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检测体架、检测体架用适配器以及自动分析装置

检测体架、检测体架用适配器以及自动分析装置

摘要

检测体架具备供试管从插入口(16c)插入的检测体架主体(16a)、设置在检测体架主体(16a)并按压试管进行保持的多个板簧(17)、以及从插入口(16c)插入的适配器(25A)。适配器(25A)具有从插入口(16c)插入的筒体(25a)。在筒体(25a),在板簧(17)与试管接触的部分形成有切口部(25i、25m),该切口部(25i、25m)使该板簧(17)贯通,利用板簧(17)保持外径比插入口(16c)小的试管(15)。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3015911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06-22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株式会社日立高新技术;

    申请/专利号CN201980075199.5

  • 发明设计人 宫崎优;森高通;

    申请日2019-10-09

  • 分类号G01N35/04(20060101);

  • 代理机构11243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金成哲;宋春华

  • 地址 日本东京都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1:32:36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检测体架、检测体架用适配器以及自动分析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检测体架,其具备用于插入多根试管(试样容器)的圆筒形状的插入口(上部开口)和保持设置在内部的试管的弹簧(弹性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29269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关于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检测体架,在同一检测体架中使用外径较细(例如,φ13mm)的试管的情况下,试管的直径(外径)相对于检测体架的插入试管的插入口的直径小。因此,不能利用设置在检测体架上的弹簧稳定地保持试管。

另外,作为利用探针定量吸引样本的方法,有从试管直接吸引的方法和将放入微量杯中的样本放置在试管上使用的杯装方法。在杯装方法中,如图33所示,设置在检测体架上的φ13mm的试管15倾斜,微量杯60的轴中心O1根据试管15的长度从进行分注的探针70的轴中心O2偏离。因此,即使样本SP的量比微量杯60的最小填充量多,在通过反复分注使得液面下降的情况下,存在探针70与微量杯60的内壁60a接触的问题。探针70根据与液面接触时的静电容量的变化来检测液面,因此,由于先于液面与微量杯60的内壁60a接触,有可能误检测液面。若在比实际的液面高的位置误检测液面,则从不能到达样本SP的位置开始样本SP的吸引,因此不能将分析所需的量吸引到探针70内。其结果,不能将分析所需的样本SP的量排出到反应单元,从而输出错误的诊断结果。另外,如果在样本SP的吸引结束后探针70也与微量杯60的内壁60a接触,则在样本SP的吸引后也误检测为探针70的前端位于样本SP中,因此无法产生必要的警报。

本发明用于解决所述的现有的课题,目的在于提供能垂直保持细外径的试样容器的检测体架、检测体架用适配器以及自动分析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具备:检测体架主体,供试样容器从上部开口插入;多个弹性部,设置于所述检测体架主体,按压所述试样容器进行保持;以及适配器,从所述上部开口插入,所述适配器具有从所述上部开口插入的筒体,在所述筒体,在所述弹性部与所述试样容器接触的部分形成有切口部,该切口部使该弹性部贯通,利用该弹性部保持外径比所述上部开口小的其他试样容器。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提供能垂直地保持细外径的试样容器的检测体架、检测体架用适配器以及自动分析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自动分析装置的整体构成图。

图2是表示设置有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适配器的检测体架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适配器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适配器的主视图。

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适配器的侧视图。

图6是表示在检测体架安装有适配器状态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在安装有适配器的检测体架上安装有载置了微量杯的试管状态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设置有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适配器的检测体架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适配器的俯视图。

图10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适配器的主视图。

图11是图9的XI-XI线剖视图。

图12是表示将第二实施方式的适配器安装于检测体架状态的俯视图。

图13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适配器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适配器的俯视图。

图15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适配器的主视图。

图16是图14的XVI-XVI线剖视图。

图17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涉及的适配器的立体图。

图18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涉及的适配器的俯视图。

图19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涉及的适配器的主视图。

图20是图18的XX-XX线剖视图。

图21是表示在不具备槽的适配器配备有试管状态的俯视图。

图22是表示在第四实施方式的适配器配备有试管状态的俯视图。

图23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涉及的适配器的立体图。

图24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涉及的适配器的主视图。

图25是图24的XXV-XXV线剖视图。

图26是图24的XXVI-XXVI线剖视图。

图27是表示第六实施方式涉及的适配器的立体图。

图28是表示第六实施方式涉及的适配器的俯视图。

图29是图28的XXIX-XXIX线剖视图。

图30是表示第七实施方式涉及的适配器的立体图。

图31是表示第七实施方式涉及的适配器的俯视图。

图32是图31的XXXII-XXXII线剖视图。

图33是说明试管倾斜时利用微量杯进行的误检测的剖视图。

图34是表示检测体架的试样运送机构的俯视图。

图35是表示检测体架的试样运送机构的侧视图。

图36是表示运送停止时的检测体架状态的侧视图。

图37是表示第八实施方式涉及的适配器的立体图。

图38是表示第八实施方式涉及的适配器的主视图。

图39是表示第八实施方式涉及的适配器的俯视图。

图40是图39的XL-XL线剖视图。

图41是表示在配备有第八实施方式的适配器的检测体架中插入试管状态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适当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本发明涉及分析血液、尿等液体试样中预定成分浓度等的自动分析装置。特别是,本发明涉及在用于同时运送多个收纳试样的试样容器的样本运送架(以下称为检测体架)中适用于不同外径的试样容器的检测体架用适配器以及使用该检测体架用适配器的检测体架。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自动分析装置的整体结构图。而且,在图1中,概略地图示了自动分析装置。

如图1所示,自动分析装置100是在多个反应容器1a中分别分注试样和试剂并使其反应,测定该反应后液体的装置。另外,自动分析装置100构成为具备反应盘1、试剂盘2、样品分注机构3、4、试剂分注机构5、6、试样运送机构7(运送机构)、搅拌机构8、9、分析部10、清洗机构20。而且,在图1中省略了微量杯的图示。

反应盘1通过在圆周上排列多个反应容器1a而构成。另外,在反应盘1的附近,设置有使载置有试管(试样容器)15的检测体架16移动的试样运送机构7。试管15例如为树脂制,收纳血液等检查试样(检测体),载置在检测体架16上由试样运送机构7运送。作为该试样运送机构7,可以采用公知机构。例如,在检测体架16上形成的凹部挂上钩,通过电动机使该钩旋转,检测体架16被直线状地运送。

试剂盘2能够在圆周上载置多个试剂瓶2a。另外,试剂盘2被保冷。

样品分注机构3、4能够旋转及上下移动,设置在反应盘1与试样运送机构7之间。

样品分注机构3具备连接有试样用注射器11的取样探针3a。取样探针3a一边以样品分注机构3的旋转轴为中心描绘圆弧一边移动,从试管15中收纳的样本向反应容器1a进行试样的分注。

样品分注机构4具备连接有试样用注射器12的取样探针4a。取样探针4a一边以样品分注机构4的旋转轴为中心描绘圆弧一边移动,从试管15中收纳的样本向反应容器1a进行试样的分注。

试剂分注机构5、6能够旋转及上下移动,设置在反应盘1与试剂盘2之间。

试剂分注机构5具备与试剂用注射器13连接的试剂探针5a。试剂探针5a一边以旋转轴为中心描绘圆弧一边移动,访问试剂盘2,从试剂瓶2a向反应容器1a进行试剂的分注。

试剂分注机构6具备与试剂用注射器14连接的试剂探针6a。试剂探针6a一边以旋转轴为中心描绘圆弧一边移动,访问试剂盘2,从试剂瓶2a向反应容器1a进行试剂的分注。

搅拌机构8、9设置在反应盘1的周围。另外,搅拌机构8、9搅拌反应容器1a内的试剂和试样而形成混合液(反应液)。

分析部10设置在反应盘1附近。另外,分析部10具备用于向反应容器1a内的混合液(反应液)照射光,例如测定其吸光度的光源10a和分光光度计10b。光源10a配置在反应容器1a的径向内侧。分光光度计10b配置在反应容器1a的径向外侧。

清洗机构20用于清洗已测定的反应容器1a,连接有清洗用泵40。另外,在样品分注机构3、4、试剂分注机构5、6、搅拌机构8、9的动作范围上分别设置有清洗槽41、42、43、44、45、46。而且,清洗槽43、44用于搅拌机构。清洗槽45、46用于试剂分注机构。

控制器(控制装置)51构成为搭载有CPU板、输入输出接口板等,CPU板搭载有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等。另外,控制器51与反应盘1、试剂盘2、样品分注机构3、4、试剂分注机构5、6、搅拌机构8、9、分析部10电连接。

由这样地构成的自动分析装置100进行的检查试样的分析处理一般按照以下的顺序执行。首先,通过试样运送机构7将检测体架16运送到反应盘1的附近。然后,载置在检测体架16上的试管(试样容器)15内的试样通过样品分注机构3的试样探针3a分注到反应盘1上的反应容器1a中。

然后,利用试剂分注机构5的试剂探针5a或试剂分注机构6的试剂探针6a从试剂盘2上的试剂瓶2a针对之前分注了试样的反应容器1a分注分析中使用的试剂。接着,通过搅拌机构8、9搅拌反应容器1a内的试样和试剂,形成混合液。

然后,使来自光源10a的光透过装有混合液的反应容器1a,利用分光光度计10b测定透过光的光度。由分光光度计10b测定的光度通过A/D转换器和接口被发送到控制器51。在控制器51中,例如进行根据混合液(反应液)的吸光度算出与试剂对应的分析项目的预定成分的浓度等的运算。然后,控制器51将得到的测定结果显示在显示部(未图示)等上。

但是,如上述课题中所述,在试管15相对于取样探针3a的轴中心倾斜的情况下,载置在试管15上的微量杯60(参照图33)的轴中心和取样探针3a的轴中心偏离。因此,有可能误检测微量杯60内的液面,不能将分析所需的预定量吸引到样品探头3a内。其结果,不能将分析所需的样本SP(参照图33)的量排出到反应容器1a,从而输出错误的诊断结果。因此,作为用于矫正取样探针3a的轴中心与微量杯60的轴中心的偏离的检测体架用适配器,发明了以下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至第七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图2是表示设置有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适配器的检测体架的立体图。在图2中表示了在检测体架16上装配有检测体架用适配器25A(以下称为适配器),并且从检测体架16卸下图示右端的适配器25A的状态。另外,在图2中示出了在检测体架16的图示左端装配有直径比与该检测体架16对应的试管(例如,外径16mm的试样容器,以下称为标准试管)小(例如,外径13mm)的试管15(其他试样容器)的状态。即,在检测体架16上不安装适配器25A而使用的情况下,能够在检测体架16上垂直地安装标准试管。

如图2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适配器25A具有圆筒形状的筒体25a。该筒体25a由树脂等可弹性变形的材料构成。另外,筒体25a具有轴向的上端和下端分别开放的开口25b、25c。而且,第一实施方式是利用检测体架16所具备的板簧17来保持试管15的构造。

将试管15从形成在检测体架16的上表面的插入口16c(上部开口)插入,将适配器25A装配在检测体架16上。

检测体架16具有树脂制的检测体架主体16a。另外,在检测体架主体16a的上表面形成有供试管15插入的插入口16c。另外,在检测体架主体16a的与各插入口16c对应的位置形成有保持试管15的收纳部16b。该收纳部16b形成为大致圆柱状,在左右方向(运送方向)上直线状且等间隔地排列。插入口16c位于检测体架本体16a的上端,与收纳部16b连通。另外,插入口16c形成为与标准试管(试样容器)的直径大致相同。即,在标准试管的外周面整体与插入口16c的内周面整体接触的状态下,能够相对于检测体架16拔出插入。

另外,在检测体架本体16a的正面(前面),沿着收纳部16b的轴向形成有侧面开口16d。该侧面开口16d从上端的插入口16c朝向下方以预定的宽度形成。该侧面开口16d的宽度形成为比试管15的外径小。通过形成这样的侧面开口16d,收纳部16b及插入口16c在俯视(剖视)下形成为大致C字状。而且,预定的宽度是能够读取标准试管及试管15所附的条形码的宽度。

在收纳部16b的周壁面设有保持标准试管的板簧17(弹性部)。该板簧17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处)(在图2中仅图示一部分)。

另外,在收纳部16b的上部形成有供适配器25A的上端部嵌合的上部周面部16e。另外,在收纳部16b的下部形成有供适配器25A的下端部嵌合的下部周面部16f。由此,适配器25A通过上部周面部16e和下部周面部16f稳定地保持在检测体架16上。

另外,在收纳部16b的底侧设有防止标准试管在运送时旋转的止转部18。该止转部18由橡胶等弹性材料形成。另外,止转部18与标准试管和试管15双方对应。这样,通过设置止转部18,在运送检测体架16时,能够防止标准试管、试管15旋转。由此,能够将设置在标准试管、试管15上的条形码维持在侧面开口16d内,因此能够防止条形码的读取错误。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适配器的俯视图。

如图3所示,适配器25A具有大致圆筒形状的筒体25a。筒体25a具有外周面25d,该外周面25d具有与检测体架16的插入口16c(参照图2)的内径大致相同的外径。另外,筒体25a具有内周面25e,该内周面25e具有与试管15的外径大致相同或比试管15的外径稍大的内径。

另外,在筒体25a上形成有旋转防止板25f(突出部),该旋转防止板25f与侧面开口16d(参照图2)嵌合,防止适配器25A在收纳部16b内旋转。该旋转防止板25f的径向外侧在俯视时形成为大致矩形状,比外周面25d更向径向外侧突出。另外,旋转防止板25f的内侧形成为与内周面25e相同曲率的曲面状。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适配器的主视图。

如图4所示,在筒体25a正面形成有与检测体架16的侧面开口16d(参照图2)重叠的狭缝25g。该狭缝25g以与侧面开口16d相同的宽度且大致相同的高度(轴向的长度)形成。另外,上述旋转防止板25f位于狭缝25g的下端。

这样,筒体25a在形成有狭缝25g的部分形成为俯视(环切剖视)时大致C字状。另外,筒体25a在比旋转防止板25f靠下侧的位置形成为从环切剖视观察时大致圆形状。即,筒体25a不是以从轴向的上端到下端的整体呈大致C字状的方式形成,而是下端部具有大致圆形的环状部25h。通过形成为这样形状,能够防止筒体25a的形状过度变形(例如,筒体25a被压溃)。

另外,在筒体25a形成有在将适配器25A装配在检测体架16(参照图2)时使板簧17贯通的切口部(板簧贯通部)25i、25i。切口部25i呈矩形,形成于狭缝25g的左右两侧。另外,切口部25i为相同形状,从狭缝25g的边缘切成凹状。

另外,筒体25a形成有向下板部25j,该向下板部25j沿轴向(图示上下方向)延伸,下侧成为自由端。该向下板部25j通过将筒体25a的周壁切成U字状而形成为舌状。另外,在向下板部25j的外表面形成有防脱突起25k。该防脱突起25k形成在向下板部25j的轴向长度尺寸的大致中央。另外,向下板部25j在主视图中位于切口部25i与旋转防止板25f之间。

另外,在筒体25a的内周面25e的上端形成有朝向上端扩径的锥形部25l。通过这样形成锥形部25l,在从上方插入试管15(参照图2)时,容易将试管15引导到适配器25A内。

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适配器的侧视图。

如图5所示,筒体25a形成有在将适配器25A装配在检测体架16时使板簧17贯通的切口部(板簧通孔)25m、25m。这些切口部25m、25m呈矩形,在左右两侧(在图5中,纸面垂直方向的里侧和近前侧)分离地形成。另外,相对于上述切口部25i的一边开放的形状,切口部25m呈四边被包围的四边形状。另外,切口部25m形成在与上述切口部25i相同的高度位置。另外,切口部25m配置在隔着筒体25a的径向中心与切口部25i相对的位置(参照图3)。

另外,向下板部25j的外表面是沿着筒体25a的外周面25d的形状。防脱突起25k从外周面25d向外侧突出。另外,防脱突起25k具有在上端朝向水平方向后侧延伸的水平面部25k1、和从水平面部25k1的前端朝向外周面25d延伸的倾斜面部25k2。

这样,通过在向下板部25j上设置防脱突起25k,在将适配器25A从检测体架16的插入口16c(参照图2)插入时,倾斜面部25k2与检测体架16的插入口16c抵接,向下板部25j向内侧挠曲。并且,在向下板部25j挠曲的状态下,适配器25A被进一步插入,防脱突起25k位于形成于收纳部16b的开口16t(参照图2)时,向下板部25j弹性恢复。由此,通过使防脱突起25k的水平面部25k1相对地位于开口16t的边缘,能够防止适配器25A从检测体架16脱出。由此,在拔出插入试管15时等,能够防止适配器25A在检测体架16内上下移动导致适配器25A意外地从检测体架16脱出。

图6是表示在检测体架上安装有适配器状态的俯视图。而且,在图6中,图示了未装配试管15时的状态。

如图6所示,适配器25A被检测体架16的收纳部16b(参照图2)保持。此时,设置在检测体架16的近前侧的板簧17A(17)、17A(17)贯通适配器25A的切口部25i、25i(参照图2至图5),向筒体25a的内侧(内径侧)突出。另外,设置在检测体架16里侧的板簧17B(17)、17B(17)贯通形成在适配器25A的切口部25m、25m(参照图2、图3、图5),向筒体25a的内侧(内径侧)突出。即,在筒体25a的与板簧17、17、17、17相对的位置形成有切口部25i、25i、25m、25m。因此,板簧17A、17A、17B、17B突出,直至与适配器25A未装配在检测体架16上的情况相同的状态。

另外,在将适配器25A装配在检测体架16的情况下,在使适配器25A的旋转防止板25f嵌合于检测体架16的侧面开口16d的状态下,将适配器25A从插入口16c压入收纳部16b。由此,在旋转防止板25f与侧面开口16d的两端滑动的同时,适配器25A不旋转地滑动移动。此时,通过筒体25a的外周面25d按压各板簧17,板簧17向径向外侧挠曲变形。并且,在适配器25A被压入到切口部25i、25i、25m、25m(参照图3至图5)成为板簧17的位置时,板簧17弹性恢复,达到图6所示的状态。

图7是表示在安装有适配器的检测体架上安装有载置了微量杯的试管状态的剖视图。

如图7所示,当适配器25A被装配在检测体架16时,筒体25a的外周面25d与检测体架主体16a的收纳部16b的内周壁面进行面接触。另外,适配器25A的外周面25d的上端部与检测体架本体16a的上部周面部16e嵌合。另外,适配器25A下端的环状部25h与检测体架主体16a的下部周面部16f嵌合。

然后,当外径细的试管15插入装配有适配器25A的检测体架16,以试管15的外周面与筒体25a的内周面25e进行面接触的状态被保持。即,通过插入适配器25A的筒体25a,能够消除(缩窄)在试管15与检测体架主体16a之间形成的间隙。由此,在试管15与适配器25A间,能够尽量消除试管15倾斜的间隙。

例如,在插入口16c能够插入φ16mm试管的无适配器25A的检测体架16中,插入φ13mm的试管15。在这种情况下,在使检测体架16的收纳部16b(上部周面部16e及下部周面部16f)的轴中心与试管15的轴中心一致时,在试管15的外周面与插入口16c的内周面之间形成1.5mm的间隙。该1.5mm的间隙成为能够使试管15倾斜的间隙。

因此,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通过安装适配器25A来尽量消除检测体架16与试管15之间的间隙。由此,能够以试管15垂直地立起方式(试管15的轴向朝向铅垂方向的方式)设置。例如,对于φ13mm试管,通过将适配器25A的内径R1(参照图6)设为φ13mm,能够使试管15与适配器25A间成为0.15mm这样的微小间隙。另外,通过在适配器25A形成能够贯通板簧17的切口部25i、25m,能够通过原本具备在检测体架16的板簧17来保持试管15。

这样,通过在检测体架16上安装适配器25A,能够尽量消除适配器25A的内周面25e(内径R1)与试管15的外周面间的间隙,能够减少试管15可倾斜的余地。进而,通过设置在检测体架16的板簧17按压试管15的外周面来保持,能够稳定地保持试管15。而且,板簧17能够保持与该板簧17接触尺寸S1(参照图6的点划线)为止的试管。

如上说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检测体架16具备从插入口16c插入标准试管(例如,φ16mm的试管)的检测体架主体16a、设置于检测体架主体16a并按压标准试管进行保持的板簧17(17A、17A、17B、17B)、以及从插入口16c插入的适配器25A。该适配器25A具有从插入口16c插入的筒体25a。在该筒体25a的板簧17、17、17、17与标准试管接触的部分形成有切口部25i、25i、25m、25m(参照图2),该切口部25i、25i、25m、25m使该板簧17贯通而利用该板簧17按压外径比插入口16c小的试管15(例如,φ13mm的试管)。由此,通过筒体25a,能够尽量减小在检测体架主体16a和试管15之间形成的间隙,能够抑制试管15倾斜。另外,通过贯通切口部25i、25m的板簧17保持试管15,能够将试管15以垂直(立起)的状态保持在检测体架主体16a。其结果,通过杯装方法,在试管15上放置微量杯60(参照图7)而使用的情况下,能够使取样探针3a(参照图1)的轴中心与微量杯60的轴中心一致(参照图7的点划线)。由此,能够准确地检测微量杯60内的液面,能够将分析所需的预定量吸引到取样探针3a内。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原本设置在检测体架16的板簧17被用作支撑试管15时的弹性部,由此能够简化适配器25A的形状,能够降低适配器25A的制造成本。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筒体25a的外周面25d形成有防脱突起25k,该防脱突起25k防止该筒体25a与检测体架主体16a卡合时该筒体25a从检测体架主体16a脱出。由此,能够防止适配器25A从检测体架主体16a意外脱出。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筒体25a具备沿着检测体架主体16a的侧面开口16d形成的狭缝25g、朝向侧面开口16d突出并与该侧面开口16d嵌合的旋转防止板25f(突出部)(参照图2)。由此,例如在运送检测体架16时,狭缝25g不会相对于侧面开口16d旋转,因此能够防止对粘贴在试管15上的条形码的读取产生障碍。

(第二实施方式)

图8是表示设置有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适配器的检测体架的立体图。在图8中,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检测体架16装配适配器(检测体架用适配器)25B。

如图8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适配器25B具有圆筒形状的筒体25a。该筒体25a由树脂等可弹性变形的材料构成。而且,第二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是不利用检测体架16原本具有的板簧17的结构(第三实施方式以后也相同)。

筒体25a具备按压试管15进行支撑的板簧部25n、25n、25n(弹性支撑部)。该板簧部25n在周向等间隔地配置。

板簧部25n具备沿轴向(上下方向)延伸且上侧为自由端的向上板部25n1、以及突出形成于向上板部25n1的自由端侧的内表面的突起部25n2。

图9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适配器的俯视图。

如图9所示,筒体25a具有外周面25d,该外周面25d具有与检测体架16的插入口16c(参照图2)的内径大致相同的外径。另外,筒体25a具有内周面25e,该内周面25e具有与试管15的外径大致相同或比试管15的外径稍大的内径。由此,在将试管15插入到检测体架16中时,能够尽量消除外径细的试管15倾斜的间隙。

另外,筒体25a在与检测体架16的板簧17、17、17、17(参照图6和图8)对置的位置形成有壁部25a1、25a1、25a1、25a1。而且,在图9中,用虚线图示了板簧17的位置。由此,板簧17与壁部25a1抵接,板簧17不会从筒体25a的内周面25e突出。即,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构成为检测体架16的板簧17的功能由于筒体25a的壁部25a1而无效。

突起部25n2从筒体25a的内周面25e向径向内侧突出。另外,突起部25n2(板簧部25n)在周向以120度间隔配置。

图10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适配器的主视图。

如图10所示,向上板部25n1通过将筒体25a的周壁切成倒U字状而形成。另外,向上板部25n1位于筒体25a的轴向(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另外,向上板部25n1的基端位于比轴向(上下方向)的中央靠下侧。

另外,板簧部25n之一形成在与狭缝25g对置的筒体25a的背面侧。另外,另两个板簧部25n隔着狭缝25g形成在左右两侧。另外,板簧25n均为相同形状且位于相同高度。

突起部25n2形成在板簧部25n的自由端侧(上端侧)。另外,突起部25n2位于比轴向(上下方向)的中央靠上侧。

图11是图9的XI-XI线剖视图。

如图11所示,突起部25n2在剖视时呈大致三角形状,具有从上端向前方下降地延伸的倾斜面25n3。这样,通过在突起部25n2形成倾斜面25n3,在将试管15插入检测体架16中时,能够防止试管15挂在突起部25n2上。

在位于筒体25a的背面的向上板部25的外表面形成有防脱突起25k。该防脱突起25k具有在上端向水平方向后侧延伸的水平面部25k1、以及从水平面部25k1的前端朝着向上板部25n1延伸的倾斜面部25k2。

这样,通过在向上板部25n1设置防脱突起25k,在将适配器25B从检测体架16的插入口16c(参照图8)插入时,倾斜面部25k2与检测体架16的插入口16c的内壁面抵接,向上板部25n1向径向的内侧挠曲。然后,如果适配器25B被进一步插入,则在防脱突起25k位于检测体架主体16a上形成的开口16t时,向上板部25n1弹性恢复。由此,通过开口16t的边缘部和水平面部25k1对置,能够防止适配器25B从检测体架16脱出。由此,能够防止适配器25B意外地脱出。另外,由于防脱突起25k位于向上板部25n1的基端(比突起部25n2更靠基端侧),因此防脱突起25k难以从开口16t脱出,适配器25B难以从检测体架16脱离。

另外,如上所述,在适配器25B装配在检测体架16的状态下,当从插入口16c插入试管15,试管15的外周面与突起部25n2接触。而且,通过由试管15按压突起部25n2,向上板部25n1向径向外侧弹性变形。而且,虽然未图示,但在向上板部25n1与检测体架16的收纳部16b之间,形成有容许向上板部25n1挠曲变形的间隙。然后,通过试管15的下端(前端)与止转部18抵接,试管15向检测体架16的装配完成。

图12是将第二实施方式的适配器安装在检测体架的俯视图。而且,在图12中,图示了未安装试管15时的状态。

如图12所示,适配器25B被检测体架16的收纳部16b(参照图8)保持。另外,虽然未图示,但适配器25B以与上部周面部16e(参照图8)、收纳部16b的内周壁面及下部周面部16f(参照图8)的内周壁面进行面接触的状态被保持。而且,虽然未图示,但在收纳部16b的内周壁面形成有容许板簧部25n的弹性变形的间隙。

此时,设置在适配器25B的突起部25n2、25n2、25n2向筒体25a的内侧(内径侧)突出。通过设置这样的突起部25n2,突起部25n2在插入试管15时被推开,通过产生的反作用力来保持试管15。

另外,适配器25B与板簧部25n的突起部25n2接触,并且能够保持能够承受板簧部25n的反作用力的尺寸(外径)为止的试管15。

另外,设置在检测体架16上的板簧17(参照图8)与筒体25a的壁部25a1抵接。而且,适配器25B由树脂构成,该树脂具有形状不会因检测体架16的板簧17(参照图8)的反作用力而变形程度的强度。

另外,在将适配器25B装配在检测体架16的情况下,在使适配器25B的旋转防止板25f与检测体架16的侧面开口16d嵌合的状态下,将适配器25B从插入口16c压入。由此,在旋转防止板25f与侧面开口16d的两端滑动的同时,适配器25B向下方滑动移动。此时,通过筒体25a的外周面25d的壁部25a1按压各板簧17,板簧17向径向外侧挠曲变形。

另外,适配器25B的板簧部25n构成为在试管15被插入到检测体架16中时向上方打开。这是因为,如果板簧部向下打开,则板簧部的突起部与试管15接触的位置变低。另外,试管15的底的中心与止转部18接触而定位。因此,为了将试管15保持为更垂直的状态,优选使突起部25n2在较高的位置与试管15接触。

另外,如图12所示,适配器25B以120°间隔等间隔地设置有在周向上相邻的板簧部25n的突起25n2。由此,通过板簧部25n的反作用力彼此抵消,能够将试管15保持在圆筒形状的中心,垂直地保持试管15。而且,在适配器25B中,由于利用板簧部25n的反作用力来保持试管15,因此只要是能够将板簧部25n的突起部25n2推开的外径的试管15,就能够进行保持。

如以上说明,第二实施方式具备从插入口16c插入标准试管的检测体架主体16a、设置在检测体架主体16a上按压标准试管进行保持的多个板簧17、17、17、17以及从插入口16c插入的适配器25B。该适配器25B具有从插入口16c插入的筒体25a。该筒体25a具备配置在与板簧17对置的位置的壁部25a1、25a1、25a1、25a1和按压比插入口16c外径小的试管15来进行支撑的板簧部25n、25n、25n(参照图8至图11)。由此,通过尽量减小适配器25B(筒体25a)的内周面25e与试管15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能够减少试管15可倾斜的余地。而且,通过由设置在适配器25B的板簧部25n保持试管15,能够以大致垂直的状态保持试管15。其结果,通过杯装方法,在试管15上放置微量杯60(参照图7)进行分析的情况下,能够使取样探针3a(参照图1)的轴中心与微量杯60的轴中心一致(参照图7的点划线)。由此,能够准确地检测微量杯60内的液面,能够将分析所需的预定量吸引到取样探针3a内。

另外,第二实施方式由在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的多个板簧部25n构成(参照图12)。由此,通过等间隔地设置板簧部25n,板簧部25n的反作用力彼此抵消,从而能够将试管15保持在圆筒形状的中心,垂直地保持试管15。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板簧部25n具备沿轴向(上下方向)延伸且上侧为自由端的向上板部25n1、以及突出形成于向上板部25n1的自由端侧的内表面的突起部25n2。由此,不会像第一实施方式那样在检测体架16的板簧17的位置形成切口部25i、25m,就能够保持试管15。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筒体25a的外周面25d形成有防脱突起25k,该防脱突起25k防止该筒体25a与检测体架主体16a卡合时该筒体25a从检测体架主体16a脱出。由此,能够防止适配器25B从检测体架16意外地脱出。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防脱突起25k形成在向上板部25n1的外表面。由此,不需要形成用于形成防脱突起25k的专用的板簧,能够防止适配器25B的形状变得复杂。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筒体25a具备沿着检测体架主体16a的侧面开口16d形成的狭缝25g以及朝向侧面开口16d突出并与该侧面开口16d嵌合的旋转防止板25f。由此,在运送检测体架16时,狭缝25g不会相对于侧面开口16d旋转,因此能够防止对粘贴在试管15上的条形码的读取产生障碍。

(第三实施方式)

图13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适配器的立体图。而且,对于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第四实施方式以后也相同)。

如图13所示,第三实施方式的适配器25C具备筒体25a。该筒体25a具备按压试管15进行支撑的板簧部25o、25o、25o、25o(弹性支撑部)。该板簧部25o在周向上隔开间隔配置。

板簧部25o具备沿轴向(上下方向)延伸且上侧为自由端的向上板部25o1、以及突出形成于向上板部25o1的自由端侧的内表面的突起部25o2。

图14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适配器的俯视图。

如图14所示,筒体25a具有内周面25e,该内周面25e具有与试管15的外径大致相同或比试管15的外径稍大的内径。由此,能够尽量消除外径细试管15倾斜的间隙。

另外,筒体25a的形成于向上板部25o1的突起部25o2从筒体25a的内周面25e向内侧(内径侧)突出。图示右里侧的突起部25o2和图示左近前侧的突起部25o2形成在隔着筒体25a的中心而对置的位置。另外,图示右近前侧的突起部25o2和图示左里侧的突起部25o2形成在隔着筒体25a的中心而对置的位置。

图15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适配器的主视图。

如图15所示,板簧部25o的朝上板部25o1通过将筒体25a的周壁切成倒U字状而形成。另外,向上板部25o1位于比筒体25a的轴向(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靠上侧。另外,向上板部25o1的自由端(前端)位于筒体25a的上部。

另外,板簧部25o隔着狭缝25g在左右两侧分开形成。另外,板簧部25o在轴向长度均相同且形成在相同高度位置。

另外,筒体25a在与狭缝25g对置的背面形成有向下板部25p,该向下板部25p沿轴向延伸且下侧为自由端。该向下板部25p通过将筒体25a的周壁切成U字状而形成。另外,向下板部25p位于相比上述向上板部25o1靠下侧。另外,向下板部25p形成为在轴向(上下方向)上比向上板部25o1长。另外,向下板部25p的自由端(下端)从正面看延伸到与旋转防止板25f重叠的位置。

图16是图14的XVI-XVI线剖视图。

如图16所示,突起部25o2与第二实施方式的突起部25n2同样,呈大致三角形状,具有从上端朝向径向内侧向下倾斜的倾斜面25o3。这样,通过在突起部25o2形成倾斜面25o3,在将试管15插入到装配有适配器25C的检测体架16中时,能够防止试管15挂在突起部25o2。

这样,通过在检测体架16设置适配器25C,在将试管15插入检测体架16时,能够抵消在各板簧部25o中产生的反作用力,能够垂直地保持试管15。另外,与第二实施方式的接合器25B相比,各板簧部25o设置在远离止转部18的较高位置。这样,通过适配器25C将试管15保持在较高的位置,从而更容易确定中心。

这样,第三实施方式的筒体25a具有沿轴向(上下方向)延伸且下侧为自由端的向下板部25p。在该向下板部25p的外表面,形成有防止筒体25a从检测体架本体16a(参照图8)脱出的防脱突起25k。由此,由于向下板部25p与板簧部25o独立地动作,所以通过板簧部25o的动作,能够防止防脱突起25k从检测体架16脱离。

另外,第三实施方式中,向上板部25o1位于比向下板部25p更靠上侧。由此,通过适配器25C将试管15保持在上侧,由此抑制试管15的倾斜,容易将试管15保持在中心。

(第四实施方式)

图17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涉及的适配器的立体图。

如图17所示,第四实施方式的适配器25D在第二实施方式的适配器25B形成有槽25n4。该槽25n4形成在形成于板簧部25n的突起部25n2。而且,在图17中,仅图示了1处槽25n4,但在其他的板簧部25n的突起部25n2也同样地形成有槽25n4。

图18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涉及的适配器的俯视图。

如图18所示,突起部25n2从筒体25a的内周面25e向径向内侧突出而形成。另外,突起部25n2(板簧部25n)在周向上以120度间隔配置。

在各突起部25n2形成有在上下方向(相对于纸面垂直的方向)延伸的槽25n4。由此,突起部25n2在周向上被分割为突起25n5、25n5而形成,在俯视(平面视)时,通过突起部25n2和内周面25e在径向内侧构成为凹形状。

图19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涉及的适配器的主视图。

如图19所示,槽25n4通过突起部25n2以预定的宽度从上端到下端被切除而构成。而且,预定的宽度在能够确保突起部25n2的强度的范围内适当设定。

图20是图18的XX-XX线剖视图。

如图20所示,被一分为二的一方的突起25n5在周向的侧视观察下呈大致三角形状,具有从上端朝向下方沿径向内侧延伸的倾斜面25n3。通过设置这种形状的突起25n5,在将试管15插入到装配有适配器25C的检测体架16中时,能够防止试管15被突起25n5挂住。

而且,槽25n4的形状在图18中俯视时构成为四边形状,但俯视时也可以构成为半圆形、三角形(V字状)等其他形状。另外,突起部25n2构成为在周向上分割为两个的状态,但也可以构成为在周向上分割为三个以上。另外,也可以是突起部25n2在轴方向(上下方向)上被分割为两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

图21是表示在没有槽的适配器装配有试管状态的俯视图。图22是表示在第四实施方式涉及的适配器装配有试管状态的俯视图。而且,在图21及图22中,为了便于说明,以在适配器25B、25D与试管15之间形成有大的间隙的状态进行图示。

如图21所示,在突起部25n2未形成槽25n4情况下(第二实施方式的适配器25B的情况下),横截面形状(环切截面形状)为圆形状的试管15和适配器25B如点P10所示,在各板簧部25n的突起部25n2以1点接触。此时,如果各板簧部25n的反作用力平衡,则试管15被保持在中心。但是,由于制造环节板簧部25n的板厚的偏差等,在仅一处反作用力强或弱的情况下,试管15相对于板簧部25n的突起部25n2向切线方向偏离,因此试管15有可能从中心偏离。

另一方面,如图22所示,在突起部25n2上形成有槽25n4的情况下,如点P1、P2所示,与试管15的接触点与图21的情况相比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各突起部25n2(突起25n5、25n5)的接触点这两个点(P1、P2)通过相同的板簧部25n的反作用力来抑制试管15,因此能够稳定地保持试管15。另外,在该情况下,点P1、P2相对于试管15向切线方向的偏离被卡住或成为阻力,因此更容易将试管15保持在中心。另外,相对于连结各板簧部25n的突起25n5、25n5的2点接触点的线L1,以通过2点间的中点的各法线L2相交的点Q成为中心的方式设置槽25n4,从而更保持在中心。

这样,第四实施方式在突起部25n2形成有朝向径向内侧成为凹形状的槽25n4。通过在突起部25n2形成槽25n4并分为突起25n5、25n5而形成,能够抑制试管15向切线方向偏离,容易将试管15保持在中心。

(第五实施方式)

图23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涉及的适配器的立体图。

如图23所示,第五实施方式的适配器25E是在第二实施方式的适配器25B上追加了抵接部25q的适配器。该抵接部25q位于筒体25a的下部。

图24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涉及的适配器的主视图。

如图24所示,适配器25E具有圆筒形状的筒体25a。该筒体25a由树脂等可弹性变形的材料构成。筒体25a具备按压试管15进行支撑的板簧部25n、25n、25n。该板簧部25n在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

图25是图24的XXV-XXV线剖视图。

如图25所示,抵接部25q形成为半球状,形成为从筒体25a的内周面25e向径向内侧突出。另外,抵接部25q形成在4个部位。另外,抵接部25q隔着筒体25a的中心左右分开形成。右里侧的抵接部25q和左近前侧的抵接部25q隔着筒体25a的中心相对而形成。另外,右近前侧的抵接部25q和左里侧的抵接部25q隔着筒体25a的中心相对而形成。

另外,左右近前侧的抵接部25q位于向上板部25n1的轴向的延长线上。左右里侧抵接部25q在剖视(俯视)时位于在周向上相邻的向上板部25n1的中间。

图26是图24的XXVI-XXVI线剖视图。

如图26所示,抵接部25q形成在筒体25a的环状部25h的内壁面上。而且,认为只要抵接部25q的数量为3个以上,就能够发挥效果。另外,在第五实施方式中,抵接部25q的形状为半球状,但长方体等其他形状也能够发挥效果。

但是,由于试管15是为了大量生产而用模具制作的,所以在试管15上形成有锥形,试管15的底部稍微变细。因此,在第五实施方式的适配器25E中,通过设置在下部的半球形状的抵接部25q支撑试管15的变细部分,能够增加试管15的保持稳定性。

这样,第五实施方式在筒体25a的内周面25e沿周向隔开间隔地形成有与试管15抵接的多个抵接部25q。由此,在使用形成有外径朝向底部变细的锥形的试管15的情况下,通过与试管15的变细部分抵接,能够稳定地保持试管15。

(第六实施方式)

图27是表示第六实施方式涉及的适配器的立体图。

如图27所示,第六实施方式的适配器25F是在第二实施方式的适配器25B上追加了抵接部25r的适配器。该抵接部25r位于筒体25a的上部。

图28是表示第六实施方式涉及的适配器的俯视图。

如图28所示,抵接部25r形成为半球状,形成为从筒体25a的内周面25e向径向内侧突出。另外,抵接部25r形成在四个部位上。另外,抵接部25r隔着筒体25a的中心左右分开形成。右里侧的抵接部25r和左近前侧的抵接部25r隔着筒体25a的中心相对而形成。另外,右近前侧的抵接部25r和左里侧的抵接部25r隔着筒体25a的中心相对而形成。

另外,左右近前侧的抵接部25r位于向上板部25n1的轴向的延长线上。左右里侧的抵接部25r在剖视(俯视)下位于在周向相邻的向上板部25n1(参照图27)的中间。

图29是图28的XXIX-XXIX线剖视图。

如图29所示,抵接部25r形成在筒体25a上端的内周面25e。而且,认为只要抵接部25r的数量为3个以上,就能够发挥效果。另外,在第六实施方式中,抵接部25r的形状为半球状,但长方体等其他形状也能够发挥效果。

但是,在使用细试管15的情况下,在试管15与适配器25F的内周面25e间,由于利用板簧部25n进行固定,因此会产生一些间隙。因此,通过在适配器25F的上部形成抵接部25r,即使在适配器25F的上部也能够支承试管15,能够增加试管15的保持稳定性。

这样,第六实施方式在筒体25a的内周面25e沿周向隔开间隔地形成有与试管15抵接的多个抵接部25r,抵接部25r形成在筒体25a的上部。由此,在板簧部25n的构造上,即使在试管15与适配器25F之间形成间隙,也能够使抵接部25r位于该间隙,因此能够稳定地保持试管15。

(第七实施方式)

图30是表示第七实施方式涉及的适配器的立体图。

如图30所示,第七实施方式的适配器25G组合了第五实施方式的抵接部25q和第六实施方式的抵接部25r。抵接部25q形成在筒体25a的下部。抵接部25r形成在筒体25a的上部。

图31是表示第七实施方式涉及的适配器的俯视图。图32是图31得XXXII-XXXII线剖视图。

如图31及图32所示,抵接部25q、25r形成为从筒体25a的内周面25e向径向内侧突出。而且,抵接部25q和抵接部25r形成在轴方向(上下方向)上重叠的位置,因此,在图31中,为仅图示抵接部25r的状态。

这样,在第七实施方式中,在适配器25G的上下设有支承试管15的抵接部25q、25r。由此,能够进一步增加试管15的保持稳定性。

另外,在第七实施方式中,在适配器25G的下部和上部设有支承试管15的抵接部25q、25r,抵接部25q形成得比抵接部25r高。但是,试管15形成有锥形,试管15的底部稍微变细。因此,通过使下部的抵接部25q比上部的抵接部25r稍高,能够在试管15的保持稳定性方面进一步发挥效果。

(第八实施方式)

图34是表示检测体架的试样运送机构的俯视图,图35是表示检测体架的试样运送机构的侧视图,图36是表示运送停止时的检测体架状态的侧视图。而且,在图34中,空心箭头表示检测体架16的行进方向。

如图34所示,检测体架16在配置于试样运送机构7的左右两侧的壁7a、7b之间移动,运送到样品分注机构3、4(参照图1)。试样运送机构7的壁7a、7b的间隔W1优选配置为比检测体架16的宽度W2大,以使检测体架16能够顺利地动作。如果在移动停止后检测体架16滑动,则检测体架16的试样吸引位置P10偏离。上述说明的微量杯60(参照图33)等如果检测体架16的试样吸引位置P10每次都偏离,则取样探针3a、4a(参照图1)的前端与微量杯60的侧面接触等,对分注精度造成障碍(参照图33)。因此,如图35所示,可以采用在试样运送机构7设置辊7c,用辊7c抑制(按压)检测体架16的侧面的结构。而且,在图34中,省略了用于抑制辊7c的弹簧的图示。由此,通过在检测体架16停止后由辊7c抑制检测体架16,能够抑制检测体架16的滑动,确保稳定的试样吸引位置P10。

但是,通过辊7c抑制检测体架16的侧面,检测体架16被辊7c推压而靠近试样运送机构7的单侧,检测体架16如图36所示倾斜量为θ。此时,由于辊7c以始终一定的按压力按检测体架16,检测体架16倾斜角度θ始终一定。例如,在检测体架16中插入长度100mm的试管,在该试管上放置微量杯60进行分析时,其微小的角度θ的倾斜量在取样探针3a、4a(参照图1)的吸引位置上较大地偏离。与将微量杯60载置在75mm的试管上时相比,载置在100mm的试管上时的偏离量更大。

因此,参照图37至图41对修正倾斜角度θ的适配器25H进行说明。图37是表示第八实施方式涉及的适配器的立体图,图38是表示第八实施方式涉及的适配器的主视图,图39是表示第八实施方式涉及的适配器的俯视图,图40是图39的XL-XL线剖视图,图41是表示将试管插入装配有第八实施方式的适配器的检测体架状态的侧视图。

如图37所示,第八实施方式的适配器25H具备筒体25a(壁部)。该筒体25a具备按压试管15进行支撑的板簧部25s、25s(弹性支撑部)。该板簧部25s形成在两个部位。另外,板簧部25s具备沿轴向(上下方向)延伸且上侧成为自由端的向上板部25s1、以及突出形成于向上板部25s1的自由端侧的内表面的突起部25s2。

如图38所示,筒体25a具有内周面25e,该内周面25e内径大于试管15的外径。另外,筒体25a的形成于向上板部25s1的突起部25s2从筒体25a的内周面25e向内侧(内径侧)突出。

如图39所示,板簧部25s隔着狭缝25g在左右两侧分开形成。另外,板簧部25s都隔着筒体25a的中心O位于与向上板部25p相反的一侧(狭缝25g侧)。另外,各个板簧部25s的突起部25s2配置在相对于通过中心O在左右方向延伸的中心线L10向狭缝25g侧(前侧)形成角度θ1的位置。

如图40所示,板簧部25s的向上板部25s1通过将筒体25a的周壁切成倒U字状而形成。另外,突起部25s2位于比筒体25a的轴向(上下方向)的中央靠上侧。

另外,筒体25a在与狭缝25g对置的背面形成有向下板部25p,该向下板部25p沿轴向延伸且下侧为自由端。该向下板部25p通过将筒体25a的周壁切成U字状而形成。另外,向下板部25p位于比上述向上板部25s1靠下侧。另外,向下板部25p的自由端(下端)在主视图中(参照图38)延伸到旋转防止板25f的附近。

如图41所示,适配器25H通过设置两处保持试管15板簧部25s(参照图40)(进行两点支撑),能够使插入适配器25H的试管15向未配置板簧部25s的一侧(图41的F方向、预定方向)倾斜。

即,在想使插入适配器25H的试管15向后方倾斜的情况下,关于板簧部25s的配置,配置在相比左右方向的中心线L10(参照图39)靠前侧,相对于前后方向的中心线L20(参照图39)左右对称地错开θ1地配置板簧部25s即可。该角度θ1在检测体架16上安装有板簧17(弹性部)的情况下,通过将板簧25s配置在不与板簧17重叠的位置,能够得到使试管15向一定方向(预定方向)倾斜的效果。

关于该板簧部25s的配置,通过考虑要使试管15相对于检测体架16倾斜角度θ的方向来配置,即使在由辊7c按压检测体架16而倾斜的情况下,也能够在试样吸引位置P10(参照图34)垂直地保持试管15。

另外,板簧部25s相对于试管15的高度优选配置在比筒体25a的下部靠上侧。这是因为,与用板簧部25s按压试管15下部相比,用板簧部25s按压试管15的上部更稳定,能够相对于检测体架16倾斜地保持试管15。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自动分析装置100具备装配有适配器25A~25H的检测体架16、运送检测体架16的试样运送机构7(运送机构)、从装配在检测体架16上的试管15(其他反应容器)向反应容器1a分注样本SP(试样)的样品分注机构3、4、向分注了样本SP的反应容器1a分注试剂的试剂分注机构5、6、以及分析样本SP与试剂混合后的混合液(液体)的分析部10。由此,即使在试管15应用投入了样本SP的微量杯60,也能够抑制在检测体架16内试管15倾斜。因此,不会误检测样本SP的液面,能够将分析所需的量吸引到探针70内。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包括各种变形例。例如,也可以在利用检测体架16的板簧17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适配器25A中应用第五实施方式至第七实施方式而构成。另外,也可以适当选择第二实施方式25B至图7实施方式来构成。

另外,关于适配器25B~25H,以设置使检测体架16的板簧17的功能无效的壁部25a1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构成为在筒体25a的与板簧17对置的位置设置板簧部25n,利用板簧17的弹性力向径向内侧按压板簧部25n,由板簧部25n保持试管15。

符号说明

1—反应盘,1a—反应容器,2—试剂盘,2a—试剂瓶,3、4—样品分注机构(试样分注机构),3a、4a—取样探针,5、6—试剂分注机构,5a、6a—试剂探针,7—试样运送机构(运送机构),8、9—搅拌机构,10—分析部,10a—光源,10b—分光光度计,11、12—试样用注射器,13、14—试剂用注射器,15—试管(其他的试样容器),16—检测体架,16a—检测体架主体,16b—收纳部,16c—插入口(上部开口),16d—侧面开口,16e—上部周面部,16f—下部周面部,16t—开口,17—板簧(弹性部),18—止转部,20—清洗机构,25A、25B、25C、25D、25E、25F、25G、25H—适配器(检测体架用适配器),25a—筒体,25a1—壁部,25d—外周面,25e—内周面,25f—旋转防止板(突出部),25g—狭缝,25i、25m—切口部,25n、25o、25s—板簧部(弹性支撑部),25n1、25o1—向上板部,25n2、25o2—突起部,25n4—槽,25n5—突起,25j—向下板部,25k—防脱突起,25p—向下板部,25q—抵接部(下部的抵接部),25r—抵接部(上部的抵接部),40—清洗用泵,41、42、43、44、45、46—清洗槽,51—控制器,60—微量杯,60a—内壁,100—自动分析装置,SP—样本(试样)。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