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滴灌带支管及使用该支管的滴灌带铺设方法

一种滴灌带支管及使用该支管的滴灌带铺设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滴灌带支管及使用该支管的滴灌带铺设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支管本体(3)和若干个插接管(1),所述支管本体(3)和插接管(1)均为管体,所述插接管(1)能够从支管本体(3)上穿过形成插接管(1)两端部在支管本体(3)外部,插接管(1)的部分管体置于支管本体(3)的内部,所述插接管(1)上设有进水口(2),所述进水口(2)在支管本体(3)的管体内部,铺设时将滴灌带支管和滴灌带毛管呈“井”字型铺设在地里。

著录项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业灌溉设备,具体涉及一种滴灌带支管及使用该支管的滴灌带铺设方法。

背景技术

农业生产中,滴灌模式种植作物,需要铺设滴管带,需要设置干管、支管和毛管,滴灌时,水依次经过干管和支管最后由毛管滴入田地。

在播种季时,需要将支管和毛管进行连接,目前基本是采取人工作业的方式进行,具体连接是通过三通进行连接,先在支管上开孔,将三通固定在支管上,之后将两个相反方向的毛管分别套设在三通的端部,通过拉环将毛管与三通固定,因此还出现了很多手工钳,用于安装毛管和三通;在收获季时,需要对毛管进行回收,还需要将毛管和三通分开,之后再通过滴灌带回收机机械化回收,但是分开毛管和支管的操作基本是人工操作。此外,由于三通和支管之间是硬链接,实际使用时,当有重物压住三通时还有可能损坏三通和支管的连接部。

因此,申请人提出了一种结构简单,连接方便,使用寿命长的滴灌带支管及铺设滴灌带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能使用多年的滴灌带支管及使用该支管的滴灌带铺设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滴灌带支管,其特征在于:包含支管本体(3)和若干个插接管(1),所述支管本体(3)和插接管(1)均为管体,所述插接管(1)能够从支管本体(3)上穿过形成插接管(1)两端部在支管本体(3)外部,插接管(1)的部分管体置于支管本体(3)的内部,所述插接管(1)上设有进水口(2),所述进水口(2)处于支管本体(3)的内部。

所述插接管(1)使用弹性材质制成,即管壁能够具有弹性,使得插接管(1)能够卡合在支管本体(3)上。

支管本体(3)较粗,插接管(1)较细,插接管(1)插在支管本体(3)后,使得形成的整体呈“丰”字型。

所述插接管(1)的两端呈楔形。

插接管(1)的管径小于支管本体(3)的管径,插接管(1)的管径外壁尺寸和毛管内径相等,并且略小,当毛管套设在插接管上时,水流不会将毛管冲脱。

插接管(1)和支管本体(3)连接方式如下:在支管本体(3)的管壁开设有通孔,插接管(1)从通孔穿过,形成部分插接管滞留在支管本体(3)内腔,插接管(1)的两端设在支管本体(3)的腔外,支管本体(3)管壁的通孔尺寸略小于插接管的外径,由于插接管(1)具有一定的弹性,可以从通孔穿过,防止插接管和支管本体(3)分离。

实际使用时:插接管(1)插接在支管本体(3)上,所形成的结构为“丰”字型,并且插接管(1)在支管本体(3)的间距是根据种植模式的行株距所决定。

一种滴灌带铺设方法,其特征在于:选择滴灌带支管,

所述滴灌带支管包含支管本体(3)和若干个插接管(1),所述支管本体(3)和插接管(1)均为管体,所述插接管(1)能够从支管本体(3)上穿过形成插接管(1)两端部在支管本体(3)外部,插接管(1)的部分管体置于支管本体(3)的内部,所述插接管(1)置于支管本体(3)上设有进水口(2),所述进水口(2)处于支管本体(3)内。

所述插接管(1)使用弹性材质制成,即管壁能够具有弹性,使得插接管(1)能够卡合在支管本体(3)上。

支管本体(3)较粗,插接管(1)较细,插接管(1)插在支管本体(3)后,使得形成的整体呈“丰”字型。

所述插接管(1)的两端呈楔形。

插接管(1)的管径小于支管本体(3)的管径,插接管(1)的管径外壁尺寸和毛管内径相等,并且略小,当毛管套设在插接管上时,水流不会将毛管冲脱。

插接管(1)和支管本体(3)连接方式如下:在支管本体(3)的管壁开设有通孔,插接管(1)从通孔穿过,形成部分插接管滞留在支管本体(3)内腔,插接管(1)的两端设在支管本体(3)的腔外,支管本体(3)管壁的通孔尺寸略小于插接管的外径,由于插接管(1)具有一定的弹性,可以从通孔穿过,防止插接管和支管本体(3)分离。

具体铺设方法如下:将滴灌带支管沿条田横向铺设,之后将滴灌带毛管沿条田纵向铺着,所述滴灌带支管和滴灌带毛管呈“井”字型铺设在地里,在滴灌带支管两侧的滴灌带毛管的管壁上设有切口,该切口将毛管内外连通,之后将插接管(1)从该切口处插入滴灌带毛管内,使得插接管(1)部分置于滴灌带毛管(4)内,切口的间距小于插接管(1)的长度,大于支管本体(3)的宽度。

滴灌带支管设在滴灌带毛管(4)的下方或者下方,所述上方下方是指交叉部位。

所述插接管(1)能够密封式贴合在滴灌带毛管(4)的内壁。

实际使用时,通过播种了联合作业机,实现播种铺管,之后将支管铺设在毛管上方,在毛管上开有切口,并将插接管插接在滴灌带毛管的切口处,由于插接管的外径和毛管的内径能够紧密连接,在滴水时,不会将毛管冲脱;当需要回收毛管时,由于毛管设在支管上方,也并不需要人工预先作业,直接使用滴灌带回收机回收即可,当遇到毛管和支管的交叉处时,毛管在卷盘上,能够将插接管带起,使毛管脱落,而无需人工先将毛管和支管之间的连接三通取下进行收管,并且也省去了回收时断带重新连接的问题。省时省力的同时,支管还能够反复使用,降低三通接头的使用数量,降低种植成本。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结构简单,连接方便,使用寿命长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4是使用状态水流向示意图。

图5是滴灌带铺设示意图。

图中所示:1是插接管,2是进水口,3是支管本体,4是滴灌带毛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

实施例1: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滴灌带支管,

一种滴灌带支管,其特征在于:包含支管本体(3)和若干个插接管(1),所述支管本体(3)和插接管(1)均为管体,所述插接管(1)能够从支管本体(3)上穿过形成插接管(1)两端部在支管本体(3)外部,插接管(1)的部分管体置于支管本体(3)的内部,所述插接管(1)置于支管本体(3)上设有进水口(2),所述进水口(2)处于支管本体(3)内。

所述插接管(1)使用弹性材质制成,即管壁能够具有弹性,使得插接管(1)能够卡合在支管本体(3)上。

所述插接管(1)的两端呈楔形。

插接管(1)的管径小于支管本体(3)的管径,插接管(1)的管径外壁尺寸和毛管内径相等,并且略小,当毛管套设在插接管上时,水流不会将毛管冲脱。

插接管(1)和支管本体(3)连接方式如下:在支管本体(3)的管壁开设有通孔,插接管(1)从通孔穿过,形成部分插接管滞留在支管本体(3)内腔,插接管(1)的两端设在支管本体(3)的腔外,支管本体(3)管壁的通孔尺寸略小于插接管的外径,由于插接管(1)具有一定的弹性,可以从通孔穿过,防止插接管和支管本体(3)分离。

实施例2: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滴灌带铺设方法,其特征在于:选择滴灌带支管,所述滴灌带支管包含支管本体(3)和若干个插接管(1),所述支管本体(3)和插接管(1)均为管体,所述插接管(1)能够从支管本体(3)上穿过形成插接管(1)两端部在支管本体(3)外部,插接管(1)的部分管体置于支管本体(3)的内部,所述插接管(1)置于支管本体(3)上设有进水口(2),所述进水口(2)处于支管本体(3)内。

所述插接管(1)使用弹性材质制成,即管壁能够具有弹性,使得插接管(1)能够卡合在支管本体(3)上。

所述插接管(1)的两端呈楔形。

插接管(1)的管径小于支管本体(3)的管径,插接管(1)的管径外壁尺寸和毛管内径相等,并且略小,当毛管套设在插接管上时,水流不会将毛管冲脱。

插接管(1)和支管本体(3)连接方式如下:在支管本体(3)的管壁开设有通孔,插接管(1)从通孔穿过,形成部分插接管滞留在支管本体(3)内腔,插接管(1)的两端设在支管本体(3)的腔外,支管本体(3)管壁的通孔尺寸略小于插接管的外径,由于插接管(1)具有一定的弹性,可以从通孔穿过,防止插接管和支管本体(3)分离。

具体铺设方法如下:将滴灌带支管沿条田横向铺设,之后将滴灌带毛管沿条田纵向铺着,所述滴灌带支管和滴灌带毛管呈“井”字型铺设在地里,在滴灌带支管两侧的滴灌带毛管的管壁上设有切口,该切口将毛管内外连通,之后将插接管(1)从该切口处插入滴灌带毛管内,使得插接管(1)部分置于滴灌带毛管(4)内,切口的间距小于插接管(1)的长度,大于支管本体(3)的宽度。

滴灌带支管设在滴灌带毛管(4)的下方或者下方,所述上方下方是指交叉部位。

所述插接管(1)能够密封式贴合在滴灌带毛管(4)的内壁。

实际使用时,通过播种了联合作业机,实现播种铺管,之后将支管铺设在毛管上方,在毛管上开有切口,并将插接管插接在滴灌带毛管的切口处,由于插接管的外径和毛管的内径能够紧密连接,在滴水时,不会将毛管冲脱;当需要回收毛管时,由于毛管设在支管上方,也并不需要人工预先作业,直接使用滴灌带回收机回收即可,当遇到毛管和支管的交叉处时,毛管在卷盘上,能够将插接管带起,使毛管脱落,而无需人工先将毛管和支管之间的连接三通取下进行收管,并且也省去了回收时断带重新连接的问题。省时省力的同时,支管还能够反复使用,降低三通接头的使用数量,降低种植成本。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化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