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加强型光学薄膜的改进技术

一种加强型光学薄膜的改进技术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加强型光学薄膜的改进技术,所述该加强型光学薄膜的改进技术是在10重量份的聚氨酯丙烯酸酯和30重量份的双季戊四醇丙烯酸酯的混合树脂中,添加30重量份的环己烷和30重量份的丙酮混合溶剂并搅拌均匀,再向混合溶剂中添加2重量份的DH387和7重量份的光引发剂1173,充分混合后均匀涂布在PET光学薄膜上。本发明方案通过在PET光学薄膜的表面增加一层保护膜进行改进加强,从而具有较强的抗刮性以及抗磨性能,既能有效的抑制灰尘及油污等污垢在膜表面的附着,同时膜表面被污垢附着后又能够很容易的将其擦掉,大大提高其实用价值,从而有效解决了在上述背景技术一项中提出的问题和不足。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2433270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03-02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苏州苏克新型材料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2011462295.6

  • 发明设计人 钱佳琪;陈小刚;

    申请日2020-12-14

  • 分类号G02B1/14(20150101);G02B1/18(20150101);G02B1/04(20060101);

  • 代理机构32246 苏州铭浩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潘志渊

  • 地址 215000 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通安镇真北路88号7号楼4楼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0:05:17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学薄膜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加强型光学薄膜的改进技术。

背景技术

光学薄膜由薄的分层介质构成的,通过界面传播光束的一类光学介质材料。光学薄膜的应用始于20世纪30年代。现代,光学薄膜已广泛用于光学和光电子技术领域,制造各种光学仪器。

但是目前常见的光学薄膜表面缺少一层防护膜,这就造成光学薄膜表面容易被刮花以及磨损,无法有效抑制灰尘及油污等污垢在表面附着,造成不良影响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加强型光学薄膜的改进技术。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加强型光学薄膜的改进技术,所述该加强型光学薄膜的改进技术是在10重量份的聚氨酯丙烯酸酯和30重量份的双季戊四醇丙烯酸酯的混合树脂中,添加30重量份的环己烷和30重量份的丙酮混合溶剂并搅拌均匀,再向混合溶剂中添加2重量份的DH387和7重量份的光引发剂1173,充分混合后均匀涂布在PET光学薄膜上。

为了进一步对该技术方案进行优化,本发明一种加强型光学薄膜的改进技术所述10重量份的聚氨酯丙烯酸酯和30重量份的双季戊四醇丙烯酸酯的混合树脂搅拌速度为150rpm下均匀搅拌20min后静止消泡待用。

为了进一步对该技术方案进行优化,本发明一种加强型光学薄膜的改进技术所述30重量份的环己烷和30重量份的丙酮混合溶剂中添加2重量份的DH387和7重量份的光引发剂1173制成混合粘液,且搅拌速度为100 rpm下均匀搅拌15min后静止消泡待用。

为了进一步对该技术方案进行优化,本发明一种加强型光学薄膜的改进技术所述缓和树脂与混合粘液充分搅拌混合后均匀涂布在PET光学薄膜上,且搅拌速度为200 rpm下均匀搅拌30min。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本发明方案通过在PET光学薄膜的表面增加一层保护膜进行改进加强,从而具有较强的抗刮性以及抗磨性能,既能有效的抑制灰尘及油污等污垢在膜表面的附着,同时膜表面被污垢附着后又能够很容易的将其擦掉,大大提高其实用价值,从而有效解决了在上述背景技术一项中提出的问题和不足。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一种加强型光学薄膜的改进技术的具体实施方案:

一种加强型光学薄膜的改进技术,所述该加强型光学薄膜的改进技术是在10重量份的聚氨酯丙烯酸酯和30重量份的双季戊四醇丙烯酸酯的混合树脂中,添加30重量份的环己烷和30重量份的丙酮混合溶剂并搅拌均匀,再向混合溶剂中添加2重量份的DH387和7重量份的光引发剂1173,充分混合后均匀涂布在PET光学薄膜上 。

具体的,10重量份的聚氨酯丙烯酸酯和30重量份的双季戊四醇丙烯酸酯的混合树脂搅拌速度为150 rpm下均匀搅拌20min后静止消泡待用。

具体的,30重量份的环己烷和30重量份的丙酮混合溶剂中添加2重量份的DH387和7重量份的光引发剂1173制成混合粘液,且搅拌速度为100 rpm下均匀搅拌15min后静止消泡待用。

具体的,缓和树脂与混合粘液充分搅拌混合后均匀涂布在PET光学薄膜上,且搅拌速度为200 rpm下均匀搅拌30min。

以上仅是本发明的具体应用范例,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构成任何限制。凡采用等同变换或者等效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权利保护范围之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