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食品加工机的电机组件及具有超薄主机的食品加工机

一种食品加工机的电机组件及具有超薄主机的食品加工机

摘要

本发明公开的一种食品加工机的电机组件,包括电机本体、与电机本体电连接的控制板组件、与控制板组件电连接的电池组件,所述电机本体、所述控制板组件和所述电池组件堆叠设置,控制板组件贴合电机本体的轴向端部设置,电池组件轴向平行于控制板组件固定。本发明在电机组件中集成了电机本体、控制板组件和电池组件,相对于现有技术中控制板组件和电池组件为独立部件而言,当将电机组件应用在食品加工上时,简化了食品加工机的结构,且在安装过程中,集成的结构安装更加稳定,通过提高电机组件的集成度,可降低食品加工机的高度。电池组件与控制板组件平行设置,有效利用控制板组件下方的空间,降低电机组件的高度。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3839523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12-24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杭州九阳小家电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2010572026.9

  • 发明设计人 王旭宁;林小财;蔡建明;吴家良;

    申请日2020-06-22

  • 分类号H02K11/30(20160101);H02K11/00(20160101);A47J43/046(20060101);A47J43/04(20060101);A47J43/08(20060101);

  • 代理机构

  • 代理人

  • 地址 310018 浙江省杭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下沙街道银海街760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3:49:36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食品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食品加工机的电机组件及具有超薄主机的食品加工机。

背景技术

目前,食品加工机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其主要通过设置在食品加工机内腔底部的加工刀具对食品进行切削、粉碎,以使食物达到要求的粉碎程度,以便于用户食用。

为了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现有的食品加工机逐渐具有轻量化、便携化的特性,目前食品加工机多采用电机、控制板组件、电池组件分开排布,中间通过电线连接,该结构有如下缺陷:

1.配件零散,不集中,整机结构无法减小;

2.有刷电机在长时间工作后,碳粉会在机器内堆积,存在安全隐患;

3.走线多,组装不方便;

4.有刷电机有磨损噪音,引起消费者不安。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一个或多个技术问题,或至少提供一种有益的选择,本发明提供一种食品加工机的电机组件及具有超薄主机的食品加工机,通过优化电机组件的结构使食品加工机更具便携性。

本发明公开的一种食品加工机的电机组件,包括电机本体、与电机本体电连接的控制板组件、与控制板组件电连接的电池组件,所述控制板组件电连接有充电组件,所述电机本体、所述控制板组件和所述电池组件堆叠设置,控制板组件贴合电机本体的轴向端部设置,电池组件轴向平行于控制板组件固定。

本发明在电机组件中集成了电机本体、控制板组件和电池组件,相对于现有技术中控制板组件和电池组件为独立部件而言,当将电机组件应用在食品加工上时,简化了食品加工机的结构,且在安装过程中,集成的结构安装更加稳定,减少独立部件装配失效的风险。通过提高电机组件的集成度,也可降低食品加工机的高度,提高食品加工机的便携性。电池组件与控制板组件平行设置,可以有效利用控制板组件下方的空间,降低电机组件的高度。

作为一种食品加工机的电机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电机本体、所述控制板组件和所述电池组件依次堆叠设置,电机本体包括设置输出轴的第一端部和与第一端部相对的第二端部,控制板组件设置在电机本体的第二端部,电池组件贴合控制板组件设置。

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电池组件与电机组件轴向平行设置,电池组件贴合控制板组件并与控制板组件一同设置在电机本体底部,可降低电机本体集成后的高度,当应用在食品加工机上时,也可提高食品加工机的便携性。

作为一种食品加工机的电机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充电组件设于所述电池组件轴向的端部,所述充电组件包括充电口,所述充电口的上端面高于所述电池组件的上端面。

作为一种食品加工机的电机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电机本体为直流无刷电机,电机本体的高度为14-25mm,电机本体高度与电机组件高度的比值为0.5:1~0.75:1。

采用直流无刷电机可以减少碳粉对整机的安全性的影响,不会产生碳粉堆积的问题,从而降低整机故障发生的概率。此外,直流无刷电机可显著降低电机组件的高度,当其应用在食品加工机上时,可以使食品加工机更加便携。

作为一种食品加工机的电机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电机本体为直流无刷电机,电机组件外径为35-70mm,电机本体外径与电机组件外径的比值为0.8:1~1:1。

采用直流无刷电机可以减少碳粉对整机的安全性的影响,不会产生碳粉堆积的问题,从而降低整机故障发生的概率。此外,可通过对电机组件径向的延展保证电池组件的容量,进而保证电机组件的续航时间。

作为一种食品加工机的电机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控制板组件与电机壳体形成电机安装腔,电机转子安装在电机安装腔内。

无需额外设置固定控制板组件的结构,将控制板组件直接安装在电机壳体的下端部,可简化电机组件的结构,降低生产成本。控制板组件直接作为电机壳体的底壳,保证了电池组件与控制板组件之间无缝隙,进而降低了电机组件的高度,并且可以利用电机本体的转动带动控制板组件附近的气流运动,提高对控制板组件的散热效果。

作为一种食品加工机的电机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电机壳体与控制板组件通过卡扣结构卡接固定或螺钉锁定。

通过卡扣结构可使电机壳体与控制板组件快速装配在一起,提高安装效率,而且卡扣结构简单可靠,能确保电机组件长期的稳定工作,避免电机壳体和控制板组件连接失效的风险。

本发明还公开一种具有超薄主机的食品加工机,包括内置电机组件的主机和安装在主机上的加工杯,电机组件传动连接有伸入加工杯的搅拌件,其特征在于,电机组件应用如上的一种食品加工机的电机组件,所述主机内壁设有对电机组件的径向限位结构,电机组件外径与主机内径的比值为0.65:1~1:1。

具体的,径向限位结构设于主机内侧壁。

通过径向限位结构可确保电机组件的径向限位,减少电机组件在工作状态下的晃动,保证主机的稳定性。当主机内壁直接作为电机组件的径向限位结构时,电机组件外径与主机内径的比值为1:1。由于本发明采用具有高集成度的电机组件应用在食品加工机上,可降低食品加工机主机高度,通过限定电机组件与主机内径的比值,可确保主机内部的安装空间,在满足主机对电机组件径向限位的前提下,高集成的电机组件可降低电机组件的高度,进而保证食品加工机的便携性。

作为一种具有超薄主机的食品加工机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径向限位结构为以所述主机轴线呈中心对称的多个限位筋,所述电机组外径与所述主机内径的比值为0.8:1~0.9:1。

限位筋径向延伸设置,并与电机组件形成过盈配合,以对电机组件形成径向限位。可调整限位筋的径向延伸长度来调整主机内电机组件的安装空间,在保证电机组件安装稳定的前提下,通过设置具有高集成的电机组件来降低食品加工机主机的高度。

作为一种具有超薄主机的食品加工机的优选技术方案,电机组件高度与主机高度的比值为0.5:1~0.8:1,主机高度与食品加工机整机高度的比值为0.2:1~0.4:1。

由于降低了电机组件的高度,主机在与加工杯连接时伸入加工杯内的距离更小,在保证制浆空间前提下,加工杯高度可适当降低,进一步使食品加工机的便携性有所提高。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电机组件的爆炸图。

图2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电机壳体和控制板组件的配合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电机组件的剖视图。

图4(A)为单相直流无刷电机的绕线示意图。

图4(B)为单相直流无刷电机的线路图。

图5为单相直流无刷电机控制电路示意图。

图6(A)为三相直流无刷电机的绕线示意图。

图6(B)为三相直流无刷电机的线路图。

图7为三相直流无刷电机控制电路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食品加工机的剖视图。

图9为图8中A处局部放大图。

图10为图8所示实施例中主机与电机组件的安装示意图。

图11为图8所示实施例中主机与电机组件安装的俯视图。

图12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主机与加工杯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电机组件与主机半径比值对主机空间利用率的变化影响曲线图。

其中:

1-电机组件,11-电机本体,12-控制板组件,13-电池组件,14-定位筋,15-定位槽,16-卡扣,17-卡槽,111-电机壳体,112-电机定子,113-电机转子;

2-主机,21-主机壳体,22-盖体,23-底座压筋,24-限位筋,25-凹槽,26-定位柱;

3-加工杯;

4-加工刀组;

5-充电组件;51-充电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的阐释本发明的整体构思,下面再结合说明书附图以示例的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需说明,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但注明直接连接则说明连接地两个主体之间并不通过过度结构构建连接关系,只通过连接结构相连形成一个整体。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首先,对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方案的技术构思进行说明。

现有技术中的食品加工机是将电池组件和电机组件分别独立安装在主机内,一方面会降低装备效率,另一方面会导致在安装时主机内部的元器件占用空间过大。而且为了保证食品加工机的产品续航,以及电机组件驱动加工刀组工作时的产品功率,需要设置较大体积的电池组件才能满足使用需求。但是当电池组件体积过大,会影响主机的体积,进而影响整机的体积,最终导致整个食品加工机缺乏便携性。考虑到上述问题,本发明对食品加工机的主机内部尤其是电机组件的结构进行优化,通过使电机组件的高度降低压缩主机的高度,使产品更利于便携。

具体采取的方案是: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公开的一种食品加工机的电机组件1,包括电机本体11、与电机本体11电连接的控制板组件12和与控制板组件12电连接的电池组件13,电机本体11用于输出驱动力,控制板组件12用于对电机本体11进行程序控制,电池组件13为控制板组件12和电机本体11分别供电。为了降低电机组件1的高度,控制板组件12贴合电机本体11的轴向端部设置,在这一结构下,无需针对控制板组件12额外单独设置固定结构,可以相应简化电机组件1的结构。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将电池组件13与控制板组件12进行集成,电池组件13直接固定在控制板组件12上,整体结构安装更加稳定,并能够减少生产过程中,焊接、装配对控制板组件12的破坏以及对电池组件13的影响。通过将电池组件13、控制板组件12和电机本体11堆叠设置,,优选的,将电池组件13、控制板组件12和电机本体11依次堆叠设置,并集成于一体,可以保证电机组件1的最小结构尺寸,并提高整机装配效率。本实施例中,电池组件13轴向平行于控制板组件12固定,可以有效利用控制板组件12下方的空间,降低电机组件12的高度。现有技术中电池组件的案子主要是沿着电机组件的轴向安装,通过将电池组件13平行于控制板组件12设置,可利用控制板组件12下方的空间,提高了电机本体11下方空间的利用率,结构更加紧凑,设置的多个电池组件13,也能提高食品加工机的续航时间。在安装时,电池组件13通过连接件直接焊接在控制板组件12上,减少了电线造成的压损,减少了产线焊接工序,同时减少焊接过程中造成的品质问题,使得成品的品质更稳定。

电机本体11包括设置输出轴的第一端部和与第一端部相对的第二端部,控制板组件12设置在电机本体11的第二端部,电池组件13贴合控制板组件12设置,并直接通过电池组件13引出的焊接引脚焊接固定在控制板组件12上,可避免现有技术中电池组件13与控制板组件12通过导线连接造成的压损,也减少了焊接失效造成的产品故障的问题。

如图10和图11所示,控制板组件12电连接有充电组件5,所述电池组件13呈圆柱状,所述充电组件5设于所述电池组件13轴向的端部;具体的,所述充电组件5包括充电口51,所述充电口51的上端面高于所述电池组件13的上端面。

可以理解的是,电池组件5可以为长方体状。

可以理解的是,在电池组件13引出的焊接引脚焊接固定在控制板组件12上的基础上,可以通过粘胶、卡扣等方式进一步对电池组件13固定在控制板组件12或者电机本体11上。

可以理解的是,电池组件13可以固定在电机本体11上并与控制板组件12电连接;或者当电机组件安装在食品加工机上时,电池组件13安装在食品加工机的主机内部。

可以理解的,控制板组件设置在所述电机本体的第二端部能够与电机的定子围合出所述电机本体转子的安装腔。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为了进一步的降低电机组件1的高度,电机本体11为直流无刷电机,通过使用直流无刷电机,电机本体11的高度H1仅为18mm,外径D1为60mm。在这一结构下,降低了应用前述电机本体11的电机组件1的结构会被相应降低,当其应用于食品加工机上时,则可相应的降低食品加工机主机的高度,对应便携食品加工机而言,在保证加工杯有效容量的前提下,通过降低主机的高度可降低整机高度,使其更易于便携。由于电池组件13是轴向平行于控制板组件12设置的,在电池组件13高度不超出电机组件1径向尺寸的前提下,可通过降低电池组件13的厚度以使电机组件1的高度被有效控制,因此本实施例中,电池组件13的厚度L1仅为13mm,可通过在控制板组件12下方平铺阵列多个电池组件13以保证电池组件的电量容量。如前文所述,当电机本体11采用直流无刷电机时,可降低电机本体1的高度,直流无刷电机结构不会像有刷电机结构一样在电机组件1内部占用过大的安装空间,当降低电机本体11的高度后,电机组件1的高度也能相应降低,在满足电机组件1内部其他元器件安装空间及散热需求的前提下,将电机本体高度H1与电机组件高度H2的比值设定为0.5:1,即电机组件的高度H2为36mm。同理,当电机本体11和电机组件1具有合适的径向尺寸时,一方面应用在食品加工机上可保证食品加工机主机内充足的安装空间,结构更加紧凑,另一方面通过径向尺寸延伸的方式对原本的轴向安装空间进行补偿,保证加工杯的有效容量,因此,电机本体11外径D1与电机组件1外径D2的比值为1:1,即电机组件1的外径D2为60mm。

可以理解的是,在满足使用需求的前提下,可以根据需要将电机本体11的高度H1设置为14-25mm,外径D1设置为35-70mm,电池组件13厚度L1设置为10-15mm,电机组件1的总高度H2设置为30-45mm。电机本体11高度H1与电机组件1高度H2的比值为0.5:1~0.75:1,电机本体11外径D1与电机组件1外径D2的比值为0.8:1~1:1。

此外,由于采用直流无刷电机,可以消除碳粉在机器内的使用,不会产生碳粉堆积在控制板组件12上,减少碳粉对整机的安全影响,从而有效保护控制板组件12。而且在工作过程中不会有碳刷跟换向器的摩擦产生的刺耳声音,噪音更低,可以改善用户的使用体验。

如图4(A)、图4(B)所示,本实施例中电机本体11采用的为单相直流无刷电机,单相直流无刷电机的控制电路如图5所示,电机引出线分别接至H桥上下桥臂,电机旋转90度空间角度(180度电角度)后,改变H桥导通的Mos管(例如:由Mos1、4开通变更为Mos2、3开通),以上实现电机的电子换向,电机运转。

可以理解的是,如图6(A)、图6(B)所示,电机本体11可以采用的三相直流无刷电机,三相直流无刷电机控制电路如图7所示,电机引出线分别接至H桥三相桥臂;根据控制逻辑的不同,以简单的2相轮换导通(两相导通,三相星形六状态)为例:各绕组相对应的Mos管轮换导通,实现如下表一的各相通电逻辑。

表一:三相直流无刷电机各相通电逻辑。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电机本体11包括电机壳体111、固定在电机壳体111内壁的电机定子112和能够相对于电机定子112转动的电机转子113,控制板组件12设置在电机壳体111的下端部。

为了控制食品加工机整机的高度,电机壳体111的下端部作为控制板组件12的安装位,控制板组件12直接设置在电机壳体111的下端部,无需额外设置其他固定结构,简化了电机组件1的结构,降低了生产成本。

具体的,控制板组件12与电机壳体111形成电机安装腔,电机转子113安装在电机安装腔内。通常结构下,电机转子113固定在电机壳体111所形成的腔体内,为了简化结构,本实施例中电机壳体111底部设置为开口形式,控制板组件12直接作为电机壳体111的底壳,电机壳体111与控制板组件12形成的电机安装腔将电机转子113容置在内,该结构的设置保证了电机本体113与控制板组件12之间无缝隙。而且电机转子113转动过程中还能带动控制板组件12附近的气流,加速控制板组件12的散热。

可以理解的是,虽然本实施例中电机转子113是固定在电机壳体111与控制板组件12形成的腔室内,但是也可将电机壳体111设置为分体结构,包括呈一端开口的碗状结构,以及能够盖合在碗状结构开口上的电机盖,电机转子113固定在碗状结构和电机盖形成的腔室内,控制板组件12则固定在电机盖上。这一结构保证了电机壳体的完整性,但是相对的会增加需要额外组装的零部件,进而增加电机组件的结构复杂程度。

为了电机本体和控制板组件12的固定可靠性,电机本体与所述控制板组件之间设有定位结构,具体的,电机壳体111与控制板组件12之间设有定位结构。在装配电机壳体111和控制板组件12时,通过定位结构可将控制板组件12与电机壳体111对位安装,避免安装错位,提高安装效率。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定位结构为设置在电机壳体111和控制板组件12之间的定位筋14和定位槽15结构。定位筋14沿电机壳体111侧壁轴向延伸设置,可将电机壳体111侧壁进一步延伸形成定位板,若干定位板设置在控制板组件12的周向,定位筋14设置在定位板上,并且在控制板组件12边缘设有与定位筋14配合的定位槽15,安装电机壳体111和控制板组件12安装在一起的时候,将定位筋14沿轴向插入定位槽15中,从而实现对控制板组件12的径向固定。

进一步的,为保证电机壳体111与控制板组件12轴向固定的可靠性,电机壳体111与控制板组件12通过卡扣结构卡接固定。沿电机壳体111的侧壁轴向延伸设置卡扣16,在控制板组件12边缘设置内凹的卡槽17,在实际安装过程中,控制板组件12通过轴向的压力使卡扣16卡入卡槽17中,从而实现对控制板组件12的轴向固定。此外,电机壳体111与控制板组件12也可通过紧固件如螺钉锁紧。

电机本体11与控制板组件12之间通过电线连接,也可以通过触点连接,保证连接的稳定性,以及保证结构的紧凑。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8至11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一种食品加工机,应用于一种便携果汁机,为提高便携性能,食品加工机的主机为超薄主机,主机2内部安装有上述实施例公开的电机组件1,主机2上还安装有加工杯3,电机组件1传动连接有伸入加工杯3的搅拌件,具体的,本实施例方案中搅拌件为加工刀组4。电机组件外径D2为60mm,主机2壳体内壁设有对电机组件1的径向限位结构,电机组件外径D2与主机内径D3的比值为0.9:1,即主机内径D3为66mm。电机组件高度H2为36mm,电机组件高度H2与主机高度H3的比值为0.6:1,即主机高度H3为60mm。主机高度H3与食品加工机整机高度H4的比值为0.4:1,即食品加工机整机高度H4为150mm。

如图10、图11所示,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的径向限位结构为以主机轴线呈中心对称的多个限位筋24,限位筋24径向延伸以在主机2内部形成对电机组件1的径向限位,通过调整限位筋24的径向延伸长度可调整主机2内电机组件1的安装空间,由于电机组件1可通过采用多极直流无刷电机并提高电机组件1的集成度来降低电机组件1的高度,因此当电机组件1径向空间较大时,可采用更扁平化的电机组件1来降低主机2的高度。

此外,为了保证电机组件1在主机2内部的固定,电机组件1外周还设有凹槽25,并在主机2内壁设有径向延伸的、与凹槽25对应的定位柱26,当将电机组件1安装在主机2内部时,凹槽25与定位柱26配合,可防止电机组件1在主机2内部发生相对转动。凹槽25可避免占用过多的径向尺寸,为电机组件1扁平化预留空间。

可以理解的是,在满足使用需求的前提下,可以根据需要将电机组件外径与主机内径的比值为0.65:1~1:1,当主机内壁直接作为电机组件的径向限位结构时,电机组件外径与主机内径的比值为1:1。;电机组件高度与主机高度的比值为0.5:1~0.8:1;主机高度与食品加工机整机高度的比值为0.2:1~0.4:1。通过上述尺寸限定,在食品加工机主机高度一定的前提下,即降低了整机高度,又能使伸入加工杯的主机尺寸得到控制,使得主机侵占加工杯内部空间减少,提高加工杯有效容积。

如图13所示,随着电机组件与主机半径比值的逐渐增加,电机组件对主机内部空间的利用率逐渐提高。由于主机内部需要安装除电机组件外的其他部件,而且需要考虑主机本身结构,将电机组件与主机的内径比值限定在0.9以下,而当电机组件与主机半径的比值在0.65以下时,则会浪费主机内部的空间,导致主机高度上升,影响整机的高度,不利于食品加工机便携。电机组件与主机半径的比值在0.65-0.9区间,可使空间利用率处于42%-81%,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使主机结构更加紧凑。

此外,在满足前述比例关系的前提下,本实施例中食品加工机通过采用超薄的电机组件使得总高度控制在100-180mm,外径控制在60-100mm,具有小巧尺寸的同时,保证了有效的搅拌容量200-400ml。

现有便携果汁机的主机2和加工杯3主要有两种配合方案,一种方案如图如图8所示,主机2的大部分伸入加工杯3的内部,主机2外露于加工杯3部分一般不超过主机2高度的1/3,一种方案如图如图12所示,加工杯3旋合到主机2的端部,主机2大部分外露于加工杯3,主机2外露于加工杯3部分一般超过主机2高度的2/3。

如图9所示,主机2包括主机壳体21和盖合于主机壳体21的盖体22,盖体22通过螺纹连接结构与主机壳体21下端面固定连接,为了保证主机2内电机组件1固定的稳定性,主机壳体21和盖体22之间设有底座压筋23,底座压筋23轴向压合于电机组件1,以使电机组件1轴向限位。具体的,当盖体22通过螺纹逐渐旋紧时,对底座压筋23形成轴向的压力,并进一步通过底座压筋23将电机组件1轴向压合于主机壳体21内壁,实现对电机组件1的固定。

表二:

请参见表二,表二为搅拌容量保持在280ml时,现有技术中食品加工机的总高度与本实施例所公开的食品加工机的高度对比,本表中的食品加工机为主机2伸入加工杯的结构,限定上述参数中,主机2外露的高度为15mm,加工杯高度包括主机2伸入加工杯3的高度、最大浆液高度(加工杯外径为70mm时,最大浆液高度为75mm,其中,为避免加工杯3为非标准圆柱体,加工杯外径为等效外径)和最大浆液高度与主机之间的预留高度(通常为25mm)。由于本实施例通过将电机组件1由原本的二极直流有刷电机优化为多级直流无刷电机,并进一步通过优化电机组件的结构使食品加工机主机更加扁平化,当主机2安装在加工杯上时,对加工杯3侵占的空间也会相应的减少,如在表二中,现有食品加工机主机2对加工杯3的侵占高度为55mm,而应用本实施例中主机2对加工杯3的侵占高度仅为35mm,最终成型的食品加工机整机高度具有30mm的高度差,因此,在保证食品加工机制浆容量的前提下,采用本实施例所公开的电机组件1,可以使食品加工机的整机高度显著降低。

表三:

请参见表三,表三为在搅拌容量保持在280ml时,主机2高度对食品加工机总高度的影响,其中,本表中的食品加工机为主机2伸入加工杯3的结构,限定上述参数中,主机2外露的高度为15mm,加工杯高度包括主机2伸入加工杯3的高度、最大浆液高度(加工杯外径为70mm时,最大浆液高度为75mm,其中,为避免加工杯为非标准圆柱体,加工杯外径为等效外径)和最大浆液高度与主机之间的预留高度(通常为25mm)。从表三中可以看出,随着主机高度H3的逐渐增加,会逐渐侵占加工杯3内腔的空间,为了保证搅拌容量,食品加工机的总高度H4也会随之增加,因此,本实施例通过将电机组件1的高度H2降低使主机高度H3降低,以便在保证搅拌容量的前提下,使整机高度H4降低,以提高食品加工机的便携性能。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将具有高集成度的电机组件1应用在食品加工机上,使主机2高度有效降低,通过限定电机组件1与主机2内径径的比值,可确保主机2内部的安装空间,并能够通过径向延伸的电机组件1降低主机2的高度,进而保证食品加工机的便携性。

本发明所保护的技术方案,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应当指出,任意一个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与其他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技术方案的结合,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发明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发明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