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茶康养法的象-理-法-方-茶-证应用模型方法

茶康养法的象-理-法-方-茶-证应用模型方法

摘要

本发明提供茶康养法的象‑理‑法‑方‑茶‑证应用模型方法,主要包括七大步骤及七大特定基本法则,本发明的方法辨证地根据传统民族医学、茶学、身心医学、群医学、分子营养学等跨学科的理论知识方法,主要针对改善人体机能、亚健康综合症为目的,特此区别茶叶实验室理化性研究及动物实验研究,综合整体地考虑茶叶/茶汤液的显性特征性成分、性味功效性的适应症应用,整体用茶养疗身心、形神共养,养成健康、品味、愉悦的茶康养生活方式,在健康医学应用领域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2927805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06-08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德酩(上海)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2110183279.1

  • 发明设计人 韦满园;

    申请日2021-02-10

  • 分类号G16H50/30(20180101);G16H20/60(20180101);G16H20/90(20180101);A23F3/14(20060101);

  • 代理机构11541 北京知果之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卜荣丽

  • 地址 200120 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金豫路100号2号楼1207室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1:17:41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传统民族医学(以道医、壮医、中医为主)、生理-心理-社会身心医学、群医学、分子营养代谢、茶学、生命科学、生物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到独创的茶康养法的象-理-法-方-茶-证的应用模型方法。

背景技术

茶康养,结合《古代汉语词典》及现代词语的理解,茶,茶树(山茶科植物)、茶叶、茶花、茶水。在茶康养法(学)中,关于茶的定义,狭义的定义是指山茶目(Theaceae),山茶属(Camellia)的茶叶及其茶汤液,广义的定义,包括山茶属(Camellia)的茶根茎、茶树花、以及以茶树根、茎、叶、花为原料,采用一定的物理、化学或生物技术制备,含茶全部、部分或单一功能性成分,并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规定的中间制品或终端产品的茶制品。康,健康、康宁,调养身体健康。养,保养、疗养、修养。

茶康养法,狭义的理解,指选用山茶目(Theaceae),山茶属(Camellia)的茶叶为主,和/或部分茶根茎、茶树花为原料组方配伍其他材料特定制成的茶制品,进一步特定制成茶汤液、茶膳,用于内用饮食,和/或制成含有茶叶提取物或衍生物功能性制品,用于外用,综合地以茶为媒质,整体用茶调适、调理、调养人体的身心形神,以达到人体机体养生、养长、养收、养藏的康养方法。

茶康养法,广义的理解,以人为本,围绕身心整体个性化精准茶康养的核心理念宗旨,进一步融合传统医家的食养、食疗、茶疗、中医灸疗、中医导引功法,融合茶艺、茶道、身心医学、群医学、芳香疗法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整体用茶养疗身心的经验、技艺、技能、方法,创新形成包含用茶养疗身心形神的行为仪式、心理仪式的一套系统专业的茶康养法。

其中,茶康养法的行为仪式,主要指特定人、特定症用特定茶经方,适配特定茶,采用特定制作茶汤液方法,和/或特制成茶膳茶食、其他茶制品,以供人内用饮食,和/或外用(人体经络穴位茶熏灸芳香疗、皮肤局部外用)的具体行为方法。

其中,茶康养法的心理仪式,主要指在用茶的整个过程中,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中,在制作茶汤液和饮用茶的过程中,在内用饮食茶汤液、茶食的行为结束后5分钟以内,个体主动进行身体特定部位的伸展拉伸练习,即茶康养法导引操术,和/或结合冥想、静坐,练习一种情绪安定、心理暗示的静心养神功法。以茶为灵媒,以茶事修为,整体调适、调理、调养人体的身心形神,以达到人体机体的养生、养长、养收、养藏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相对地增强机体自身的修复力、免疫力,从而达到相对更自然、更安全、更舒适地以预防疾病为主,康复养疗兼治部分身心疾病的作用。

茶康养法,是以传统民族医药学理论(以道医、壮医、中医为主)为核心指导思想、理论,以茶学、人体机能学、身心医学、群医学的理论知识为茶康养法(学)理论基础,融合了生命科学、分子营养学、基因学、代谢组学等交叉学科的理论知识、经验、技能、技术、方法,是一门融合了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哲学等跨学科的经验科学。

因此,提供一套茶康养法基础应用模型“象-理-法-方-茶-证”的内外综合用茶与个体体质身心的匹配方法,具有独特价值的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独创的茶康养法的象-理-法-方-茶-证的应用模型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涉及健康医学领域的上述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案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实施案例的第一方面,提供茶康养法的象-理-法-方-茶-证应用模型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茶康养法应用模型理论系统的构建;

步骤二、确立研究领域范畴内容与目标任务;

步骤三、确定研究与服务的目标对象及核心解决的基本问题;

步骤四、确定应用的具体方法工具;

步骤五、应用过程的风险评估;

步骤六、实验研究与临症应用;

步骤七、茶康养法应用模型理论系统成型。

进一步的,所述的步骤一,茶康养法应用模型理论系统包括以茶为媒质,结合传统食养、食疗、茶疗、中医灸疗、中医导引功法、茶艺、茶道、身心医学、群医学、分子营养代谢法、芳香疗法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形成系统、专业的茶康养法。

进一步的,所述的步骤二,确立研究领域范畴内容与目标任务,包括以人为本,以茶为媒质,用茶养疗身心,主要针对以人体机能的改善、亚健康体征症状的改善为目的,以预防为主、防治未病的个性化精准康养的茶康养原则,从而确立主要研究领域范畴内容与目标任务。

进一步的,所述的步骤三,包括面向大众,偏重于针对亚健康人群、少部分慢性疾病人群、极少部分重症疾病患者人群,主要集中偏重于以亚健康人群以及部分慢性疾病人群的康复、康养为核心基本解决的问题。

进一步的,所述的步骤四,包括选取实验方法,之后选取类比方法、并进行评估,在特需情况下,综合采用生化方法、基因检测等现代检验技术进行检验,从而确定应用的具体方法工具。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五,应用过程的风险评估包括先进行危害识别,之后根据危害特征暴露评估,然后进行风险特征描述。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六,实验研究与临症应用包括以下步骤:

(1)特定群体体征症状现象的辨识:(2)个体体质辨识;个性情绪心理类型辨识;身心体征症象的流动性象性变化描述表达;(3)特定症与特定茶经方的适配;(4)特定茶经方与特定茶的适配;(5)特定茶的特定制作茶汤液方法(特定水、器具材料);(6)特定用法(特定时、特定境)(7)(8)特定法行为仪式和/或心理仪式练习(9)和/或结合纠偏体质的全面平衡营养茶膳食疗;(10)、个体身心的体证、内证——象-理-法-方-茶-证。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七,茶康养法的象-理-法-方-茶-证”应用模型临症应用模型理论系统成型,包括建立了具有自然科学科技应用特点的茶康养法的可视化、数字化应用规范标准操作指南。

本发明实施案例具有如下优点:本发明方法实施案例提供整套系统地茶康养法的象-理-法-方-茶-证应用模型方法,本发明的方法辨证地根据传统民族医学(以道医、壮医、中医为主)、身心医学、群医学、分子营养学、茶学等跨学科理论与应用研究,主要针对以人体机能的改善、亚健康体征症状的改善为目的,特此区别茶叶实验室理化性研究及动物实验研究,按照茶康养法应用模型进一步结合身心医学、群医学的临床应用技术,针对特定症候人群进行本方法的实验研究和临症应用,综合考虑每一种类茶叶的显性特征性成分与用茶养疗身心的茶康养生活方式利于身心健康的影响,具有独特价值的重要意义。

茶康养法讲究平衡“因人、因茶、因地、因时、因器、因水、因法”的交互影响作用自然规律,进一步识别其中相关影响因素、因子的辨证差异,形成了茶康养法应用独特的七大特定基本法则,整体综合地考虑采用的茶树品种、茶树生态环境、炮制茶工艺流程、物流环境、茶叶的贮存、茶叶储存年份特有的理化特性、制饮茶汤液法、内用和/或外用茶具体方法等等因素,其中,尤其关注内用饮服茶汤液主要影响茶汤液品质、品性的影响因素,除此以外,必须要多维度地考虑到人体主动内用饮服的茶汤液进入人体内,经过机体消化吸收后,影响身体生理-情绪心理的变化性现象(动态象性转化),即传统医学经验科学归纳的食物/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性能功效。同时,也要客观地考虑茶汤液整体的品质滋味、风味的成分化合物因素,是由形成滋味的化合物的味阈值决定滋味的甜、酸、咸、苦、涩味,其中甜、酸、咸、苦滋味对应的化合物即是甜(蔗糖)、酸(盐酸)、咸(食盐)、苦(硫酸奎宁)、涩(单宁);其中形成茶叶香气风味的物质,例如氨基酸类中茶氨酸酰胺类化合物。在整体呈现滋味、风味物质方面的表现,更要重视冲泡茶或煎煮茶的水温度因素的影响作用,关注茶叶内含物质随着水温度的变化溶解释放在水中的先后特性,综合辨证的观察呈现出茶汤液滋味的化合物对比现象、消杀现象、变调现象、变性现象、相乘作用、阻碍作用等因素的影响作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茶康养法的象-理-法-方-茶-证基础应用模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实施案例对本发明方法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案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案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案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案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案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提供整套茶康养法的象-理-法-方-茶-证应用模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茶康养法应用模型理论系统的构建;

步骤二、确立研究领域范畴内容与目标任务;

步骤三、确定研究与服务的目标对象及核心解决的基本问题;

步骤四、确定应用的具体方法工具;

步骤五、应用过程的风险评估;

步骤六、实验研究与临症应用;

步骤七、茶康养法基础应用模型理论系统成型。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案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案例一

本方法实施案例一,提供整套茶康养法的象-理-法-方-茶-证应用模型其中的步骤一,茶康养法基础应用模型理论系统的构建:

一、关于茶康养法的象-理-法-方-茶-证的基础应用模型相关字义的内涵与外延概述:

茶康养法以传承和借鉴的批判性辨证思维融合了东方哲学、自然科学的经典,核心以传统民族医学(以道医、壮医、中医为主)的“天人合一”、“形神合一”整体观、阴阳动态平衡观、象数科学观以及当今生命科学研究提出的“整体主义”,整体融合创新形成茶康养法(学)的指导思想,在去除糟粕、留取精华地将道医、壮医、中医医学的效验经方、经验创新性融合现时代当下的科学知识、技术,以传统民族医学、身心医学、生命科学、群医学、茶学、系统生物学为核心理论知识基础。核心围绕以人为本,倡导个体个性化精准的茶康养生活方式理念,以科学方法实验研究与临症应用,在客观实践的基础上,归纳总结构建出茶康养法的象-理-法-方-茶-证基础应用模型及一整套理论体系,以下对该模型相关字义的内涵与外延进行概述性地描述表达:

1、【象】释义,从《说文》理解,象,通“像”。象,征象、形象之意,象,有形之象和无形之抽象。《说文解字·叙》:“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在《左传》说,“物生有象,象生有数。数里面有象,象里面有数”,在王冰注云:“象,谓气象也。言五脏(藏)虽隐而不见,然其气象性用,犹可以物类推之。”万物万象,存在于宇宙时空中,有其自然的时空维度“象数”,数,有天地阴阳奇偶数,非抽象。万物存在时空中,整体存在象性自然规律流动变化,即发生着象数类集合变化。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将五行与宇宙日候、运、气、岁、阴阳几何圆图形关联起来,以“藏象”进行唯“象”思维的“气”化数术的描述表达、处理。

传统医家懂医亦必须懂易、知晓自然科学象数之理,根据归纳象数变化规律,从预测学、数学角度研究,综合应用象数和合原则制定方术,方剂。其中,首要的要知晓关于象,“阴阳者,变化之父母。”阴阳的变化是以象言,《内经》将阴阳变化称为“象变”。

茶康养法的应用,主要强调的是以人为本,有意识地以象性思维、象数科学的逻辑思维方式内证体用、体悟“道法自然”、“同象原理”的茶康养法。在实验研究和实证体验应用中,强调个体体察个体身心变化反映的外在表象、现象与内在感官的感觉转化意象。在人类生命全周期过程中,尤其是在健康、亚健康与疾病的“象变”过程之间,在人类机体亚健康的“临界相变”状态中的应用,有其独特的适用性、实效性。

2、【理】理,在《广雅·释诂三》说,“理,道也。”宇宙万物自有其中的道理,自然规律。例如《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篇》中,“故其生五,其气三”,客观地体现了“”象数”之间的能动与客观规律性转换形成认识的自然科学机制,描述表达了天人交互影响的客观自然规律。

理,在茶康养法的实践应用中,即用茶的原理、机理、食药同源茶的性味归经功效性能的“药理”。

茶康养法的用茶养疗身心、形神兼顾的主要基本原理规律是根据传统民族医药学应用食物/药物的四气五味性效,结合经络腧穴开合规律用以调、补、泻机体。

调,主要用茶的四气五味性效,以其寒、凉、平、温性味归经升降浮沉功效特点调理机体的身心形神;

补,主要用茶的寒凉性,以其清和特殊功效补益机体阴虚,用茶的平温性补益机体阳虚;

泻,主要用茶的寒凉性,降泻机体的阴实、泄泻阳实。

3、【法】法,即法则、方法。“道法自然”,法为“天道”即自然规律法则,法,为研究及掌握自然事物变化规律的方法。

茶康养法应用的基本法则,始终围绕以人为本的身心健康改善首要需求作为首要紧急解决的任务目标,针对性地根据身心表里、轻重缓急的症状,应用茶康养法,通常特定症的急症偏向用茶疗养;常见、多见、高发、多发症,一般采取长期、周期性整体内、外表里兼顾用茶养疗身心,纠偏体质,平衡机体阴阳,改善症状,提升机体自我修复力、免疫力。

茶康养法应用的七大特定基本法则:(1)特定人;(2)特定症;(3)特定方;(4)特定茶;(5)特定法;(6)特定时;(7)特定境。

其中,特定法中的特定制作茶汤液法,即取得茶汤液的具体实施方法,在本方法中,通常主要采用(1)六大类茶的茶艺基本冲泡法;(2)沸水高温冲泡茶法(3)煎煮茶法(4)冷热冲泡混合茶汤液法(即先常温冷泡茶,再沸水高温冲泡茶,将冷泡法取得的茶汤液与高温冲泡取得的茶汤液混合成可以直接温热饮用的茶汤液)。

其中,用法,概括的指应用的方法。茶康养法的应用方法其特定法中的特定用茶方法,具体的应用方法行为形式包括内用方法、外用方法、内用和外用综合方法。

其中,内用方法主要是内服茶汤液,食用茶膳、茶食。主要指通过口腔饮食服用含有茶叶物质元素的食物。以汤剂、散剂、茶剂为主的茶汤液及茶食等。

其中,外用方法,主要指选用特定茶制品(以茶日化用品为主)用于黏膜、皮肤、穴位窍门皮肤表面的用法。以茶熏洗、茶熏灸、药茶复方制剂涂抹为主。一般主要普遍适用于外科五官口鼻眼窍的过敏性炎性症、穴位脐疗、皮肤湿疹的外用法。

4、【方】方,在《易·系辞》中说,“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方有类聚集合的特性,从传统医学、时空医学的角度来理解,方,有多维度的自然属性类聚,例如,有天地阴阳五数之方、有时间方位之方、气色性味之方、五数五行之方、五音五志之方、五谷五畜之方、五臭五毒之方等等方以类聚的自然属性类聚。按《易·系辞》中说,例如,关于数,数,即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以天地分之,“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天地十”,奇数一三五七九为天数、为阳,偶数中二四六八十为地数为阴。天地之数为五。

方,有东、南、中央、西、北、五方位之六气类聚之分,例如,东方生风气、南方生火气,西方生燥气、北方生寒气,中央部生湿气,因此,常说火气为南方之主气,寒气为北方之主气,湿气为人体机体的中央部位脾胃脏腑的主气。“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

方,有方位,有时间的自然属性与类聚,按《易经》天干地支算,有十二方,按节气算有二十四方,按六十四卦算,则有六十四方。

茶康养法在研究和临症应用中,借鉴传统民族医学中的“方与法”,依据“方”的类聚症状特性,相对地采取对应的施养、施治方法,为了便于简易应用,大致概括归类相关“方”的类聚内容如下:(表1-1)

方,目前现阶段,茶康养法应用的实践过程中,通常具体用到的茶经方,包括了普适性的草本植物单方、复方,和/或结合相对个性化的特定时空方(包括四季时令方、每日时辰方、五运六气方),这是遵循传统民族医学的经验科学,尤其是道医、壮医、中医上千年以来临症用药的不同属性来模拟不同的时间、空间,即时空方,一种当下自然情景(场景)循证还原法。中医开方,实际上就是在相应的时辰时间里开出对应当下的时空方,在初级的应用中,概括地描述表达,时方即是对应人体的经络循行时辰特定时循经用茶,以茶行气调适、调理、调养整体身心形神症象。

5、【茶】在茶康养法(学)中,关于茶,狭义的定义是主要指山茶目(Theaceae),山茶属(Camellia)的茶叶及其茶汤液,广义的定义,包括山茶属(Camellia)的茶根茎、茶树花、以及以茶树根、茎、叶、花为原料,采用一定的物理、化学或生物技术制备成含茶全部、部分或单一功能性成分,并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规定的中间制品或终端产品的茶制品。

目前,茶康养法应用茶叶的一般经验规律及产品标准准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根据传统民族医药学“因人、因物、因时、因地”的辨体施养、辨证施治的科学经验方法指导,根据传统民族医家临症茶疗选用茶叶的效验经验一般规律指导。

(二)茶康养法“象-理-法-方-茶-证”基础应用模型的实验研究与临症一般经验的阶段性概括总结为七大特定:(1)特定人、(2)特定症、(3)特定方、(4)特定茶、(5)特定法、(6)特定时、(7)特定境。

其中,特定人,主要包括特定人群、特定个体;

其中,特定症,主要包括特定人群症象、特定个体症象;

其中,特定方,主要包括个体茶康养处方;症候群特定症茶康养处方;单方茶经方、复方茶经方(茶加茶复方、药加茶复方),单方茶经方和复方茶经方有时令单方/复方茶经方、体质单方/复方茶经方、对症单方/复方茶经方、五运六气单方/复方茶经方。

其中,特定茶,主要包括传统茶叶、药茶(药食同源)、分子茶制品。

其中,特定法,主要包括特定炮制加工精制茶工艺技法;特定制作茶汤液法、特定的内用饮服和/或外用茶方法。

其中,特定时,主要包括循经特定时辰用茶;依循季节时令气候用茶,特定症敏感时期用茶,概统称为特定时用茶。

其中,特定境,主要包括用茶当下的地理方位物理环境以及用茶当下的心境。

茶康养法应用的茶叶制品((此处强调,主要指茶叶产品及其茶汤液),符合七大特定基本原则,主要满足“因需”功能需求条件,大致分为两大类型:

其一,主要满足特定体质人群日常饮用茶的基本需求,通常一般选用的茶叶产品应具备3个基本特点:

(1)质量安全,茶叶产品必须符合我国茶叶种植与加工技术标准、茶叶食品标准、国际食品(茶叶)标准的茶叶产品;

首选茶叶品质达到国际欧盟有机认证、国内有机认证的茶叶产品;优选无公害绿色茶叶产品;

(2)普适性好喝、令人体感舒适,茶叶以茶艺泡茶法或高温冲泡方法所取得的茶汤液,其滋味令人口感好喝、风味整体令人感官舒适、体感应无特殊不适感;

(3)茶叶/茶汤液内含物质的成分组分比例整体相对平衡,其性味归经功效相对清和。

其二,特定茶,通常一般选用的茶叶产品应具备的6个基本特点:

(1)质量安全,茶叶产品必须符合我国茶叶种植与加工技术标准、茶叶食品标准、国际食品(茶叶)标准的茶叶产品;

首选茶叶品质达到国际欧盟有机认证、国内有机认证的茶叶产品;优选无公害绿色茶叶产品。

(2)大部分茶汤液是普适性好喝、令人体感舒适,茶叶以茶艺泡茶法或高温冲泡方法所取得的茶汤液,其滋味令人口感好喝、风味整体令人感官舒适、体感应无特殊不适感。

(3)具有符合适应症的安全起效性、适用经济性。

目前,关于特定症与特定方(茶经方)须选用的特定茶,主要集中选用的茶叶茶树种质资源及茶树品种偏向于首选优选有性繁殖野生型乔木型大叶种、中叶种早生型茶树茶叶;大部分优选栽培型乔木型大叶种、中叶种早生型、中生型茶树;部分优选有性繁殖野生型小乔木型、灌木型小叶型早生型茶树;部分优选无性繁殖栽培型有机生态茶园的茶树。茶树树龄的选择偏向于相对大且茶树生态健康的茶树,树龄基本超过20年以上,大多数野生型茶树的树龄基本超过百年以上。不同的植物种类属性具备其各自的种质资源属性,相同的种类属性茶树种类遗传基因存在其所生长的自然环境差异以及因为人为干预的程度不同,包括不限于人工栽培的方式等等综合因素,最终都能够直接或间接的使得茶树种质资源差异化,从而导致所采集的茶叶原料的品质、品性出现类型、性类的差异化。综合根据时间环境的变化以及用茶技术的改善,阶段性的调整选用茶树品种比例。

(4)特定茶(茶叶/茶汤液)具有“食药同源”的“药性”性味功效,符合茶康养法用茶养疗身心、形神兼顾的“茶功效的一般本性规律,适用于配合人体经络腧穴的开合规律,用茶以调、补、泻机体的功效特点。

调,主要用茶的四气五味性效,以其寒、凉、平、温性味归经升降浮沉功效特点调理机体的身心形神;

补,主要用茶的寒凉性,以其清和特殊功效补益机体阴虚,用茶的平温性补益机体阳虚;

泻,主要用茶的寒凉性,降泻机体的阴实、泄泻阳实。

(5)特定茶,首要优先考虑适应症的需要取其性味功效性,次要考虑其滋味口感、风味整体感官的特殊性。明确关注客观存在因人(主要是个体先天遗传体质)、因症(个体机体生理-情绪心理症象状态)、因物(水、器)、因法(制饮茶汤液技巧方法、内外用法)的差异性,体现出个体内证身心反应。

(6)特定茶经方-复方茶制品/产品特点:

具有特定人、特定症的适用性、通用性。复方茶,主要包括茶加茶复方茶、药加茶复方茶,通用的复方茶通常偏指向于以山茶科属的茶叶、茶根茎、茶树花为主要原料组方配伍其他“食药同源”的原材料,采用现代制作加工精制茶工艺和/或采用特定炮制工艺,精制成具有特定性味归经功效的特定复方茶,茶制品/产品。

部分复方茶的组方配伍,参考中国食疗、茶疗的传统效验经方及我国2020年版的《药食同源目录大全》内容。

(三)遵照茶康养法应用模型的七大特定基本法则,主要针对适应症选用的特定茶叶、特定饮用法的茶汤液的主要性味归经功效特点进行一般经验规律的研究应用,进一步概括分析、归纳小结出常用的六大类茶叶/茶汤液的品性功效特点:

1.(表1-2)常见的六大类茶叶干茶的主要性味归经功效特点:

2.在特定制饮用茶的方法条件下,特定茶中的六大类茶叶/茶汤液的主要性味归经功效特点:(表1-3)

3.在特定制饮用茶的方法条件下,部分特定症适配特定茶叶/茶汤液的主要理化成分特点:(表1-4)

4.在特定制饮用茶的方法条件下,部分特定症(特需高生物碱/咖啡碱成分)-适配特定茶叶原料的茶叶原料特点:(表1-5)

5.在特定制饮用茶的方法条件下,部分特定症-肥胖症适配特定茶叶-黑茶干茶叶的主要理化成分特点:(表1-6)

6.茶康养法应用中需要关注茶叶中的主要成分在机体的代谢规律特点:

(表1-7)

(四)备注说明:

(1)茶康养法应用的实验研究与临症应用起效的一般经验分析,结合现代生物化学实验研究,对于不同茶树品种品质的原叶茶叶原料,经过现代制茶工艺和/或特定炮制加工工艺精制成的茶叶,进一步采用特定制饮茶汤液法取得的茶汤液,经过人体摄入消化之后,综合作用影响人体机体生理、心理的起效作用,特别强调关注研究的目标指向于茶汤液的性味归经功效的起效性、见效性、利于健康的效验性。

其中特别总结出茶汤液的性味归经功效中的阴阳象性动态转化规律:

气阳:气厚——阳中之阳;气薄——阳中之阴。

味阴:味厚——阴中之阴;味薄——阴中之阳。

(2)图表中的“+”符号,增加或减少,进一步描述表达了茶汤液经过人体摄入消化吸收后,发生影响人体身心形神整体象性变化作用的性味归经功效性,主要指食物/药物,尤其是药食同源的茶/茶汤液的寒、凉、平、温性的增强或减弱幅度。

(3)特定茶叶原料、特定炮制茶工艺、特定茶的特定制饮茶汤液法(高温冲泡或煎煮茶的方法、水质量、冲泡(或煎煮)茶水的温度、茶器具、品用茶的环境温度)等综合因素,都会直接、间接地影响茶汤液的滋味品性。

(4)个体的体质类型、个性特征、以及饮用茶当下的情绪状态、心理环境等心理、精神综合因素,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茶汤液被机体消化吸收后发生的归经功效作用。在不同的时空环境下,个体自身的身心状态差异以及个体与个体之间的遗传差异、身心状态差异等整体差异,导致个体出现不同程度的饮用茶汤液之后的身心(生理-心理)反应的差异性,即个人的饮用茶体感差异性。

(5)中医药学理论中关于食物/药物的四气五味,主要指食物/药物经人体摄入消化吸收后,对机体经络脏腑各部位有一定主要选择性的影响作用。四气,主要指食物/药物的寒、热、温、凉性。五味,主要指食物/药物的甘、苦、酸、辛、咸滋味,除了五味,还有淡味、涩味,淡味能渗透、能通利,有渗湿利小便的作用;涩味与酸味药作用相似,也有收敛固涩的作用,故此,我国的本草文献经常以酸味代表涩味功效,或与酸味并列来标明药性。

在《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论》中说:“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之说。其作用主要是用食物/药物的辛味滋味以散肺气之郁,甘味以补脾气之虚,苦味以泻心火,酸味以收敛肝阴,咸味以补益肾虚。

《黄帝内经》提出,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这是食物/药物作用于机体反映现象的最早总结和概括:

①辛味。能散能行,有发散解表、行气行血的作用。故辛味药多用治外感表证及气滞血瘀等病证。

②甘味。能补能和能缓,有滋补和中、调和药性及缓急止痛的作用。故甘味药多用治正气虚弱、身体诸痛及调和药性、中毒解救等。

③酸味。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的作用。故此,酸滋味的食物/药物多用于改善治疗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久痢、遗精滑精、遗尿尿频、月经过多、白带不止等病证。

④苦味。能泄、能燥、能坚,有清泄火热、泄泻降逆气、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等作用。故苦味药多用治热证、火证、气逆喘咳、呕吐呃逆、大便秘结、湿热蕴结、寒湿滞留等病证。

⑤咸味。能下能软,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故咸味药多用治大便燥结、瘰疬瘿瘤、症瘕痞块等病证。咸味药多入肾经,有较强的补肾作用,用治肾虚证。

【证】从《说文》理解,证,通“症”。证,在茶康养法的实践应用中,强调的是证法,体证、验证。有证,有方,即是证与方(方与证),有法,即是证与法(法与证),一种症像、一种经验、一种方法、一种体证,归纳来说,这是证象(像)-经方-验证的聚类循证逻辑。

医家、茶疗师遵循传统医学的知因辨体辨证施养施治的原则,例如,在传统中医经典《伤寒论》中,讲辨病脉证,就是强调医者应做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医家关于辨证层次、辨证境界会因为各自医术层次差异有别,古往今来,素有神、圣、工、巧四个层次的医家,按望闻问切的功力区分,望而知之,即为神;闻而知之,即为圣;问而知之,即为工;切而知之,即为巧。借鉴医家对证的辨识与经验把握、技能,归纳概略地进行描述证象的特性、因素:

其一、证,即是反映出人个体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个体体质(先天遗传基因体质及后天养成的体质)差异,个性心理情绪性格差异。例如,进食相同的食物,个体在证的表现上存在差异,某个体则表现出呕吐、腹泻、过敏的特禀性体质表现,

其二、证有两面性。例如,受同一种因素(气候因素、致病因素)的作用,个体在证的表现截然不同,某个体表现为阳性、实证表现,某个体则表现为阴性虚症表现。

其三、证有主副症候反映的性质。证,既能反映机体气机不适,也能反映出个体形神不适的性质,例如,伤食(积食症),证的主要出现有腹胀、便秘或腹泻、呕吐,同时伴随有头疼的表现,或时有发热的表现。

其四、证是反映疾病所在的部位一般特性。例如,胃脘部位不适,甚至疼痛,证(症)反映出身体形胃脘部位的不适性,这是相对直接的证象一般表现特性。

其五、证有动态象性转化性。例如,牙疼痛,证有轻重转化的特性,和个体对疼痛的敏感性差异有关,有的个体在证的表现反映出晚上夜间比白天牙疼痛感相对明显,甚至伴有头神经性疼痛。

在茶康养法应用中,核心讲究的是个人能善用茶养疗身心形神的个体内证体悟。

二、应用模型设计步骤相关内容基本要素描述:茶康养法“象-理-法-方-茶-证”应用模型的基本核心要素主要包括实验对象(体验者)、直接相关处理因素、实验效果(效应)。

其中,应用对象,关于目标对象的选择十分重要,对实验结果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相比生物制药科研的受试对象是动物和人,也可以是器官、组织细胞或分子。茶康养法应用的实验对象研究,即体验者,定性唯一的主动体验对象是人类,被动对象主要指向山茶科山茶属的茶叶、茶根茎、茶花以及用茶叶冲泡或煎煮法取得的茶汤液,及以茶叶组方配伍药食同源的其他材料,进一步加工精制成的复方药茶/代茶饮茶及其茶汤液。

在茶康养法的特定症应用的科学实验研究中,作为实验(实证)对象的前提是所选的对象必须同时满足五个基本条件:(一)、是实验(实证)对象的纯化;(二)、实验(实证)对象的依从性;(三)、必须对相关处理因素易敏感;(四)、个体人的身心体感(生理-心理)的反应必须相对稳定;(五)、对实验(实证)对象影响因素的控制。

其中,直接相关处理因素即通常指由外界施加于受试对象的因素,包括生物性、物理性、化学性、内外环境。生物个体本身的典型特征,例如性别、年龄、遗传特性、体质、个性心理因素、生活方式,(概括为个体基因+个性心理+生活方式)等均可作为处理因素来进行观察。

其中,应用的实验效果,涉及内容包括实验实证指标的选择和观察方法两个部分。指标的选择需要满足六个要求:(一)是指标的关联性;(二)是指标的客观性;(三)是指标体感应答的灵敏度;(四)是指标的差异特异性;(五)是测定值的相对精确性;(六)是指标的有效性。

本方法实施案例一,提供整套茶康养法的象-理-法-方-茶-证应用模型其中步骤二,确立主要研究领域范畴内容与目标任务,步骤三、确定研究与服务的目标对象及核心解决的基本问题:

(一)辨证地以象性动态变化逻辑思维探究两大类多种有机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聚焦于人类健康与茶的交互影响作用机理、规律。

(二)包括以人为本,以茶为媒质,用茶养疗身心,主要针对以人体机能的改善、亚健康体征症状的改善为目的,以预防为主、防治未病的个性化精准茶康养的基本原则,从而确立主要研究领域范畴内容与目标任务偏向于健康医学领域的研究应用领域。

(三)确立在现时代的知识、语境背景下,构建具有面向普适性、安全效验性、实操标准规范性操作应用的茶康养法应用模型,构建具有专业性、系统性、趋势发展性的新兴交叉学科——茶康养法(学);

(四)确定研究与服务的目标对象:面向大众,偏重于针对亚健康人群、少部分慢性疾病人群、极少部分重症疾病患者人群,主要集中偏重于以亚健康人群以及部分慢性疾病人群的康复、康养为核心基本解决的问题:

其中,解决的健康基本问题是广谱大众在日常养生、保健防治疾病的多元化方法之一,为亚健康人群以及部分慢性疾病人群提供一种相对自然、安全、经济效验的绿色、快乐的康养方法。

其中,主要解决的健康基本问题是相对常见、多发、频发、高发的人类机体生理、心理症候,例如:

脾胃肠道消化系统功能紊乱症候(饮食失调综合症候:上火咽痛咽炎、牙龈肿痛、口舌生疮溃疡、口臭、积食、便秘)、伤寒感冒(一般性外感风邪、热邪、寒邪的感冒)、过敏症候(鼻敏感、皮肤湿疹)、肥胖症候(营养过剩型肥胖)、眼疲劳综合症候(干眼症、黑眼圈)、疼痛症候(女性经痛、非器质性病变的神经性头痛)、情绪失调症候(包括焦虑抑郁综合症候)、三高症候(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

本方法实施案例一,提供一整套茶康养法的象-理-法-方-茶-证”应用模型其中的步骤四,确定应用的具体方法工具:

(一)茶康养法的实验研究、临症实证体验效验应用遵循科学实验研究的原则与一般规律,一般方法即是特殊方法的归纳与综合,以东方经典自然哲学、自然科学方法为指导,包括逻辑方法、经验方法、数理方法、现代方法等等。

例如1:茶康养法的七大特定基本法则:(1)特定人;(2)特定症;(3)特定方;(4)特定茶;(5)特定法;(6)特定时;(7)特定境。

其中,本方法主要研究及服务目标对象是人,重点以人体试食实验为主,其他相关的实验方法类型,主要根据实验方式的不同、在实验研究与实证体验效验中起到作用的不同、实验结果性质的不同,综合采以探索实验、验证实验、模型实验、探析实验、判决实验、比较(对照)实验、中间实验、定性实验、定量实验:

例如2:关于茶康养法的用法比较实验

其中关于用法类型的比较(对照)实验

用法,概括的指应用的方法。茶康养法的应用方法主要分为内服、外用、体外应用三大类用法。

其中,内服,主要指通过口腔饮食服用含有茶叶物质元素的食物。以汤剂、散剂、茶剂为主的茶汤液及茶食等。

其中,外用,主要指用于黏膜、皮肤、穴位窍门皮肤表面的用法。以茶熏洗、茶熏灸、药茶复方制剂涂抹为主。一般主要普遍适用于外科五官口鼻眼窍的过敏性炎性症、脐疗、皮肤湿疹的外用法。

其中,体外用法,主要指融合了传统古法外用药茶枕头、艾草垫以及燃烧茶片的体外用法,进一步改善,结合现代茶精油芳香疗法,独创为利于机体皮肤黏膜高效吸收的小分子复方茶精华、茶精油。

例如3:特定茶与制茶法:主要指取得茶叶草本的茶汤液法,一般通常包括以下基本取得法:

(3.1)高温冲泡茶法(一般滚水即水煮沸后,通常气压下的水温度可以达到95度左右),即用高温滚热水放置5秒左右即可冲泡茶叶草本,茶水分离取得的茶汤液;

(3.2)煎煮茶法(水温度保持在95~100度左右),通常分为先投茶煎煮茶法及后投茶煎煮茶法,煎煮茶的总时长在2~5分钟;一般情况下,六大类茶叶中的黑茶类、白茶类常常采用先投茶煎煮茶法;个别药食同源的复方药茶需要后投茶法,比如配伍有菊花、枸杞的复方茶。个别特定的体征症状(症象)需要特定茶与特定制饮茶方法,例如,失眠患者需要在特定时辰(戌时)时间段内饮服用的茶汤液,则需要采用高温泡茶方法或煎煮茶方法,在海拔高度气压条件允许的自然环境条件下,注意煎煮茶水时,应做到滚水沸腾的时长达到1~2分钟,尽可能将茶叶中的咖啡碱物质通过煮沸升华挥发,相对地降低茶汤液的咖啡碱浓度。

(3.3)冷热复合冲泡方法,即先用常温纯净水水洗茶叶草本,茶水分离,去掉水,再用常温纯净水浸泡冷泡茶叶5~30分钟,茶水分离,取得茶汤液留存备用,继续用纯净水(或软水)烧开后用高温冲泡茶的方法冲泡茶,总共连续冲泡3泡,每1泡茶的冲泡时长约50~60秒,每1泡茶的冲泡时间间隔约3分钟,茶水分离,其中,将冷泡茶方法取得的茶汤液与高温冲泡茶方法取得的第1泡茶汤液混合,茶汤液温度约35~38度温度,以适宜入口饮服并利于口腔粘膜健康的汤液温度为佳。

(3.4)常温冲泡法,通常选用常温纯净水(软水),一般主要适合冲饮散剂剂型的固体饮料,例如小分子茶晶华固体饮料。

(二)其中,相关类比方法,这是目前现阶段条件下,茶康养法最常采用的逻辑经验方法,以比较为基础,通常根据两个和/或两组主要核心研究对象在某些特征上存在相似性的基础上,进而推测它们在其他特征上也可能存在相似性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三)其中,相关测量统计评估方法,在实验研究与实证体验效验应用中,测量是对所确定的研究内容或参量指标进行有效的观测与量度的定量研究方法。测量要求具有准确性、完备性、互斥性、指标信度、测量效度。在测量工具、样本选取具有相对的效度基础上,运用统计学原理,对研究所得的数据进行综合处理,从数量性、技术性、条件性内容进行系统的分析解释、简化描述、判断推论,进一步结合采用数理方法建构模型,机理分析以探索揭示事物内在的规律;

(四)其中,涉及采用常规的现代生化检验方法;

例如,主要是从人体代谢的角度去研究,对人体的体液(主要指血液、尿液),进行“全组分”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化学计量学的应用,可以对人体摄入食物及营养的作用进行一定范围的测量与评价,可以用来辅助判断由不同的饮食习惯所对应的不同代谢表型。

主要研究一个和几个(多个)特定群体特定症候下,在特定时间范围内,特定环境条件、特定饮食摄入方式条件下摄入定性定量的茶与茶膳,并对参与体验实践、监督测量、验证评估的人群进行信息数据统计、分析、归类、结果评估、方法评估等。

(五)其中,涉及采用了临床医药学、临床营养学、基因学、分子营养学、代谢组学的“全组分分析”的方法,涉及系统生物学中的交叉学科,进一步从整体的角度评估个体的基因、体质特征、营养状况、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以及不同的食物成分与人类的健康、亚健康、慢性疾病的发生之间的关系,并对部分亚健康人群的特征性症候做出了相应的描述与表达,并提供了整体系统的个性化精准茶康养解决方案。

例如:

(1)基于传统中医在证与经方、经方与茶的辨体辨证传统茶经方(单方和或复方)应用指导,同时,在国内属于前沿一批按组方配伍的验方茶经方,选用道地原材料结合采用了植物定向纯化全组分活性营养成分提取技术,定制成无添加、无蔗糖、祛除农残、祛除重金属,3~10秒高效溶解、易于人体吸收的分子态单方、复方的植物草本精华晶体散剂剂型固体饮料,并对症进行应用全流程的监督、观察与效验结果评估。

(2)根据需要通常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核磁共振技术,相关技术、方法、工具的应用,可以进行人类先天性代谢异常图谱以及植物和微生物功能基因组代谢的常规分析、研究。

(3)关于对肥胖的成因分析,对个体的先天基因与后天饮食环境的影响两方面比较。

(七)其中,涉及采用量子医学生物信号共振频率检测的技术与方法:

例如:

(1)关于体质过敏的过敏痕迹检测与过敏源筛查、农药与重金属残留的检测、电磁辐射感染的检测等;

(2)个体生物信号频率适配的食物(茶)等食物、药物;

(3)过敏源脱敏与过敏后遗症修复等。

本方法实施案例二,提供整套茶康养法的象-理-法-方-茶-证的应用模型具体应用方法,其中步骤五,应用过程的风险评估:

关于本方法实施应用过程中的风险评估主要由以下步骤组成:

(一)危害识别

在本方法中,主要关注残留在茶、茶膳食物中的农药母体、衍生物、代谢物、降解物对人体产生的危害。重点关注所选择的茶、茶汤液、茶食其所残留的农药、重金属的种类、数量、浓度与其化学性质、结构等特点。

危害识别的相关数据、证据,依靠必要的科学检测技术所提供的数据作为参考依据、证据。

重点关于茶康养法应用中所涉及的茶叶、水、器具,都需要符合相关法规的规定。

例如: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2763-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GB15193.1-2014)

(二)危害特征暴露评估

其中,主要关注茶及茶膳食物的农药、重金属含量的暴露评估,在此强调的是膳食暴露,是指对通过食物被摄取化学物质的量。

其中,关于茶及茶膳食物的膳食中农药残留总摄入量的估计,需要食品消费量和相应农药残留浓度检测。

其中,关于茶及茶膳食物的膳食中的重金属残留总摄入量的估计,需要食品消费量和相应的重金属残留浓度检测。

一般有三种方式:

(1)单一份(种)食品的选择研究法,例如,针对一类一种茶叶的选择研究法;

(2)双份(双种)膳食的选择研究法,例如,人参红茶汤的研究;

(3)总膳食研究法,例如,肥胖症人群的茶膳食谱;

有关化学物质的膳食摄入量的研究一般指南,可以从世界卫生组织的官方相关报告资讯中获取。

在进行农药、重金属暴露评估时,应该尽可能地综合利用以上三种方法的数据,避免数据样本的偏颇导致以偏概全的结论。

在实际日常生活中,茶叶中农药残留暴露评估应当与茶叶中农药残留量、农药在茶汤中的浸出率呈正相关,也和膳食消费量直接相关。

在进行必要的体检,尤其是涉及农药、重金属的暴露风险的评估,可以根据实际条件情况的允许下,通过直接测定人体组织和体液中污染物(农药、重金属的残留浓度)来评估污染物的暴露风险。

测定的方法通常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稳定同位素比质谱测定法等现代科技检测技术检测。

(三)风险特征描述

其中,关于茶食物的农药残留的风险描述应当遵守基本的原则:即食品安全风险=摄入量X危害程度

(1)个人日常通过膳食方式摄入体内的农药残留量不应该超过机体代谢可以接受的安全摄入量;

(2)农药残留的结果不应高于“良好农业操作规范”的结果,在本方法应用中,即应该参照有机农作物、食物的农药残留指标阈值。

本方法实施案例三,提供一整套茶康养法基础应用模型“象-理-法-方-茶-证”的内外综合用茶与个体体质身心的匹配方法,在整套方法的步骤六,实验研究与临症应用,目前现阶段条件下的茶康养法“象-理-法-方-茶-证”基础应用模型的具体分解步骤包括以下步骤内容:

(一)(1)特定症的辨识(体征症状现象的辨识):

(1)特定群体体征症状现象的辨识:(2)个体体质辨识;个性情绪心理类型辨识;身心体征症象的流动性象性变化描述表达;(3)特定症与特定茶经方的适配;(4)特定茶经方与特定茶的适配;(5)特定茶的特定制作茶汤液方法(特定水、器具材料);(6)特定用法(特定时、特定境)(7)(8)特定法行为仪式和/或心理仪式练习(9)和/或结合纠偏体质的全面营养平衡茶膳食疗;(10)、个体身心体证内证——“象-理-法-方-茶-证”。

(二)临症应用范例:

范例LYH001:鼻敏感症的茶康养法应用

1、LYH001-1体征、症状、证象、心理行为现象的辨识,包括个体体质辨识、个性情绪心理类型辨识、身心症象的动态性变化的象性描述表达:

(1)目标对象特征描述:

从体验者自诉属于亚健康人群和/或伴有其他慢性疾病人群,都有门诊确诊的过敏性体质病历,有至少3年以上的鼻敏感、鼻炎发作既往史,常见有鼻敏感症家族史;

结合个体基因检测和/或量子检测过敏源、过敏痕迹等综合检测报告总结,60%~90%的鼻炎鼻敏感患者具有过敏性体质的遗传基因。

采用中医九种体质分类法进行个体体质的辨识,70%~95%的鼻炎鼻敏感患者发作期的体质偏向属于阳虚、气虚型个体体质。

关于个性情绪心理及身心象性理性结论,超过65%的鼻炎鼻敏感患者反映出,在鼻敏感发作期和不发作期间的个性情绪心理呈现内向-外向抑制波动性动态状态,基于考虑鼻敏感发作期间机体血氧含量相对偏低等机体脑部轻度不同程度地缺氧综合反应。

(2)鼻敏感发作期典型症状体征描述:

鼻流清涕、反复发作,易打喷嚏、鼻痒、鼻塞。

高发期、频发期、多发期在春季花粉期、秋冬换季期、冬季,部分鼻敏感人主要对粉尘、动物皮毛、某种气味过敏而发作,部分鼻敏感人在室温相对低的环境内(18°~25°),对冷空气敏感、对异味敏感。

(3)进一步的实验研究与临症应用的基本方法:

(3.1)选取了20名年龄在25岁~70岁的男性和女性,分别作为实验(实证体验效验)的研究对象,男性与女性的比例1:1,中青年人和中老年人的比例1:1。设置两组对照性研究对象,每组10人,至少有6人,正处于鼻敏感、鼻炎发作期;

(3.2)所有参与实验研究、实证体验者不需要改变平常的饮食起居习惯(包括素食、荤食、运动、睡眠习惯);

(3.3)所有参与实验研究、实证体验者在应用期间以及前后3天内,需要停止使用其他防治鼻炎、鼻敏感的抗过敏、抗炎药物(备注:防治哮喘的药物除外,如无哮喘发作需要,也建议在应用期间停止使用。)

(3.4)应用观察时期与周期:

高发期、频发期、多发期:春季的花粉季节、秋冬换季期间、冬季中小寒至大寒节气期间。应用体验周期通常设置为3~7天、7~15天、15~30天,30~60天,超过60天;

(3.5)室内环境条件设置:

设置两组对照性的室内环境:

(3.5.1)室温在25~30度,相对湿度在50%~70%、室内环境亮度在50~60lx的可调控人工环境室内进行;

(3.5.2)室温在18~23度,相对湿度在30%~50%、室内环境亮度在50~60lx的可调控人工环境室内进行。

2.LYH001-2特定用法(内用和/或外用);

进一步的实验研究与临症应用参考的医学防治机理、原则:

(2.1)参考传统民族医药学防治鼻鼽的机理、经验、原则、方法:

机理:根据中医内伤研究的风邪毒学说:风、毒、虚是导致鼻鼽(现代疾病症名:鼻敏感、鼻炎)的基本原因。

防治原则:扶正祛邪、祛风解表、解毒;

经验方法:内外综合整体防治方法,内服祛湿毒邪、理气、益气补虚的汤液,外用熏灸法祛除肌表的风邪、寒邪、毒邪;

(2.2)参考传统中医茶疗防治鼻鼽的机理、经验、原则、方法:

(2.3)根据中医性味归经功效原理,主要善用茶的清和、清热、解毒功效,以疏风解表通窍。

(2.4)根据中医经络腧穴学的原理,综合采用内用法饮服茶汤液,并结合外用法进行茶熏灸养疗的方法:

《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晴,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音同“嗅”),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其气之津液皆上熏于面……”。人的头部,中医称之为“诸阳之会”,人体手、足、各有三支阳经在头部交汇,联通全身经脉,头是人根,与天相应,头脑清净则百脉畅通。

《诸病源候论·目眩候》说:“目者,五脏六腑之精华,宗脉之所聚也,筋骨血气之精,与脉并为目系,系上属脑。”

人体头面部,分为五部:上心、下肾、左肝、右肺、中间脾胃,即(印堂与山根)、下颌(牙床)、左脸颊、右脸颊、眼、鼻、尤其是加强熏灸眼、鼻窍,故此以茶气熏灸脸面,即灸五脏六腑,以茶行气,通经活络,促进头面部气血循环、增强头脑供血、达到醒脑、养神、养生的作用。

明代医家李梴所著《医学入门》云:“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灸,有针灸、草本熏灸(艾草、茶)、气灸(茶气灸)。

茶灸,包含茶熏灸、茶气灸。

茶灸,讲究高温沏茶,内服温热茶汤液,同时结合外用以温热的茶气熏灸头部脸面的经络腧穴,以达到促进机体血液循环,促进头面部气血循环、增强脑部供血、舒经活络的作用。

新型茶灸方法,即采用创新的小分子纳米脂质体透皮灸方法,属于穿透人体细胞膜通道的纳米级脂质体包裹缓释透皮技术,脂质体内容物是特定症适配特定茶经方组方配伍的小分子复方药茶精华液,能高效渗透达到皮肤真皮层,实现穴位靶向缓释药茶精华液,能起到高效快速刺激经络穴位、滋养肌肉组织筋膜的作用,此种方法代替了穿透的穴位药物注射疗法。

(2.5)茶之性味归经功效:茶,味苦、甘,性寒凉,无毒、主要归心、肝、脾、肺、肾经,茶能通十二经络。茶为阴中之阳,可升可降。(备注:此处描述茶之性味归经功效,通常指的是传统茶叶/茶汤液。)

(2.6)参考现代茶生物制药研究及临床应用研究报告

其中,关于茶叶的化学成分与茶对常见疾病的防治机制和疗效,比如茶的特征性成分:儿茶素、生物碱、茶黄素、茶氨酸、茶叶中的芳香物质等成分的理化性。比如茶叶的抗过敏作用、茶叶的抗病毒、抗炎作用、茶氨酸的安神作用、茶生物碱助于消化功能作用等等。

3.LYH001-3选定特定症针对性改善的茶经方:

(3.1)特定症与特定茶经方:祛风解表茶经方

本茶经方是根据传统医学防治鼻鼽的原则、经验方法,采取扶正祛邪、祛风解表、解毒的内外综合整体防治方法,内服祛湿毒邪、理气、益气补虚的茶汤液,外用茶熏灸法祛除肌表的风邪、寒邪、毒邪;

本茶经方根据中医药组方配伍的原则,结合道家道医、壮医的数术经方经验,取奇数阳数作为制定组方配伍方剂的剂量,同时兼顾考虑了入口的茶汤口感滋味的适宜度,考虑了此因素通常影响饮用者其持续饮用的接受度,考虑了饮用实施获取原料的相对便利性,通常以单方为主,急、重症时,临症辨证适宜选用时方复方茶。

4.LYH001-4特定茶经方与特定茶(适配的茶品类、茶方剂型、剂量):

(4.1)选定茶(特定茶):在理想条件状态下,遵循茶康养法应用的选茶原则,即是尽可能地做到符合茶康养法的七大特定基本法则:(1)特定人;(2)特定症;(3)特定方;(4)特定茶;(5)特定法;(6)特定时;(7)特定境。

最基本的条件应该至少考虑到“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定人、定症、定时、定点、定品、定性、定质、定量的选采用茶原则,通常情况下,防治鼻敏感特定症,主要选择春季采摘的野生或生态有机茶园的有性繁殖茶树茶叶原料;主要选择大叶种茶树品种;主要选择茶树年龄超过30年以上的茶树;主要优选传统焙火炮制工艺的茶叶,其次,选择电焙火制茶工艺制成的茶叶;主要选择3年陈的青茶(凤凰水仙、单从)或5~7年陈的政和功夫老白茶。

(4.2)选定茶方剂型剂量(特定量):单方剂型种类的剂量单位规格,常见常用的分子营养级草本精华晶体散剂型固体饮料,剂量在0.3g~1g阈值之间,通常取0.6g/剂;传统茶叶散剂的剂量规格分别有:3g、5g、6g、7g、8g、9g不同的规格;复方剂型多为时方、小方(2~3味原料),每一种类每一味原料的剂量在3g~9g的阈值,通常情况下,功能诉求主要用于调和、调补的茶方剂剂量,每剂剂量规格分别有:3g、5g、7g、9g;功能诉求主要用于泄(泻)的茶方剂剂量,每剂剂量规格分别有:4g、6g、8g、10g。通常会考虑综合因素,比如个体的体质、体征症状的表、里、轻、重、缓、急综合症象以及饮用应用场景的便利性、对机体产生作用的及时起效性、见效性,再进一步地综合考虑选定适应症茶产品剂型与剂量。

4.LYH001-4特定用法之选定茶具、水等材料的特定制作茶汤液方法):

(4.1)选定茶具:基于便利敏捷与环保应用的考虑,通常选用瓷器茶具、玻璃茶具,一套茶壶(或盖碗)、一个公道杯、一个品茗茶杯,其中,茶壶或(盖碗)的水容量为100ml~120ml,(黑茶类可选用紫砂壶);

(4.2)选定水(特定水):确定水品类、品质及水量,考虑制饮茶汤液时,在理想状态条件下,通常选用小分子山泉水(PH为5.6~7、小分子团、软水)。在相对稳定的状态条件下,通常选用纯净水,(饮用包装纯净水的保质期应在3个月以内,避光储存,此条件下的纯净水含氧量活性度相对较高),通常制饮茶汤液的茶水比例为1:50(即5g茶量用250ml水量)或1:60(即5g茶量用300ml水量);

(4.3)特定制饮茶汤液法:高温冲泡法(水煮沸后,静置放5秒,水温度达到95度左右的高温热水);或煎煮法(水温度高于95以上,煮沸,煎煮茶1~2分钟;高温冲泡法泡茶叶,将茶叶与茶汤分离,取得茶汤液,温度约38度~42度的茶汤液,主要以适宜口腔粘膜健康的食物温度为佳)。

5.LYH001-5特定用法之特定时的特定数字化饮服茶法:

(5.1)定时,即特定时辰用时方茶,遵循传统民族医学,尤其是道医、壮医、中医用药的不同属性来模拟不同的时间、空间,即是时空方。中医开方,实际上就是在相应的时辰时间开出对应的时空方,时方即是对应人体的经络循行时辰,时方即是定时循经用茶调症象。

“阴阳者,变化之父母。”阴阳变化有时,是以象言,《内经》将阴阳变化称为“象变”。茶康养法的应用,在人类的健康、亚健康与疾病的“临界相变”即生理-心理症象发生非典型、典型变化的动态转化过程,尤其是在人类机体亚健康的“临界相变”状态中的应用,有其独特的适用性、实效性。

茶康养法针对一般鼻敏感症的防治用茶时辰,通常建议在症状发作严重的当下,应当即刻采用整体综合内外用茶法(即内用饮服茶汤液、外用实施头面部鼻窍穴位的茶熏灸)。平常的防治用茶,建议进行周期性应用茶康养法,在每日的卯、辰、申、酉、戌时,选定便利于个人进行实操茶康养法的时辰,每日择时定时进行1~3次循经用茶防治鼻敏感发作症。

(5.2)特定茶,特定量,特定数字化饮服茶:通常一般情况下,每一泡茶汤液容量在120ml~180ml(根据个体人胃容量一次性顿服液体的适应度量而定量),茶汤液温度由高温逐渐下降到约摄氏35°~42°左右(饮用茶环境的室内环境温度在23°~30°摄氏度),即茶汤达到入口且利于口腔食道粘膜的适宜温度,此时,适宜饮服茶汤液,将茶公道杯中的茶汤液,倒入品茗茶杯,每一杯茶汤液约15ml,分作3次入口(每一次噙服的茶汤液量约5ml),每一口茶汤液在口腔内停留时长约3-5秒钟,尽量充分地用茶汤液温热灸烫牙根牙龈后,再分3次徐缓吞咽。每一泡茶从制作茶汤液到定量定时定数次的噙饮顿服用完茶汤液的时间总长度约在10~15分钟。

6.LYH001-6特定用茶法之外用茶熏灸法

(6.1)茶熏灸:即茶气芳香熏、茶汤热灸,主要包含两个连续、连贯的主要动作,首先,茶气芳香薰,即闻嗅茶汤液的热气,用茶气芳香熏蒸头面部鼻窍穴位,随后,即用温热的茶汤液热灸刺激牙龈牙根。

(6.2)行茶熏灸,需要重复完成三遍完整的两个连续、连贯的主要动作,动作分解具体说明:

(6.2.1)行茶气芳香薰前,先将高温冲泡的茶汤液或煎煮好的茶汤液倒入备用的茶公道杯中后,即刻用鼻深吸闻嗅茶壶或茶盖碗中的茶叶热气,以及茶公道杯中的茶汤热气,茶气芳香薰鼻窍时,通常采用鼻吸嘴呼的方式,即用鼻深吸茶气,用嘴呼出体内浊气;

(6.3)茶气芳香薰头面部穴位,即头面部主要的3~6个穴位,鼻窍、眼窍、山根、印堂、太阳穴、下颌,每一个部位穴位香薰的时长约3~5秒钟。茶气香薰眼睛双目时,眼睛自然微微睁开,眼睛双目虚视茶公道杯中的热汽茶汤;茶气芳香薰上额的印堂、山根部位(“印堂之下曰山根,即两眼之间”)。茶气芳香熏灸下颌,即牙床位置,中医称“肾主骨,齿为骨之余。”主要起到刺激牙床牙根的作用;

(6.4)茶汤液热灸牙根、牙龈,进一步加强温灸牙床牙根牙龈,主要目的是,用茶汤灸热牙根,以牙为针,借助茶汤的热气,刺激牙神经与头面部经脉,牙根热可通脑,可引体内阳气上行与督脉,从而促进头面部的气血循环、刺激经络,达到以茶行气气浴全身经脉的作用。

(6.5)实验研究与临症应用的结果综合概括描述,结果表明:

(6.6)在主观评价中,个体感到在茶熏灸过程中,嗅觉感到茶叶的芳香香气,普遍体感有一定的舒适度,嗅觉相比茶熏灸之前稍敏感;在茶熏灸的过程中或结束后,通常情况下,身体尤其是上半身会出现发热或微微出汗的现象,感到全身气血循环加快,心跳稍微加快,心率相比未行茶熏灸前更快,茶熏灸的流程操作结束后,接受实验研究和临症应用的实证对象超过半数人的症状都表现出鼻涕停止、鼻腔干燥、鼻塞症状减轻、鼻子的嗅觉更敏感、暂停打喷嚏的现象,部分人还出现了打嗝和/或排气的现象。

(6.7)在进行个体自律神经活动指标检测(心率、血压、脉搏)的每秒监测检测,相关检测数据指标反映证实了主观评价的客观性发生。

(6.8)采用对照试验,选用青茶与选用白茶,实证对象对选用茶的体感敏感综合反应排序为青茶、白茶,其中,青茶类多为3~5年陈的凤凰水仙、单从,白茶类多为牡丹等级的3~5年陈的白茶;

(6.9)采用对照试验,选用高温泡茶法与煎煮茶法,青茶类选用高温泡茶法相对白茶类及其他茶类更便捷起效,白茶类选用煎煮茶法相对青茶类更易起效;

(6.10)采用对照试验,加盐与未添加盐煎煮茶法的茶熏灸效果,茶汤液中添加青盐1g,利用茶汤蒸汽热气进行茶气香薰(人体头面部鼻窍与茶壶保持30cm的距离),相当于同时进行了雾化盐疗,此形式内容相比较未添加盐煎煮茶汤液进行茶气香薰获得的体感效果结论,临症体验对象人群中超过半数以上的体验对象的主观评价反映,鼻敏感症状缓解改善的时长相对延长30分钟~3个小时不等;

(6.11)采用对照试验,选用纯净水制饮茶与小分子山泉水制饮茶,通常情况下,普遍表现出,每次用纯净水制饮茶取得的茶汤液口感滋味相对稳定,用小分子山泉水制饮茶汤液,因为水源产地差异、水品质的差异,以及茶品类、品种的不同,都会客观地存在制饮茶汤液方式取得的茶汤液口感滋味的差异,通过对青茶类、白茶类这两大品类茶,每一类各5个品种的茶样采用特定制饮茶汤液法,取得茶汤液并进行品鉴对照实验,结果发现:

例如(1)青茶(乌龙茶)类中的凤凰单从茶叶,用小分子山泉软水高温冲泡取得的茶汤液,相对于用纯净水高温冲泡取得的茶汤液,其茶汤液的口感滋味、香气风格表现更丰富,滋味更浓厚。

例如(2)采用纯净水煎煮茶法制饮白茶类5年陈茶,所取得的茶汤液相比较用小分子山泉软水煎煮茶法制饮茶汤液,多数白茶品种的茶汤液口感更容易获得多数人主观评价茶汤口感普遍适宜,令人有白茶品鉴的自然独特舒适感、有镇静作用,其中鼻敏感症状中常见的打喷嚏现象有一定差异程度的缓解改善。

(6.12)实验研究与临症应用的数据采集、归纳、分析、评估结论:

主要关注不同茶类品种、不同茶类的炮制工艺、不同的制饮茶法、不同体验周期的茶康养法对鼻敏感症状的缓解与改善影响作用。(表13-8)

(二)范例LYH001:营养过剩型肥胖症的茶康养法应用

1、LYH002-1体征、症状、证象、心理行为现象的辨识,包括个体体质辨识、个性情绪心理类型辨识、身心象性理性描述表达:

(1)目标对象特征描述:

根据现代医学关于肥胖的定义,概括地说,肥胖属于代谢性疾病。

肥胖具有先天遗传特性,肥胖属于新陈代谢功能失调。

按照传统中医关于肥胖的定义,概括的说,肥胖属于脾胃运化失衡,痰湿停滞。

(2)典型症状体征描述:

个体BMI指数≥30;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以上。

常见伴有体质湿重症状:舌有齿印、肌肉松软、易腹胀、大便不成形、易乏力疲劳、易头面部油腻等症状。

进一步的实验研究与临症应用的基本方法:

(1)选取了60名年龄在25岁~60岁的男性和女性,分别作为实验(实证体验效验)的研究对象,男性与女性的比例1:1,设置两组对照性研究对象,每组30人,每个人的BMI指数≥30,60%~70%的人偏痰湿体质,其他人的体质偏于气虚湿热或气虚阴虚寒湿体质;

(2)所有参与实验研究、实证体验者需要稍微适当改变日常的膳食结构,尤其是日摄入水量的基本饮食习惯(包括素食、荤食、运动、睡眠习惯);

(3)所有参与实验研究、实证体验者在应用期间15~30日内,需要停止使用其他具有减肥消脂功效的药物或药食同源食物。(备注:医嘱的药物除外,如无特殊医疗需要,建议在应用期间停止使用。)

(4)应用观察时期与周期:

通常观察时期安排在夏季及冬季。

应用体验周期通常设置为15天、15~30天、30~60天,超过60天;

2.LYH002-2针对性改善的原则与用茶方法(内用和/或外用);

进一步的实验研究与临症应用参考的医学防治机理、原则:

(2.1)参考传统医家(道医、中医、壮医)治湿消脂经验的机理、经验、原则、方法:

其中,首要关键是治湿调脾,其方法在发汗与利小便。按《金匮要略》说“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整体扶阳益气,健脾化湿,补泻兼顾,阴阳平衡。

补脾、胃、肺气虚,则应理气、益气、补气,扶阳。

俗话说“虚不受补,堵则不通。”寒湿气瘀滞堵在脏腑中,气虚通泻力弱,所以,通泻要适当温补,不宜大补,平补平泻或温补中泻。通,包括三焦通,上焦、中焦、下焦,三焦通主要指脾、胃、肺脏腑运化水谷、水湿功能流通顺畅,消化吸收代谢产物废物湿气浊水排泄通畅;通,亦需三道通,谷道、气道、水道。谷道,食物消化吸收排泄的通道,主要指胃肠消化道,通俗地理解,和现代医学定义的消化系统相似。

气道,人体与自然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通道,通俗地理解,和现代医学定义的呼吸道系统相似。

水道,人体水液通道,通俗地理解,主要指出汗通道、小便通道,也包括了女性月经血液。

泻,则疏通排泄。俗称,洁净府,增强大小便排泄。疏通也包括“开鬼门”,俗称疏通皮肤毛孔,增强出汗排毒。

通泻也包括了理气宣肺,化痰祛痰。

通,最佳状态是开通心窍,开心窍,心主五脏六腑,心窍通五窍,心开窍于舌喉,俗话说,痰迷心窍,痰湿质、湿重肥胖的人,易生痰,则易痰迷心窍,五窍不通,往往容易出现有痰、恶心、鼻塞、头晕、心力不足、精力不足、易疲倦、困乏等症状。

根据中医学说:肥胖因个体先天体质的差异因素,更因为后天个体体质脾胃功能失调、脾主运化水湿、谷物精微物质功能失调,而导致的脾气虚弱饮食停滞、消化吸收代谢弱。

预防养疗原则:健脾化湿,行气理气、益气扶阳。

防治经验方法:内外综合整体防治方法,内服祛湿毒邪、行气理气、益气补虚的茶汤液,特殊情况需要及理想条件下,结合外用腹部脐疗;

(2.2)参考传统茶疗健脾消脂的机理、经验、原则、方法:

(2.3)根据中医性味归经功效原理,主要善用茶的清和、清热、消脂、降糖功效。

(2.4)根据中医经络腧穴学的原理,综合采用内服外用茶熏灸疗养的方法:

明代医家李梴所著《医学入门》云:“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灸,有针灸、草本熏灸(艾草、茶)、气灸(茶气灸)。

茶灸,包含茶熏灸、茶气灸、分子脂质体透皮灸。

其中,创新的小分子纳米脂质体透皮灸,采用了纳米脂质体包裹缓释透皮技术,脂质体内容物是特定症适配特定茶经方组方小分子复方药茶精华液,能高效渗透达到皮肤真皮层,穴位靶向缓释药茶精华液,能起到高效快速穴位刺激灸疗、滋养肌肉组织筋膜的作用。

(2.5)茶之性味归经功效:茶,味苦、甘,性寒凉,无毒、主要归心、肝、脾、肺、肾经,茶能通十二经络。茶为阴中之阳,可升可降。

(2.6)参考现代茶生物制药研究及临床应用研究报告

其中,关于茶叶的化学成分与茶对常见疾病的防治机制和疗效,比如茶的特征性成分:儿茶素、生物碱、茶黄素、茶氨酸、茶叶中的芳香物质等成分的理化性。比如茶的消脂作用、茶生物碱助于消化功能、茶具有降血糖作用等。

(2.7)应用分子营养代谢原理及药食同源植物草本茶晶华

肥胖的形成原因包括内外综合因素,内因,既有个体肥胖遗传基因体质的先天性因素,也有脾胃功能虚弱得个体体质因素。外因因素多样性,既有环境食物营养成分不足,也有个人饮食生活方式健康差异等综合因素作用,解决的基本方法应加强胃肠功能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同时通过补充易于机体吸收的分子级营养药食同源的食物,双重兼顾,促进机体实现膳食营养均衡,进而逐步调节、调理机体的热量代谢、基础代谢,纠偏平衡体质、机体体重。

基于目前现阶段下的茶康养法应用发生及时起效的科学经验,结合可实现改善肥胖综合症象的效果的长期性考虑,相对性减少个体的体感差异概率,可以综合内外用法,可采用经过长达5~7年的临症应用实践案例的一般经验规律分析、归纳经验科学总结,应该高度重视促进改善个体消化吸收的茶汤液体品质特征,茶汤液体物质全组分活性品质、品质安全、属于高科技植物提取分子营养级产品、可实现分子级草本植物茶晶华(通过细胞膜壁通道)的吸收率相比一般制饮茶汤液法的汤液的吸收率高出5~15倍,在一定程度上利于人体机体消化吸收,可客观地实现细胞营养的补充,即茶汤液体进入人体消化系统环境,令人体感自然并及时地起效、见效。

3.LYH001-3选定特定症针对性改善的茶经方:

(3.1)选定茶经方:健脾理气祛湿茶经方

本茶经方是根据中医药组方配伍的原则,结合道家壮医的数术经方经验,取奇数阳数的剂量度数制定组方配伍方剂,同时兼顾考虑了入口的茶汤口感滋味的适宜度,考虑了此因素通常影响饮用者其持续饮用的接受度,考虑了饮用实施获取原料的相对便利性,通常以单方为主,急、重症时,临症辨证适宜选用复方茶;

(3.2)选定茶:包括传统工艺炮制的原叶茶及分子营养茶。在理想条件状态下,茶康养法实践应用的选茶原则,即是尽可能地做到“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定时、定点、定品、定性、定量的满足“因需”适应症的选茶原则,一般通常选择采摘的野生或有机茶园的茶叶原料,通常主要优选传统炮制茶工艺的茶叶,主要选择5~15年陈的黑茶类(安化黑茶、普洱茶)、5~10年陈的青茶类(岩茶、铁观音)、3~5年陈的黄茶类;分子营养茶有单方、复方,单方常选用具有去自由基抗氧化作用的洛神花草茶晶华,复方茶通常选用姜枣茶、茯苓薏苡仁茶、陈皮普洱茶等草本茶晶华;

(3.3)选定茶方剂型剂量:单方剂型种类的剂量单位规格,常见常用的固体散剂晶体剂型多选0.3g~1g阈值之间,传统茶散剂剂量多选3g、5g、6g、7g、8g、9g不同的规格,复方剂型多为时方、小方(2~3味原料),每一种每一味原料的剂量在3g~9g的阈值,通常情况下,功能诉求主要用于调和、调补的茶方剂剂量,定量在3g、5g、7g、9g,功能诉求主要用于泄(泻)的方剂剂量,定量在4g、6g、8g、10g,结合个体体质、体征症状的综合症象、饮用场景的便利性、及时起效性,综合考虑选定剂量;

(3.4)选定茶具:基于便利敏捷环保应用的考虑,通常选用瓷器茶具、玻璃茶具,一套茶壶(或盖碗)、一个公道杯、一个品茗茶杯,其中,茶壶或(盖碗)的水容量为100ml~120ml,(黑茶类可选用紫砂壶);

(3.5)选定水:确定水品类、品质及水量,考虑制饮茶汤液时,在理想状态条件下,通常选用小分子山泉水(PH约为5.6-7、小分子团、软水)。在相对稳定的状态条件下,通常选用纯净水,(饮用包装纯净水的保质期应在3个月以内,避光储存,此条件下的纯净水含氧量活性度相对较高),通常制饮茶汤液的茶水比例为1:50(即5g茶量用250ml的水量)或1:60(即5g茶量用300ml水量);

(3.6)选定制作茶汤液法:在茶康养法应用中,主要常用的冲泡方法包括基本的四种方式方法:(1)高温冲泡法(水煮沸后,静置放5秒,水温度达到95度左右的高温热水);(2)煎煮法(温度在120度~230度),煎煮茶1~2分钟;(3)冷热复合冲泡法即常温浸泡-高温冲泡法(约20~25度的常温纯净水浸泡茶叶后,茶水分离即分离茶叶与茶汤,取得茶汤液,再用高温冲泡法泡茶叶,茶水分离,取得茶汤液,再将常温水浸泡取得的茶汤液和高温水冲泡法取得的茶汤液混合,调和制成温度约摄氏35°~42°的茶汤液,主要以适宜口腔粘膜健康的食物温度为佳;(4)常温冲泡法,约25度左右的常温纯净水,主要常适用于冲泡分子茶晶华散剂固体饮料。

(3.7)特定制作茶汤液方法:高温冲泡法(在低海拔地区,水可以达到煮沸状态,待水煮沸后,将煮水壶静置放5秒,壶中的水温度通常可以达到95度左右的高温热水);或煎煮法(温度在摄氏120°~230°),煎煮茶的时长约在2~5分钟,根据茶叶类别及年份相应定时;

(3.8)茶熏灸透皮疗:主要即腹部顺时针按摩3~5分钟,再用分子纳米脂质体透皮复方茶精华液涂抹在腹部脐周,实现穴位脐疗。

(3.9)实验研究与临症应用的结果综合概括描述,结果表明:

(3.9.1)在主观评价中,体感每次在饮用茶过程、结束后,嗅觉感到茶叶的芳香香气,口舌生津,肠胃暖和,个体普遍反应身心整体有一定的舒适度,通常情况下,身体尤其是上半身会出现发热或微微出汗的现象,感到全身气血循环加快,心跳稍微加快,心率相比未行茶熏灸疗前更快,部分人有肠蠕动增加,或出现肛门排气和/或出现打嗝现象,部分人有排大小便感觉和/或急需排大小便的现象。

(3.9.2)在进行个体体重监测,相关检测数据指标反映证实了个体的BMI指数均普遍低于应用茶康养法之前的BMI指数。

(3.9.3)采用对照试验,选用黑茶与选用青茶,实证对象对选用茶的体感敏感综合反应排序60%:40%,其中,大多数人尤其是痰湿体质的个体饮用安化黑茶、茯砖黑茶相对普遍起效,其中,气虚寒湿体质的个体对青茶类中的岩茶饮用反应评价相对普遍体感起效。

(3.9.4)采用对照试验,选用高温泡茶法与煎煮茶法,青茶类选用高温泡茶法相对黑茶类及其他茶类更便捷起效,黑茶类选用特定的煎煮茶法相对青茶类更易起效;

(3.9.5)采用对照试验,针对痰湿湿热肥胖体质体征的人,加盐与未添加盐煎煮茶法的效果,茶汤液中添加青盐1g,利用“咸苦去湿热”的经验方法,临症体验对象人群中超过半数以上的体验对象的主观评价反映,湿热症状相对有改善,其中日常小便次数及小便量增加、体重阶段性下降;

(3.9.6)采用对照试验,选用纯净水制饮茶与小分子山泉水制饮茶,通常情况下,普遍表现出,每次用纯净水制饮茶取得的茶汤液口感滋味相对稳定,用小分子山泉水制饮茶汤液,因为水源产地差异、水品质的差异,以及茶品类、品种的不同,都会客观地存在制饮茶方式取得的茶汤液口感滋味的差异,通过对青茶类、黑茶类这两大品类茶,每一类各3个品种的茶样制饮茶取得的茶汤液进行品鉴对照实验,发现,例如,青茶类中的岩茶,用小分子山泉水制饮茶取得的茶汤液,相对于用纯净水制饮茶取得的茶汤液的滋味及香气表现更丰富。

(3.9.7)实验研究与临症应用的数据采集、归纳、分析、评估结论:

主要关注不同茶类品种、不同茶类的炮制工艺、不同的制饮茶法、不同体验周期,茶康养法对肥胖症象的改善影响作用。(表13-9)

本方法实施案例三,提供一整套茶康养法的象-理-法-方-茶-证”应用模型在整套方法的步骤七,茶康养法基础应用模型的理论系统成型:

本方法侧重在于症与经方、经方与茶的个体匹配应用,分析、归纳、总结。例如临症范例中关于鼻敏感症候人群,按照茶康养法“象-理-法-方-茶-证”应用思维模式进行个体体质体征症状的辨识、分析归纳出个体机体当下的健康信息数据,该部分信息可作为个人自我健康管理参考指导,以及便于中医师、茶康养师可以相对客观地针对个体辨体施养、辨证施治,以养为主,身心形神养疗兼顾,实现个性化茶康养精准健康管理服务。

本方法经历超过10年,在多期的特定症实验研究与临症应用的基础上,完成了从临症应用思维模式渐变发展,形成相对普适性、实践操作标准规范的基础应用模式,参见以下内容所示:

实施案例1:特定时循经用茶法

十二时辰时间对应人的经络脏腑主要调养阴阳的规律对照表(表1-10)

备注说明:

(1)关于特定时循经定时用茶调、补、泻养疗身心的规律说明:

茶康养法用茶养疗身心、形神兼顾的主要基本原理规律是根据传统民族医药学应用食物/药物的四气五味性效,结合经络腧穴开合规律用以调、补、泻机体。

调,主要用茶的四气五味性效,以其寒、凉、平、温性味归经升降浮沉功效特点调理机体的身心形神;

补,主要用茶的寒凉性,以其清和特殊功效补益机体阴虚,用茶的平温性补益机体阳虚;

泻,主要用茶的寒凉性,降泻机体的阴实、泄泻阳实。

寅卯时(03:00~07:00),肺经、大肠经当值最旺。平素适宜上焦清和,下焦清,即上宣发肺,下利尿排肠道大便,上下三焦疏通利湿。

辰巳时(07:00~11:00),胃经、脾经当值最旺,平素适宜健脾胃。胃寒者,如出现症象:饮食生冷食物易腹泻或胃不适,宜温暖胃,当回避生冷饮食,同时加以定性定量定法饮服温胃暖胃茶;当胃火过旺,如出现症象:易唇干、唇裂、或口舌溃疡,宜清泻胃火,宜饮服清和性功效的寒凉性茶。

午时(11:00~13:00),心经当值最旺。平素宜平和心气神,午餐后30~45分钟,个体根据心率过速(心慌)者宜补益心气,通常宜选用平心安神茶(平温茶性),以茶行气,练习安定心神功。如出现症象:易烦躁、易失眠,有些个体属于阴虚出现心火虚旺的症状现象,通常宜选用寒凉茶性滋阴升阳的清心安神茶。

未申酉时(13:00~19:00),即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当值最旺。平素适宜利湿平衡体液,滋阴调和平衡阴阳。

例如,出现症象:易小便黄、有泡沫症象,通常宜选用偏清热、利尿功效为主的寒凉茶性茶。例如,出现症象:小便次数多、量少清,通常宜选用平温性甚至偏温性的茶性。

戌时(19:00~21:00),即心包经当值最旺,主调和阳明经。平素适宜滋阴补益为主,调和心气平衡阴阳。通常宜选用寒凉茶性滋阴泻心火的静心养神茶。

亥子丑时(21:00~01:00)为三焦经、胆经、肝经当值最旺,主滋阴补阳,调和平衡阴阳最佳时辰,宜休养生息,平素不建议饮用茶。

实施案例2,茶康养法应用的常见特定症与茶经方与茶叶产品:(表1-11)

实施案例3::茶康养法数字化应用规范标准操作指南

(1)、茶康养法实操基础标准流程及顾问服务说明:(表1-12)

(2)、茶康养法应用的基础标准服务、产品:(表1-13)

以上所述的整套茶康养法的象-理-法-方-茶-证的应用模型,本方法区别于传统医家食疗、茶道养生等其他方式用茶养生、保健的各种方法的独特之处,不同于传统茶艺的方法或优于其他方法的差异之处:

1、本方法辨证地根据现代茶医学研究,针对以人体机能的改善、体征症状的改善为目的,特此区别茶叶实验室理化性研究及动物实验研究,按照目前现阶段的茶康养法基础应用模型进一步结合群医学技术,针对特定症候人群进行本方法的实验研究和临症应用,综合考虑到每一类茶都具备茶叶的显性特征性成分,综合考虑茶树品种、炮制工艺、茶叶储存年份等影响茶汤液品质、品性的因素,除此以外,必须要考虑到茶汤液的品质风格,从单纯的滋味化合因素研究,是由形成滋味的化合物的味阈值决定的,其中甜、酸、咸、苦滋味对应的化合物即是甜(蔗糖)、酸(盐酸)、咸(食盐)、苦(硫酸奎宁)。而呈现滋味物质方面的表现,单就温度因素的影响作用,就能反映表现出茶汤液滋味的化合物对比现象、消杀现象、变调现象、相乘作用与阻碍作用等因素的影响作用。

2、摒除笼统的传统制茶工艺概念,确定了炮制茶康养法应用所采用的茶叶产品标准,确定茶叶品种的理化性指标参数、加工工艺流程中对茶叶品质的影响关键要素的管控(包括禁用塑料制品、水泥地面晾晒、含消毒水氯气自来水发酵、霉菌超标发酵池等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因为传统加工工艺带来的非生态污染源。

3、既要保证茶的性味归经功效,同时对应性采集茶的理化性成分指标同步建立茶康养法特定茶品标养库,对茶经方标准采用的茶叶原料进行定性定量测试,主要测试人体非必需的食物活性成分(表儿茶酸)。

4、茶康养法以传统民族医学的整体形神共养的理念整体用茶(包括茶叶、茶根茎、茶树花、茶汤液),重点在于人体摄入机体的茶汤液对机体产生的影响作用的应用研究。

5、采用科学技术对所采用的原材料包括道地原材料、有机、无公害原材料,进行生物指纹(DNA)鉴定,建立可溯源、可视化、数字化、标准规范化的茶样品资源库及标准茶产品制品档案。

6、从产品的采用形态、剂型、剂量上做标准规范的应用,率先8年采用分子纳米多级滤膜、低温萃取的高新科技分子态产品,应用现代科学知识、技术,包括分子营养学、代谢组学,创新传统经方的剂型、剂量的标准规范化应用的同时,保证了茶经方物质的滋味原味、成分全组分活性的性效,同时有效安全的去除残留在原材料中的农药、重金属。

7、区别于茶艺关于茶叶的选择之处,茶艺品鉴饮茶的侧重点在于个人及部分群体关于茶汤液滋味风味的感官综合品鉴评定,大多数以个人口感感官的差异化偏好选择茶,而茶康养法的应用实践所选用茶的侧重点正是茶康养(法)的概念定义所阐述的内容,核心是围绕以人为本,个性化精准茶康养的理念,将传统民族医药学(道医、壮医、中医)与现代医学(身心医学、群医学)、中医茶疗学的道理融会贯通至简,将传统临症效验经方、经验、技术与现代科学检测、靶向精准化营养养护的技术手段融合,形成了茶康养法应用基础模型并加以标准化、规范化、数字化应用;

8、关于选用茶方面,确定了关键的定性、定量、定时选茶用茶的基本原则,其中,每一泡茶量的剂型剂量定量指标根据道家壮医传统的组方配伍用食/药的数术经验,通常取单数即奇数阳数的用茶剂量或偶数即阴数的用茶剂量,或根据五运六气方法平衡体质的用茶剂量。

9、关于茶经方的组方配伍制饮茶方面,以中医药组方配伍的原则,参考国家颁布的最新版2020年《药食同源目录》内容,主要确定小、精、专、效、便的基本开方、用方规范,能用单方即用单方,能用小经方即用小经方(≤3~5味原料),复方多为时令方、时辰方、五运六气方,结合道家壮医的经方数术经验,综合考虑入口的茶汤液滋味、风味口感的舒适度及性味功效的一般起效性,尤其是针对个体身心特定症用茶养疗身心的及时起效性、安全见效性。

10、关于制饮茶汤液方面,确定了目前现阶段茶康养法的标准高温泡茶法、煎煮茶法、冷热复合冲泡茶法。与通常茶艺冲泡茶法的差异在于,不是完全根据茶的品类不同从而选择不同的水温冲泡茶。偏向于遵循茶康养法独创的“七大特定”基本法则,根据特定人、特定症“因需”选择相对高效地释放茶性效,尽可能发挥茶/茶汤液利于改善身心健康的特定制饮茶汤液法。

11、关于临症适应症应用茶康养法的具体方法方面,创造新型茶灸的方法,即采用创新的小分子纳米脂质体透皮灸方法,属于穿透人体细胞膜通道的纳米级脂质体包裹缓释透皮技术,脂质体内容物是特定症适配特定茶经方组方配伍的小分子复方药茶精华液,能高效渗透达到皮肤真皮层,实现穴位靶向缓释药茶精华液,能起到高效快速刺激经络穴位、滋养肌肉组织筋膜的作用,此种方法更安全自然地代替了传统的穿透穴位皮肤进入真皮层的药物注射疗法。

12、茶康养法研究采用了基因检测、量子检测的技术,积累了用茶养疗的个体精准化健康管理数据库。根据人体基因与食物存在交互影响的作用,在条件许可的前提情况下,进一步采用生物指纹图谱技术模式识别分析人体的生物代谢率等指标,这是根据代谢组学基于指纹谱图中所包含的所有代谢物的信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处理前要对指纹数据进行处理,通过选择,个体差异还是占主要地位的,不同的个体在不同的食谱之下所产生的生物代谢组的变化存在客观差异,去除了个体差异之后,食物、药物、微生物、运动等都是影响人体代谢组稳定的重要外在因素,而食物极其复杂的成分,并且每种成分有可能在体内有不同的作用靶点,因此对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的作用评价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

13、最后应说明的是:本茶康养方法的原创人即是广西河池壮瑶地区道家壮医第四代传承人韦满园,具有中西医临床专业背景,有超过十五年从事壮医/中医食疗、茶疗、茶康养法的临症研究工作经历,是《中国茶康养法(学)》教材的执行编写者。

以上各实施案例仅用以说明本方法发明的基础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案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案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案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