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乘客舒适度调节系统及舒适度调节方法

乘客舒适度调节系统及舒适度调节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乘客舒适度调节系统及舒适度调节方法,乘客舒适度调节系统包括:车联网后台服务器、控制系统、智能识别模块和调节模块。智能识别模块可识别乘客的身份信息并将身份信息传递到控制系统,控制系统将身份信息上传到车联网后台服务器,车联网后台服务器分析计算得出相配的舒适度模式并反馈至控制系统。调节模块用于调节车辆内的设定参数,控制系统控制调节模块调节车辆内的设定参数至反馈的舒适度模式下的目标参数的适用区间。本发明实施例的智能识别模块识别乘客的身份信息,并通过控制系统将身份信息上传到车联网后台服务器,车联网后台服务器分析出与该乘客最相配的舒适度模式,更加智能化的给车辆内乘客提供舒适度的体验。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3815552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12-21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昆山宝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2010560715.8

  • 发明设计人 谢鹏;吴华忠;刘璋勇;吴光麟;

    申请日2020-06-18

  • 分类号B60R16/037(20060101);B60H1/00(20060101);B60H3/02(20060101);B60H3/00(20060101);B60H3/06(20060101);B60L58/26(20190101);

  • 代理机构11201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王佳璐

  • 地址 215333 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昆山开发区蓬溪中路1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3:48:08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智能化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乘客舒适度调节系统及舒适度调节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打车平台的普及,现在很多车型通过打车平台为乘客提供服务,在日常出行中,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打车出行。

乘客在乘车过程中,车辆内的舒适度参数往往是驾驶员根据自己的舒适度体验设定的,驾驶员在车辆内的舒适度需求往往与乘客的舒适度需求不匹配,使得乘客在车内的舒适度体验较差。例如当乘客需要调整车内的温度时,需要口头告知驾驶员进行调整,反馈速度慢,且需要多次调节,无法达到自动调节和智能调节的效果。

乘客也无法自主针对自己的身体代谢体征及温度、风速偏好对车内的设备做定制化调节和控制,乘客在乘车过程中无法自主选择和自己相匹配的舒适度模式,无法获得良好的乘车体验。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乘客舒适度调节系统,所述乘客舒适度调节系统可自主调节乘客所需的舒适度模式、调节准确且响应速度快,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乘客乘车过程中舒适性体验差的问题。

本发明还旨在提出一种基于上述乘客舒适度调节系统的舒适度调节方法。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乘客舒适度调节系统,包括:车联网后台服务器;控制系统;智能识别模块,所述智能识别模块可识别乘客的身份信息并将所述身份信息传递到所述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将所述身份信息上传到所述车联网后台服务器,所述车联网后台服务器分析计算得出相配的舒适度模式并反馈至所述控制系统;调节模块,所述调节模块与所述控制系统电连接,所述调节模块用于调节车辆内的设定参数,所述控制系统控制所述调节模块调节车辆内的设定参数至反馈的所述舒适度模式下的目标参数的适用区间。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乘客舒适度调节系统,通过智能识别模块对乘客的身份信息进行识别,并将识别到的身份信息通过控制系统上传到车联网后台服务器,车联网后台服务器对不同身份的信息进行分析、计算、比对得到与该乘客身份信息相匹配的舒适度模式,并将与该乘客身份信息相匹配的舒适度模式反馈至控制系统,控制系统通过与调节模块电连接,从而实现控制系统控制调节模块调节车辆内的设定参数,并将设定参数调节至反馈的舒适度模式下的目标参数的适用区间,以满足乘客的舒适度,本发明乘客舒适度调节系统无需司机操作,即可自动满足乘客的舒适度需求,降低了司机繁琐的人机操作,更加智能化的给乘客提供乘车时的舒适度体验。

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乘客舒适度调节系统,所述智能识别模块包括语音识别模块、人脸识别装置、红外摄像装置中的至少一种,所述身份信息包括年龄、性别、普通用户或定制用户,所述智能识别系统识别到新用户时将所述新用户的信息匹配大数据中具有相仿身份信息的用户的舒适度设定参数,并形成目标参数反馈至所述控制系统。

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乘客舒适度调节系统,所述乘客舒适度调节系统还包括舒适度监测系统,所述舒适度监测系统至少用于实时监测乘客的面部表情、体表温度和车辆内的温度并将监测到的信息传递至所述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控制所述调节模块调节设定参数至优化目标参数,所述优化目标参数回传至所述车联网后台服务器。

可选地,所述舒适度监测系统至少包括用于捕捉面部表情的摄像机、用于获取乘客体表温度的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用于获取车辆内实时温度的第二温度传感器。

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乘客舒适度调节系统,所述调节模块可调节的设定参数包括:温度、出风量、湿度、空气洁净度或气味;所述乘客舒适度调节系统还包括热量调节系统、加湿器、空气净化器或香氛器;

所述控制系统控制所述调节模块调节所述热量调节系统的热量以改变温度的设定参数,或所述调节模块调节所述热量调节系统的出风量以改变出风量的设定参数;

所述控制系统控制所述调节模块调节所述加湿器以改变湿度的设定参数;

所述控制系统控制所述调节模块调节所述空气净化器以改变空气洁净度的设定参数;

所述控制系统控制所述调节模块调节所述香氛器以改变气味的设定参数。

可选地,所述热量调节系统包括热量储存转换装置、出风装置和风道,所述热量储存转换装置将车辆的电池产生的热量储存并将热量与周围的空气进行换热,经过换热的风由出风装置沿着风道吹向车辆内,所述调节模块可调节储存转换装置所吸收的电池热量的总量以调节可供换热的换热量,从而改变车辆内的温度设定参数,所述调节模块可调节出风装置的出风量以调节车辆内的风量。

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乘客舒适度调节系统,所述乘客舒适度调节系统还包括参数录入系统,所述参数录入系统根据所述乘客的实时需求,通过语音系统或手动按键将所需的参数录入到所述参数录入系统中,所述控制系统根据所述参数录入系统所输入的参数控制所述调节模块调节所述设定参数。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舒适度调节方法,包括乘客舒适度调节系统,所述乘客舒适度调节系统为前述的乘客舒适度调节系统,所述调节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根据智能识别模块识别出的乘客的身份信息,车联网后台服务器分析计算得出相配的舒适度模式并输出目标参数的范围;步骤S2、舒适度监测系统获取车辆内参数的实测值,如果实测值落入目标参数的范围内,车辆内的参数保持不变,如果实测值落入目标参数的范围外,控制系统控制调节模块调节车辆内的设定参数以使得设定参数落在目标参数的范围内。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舒适度调节方法,乘客上车后,智能识别模块可识别出乘客的身份信息,智能识别模块将识别出的身份信息上传至车联网后台服务器,车联网后台服务器会根据乘客的身份信息分析计算得出与该乘客最匹配的舒适度模式参数范围,并将最匹配的舒适度参数范围输出给控制系统,车辆内设置有舒适度监测系统,用于获取车辆内参数的实测值,并输出给控制系统,控制系统会将车辆内参数实测值和最匹配乘客的舒适度参数范围进行比对,如果实测值落入目标参数的范围内,则车辆内的参数保持不变,此时满足乘客的舒适度要求,如果实测值落入目标参数的范围外,控制系统控制调节模块调节车辆内的设定参数保证实测值落入目标参数的范围内,以满足乘客的舒适度要求。该舒适度调节方法仅需通过智能识别模块、车联网后台服务器和控制系统间的相互配合便可满足乘客的舒适度需求,该调节方法智能简单、调节准确且响应速度快,降低了司机繁琐的人机操作,可实现不同乘客的车内舒适度需求的体验。

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舒适度调节方法,所述乘客舒适度调节系统的舒适度调节方法还包括步骤S3,所述舒适度监测系统实时监测乘客的面部表情、体表温度并将所形成的信息传递至所述控制系统分析,当监测到所述乘客的面部肌肉收缩、嘴角下翘,所述控制系统控制所述调节模块优化设定参数;

或者,当监测到所述乘客的面部出现汗珠、脸色通红,所述控制系统控制所述调节模块下调温度的设定参数,且上调出风量的设定参数;

又或者,当监测到所述乘客的面部肌肉舒张、眼睛闭合,所述控制系统控制所述调节模块下调出风量的设定参数。

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舒适度调节方法,在步骤S1中,当识别到乘客为普通用户或新用户时,所述控制系统调出车联网后台服务器给出的大数据所对应的舒适度曲线,并给出相应的舒适度设定参数从而形成目标设定参数的范围,控制系统控制调节模块将车辆内的设定参数调至目标设定参数的范围内;

当识别到乘客为定制用户时,所述控制系统调出车联网后台服务器给出的专属的舒适度曲线,并结合所乘坐的车型、季节、工作日或节假日给出特定的优化设定参数,所述控制系统控制调节模块将车辆内的设定参数调至优化设定参数。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乘客舒适度调节系统的舒适度调节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第一个实施例的乘客舒适度调节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第二个实施例的乘客舒适度调节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第三个实施例的乘客舒适度调节系统的舒适度调节方法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智能识别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舒适度监测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热量调节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乘客舒适度调节系统;

1、车联网后台服务器;

2、控制系统;

3、智能识别模块;

31、语音识别模块;32、人脸识别装置;33、红外摄像装置;

4、调节模块;

5、舒适度监测系统;

51、摄像机;52、第一温度传感器;53、第二温度传感器;

6、参数录入系统;

7、热量调节系统;

71、热量储存转换装置;72、出风装置;73、风道;

8、加湿器;

9、空气净化器;

10、香氛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本申请是基于现有的车联网技术而形成的全新的车内乘客舒适度智能化调节系统和控制方案,其中车联网是通过车辆位置、车辆速度、车辆路线、车辆信息、车辆司机信息、乘客信息等构成的巨大交互网络。通过车联网后台服务器1可将车联网收集的大数据进行分类存储和汇总,且可进行大数据整合、分析,大数据可供其他设备联网调用。

下面参考说明书附图描述本发明实施例的乘客舒适度调节系统100。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乘客舒适度调节系统100,如图2所示,乘客舒适度调节系统100包括:车联网后台服务器1、控制系统2、智能识别模块3和调节模块4。

其中,智能识别模块3可识别乘客的身份信息并将身份信息传递到控制系统2,控制系统2将身份信息上传到车联网后台服务器1,车联网后台服务器1分析计算得出相配的舒适度模式并反馈至控制系统2。也就是说,控制系统2同时连接智能识别模块3和车联网后台服务器1,实现将智能识别模块3识别到的身份信息上传至车联网后台服务器1,进而初步获得与乘客身份信息相匹配的舒适度模式。

调节模块4与控制系统2电连接,调节模块4用于调节车辆内的设定参数,控制系统2控制调节模块4调节车辆内的设定参数至反馈的舒适度模式下的目标参数的适用区间。也就是说,舒适度模式下的目标参数有一区间范围,并非是固定的数值,当车联网后台服务器1分析计算出与该乘客身份信息相匹配的舒适度模式并反馈至控制系统2时,控制系统2控制调节模块4将车辆内的设定参数调节到与乘客身份信息相匹配的舒适度模式下的目标参数的适用区间。

由上述结构可知,本发明实施例的乘客舒适度调节系统100,通过智能识别模块3可对乘客的身份信息进行识别,并将识别到的身份信息传递到控制系统2,通过控制系统2将识别到的身份信息上传到车联网后台服务器1,车联网后台服务器1大数据中已录入不同身份信息的舒适度模式,当控制系统2将识别到的身份信息上传到车联网后台服务器1后,车联网后台服务器1通过乘客的身份信息在大数据中分析计算得到与该乘客相匹配的舒适度模式,并将与该乘客相匹配的舒适度模式反馈至控制系统2,控制系统2通过得到的与该乘客相匹配的舒适度模式中的参数的适用区间,控制调节模块4调节车内的参数,并将参数调节至反馈的舒适度模式下的目标参数的适用区间。

本发明实施例的乘客舒适度调节系统100,基于智能识别模块3识别乘客的身份信息,并通过控制系统2将身份信息上传到车联网后台服务器1,基于车联网后台服务器1对不同身份信息的热舒适度模式进行分析比对,并分析得出与该乘客最相配的舒适度模式,满足乘客的定制化需求,解放司机繁琐的人机操作,更加智能化的给乘客提供车辆内舒适度的体验。

本申请的同类身份信息的乘客所匹配的目标参数的适用区间可根据已记录的大数据直接进行调用,从而快速匹配乘客的舒适度模式,当乘客在初步乘车的过程中,可快速满足乘客初步的乘车需求,提升乘客上车后的乘车舒适性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构成舒适度调节的设定参数可以为车内温度、车内风量、车内湿度、车内的空气洁净度等参数,这里不做具体限制。而乘客的身份信息可以为乘客的年龄信息、性别信息、以及用户等级信息等,以车联网中用户身份管理方式以及用户分类方式为主,这里不做具体限制,只要能识别出用户个人的身份信息,并根据身份信息获得同类用户的舒适度偏好需求则可。

可以理解的是,相比于乘客告知司机舒适度需求,司机再手动调整舒适度设定参数而言,本申请的乘客舒适度调节系统反应快速、准确,智能化程度高,可极大地提升乘客乘车时的舒适性体验。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智能识别模块3包括语音识别模块31、人脸识别装置32、红外摄像装置33中的至少一种。

可选地,身份信息包括年龄、性别、普通用户或定制用户,智能识别系统识别到新用户时将新用户的信息匹配大数据中具有相仿身份信息的用户的舒适度设定参数,并形成目标参数反馈至控制系统2。

其中,当智能识别模块3为语音识别模块31时,因每个人的声音可长期保持相对稳定不变,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声音特性,因此,语音识别模块31可通过乘客的声音识别乘客的身份信息,相应地,每当乘客进入车内时,司机与乘客主动交流,乘客只需说几句话,就可识别出乘客的身份信息,识别出乘客的身份信息后,即可分析计算得出与乘客相匹配的热舒适度模式,进而实现将车辆内的参数调节至乘客目标参数的适用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辨别乘客是否为定制用户,乘客的声音和身份信息之间的对应关系信息是预设的,也就是说,预先录入定制用户的声音信息和对应的身份信息,例如,当乘客在成为定制用户时,可以提供界面给乘客,让乘客登记注册自己的声音信息。有了声音信息和身份信息之间的对应关系,即可根据不同的声音信息找到对应的身份信息。

有利地,智能识别模块3为人脸识别装置32,人脸识别装置32可采用现有市面上已有的设备,人脸识别装置32安装在车辆内,每当乘客进入车内时,人脸识别装置32可以用摄像头捕捉乘客脸部图形,进而识别出乘客的身份信息,识别出乘客的身份信息后,即可分析计算得出与乘客相配的热舒适度模式,进而实现将车辆内的参数调节至乘客所需的目标参数的适用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辨别乘客是否为定制用户,可以像声音的信息录入一样,预先录入乘客的面像档案和对应的身份信息,例如,当乘客在成为定制用户时,可以通过摄像头采集面像文件,生成面纹编码并上传至车联网后台服务器1,当乘客进入车内时,可以通过摄像头捕捉图像生成其面纹,并将其面纹上传至车联网后台服务器1,车联网后台服务器1将当前面像的面纹编码与大数据中的面纹编码进行检索对比,即可获得该定制用户所特有的热舒适度模式,进而实现将车辆内的参数调节至乘客所需的目标参数的适用区间。

所谓面纹编码是根据脸部的本质特征来工作的,它可以抵抗光线、皮肤色调、面部毛发、发型、眼镜、表情和姿态的变化,具有强大的可靠性,使得它可以从百万人中精确地辨认出一个人。

可选地,智能识别模块3为红外摄像装置33,红外摄像装置33可采用现有市面上已有的设备,红外摄像装置33安装在车辆内,每当乘客进入车内时,红外摄像装置33可以用摄像头捕捉乘客脸部图形,进而识别出乘客的身份信息,红外摄像装置33具有夜视距离远,性能稳定等突出优势,保证在晚上光线较暗的情况时也可识别出乘客的身份信息,并通过车联网后台服务器1计算得出与乘客相配的热舒适度模式,从而实现将车辆内的参数调节至乘客所需的目标参数的适用区间。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乘客舒适度调节系统100还包括:舒适度监测系统5,舒适度监测系统5至少用于实时监测乘客的面部表情、体表温度和车辆内的温度并将监测到的信息传递至控制系统2,控制系统2控制调节模块4调节设定参数至优化目标参数,优化目标参数回传至车联网后台服务器1。也就是说,乘客舒适度调节系统100中设置有舒适度监测系统5,利用舒适度监测系统5判断车辆内乘客对目前车辆内的舒适度参数设定是否满意,根据判断结果对车辆内的设定参数进行调节。

有利地,乘客在车辆内时舒适度监测系统5会实时监测乘客的面部表情、乘客的体表温度或车辆内的温度,当监测到乘客的面部肌肉收缩、乘客的体表温度较低或车辆内的温度不在乘客舒适度模式下的目标参数的适用区间时,控制系统2会控制调节模块4优化设定参数,直至舒适度监测系统5监测到乘客的面部表情舒展,乘客的体表温度有所提升,将优化目标参数回传至车联网后台服务器1,当优化目标参数落在已记录的目标参数的适用空间外时,将该优化后的目标参数记录在车联网后台服务器1中,同时更新并优化目标参数的适用空间,最终在车联网后台服务器1大数据中得到优化与该乘客信息相匹配的目标参数的适用区间,对于定制用户而言,方便下次调用更加优化的定制化目标参数的适用空间,以提升设定参数和目标参数之间调节的针对性;对于普通用户而言,下次调用的目标参数的适用空间将会扩大,使得该目标参数的适用空间更加普适。

具体地,当舒适度监测系统5监测到乘客的面部出现汗珠或脸色通红时,控制系统2会控制调节模块4下调温度的设定参数,且上调出风量的设定参数,直至调节到乘客表情舒缓为止。此时,舒适度监测系统5还用于监测车辆内调节后的参数信息,并将监测到的参数信息实时上传到车联网后台服务器1,用于优化该乘客身份信息所对应的舒适度适用区间。

可选地,如图6所示,舒适度监测系统5至少包括用于捕捉面部表情的摄像机51、用于获取乘客体表温度的第一温度传感器52和用于获取车辆内实时温度的第二温度传感器53。

具体地,摄像机51用于捕捉乘客的面部表情,利用摄像机51识别车内乘客的面部表情,并通过分析判断车内乘客对目前车内的舒适度参数是否满意,摄像机51可以采用智能摄像头,捕捉到的面部表情可以在摄像头所在的本地进行智能运算,也可以将捕捉到的表情数据上传云端,通过云计算对表情进行智能分析。例如:当乘客在车辆内,人工智能摄像头发现此乘客眼睛盯着空调出风口看、乘客的面部通红或乘客抱怨太热了,人工智能摄像头通过此乘客的行为模式分析得出乘客对热的感觉,将监测到的信息传递至控制系统2,控制系统2控制调节模块4调节设定参数,直至乘客面部表情舒缓、行为举止无异常为止,此时车内参数为优化目标参数,将优化目标参数回传至车联网后台服务器1。

有利地,如图6所示,舒适度监测系统5还包括用于获取乘客体表温度的第一温度传感器52和用于获取车辆内实时温度的第二温度传感器53。其中,第一温度传感器52主要用于获取乘客的体表温度,第二温度传感器53主要用于获取车辆内的实时温度,上述温度传感器(第一温度传感器52、第二温度传感器53)可采用现有市面上已有的设备,通过利用上述温度传感器准确得到乘客的体表温度和车辆内的环境温度,例如:当检测到车辆内的温度低于该乘客舒适度模式下的目标参数的适用区间时,舒适度监测系统5判断当前车内温度需要调高,舒适度监测系统5将监测到的信息传递至控制系统2,控制系统2控制调节模块4调高当前车辆内的设定参数至优化目标参数,达到改善车内环境,有效地保证车内环境温度的舒适度。当第一温度传感器52监测到的乘客体表温度较低时,且摄像机51捕捉到乘客具有抱缩的动作时,控制系统2可控制调节模块4调低当前车辆内的设定参数,直到第一温度传感器52监测到的乘客体表温度有所提升,且摄像机51监测到乘客的表情舒展,保持车内温度的设定参数。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用于区别描述特征,无顺序之分,无轻重之分。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调节模块4可调节的设定参数包括:温度、出风量、湿度、空气洁净度或气味,如图4所示,乘客舒适度调节系统100还包括热量调节系统7、加湿器8、空气净化器9或香氛器10。也就是说,当舒适度监测系统5监测乘客的面部表情不适且车辆内的温度不在乘客舒适度模式下的目标参数的适用区间内时,控制系统2可通过控制调节模块4调节热量调节系统7实现车辆内温度的调节。

相应的,当舒适度监测系统5监测到车辆内湿度的设定参数未落在湿度所对应的目标参数适用区间时,控制系统2可通过控制调节模块4调节加湿器8的开度,进而调节车内的湿度设定参数。

相应的,当舒适度监测系统5监测到车辆内的空气洁净度的设定参数未落在空气洁净度所对应的目标参数适用区间时,控制系统2可通过调节模块4调节空气净化器9的开闭,进而调节车内空气洁净度。

相应的,当舒适度监测系统5监测到车辆内无乘客匹配的特定气味时,控制系统2可通过调节模块4调节香氛器10而提供乘客偏爱的气味。上述各个设定参数的调节均能实现车辆内的舒适度参数根据乘客的状态进行实时动态调节,以满足乘客的舒适度需求,并保证车内设定参数落在乘客舒适度模式的目标参数的适用区间中。

进一步来讲,控制系统2控制调节模块4调节热量调节系统7的热量以改变温度的设定参数,或调节模块4调节热量调节系统7的出风量以改变出风量的设定参数,具体地,当舒适度监测系统5监测乘客的面部泛红或出现汗滴时判断当前车内温度需要调低,则控制系统2控制调节模块4调节热量调节系统7的热量或调节模块4调节热量调节系统7的出风量大小以改变出风量的设定参数,以降低车辆内的温度。

控制系统2控制调节模块4调节加湿器8以改变湿度的设定参数,具体地,加湿器8可采用现有市面上已有的设备,目前市面上的加湿器8一般采用超声波方式将水雾化,并通过风机将雾化的水汽吹出壳体,因此,当舒适度监测系统5监测到乘客反馈当前车辆内因空调温度高导致空气较干时,调节模块4需要调节加湿器8以改变湿度的设定参数,例如,调节模块4可通过调节加湿器8中风机的转动速度改变雾化的水汽吹出壳体的量,以改变湿度的设定参数,进而实现调节车辆内的湿度。

控制系统2控制调节模块4调节空气净化器9以改变空气洁净度的设定参数,具体地,空气净化器9可采用现有市面上已有的设备,目前市面上的空气净化器9主要是由马达、风扇和空气过滤器等组成,空气净化器9内的马达和风扇使室内空气循环流动,污染的空气通过机内的空气过滤单元后将各种污染物清除或吸附,不同的过滤器可以针对某种特定的污染物进行去除。因此,当舒适度监测系统5监测到乘客打喷嚏或用手挡着口鼻时,调节模块4需要调节空气净化器9以改变空气洁净度的设定参数,调节模块4可通过调节空气净化器9中马达或风扇的转动速度改变室内空气循环流动,以改变车内的空气净化度,进而实现调节车辆内的空气净化度。

控制系统2控制调节模块4调节香氛器10以改变气味的设定参数,车内香氛器10一般是把香水通过空调均匀的释放到车内,且车主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行替换或添加香水,因此,当舒适度监测系统5捕捉到乘客的面部表情不适时,也有可能是香水的气味过浓引起的乘客的面部表情不适,此时调节模块4可通过调节香氛器10的开关或调节香氛器的开合大小以改变气味的设定参数,进而实现调节车辆内的气味。

可选地,如图7所示,热量调节系统7包括热量储存转换装置71、出风装置72和风道73,热量储存转换装置71将车辆的电池产生的热量储存并将热量与周围的空气进行换热,经过换热的风由出风装置72沿着风道73吹向车辆内,调节模块4可调节储存转换装置所吸收的电池热量的总量以调节可供换热的换热量,从而改变车辆内的温度设定参数,调节模块4可调节出风装置72的出风量以调节车辆内的风量。

具体地,当外部组件对车辆电池包进行冷却时,会将冷却电池包时产生的热量导入到热量储存转换装置71中进行热量存储以备后期使用,热量储存转换装置71内填充有相变储热材料,当然也可以是其他能够储存和释放热量的材料,如石蜡、醋酸等。

在一些具体的示例中,热量储存转换装置71上设置有风道73,风道73通过出风装置72与热量储存转换装置71相连,热量储存转换装置71通过风道73与车辆内空间相连,当需要改变车辆内的温度设定参数时,可将热量储存转换装置71内换热的风由出风装置72沿着风道73吹向车辆内。

具体地,当车辆内的温度低于乘客目标参数的适用区间时,调节模块4可调节热量储存转换装置71所吸收的电池热量的总量以调节可供换热的换热量,从而改变车辆内的温度设定参数。

可选地,调节模块4也可通过调节出风装置72的开启角度,以调节出风装置72的出风量,从而改变车辆内的温度设定参数。因此,在这些示例中,本申请可将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供电产生的热量进行转移贮存,而实现车辆内温度的调节,节约能源,且节省因开空调所需消耗的电池电量。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乘客舒适度调节系统100还包括参数录入系统6,参数录入系统6根据乘客的实时需求,通过语音系统或手动按键将所需的参数录入到参数录入系统6中,控制系统2根据参数录入系统6所输入的参数控制调节模块4调节设定参数。

具体地,当匹配的舒适度参数无法满足乘客的舒适度需求或无法确认乘客身份信息时,司机或乘客自己可通过语音系统或手动按键将乘客的舒适度需求参数录入到参数录入系统6中,参数录入系统6将录入的参数上传至控制系统2,控制系统2根据参数录入系统6所输入的参数控制调节模块4调节设定参数,以满足车辆内乘客的舒适度需求。

有利地,舒适度监测系统5监测当前车内参数,并将车内参数和乘客的身份信息相匹配,上传至车联网后台服务器1,在车联网后台服务器1的大数据中优化与该乘客信息相匹配的目标参数的适用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数录入系统6也可以在无法确认该乘客信息时使用,具体地,当智能识别模块3无法确认乘客身份信息时,司机或乘客自己可通过语音系统或手动按键将乘客的身份信息(年龄、性别、普通用户或定制用户等)录入到参数录入系统6中,参数录入系统6将身份信息传递到控制系统2,控制系统2将参数录入系统6所输入的乘客身份信息上传到车联网后台服务器1,车联网后台服务器1通过分析计算得到与该乘客相匹配的舒适度模式,并将与该乘客相匹配的舒适度模式反馈至控制系统2,控制系统2控制调节模块4调节车内的参数,并将参数调节至反馈的舒适度模式下的目标参数的适用区间。

下面描述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乘客舒适度调节系统100的舒适度调节方法。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舒适度调节方法,包括乘客舒适度调节系统100,乘客舒适度调节系统100为前述的乘客舒适度调节系统100,乘客舒适度调节系统100的结构在此不做赘述。舒适度调节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根据智能识别模块3识别出的乘客的身份信息,车联网后台服务器1分析计算得出相配的舒适度模式并输出目标参数的范围。

步骤S2、舒适度监测系统5获取车辆内参数的实测值,如果实测值落入目标参数的范围内,车辆内的参数保持不变;如果实测值落入目标参数的范围外,控制系统2控制调节模块4调节车辆内的设定参数以使得设定参数落在目标参数的范围内。

由上述调节方法可知,本发明实施例的乘客舒适度调节系统100的舒适度调节方法,首先根据智能识别模块3识别出乘客的身份信息,由于智能识别模块3包括语音识别模块31、人脸识别装置32、红外摄像装置33中的至少一种,所以智能识别模块3可识别出该乘客的年龄、性别和是否为定制用户,当识别出的乘客身份信息通过控制系统2上传至车联网后台服务器1后,车联网后台服务器1可根据身份信息分析计算得出相配的舒适度模式并输出目标参数的范围。

随后,舒适度监测系统5通过实时监测车辆内的温度并将监测到的信息传递至控制系统2,控制系统2用于比对车辆内的温度实测值和车联网后台服务器1根据身份信息分析计算得出的目标参数范围,如果车辆内的温度实测值落入目标参数的范围内,车辆内的参数保持不变,如果实测值落入目标参数的范围外,控制系统2控制调节模块4调节车辆内的设定参数以使得设定参数落在目标参数的范围内。

可选地,在步骤S1中,如果车辆内有多个人时,智能识别模块3对每个乘客的身份信息进行识别,并将识别到的身份信息传递到控制系统2,通过控制系统2将识别到的身份信息上传到车联网后台服务器1,车联网后台服务器1通过分析计算得到与每个乘客相匹配的舒适度模式,并选择一个以满足大多数乘客的舒适度模式,将该舒适度模式回传至控制系统2,控制系统2控制调节模块4对车内参数进行调节。

本发明的舒适度调节方法对车内参数进行调节时简单方便,且无需通过司机进行手动调节,仅需通过智能识别模块3、车联网后台服务器1和控制系统2之间的相互配合便可满足乘客的舒适度需求,该调节方法智能简单、调节准确且响应速度快,省去了司机繁琐的人机操作,可满足不同乘客的舒适度需求。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舒适度调节方法还包括步骤S3,舒适度监测系统5实时监测乘客的面部表情、体表温度并将所形成的信息传递至控制系统2分析,当监测到乘客的面部肌肉收缩、嘴角下翘,控制系统2控制调节模块4优化设定参数。可以理解的是,舒适度监测系统5通过捕捉面部表情的摄像机51和温度传感器(第一温度传感器52、第二温度传感器53)实时监测乘客的面部表情和体表温度,当监测到乘客的面部肌肉收缩、嘴角下翘时,舒适度监测系统5将监测到的信息传递至控制系统2,控制系统2控制调节模块4优化设定参数。

或者,当监测到乘客的面部出现汗珠、脸色通红,控制系统2控制调节模块4下调温度的设定参数,且上调出风量的设定参数。可以理解的是,舒适度监测系统5通过捕捉面部表情的摄像机51实时监测乘客的面部表情,当监测到乘客的面部出现汗珠或脸色通红时,摄像机51通过此乘客的面部表情分析得出乘客对热的感觉,舒适度监测系统5将监测到的信息传递至控制系统2,控制系统2控制调节模块4下调温度的设定参数,且上调出风量的设定参数,使车内参数调节到乘客相配的热舒适度模式。

又或者,当监测到乘客的面部肌肉舒张、眼睛闭合,控制系统2控制调节模块4下调出风量的设定参数。可以理解的是,舒适度监测系统5通过捕捉面部表情的摄像机51实时监测乘客的面部表情,当监测到乘客的面部肌肉舒张或眼睛闭合时,舒适度监测系统5将监测到的信息传递至控制系统2,控制系统2控制调节模块4下调出风量的设定参数,使车内参数调节到乘客相配的热舒适度模式。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步骤S1中,当识别到乘客为普通用户或新用户时,控制系统2调出车联网后台服务器1给出的大数据所对应的舒适度曲线,并给出相应的舒适度设定参数从而形成目标设定参数的范围,控制系统2控制调节模块4将车辆内的设定参数调至目标设定参数的范围内。

在一些示例中,智能识别模块3对乘客的身份信息进行识别,当识别到成为非定制用户时,即识别到乘客为普通用户或新用户时,将识别到的身份信息传递到控制系统2,通过控制系统2将识别到的身份信息上传到车联网后台服务器1,车联网后台服务器1会通过分析计算给出大数据中与该身份信息所对应的舒适度曲线,并给出相应的舒适度设定参数从而形成目标设定参数的范围,并将与该乘客相匹配的参数范围反馈至控制系统2,控制系统2控制调节模块4调节车内的参数,使得车内的设定参数位于舒适度模式下的目标参数的适用区间内。

可选地,舒适度曲线可以是舒适度与乘客性别、年龄的曲线。

可选地,舒适度曲线可以是舒适度与司机车型、驾驶习惯的曲线。

可选地,舒适度曲线可以是舒适度与季节、时间、外界环境的曲线。

当识别到乘客为定制用户时,控制系统2调出车联网后台服务器1给出的专属的舒适度曲线,并结合所乘坐的车型、季节、工作日或节假日给出特定的优化设定参数,控制系统2控制调节模块4将车辆内的设定参数调至优化设定参数。

在一些示例中,智能识别模块3可识别出该乘客是否为定制用户,当识别出该用户为定制用户时,控制系统2会调出车联网后台服务器1给出的专属的舒适度曲线,并结合所乘坐的车型、季节、工作日或节假日给出特定的优化设定参数,舒适度监测系统5会在该乘客乘车过程中实时监测乘客的面部表情,当监测到乘客的面部不适时,控制系统2控制调节模块4优化设定参数,并将优化目标参数回传至车联网后台服务器1,实时更新定制用户专属的舒适度曲线,更加智能化的给乘客提供车内舒适度的需求和体验。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中乘客舒适度调节系统100的具体结构。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为前述的多个技术方案进行组合后的所有实施例,而不局限于下述具体实施例,这些都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实施例1

一种乘客舒适度调节系统100,如图2所示,乘客舒适度调节系统100包括:车联网后台服务器1、控制系统2、智能识别模块3和调节模块4。其中,智能识别模块3可识别乘客的身份信息并将身份信息传递到控制系统2,控制系统2将身份信息上传到车联网后台服务器1,车联网后台服务器1分析计算得出相配的舒适度模式并反馈至控制系统2;调节模块4与控制系统2电连接,调节模块4用于调节车辆内的设定参数,控制系统2控制调节模块4调节车辆内的设定参数至反馈的舒适度模式下的目标参数的适用区间。

一种舒适度调节方法,包括实施例1中的乘客舒适度调节系统,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根据智能识别模块3识别出的乘客的身份信息,车联网后台服务器1分析计算得出相配的舒适度模式并输出目标参数的范围。

步骤S2、控制系统2控制调节模块4调节车辆内的设定参数以使得设定参数落在目标参数的范围内。

实施例2

一种乘客舒适度调节系统100,如图1所示,乘客舒适度调节系统100包括:车联网后台服务器1、控制系统2、智能识别模块3和调节模块4。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如图5所示,智能识别模块3包括语音识别模块31、人脸识别装置32、红外摄像装置33,身份信息包括年龄、性别、普通用户或定制用户,智能识别系统识别到新用户时将新用户的信息匹配大数据中具有相仿身份信息的用户的舒适度设定参数,并形成目标参数反馈至控制系统2。

上述实施例2中的乘客舒适度调节系统100的舒适度调节方法具有实施例1中的乘客舒适度调节系统100的舒适度调节方法步骤,不同的是,乘客舒适度调节系统100是实施例2中的乘客舒适度调节系统100,舒适度调节方法步骤S1还包括:根据语音识别模块31、人脸识别装置32、红外摄像装置33识别出特定的乘客身份信息,并判断乘客的身份是否为新用户、普通用户或定制用户中的一种,当识别为新用户时,将新用户的信息匹配大数据中具有相仿身份信息的用户的舒适度设定参数,并形成目标参数反馈至控制系统2;当识别到为普通用户时,调用车联网后台服务器1中的身份信息相仿的乘客的舒适度的目标参数的适用空间;当识别到为定制用户时,调用车联网后台服务器1中的该乘客的专属的舒适度目标参数。

实施例3

一种乘客舒适度调节系统100,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如图3所示,乘客舒适度调节系统100还包括舒适度监测系统5。舒适度监测系统5至少用于实时监测乘客的面部表情、体表温度和车辆内的温度并将监测到的信息传递至控制系统2,控制系统2控制调节模块4调节设定参数至优化目标参数,优化目标参数回传至车联网后台服务器1。

一种舒适度调节方法,包括实施例3中的乘客舒适度调节系统,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根据智能识别模块3识别出的乘客的身份信息,车联网后台服务器1分析计算得出相配的舒适度模式并输出目标参数的范围;

步骤S2、舒适度监测系统5获取车辆内参数的实测值,如果实测值落入目标参数的范围内,车辆内的参数保持不变;如果实测值落入目标参数的范围外,控制系统2控制调节模块4调节车辆内的设定参数以使得设定参数落在目标参数的范围内;

步骤S3、舒适度监测系统5实时监测乘客的面部表情、体表温度并将所形成的信息传递至控制系统2分析,当监测到乘客的面部肌肉收缩、嘴角下翘,控制系统2控制调节模块4优化设定参数,或者,当监测到乘客的面部出现汗珠、脸色通红,控制系统2控制调节模块4下调温度的设定参数,且上调出风量的设定参数,又或者,当监测到乘客的面部肌肉舒张、眼睛闭合,控制系统2控制调节模块4下调出风量的设定参数。

实施例4

一种乘客舒适度调节系统100,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如图4所示,乘客舒适度调节系统100还包括热量调节系统7。控制系统2控制调节模块4调节热量调节系统7的热量以改变温度的设定参数,或调节模块4调节热量调节系统7的出风量以改变出风量的设定参数。

上述实施例4中的乘客舒适度调节系统100的舒适度调节方法具有实施例3中的乘客舒适度调节系统100的舒适度调节方法步骤,在此不做赘述。不同的是,乘客舒适度调节系统100是实施例4中的乘客舒适度调节系统100。

实施例5

一种乘客舒适度调节系统100,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如图3所示,乘客舒适度调节系统100还包括参数录入系统6,参数录入系统6根据乘客的实时需求,通过语音系统或手动按键将所需的参数录入到参数录入系统6中,控制系统2根据参数录入系统6所输入的参数控制调节模块4调节设定参数。

上述实施例5中的乘客舒适度调节系统100的舒适度调节方法具有实施例3中的乘客舒适度调节系统100的舒适度调节方法步骤,在此不做赘述。不同的是,乘客舒适度调节系统100是实施例5中的乘客舒适度调节系统100。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乘客舒适度调节系统100中加湿器8、空气净化器9和香氛器10的工作原理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实施例”、“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