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基于地域文化振兴的历史建筑群落活化的规划方法

一种基于地域文化振兴的历史建筑群落活化的规划方法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地域文化振兴的历史建筑群落活化的规划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先选择确定评价单元对象;再分类分级评价群落单元;然后建制作筑聚落评价图;然后对历史建筑质量、功能性、历史文化价值、群落单元定位进行分析评价;最后提出历史建筑群落活化规划方法。本发明通过研究历史建筑群落活化的规划方法来传承和振兴地域文化,优化历史建筑群落的空间及功能来增补城市存量开发的不足,加强地域文化根基及居民对于地域文化的自信心及情感传承。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2288611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01-29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号CN202011158788.0

  • 发明设计人 孟世俊;

    申请日2020-10-26

  • 分类号G06Q50/26(20120101);G06Q10/04(20120101);G06Q10/06(20120101);

  • 代理机构31320 上海世圆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陈颖洁

  • 地址 200092 上海市杨浦区中山北二路901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9 09:43:16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一种城市空间体系规划方法,涉及空间规划的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地域文化振兴的历史建筑群落活化的规划方法。以振兴地域文化的理念为基础,以中心公共功能性建筑单体为核心,以建筑空间为单元, 以建筑群落功能为支撑,以公共空间为节点,共同构建地域文化振兴的历史建筑群落活化的规划方法,对现有城市存量开发及地域文化振兴有较好的借鉴价值。

背景技术

进入高度信息化社会后,许多城市以增量扩张为主的开发建设已基本完成, 可用于更新和改造的空间资源越来越少,地域与地域之间的概念开始变得越来越薄弱,从而忽视了当地特色对于地域性传统文化的区分作用。历史建筑群落作为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符号的直接展现,在坚持地方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显现出愈发重要的历史保护价值。

一方面对历史建筑个体本身进行研究,从建筑空间价值评估及可利用角度入手,系统性梳理及综合探索其活化利用模式,基于地域文化的认同及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下,提出对中心公共功能性历史建筑保护及改造的策略及方法。

另一方面基于存量开发大时代城市规划背景下,通过基于保障发展用地、更新存量土地、改造建设空间来修补和修复城市现存的问题,对历史建筑群落进行功能业态模式转换,传统文化资源与产业资源有机结合,提出修补城市功能、更新活化地域文化的规划方法。

因此如何既能保持振兴地域传统文化又能通过城市修补解决老城区的功能和活力及人们的生活方式,是当前需要探索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地域文化振兴的历史建筑群落活化的规划方法,通过研究历史建筑群落活化的规划方法来传承和振兴地域文化,优化历史建筑群落的空间及功能来增补城市存量开发的不足,加强地域文化根基及居民对于地域文化的自信心及情感传承。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地域文化振兴的历史建筑群落活化的规划方法,其特征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选择确定评价单元对象,选取实际的乡镇行政区域内的历史建筑或具有一定历史价值及特色的建筑群落,并以该具体的历史建筑群落更新为评价对象;

步骤二、分类分级评价群落单元,根据该具体的片区土地利用和历史建筑群落现状图及建筑现状结构、高度、年代、外形,按照其建筑及群落的文化和历史价值及其综合评价为分级评价单元;

步骤三、建筑聚落评价图制作,按照建筑功能及规划用途分类体系将现有历史建筑群落按照建筑质量、原有功能、历史文化价值、建筑群落中的定位 4 种要素,并利用软件分别提取每个评价单位在现状图中的信息,然后将不同的分类分级评价进行叠加,制作出各指数的空间分布专题图,并通过自然断点分级法将其划分为高、较高、中、较低、低五个级别;

步骤四、分类分级评价单位状况分析,对历史建筑质量、功能性、历史文化价值、群落单元定位进行分析评价;

步骤五、历史建筑群落活化规划。

进一步地,步骤四包括以下步骤:

4.1.历史建筑质量评价

根据现状结构、年代、破损程度在现状历史建筑群落中的分数,确定历史建筑群落分级评价单元数量及区域分布情况;

4.2.功能性评价

根据现状功能、使用情况等在现状历史建筑群落中的评定等级,以确定历史建筑群落原有功能性的高值和低值的数量及区域分布情况;

4.3.历史文化价值评价

根据访谈调研问卷情况等在现状历史建筑群落中的评定等级,以确定历史建筑群落历史文化分级评价的数量及区域分布情况;

4.4.群落单元的定位评价

根据现状基础设施、生活服务步行圈等在现状历史建筑群落中的评定等级, 以确定历史建筑单位在建筑群落定位的高值和低值的数量及区域分布情况。

进一步地,步骤五包括以下步骤:

5.1.保持原有建筑真实性,博物馆式立体展示

对综合叠加评定等级较高的建筑单元进行保护性修复,博物馆式的保护性修复是指严格地去保护建筑原状,只允许大自然及时间对其进行改变,而人为的只能是去加固它,延缓它的寿命,但决不能人为地去改变它。建筑单元不单单只是建筑形态的展示,更多的是传达当地居民的文化及精神;

5.2.修旧如故空间改造,恢复原有建筑形态

对于现代化的生活来说,居民对公共空间的需求和使用方式也就原来的建筑空间有所不同。在现有历史文化建筑群落有限的空间中,需要的是一个多功能复合的公共空间,以及这个空间可以容纳多种使用方式。让原住民与城市居民产生互动增强其对文化自信的同时,也让原有的历史建筑更好的融入到城市发展中;

5.3.优化城市建设矛盾,就近重组功能重构

现存的一些历史建筑群落在规划新城以及发展老城区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与规划路网、地块、公共设施等发生冲突,从而让位于现状市政设施、道路等现代化建设。基于具有一定历史及文化价值的历史建筑及现代精确的测绘图纸和照片资料,拆除并分类标注建筑模块进行精确复建,就近复原。在复建的同时,对于历史建筑内部根据新功能需求进行改造。这种就近重组的历史建筑对于东源县该片区的居民及地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它有助于增强居民在地域、社区、家乡身份和情感等方面的认同及自信;

5.4.融合用地保存遗址,保留居民共生记忆

这里的遗址非传统意义上的定义,而是指由于城市发展进程与现状建筑群落产生矛盾,经过调研勘察具备较低保留价值但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纪念意义,而拆除的民居及功能文化建筑所遗留下来的标志、残垣、构筑物等。以名称、标牌指示、残垣等文化符号形式来记录拆除前的原址的情况,配合记载当时原住居民对这些让位与城市发展的建筑的表述及生活习惯,具有一定的文化展示及传承意义;

5.5.拆除新建功能空间,延续居民生活习惯

在控规优化原有用地结构及基础建设的前提下,打造多点发展核心区位。结合当地特色打造 15 分钟城镇社区生活圈,把原有历史建筑群落中的公共空间及传统功能融入到新社区中。

本发明通过研究历史建筑群落活化的规划方法来传承和振兴地域文化,优化历史建筑群落的空间及功能来增补城市存量开发的不足,加强地域文化根基及居民对于地域文化的自信心及情感传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地域文化振兴的历史建筑群落活化的规划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选择确定评价单元对象,选取实际的乡镇行政区域内的历史建筑或具有一定历史价值及特色的建筑群落,并以该具体的历史建筑群落更新为评价对象;

步骤二、分类分级评价群落单元,根据该具体的片区土地利用和历史建筑群落现状图及建筑现状结构、高度、年代、外形,按照其建筑及群落的文化和历史价值及其综合评价为分级评价单元;

步骤三、建筑聚落评价图制作,按照建筑功能及规划用途分类体系将现有历史建筑群落按照建筑质量、原有功能、历史文化价值、建筑群落中的定位 4 种要素,并利用软件分别提取每个评价单位在现状图中的信息,然后将不同的分类分级评价进行叠加,制作出各指数的空间分布专题图,并通过自然断点分级法将其划分为高、较高、中、较低、低五个级别;

步骤四、分类分级评价单位状况分析,对历史建筑质量、功能性、历史文化价值、群落单元定位进行分析评价;

步骤五、历史建筑群落活化规划。

跟对比文件相比,主要区别在于,步骤五的历史建筑群落活化规划包括如下步骤:

1.保持原有建筑真实性,博物馆式立体展示

选择东源县客家城镇中对评定等级较高的建筑单体进行保护性修复,博物馆式的保护性修复是指严格地去保护建筑原状,只允许大自然及时间对其进行改变,而人为的只能是去加固它,延缓它的寿命,但决不能人为地去改变它。但对于东源县的客家历史建筑来说,它不单单只是建筑形态的展示,更多的是建筑传达当地居民的文化及精神,所以修复完的建筑并不是摆在博物馆里展览的器物, 而是依托于建筑的真实性复原生活烟火气。

建筑及其相关的空间、街道、草木,围绕其发生的日常生活以及故事,这些“活的东西”全都是保护的对象。但这种博物馆式的保护更新速度慢,对于现代化发展不便捷,传统技法修复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及时间。近些年的建筑修复对于地域文化的态度稍显简单粗暴,建立不同的历史文化保护区,迁走原住户、建起商铺。开发商认为历史建筑不是文化遗产,把人都迁走,留下的人也只是为旅游服务,硬是把人在环境中的角色转变成对环境造成断裂的影响,殊不知历史建筑上的每一个“痕迹”都是一段历史;每一个碎片都是一个时代的见证。在复兴文化自信的同时,除去对于原有历史建筑的保护外,地域文化振兴并不是以经济利益为主要目的,而是将保护及更行建立在对于地域文化的认同上,将地域文化的历史与现代生活相交融从而推动经济的增涨。

2.修旧如故空间改造,恢复原有建筑形态

和城市相比,东源县的乡镇传统公共建筑空间较为单一。很多村镇仅有祠堂可以提供公共活动空间。对于现代化的生活来说,居民对公共空间的需求和使用方式也就原来的建筑空间有所不同。城市中设有各类功能明确的建筑单体,如图书馆、剧院、美术馆、体育中心等,而在现有客家历史文化建筑中,则需要的是一个多功能复合的公共空间,以及这个空间可以容纳多种使用方式。比如客家祠堂,崇尚的是家族精神,祠堂的建造缘于村人聚会、议事等,完全是一个公共场所。但对于现代生活来说,祠堂不再只是一个聚会议事的空间。在其他时间段,可以作为文化礼堂,村里的木偶戏剧场,广场舞空间等。同时在节庆、纪念日等重要时间段,客家祠堂还可以拓展成为乡村集市,吸引城市居民的共同参与。还可以并入半程马拉松的路线、传家古道等与城市相结合的规划设计中。有了这些公共空间后,当地返乡的青年也会组织策划东源县各种传统民俗文化节庆活动等。让原住民与城市居民产生互动增强其对文化自信的同时,也让原有的历史建筑更好的融入到城市发展中。

于此同时,在历史建筑修旧如故的过程中,不仅优化了原有建筑的现代化空间使用,同时也振兴了很多传统技艺,包括材料、工艺等,尽量运用古法制作加工。选择性保留旧建筑的表皮及肌理,用传统的手法在原来的建筑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造与扩建。重新赋予历史建筑新功能,满足当代人的生活关联需求。

3.优化城市建设矛盾,就近重组功能重构

现存的一些宗祠等文化类建筑,在规划新城以及发展老城区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与规划路网、地块、公共设施等发生冲突,从而让位于现状市政设施、道路等现代化建设。基于具有一定历史及文化价值的历史建筑及现代精确的测绘图纸和照片资料,拆除并分类标注建筑模块进行精确复建,就近复原。在复建的同时,对于历史建筑内部根据新功能需求进行改造。这种就近重组的历史建筑对于东源县该片区的居民及地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它有助于增强居民在地域、社区、家乡身份和情感等方面的认同及自信。

让位于城市发展的就近重组的建筑不完全算是历史的原物,重组的建筑价值也不完全具备原建筑的历史价值,其主要价值还是体现在文化传承方面这类活态历史遗产上。与上述两种规划保护规划策略不同,重组的必要性需要考量对传统文化基本特征的保护,强调保护中的传承以及保护其文化活力。可以说这种基于保留原有建筑文脉的就近重组行为应该被视为延续东源县客家文化遗产或传统技艺的载体。

建筑的拆毁意味着破坏摈弃原有的接受新的现代化进程,而就近重组行为则代表了一种对于当地地域历史文化的感知认同。通过这种方法试图建立现代化经济社会与客家文化、历史时代、事件影响的关系,从而修补当代居民生活方式与历史文化的割裂。建筑重组本身有助于传统技艺文化的延续,具有文化传承和保护的意义;同时反映了重组时的文化精神和对待历史建筑的价值观,见证了当下时代对于历史判断的价值。

同时客家文化自信的价值体现也表现在其复建这个行为中,这些“位移保存” 的历史建筑不仅仅是该区域客家文化的原中心,也代表了东源县客家文化精神意志在现代城市文明中的重要载体。

4.融合用地保存遗址,保留居民共生记忆

这里的遗址非传统意义上的定义,而是指由于城市发展进程与现状建筑群落产生矛盾,经过调研勘察具备较低保留价值但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纪念意义,而拆除的民居及功能文化建筑所遗留下来的标志、残垣、构筑物等。

在东源县中心城区的规划改造中,部分乡镇区域通过拆除就地遗存下来的如地基结构、夯土或其他形式的建筑遗迹、表现为残片或者完整的器物等,选择部分重点进行保留,结合现有规划设计,使其融入现代化建设中,同时又具备原住居民记忆标识。作为一种对已毁建筑的追念,用现代的手法保存或者重构遗存下来的场地本身有助于东源县客家文化的延续,如,以名称、标牌指示、残垣等文化符号形式来记录拆除前的原址的情况,配合记载当时原住居民对这些让位与城市发展的建筑的表述及生活习惯,具有一定的文化展示及传承意义。

在得到社会公认的同时,也加强了原有居民及新城居民在生活中认可历史建筑在让位现代建设的基础上加以合理的展示和利用的方式。不但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也是一种无建筑实体化资源和经济资源的发展利用。

5.拆除新建功能空间,延续居民生活习惯

在东源县城区中心的控规优化原有用地结构及加密城市道路路网系统等基础建设的前提下,根据评级系统拆除原有建筑群落,打造多点发展核心区位。结合当地特色打造 15分钟城镇社区生活圈,把原有客家群落中的公共空间及传统功能融入到新社区中,重建项目在一定程度上缝合了新与旧的现代社会和生活及文化历史裂痕。新建的建筑“硬件”不再具备传统风貌,但是历史人文“软件”上的丰富生机仍然可以持续给东源县注入活力。客家宗祠及客家文化馆等功能性建筑传承了客家内核的文化传统元素,体现了其内在的文化价值,也展示了东源县客家文化不同于其他客家文化的独特特征。新建客家宗祠兼具居民社交、市民活动和文化展示,是衔接历史和现代生活的一处重要场所。同时也反映了重建时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也见证了这一时代的历史价值。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具体实施只局限于上述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 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