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医用肱骨近端骨折的快速复位内固定系统

一种医用肱骨近端骨折的快速复位内固定系统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医用肱骨近端骨折的快速复位内固定系统,包括复位固定组件、角度固定器和外套板组件;复位固定组件包括固定盘和复位杆,固定盘的一面设有若干固定针,另一面设有连接杆;复位杆包括同轴布置的复位内杆和复位外管;角度固定器包括角度固定板和角度固定套筒,角度固定板固定于角度固定套筒的外壁上,角度固定板上开设固定槽,角度固定套筒上设有用于套设连接杆的套筒通孔;外套板组件包括外套板本体,外套板本体上开设套筒孔位和板槽,外套板本体上还设有肱骨头钉孔、槽孔和肱骨干钉孔。本发明能有效解决现有肱骨近端骨折手术需要先进行复位、操作麻烦、临时固定影响手术视野、固定不稳定以及复位不合适时调整困难等问题。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2890941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06-04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王嘉颐;

    申请/专利号CN202110357010.0

  • 发明设计人 王嘉颐;王玲;

    申请日2021-04-01

  • 分类号A61B17/80(20060101);

  • 代理机构32321 南京业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代理人柏梦婷

  • 地址 210000 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嵩山路135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1:17:41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辅助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医用肱骨近端骨折的快速复位内固定系统。

背景技术

肱骨近端骨折大多数是骨质疏松性骨折,是一个粉碎性骨折状态,其分型有两部分、三部分和四部分骨折。其中两部分和三部分骨折相对完整,手术固定相对容易;但四部分骨折的复位和固定较为困难。现有技术条件下,骨折一般的手术固定方法是先切开复位,然后再进行内固定。复位结束后进行固定可以防止肩关节内的粘连,同时可以为骨折提供相对稳定的环境,加快恢复关节的活动功能。

目前内固定最常用的两种方式是钢板内固定和髓内钉内固定。其中钢板内固定包括用钢板和螺丝钉进行固定骨折,髓内钉是从肱骨近端插入主钉,通过多个锁定钉固定肱骨头和肱骨干,这两种固定方法存在的缺点如下:(1)均需要先复位,使骨折对位对线,复位完成后需要临时固定,一般是采用克氏针临时固定,临时固定不稳定且对骨组织会造成损伤;(2)在临时固定后,需要进行X线的透视进行确认复位是否良好,当发现复位不好时需要重新进行复位和临时固定,反复操作麻烦;同时患者始终处于持续失血状态和麻醉状态,患者和术者也处在反复的X线照射状态;(3)在临时固定之后不能在现有复为基础上进行微调,复位不合适需要拆除临时固定,重新复位和临时固定;(4)复位成功后,在安装永久性内固定物的过程中,临时固定可能会发生移位,安装钢板或髓内钉后可能发现并不是骨折复位的理想状态;(5)临时固定的克氏针会占据手术视野,影响钢板或髓内钉的安装。

因此,亟需设计一种新的技术方案,以综合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医用肱骨近端骨折的快速复位内固定系统,能有效解决现有肱骨近端骨折手术需要先进行复位、操作麻烦、临时固定影响手术视野、固定不稳定以及复位不合适时调整困难等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医用肱骨近端骨折的快速复位内固定系统,包括用于固定肱骨头的复位固定组件、用于调整肱骨头位置的角度固定器,以及用于固定肱骨干角度的外套板组件;

复位固定组件包括固定盘和与固定盘拆卸连接的复位杆,所述固定盘远离复位杆的一面设有若干固定针,固定盘与复位杆相接的一面设有连接杆;所述复位杆包括同轴布置的复位内杆和复位外管,所述复位内杆插设于复位外管内,且复位外管通过复位内杆与连接杆相连;

角度固定器包括角度固定板和角度固定套筒,所述角度固定板固定于角度固定套筒的外壁上,且角度固定板所处平面与角度固定套筒中轴线之间的夹角为90-150°,所述角度固定板上沿板长方向开设固定槽,角度固定套筒上设有用于套设连接杆的套筒通孔;

外套板组件包括外套板本体,所述外套板本体上开设用于容纳角度固定套筒的套筒孔位以及用于容纳角度固定板的板槽,所述套筒孔位周围的外套板本体上设有用于固定肱骨头的肱骨头钉孔,板槽内设有与固定槽配合使用的槽孔和肱骨干钉孔。

优选地,所述复位外管远离连接杆的一端同轴布置有手柄,手柄内设有与复位外管内径一致的管道,所述复位内杆的一端贯穿手柄和复位外管的管道、与所述连接杆相连,复位内杆的另一端设有防止复位外管和手柄滑脱的限位杆。

优选地,所述复位内杆、连接杆以及固定盘同轴布置、且三者的中轴线处设有贯穿三者的空心管道。

优选地,所述角度固定板包括固定板厚段和厚度薄于固定板厚段的固定板薄段,所述固定板薄段通过固定板厚段与角度固定套筒相连,且固定板薄段容纳于所述板槽内。

优选地,位于板槽远离套筒孔位端长度延长线上的外套板本体上也设有用于固定肱骨干的肱骨干钉孔。

优选地,所述外套板本体为贴合肱骨近端解剖外形的弧形结构。

上述技术方案中提供的医用肱骨近端骨折的快速复位内固定系统,包括复位固定组件、角度固定器以及外套板组件;利用复位固定组件将肱骨头推向肩关节进行复位,之后拆除复位杆,将固定盘留在骨折断端,此时连接杆指向手术视野之外,有效解决了现有临时固定克氏针影响手术视野的问题;之后将角度固定器的角度固定套筒套在连接杆上,通过转动角度固定板以调整肱骨头在关节腔的位置,之后使角度固定板靠向肱骨干,使肱骨头和肱骨干形成固定的角度,使用皮子骨螺钉穿过固定槽对角度固定板和肱骨干进行固定;最后将外套板组件压在角度固定器上,采用锁定钉穿过肱骨头钉孔、槽孔以及肱骨干钉孔实现肱骨头与肱骨干的定位。

本发明采用先固定一半、再复位,之后固定另一半的方式,有效解决现有先复位后临时固定易出现偏差且不易调整的问题;同时将固定盘以及角度固定器作为内固定物留置于骨折断端内,之后选用不同角度规格的角度固定器调整肱骨头颈干角,并通过不同长度规格的角度固定板调整肱骨颈的长度。本发明的医用肱骨近端骨折的快速复位内固定系统,无需先将骨折复位,而是先进行肱骨骨头固定盘与肱骨头的骨折断端固定,在角度固定器套入连接杆后,可以形成一个固定的颈干角;同时现有的固定方法在临时固定后再进行最终固定,在此过程中会出现骨折复位丢失,而在本发明的固定过程颈干角被角度固定器所固定,不会出现新复位丢失;本发明的装置在手术时不需要进行临时固定,也不需要使用大量克氏针,同时不会占据手术视野和不影响最终内置物的安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复位固定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所述角度固定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所述外套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固定盘;11.连接杆;12.复位外管;13.手柄;14.限位杆;15.复位内杆;16.空心管道;17.固定针;20.角度固定套筒;21.固定板厚段;22.固定板薄段;23.固定槽;24.套筒通孔;30.外套板本体;31.槽孔;32.套筒孔位;33.肱骨头钉孔;34.板槽;35.肱骨干钉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具体说明。应当理解,以下文字仅仅用以描述本发明的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实施方式,并不对本发明具体请求的保护范围进行严格限定。

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如图1~3所示,一种医用肱骨近端骨折的快速复位内固定系统,包括如图1所示、用于固定肱骨头的复位固定组件,如图2所示、用于调整肱骨头位置的角度固定器,以及如图3所示用于固定肱骨干角度的外套板组件;

参考图1,复位固定组件包括固定盘10和与固定盘10拆卸连接的复位杆,固定盘10远离复位杆的一面设有三根固定针17,可根据需要设置其它数量的固定针(如两根、四根或其它),固定盘10与复位杆相接的一面设有连接杆11,本实施例中连接杆的横截面为圆形,也可以采用正多边形或其它不规则形状;复位杆包括同轴布置的复位内杆15和复位外管12,复位内杆15插设于复位外管12内,且复位外管12通过复位内杆15与连接杆11相连,具体为在连接杆的端部设有内螺纹,复位内杆的端部设有外螺纹,两者通过螺纹拧接固定,为了快速锁紧和拆除,也可以采用旋转脱钩的方式结合;复位外管12远离连接杆11的一端同轴布置有手柄13,手柄13内设有与复位外管12内径一致的管道,复位内杆15的一端贯穿手柄13和复位外管12的管道、与连接杆11相连,复位内杆15的另一端设有防止复位外管12和手柄13滑脱的限位杆14;复位内杆15、限位杆14,连接杆11以及固定盘10同轴布置、且四者的中轴线处设有贯穿四者的空心管道16,空心管道用于穿插长骨针等,便于手术操作。

参考图2,角度固定器包括角度固定板和角度固定套筒20,角度固定板固定于角度固定套筒20的外壁上,且角度固定板所处平面与角度固定套筒20中轴线之间的夹角为90-150°,角度固定板上沿板长方向开设固定槽23,角度固定套筒20上设有用于套设连接杆11的套筒通孔24;角度固定板包括固定板厚段21和厚度薄于固定板厚段21的固定板薄段22,固定板薄段22通过固定板厚段21与角度固定套筒20相连,且固定板薄段22容纳于外套板本体的板槽34内,固定板薄段的长度可根据使用需求向远离角度固定套筒端进行延伸,以便于适用不同骨折患者的使用,这里需要注意,由于外套板组件与角度固定器是配合使用的,因此当固定板薄段延长时,与其配套使用的外套板本体也作相应的延长。

参考图3,外套板组件包括外套板本体30,采用贴合肱骨近端解剖外形的弧形结构;外套板本体30上开设用于容纳角度固定套筒20的套筒孔位32以及用于容纳角度固定板的板槽34,板槽与角度固定板的厚薄段形状相契合,套筒孔位32周围的外套板本体30上设有用于固定肱骨头的肱骨头钉孔33,板槽34内设有与固定槽23配合使用的槽孔31和肱骨干钉孔35;位于板槽34远离套筒孔位32端长度延长线上的外套板本体30上也设有用于固定肱骨干的若干肱骨干钉孔35;本实施例中肱骨头钉孔、槽孔以及肱骨干钉孔均为螺钉钉孔,螺钉拧接较为牢固,但是也可以用切割刀片切割螺钉尾端的形式进行锁定。

本发明医用肱骨近端骨折的快速复位内固定系统的使用方法如下:

使用时首先将固定盘、复位外管以及复位内杆连接为一个整体,术者手握手柄,将固定针插入肱骨头骨折断面,然后将肱骨头推向肩关节腔进行复位;此时可以拆除复位杆部分,将固定盘部分留在骨折断端;这时固定盘的连接杆指向手术视野之外;之后将角度固定套筒套入连接杆,移动固定板厚段和固定板薄段调整肱骨头在关节腔的位置;

将角度固定板靠向肱骨干后,此时可以将肱骨头复位使肱骨头和肱骨干形成一个固定的角度,该角度与角度固定套筒与角度固定板的夹角一致,之后用皮子骨螺钉在角度固定板的固定槽内将两者固定,成为一个稳定的固定状态;

之后再将外套板本体压在角度固定器上,此时外套板本体上的套筒孔位,正好套在角度固定套筒上,而外套板本体的板槽压在固定板厚段和固定板薄段,两者相互契合;槽孔和肱骨干钉孔与固定板薄段上的固定槽重叠;此时通过槽孔和肱骨干钉孔和固定槽向肱骨干打入锁定螺钉,通过肱骨头钉孔打入锁定螺钉指向肱骨头。

本发明提供的医用肱骨近端骨折的快速复位内固定系统,采用不同于现有骨折手术(原来所有骨折包括肱骨近端固定的逻辑是先复位,后固定)的逻辑,通过先固定一半、再复位之后再固定另一半的逻辑方式,其采用先固定肱骨骨头与肱骨头的骨折断端,避免了现有先复位后临时固定易出现偏差且不易调整的问题;同时本发明是将复位工具的一部分作为内固定物留置于骨折断端内,即利用角度固定套筒进行角度复位,通过选用不同角度规格的角度固定器调整肱骨头颈干角(这个角度可以在术前进行计划,然后进行一次性复位,可以迅速的达到复位的目的),通过选用不同长度规格角度固定板调整肱骨颈的长度,这样可以避免反复复位造成手术时间的延长,病人的出血时间的延长和反复透视带来的对患者和病人的损伤。

另外,现有的固定方法是在临时固定后再进行最终固定,在此过程中会出现骨折复位丢失情况,而本发明的固定过程颈干角被角度固定器所固定,不会出现新复位丢失,且无需进行临时固定,也不需要使用大量克氏针不会占据手术视野,还不影响最终内置物的安装。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获知本发明中记载内容后,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其作出若干同等变换和替代,这些同等变换和替代也应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