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劳氏粘虫群体饲养装置及方法

劳氏粘虫群体饲养装置及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劳氏粘虫群体饲养装置及方法,旨在解决在农业科研中缺乏大量发育整齐的不同发育时期劳氏粘虫的虫源问题。其饲养装置包括饲养笼、集粪盒;饲养笼包括滤网底、笼架及带常闭式投喂口的笼罩;在饲养笼内设置有至少一层活动隔板/网;其群体饲养方法包括低、高龄幼虫饲喂、成虫饲养及劳氏粘虫卵收集等步骤。本发明饲养装置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制备成本低廉,可实现劳氏粘虫幼虫的规模化饲养,且成活率高,具有较好的实用性;本发明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廉,能为农业科研工作提供大量标准化的劳氏粘虫幼虫、蛹、成虫和卵。

著录项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昆虫饲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劳氏粘虫群体饲养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劳氏粘虫(鳞翅目:夜蛾科)是一种重要的迁飞性害虫,在亚洲、非洲、澳洲和中东等地区均有分布,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华南、华东、华中和华北等地区。劳氏粘虫无滞育性,在华南地区年发生6~7代,在黄淮海地区年发生3~4代。白天潜伏,晚上活动为害,老熟幼虫在土块下等处化蛹。劳氏粘虫幼虫食性杂,可取食为害小麦、玉米和甘蔗等多种作物。该类害虫幼虫食叶,发生严重时可将作物叶片全部食光;在玉米田为害时也可取食花丝和幼嫩籽粒。

近几年来,受气候变化和耕作方式改变等多种因素影响,劳氏粘虫在我国广东、广西、河南和陕西等局部地区的发生为害有加重的趋势。然而,近些年来国内对粘虫的研究报道主要集中在东方粘虫,而缺乏对劳氏粘虫的相关研究报道。劳氏粘虫和东方粘虫是近缘种,在形态上十分相似,给鉴别和防治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需要加强对其生物学习性、防治药物筛选及相关基础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而做这些研究则需要大批量的发育整齐的处于不同发育时期的劳氏粘虫。

中国专利文献CN106172251A中公开了一种劳氏粘虫的饲养方法,但其仅是以简易的玻璃瓶为设施进行少量(10头/750ml)的试养,养殖操作较复杂、规模数量无法满足需要,整齐度也难以保证。

现有技术中虽然存在着一些同类夜蛾的人工饲养设备(如专利文献CN211048202U、CN110810339A、CN203897070U、CN202444990U、CN210382310U等)及方法(CN1104206362B、CN103843724A、CN107070309A、CN102113471B等),但这些饲养装置及方法中,有的装置设计复杂,不适合饲养大量的劳氏粘虫幼虫,有的无法做到虫粪分离,增加清理粪便的工作量,且幼虫成活率低,有的装置设计不符合劳氏粘虫幼虫的生物学习性;有的不适合用新鲜植物苗大量饲养劳氏粘虫幼虫;有的需要频繁更换饲料,降低幼虫存活率。

综合而言,目前缺乏对劳氏粘虫幼虫和成虫进行大量群体饲养的装置和饲养方法,因而无法提供大批量的不同发育时期的均匀一致的标准化的劳氏粘虫虫源。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劳氏粘虫群体饲养装置及方法,旨在解决在农业科研中缺乏大量发育整齐的不同发育时期劳氏粘虫的虫源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设计一种劳氏粘虫群体饲养装置,包括饲养笼、设置于该饲养笼下方的集粪盒;所述饲养笼包括可下滤虫粪的滤网底、笼架、包罩于该笼架外的笼罩;在所述饲养笼内设置有至少一层用于增加饲养面积的活动隔板/网;在所述笼罩一侧设有常闭式投喂口。

所述常闭式投喂口为拉链式开口或尼龙毛毡式开口。

所述集粪盒一侧设有常闭式清粪口。

所述饲养笼、集粪盒为相匹配的方形或圆形。

所述饲养笼、集粪盒经由对应的套管活动对接。

所述笼罩由尼龙纱网、支撑网架构成。

提供一种劳氏粘虫幼虫群体饲养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低龄(1~3龄)幼虫饲喂

将新鲜的植物苗放入权利要求1所述饲养装置的中,再将带有即将孵化的劳氏粘虫卵的产卵绳或产卵纸放在植物苗上,待幼虫孵出后取食植物苗;幼虫饲养条件:温度(25±1)℃,湿度(70±5)%,光周期L// D=13 h//11 h,光照强度4 000 lx;根据初期投入植物苗量及幼虫数量,3~5天后清理残存的植物苗和虫粪,并补充新鲜的植物苗;之后每2天左右清除残余的植物苗和虫粪,并补充一次植物苗,该过程持续10~13天。

(2)高龄(4~6龄)幼虫饲喂

待幼虫长至4龄,清理养虫装置,取出盛放植物苗的托盘或保鲜盒,同时清理粪便;在幼虫饲养装置内根据群体规模放上活动隔板/网,并在活动隔板和过滤网1/2至2/3的面积上铺上2~3层报纸或擦手纸后,并放入新鲜的植物苗,然后放入健康的高龄幼虫进行饲养;饲养条件为温度(25±1)℃,湿度(70±5)%,光周期L// D=13 h//11 h,光照强度4 000lx;每天及时添加新鲜的植物苗,并及时清理残存的植物苗和粪便,直至6龄末。

所述植物苗为小麦苗,其种植制备方法如下:

在塑料托盘上铺4~6层报纸,在报纸上铺上两层卫生纸,将用水浸泡4~5 h的小麦种子均匀撒在上面;生长条件为:温度(25±1)℃,湿度(70±5)%,光周期L// D=14 h//10h,光照强度12 000 lx;每天喷水湿润,待麦苗长至高10~15cm时备用。

所述植物苗为玉米苗,其种植制备方法如下:

在保鲜盒内铺设4~6cm厚的营养土,将玉米种子均匀撒在上面,再覆上1~2cm厚的土,然后浇水湿润;生长条件为:温度(25±1)℃,湿度(70±5)%,光周期L// D=14 h//10h,光照强度12 000 lx;4~5天后再喷水湿润,待苗长至15~20cm时备用。

提供一种劳氏粘虫成虫群体饲养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在所述劳氏粘虫群体饲养装置底部铺上两层折叠的报纸,然后将即将羽化为成虫的劳氏粘虫蛹放入装置中,成虫羽化后饲喂10%的蜂蜜水,并且每天补充新的蜂蜜水;饲养条件为温度(25±1)℃,湿度(70±5)%,光周期L// D=13 h//11 h,光照强度4 000 lx。

提供一种收集大量劳氏粘虫卵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待成虫羽化2~3天后,在饲养装置中悬挂产卵绳或折叠的产卵纸供其产卵,每天补充新的蜂蜜水,并更换产卵绳或产卵纸。

所述产卵绳为市售白色塑料打包绳,所述产卵纸为白色硅油纸。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主要有益技术效果在于:

1.本发明解决了农业科研工作(如生活习性、群体危害研究、防治药物筛选研究等)中需要不同发育时期劳氏粘虫大量标准化的虫源问题,为后续研究工作提供大量劳氏粘虫幼虫、蛹、成虫和卵。

2.本发明饲养装置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制作成本低廉,可实现劳氏粘虫幼虫的规模化饲养,且成活率高,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3.本发明饲养方法适合在人工气候箱、人工养虫室及自然条件下饲养大量劳氏粘虫幼虫,整个饲养过程简单、可行性强,可提供大量发育整齐的不同时期的劳氏粘虫。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劳氏粘虫群体饲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为笼罩,2为笼架,3为滤网底,4为榫头,5为集粪盒,6为清粪口,7.卯管,8为活动隔板,9为支撑台,10为拉链式开口。

图2为本发明方法群体饲养出的4龄幼虫照片。

图3为本发明方法群体饲养出的6龄幼虫照片。

图4为本发明中劳氏粘虫卵收集试验照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来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以下实施例只是用来详细说明本发明,并不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1:一种劳氏粘虫群体饲养装置,参见图1,包括方形的饲养笼、设置于该饲养笼下方的集粪盒5;所述饲养笼包括可下滤虫粪的滤网底3、笼架2和包罩于所述饲养笼外侧的笼罩(由尼龙纱网、支撑网架构成)1;在所述饲养笼内设置有一层用于增加饲养面积的活动隔板8;在所述笼罩1一侧面设有拉链式开口10。所述饲养笼、集粪盒5经由对应的榫头、卯管活动对接;所述集粪盒一侧设有常闭式清粪口6。

实施例2:劳氏粘虫幼虫群体饲养验证试验:

(1)低龄幼虫的饲喂

人工养虫室条件设定为:温度(25±1)℃,湿度(70±5)%,光周期L// D=13 h//11h,光照强度4 000 lx。在饲养装置(长×宽×高=30 cm×30 cm×30 cm)底部铺上2~3层报纸,再将高10~15cm的小麦苗(面积为长×宽=25 cm×20 cm)连同托盘一起放入饲养装置中,然后将带有即将孵化的劳氏粘虫卵的产卵绳或产卵纸(含卵400~500粒)放在小麦苗上,待幼虫孵化后取食小麦苗。每天对麦苗根部喷少量去离子水保湿。在幼虫的3龄之前,麦苗上放两张折叠的擦手纸或产卵绳不取出,为低龄幼虫提供干燥的生长环境。待麦苗根部剩余2~3 cm时(大概3~5天左右),将新的小麦苗放入饲养装置中,待幼虫慢慢转向新的小麦苗上后,取出原先的小麦苗残余部分,此时也将小麦苗残余部分上的幼虫粪便一并清除。2天左右后再放入新鲜的小麦苗,并清除残余的小麦苗和虫粪,直至幼虫长至4龄,参见图2。

(2)高龄幼虫的饲喂

饲养条件同上述(1),在饲养装置(长×宽×高=30 cm×30 cm×30 cm)底部约2/3的面积上铺上2~3层报纸或擦手纸(为幼虫提供避光和较为干燥的生长环境),再将约15cm高的小麦苗放入装置中,然后放入健康的4龄期幼虫,每个装置200~250头。每天更换新鲜的小麦苗,并清除残余的小麦苗和虫粪,直至幼虫长至6龄末,参见图3。

使用本发明方法在室内饲养的劳氏粘虫幼虫,其平均历期23.33 d,幼虫期6个龄期,各龄期平均历期依次为3.25 d、3.58 d、3.75 d、3.94 d、4.25 d 和4.56 d。平均存活率达95.42%。

相比现有繁殖技术,本发明在人工养虫室内用新鲜植物苗饲养劳氏粘虫幼虫,保证其在接近自然条件下的生长环境,可以实现劳氏粘虫幼虫的快速成活生长。本发明的饲养成本低,过程简单,饲养虫体更健康,成活率高,可提供大量稳定健康且发育整齐的不同时期的幼虫虫源。

实施例3:劳氏粘虫成虫群体饲养验证试验:

饲养条件同实施例2中(1);在饲养装置(长×宽×高=30cm×30cm×30cm)底部铺上3层报纸或擦手纸(为成虫在白天提供避光场所),再将发育进度一致的即将羽化为成虫的劳氏粘虫蛹(雌:雄 = 1:1)放入饲养装置中(50~80头),装置底部放入蘸有10%蜂蜜水的脱脂棉球用于成虫补充营养,每天更换脱脂棉球。

使用本发明方法能够在室内集中饲养劳氏粘虫成虫,根据其生物学习性,为其白天提供避光场所。该饲养过程简单,可获得大量发育一致的劳氏粘虫成虫,以用于相关生物学研究。

进一步的,在劳氏粘虫成虫羽化2~3天后,在饲养笼顶部或侧面悬挂产卵绳或折叠的产卵纸供其产卵(参见图4);每天更换脱脂棉球,收集产下的卵,并更换新的产卵绳或产卵纸。

使用本发明方法收集劳氏粘虫卵,过程简单,雌雄成虫可多次交配,雌蛾产卵量高,一次可收集大量的卵,且所产的卵基本上都能孵化为幼虫。

上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具体参数进行变更,或者是对相关部件、结构及材料进行等同替代,从而形成多个具体的实施例,均为本发明的常见变化范围,在此不再一一详述。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