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酸模属杂草防治十字花科蔬菜叶甲类害虫的方法

酸模属杂草防治十字花科蔬菜叶甲类害虫的方法

摘要

酸模属杂草防治十字花科蔬菜叶甲类害虫的方法。主要解决了现在十字花科蔬菜叶甲类害虫采用化学农药容易污染十字花科蔬菜,治理效果不佳的问题。本发明提供酸模属杂草防治十字花科蔬菜叶甲类害虫的方法,采用酸模属杂草诱集捕杀叶甲类害虫,不易污染蔬菜,治理效果好。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7079749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7-08-22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

    申请/专利号CN201710330209.8

  • 发明设计人 闫成进;祖振华;任少鹏;黄业昌;

    申请日2017-05-11

  • 分类号

  • 代理机构温州金瓯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江亮

  • 地址 325006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经济开发区东方南路38号009信箱

  • 入库时间 2023-06-19 03:09:15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0-07-17

    授权

    授权

  • 2017-09-15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01G13/00 申请日:20170511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7-08-22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害虫生物防治领域,具体涉及酸模属杂草防治十字花科蔬菜叶甲类害虫的方法。

背景技术

蔬菜叶甲包括黄条跳甲、曲条跳甲、黑背跳甲、大小猿叶甲等鞘翅目叶甲科害虫,每年春秋两季高发,秋季危害甚于春季。蔬菜叶甲主要危害青菜、白菜、萝卜、油菜等十字花科蔬菜,啃食叶肉,造成叶片孔洞和缺损,严重时叶片被吃光,只剩下叶柄,影响蔬菜的生长和品质。叶甲还是蔬菜许多病害的传媒,软腐病、病毒病等都由它传播。

现阶段对于叶甲害虫的防治主要以化学农药为主,在二、三龄幼虫高峰期,用菊酯类农药、阿维菌素、辛硫磷乳油和毒死蜱等可以防治,但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造成严重的“3R”问题。而利用叶甲的假死特性,物理防治效果差。有报道以球孢白僵菌作为生防菌,测试其对猿叶甲的致病力,但生防菌见效慢(多为1周以上),防治周期长,难以最大限度降低农作物的损失,寻求更加环保安全的生物防治技术成为蔬菜病虫害防治的大趋势。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背景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酸模属杂草防治十字花科蔬菜叶甲类害虫的方法,主要解决了现在十字花科蔬菜叶甲类害虫采用化学农药容易污染十字花科蔬菜,治理效果不佳的问题。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酸模属杂草防治十字花科蔬菜叶甲类害虫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在种植十字花科蔬菜的菜地中间隔设置多处酸模属杂草丛,各列酸模属杂草之间存在间隔h,

步骤2,当叶甲害虫在酸模属杂草叶面虫口密度大于30头/叶时,以低毒生物农药喷施杂草或物理防治方法杀死叶面叶甲害虫。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诱集植物可以根植于作物田中或移栽与培养器皿中,诱集害虫后处理方便、环保。

2、为农田有害生物防治提供新思路,将杂草等非作物类植物转化为生物防治中有益的一环。

3、同时解决田间杂草危害和蔬菜上叶甲类害虫防治难题,节省了单独治理害虫和杂草的成本,具有良好的经济价值。

4、以杂草作为诱集植物,克服了化学农药对农作物的负面影响,对农田生态环境友好。

5、克服传统生物防治周期长,见效慢的问题,减少农作物在防治见效过程中的损耗,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附图说明

图1 为小猿叶甲对不同寄主植物的取食偏好型的室内测定结果。

图2 为大田试验不同处理防治甘蓝作物上小猿叶甲的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发明作进一步说明:如图所示,酸模属杂草防治十字花科蔬菜叶甲类害虫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在种植十字花科蔬菜的菜地中间隔设置多处酸模属杂草丛,各列酸模属杂草之间存在间隔h,

步骤2,当叶甲害虫在酸模属杂草叶面虫口密度大于30头/叶时,以低毒生物农药喷施杂草或物理防治方法杀死叶面叶甲害虫。

每亩菜地种植5-8列酸模属杂草丛。

所述的酸模属杂草优选为皱叶酸模。

所述的十字花科蔬菜优选为甘蓝或芥菜。

所述的叶甲类害虫优选为小猿叶甲或大猿叶甲。

所述酸模属杂草丛直接种植在蔬菜地或植于盆栽器皿中,在虫害发生前期或虫害发生盛期移入蔬菜地中。

所述间隔h为8-10m。

本发明提供酸模属杂草防治十字花科蔬菜叶甲类害虫的方法,采用酸模属杂草诱集捕杀叶甲类害虫,不易污染蔬菜,治理效果好。

实施例1,参见附图1,其中纵坐标为叶甲数量(头/株),横坐标为不同寄主植物,其中柱状图上标号a,b意义为:相同标号代表没有显著差异,例如小白菜上的标记a与甘蓝上的标记a代表两者没有显著差异,而小白菜上的标记a与皱叶酸模上的标记b则代表有显著差异。

小猿叶甲对不同寄主植物的取食偏好型的室内测定结果

选取寄主植物:小白菜,甘蓝,芥菜,菜薹,皱叶酸模,以上植物生长状态良好,保持叶龄一致。取上述5种植物各一株,等距离的放置于圆形培养网箱五个边缘位置,植株与圆形培养箱的圆心的距离相同。在培养箱圆心位置放入40头生长状态相对一致的小猿叶甲成虫,让其自然选择寄主植物取食。分别在24h后检查各株植物上小猿叶甲的数量。实验设置3次重复,每次重复的植株相对位置随机排列,统计均值与标准差。以上试验在23±1℃,相对湿度65±5%,16L:8D的光照培养箱中进行。以SPSS 19.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除特别注明外,差异显著水平均为 P=0.05。

结果见图1,多次试验后,皱叶酸模上小猿叶甲的数量平均为14头/每株,小白菜上小猿叶甲的数量平均为6头/每株,甘蓝上小猿叶甲的数量平均为3头/每株,芥菜上小猿叶甲的数量平均为8头/每株,菜薹上小猿叶甲的数量平均为7头/每株,

结果表明小猿叶甲对皱叶酸模具有明显的选择性,且偏好型高于其他4中十字花科蔬菜。

实施例2

参见附图2,其中纵坐标为叶甲数量(头/株),横坐标以0天,3天,6天,9天,12天,18天,30天分为7组,每组均有空白处理的地块A、球孢白僵菌处理的地块B、辛硫磷处理的地块C和皱叶酸模处理的地块D。

大田试验不同处理防治甘蓝作物上小猿叶甲的效果

选取生境相对一致的4块蔬菜地,编号分别为地块A,地块B,地块C,地块D,每个田块4亩,间隔距离大于5km。

将甘蓝植株条播于田块中,植株间距25cm。其中地块A、B、C全部种植甘蓝。

地块D种植甘蓝,同时在甘蓝植株中间隔8-10m的距离空置1.0mX1.0m非作物种植区域。

其中A作为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防治措施;

地块B、C分别施用球孢白僵菌(浓度为107孢子/ml)和化学农药辛硫磷(50%辛硫磷乳油1 500倍液),地块D应用诱集植物皱叶酸模处理,并在小猿叶甲的虫口密度大于30头/叶时,(该处可以采用随机采样人工计数),以低毒农药喷施皱叶酸模或直接将其移除田块,集中物理方式杀死诱集植物上叶甲害虫,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视叶甲发生程度,更换被啃食严重的皱叶酸模,保持地块D的诱集植物在叶甲可取食的状态;地块B、C、D的防治起始时间为小猿叶甲发生初期。在防治起始时间当天开始进行小猿叶甲田间数量调查,调查时间依次是0天,3天,6天,9天,12天,18天,30天。调查方法为随机取样法,在每个田块中随机选取5个样点,每个样点为2mx2m的矩形,在矩形中随机选取4株甘蓝,计数4株甘蓝上所有小猿叶甲的成虫数量,统计均值与标准差。以SPSS 19.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除特别注明外, 差异显著水平均为 P=0.05。

结果见图2,在0天时,四组数据没有明显区别。

在第3天时,地块A中的小猿叶甲为7头/株,地块B中的小猿叶甲为8头/株,地块C中的小猿叶甲为4头/株,地块D中的小猿叶甲为3头/株。

在第6天时,地块A中的小猿叶甲为16头/株,地块B中的小猿叶甲为22头/株,地块C中的小猿叶甲为3头/株,地块D中的小猿叶甲为6头/株。

在第9天时,地块A中的小猿叶甲为25头/株,地块B中的小猿叶甲为19头/株,地块C中的小猿叶甲为4头/株,地块D中的小猿叶甲为5头/株。

在第12天时,地块A中的小猿叶甲为29头/株,地块B中的小猿叶甲为14头/株,地块C中的小猿叶甲为5头/株,地块D中的小猿叶甲为6头/株。

在第18天时,地块A中的小猿叶甲为27头/株,地块B中的小猿叶甲为8头/株,地块C中的小猿叶甲为6头/株,地块D中的小猿叶甲为4头/株。

在第30天时,地块A中的小猿叶甲为31头/株,地块B中的小猿叶甲为4头/株,地块C中的小猿叶甲为26头/株,地块D中的小猿叶甲为5头/株。

实验结果表明,球孢白僵菌、辛硫磷和皱叶酸模均能防治甘蓝上小猿叶甲的发生,抑制其种群数量在相对较低的状态。其中,化学农药辛硫磷见效快,但防治时间有一定限制,需要补充施药,容易导致蔬菜农药含量超标,并造成环境污染;球孢白僵菌虽然能保持很好的效果,但见效慢,难以迅速反应,不可避免的造成施药期到见效时间段农作物的损失;而皱叶酸模见效快,防治效果也与化学农药几乎相仿,但由于其施药是集中在皱叶酸模上,不会对蔬菜造成太大的污染,因此环保安全,即兼具化学农药见效快和生物农药绿色安全的优点。

这里说的低毒农药可以为氰氟虫腙、5%鱼藤酮、28%杀虫,啶虫脒、甲维盐等,物理措施是套袋闷死或植物移于水面轻拍,使虫体落水溺毙。

实施例不应视为对发明的限制,但任何基于发明的精神所作的改进,都应在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