黄精、枸杞多糖、芦荟提取物为主要活性成分,制成的茶饮料口感清香,具有乌龙茶特有的香气和口感,具有提神、缓解疲劳的功效,并且适量引用不会造成失眠等现象。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缓解体力疲劳的茶饮料,包括以下成分:水、乌龙茶萃取液、黄精、枸杞多糖、芦荟提取物、低聚木糖,所述乌龙茶萃取液是聚乙烯醇+乙酸乙酯/氯化钠双水相体系对乌龙茶提取物进行萃取得到。

可选地,本发明所述缓解体力疲劳的茶饮料,还包括以下成分:维生素、柠檬酸盐、木糖醇。

进一步地,所述茶饮料,包括以下成分:1000质量份份水、8-11份乌龙茶为原料得到的乌龙茶萃取液、1.6-2.2质量份黄精、0.7-1.3份枸杞多糖、0.8-1.5份芦荟提取物、1.1-1.8份低聚木糖。

可选地,所述茶饮料除了包括上述质量份的成分,还包括以下质量份的成分:0-1份维生素、0-0.4份柠檬酸盐、0-10份甜味剂。当需要提高茶饮料的功能性和甜度时,可以选择性加入上述成分,以及调控其用量。比如当需要提高茶饮料的甜度,可以提高甜味剂的用量。

所述维生素选自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D,维生素E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柠檬酸盐选自柠檬酸钠、柠檬酸钾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甜味剂选自木糖醇。

所述乌龙茶萃取液通过包括以下步骤的制备方法得到:取8-11份乌龙茶,加入温的醇水溶液浸提,过滤,浓缩后的浸提浓缩液,加入到聚乙烯醇+乙酸乙酯/氯化钠双水相前驱液,充分混合,进行双水相萃取,静置分层,取上层,微滤,浓缩得乌龙茶萃取液。

对乌龙茶萃取时,需要综合考虑成本、有益生物活性物质、口感味道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为了提高萃取效率现有技术多有采用超临界萃取技术对茶叶进行提取,提取物中茶多酚含量较高,但是一方面,超临界提取成本较高,不适合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更重要的是超临界萃取虽然对生物有效活性成分提取效率高,但是提取物会丧失了乌龙茶特有的香味和口感。双水相萃取是近年来发展的一项新的萃取技术,成本相对较低,操作方便,对环境友好,溶剂利用率高。已经有对于茶叶进行双水相萃取的研究,但都局限于对茶叶中活性成分,比如茶氨酸,茶多酚的提取,而忽视在终端消费者感官体验。实际上,对于普通消费者对于茶饮料,口感,气味,香味这些感官体验是决定是否购买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能够最大程度保留活性成分去除杂质的同时,还能尽量保留乌龙茶原有的特殊风味是本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通过特定的聚乙烯醇+乙酸乙酯/氯化钠双水相体系对乌龙茶提取物进行萃取,其中有益活性成分大部分进入下层的氯化钠水层,不需要进一步提纯等复杂处理,下层溶液进行微滤后,即可直接用于茶饮料的配制。本发明进行双水相萃取时,能最大限度保留乌龙茶中的特殊香味成分,使得所得萃取液和其他成分复配后,所得茶饮料保留了乌龙茶的特殊香味和口感,感官体验良好,适合在终端市场销售。

进一步地,所述醇水溶液是30-50%的乙醇水溶液,用量为乌龙茶叶的10-15倍,温度为50-60℃,浸提时间15-20h。以温的醇水溶液浸提,提取效率高,节省溶剂和时间,方便大规模的进行浸提。浸提后,浓缩至固含量25-40%的浸提浓缩液,以进一步进行双水相提取。

进一步地,在双水相前驱液中,聚乙烯醇浓度为6.4-8.5wt%,乙酸乙酯浓度为4.5-5.7wt%,氯化钠浓度为15.5-19.2%。优选地,聚乙烯醇重均分子量为8000至15000,醇解度90%以上。对于双水相前驱液,成分的浓度至关重要,如果浓度过低或者过高,加入浸提浓缩液后各成分的浓度比例不合适,可能无法形成两相分层的体系,或者即使形成两相,两相的体积比差异过大也无法顺利完成萃取。比如盐的浓度过低,无法形成双水相体系,盐的浓度过高,则对萃取效率产生影响。乙酸乙酯高有利于萃取,但最终茶饮料口感不佳。因此,需要将双水相前驱液各成分的浓度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围。所述双水相前驱液是指,其本身的浓度较高,还不能形成分层的双水相体系。加入浸提浓缩液后,各成分等比例稀释,能够得到双水相体系,进而完成双水相萃取。

进一步地,双水相前驱液的质量和乌龙茶浸提浓缩液的质量比为1:0.2-0.25倍。需要严格控制双水相前驱和乌龙茶浸提浓缩液的质量比例,这样才能使双水相前驱液各成分处于一个合适的浓度,形成稳定的双水相体系。

进一步地,所述双水相萃取是加入乌龙茶浸提浓缩液后,充分混匀,静置20-30h,完成萃取。

本发明双水相萃取体系可以在较宽的pH范围内稳定分层完成萃取,在pH为6-11的范围内,双水相体系能够稳定存在。不需要额外进行pH的调节。双水相萃取时的温度在25-40℃,双水相体系的相界面对温度比较敏感,在25-40℃可以顺利形成双水相界面。

优选地,本方双水相萃取时pH为9-10,温度为32-36℃,在上述pH和温度范围,更有利于双水相的稳定和萃取效率。特别是对于茶叶中茶氨酸,γ-氨基丁酸的萃取效率高。当pH低于9时,部分氨基酸以阳离子形式存在,会更多进入双水相的下层。当pH值升高,氨基酸阳离子被中和,而且磷酸氢盐会部分转变为磷酸盐,对氨基酸阴离子排斥力增大,使其更多分配在上层。

双水相是两种聚合物或者一种聚合物和一种盐或离子表面活性剂在同一溶剂中,由于聚合物之间,或者聚合物和盐之间,或者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彼此之间由于空间阻碍,无法相互渗透,会形成不互溶的两相。发明人预料不到地发现,以上述特定组分构成的双水相萃取体系能够能充分从乌龙茶中提取出能够提神醒脑的活性成分,同时还能保留乌龙茶的特殊香气。当乌龙茶浸提浓缩液进入双水相体系,由于表面性质、电荷等作用力,使其中乌龙茶的活性物质在下相(氯化钠),其中一些杂质,色素、特别是一些影响口感苦涩味物质富集在上相(聚乙烯醇和乙酸乙酯)。通过调控聚乙烯醇、乙酸乙酯、和氯化钠的浓度比例,可以在活性物质成分收率和最终茶饮料的口感之间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平衡。当双水相体系成相剂替换为其他成分时,无法在活性物质萃取率和感官体验之间取得最佳值。比如当采用聚乙二醇、糊精、葡聚糖等聚合物替换聚乙烯醇,大部分活性物质会在上相,即聚乙烯醇和乙酸乙酯存在的相,如果要制作为茶饮料,还需要进一步处理,造成操作的不变和成本的提高;或者用乙醇、丙酮等替换乙酸乙酯时,都无法达到聚乙烯醇和乙酸乙酯作为上相成相剂的效果。说明本发明双水相萃取时,聚乙烯醇和乙酸乙酯能够起到协同配合的作用。

萃取完成后对萃取液进行微滤和浓缩,微滤和浓缩没有特别的限定,为本领域所熟知。在本发明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微滤膜口径0.1-0.2μm,膜材质聚丙烯,施加0.1-0.3MPa压力进行微滤,所述浓缩可以采用反渗透膜,浓缩至萃取液固含量10-30%。

所述芦荟提取物的制备没有特别限定,本领域常规方法即可。在本发明一个优选技术方案中,芦荟提取物通过包括以下步骤的制备方法得到:芦荟鲜叶去皮取凝胶,榨汁,过滤,在索氏提取器中用乙醇水溶液提取,提取后加入高浓度乙醇使体系醇浓度在80%以上,静置15-20h,离心分离得沉淀物,即为芦荟提取物。芦荟提取物中富含芦荟多糖,和乌龙茶萃取液一起搭配使用,感官体验极佳。

本发明还提供了所述缓解体力疲劳的茶饮料的制备方法,将乌龙茶萃取液,黄精、枸杞多糖、芦荟提取物、低聚木糖和适量的水充分混匀,杀菌,灌装即得。

本发明提供的乌龙茶饮料取得了以下技术进步:

一、本发明通过双水相萃取技术对乌龙茶活性成分进行萃取,在乌龙茶有益活性成分和口最终茶饮料感官体验之间取得了完美的平衡,所得茶饮料保留了乌龙茶的特殊香气口感,以及其有益的活性成分。

二、通过乌龙茶和其他各成分复配,所得茶饮料口感清香,提神醒脑,能够明显改善受试者的疲劳状态,提高精力和注意力,但是不会过度产生失眠的情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的阐述。

乌龙茶茶叶采购自浙江华茗园茶业有限公司,工业级茶叶,茶多酚含量9%-13%。

萃取液中茶氨酸含量和γ-氨基丁酸含量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得到,茶多酚含量通过紫外光谱法得到。

制备例1

(1)浸提:取800g乌龙茶叶,搅碎后加入10kg的60℃50%乙醇水溶液,搅拌条件下浸提20h得浸提液,过滤除去茶叶渣,浓缩得652g浸提浓缩液,固含量为18.6%。

(2)配制双水相前驱液:在水中加入数均分子量12000的聚乙烯醇(醇解度95%),乙酸乙酯和氯化钠,45℃条件下搅拌直至充分溶解,得到聚乙烯醇浓度7.3wt%,乙酸乙酯浓度5.1wt%,氯化钠浓度17.2wt%的双水相前驱液。

(3)双水相萃取:将步骤(1)所得浸提浓缩液652g,加入到3260g步骤(2)得到的双水相前驱液,加热至32℃,调节体系pH值为9,搅拌充分混合,保持32℃,静置30h,分层,取下层,用0.2μm孔径微滤膜,施加0.3MPa压力进行微滤,滤液经过反渗透膜浓缩至固含量14.6%,得到593g萃取液。经过测试,萃取液中茶多酚含量7.73wt%,茶氨酸含量0.96wt%,γ-氨基丁酸含量0.32wt%。

制备例2

(1)浸提:取1.1kg乌龙茶叶,搅碎后加入16.5kg的60℃40%乙醇水溶液,搅拌条件下浸提15h得浸提液,过滤除去茶叶渣,浓缩得816g浸提浓缩液,固含量为19.7%。

(2)配制双水相前驱液:在水中加入数均分子量8000的聚乙烯醇(醇解度95%),乙酸乙酯和氯化钠,45℃条件下搅拌直至充分溶解,得到聚乙烯醇浓度8.5wt%,乙酸乙酯浓度4.5wt%,氯化钠浓度16.3wt%的双水相前驱液。

(3)双水相萃取:将步骤(1)所得浸提浓缩液852g,加入到3400g步骤(2)得到的双水相前驱液,加热至36℃,调节体系pH值为10,搅拌充分混合,保持36℃,静置30h,分层,取下层,用0.2μm孔径微滤膜,施加0.3MPa压力进行微滤,滤液经过反渗透膜浓缩至固含量16.2%,得到698g萃取液。经过测试,萃取液中茶多酚含量8.49wt%,茶氨酸含量1.01wt%,γ-氨基丁酸含量0.33wt%。

制备例3

(1)浸提:取800g乌龙茶叶,搅碎后加入10kg的60℃50%乙醇水溶液,搅拌条件下浸提20h得浸提液,过滤除去茶叶渣,浓缩得581g浸提浓缩液,固含量为20.6%。

(2)配制双水相前驱液:在水中加入数均分子量15000的聚乙烯醇(醇解度93%),乙酸乙酯和氯化钠,45℃条件下搅拌直至充分溶解,得到聚乙烯醇浓度6.4wt%,乙酸乙酯浓度5.7wt%,氯化钠浓度18.0wt%的双水相前驱液。

(3)双水相萃取:将步骤(1)所得浸提浓缩液581g,加入到2640g步骤(2)得到的双水相前驱液,加热至34℃,调节体系pH值为9,搅拌充分混合,保持34℃,静置30h,分层,取下层,用0.2μm孔径微滤膜,施加0.3MPa压力进行微滤,滤液经过反渗透膜浓缩至固含量17.1%,得到495g萃取液。经过测试,萃取液中茶多酚含量9.03wt%,茶氨酸含量1.08wt%,γ-氨基丁酸含量0.35wt%

制备例4

取芦荟鲜叶去皮取凝胶,榨汁,过滤,在索氏提取器中用6倍芦荟凝胶的20%乙醇水溶液提取,提取后加入高浓度乙醇使体系乙醇浓度在80%以上,静置15-20h,离心分离得沉淀物,即为芦荟提取物。

对比制备例1

取800g乌龙茶叶,搅碎后加入20kg的60℃温水溶液,在超声辅助条件下浸提30h得浸提液,过滤除去茶叶渣,浓缩得612g水浸提浓缩液,固含量18.9%。

实施例1

将制备例1制得的59.3g步骤(3)所得萃取液,20g黄精,10g枸杞多糖,11.5g制备例4制得的芦荟提取物,15g低聚木糖,4g维生素C,2g柠檬酸钠,加入到10kg水中,充分混匀后,经过高温杀菌,灌装即得茶饮料。

实施例2

将制备例2制得的69.8g步骤(3)所得萃取液,16g黄精,7g枸杞多糖,8g制备例4制得的芦荟提取物,11g低聚木糖,6g维生素C,1g柠檬酸钠加入到10kg水中,充分混匀后,经过高温杀菌,灌装即得茶饮料。

实施例3

将制备例3制得的49.5g步骤(3)所得萃取液,22g黄精,13g枸杞多糖,15g制备例4制得的芦荟提取物,18g低聚木糖,3g维生素C,1.5g柠檬酸钠加入到10kg水中,充分混匀后,经过高温杀菌,灌装即得茶饮料。

对比例1

其他条件和实施例1相同,区别在于不加入黄精。

对比例2

其他条件和实施例1相同,区别在于不加入枸杞多糖。

对比例3

其他条件和实施例1相同,区别在于不加入芦荟提取物。

对比例4

其他条件和实施例1相同,区别在于制备例1制得的59.3g步骤(3)所得萃取液替换为61.2g对比制备例1得到的水浸提浓缩液。

应用例1

请经常饮茶者对本发明所得茶饮料进行感官测试,对上述实施例和对比例所得茶饮料进行感官评价,从口感,香气两个角度进行评价打分,满分10份,表示最满意,0分为最低分。以市场上销售的乌龙茶饮对照组,结果取平均值,见如下表1所示。

表1

可见,本发明茶饮料的感官评价已经接近乌龙茶泡制的茶水,能够得到经常饮茶者的认可。在面对终端销售市场,可以以此为基础配方,加入其它功能性成分和甜味剂。发明人发现,如果不加入枸杞多糖或芦荟提取物,受试者感官评价出现较大程度下降,说明枸杞多糖或芦荟提取物和本发明经过双水相萃取的乌龙茶萃取液之间存在一定配合,协同可以提升茶饮料的感官评价,有利于在终端市场销售。

应用例2

选择感官评价最优的实施例1所得茶饮料进行抗疲劳测试。

表2剂量设计与分组情况表

1)供试品的浓缩、配制:因为小鼠灌胃体积为20mL/kg体重,而试验中抗疲劳茶饮料的低剂量和高剂量分别为167、501mL/kg体重。故需对抗疲劳茶饮料进行浓缩处理。取501mL的抗疲劳茶饮料,60℃加热弄热浓缩至20mL,得抗疲劳茶饮料高剂量浓缩液。取3mL的高剂量浓缩液,用去离子水稀释至9mL,得抗疲劳茶饮料低剂量浓缩液。浓缩液于-40℃保存。

2)造模:采用被迫式负重游泳制备疲劳应激模型。正常对照组(NC组)小鼠不进行被迫式负重游泳,其余组小鼠每天在水温25℃±1℃的游泳箱中进行被迫式负重游泳,于小鼠尾尖部约2.5cm处绑一3%体重的铅皮,每日1次,并循序增加应激强度,第1~3天5min,每3天增加1min,连续29天。

3)给予受试物:造模同时给予受试物。模拟疲劳样品处理组(OS组)、模拟疲劳高剂量样品处理组(HOS组)每天按20mL/kg体重分别灌胃给予抗疲劳茶饮料低、高剂量浓缩液。正常对照组(NC组)、模拟疲劳对照组(FC组)同法灌胃去离子水,1次/日,连续30天。

4)检测指标

4.1一般临床观察:每天观察动物的一般临床情况1次,至试验结束。

4.2体重:试验开始、试验结束及每周称量体重1次。

4.3负重游泳试验:末次给予受试样品30min后,将尾根部负重5%体重铅丝的小鼠置于水温30℃±1℃且水深不少于30cm的游泳箱中游泳,记录小鼠自游泳开始至死亡的时间,即小鼠负重游泳时间。

4.4血清尿素氮试验:末次给予受试样品30min后,小鼠不负重游泳90min,水温30℃±1℃,休息60min后立即摘眼球采血0.5mL,于4℃静置4h后3000rpm离心15min,吸取血清,用于血清尿素氮测定。

4.5肝糖原试验:末次给予受试样品30min后,立即处死小鼠,取肝脏经生理盐水漂洗后滤纸吸干,进行肝糖原的测定。

4.6血乳酸试验:末次给予受试样品30min后,小鼠在30℃水中不负重游泳30min,于游泳前、游泳后立即及游泳后休息20min后,分别尾尖取血约10μL,测定血乳酸含量。

4.7红细胞携氧能力试验:末次给予受试样品30min后,将尾根部负重3%体重铅丝的小鼠置于水温30℃±1℃且水深不少于30cm的游泳箱中游泳,10min后停止立即眼内眦采血,用于测定红细胞总数(RBC)、血红蛋白(HGB)和红细胞压积(HCT)。

5)数据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

6)试验结果

6.1一般临床观察结果:试验期间,各组动物一般临床观察未见异常,无动物死亡。

6.2负重游泳试验(见表3):与NC组比较,FC组D8、D15、D22、D29、D30的体重下降(P<0.01),负重游泳时长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FC组比较,OS组各时间点体重和负重游泳时长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HOS组D8、D15、D22的体重下降(P<0.05或0.01),负重游泳时长延长(P<0.05)。

表3负重游泳试验各组动物体重、负重游泳时长的比较(

注:与NC组比较,

6.3血清尿素氮试验(见表4):与NC组比较,FC组D8、D15、D29的体重下降(P<0.05或0.01),血清BUN升高(P<0.05)。与FC组比较,OS组D1、D8、D22、D29、D30的体重下降(P<0.05或0.01),血清BUN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HOS组D1、D8、D15、D22、D29、D30体重下降(P<0.05或0.01),血清BUN含量下降(P<0.01)。

表4血清尿素氮试验各组动物体重、BUN的比较(

6.4肝糖原试验(见表5):与NC组比较,FC组D8、D15的体重下降(P<0.01),肝糖原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FC组比较,OS组D15体重和肝糖原含量下降(P<0.05);HOS组D8、D15体重下降(P<0.05或0.01),肝糖原含量下降(P<0.01)。

表5肝糖原试验各组动物体重、肝糖原的比较(

注:与NC组比较,

6.5血乳酸试验(见表6):与NC组比较,FC组D8、D15、D22、D29、D30的体重下降(P<0.01),血乳酸曲线下面积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FC组比较,OS组各时间点体重、血乳酸曲线下面积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HOS组各时间点体重无统计学差异(P>0.05),血乳酸曲线下面积下降(P<0.01)。

表6血乳酸试验各组动物体重、血乳酸曲线下面积的比较(

注:与NC组比较,

6.6红细胞携氧能力试验(见表7):与NC组比较,FC组D8、D15、D22、D30的体重下降(P<0.05或0.01),RBC、HGB、HCT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FC组比较,OS组D1、D15、D22、D29、D30体重下降(P<0.05或0.01);HOS组D1、D8、D15、D22、D29、D30体重下降(P<0.05或0.01);OS组和HOS组的RBC、HGB、HCT有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

表7红细胞携氧能力试验各组动物体重、RBC、HGB和HCT的比较(

注:与NC组比较,

在本试验条件下,本发明的抗疲劳茶饮料可延长小鼠的负重游泳时长、降低游泳后血清BUN含量、降低游泳后血乳酸曲线下面积,具有一定的缓解体力疲劳功能。

应用例3

招募具有体力疲劳症状,且无失眠的受试者160人,随机分为8组,每组20人。在疲劳评分、性别、年龄差异不显著(P<0.1),具有可比性。7个组受试者分别服用本发明茶饮料,每天2次,每次300mL,连续饮用2个月,对照组服用常规乌龙茶饮料,每周采访一次,进行改善疲劳状态和对失眠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如下表8所示:

表8

通过表8结果可知,本发明提供的茶饮料可以还缓解具有疲劳症状人士的健康情况,同时还不会引起受试者的失眠。本发明茶饮料具有乌龙茶特有的香气和口感,收到消费者青睐,能明显改善饮用者疲乏,注意列不集中的状态,同时并不会引起失眠,是一种在市场极具竞争力的茶饮料产品。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