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升降式移动接触网支持装置、移动接触网及操作方法

升降式移动接触网支持装置、移动接触网及操作方法

摘要

本发明涉及升降式移动接触网支持装置、移动接触网及操作方法,包括高度可变支撑机构和支持机构,所述支持机构直接或者间接的设置在高度可变支撑机构上;所述高度可变支撑机构的顶部与轨面之间的间距可变。移动接触网中若干高度可变支撑机构增长其顶部与轨面之间的间距,支持机构中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的高度上升;若干高度可变支撑机构缩短其顶部与轨面之间的间距,支持机构中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的高度下降。可以将整个支持机构下降不高于货运列车最高处的高度,这样在龙门吊吊装货物的时候,特别是移动接触网移动离火车车厢比较近的时候,可以有效的避免货物或者装卸工具碰撞到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为货物装卸提供了安全保障。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2757968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05-07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于海文;

    申请/专利号CN202110114048.5

  • 申请日2021-01-27

  • 分类号B60M1/20(20060101);

  • 代理机构

  • 代理人

  • 地址 122506 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四官营子镇两家村新房子组5098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0:55:46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移动接触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升降式移动接触网支持装置、移动接触网及操作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接触网中接触线和承力索不能完全的移动到铁路侧边,吊装作业的时候,需要从货场移动到移动火车上,龙门吊需要经过移动接触网的上方才能吊装到火车上,此时,移动接触网远高于车厢的高度,龙门吊吊装的货物通过移动接触网时,有安全隐患。在有些情况下,移动接触网的立柱与轨道比较近,移动接触网移动到非工作位,离火车车厢比较近,装卸货物时,容易碰到移动接触网上的承力索和/或接触线。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升降式移动接触网支持装置、移动接触网及操作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升降式移动接触网支撑装置,包括高度可变支撑机构和支持机构,还包括承力索和/或接触线,其中

所述承力索和/或接触线设置在支持机构上;所述支持机构直接或者间接的设置在高度可变支撑机构上;所述高度可变支撑机构的顶部与轨面之间的间距可变。

进一步的,所述高度可变支撑机构顶部与轨面之间的间距增长或者变短,使得所述支持机构中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的高度上升或者下降。

进一步的,所述高度可变支撑机构带动整体的所述支持机构下降后,接触线和/或承力索的水平高度能够不高于货运列车最高处的水平高度。

进一步的,所述支持机构下降后,接触线和/或承力索的水平高度不高于货运列车最高处的水平高度;

进一步的,可升降式支持机构下降后,接触线和/或承力索能够不高于地面或者人工建筑基坑的上表面。

进一步的,所述支持机构上升后,接触线和/或承力索的最高水平高度在6.45米左右。或者在6.45米以上。

进一步的,所述高度可变支撑机构的顶部与轨面之间的间距可变,采用的设置机构为:所述高度可变支撑机构包括伸缩式支撑机构,所述伸缩式支撑机构伸长带动支持机构上升,所述伸缩式支撑机构回缩带动支持机构下降。

进一步的,所述高度可变支撑机构包括伸缩式立柱,所述伸缩式立柱伸长带动支持机构上升,所述伸缩式立柱回缩带动支持机构下降。

进一步的,所述伸缩式立柱的驱动设置方式为:

包括一个以上的推动机构;以及多级可升降立柱;

利用一个以上的推动机构驱动多级可升降立柱上升或者下降。

进一步的,包括至少一级推动机构,利用至少一级推动机构推动多级可升降支撑立柱上升或下降。

进一步的,所述伸缩式立柱的驱动设置方式为:

包括第一推动机构和第二推动机构;所述第一推动机构的输出方向与第二推动机构的输出方向相反;

还包括第一级立柱、第二级立柱和第三极立柱;其中

所述第一推动机构的输出端与第一级立柱铰接,第一推机构的筒体直接或者间接的与第二级立柱铰接;第二推动机构的输出端与第三级立柱铰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二推动机构采用液压推杆、电动推杆或者气动推杆中的一种。

进一步的,地面开设有基坑,所述伸缩式立柱设置在基坑中。

进一步的,所述高度可变支撑机构的顶部与轨面之间的间距可变,采用的设置机构为:所述高度可变支撑机构包括多级升降机构,所述多级升降机构上升或者下降,带动直接或者间接设置的支持机构上升或者下降。

进一步的,多级升降机构的设置方式:

多级升降机构中的下端部设置在地面以下或者人工建筑基坑内;

多级升降机构中至少一级设置在地面以下或者人工建筑基坑内;或者

多级升降机构中至少最下面一级中的部分本体设置在地面以下或者人工建筑基坑内。

进一步的,多级升降机构下降后,接触线和/或承力索能够不高于地面或者不高于人工建筑基坑上表面。

进一步的,所述多级升降机构包括多级升降气缸、多级伸缩油缸、电动升降杆或者液压升降杆中的一种。

进一步的,所述高度可变支撑机构的顶部与轨面之间的间距可变,采用的设置机构为:所述高度可变支撑机构与底座活动连接,所述高度可变支撑机构具有竖直状态和倾倒状态。

进一步的,还包括推拉机构,所述推拉机构用于推动所述高度可变支撑机构处于竖直状态,或者所述推动机构用于拉动所述所述高度可变支撑机构放倒处于倾倒状态。

进一步的,所述推动机构采用电动推动机构、电驱动机构、气动推动机构或者液压推动机构。

进一步的,所述高度可变支撑机构的顶部与轨面之间的间距可变,采用的设置机构为:

包括位于地面之下设置容纳空间,所述高度可变支撑机构被驱动能够在容纳空间中上升或者下降,实现所述高度可变支撑机构的顶部与轨面之间的间距可变。

进一步的,还包括升降驱动机构,

所述升降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高度可变支撑机构下降容纳进入容纳空间,使得所述高度可变支撑机构顶部与轨面之间的间距变短,带动支持机构下降。

所述升降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高度可变支撑机构上升,得所述高度可变支撑机构顶部与轨面之间的间距增长,带动支持机构上升。

进一步的,包括电机、电动推动装置或液压推动装置;采用所述电机、所述电动推动装置或者所述液压推动装置驱动高度可变支撑机构上升或者下降。

进一步的,所述高度可变支撑机构采用支撑立杆,所述支撑立杆能设置在容纳空间中,所述支撑立杆上升,使得支撑立杆顶部与轨面之间的间距增长,带动支持机构上升;

所述支撑立杆上升下降,使得支撑立杆顶部与轨面之间的间距变短,带动支持机构下降。

进一步的,包括电机、电动推动装置、电动驱动或液压推动装置;采用所述电机、所述电动推动装置或者所述液压推动装置驱动支撑立杆上升或者下降。

进一步的,还包括移动机构,所述支持机构直接或者间接的设置移动机构上,所述移动机构能够带动所述支持机构在可变支撑机构上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移动机构能够带动所述支持机构在可变支撑机构上移动的驱动方式采用如下设置结构:

第一种:采用电机、电动推杆,液压推杆或者气动推杆驱动所述移动机构带动所述支持机构在可变支撑机构上移动;

第二种:采用齿条和齿轮啮合的方式驱动所述移动机构带动所述支持机构在可变支撑机构上移动;

第三种:包括丝杆,移动机构设置在丝杆上,所述丝杆转动带动所述移动机构移动;

第四种:包括电机和链条,所述电机驱动链条转动带动移动机构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高度可变支撑机构上设置有用于辅助移动机构在移动的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包括滑道、滑槽、滑轨、轨道或者限位架,所述移动机构在滑道、滑槽、滑轨、轨道或者限位架中移动。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移动接触网,该移动接触网采用若干上述的升降式移动接触网支撑装置;若干高度可变支撑机构增长其顶部与轨面之间的间距,支持机构中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的高度整体上升;若干高度可变支撑机构缩短其顶部与轨面之间的间距,支持机构中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的高度整体下降。

进一步的,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的高度下降后,接触线和/或承力索的水平高度不高于货运列车最高处的的水平高度。

进一步的,所述移动接触网中至少一根高度可变支撑机构的底部低于地面设置,或者

所述移动接触网中至少一根高度可变支撑机构设置在建筑工事/建筑基坑中。

进一步的,接触线和/或承力索的高度下降后,接触线和/或承力索的水平高度能够不高于地面或者不高于建筑工事/建筑基坑的上表面。

优选的,移动接触网两端设置结构:

第一种设置结构为:移动接触网至少一端设置门架,门架上设置有移动小车和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用于驱动移动小车在门架的横梁上移动带动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移动;

第二种设置结构为:移动接触网至少一端设置坠砣,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直接或者间接的作用在坠砣上;或者

第三种设置结构为:移动接触网至少一端设置弹簧机构,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直接或者间接的作用在弹簧机构上;

第四种设置结构为:移动接触网至少一端设置拖拽机构,所述拖拽机构提供的拉力直接或者间接的作用在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上;或者

第五种设置机构为:移动接触网的两端采用第一种至第四种中任意两两组合。

本发明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移动接触网操作方法,采用上述的移动接触网,操作步骤如下:

所述支持机构带动接触线和/或承力索往非工作位移动;

接触线和/或承力索往非工作位移动的过程中,或者已移动到非工作位后;

所述高度可变支撑机构顶部与轨面之间的间距变短,带动支持机构下降,所述高度可变支撑机构带动所述支持机构下降后,接触线和/或承力索与轨面的水平高度能够不高于货运列车最高处与轨面的水平高度;或者触线和/或承力索能够不高于地面或者人工建筑基坑的上表面。

本发明第四方面一种移动接触网操作方法,采用上述的移动接触网,操作步骤如下:

所述高度可变支撑机构顶部与轨面之间的间距增长,带动支持机构上升;

所述支持机构高度上升的过程中,或者高度上升至原下降起始点后;

所述支持机构带动接触线和/或承力索往到工作位移动。

相对于现有相关技术,本发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采用升降式移动接触网支持装置,所述高度可变支撑机构的顶部与轨面之间的间距可变,来降低或者升高移动接触网中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的水平高度;本技术采用下沉式移动接触网,来降低移动接触网中承力索、接触线及支柱的水平高度,可以将整个接触网下降,这样在吊装大型货物的时候,可以有效的避免货物或者装卸设备碰撞到承力索、接触线及立柱,为货物装卸提供了安全保障。

2、本技术提供的方案,机构可靠,能够有效的保证移动接触网的正常运行,特别是采用了如本方案提供的下沉式移动接触网支持装置,可以有效解决电气化货场装运难题,大大提高效率,提高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伸缩式支撑机构工作位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伸缩式支撑机构非工作位结构示意图;

图3A是本发明伸缩式立柱示意图之一;

图3B是本发明伸缩式立柱示意图之二;

图3C是本发明伸缩式立柱示意图之三;

图4是本发明带有基坑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分段式多级升降机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电动升降杆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与底座活动连接工作位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与底座活动连接非工作位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具有容纳空间实施一;

图10是本发明支撑立杆实施例之一;

图11是本发明支撑立杆实施例之二;

图12是本发明采用齿条和齿轮啮合实施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采用丝杆实施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电机和链条实施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移动接触网示意图之一;

图16是本发明移动接触网示意图之一;

图17是本发明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位于地面之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高度可变支撑机构;2、支持机构;3、承力索;4、接触线;5、货运列车;6、较低升降单元;7、较高升降单元;8、电动升降杆;9、底座;10、连接件;11、推拉机构;12、地面;13、容纳空间;14、支撑立杆;15、电机;16、电动推动装置;17、移动机构;18、齿条;19、齿轮;20、丝杆;21、链条;22、主动链轮;23、从动链轮;24、滑轨;25、坠砣;26、弹簧机构;27、伸缩式立柱;28、第一推动机构;29、第一推动机构;30、第一级立柱;31、第二级立柱;32、第三极立柱;33、基坑;H、高度可变支撑机构的顶部与轨面之间的间距;34、一级推动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发明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发明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升降式移动接触网支撑装置,包括高度可变支撑机构1和支持机构2,还包括承力索3和/或接触线4,其中

所述承力索3和/或接触线4设置在支持机构上;所述支持机构直接或者间接的设置在高度可变支撑机构上;所述高度可变支撑机构的顶部与轨面之间的间距H可变。

本实施例中,所述高度可变支撑机构顶部与轨面之间的间距增长或者变短,从而带动支持机构上升或者下降,使得所述支持机构中承力索3和/或接触线4的高度上升或者下降。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述高度可变支撑机构带动整体的所述支持机构下降后,接触线4和/或承力索3的水平高度能够不高于货运列车5最高处的水平高度。本发明中所述支持机构下降后的,接触线4和/或承力索3的水平高度不高于货运列车5最高处的水平高度;或者可升降式支持机构下降后,接触线和/或承力索能够不高于地面或者人工建筑基坑的上表面。

优选的,所述支持机构上升后,接触线4和/或承力索3的最高水平高度在6.45米左右。

具体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高度可变支撑机构的顶部与轨面之间的间距可变,采用的设置机构为:所述高度可变支撑机构包括伸缩式支撑机构,所述伸缩式支撑机构伸长带动支持机构上升,所述伸缩式支撑机构回缩带动支持机构下降。本实施例中较高升降单元7容纳在较低升降单元6中。图1中支持机构处于工作位(处于铁路的上方,货运列车5受电弓能够接触线4上取电),本实施例中支持机构采用转动的方式将承力索3和或接触线4移动到非工作位(铁路的一侧边),支持机构可以采用水平转动的方式,有可以采用伸缩式的支持机构带动承力索3和或接触线4在工作位或者非工作位之间切换。图2是本实施支持机构带动承力索3和或接触线4摆动到非工作位后,伸缩式支撑机构回缩后的结构示意图,此种情况下,接触线4和/或承力索3的水平高度能够不高于货运列车5最高处的水平高度。

如图3A或者图3B所示,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高度可变支撑机构的顶部与轨面之间的间距可变,采用的设置机构为:所述高度可变支撑机构包括伸缩式立柱,所述伸缩式立柱伸长带动支持机构上升,所述伸缩式立柱回缩带动支持机构下降。

本实施例中伸缩式立柱的驱动设置方式为:

包括一个以上的推动机构;以及多级可升降立柱;

利用一个以上的推动机构驱动多级可升降立柱上升或者下降。

本实施例中包括至少一级推动机构,利用至少一级推动机构推动多级可升降支撑立柱上升或下降。

如图3B所示,提供一种采用一级推动机构34推动多级可升降支撑立柱的示意图。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伸缩式立柱的驱动设置方式为:包括第一推动机构28及捆绑安装的第二推动机构29(如图3C中C点所示);所述第一推动机构的输出方向与第二推动机构的输出方向相反;

还包括第一级立柱30、第二级立柱31和第三极立柱32;所述第一推动机构的输出端与第一级立柱铰接(如图3C中A点所示),第一推机构的筒体与第二级立柱铰接(如图3C中D点所示);第二推动机构的输出端与第三级立柱铰接(如图3C中B点所示)。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二推动机构采用液压推杆、电动推杆或者气动推杆中的一种。如图4所示,地面开设有基坑33,所述伸缩式立柱插设在基坑中。

具体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中,所述高度可变支撑机构的顶部与轨面之间的间距可变,采用的设置机构为:所述高度可变支撑机构包括多级升降机构,所述多级升降机构上升或者下降,带动直接或者间接设置的支持机构上升或者下降。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多级升降机构的设置方式:

多级升降机构中的下端部设置在地面以下或者人工建筑基坑内;

多级升降机构中至少一级设置在地面以下或者人工建筑基坑内;或者

多级升降机构中至少最下面一级中的部分本体设置在地面以下或者人工建筑基坑内。

本实施例中多级升降机构下降后,接触线和/或承力索能够不高于地面或者不高于人工建筑基坑上表面。将多级升降机构下降到地面以下,或者容纳在基坑中,这样就不会妨碍地面作用,最好的好处是高度可变支撑机构也下降收缩,这样就完全让出空间,龙门吊吊装作业的时候,横跨接触网时就完全避免了碰撞等不安全情况发生,现有的接触网系统中并未有如此的设计,本申请人通过自身技术的不断革新,提出的解决方案完全解决了现有相关技术中存在缺陷,且该技术也并未有相关的技术文献有过公开。

上述实施例一及附图1和附图2也是属于多级升降机构,本实施例中还提供另一种多级升降机构的实施方式,如图5所示,采用分段式的多级升降单元,较低升降单元6与较高升降单元7在其侧面连接。优选的,所述多级升降机构包括多级升降气缸、多级伸缩油缸、电动升降杆8或者液压升降杆中的一种。如图6所示提供的是一种电动升降杆8的实施方式。电动升降杆8的底部具有底座9。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可以在底座9里面设置减速电机来驱动杆子升降,从而带动支持机构上升或者下降。

具体实施例三: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高度可变支撑机构的顶部与轨面之间的间距可变,采用的设置机构为:所述高度可变支撑机构与底座9活动连接,在底座9上设置连接件10,通过连接件10使得高度可变支撑机构与底座9活动连接。所述高度可变支撑机构具有竖直状态和倾倒状态。

本实施例中包括推拉机构11,如图7所示,所述推拉机构用于推动所述高度可变支撑机构处于竖直状态,或者如图8所示,所述推动机构还用于拉动所述所述高度可变支撑机构放倒处于倾倒状态。所述推动机构采用电动推动机构或者液压推动机构。所述推动机构至少采用电动推动机构、电驱动机构、气动推动机构或者液压推动机构。

具体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中,所述高度可变支撑机构的顶部与轨面之间的间距可变,采用的设置机构为:

如图9所示,包括位于地面之下设置容纳空间13,所述高度可变支撑机构被驱动能够在容纳空间中上升或者下降,实现所述高度可变支撑机构的顶部与轨面之间的间距可变。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升降驱动机构,所述升降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高度可变支撑机构下降容纳进入容纳空间,使得所述高度可变支撑机构顶部与轨面之间的间距变短,带动支持机构下降。所述升降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高度可变支撑机构上升,得所述高度可变支撑机构顶部与轨面之间的间距增长,带动支持机构上升。

优选的,本实施例中采用电机、电动推动装置16或液压推动装置;采用所述电机、所述电动推动装置16或者所述液压推动装置驱动高度可变支撑机构上升或者下降。

具体实施例五:

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高度可变支撑机构采用支撑立杆,所述支撑立杆能设置在容纳空间中,所述支撑立杆上升,使得支撑立杆顶部与轨面之间的间距增长,带动支持机构上升;所述支撑立杆上升下降,使得支撑立杆顶部与轨面之间的间距变短,带动支持机构下降。如图8在一侧采用一个电机来提拉,当然也可以在另一侧在增设一个电机,采用两个电机来提拉。

优选的,本实施例中采用电机、气动推动装置、电动推动装置16或液压推动装置;采用所述电机、所述气动推动装置、所述电动推动装置16或者所述液压推动装置驱动支撑立杆上升或者下降。

比如,如图11所示,采用电动推动装置16或液压推动装置在支撑立杆的底部推动支撑立杆上升或者下降。当然在底部可以设置液压站,或者液压推动装置设置在支撑立杆底部内容也行。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还可以设置移动机构17,所述支持机构直接或者间接的设置移动机构17上,所述移动机构17能够带动所述支持机构在可变支撑机构上移动。

优选的,所述移动机构17能够带动所述支持机构在可变支撑机构上移动的驱动方式采用如下设置结构:

第一种:采用电机、电动推杆,电动驱动、液压推杆或者气动推杆驱动所述移动机构17带动所述支持机构在可变支撑机构上移动;

如图12所示,第二种:采用齿条18和齿轮19啮合的方式驱动所述移动机构17带动所述支持机构在可变支撑机构上移动;

如图13所示,第三种:包括丝杆20,移动机构17设置在丝杆20上,所述丝杆转动带动所述移动机构17移动;

如图14所示,第四种:包括电机15和链条21,还包括主动链轮22和从动链轮23,主动链轮设置在电机上,所述电机驱动链条转动带动移动机构17移动。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所述高度可变支撑机构上设置有用于辅助移动机构17在移动的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包括滑道、滑槽、滑轨、轨道或者限位架,所述移动机构17在滑道、滑槽、滑轨24、轨道或者限位架中移动。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图12至图14的驱动形式,可以设置在图1至图11中提供的高度可变支撑机构中,这里只是对驱动方式进行说明,并不是对权利要求范围的限定。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移动接触网,该移动接触网采用若干上述的升降式移动接触网支撑装置;若干高度可变支撑机构增长其顶部与轨面之间的间距,支持机构中承力索3和/或接触线4的高度整体上升;若干高度可变支撑机构缩短其顶部与轨面之间的间距,支持机构中承力索3和/或接触线4的高度整体下降。移动接触网中承力索和或接触线在高度方向整体上升或者整体下降的技术方案也是属于本领域技术革新,其改变了传统的运作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解决方案,直接或者间接的提升了大型装卸货运站运作效率,保障了作用安全,申请人本次研发的技术,已筹备在国内某大型货运站,进行安装作业,申请人相信该技术的投产使用,将更进一步的保障装卸作业的安全,提升工作效率。

优选的额本移动接触网中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的高度下降后,接触线和/或承力索的水平高度不高于货运列车最高处的的水平高度;或者

接触线和/或承力索能够不高于地面或者人工建筑基坑的上表面。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包括基坑,所述移动接触网设置在基坑中,接触线和/或承力索的高度下降后,接触线和/或承力索的水平高度能够不高于地面或者人工建筑基坑的上表面。可以参照图17。

优选的,移动接触网两端设置结构:

如图15所示,第一种设置结构为:本实施例中,移动接触网两端设置坠砣25,承力索3和/或接触线4的两端直接或者间接的作用在坠砣上;本实施例中所有高度可变支撑机构处于工作位状态。或者

如图16所示,第二种设置结构为:本实施例中,移动接触网两端设置弹簧机构26,承力索3和/或接触线4的两端直接或者间接的作用在弹簧机构上。图14所示,所有高度可变支撑机构下沉后,位于非工作位的整体示意图。

如图17所示,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在铁路的侧边开设基坑,长条状的基坑33,将高度可变支撑机构设置在基坑中,本实施例中,接触线和/或承力索能够不高于地面或者人工建筑基坑的上表面。(这里的人工建筑基坑的上表面可以理解为基坑的上端面),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的下降后的位于地面12以下,这样在龙门吊吊装货物的时候,特别是移动接触网移动到非工作位,离火车车厢比较近的时候,可以有效的避免货物或者装卸工具碰撞到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为货物装卸提供了安全保障。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图17旨在说明承力索和或接触线能够下降到地面或者人工建筑基坑的上表面以下,图17中给出可升降式支持机构只是一种示例说明,并不是对本发明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定。

优选的,图中未示出,第三种设置结构为:移动接触网至少一端设置弹簧机构,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直接或者间接的作用在弹簧机构上;

第四种设置结构为:移动接触网至少一端设置拖拽机构,所述拖拽机构提供的拉力直接或者间接的作用在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上;或者

第五种设置机构为:移动接触网的两端采用第一种至第四种中任意两两组合。

本实施例中是利用支持机构带动承力索3和/或接触线4移动到工作位或者移动到非工作位,本发明中所述高度可变支撑机构的顶部与轨面之间的间距可变,来抬升或者降低支持机构的水平高度,从而来降低或者升高移动接触网中承力索3和/或接触线4的水平高度,可以将整个支持机构下降不高于货运列车5最高处高度,这样在龙门吊吊装货物的时候,特别是移动接触网移动到非工作位,离火车车厢比较近的时候,可以有效的避免货物或者装卸工具碰撞到承力索3和/或接触线4,为货物装卸提供了安全保障。

本发明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移动接触网操作方法,采用上述的移动接触网,操作步骤如下:

所述支持机构带动接触线和/或承力索往非工作位移动;

接触线和/或承力索往非工作位移动的过程中,或者已移动到非工作位后;

所述高度可变支撑机构顶部与轨面之间的间距变短,带动支持机构下降,所述高度可变支撑机构带动所述支持机构下降后,接触线和/或承力索与轨面的水平高度能够不高于货运列车最高处与轨面的水平高度。或者,接触线和/或承力索能够不高于地面或者人工建筑基坑的上表面。

本发明第四方面一种移动接触网操作方法,采用上述的移动接触网,操作步骤如下:

所述高度可变支撑机构顶部与轨面之间的间距增长,带动支持机构上升;

所述支持机构高度上升的过程中,或者高度上升至原下降起始点后;

所述支持机构带动接触线和/或承力索往到工作位移动。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包括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