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发育正常无肌间刺鱼类新品种培育方法

发育正常无肌间刺鱼类新品种培育方法

摘要

发育正常无肌间刺鱼类新品种培育方法,涉及一种无肌间刺鱼类新品种培育方法。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在不影响鱼类正常生长的情况下,将肌间刺去除的方法。本发明发育正常无肌间刺鱼类新品种培育方法:一、敲除原有鱼类品种受精卵中的bmp6基因,获得F0代个体;二、对F0代进行突变体筛选,配组获得F1代群体;三、对F1代群体进行突变体筛选,选取具有相同移码突变的个体进行交配,构建F2代,筛选出F2中的纯合突变个体;四、对F2代纯合突变个体进行扩繁,获得无肌间刺鱼类的新品种。本发明能够获得肌间刺缺失的品系,且不影响生长,能够稳定遗传,可以解决生产上肌间刺小,难以发现,不易剔除的难题。

著录项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肌间刺鱼类新品种培育方法。

背景技术

根据世界粮农组织的报告,全球鱼类养殖产量的90%来自于27种鱼类,而在这27种鱼类中有12种含有肌间刺,养殖产量占鱼类养殖产量的69%以上。肌间刺是硬骨鱼类的一种特有骨骼,位于肌节间的小骨骼,由肌腱或韧带骨化而来。因肌间刺的存在,会造成人们在食用过程中的不便,甚至身体伤害,同时也造成了鱼肉产品加工上的麻烦,因此肌间刺的遗传改良成为鱼类遗传育种的重要目标性状之一。

目前已有采用杂交育种制备少肌间刺品系的方法,如国家发明专利“异育银鲫新品系优化选育育苗方法”(专利号:ZL201010140103.X)和“一种生长快及少肌间刺的杂交鲂鲌的构建方法”(专利公开号:CN201710788633),获得了肌间刺数量少的异育银鲫新品系和鲂、鲌杂交新品种。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鲍宝龙等(发明专利申请号:202010451275.2)采用基因编辑对鲢、鳙mstn基因进行了敲除,建立了肌间刺变粗的鲢和鳙新品种选育方法。高泽霞等研究发现,在斑马鱼中敲除scxa基因,可获得肌间刺数量减少70%以上的品系(发明专利申请号:201911104496.6;Nie et al.,2020),但根据研究发现,此肌间刺数量减少的斑马鱼品系肋骨等主轴骨骼发育异常,影响了鱼体的正常生长(Nieet al.,2020;Kague et al.,2019)。虽然目前有采用基因编辑技术减少肌间刺数量的方法,但均有一些缺陷,影响鱼类正常生长。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不影响鱼类正常生长的情况下,将肌间刺去除的方法。

本发明发育正常无肌间刺鱼类新品种培育方法:

一、敲除原有鱼类品种受精卵中的bmp6基因,获得F

二、对F

三、对F

四、对F

本发明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定向编辑鱼类的bmp6基因,能够获得肌间刺缺失的品系,且不影响生长,能够稳定遗传,可以解决生产上肌间刺小,难以发现,不易剔除的难题。通过基因编辑的方法可获得大量可稳定遗传的突变体鱼类。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突变检测交配策略示意图;Wild type为野生型个体、Cas9F

图2是实施例1中野生型菌落PCR产物测序峰图,下划线为靶位点,方框为bmp6基因敲除位点。

图3是实施例1中突变型菌落PCR产物测序峰图,下划线为靶位点,方框为bmp6基因敲除位点。

图4是实施例1中野生型AB系斑马鱼骨骼染色图做参照,存在明显肌间刺。

图5是实施例1中纯合突变型斑马鱼骨骼染色图,肌间刺完全缺失。

图6是实施例1中纯合突变型斑马鱼骨骼染色图,肌间刺完全缺失,并标注局部。

图7是图6局部放大图,箭头所示为肌间刺缺失。

图8是图6局部放大图,箭头所示为肌间刺缺失。

图9是实施例2中野生型AB系和纯合突变型斑马鱼体重生长对比曲线,WT为野生型,Mutant为突变型,纯合突变型斑马鱼和野生型AB系斑马鱼体重生长无显著性差异。

图10是实施例2中野生型AB系和纯合突变型斑马鱼体长生长对比曲线,WT为野生型,Mutant为突变型,纯合突变型斑马鱼和野生型AB系斑马鱼体长生长无显著性差异

图11是实施例3中野生型AB系和纯合突变型斑马鱼不同发育时期骨骼发育对比观察图。图11中A为8dpf野生型(体长6.12mm);B为8dpf突变型(体长5.96mm);C为14dpf野生型(体长7.32mm);D为14dpf突变型(体长7.92mm);E为20dpf野生型(体长9.87mm);F为20dpf突变型(体长10.16mm);G为26dpf野生型(体长11.27mm);H为26dpf突变型(体长11.66mm);I为32dpf野生型(体长12.38mm);J为32dpf突变型(体长12.67mm);K为38dpf野生型(体长15.42mm);L为38dpf突变型(体长15.07mm);M为44dpf野生型(体长17.02mm);N为44dpf突变型(体长16.84mm);O为50dpf野生型(体长17.98mm);P为50dpf突变型(体长18.41mm);Q为56dpf野生型(体长19.04mm);R为56dpf突变型(体长19.85mm)。Af为臀鳍;Br为鳃条骨;Ct为椎体;Df为背鳍;Fp为支鳍骨;Fr为鳍条骨;Fro为额骨;Ga为鳃弓;Hs为脉棘;Hy为下咽骨;Imb为肌间刺;La为泪骨;Na为髓弓;Ns为髓棘;Or为眶骨;Op为鳃盖骨;Ot为耳石;Pa为颅顶骨;Pef为胸鳍;Pf为腹鳍;Pr为前上颌骨;Pra为前鳃盖骨;R为肋骨;Qu为方骨;Sc为上枕骨;So为上眶骨;Su为下鳃盖骨;Vc为脊柱。

图12是实施例4中野生型AB系斑马鱼和纯合突变型斑马鱼繁殖性能比较,突变型斑马鱼在受精率、孵化率和畸形率与野生型斑马鱼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图中A图为受精率,B图为孵化率,C图为畸形率,a表示野生型(wild type)和突变型(mutant)无显著性差异。

图13是实施例1中敲除前后——野生型AB系敲除前,杂合突变(变异序列)敲除后,序列对比图,注:-代表缺失碱基。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技术方案不局限于以下所列举具体实施方式,还包括各具体实施方式间的任意组合。

具体实施方式一:本实施方式发育正常无肌间刺鱼类新品种培育方法:

一、敲除原有鱼类品种受精卵中的bmp6基因,获得F

二、对F

三、对F

四、对F

本实施方式可采用基因编辑方法敲除原有鱼类品种受精卵中的bmp6基因。

具体实施方式二: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的不同点是:步骤一采用TALEN或CRISPR/Cas9方法对bmp6基因进行敲除。其它步骤及参数与实施方式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三: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或二的不同点是:采用CRISPR/Cas9法对bmp6基因进行敲除:

①在bmp6基因外显子区域设计靶位点;

②采用体外转录的方法获得含有靶位点的sgRNA;

③将sgRNA与Cas9mRNA或者Cas9蛋白按比例混合,得到基因编辑试剂;

④将基因编辑试剂显微注射到亲本配对繁殖获得的单细胞期受精卵中。其它步骤及参数与实施方式一或二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四: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二或三的不同点是:③中Cas9mRNA或Cas9蛋白与sgRNA的摩尔浓度为1:1~1:5。其它步骤及参数与实施方式一、二或三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五: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四之一的不同点是:④中每个受精卵基因编辑试剂的注射量为1nL~5nL。其它步骤及参数与实施方式一至四之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六: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五之一的不同点是:步骤二将显微注射基因编辑试剂的F

具体实施方式七: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六之一的不同点是:步骤三:

3.1、将F

3.2、根据F

3.3、将F

具体实施方式八: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七之一的不同点是:步骤四:

4.1、F

4.2、对无肌间刺、基因型相同的纯合突变个体进行群体交配,获得生长正常的无肌间刺的群体。其它步骤及参数与实施方式一至七之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九: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八之一的不同点是:bmp6基因的外显子区域设计N个基因敲除靶位点。其它步骤及参数与实施方式一至八之一相同。

本实施方式中N为大于等于1的自然数。

具体实施方式十: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九之一的不同点是:sgRNA的上游引物为

bmp6基因敲除靶位点中x为16~20;

sgRNA的下游引物的3’端加粗部分序列为与gRNA骨架5’端序列互补的序列,该下游引物为

实施例1、

斑马鱼发育正常无肌间刺新品种培育:

用野生型AB系斑马鱼(来自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自动循环水系统)。光暗周期比率为14h:10h(14h Light:10h Dark);按雌雄3:2的比例将性成熟、健康的斑马鱼放入产卵盒内,用挡板将雌雄鱼分开。次日注射前将挡板取出,使其完成产卵与受精。

利用ChopChop在线(或者通过克隆获得bmp6序列,若因基因组复制导致bmp6基因具有多个拷贝,则需要获得所有拷贝的核苷酸序列)查找bmp6的靶位点GGN

表1

基因靶位点设计:

sgRNA的上游引物为

sgRNA的下游引物的3’端加粗序列为与gRNA骨架5’端序列互补的序列,该下游引物为

因此,本实施例中2个sgRNA的上游引物序列分别为

分别PCR扩增获得2个位点的sgRNA:

用浓度为10μM的sgRNA的上游引物和sgRNA的下游引物(因为上游引物和下游引物的gRNA骨架序列互补,所以可以无模板PCR扩增),进行PCR扩增,扩增程序为95℃变性3min,进行30个循环的95℃30sec,58℃30sec,72℃30sec;72℃延伸5min。获得PCR产物用1.5%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条带为120bp。检测后用PCR产物纯化回收试剂盒将PCR产物纯化回收,测定浓度待用。

sgRNA体外转录:

用NEB HiScribe T7快速高效RNA合成试剂盒(E2050S)体外分别合成2个位点的sgRNA,建立30μl体系:包括gRNA PCR回收产物1μg、NTP Buffer Mix 10μl、T7RNAPolymerase Mix 2μl、并用无酶水补足30μl。37℃转录4h,反应结束加入20μl无酶的水,混匀后加入2μl DNA酶DNase I,在37℃消化15min,去除未反应的DNA。将体外转录的sgRNA用RNA纯化试剂盒化回收后加入20μl无RNA酶的水。测定回收产物浓度,回收产物浓度在1000~4000ng/μl,保存在-80℃冰箱待用。

显微注射:

2种体外转录的sgRNA和Cas9蛋白按3:1的摩尔浓度比混合后室温孵育10min,加入25%的酚红后,注射到单细胞期的斑马鱼胚胎中。sgRNA终浓度大于50ng/μl,对照组注射25%的酚红。

突变检测策略:

F

突变检测方法:

在胚胎或者鳍条样品中加入40μl裂解液(裂解液成分:蛋白酶K 0.5mg/ml、1MTris(PH8.0)10mM、KCl 50mM、0.3%T ween 20、0.3%NP 40)。用PCR仪消化样本,55℃50min,98℃10min。裂解后Vortex混匀,1000-2000rpm离心1-2min,取上清液作为PCR扩增模板。取2μl上清液为模板,20μl扩增体系,扩增程序同sgRNA的PCR扩增。用8%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突变,将获得的突变F

敲除结果:

对外显子1的2个靶位点的野生型AB系(图2)和杂合突变F

骨骼染色观察:

采用阿尔新蓝和莤素红进行骨骼双染色,在F

骨骼染色发现,野生型AB系斑马鱼存在肌间刺(如图4所示),纯合突变型斑马鱼肌间刺完全缺失(如图5~8所示),纯合突变型斑马鱼品系的肋骨等主轴骨骼发育正常无影响。

实施例2

纯合突变型生长发育观察:

对14个野生型AB系斑马鱼家系和13个纯合突变型家系的生长进行了连续观察和测量,发现在15dph、30dph、45dph、60dph和70dph 5个发育时期中,纯合突变型斑马鱼的体重和体长与野生型AB系无显著性差异(如图9和图10所示)。

采用实施例1中获得的纯合突变型与野生型AB系杂交,杂交子代自交,构建F

实施例3

纯合突变型骨骼发育观察:

对3个野生型AB系和3个纯合突变型斑马鱼家系在9个发育时期进行了骨骼发育观察,阿尔新蓝和莤素红骨骼染色发现,除肌间刺外,纯合突变型斑马鱼的骨骼发育和野生型斑马鱼基本一致(如图11所示)。

采用实施例1中获得的突变纯合系与野生型AB系杂交,杂交子代自交,构建F

实施例4

纯合突变型繁殖能力分析:

对比了14个野生型AB系斑马鱼家系和13个纯合突变型家系的繁殖性能,发现纯合突变型斑马鱼在受精率、孵化率和畸形率上与野生型AB系斑马鱼家系无显著性差异(如图12所示)。

采用实施例1中获得的纯合突变型与野生型AB系杂交,杂交子代自交,构建F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方案对本发明作出了描述,若在本发明基础上作出一些修改或改进,而其并不偏离本发明之精神,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