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一种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中药组合物,所述中药组合物包含如下重量份的组分:黄连5~435份、肉桂1~87份、吴茱萸2~217份、白芥子3~261份。本发明的药贴与现有技术治疗手段相比,采用中药外贴敷刺激穴位,对治疗消化疾病有着重要作用。本发明的药贴可协同治疗因中焦气机阻滞、脾胃升降失常所导致的消化疾病或症状,简便易行、疗效显著、安全可靠、精准给药、适用性强。本发明的药贴可有效地疏调气机、经络阴阳,不服药、不打针、减少服用或停服其它内服药后能保持气机通畅,改善痞满、反胃、呃逆、呕吐等消化道症状,使患者安神宁心,其睡眠质量也得到提高。

著录项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属于中药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病、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糜烂性,萎缩性)、胃息肉、肠易激综合征、慢性结肠炎、便秘、肠息肉、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脂肪肝、胆囊炎、消化道出血、肠梗阻、急性胰腺炎等消化疾病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因其多为慢性病,疾病复发率高,缠绵难愈,且能够进行性发展的特点,该类疾病治疗及服用药物时间长,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常会产生失眠、焦虑等并发症。目前有中、西医两种治疗方案,西医主要以抑酸护胃、调节胃肠功能、促进胃肠动力、保护胃肠黏膜、调节肠道菌群、护肝等对症治疗为主,中医则根据辨证论治制定内服中药方案,同时辅以穴位贴敷、耳穴压豆、穴位埋线、穴位注射、针灸、封包、中频治疗等中医特色疗法,在治疗此类疾病上亦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穴位贴敷疗法属于中医外治法,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把药物研成细末,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清凉油、植物油等调成糊状,或用呈凝固状的油脂(如凡士林等)、黄醋、米饭、枣泥等制成软膏、丸剂或饼剂,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或将药末散于膏药上,再直接贴敷穴位或患处,利用药物刺激穴位,激发机体自身免疫的调节功能,具有无胃肠道毒副作用、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起效快、疗效好等优势,并可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病、慢性胃炎(糜烂性,萎缩性)、肠易激综合征、慢性结肠炎、便秘等慢性消化系统疾病,以及产生失眠、焦虑等并发症的患者,常需要长时间的治疗。针对此类患者,西药治疗效果欠佳,病情极易反复,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如头晕嗜睡、消化不良等。常用的镇静催眠药亦只能用于短期治疗,长期应用有耐药性和成瘾性等缺点,不仅容易产生生理和心理依赖,而且可导致步态不稳、记忆力受损等不良反应,停药后易复发,临床使用受到一定的限制。中药内服有一定的疗效,但煎煮中药不方便,中药口感差,对于缓解期患者不易坚持治疗,且医疗费用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用于协同治疗因中焦气机阻滞、脾胃升降失常所导致的消化疾病或症状,如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病、失眠,亦可辅助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糜烂性,萎缩性)、胃息肉、肠易激综合征、慢性结肠炎、便秘、肠息肉、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脂肪肝、胆囊炎、消化道出血、肠梗阻、急性胰腺炎等消化疾病,以及与胃痛、痞满、反胃、呃逆、呕吐、黄疸、鼓胀、腹痛、泄泻、痢疾、便秘等相关的病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中药组合物,所述中药组合物包含如下重量份的组分:黄连5~435份、肉桂1~87份、吴茱萸2~217份、白芥子3~261份。

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中,所采用的各味中药材的功效和作用为:

黄连,味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治疗湿热中阻、脘痞呕恶,泻痢腹痛,热病高热,心烦失眠,胃热呕吐,肝胃失和、吞酸、血热出血等。本品主要含生物碱,其主要成分为小檗碱、黄连碱、甲基黄连碱、掌叶防己碱等,对志贺氏、弗氏痢疾杆菌、霍乱弧菌等有较强抑制作用,亦对各型流感病毒有直接抑制作用,有解热、抗炎、抗肿瘤、利胆、抗胃溃疡等作用。

肉桂,味辛、甘,热,归肾、脾、心、肝经。功效: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用于肾阳虚证,寒凝血滞的脘腹冷痛,寒湿痹痛,胸痹,寒疝腹痛,寒凝血滞的痛经,经闭等。本品主要含挥发油(桂皮油)1%-2%,油中主要成分为桂皮醛,其它尚含肉桂醇、肉桂醇醋酸酯、肉桂酸、醋酸苯丙酯、桂皮苷、阿拉伯木聚糖等。肉桂水提物和醚提物有保护胃黏膜和抗溃疡作用,缓解胃肠痉挛疼痛。桂皮油、桂皮醛、肉桂酸钠具有镇静、镇痛、解热和抗惊厥作用。桂皮油有强大杀菌作用,对革兰阳性菌比阴性菌好,此外,还有促进胆汁分泌的作用。

吴茱萸,味辛、苦,热,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功效:散寒止痛,疏肝降逆,助阳止泻。用于治疗寒滞肝脉诸痛,脘腹冷痛,呕吐吞酸,虚寒泄泻等。本品主要含挥发油,油中主要为吴茱萸烯、罗勒烯、月桂烯、吴茱萸内酯、吴茱萸内酯醇等。又含生物碱,即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等。本品水煎剂又止呕、抗溃疡、保肝作用。吴茱萸苦素和挥发油有健胃作用,吴茱萸碱、异吴茱萸碱及吴茱萸内酯有镇痛作用,此外,还有抗菌、抗病毒作用。

白芥子,味辛,温,归肺经。功效:温肺化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用于寒痰雍肺,悬饮,痰湿阻滞经络之肢体关节肿痛,本品辛散温通,利气机,通经络,含芥子苷、芥子碱、芥子酶等,其水浸剂对皮肤有抑制作用,芥子苷水解后的产物有较强的刺激作用。

几味药共用在穴位的皮肤表面贴敷而起调节中焦气机、经络阴阳作用。涌泉穴,为全身腧穴的最下部,为足少阴肾经井穴,是阳经与阴经相接续的要穴,具有调和阴阳的作用。《黄帝内经》曰:“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水生木,肾阴能滋养肝阴,助降肝火。黄连善清心胃之火,又清肝热,每与肉桂同用,治疗心肾不交、夜不能寐。本发明药贴中黄连、肉桂合用加强了交通心肾、泄火降逆、引火归原的作用。

黄连苦寒泄火,亦可清胃止呕,吴茱萸辛散苦泄,辛热温散,苦热能燥,既可散肝经之寒邪而止痛,又可疏肝下气而降逆,常与黄连配伍,开郁散结,火郁发之,治疗肝火犯胃、胁肋胀痛,肝胃不和所致的呕吐吞酸等症。且吴茱萸辛热反佐以制黄连之寒,二药巧合辛苦,妙用寒热,泄火而不凉遏气机,宣郁则使火热易清,泄肝胃之火而降逆散结。

肉桂性纯阳温散,善补命门之火,益阳消阴,并能引火归源,每与吴茱萸等散寒止痛药同用,治疗寒疝腹痛。白芥子外用对皮肤有温热刺激感,属辛香走窜极强的引经药物,可以起到刺激穴位的作用。几味药共用贴敷在穴位可使机体的阴阳趋于平衡,从而治疗消化疾病。

中焦气机阻滞、脾胃升降失常可导致痞满、反胃、呃逆、呕吐等诸多症状,同时,患有消化疾病的患者常常亦会产生失眠、焦虑等并发症,多与经络气机逆乱、阳不入阴相关,在脾胃病伴发的失眠症中,即足阳明胃经不得入于手少阴心经,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治疗能够有效地调节中焦气机,安神宁心、调和阴阳,使脏腑阴阳得以相互交济,三焦气机得以调节,从而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

作为本发明所述中药组合物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中药组合物包含如下重量份的组分:黄连435份、肉桂87份、吴茱萸217份、白芥子261份。

作为本发明所述中药组合物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消化系统疾病包含具有失眠并发症的消化系统疾病、具有口腔溃疡并发症的消化系统疾病。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上述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各原料按配比混合,研末粉碎成细粉,混合均匀,过筛,即得中药组合物。

作为本发明所述制备方法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过筛的目数为100目。

第三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药物制剂,所述药物制剂由上述中药组合物与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制成。

作为本发明所述药物制剂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药物制剂的剂型为片剂、颗粒剂、胶囊剂、合剂、丸剂、滴丸、固体分散剂或贴剂。

第四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药贴,所述药贴包含上述中药组合物。

作为本发明所述药贴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药贴还包括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

第五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上述药贴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向中药组合物中加入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调成糊状,每次取20g,制成大小约2.5cm×2.5cm、厚度约0.3cm的药膏制成药芯待用,然后用医用胶布将药芯进行固定,制得药贴。

优选地,所述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为水或蜂蜜。

本发明药贴的使用方法为:对患者涌泉穴进行穴位贴敷治疗,每日1次,每次治疗时间大于6小时,连续治疗4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的药贴与现有技术治疗手段相比,采用中药外贴敷刺激穴位,对治疗消化疾病有着重要作用。药物通过皮肤表面结构角质层及表皮,从细胞外液迅速地弥散入血液循环,此外,皮肤附属器汗腺、毛囊、皮脂腺也是药物吸收的通道。本发明的药贴可协同治疗因中焦气机阻滞、脾胃升降失常所导致的消化疾病或症状,简便易行、疗效显著、安全可靠、精准给药、适用性强。本发明的药贴可有效地疏调气机、经络阴阳,不服药、不打针、减少服用或停服其它内服药后能保持气机通畅,改善痞满、反胃、呃逆、呕吐等消化道症状,使患者安神宁心,其睡眠质量也得到提高。本发明有利于补充临床治疗方法,提高临床治愈率,同时避免产生长期服用西药的毒副作用,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用药依从性。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好地说明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一种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中药组合物,所述中药组合物包含如下重量份的组分:黄连435份、肉桂87份、吴茱萸217份、白芥子261份。

一种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药贴,所述药贴包含上述中药组合物。

本实施例药贴的制备方法为:

S1、将所述原料药物混合,研磨成粉碎成细粉;

S2、将上述处理的混合物混合均匀,过100目筛;

S3、加入可行的辅料如加入适量的水及蜂蜜,调成糊状;

S4、每次取20g,制成大小约2.5cm×2.5cm、厚度约0.3cm的药膏制成药芯待用,医用胶布将药芯进行固定,制得药贴。

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得到的药贴已在临床上使用,近5年使用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实施例2

一种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中药组合物,所述中药组合物包含如下重量份的组分:黄连5份、肉桂1份、吴茱萸2份、白芥子3份。

一种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药贴,所述药贴包含上述中药组合物。

本实施例药贴的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3

一种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中药组合物,所述中药组合物包含如下重量份的组分:黄连200份、肉桂50份、吴茱萸100份、白芥子100份。

一种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药贴,所述药贴包含上述中药组合物。

本实施例药贴的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4对治疗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将2012年1月-2013年12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或门诊患者共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0例,对照组,男7例,女13例,平均年龄40.2岁;治疗组,男8例,女12例,平均年龄38.5岁。

1.2诊断标准

1.2.1西医诊断标准:①有不少于3个月的烧心、反酸、反胃、胸骨后疼痛等GERD症状;②胃镜检查食管黏膜正常,未发现食管黏膜糜烂、溃疡、Barrett食管等病变;③24小时食管pH监测有反流现象,并且与患者症状相关。

1.2.2中医辨证标准:辨证符合肝胃郁热证中医证候诊断标准(《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版),主症为脘胁胀满或胀痛、反酸、烧心、舌红苔

黄、脉弦数。次症为情志抑郁或烦躁易怒、口干口苦、胃脘嘈杂、大便秘结,以上主症3项,或主症2项加次症2项,即可诊断。

1.3病例纳入标准:符合西医诊断标准、中医辨证标准的患者。

1.4病例排除标准①心源性胸痛;②食管、贲门或腹部手术病史;③药物性食管炎,或者合并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肝胆胰疾病;④伴有其他系统、全身疾病者;⑤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⑥精神病患者。

2研究方法

2.1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口服埃索美拉唑治疗,每次20mg,每日1次,晨起顿服,疗程为4周。治疗组采用外用实施例1的药贴治疗,外用实施例1的药贴(双侧涌泉穴)每日1次,每次>6h,疗程为4周。

2.2疗效判定标准

2.2.1食管测压采用ManoScan360 High-Resolution Manometry Model A120食管压力检测仪,收集食管下括约肌张力、食管远端波幅等数据。

2.2.2 24小时食管pH监测采用ManoScan-ZHigh-Resolution Impedance ModelA200 pH阻抗监测仪,经鼻置微型pH探头于食管下括约肌上方5cm固定,收集反流次数、计算DeMeester评分等数据。

2.2.3反流症状积分反酸、反胃、烧心分别记录程度和频率。①程度0分,无症状;1分,轻度,患者需注意方能感觉到;2分,中度,有症状但不影响日

常生活;3分,重度,有症状且影响日常生活。②频率0分,不发作;1分,每周发作1-3次;2分,每周发作4-6次;3分,每天发作。反流症状积分=程度+频率。

3.结果

3.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反流症状积分比较

表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反流症状积分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3.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食管测压比较

表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食管测压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3.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食管测酸比

表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食管测酸比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由表2~4可知,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反流症状积分、DeMeester评分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食管下括约肌张力、食管远端波幅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两项指标治疗前后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反流次数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结论

实施例1的药贴协同治疗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疗效显著,可能与其能增加食管下端括约肌压、增加食管远端波幅、减少反流次数有关。

实施例5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合并失眠的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将2012年6月-2014年6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或门诊患者共80例,其中,中医综合治疗组40例,男19例,女21例,平均年龄43.2岁;对照组40例,男17例,女23例,平均年龄42.6岁。

1.2纳入标准

1.2.1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符合罗马III的诊断标准:①主要表现为餐后饱胀感、早饱、上腹部疼痛或上腹部烧灼感中的1条或多条;②没有可以解释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疾病;③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

1.2.2失眠的诊断标准:①主诉或是入睡困难,或是难以维持睡眠,或是睡眠质量差;②这种睡眠紊乱每周至少发生3次并持续1个月以上;③日夜专注于失眠,过分担心失眠的后果;④睡眠质和/或量的不满意引起了明显的苦恼或影响了社会及职业功能。

1.3排除标准

①年龄小于18岁或大于60岁;②伴有其他胃、肠、肝、胆、胰等消化系统器质性病变以及肠易激综合征、胃食管反流病;③头颅MRI或CT检查有颅内器质性病变;④伴有其他系统、全身疾病者;⑤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⑥精神病患者。

2研究方法

2.1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餐前30min口服多潘立酮治疗,10mg/次,每日3次,疗程4周。中医综合治疗组采用口服中药汤剂加外用实施例1的药贴治疗,实施例1的药贴(双侧涌泉穴)每日1次,每次>6h,疗程为4周。

2.2疗效判定标准

2.2.1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评分:餐后饱胀、早饱、上腹痛、上腹烧灼感分别记程度和频率。①程度:0,无症状;1,轻度,患者需注意方能感觉到;2,中度,有症状但不影响日常生活;3,重度,有症状且影响日常生活。②频率:0,不发作;1,每周发作1~3次;2,每周发作4~6次,3,每天发作。评分=程度+频率,总分为24分。

2.2.2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标准:痊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5%;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疗效指数≥70%;有效:症状、体征均有好转,疗效指数≥30%;无效:达不到上述有效标准或恶化者。疗效指数=(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

2.2.3睡眠评分: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

2.2.4失眠疗效标准:根据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的减分率判定失眠疗效。痊愈:减分率>75%;显效:减分率50%~75%;有效:减分率25%~49%;无效:减分率<25%。减分率=(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

3.结果

3.1 2组治疗前后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评分比较

中医综合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评分均减少(P<0.05),但中医综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

表5中医综合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评分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3.2 2组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比较

中医综合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0%、82.5%,采用Ridit分析2组间差异P<0.05。

表6中医综合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3 2组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比较

中医综合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均减少(P<0.05),但中医综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

表7中医综合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3.4 2组失眠疗效比较

中医综合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7.5%、55.0%,采用Ridit分析2组间差异P<0.05。

表8中医综合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失眠疗效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由表5~8可知,2组治疗后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均减少(P<0.05),但中医综合治疗组更为显著,治疗失眠及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4.结论

实施例1的药贴协同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合并失眠的患者疗效显著。

实施例6临床案例

姓名:李某某,性别:男,年龄:44岁,患者因“反复右上腹痛1月余”于2018年01月31日至2018年02月05日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查感染八项:乙肝病毒表面抗原711.41IU/ml,乙肝病毒e抗原3.168S/C0,乙肝病毒核心抗体7.77S/C0。胃镜示:1.慢性浅表性胃炎合并糜烂2.反流性食管炎(A级)3.十二指肠球部溃疡(S2期),诊断为:1.慢性浅表性胃炎合并糜烂2.反流性食管炎(A级)3.十二指肠球部溃疡(S2期)4.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予抗病毒治疗,中药内服以益气健脾、清热利湿为法,方拟四君子合藿朴夏苓汤为主方加减。并配合外用实施例1的药贴(双侧涌泉穴)治疗,每日1次,每次>6h。经治疗后,患者右上腹痛症状较前有明显改善。

实施例7临床案例

姓名:黄某某,性别:女,年龄:78岁,患者因“反复腹痛2年余”于2017年11月29日至2017年12月07日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入院时症见:时有腹痛隐痛不适感,查体:腹部柔软,上腹部及左下腹轻压痛。诊断为:1.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2.直肠息肉3.肝囊肿(左叶)4.胆囊结石(多发)。住院期间予行肠镜下直肠息肉切除术,治疗上予抑酸护胃、调节肠道菌群等对症处理,中药内服以健脾益气,行气化痰为法,方以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并配合外用实施例1的药贴(双侧涌泉穴)治疗,每日1次,每次>6h。经治疗后,患者腹痛症状较前明显改善。2017年12月07日出院时已无腹痛症状。

实施例8临床案例

姓名:朱某某,性别:男,年龄:44岁,2017年05月12日查胃镜示:1、胃息肉(山田II型)2、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肠镜示:慢性结肠炎。患者因“反复剑突下隐痛1年余”于2017年07月03日至2017年07月05日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入院时症见:反复剑突下隐痛,饥饿时加重,无腹胀,偶有反酸暖气,进食不洁食物后易腹泻。诊断为:1.胃息肉2.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3.慢性结肠炎,住院期间予行胃镜下胃息肉切除术,治疗上予抑酸护胃等对症处理,中药以益气健脾,疏肝解郁为法,并配合外用实施例1的药贴(双侧涌泉穴)治疗,每日1次,每次>6h。经治疗后,患者已无明显剑突下隐痛、反酸嗳气、腹泻等症状。

最后所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