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矿山井下排水重金属污染防治的处理方法

一种矿山井下排水重金属污染防治的处理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矿山井下排水重金属污染防治的处理方法,包括步骤:将矿山井下被重金属污染的各处水通过沟渠、管道的方式汇集到蓄水池或水箱内;将蓄水池或水箱内含有大量泥沙和杂质的水进行沉淀,以去除水中的泥沙和杂质;将沉淀后的水输送至过滤池或过滤装置内进行过滤,以去除悬浮在水中的各种细颗粒杂质,使水清澈;将过滤后的水输送至含有陶瓷纳米吸附材料的工程设施或装置内,含重金属元素的污染水经过该工程设施或装置后,可以使水中的重金属元素被大量吸附到陶瓷纳米材料中,从而有效降低水中的重金属元素含量;将吸附处理后的水排出。使水体中的重金属污染元素含量大大降低,达到矿山井下排水重金属污染得以治理的目的,保护水体环境。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3816532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12-21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号CN202111221375.7

  • 申请日2021-10-20

  • 分类号C02F9/04(20060101);C02F101/20(20060101);C02F103/10(20060101);

  • 代理机构11577 北京知呱呱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郑兴旺

  • 地址 100089 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上地六街七号研华科技六层北区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3:48:08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矿山井下排水重金属污染防治的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许多含有重金属的矿山在地下开采的过程中,由于地下水在经过矿石层开采面、竖井、巷道等被破坏的矿石层和岩体表面渗透流出时,可能使矿石、岩体表面的重金属元素溶解,并进入到渗透流出的水中,从而形成矿山井下排水重金属的污染。以往由于技术经济条件所限,对上述排出水体基本上不做处理,直接通过矿井坑道等排入地下,或通过抽水泵等排到地面河流。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矿山井下排水重金属污染防治的处理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一种矿山井下排水重金属污染防治的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0、将矿山井下被重金属污染的各处水通过沟渠、管道的方式汇集到蓄水池或水箱内;

步骤S200、将蓄水池或水箱内含有大量泥沙和杂质的水进行沉淀,以去除水中的泥沙和杂质;

步骤S300、将沉淀后的水输送至过滤池或过滤装置内进行过滤;以去除悬浮在水中的各种细颗粒杂质,使水清澈;

步骤S400、将过滤后的水输送至含有陶瓷纳米吸附材料的工程设施或装置内,含重金属元素的污染水经过该工程设施或装置后,可以使水中的重金属元素被大量吸附到陶瓷纳米材料中,从而有效降低水中的重金属元素含量;

步骤S500、将吸附处理后的水排出。

进一步地,步骤S100具体还包括:重金属污染水从各处汇入到巷道中的排水沟道,并经排水沟汇入本级水仓,一级级经泵上抬后,流入蓄水池或水箱内。

进一步地,步骤S200具体还包括:在沉淀池中加入絮凝剂,使泥渣、药剂、原污染水充分混合并快速凝聚,进行絮凝反应。

进一步地,步骤S200具体还包括:加入絮凝剂后,采用搅拌器进行搅拌操作。

进一步地,步骤S300具体还包括:在过滤池加入石英砂、透水棉、无烟煤等粒状滤料截留水中的悬浮杂质,完成水的澄清过程。

进一步地,步骤S400具体还包括:在吸附池加入陶瓷纳米重金属吸附材料,使得吸附剂和水可以充分反应。

进一步地,步骤S500具体还包括:经过一系列处理后的水,就近排出。

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通过本发明的一种矿山井下排水重金属污染防治的处理方法,通过对含有重金属污染元素的水体进行收集、沉淀、过滤、吸附、排出五个工艺流程技术方法,使水体中的重金属污染元素含量大大降低,从而达到矿山井下排水重金属污染得以有效治理的目的;填补了矿山井下开采排水重金属污染防治的技术空白,保护水体环境。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伸获得其它的实施附图。

本说明书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发明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

图1为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矿山井下排水重金属污染防治的处理方法的流程简图。

图2为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矿山井下排水重金属污染防治的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及功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至图2所示,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中的一种矿山井下排水重金属污染防治的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0、收集:将矿山井下被重金属污染的各处水通过沟渠、管道的方式汇集到蓄水池或水箱内;此外,矿山井下被重金属污染的各处水还可通过沟渠、管道之外的其他方式汇集到蓄水池或水箱内;

步骤S200、沉淀:将蓄水池或水箱内含有大量泥沙和杂质的水进行沉淀,以去除水中的泥沙和杂质;

步骤S300、过滤:将沉淀后的水输送至过滤池或过滤装置内进行过滤;以去除悬浮在水中的各种细颗粒杂质,使水清澈;

步骤S400、吸附:将过滤后的水输送至含有陶瓷纳米吸附材料的工程设施或装置内,含重金属元素的污染水经过该工程设施或装置后,可以使水中的重金属元素被大量吸附到陶瓷纳米材料中,从而有效降低水中的重金属元素含量;

步骤S500、排出:将吸附处理后的水排出。

上述实施例达到的技术效果为:通过本实施例的一种矿山井下排水重金属污染防治的处理方法,通过对含有重金属污染元素的水体,进行收集、沉淀、过滤、吸附、排出五个工艺流程技术方法,使水体中的重金属污染元素含量大大降低,从而达到矿山井下排水重金属污染得以有效治理的目的;填补了矿山井下开采排水重金属污染防治的技术空白,保护水体环境。

可选的,如图1至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100具体还包括:重金属污染水从各处汇入到巷道中的排水沟道,并经排水沟汇入本级水仓,一级级经泵上抬后,流入蓄水池或水箱内。

在上述可选的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所指的泵为水泵。

上述可选的实施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泵送,实现了重金属污染水的快速汇集。

可选的,如图1至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200具体还包括:在沉淀池中加入絮凝剂,使泥渣、药剂、原污染水充分混合并快速凝聚,进行絮凝反应。

在上述可选的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絮凝剂为能够使泥渣、药剂、原污染水充分混合并快速凝聚的现有成熟化学药剂。

上述可选的实施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沉淀操作,可去除水中的大部分污染物,如悬浮固体或悬浮物。

可选的,如图1至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200具体还包括:加入絮凝剂后,采用搅拌器进行搅拌操作。

在上述可选的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搅拌器为带有驱动电机的叶片式搅拌器。

上述可选的实施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设置搅拌器,显著提升了絮凝反应的效率,自动化程度显著提升,极大地节省了成本。

可选的,如图1至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300具体还包括:在过滤池加入石英砂、透水棉、无烟煤等粒状滤料截留水中的悬浮杂质,完成水的澄清过程。

在上述可选的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此外,除了石英砂、透水棉、无烟煤外,还包括其他粒状滤料。

上述可选的实施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上述设置,显著提升了水的澄清效率。

可选的,如图1至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400具体还包括:在吸附池加入陶瓷纳米重金属吸附材料,使得吸附剂和水可以充分反应。

在上述可选的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陶瓷纳米重金属吸附材料还可被替换为其他吸附材质。

上述可选的实施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上述的吸附操作,达到去除污染水中重金属的效果。

可选的,如图1至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500具体还包括:经过一系列处理后的水,就近排出。

在上述可选的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通过管道的高度差实现排放,或采用水泵进行排放。

上述可选的实施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上述设置,实现了处理后的洁净水的循环排放。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发明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发明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发明可实施的范畴。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