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血管流量束缚线和血管流量束缚线的使用方法

血管流量束缚线和血管流量束缚线的使用方法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血管流量束缚线和血管流量束缚线的使用方法,属于医学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的动物实验过程中对微细血管操作不方便且精度低的问题。本血管流量束缚线为一体式结构,血管流量束缚线包括束缚主线段和两段系线段,两段系线段的一端均与束缚主线段的一端相连接,或两段系线段的一端分别与束缚主线段的两端一一对应系相连接;系线段与束缚主线段的一端相连处具有凸起的节点,束缚主线段的另一端部至少开有一个束缚孔。本血管流量束缚线以及利用本血管流量束缚线进行主动脉缩窄操作方法具有操作方便,实验误差小,实验结果精确,实验动物死亡率低,操纵人员劳动强度低以及操作效果高的优点。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6901864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7-06-30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浙江大学;

    申请/专利号CN201710120355.8

  • 发明设计人 郏蓁;倪一鸣;

    申请日2017-03-02

  • 分类号A61D1/00;

  • 代理机构杭州千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冷红梅

  • 地址 310058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余杭塘路866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9 02:42:51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8-12-07

    授权

    授权

  • 2017-07-25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61D1/00 申请日:20170302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7-06-30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学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血管流量控制,特别是一种血管流量束缚线。

本发明属于医学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血管流量控制,特别是一种血管流量束缚线的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动物实验是指在实验室内,为了获得有关生物学、医学等方面的新知识或解决具体问题而使用动物进行的科学研究。在人类心肌肥厚的研究中,确切的相关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故动物实验就可以为其提供理论基础。

对实验动物(大鼠、小鼠)进行心肌肥厚模型建立的方法有压力超负荷法、容量负荷法、心梗法及激素诱导法等若干类。其中属于压力超负荷法的主动脉缩窄法因动物死亡率低、模型成功率高、可重复性好以及实验动物心肌肥厚形成时间短等特点,而得到广泛的运用。主动脉缩窄法的操作方式为首先在10~16倍显微镜视野下找到游离目标动脉段,在其底下横置一根5号或6号丝线,同时取一截针头与主动脉并行放置于丝线上,将丝线打结使动脉与针头捆紧;目标动脉段通常为胸主动脉或腹主动脉的一段,针头直径根据目标动脉的直径进行选择,但针头直径应小于目标动脉的直径。接着,撤离针头,留下线结捆绑动脉。由于线结处动脉的横截面较之前缩小,使线结以上的血流阻力提高,心脏负荷增加,进而逐渐形成心肌肥厚。

主动脉缩窄法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以下问题:1、在φ0.3~0.5mm区间可选针头较少,因而无法满足所有操作需求。2、小鼠(以25g雄性C57/B6J小鼠为例)的主动脉直径通常在0.8~1.0mm,在截取针头时通常使用血管钳拗断,因针头为空心管,在钳夹过程中外力可致其发生形变而改变其直径,细微的操作误差在小鼠身上会影响实验结果。3、针头拗断后断端通常不平整,易带毛刺,在撤离针头时,易损伤局部组织和血管。4、打结所用的慕丝线为多股线,在不同的受力情况下其长度会稍有改变,进而影响实验结果;多股线内有较多残留空隙,增加实验动物感染几率。5、慕丝线过细会增加对动脉的切割作用,损伤血管;慕丝线过粗将会影响血管控制精度,进而影响实验结果;过大的线结对血管也会有影响。6、捆扎针头时,由于针头没有辅助固定,经常出现针头滑动或脱离现象,需重复操作,耗时耗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血管流量束缚线和一种血管流量束缚线的使用方法,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在医学领域如何提高血管流量控制操作方便性和精确性,尤其在动物实验过程中对微细血管的操作。

本发明的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血管流量束缚线为一体式结构,血管流量束缚线包括束缚主线段和两段系线段,两段系线段的一端均与束缚主线段的一端相连接,或两段系线段的一端分别与束缚主线段的两端一一对应系相连接;系线段与束缚主线段的一端相连处具有凸起的节点,束缚主线段的另一端部至少开有一个束缚孔。

利用本血管流量束缚线进行主动脉缩窄操作方法为:首先将本血管流量束缚线包绕在目标血管上;然后,将一段系线段穿过束缚孔,拉拽两段系线段使节点部分嵌入束缚孔内,进而使束缚主线段形成围在目标血管上且确定周长的束缚圈;最后将两段系线段交叉拉紧打结,实现锁止,保持束缚圈的周长,即避免束缚圈扩大而导致流量调节失效。本血管流量束缚线的束缚主线段长度根据目标调控流量确定,即确定的束缚孔与节点之间长度便能形成确定周长的束缚圈;进而用于精确调控血管流量。

与现有技术相比,利用本血管流量束缚线进行主动脉缩窄操作,不依赖针头等捆绑物,进而避免了针头滑落或脱离现象,避免了针头直径变化导致实验结果受影响的问题,避免了针头损伤实验动物局部组织和血管;避免了因针头直径大小限制而导致部分主动脉缩窄操作无法进行的问题。

本血管流量束缚线形成的束缚圈长度精确,不受受力情况影响,保证流量控制精度准确性以及一致性,进而提高实验结果准确性。本血管流量束缚线为一体式结构,其内部无空隙,进而显著降低了实验动物感染风险。

本血管流量束缚线的束缚主线段可制作成薄层扁平状,保证束缚主线段与血管的接触面积,既保证了束缚精度,又减少了血管流量束缚线对血管的切割损伤。

总之,本血管流量束缚线以及利用本血管流量束缚线进行主动脉缩窄操作方法具有实验误差小,实验结果精确,实验动物死亡率低,操纵人员劳动强度低以及操作效果高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一中血管流量束缚线的主视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一中血管流量束缚线安装在小鼠主动脉上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二中血管流量束缚线的主视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三中血管流量束缚线的主视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四中血管流量束缚线的主视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五中血管流量束缚线的主视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中,1、系线段;2、束缚主线段;3、束缚孔;4、节点;5、束缚圈;6、目标血管;7、防滑凸点。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血管流量束缚线为一体式结构,血管流量束缚线采用聚丙烯材料制成。血管流量束缚线包括两段系线段1和一段束缚主线段2。缚主线段2呈薄层扁平状,系线段1的横截面呈圆形。

两段系线段1的一端均与束缚主线段2的一端相连接且相连处具有凸起的节点4,节点4呈半球状。束缚主线段2的另一端部开有一个束缚孔3;束缚孔3的直径小于节点4的球径,束缚孔3的直径大于系线段1的直径。

本血管流量束缚线应用在小鼠的主动脉缩窄法中;小鼠的目标血管6束缚后管径为0.5mm,选用束缚孔3与节点4之间长度为1.57mm的血管流量束缚线;血管流量束缚线中束缚主线段2的宽度为0.3mm,即束缚主线段2的宽度为目标血管6管径的0.25~0.5。束缚主线段2的厚度为0.05mm。

如图1和图2所示,通过阐述利用本血管流量束缚线进行小鼠主动脉缩窄操作方法进一步说明本血管流量束缚线的优点:首先,将本血管流量束缚线的束缚主线段2包绕在目标血管6上。然后,将一段系线段1穿过束缚孔3,拉拽两段系线段1使节点4部分嵌入束缚孔3内,使束缚主线段2形成围在目标血管6上且确定周长的束缚圈5;每次操作时通过保证上述状态,便可保证束缚圈5的长度一致。最后将两段系线段1交叉拉紧打结,实现锁止,保持上述束缚圈5的周长。节点4部分嵌入束缚孔3内还具有提高连接接触面积,降低束缚孔3变形率,进而提高束缚圈5周长的精度。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同实施例一的结构及原理基本相同,基本相同之处不再累赘描述,仅描述不一样的地方,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如图3所示,束缚主线段2的另一端部开有多个束缚孔3;多个束缚孔3沿着束缚主线段2的纵向排列;说明书附图给出束缚孔3的数量为3个。选用其中一个束缚孔3与节点4之间长度与小鼠的目标血管6周长相同的血管流量束缚线;利用本血管流量束缚线进行小鼠主动脉缩窄操作时将一段系线段1穿过对应束缚孔3。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同实施例一的结构及原理基本相同,基本相同之处不再累赘描述,仅描述不一样的地方,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如图4所示,两段系线段1的一端分别与束缚主线段2的两端一一对应系相连接;系线段1与束缚主线段2的一端相连处具有凸起的节点4。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同实施例三的结构及原理基本相同,基本相同之处不再累赘描述,仅描述不一样的地方,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如图5所示,与束缚主线段2的一端相连的系线段1上靠近节点4处具有防滑凸点7,通过拉拽系线段1能迫使防滑凸点7越过束缚孔3,这样可避免系线段1在血管弹力作用下倒滑,进而影响束缚圈5周长的精度。本结构还具有使束缚孔3两侧的系线段1系在一起操作更方便的优点。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同实施例一的结构及原理基本相同,基本相同之处不再累赘描述,仅描述不一样的地方,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如图6所示,束缚主线段2头尾相连形成束缚孔3,束缚主线段2的中部折叠设置使两端部平行设置。本血管流量束缚线中束缚主线段2的宽度为0.2mm,本血管流量束缚线尤其适合应用在大鼠的主动脉缩窄操作中。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