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项目的工程变更的审核和签批方法及终端

一种项目的工程变更的审核和签批方法及终端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项目的工程变更的审核和签批方法及终端,在工程变更流程的执行过程中,可选择并行审批或串行审批,并行审批可大大降低评审周期,提高工程变更的落地效率;线上阅读文件与线上电子签批,使得所有线下审批转移为线上审批,大幅提升工作效率;所有审批结果都均会被记录,实现工程变更的闭环管理,方便审批记录的管理和查询。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3269518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08-17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福州汉思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2110533027.7

  • 发明设计人 张翼;安敏;

    申请日2021-05-17

  • 分类号G06Q10/10(20120101);

  • 代理机构11613 北京易捷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黄骏鹏

  • 地址 350000 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金山街道桔园一路101号龙苑C组团11号楼301单元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2:14:58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程建设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项目的工程变更的审核和签批方法及终端。

背景技术

对于制造企业运营,为了产品价值提升或成本降低,或质量提升、缺陷改善、性能提升等目的,需要对产品制造项目进行工程变更(简称“设变”)。如图1所示,工程变更的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经过多个部门的审核、签批,大量图纸的确认,然后由多个相关部门完成工程变更的实施,一般情况下需要经过1个月左右的时间,才能完成从ECO(工程变更指令)发放到实施全流程的所有审批环节(即设变审核签批——>设变发布)。这种传统的工程变更存在以下缺点:

缺点1:

大量使用图纸、通知书打印,多个部门人员均需要查看,每年投入的打印机和纸张成本较高。对于年产量超1万的造车企业,每种车型图纸约5000张,每年平均纸张投入超过1000万张,涉及到通知供应商的图纸还需投入每年超过1000次的快递费用。

缺点2:

设备过程除产品设计图纸资料外,各部门还需使用有关物料清单、装配指导、质量检测分析等方面的资料和数据,而这些资料分散在各个部门内部进行管理。因此签批过程中,各个确认环节依赖多个部门的资料支撑,缺乏有效的信息衔接手段,导致审批过程从大量资料中查阅有效信息,审批效率较低。

缺点3:

传统的办公管理软件支持的流程管理支持串行审批,无法支持并行审批,因此对设变这类审批部门、人员节点较多的场景,审批流程时间周期较长,一般需要1个月左右。

缺点4:

设变流程涉及到智造企业之外的其它公司的流程,传统方式只能依赖邮件通知,线下快递传递图纸资料,对产品设计资料安全保护措施缺失,供应商或快递过程的环节,随时可能泄露企业机密资料。

缺点5:

传统办公管理流程审批+线下资料分发的方式,从设变下发到实施完成的执行过程的记录,无法方便快速地完整追溯,只能依赖线人工核对匹配上线下信息,效率极低,费时费力。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项目的工程变更的审核和签批方法,提高了工程变更的落地效率。

(二)技术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一种技术方案为:一种项目的工程变更的审核和签批方法,包括:

S1、在工程变更流程中完善工程变更信息,并发起工程变更审批的请求,根据所述工程变更审批的请求执行所述工程变更流程的第一个流程节点;

S2、判断当前流程节点是否需要并行审批;

若是,则创建并行的多个待办任务,所述并行的多个待办任务允许多个任务处理方进行审批,执行S3;

若否,则创建单个待办任务,执行S3;

S3、将所述待办任务发送至指定的任务处理方,当所述任务处理方执行所述待办任务时,展示所述待办任务对应的表单,获取所述任务处理方的审核决定;

若所述审核决定为通过,则获取任务处理方的电子签批,记录所述审核决定,并执行S4;

若所述审核决定为不通过,则记录所述审核决定,结束所述工程变更流程;

S4、判断所述待办任务对应的流程节点是否存在其他未处理完成待办任务,若否,则执行S5,若是,则等待其他未处理完成待办任务都处理完成后,执行S5;

S5、判断当前流程节点是否为所述工程变更流程的最后一个流程节点;

若否,则执行下一个流程节点,返回S2;

若是,则结束所述工程变更流程。

本发明采用的另一种技术方案为:一种项目的工程变更的审核和签批终端,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以下步骤:

S1、在工程变更流程中完善工程变更信息,并发起工程变更审批的请求,根据所述工程变更审批的请求执行所述工程变更流程的第一个流程节点;

S2、判断当前流程节点是否需要并行审批;

若是,则创建并行的多个待办任务,所述并行的多个待办任务允许多个任务处理方进行审批,执行S3;

若否,则创建单个待办任务,执行S3;

S3、将所述待办任务发送至指定的任务处理方,当所述任务处理方执行所述待办任务时,展示所述待办任务对应的表单,获取所述任务处理方的审核决定;

若所述审核决定为通过,则获取任务处理方的电子签批,记录所述审核决定,并执行S4;

若所述审核决定为不通过,则记录所述审核决定,结束所述工程变更流程;

S4、判断所述待办任务对应的流程节点是否存在其他未处理完成待办任务,若否,则执行S5,若是,则等待其他未处理完成待办任务都处理完成后,执行S5;

S5、判断当前流程节点是否为所述工程变更流程的最后一个流程节点;

若否,则执行下一个流程节点,返回S2;

若是,则结束所述工程变更流程。

(三)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在工程变更流程的执行过程中,可选择并行审批或串行审批,并行审批可大大降低评审周期,提高工程变更的落地效率;

2、线上阅读文件与线上电子签批,使得所有线下审批转移为线上审批,大幅提升工作效率;

3、所有审批结果都均会被记录,实现工程变更的闭环管理,方便审批记录的管理和查询。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背景技术中传统的工程变更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的项目的工程变更的审核和签批方法的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的项目的工程变更的审核和签批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项目的工程变更的审核和签批终端的系统框架示意图;

1、一种项目的工程变更的审核和签批终端;2、存储器;3、处理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解释本发明,以便于理解,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详细描述。

请参照图2所示,一种项目的工程变更的审核和签批方法,包括:

S1、在工程变更流程中完善工程变更信息,并发起工程变更审批的请求,根据所述工程变更审批的请求执行所述工程变更流程的第一个流程节点;

S2、判断当前流程节点是否需要并行审批;

若是,则创建并行的多个待办任务,所述并行的多个待办任务允许多个任务处理方进行审批,执行S3;

若否,则创建单个待办任务,执行S3;

S3、将所述待办任务发送至指定的任务处理方,当所述任务处理方执行所述待办任务时,展示所述待办任务对应的表单,获取所述任务处理方的审核决定;

若所述审核决定为通过,则获取任务处理方的电子签批,记录所述审核决定,并执行S4;

若所述审核决定为不通过,则记录所述审核决定,结束所述工程变更流程;

S4、判断所述待办任务对应的流程节点是否存在其他未处理完成待办任务,若否,则执行S5,若是,则等待其他未处理完成待办任务都处理完成后,执行S5;

S5、判断当前流程节点是否为所述工程变更流程的最后一个流程节点;

若否,则执行下一个流程节点,返回S2;

若是,则结束所述工程变更流程。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1、在工程变更流程的执行过程中,可选择并行审批或串行审批,并行审批可大大降低评审周期,提高工程变更的落地效率;

2、线上阅读文件与线上电子签批,使得所有线下审批转移为线上审批,大幅提升工作效率;

3、所有审批结果都均会被记录,实现工程变更的闭环管理,方便审批记录的管理和查询。

进一步地,执行所述工程变更流程的过程中和结束之后,还包括:

统计各个流程节点执行耗时统计。

从上述描述可知,可帮助企业识别流程运转缓慢环节,进而提升流程运转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S3中展示所述待办任务对应的表单之后,还包括:

判断所述任务处理方是否得到查阅权限,若是,则所述任务处理方可查阅与所述工程变更信息相关的资料和文档,也可查阅之前的流程节点已获得的第三方系统提供的相关数据。

从上述描述可知,获得查阅权限的任务处理方可查阅与所述工程变更信息相关的资料和文档,也可查阅之前的流程节点已获得的第三方系统提供的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和分析,任务处理方通过参考资料和数据对比后再决定是否审核通过该工程变更,方便任务处理方进行审核操作。

进一步地,所述S1之前包括:

S01、导入基础数据,所述基础数据包括企业组织架构和人员信息,配置所述人员信息的功能权限,所述功能权限包括信息接收权限和查阅权限,配置工程变更指令的下发配置,所述下发配置用于持续接收工程变更指令和材料信息;

S02、定义表单字段,设计并生成表单,并选取表单字段与所述表单进行绑定;

S03、设计并搭建工程变更流程,并选取表单与所述工程变更流程的流程节点进行绑定,并根据所述企业组织架构和人员信息配置所述流程节点的处理人员;

S04、当发生新的工程变更时,执行S1。

从上述描述可知,在了解企业具体场景的业务流程后,在软件系统内对执行流程进行建模,业务流程的每一个步骤,均可配置定义的表单字段、表单和执行的人员,适应不同的工程变更流程。在流程优化改善时或发生新的工程变更时,可随时更改流程配置,不需要进行复杂的代码开发,降低流程变化给系统变化带来的调整工作量。

请参照图3和图4所示,一种项目的工程变更的审核和签批终端,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以下步骤:

S1、在工程变更流程中完善工程变更信息,并发起工程变更审批的请求,根据所述工程变更审批的请求执行所述工程变更流程的第一个流程节点;

S2、判断当前流程节点是否需要并行审批;

若是,则创建并行的多个待办任务,所述并行的多个待办任务允许多个任务处理方进行审批,执行S3;

若否,则创建单个待办任务,执行S3;

S3、将所述待办任务发送至指定的任务处理方,当所述任务处理方执行所述待办任务时,展示所述待办任务对应的表单,获取所述任务处理方的审核决定;

若所述审核决定为通过,则获取任务处理方的电子签批,记录所述审核决定,并执行S4;

若所述审核决定为不通过,则记录所述审核决定,结束所述工程变更流程;

S4、判断所述待办任务对应的流程节点是否存在其他未处理完成待办任务,若否,则执行S5,若是,则等待其他未处理完成待办任务都处理完成后,执行S5;

S5、判断当前流程节点是否为所述工程变更流程的最后一个流程节点;

若否,则执行下一个流程节点,返回S2;

若是,则结束所述工程变更流程。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1、在工程变更流程的执行过程中,可选择并行审批或串行审批,并行审批可大大降低评审周期,提高工程变更的落地效率;

2、线上阅读文件与线上电子签批,使得所有线下审批转移为线上审批,大幅提升工作效率;

3、所有审批结果都均会被记录,实现工程变更的闭环管理,方便审批记录的管理和查询。

进一步地,执行所述工程变更流程的过程中和结束之后,还包括:

统计各个流程节点执行耗时统计。

从上述描述可知,可帮助企业识别流程运转缓慢环节,进而提升流程运转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S3中展示所述待办任务对应的表单之后,还包括:

判断所述任务处理方是否得到查阅权限,若是,则所述任务处理方可查阅与所述工程变更信息相关的资料和文档,也可查阅之前的流程节点已获得的第三方系统提供的相关数据。

从上述描述可知,获得查阅权限的任务处理方可查阅与所述工程变更信息相关的资料和文档,也可查阅之前的流程节点已获得的第三方系统提供的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和分析,任务处理方通过参考资料和数据对比后再决定是否审核通过该工程变更,方便任务处理方进行审核操作。

进一步地,所述S1之前包括:

S01、导入基础数据,所述基础数据包括企业组织架构和人员信息,配置所述人员信息的功能权限,所述功能权限包括信息接收权限和查阅权限,配置工程变更指令的下发配置,所述下发配置用于持续接收工程变更指令和材料信息;

S02、定义表单字段,设计并生成表单,并选取表单字段与所述表单进行绑定;

S03、设计并搭建工程变更流程,并选取表单与所述工程变更流程的流程节点进行绑定,并根据所述企业组织架构和人员信息配置所述流程节点的处理人员;

S04、当发生新的工程变更时,执行S1。

从上述描述可知,在了解企业具体场景的业务流程后,在软件系统内对执行流程进行建模,业务流程的每一个步骤,均可配置定义的表单字段、表单和执行的人员,适应不同的工程变更流程。在流程优化改善时或发生新的工程变更时,可随时更改流程配置,不需要进行复杂的代码开发,降低流程变化给系统变化带来的调整工作量。

实施例一

请参照图2所示,一种项目的工程变更的审核和签批方法,包括:

S00、根据安装部署手册完成系统软件安装,并开启软件系统服务,通过浏览器即可进入系统;

S01、导入基础数据,所述基础数据包括企业组织架构和人员信息,所述企业组织架构和人员信息用于后续流程的执行人员的绑定;配置所述人员信息的功能权限,所述功能权限包括信息接收权限和查阅权限,如:如人员能够接收邮件、微信、短信等接收权限,用于后续待办任务的提醒通知和发送;配置工程变更指令的下发配置,所述下发配置用于持续接收工程变更指令和材料信息;

S02、定义表单字段,可定义任意的数据对象,包括字段类型、长度等,这种数据对象可以用于任何需要存储的数据模板,包括审批过程中相关的材料和记录;

设计并生成表单,通过可视化表单设计器完成表单界面的配置和生成,生成对应的表单,并选取表单字段与所述表单进行绑定;

S03、设计并搭建工程变更流程,可通过流程组件进行可视化的流程搭建,连接各流程节点完成流程的设计搭建;

并选取表单与所述工程变更流程的流程节点进行绑定,当进行到该流程节点时自动提供对应的表单进行信息输入;

并根据所述企业组织架构和人员信息配置所述流程节点的处理人员,可按部门-人员的组织架构,选择已配置的企业组织架构信息中的人员作为任务处理方绑定到设计好的流程节点上,则实际执行流程节点的待办任务时,自动发送通知到对应的任务处理方;

S04、当发生新的工程变更时,执行S1。

S1、在工程变更流程中完善工程变更信息,并发起工程变更审批的请求,根据所述工程变更审批的请求执行所述工程变更流程的第一个流程节点;

S2、判断当前流程节点是否需要并行审批;

若是,则创建并行的多个待办任务,所述并行的多个待办任务允许多个任务处理方进行审批,执行S3;

若否,则创建单个待办任务,执行S3;

S3、将所述待办任务发送至指定的任务处理方,通过配置的任务处理方的邮件、微信和短信的方式进行系统外的通知,通过配置的任务处理方的系统内账号进行待办任务的通知,通过系统内和系统外的通知方式,频繁提醒处理方进行待办任务的处理,保证任务处理方能够及时处理;

当所述任务处理方执行所述待办任务时,展示所述待办任务对应的表单,提示所述任务处理方填写各类信息和意见,并获取所述任务处理方的审核决定;

若所述审核决定为通过,则获取任务处理方的电子签批,所述电子签批受到严格的权限控控制,不再需要纸质签字盖章等动作;记录所述审核决定,并执行S4;

若所述审核决定为不通过,则记录所述审核决定,结束所述工程变更流程;

S4、判断所述待办任务对应的流程节点是否存在其他未处理完成待办任务,若否,则执行S5,若是,则等待其他未处理完成待办任务都处理完成后,执行S5;

S5、判断当前流程节点是否为所述工程变更流程的最后一个流程节点;

若否,则执行下一个流程节点,返回S2;

若是,则结束所述工程变更流程。

其中,执行所述工程变更流程的过程中和结束之后,还包括:

统计各个流程节点执行耗时统计。

其中,所述S3中展示所述待办任务对应的表单之后,还包括:

判断所述任务处理方是否得到查阅权限,若是,则所述任务处理方可查阅与所述工程变更信息相关的资料和文档,也可查阅之前的流程节点已获得的第三方系统提供的相关数据。

另外,可根据用户需求进入步骤S02-S03对所述工程变更流程进行调整/优化。

另外,具体管理的业务流程可以自定义进行搭建和调整,完整的设变管理包括工程变更审批,资料发放和实施反馈,这里只单独描述工程变更审批的执行。实际使用过程中,工程变更发布后(通过审批更新后的)资料发放各部门(包括供应商),由各部门反馈工程变更的实施进度,试制、质量评估、正式量产切换的各阶段,均可配置在后续流程中。依靠ECM(本产品的软件系统)内置的接口服务,自动连接与生产相关的ERP、MES、WMS/LES、QMS等管理系统,提供设变发放到实施全流程的闭环管理服务,实现制造企业运营过程中常见而又复杂(业务涉及多部门)的设变管理无纸化、可视化、自动化,严格规范设变管理流程,提升企业工作效率。

实施例二

请参照图3和图4,一种项目的工程变更的审核和签批终端1,包括存储器2、处理器3及存储在存储器2上并可在处理器3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3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实施例一中的步骤。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项目的工程变更的审核和签批方法及终端,拥有以下优点:

1)分析企业具体场景的业务流程后,在软件系统内对执行流程进行可视化建模,业务流程的每一个步骤,均可配置定义的表单字段、表单和执行的人员,适应不同的业务流程。在流程优化改善时随时可更改流程配置,不需要进行复杂的代码开发,降低流程变化给系统变化带来的调整工作量。

2)对审批过程需要参考的工作变更材料和系统内流转的信息,可随时提供给有权限的人员查看,提升评审效率,实现无纸化评审,线上评审查阅不再需要纸质图纸打印,减少打印机损耗成本与纸张投入成本,对年产量超过1万的企业,每年节约纸张100万张以上。

3)通过流程线上并行审批,可改串行审批流程为并行审批流程,大大降低评审周期,提高工程变更实施快速落地的效率,原本需要1个月的线下审批周期缩短为7天。

4)线上阅读文件与线上电子签批,使得所有线下审批转移为线上审批。通过内置的接口服务与第3方系统柔性接口配置,完成从资料接收、产品数据对比等功能,大幅提升工作效率。

5)所有审核签批、资料发放、资料下载等行为均记录在系统中,实现设变流程的闭环管理,随时提供审批流程进度监控;所有动作时间进行自动统计,帮助企业识别流程运转缓慢环节,进而提升流程运转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