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垂直电梯防人坠落装置及防人坠落的垂直电梯

一种垂直电梯防人坠落装置及防人坠落的垂直电梯

摘要

本发明提出一种垂直电梯防人坠落装置,包括上下相叠的上防坠层和下防坠层。如此,本发明的上层绳索和下层绳索交织成网状结构封挡在电梯井的横截面上,承接不慎从楼上掉落的物体尤其是人;在轿厢下降时,轿厢的底部向下压动第一单向翻转杆和第三单向翻转杆,第一杠杆和第三杠杆的外端翘起,传动上缠绕辊和下缠绕辊转动,对各上层绳索和各下层绳索进行缠绕,直至上层绳索和下层绳索从电梯井内撤出,轿厢可顺利通过,然后在上绳索回拉装置和下绳索回拉装置的回拉作用下上层绳索和下层绳索回复初始位置;在轿厢上升时,如同轿厢下降时的动作原理。因而,本发明可确保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有效避免人员伤亡。还提出基于前述装置的防人坠落的垂直电梯。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5905744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6-08-31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郭剑辉;

    申请/专利号CN201610467011.X

  • 发明设计人 郭剑辉;

    申请日2015-02-04

  • 分类号B66B5/26(20060101);B66B5/28(20060101);

  • 代理机构35221 泉州市潭思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廖仲禧

  • 地址 362000 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新门街633号机电302室

  • 入库时间 2023-06-19 00:23:31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8-10-02

    授权

    授权

  • 2017-04-12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B66B5/26 申请日:20150204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6-08-31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本发明专利申请是中国专利申请号2015100563383的分案申请,原申请的申请号为2015100563383,申请日为2015年02月04日,发明名称为一种垂直电梯防人坠落装置及防人坠落的垂直电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垂直电梯防人坠落装置及防人坠落的垂直电梯。

背景技术

目前城市高楼普遍使用电梯,但是现有的电梯设计在安全防护方面存在隐患。电梯是一种电气控制和机械传动结合的自动化产品,自然就会存在电气零件老化、控制失灵,机械磨损失效等故障。电梯故障之一就是打开了没有轿厢的电梯门,人们在注意力不集中、视线不佳等情况下,就会进入导致意外坠落电梯井中;而且为了方便轿厢在电梯井内上下运动,电梯井内部不设置任何阻碍轿厢运动的设备,就会出现以下电梯事故:

一、当电梯故障,电梯门自动打开或较轻易扒开,人们没注意容易坠落到电梯井中,造成人员伤亡;

二、当电梯故障,维修人员无法得知轿厢停在哪一层,需要逐一排查时,打开电梯门,也会出现坠落到电梯井中意外,造成人员伤亡;

三、当人们强制打开电梯门时,人们会坠落到电梯井中;例如:酒醉的人强制打开电梯门,酒醉的人就会掉落到电梯井中,造成人员伤亡。

有鉴于此,本设计人针对上述垂直电梯的防坠装置结构设计上未臻完善所导致的诸多缺失及不便,而深入构思,且积极研究改良试做而开发设计出本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其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确保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有效避免人员伤亡,而且机构动作机械性强,机动灵活,稳定可靠,结构新颖合理,实用性强的垂直电梯防人坠落装置。

本发明的其二目的在于提供两种基于前述垂直电梯防人坠落装置制成的防人坠落的垂直电梯。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这样的技术方案:

一种垂直电梯防人坠落装置,包括上下相叠的上防坠层和下防坠层;

定义电梯井依次相邻的四个井壁分别为第一井壁、第二井壁、第三井壁和第四井壁;

所述上防坠层包括多条水平匹配分布于电梯井内相互平行并垂直于第一井壁、第三井壁的上层绳索,水平处于第三井壁外缠绕各上层绳索伸出部分的上缠绕辊,水平处于第一井壁处与各上层绳索的相应端连接的上绳索回拉装置,处于上缠绕辊上方的第一缠绕辊驱动杆,和处于上缠绕辊下方的第二缠绕辊驱动杆;

所述下防坠层包括多条水平匹配分布于电梯井内相互平行并垂直于第二井壁、第四井壁的下层绳索,水平处于第四井壁或第二井壁外缠绕各下层绳索伸出部分的下缠绕辊,水平处于第二井壁或第四井壁处与各下层绳索的相应端连接的下绳索回拉装置,处于下缠绕辊上方的第三缠绕辊驱动杆,和处于下缠绕辊下方的第四缠绕辊驱动杆。

所述第一缠绕辊驱动杆包括斜向上伸入电梯井内可向上翻转的第一单向翻转杆,和内端与第一单向翻转杆枢接、外端通过第一驱动绳索与所述上缠绕辊一端驱动连接、内端与外端之间与第三井壁相应通孔枢接的第一杠杆;所述上缠绕辊的相应端同轴设有缠绕所述第一驱动绳索的第一传动轮;所述第二缠绕辊驱动杆包括斜向下伸入电梯井内可向下翻转的第二单向翻转杆,和内端与第二单向翻转杆枢接、外端通过第二驱动绳索与所述上缠绕辊另一端驱动连接、内端与外端之间与第三井壁相应通孔枢接的第二杠杆;所述上缠绕辊的相应端同轴设有缠绕所述第二驱动绳索的第二传动轮;

所述第一传动轮和第二传动轮的直径小于所述上缠绕辊的直径;所述第一传动轮的周面形成有容置缠绕的所述第一驱动绳索的第一环形沟槽;所述第二传动轮的周面形成有容置缠绕的所述第二驱动绳索的第二环形沟槽。

所述第一单向翻转杆与所述第一杠杆通过与所述上层绳索垂直的第一水平转轴枢接在一起,所述第一水平转轴套设有驱动所述第一单向翻转杆向下翻转的第一扭簧,所述第一单向翻转杆具有卡于所述第一杠杆下方对向下翻转动作进行限位的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二单向翻转杆与所述第二杠杆通过与所述上层绳索垂直的第二水平转轴枢接在一起,所述第二水平转轴套设有驱动所述第二单向翻转杆向上翻转的第二扭簧,所述第二单向翻转杆具有卡于所述第二杠杆 上方对向上翻转动作进行限位的第二限位部。

所述第一单向翻转杆具有容置所述第一杠杆相应枢接端的第一枢接口,所述第一枢接口的上方形成有供所述第一单向翻转杆向上翻转的第一缺口,所述第一限位部为形成于所述第一枢接口下方并卡于所述第一杠杆下方的封堵结构;所述第二单向翻转杆具有容置所述第二杠杆相应枢接端的第二枢接口,所述第二枢接口的下方形成有供所述第二单向翻转杆向下翻转的第二缺口,所述第二限位部为形成于所述第二枢接口下方并卡于所述第二杠杆上方的封堵结构。

所述上绳索回拉装置包括水平处于第一井壁内与各所述上层绳索的相应端连接的上绳索回复杆,和两个分处上绳索回复杆两端提供回复力的上回复拉绳,所述上回复拉绳的一端与所述上绳索回复杆连接,另一端伸出第一井壁外,两所述上回复拉绳之间具有供轿厢穿过的间隙。

所述上绳索回复杆与第一井壁对应的一侧设有上缓冲垫。

所述第三缠绕辊驱动杆包括斜向上伸入电梯井内可向上翻转的第三单向翻转杆,和内端与第三单向翻转杆枢接、外端通过第三驱动绳索与所述下缠绕辊一端驱动连接、内端与外端之间与第四井壁或第二井壁相应通孔枢接的第三杠杆;所述下缠绕辊的相应端同轴设有缠绕所述第三驱动绳索的第三传动轮;所述第四缠绕辊驱动杆包括斜向下伸入电梯井内可向下翻转的第四单向翻转杆,和内端与第四单向翻转杆枢接、外端通过第四驱动绳索与所述下缠绕辊另一端驱动连接、内端与外端之间与第四井壁或第二井壁相应通孔枢接的第四杠杆;所述下缠绕辊的相应端同轴设有缠绕所述第四驱动绳索的第四传动轮;

所述第三传动轮和第四传动轮的直径小于所述下缠绕辊的直径;所述第三传动轮的周面形成有容置缠绕的所述第三驱动绳索的第三环形沟槽;所述第四传动轮的周面形成有容置缠绕的所述第四驱动绳索的第四环形沟槽。

所述第三单向翻转杆与所述第三杠杆通过与所述下层绳索垂直的第三水平转轴枢接在一起,所述第三水平转轴套设有驱动所述第三单向翻转杆向下翻转的第三扭簧,所述第三单向翻转杆具有卡于所述第三杠杆下方对向下翻转动作进行限位的第三限位部;所述第四单向翻转杆与所述第四杠杆通过与所述下层绳索垂直的第四水平转轴枢接在一起,所述第四水平转轴套设有驱动所述第四单向翻转杆向上翻转的第四扭簧,所述第四单向翻转杆具有卡于所述第四杠杆 上方对向上翻转动作进行限位的第四限位部。

所述第三单向翻转杆具有容置所述第三杠杆相应枢接端的第三枢接口,所述第三枢接口的上方形成有供所述第三单向翻转杆向上翻转的第三缺口,所述第三限位部为形成于所述第三枢接口下方并卡于所述第三杠杆下方的封堵结构;所述第四单向翻转杆具有容置所述第四杠杆相应枢接端的第四枢接口,所述第四枢接口的下方形成有供所述第四单向翻转杆向下翻转的第四缺口,所述第四限位部为形成于所述第四枢接口下方并卡于所述第四杠杆上方的封堵结构。

所述下绳索回拉装置包括水平处于第二井壁或第四井壁内与各所述下层绳索的相应端连接的下绳索回复杆,和两个分处下绳索回复杆两端提供回复力的下回复拉绳,所述下回复拉绳的一端与所述下绳索回复杆连接,另一端伸出第二井壁或第四井壁外,两所述下回复拉绳之间具有供轿厢穿过的间隙。

所述下绳索回复杆与第二井壁或第四井壁对应的一侧设有下缓冲垫。

一种防人坠落的垂直电梯,包括所述垂直电梯防人坠落装置,以及电梯井和轿厢;

所述上缠绕辊和下缠绕辊分别通过上支架和下支架设置在所述电梯井的外侧;

所述电梯井的第三井壁形成有供各所述上层绳索穿过缠绕所述上缠绕辊的上透孔;

所述电梯井的第四井壁或第二井壁形成有供各所述下层绳索穿过缠绕所述下缠绕辊的下透孔;

所述电梯井的第三井壁形成有供所述第一杠杆穿过、枢接并可上下摆动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杠杆通过一水平转轴与所述第一通孔的侧壁枢接在一起;所述电梯井的第三井壁形成有供所述第二杠杆穿过、枢接并可上下摆动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杠杆通过一水平转轴与所述第二通孔的侧壁枢接在一起。

一种防人坠落的垂直电梯,包括所述垂直电梯防人坠落装置,以及电梯井和轿厢;

所述上缠绕辊和下缠绕辊分别通过上支架和下支架设置在所述电梯井的外侧;

所述电梯井的第三井壁形成有供各所述上层绳索穿过缠绕所述上缠绕辊的 上透孔;

所述电梯井的第四井壁或第二井壁形成有供各所述下层绳索穿过缠绕所述下缠绕辊的下透孔;

所述电梯井的第四井壁或第二井壁形成有供所述第三杠杆穿过、枢接并可上下摆动的第三通孔,所述第三杠杆通过一水平转轴与所述第三通孔的侧壁枢接在一起;所述电梯井的第四井壁或第二井壁形成有供所述第四杠杆穿过、枢接并可上下摆动的第四通孔,所述第四杠杆通过一水平转轴与所述第四通孔的侧壁枢接在一起。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发明的垂直电梯防人坠落装置,突破传统垂直电梯的构造形式,在使用过程中,将其安装在电梯井上,上层绳索和下层绳索交织成网状结构封挡在电梯井的横截面上,可承接不慎从楼上掉落的物体尤其是人,防止物体和人受到伤害,而且还可在相应距离,如每个楼层或楼层之间各设置这样的装置,确保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在工作时,在轿厢下降过程中,当轿厢的底部接触到第一单向翻转杆和第三单向翻转杆后,向下压动第一单向翻转杆和第三单向翻转杆,分别使第一杠杆和第三杠杆的外端翘起,分别拉动第一驱动绳索和第三驱动绳索,分别带动第一传动轮和第三传动轮转动,第一传动轮和第三传动轮分别传动上缠绕辊和下缠绕辊转动,分别对各上层绳索和各下层绳索进行缠绕,将上层绳索向第三井壁拉动,下层绳索向第四井壁或第二井壁拉动,直至上绳索回拉装置抵靠在第三井壁的内侧,下绳索回拉装置抵靠在第四井壁或第二井壁的内侧,上层绳索和下层绳索从电梯井内撤出,为轿厢留出通过的空间,轿厢可顺利通过,当轿厢继续下降,接触到第二单向翻转杆和第四单向翻转杆时,第二单向翻转杆和第四单向翻转杆利用向下翻转的单向翻转功能,顺势向下翻转,而使轿厢顺畅滑过,当轿厢通过后,上层绳索和下层绳索分别在上绳索回拉装置和下绳索回拉装置的回拉作用下回复到初始位置,即上层绳索和下层绳索交织成网状结构封挡在电梯井的横截面上;在轿厢上升过程中,当轿厢的顶部接触到第四单向翻转杆和第二单向翻转杆后,向上压动第四单向翻转杆和第二单向翻转杆,分别使第四杠杆和第二杠杆的外端向下翘动,分别拉动第四驱动绳索和第二驱动绳索,分别带动第四传动轮和第二传动轮转动,第四传动轮和第二传动轮分别传动下缠绕辊和上缠绕辊转动,分别对各下层绳索和各上层绳索进行缠绕,将下层绳索向第四井壁或第二井壁拉 动,上层绳索向第三井壁拉动,直至下绳索回拉装置抵靠在第四井壁或第二井壁的内侧,上绳索回拉装置抵靠在第三井壁的内侧,下层绳索和上层绳索从电梯井内撤出,为轿厢留出通过的空间,轿厢可顺利通过,当轿厢继续上升,接触到第三单向翻转杆和第一单向翻转杆时,第三单向翻转杆和第一单向翻转杆利用向上翻转的单向翻转功能,顺势向上翻转,而使轿厢顺畅滑过,当轿厢通过后,下层绳索和上层绳索分别在下绳索回拉装置和上绳索回拉装置的回拉作用下回复到初始位置,即下层绳索和上层绳索交织成网状结构封挡在电梯井的横截面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垂直电梯防人坠落装置,其可确保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有效避免人员伤亡,而且机构动作机械性强,机动灵活,稳定可靠,结构新颖合理,实用性强。

本发明还提出基于前述垂直电梯防人坠落装置制成的防人坠落的垂直电梯,整体具有可确保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有效避免人员伤亡,而且机构动作机械性强,机动灵活,稳定可靠,结构新颖合理,实用性强等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垂直电梯防人坠落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防人坠落的垂直电梯的横截面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上层绳索和下层绳索缠绕撤出电梯井的状态示意图;

图4为电梯下降时第一状态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电梯下降时第二状态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电梯下降时第三状态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电梯下降时第四状态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电梯下降时第五状态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9为电梯上升时第一状态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0为电梯上升时第二状态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1为电梯上升时第三状态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2为电梯上升时第四状态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3为电梯上升时第五状态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9中局部A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5为第一单向翻转杆的第一枢接口方向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6为第二单向翻转杆的第二枢接口方向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7为第三单向翻转杆的第三枢接口方向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8为第四单向翻转杆的第四枢接口方向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9为图4另一角度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

1-上防坠层 11-上层绳索 12-上缠绕辊 121-第一传动轮 1211-第一环形沟槽 122-第二传动轮 1221-第二环形沟槽 123-上环形凸起 124-上支架 13-上绳索回拉装置 131-上绳索回复杆 132-上回复拉绳 133-上缓冲垫 14-第一缠绕辊驱动杆 141-第一单向翻转杆 1411-第一限位部 1412-第一枢接口 1413-第一缺口 142-第一杠杆 143-第一驱动绳索 144-第一水平转轴 15-第二缠绕辊驱动杆 151-第二单向翻转杆 1511-第二限位部 1512-第二枢接口 1513-第二缺口 152-第二杠杆 153-第二驱动绳索 154-第二水平转轴

2-下防坠层 21-下层绳索 22-下缠绕辊 221-第三传动轮 2211-第三环形沟槽 222-第四传动轮 2221-第四环形沟槽 223-下环形凸起 224-下支架 23-下绳索回拉装置 231-下绳索回复杆 232-下回复拉绳 233-下缓冲垫 24-第三缠绕辊驱动杆 241-第三单向翻转杆 2411-第三限位部 2412-第三枢接口 2413-第三缺口 242-第三杠杆 243-第三驱动绳索 244-第三水平转轴 25-第四缠绕辊驱动杆 251-第四单向翻转杆 2511-第四限位部 2512-第四枢接口 2513-第四缺口 252-第四杠杆 253-第四驱动绳索 254-第四水平转轴

3-电梯井 31-第一井壁 32-第二井壁 33-第三井壁 331-第一通孔 332-第二通孔 34-第四井壁 341-第三通孔 342-第四通孔 4-轿厢。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

本发明的一种垂直电梯防人坠落装置,如图1-19所示,包括上下相叠的上防坠层1和下防坠层2。

定义电梯井3依次相邻的四个井壁分别为第一井壁31、第二井壁32、第三井壁33和第四井壁34;

上防坠层1包括多条水平匹配分布于电梯井3内相互平行并垂直于第一井壁31、第三井壁33的上层绳索11,水平处于第三井壁33外缠绕各上层绳索11伸出部分的上缠绕辊12,水平处于第一井壁31处与各上层绳索11的相应端连接的上绳索回拉装置13,处于上缠绕辊12上方的第一缠绕辊驱动杆14,和处 于上缠绕辊12下方的第二缠绕辊驱动杆15;第一缠绕辊驱动杆14包括斜向上伸入电梯井3内可向上翻转的第一单向翻转杆141,和内端与第一单向翻转杆141枢接、外端通过第一驱动绳索143与上缠绕辊12一端驱动连接、内端与外端之间与第三井壁33相应通孔枢接的第一杠杆142;上缠绕辊12的相应端同轴设有缠绕第一驱动绳索143的第一传动轮121;第二缠绕辊驱动杆15包括斜向下伸入电梯井3内可向下翻转的第二单向翻转杆151,和内端与第二单向翻转杆151枢接、外端通过第二驱动绳索153与上缠绕辊12另一端驱动连接、内端与外端之间与第三井壁33相应通孔枢接的第二杠杆152;上缠绕辊12的相应端同轴设有缠绕第二驱动绳索153的第二传动轮122;

下防坠层2包括多条水平匹配分布于电梯井3内相互平行并垂直于第二井壁32、第四井壁34的下层绳索21,水平处于第四井壁34或第二井壁32外缠绕各下层绳索21伸出部分的下缠绕辊22,水平处于第二井壁32或第四井壁34处与各下层绳索21的相应端连接的下绳索回拉装置23,处于下缠绕辊22上方的第三缠绕辊驱动杆24,和处于下缠绕辊22下方的第四缠绕辊驱动杆25;第三缠绕辊驱动杆24包括斜向上伸入电梯井3内可向上翻转的第三单向翻转杆241,和内端与第三单向翻转杆241枢接、外端通过第三驱动绳索243与下缠绕辊22一端驱动连接、内端与外端之间与第四井壁34或第二井壁32相应通孔枢接的第三杠杆242;下缠绕辊22的相应端同轴设有缠绕第三驱动绳索243的第三传动轮221;第四缠绕辊驱动杆25包括斜向下伸入电梯井3内可向下翻转的第四单向翻转杆251,和内端与第四单向翻转杆251枢接、外端通过第四驱动绳索253与下缠绕辊22另一端驱动连接、内端与外端之间与第四井壁34或第二井壁32相应通孔枢接的第四杠杆252;下缠绕辊22的相应端同轴设有缠绕第四驱动绳索253的第四传动轮222。本发明在使用过程中,将其安装在电梯井3上,上层绳索11和下层绳索21交织成网状结构封挡在电梯井3的横截面上,可承接不慎从楼上掉落的物体尤其是人,防止物体和人受到伤害,而且还可在相应距离,如每个楼层或楼层之间各设置这样的装置,确保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避免伤亡;在工作时,在轿厢4下降过程中,当轿厢4的底部接触到第一单向翻转杆141和第三单向翻转杆241后,向下压动第一单向翻转杆141和第三单向翻转杆241,分别使第一杠杆142和第三杠杆242的外端翘起,分别拉动第一驱动绳索143和第三驱动绳索243,分别带动第一传动轮121和第三传动轮221转 动,第一传动轮121和第三传动轮221分别传动上缠绕辊12和下缠绕辊22转动,分别对各上层绳索11和各下层绳索21进行缠绕,将上层绳索11向第三井壁33拉动,下层绳索21向第四井壁34或第二井壁32拉动,直至上绳索回拉装置13抵靠在第三井壁33的内侧,下绳索回拉装置23抵靠在第四井壁34或第二井壁32的内侧,上层绳索11和下层绳索21从电梯井内撤出,为轿厢4留出通过的空间,轿厢4可顺利通过,当轿厢4继续下降,接触到第二单向翻转杆151和第四单向翻转杆251时,第二单向翻转杆151和第四单向翻转杆251利用向下翻转的单向翻转功能,顺势向下翻转,而使轿厢4顺畅滑过,当轿厢4通过后,上层绳索11和下层绳索21分别在上绳索回拉装置13和下绳索回拉装置23的回拉作用下回复到初始位置,即上层绳索11和下层绳索21交织成网状结构封挡在电梯井3的横截面上;在轿厢4上升过程中,当轿厢4的顶部接触到第四单向翻转杆251和第二单向翻转杆151后,向上压动第四单向翻转杆251和第二单向翻转杆151,分别使第四杠杆252和第二杠杆152的外端向下翘动,分别拉动第四驱动绳索253和第二驱动绳索153,分别带动第四传动轮222和第二传动轮122转动,第四传动轮222和第二传动轮122分别传动下缠绕辊22和上缠绕辊12转动,分别对各下层绳索21和各上层绳索11进行缠绕,将下层绳索21向第四井壁34或第二井壁32拉动,上层绳索11向第三井壁33拉动,直至下绳索回拉装置23抵靠在第四井壁34或第二井壁32的内侧,上绳索回拉装置13抵靠在第三井壁33的内侧,下层绳索21和上层绳索11从电梯井3内撤出,为轿厢4留出通过的空间,轿厢4可顺利通过,当轿厢4继续上升,接触到第三单向翻转杆241和第一单向翻转杆141时,第三单向翻转杆241和第一单向翻转杆141利用向上翻转的单向翻转功能,顺势向上翻转,而使轿厢4顺畅滑过,当轿厢4通过后,下层绳索21和上层绳索11分别在下绳索回拉装置23和上绳索回拉装置13的回拉作用下回复到初始位置,即下层绳索21和上层绳索11交织成网状结构封挡在电梯井3的横截面上。

为了确保承接物体和人的有效性,优选地,相邻的上层绳索11之间的间距为2-15cm,具体可为5-10cm,优选为7cm或8cm;相邻的下层绳索21之间的间距为2-15cm,具体可为5-10cm,优选为7cm或8cm。

为了保证上层绳索11和下层绳索21在缠绕后不会发生脱扣等情形,使上层绳索11和下层绳索21更加工整有序,维持正常的工作状态,优选地,上缠 绕辊12的周面两端分别形成有上环形凸起123,两上环形凸起123之间形成容置缠绕的上层绳索11的容置槽;下缠绕辊22的周面两端分别形成有下环形凸起223,两下环形凸起223之间形成容置缠绕的下层绳索21的容置槽。

优选地,上环形凸起123在轴线方向上呈由内侧向外侧逐渐变粗的圆台状,且上环形凸起123的最高沿处于最边缘的上层绳索11的外侧,如此,上环形凸起123的内侧面形成顺势斜面,并对应缠绕的上层绳索11,即使当上层绳索11发生偏移后,也会由顺势斜面滑到内侧而进行工整缠绕;下环形凸起223在轴线方向上呈由内侧向外侧逐渐变粗的圆台状,且下环形凸起223的最高沿处于最边缘的下层绳索21的外侧,如此,下环形凸起223的内侧面形成顺势斜面,并对应缠绕的下层绳索21,即使当下层绳索21发生偏移后,也会由顺势斜面滑到内侧而进行工整缠绕。

优选地,第一传动轮121和第二传动轮122的直径小于上缠绕辊12的直径,即第一传动轮121和第二传动轮122,与上缠绕辊12具有同步的转动角度,但上缠绕辊12的直径较大,此结构可放大第一传动轮121和第二传动轮122的传动比例,即使当第一缠绕辊驱动杆14和第二缠绕辊驱动杆15的尺寸较小时,也能使上缠绕辊12对上层绳索11进行完全缠绕,而且可使机构更加紧凑,占用空间小,各部件的具体尺寸应根据实际要求进行设计;第一传动轮121的周面形成有容置缠绕的第一驱动绳索143的第一环形沟槽1211,此结构可保证第一驱动绳索143在缠绕后不会发生脱扣等情形,使第一驱动绳索143更加工整有序,维持正常的工作状态;第二传动轮122的周面形成有容置缠绕的第二驱动绳索153的第二环形沟槽1221,此结构可保证第二驱动绳索153在缠绕后不会发生脱扣等情形,使第二驱动绳索153更加工整有序,维持正常的工作状态;

第三传动轮221和第四传动轮222的直径小于下缠绕辊22的直径,即第三传动轮221和第四传动轮222,与下缠绕辊22具有同步的转动角度,但下缠绕辊22的直径较大,此结构可放大第三传动轮221和第四传动轮222的传动比例,即使当第三缠绕辊驱动杆24和第四缠绕辊驱动杆25的尺寸较小时,也能使下缠绕辊22对下层绳索21进行完全缠绕,而且可使机构更加紧凑,占用空间小,各部件的具体尺寸应根据实际要求进行设计;第三传动轮221的周面形成有容置缠绕的第三驱动绳索243的第三环形沟槽2211,此结构可保证第三驱动绳索243在缠绕后不会发生脱扣等情形,使第三驱动绳索243更加工整有序,维持正 常的工作状态;第四传动轮222的周面形成有容置缠绕的第四驱动绳索253的第四环形沟槽2221,此结构可保证第四驱动绳索253在缠绕后不会发生脱扣等情形,使第四驱动绳索253更加工整有序,维持正常的工作状态。

为了具体实现第一缠绕辊驱动杆14、第二缠绕辊驱动杆15、第三缠绕辊驱动杆24和第四缠绕辊驱动杆25的具体结构,优选地,第一单向翻转杆141与第一杠杆142通过与上层绳索11垂直的第一水平转轴144枢接在一起,第一水平转轴144套设有驱动第一单向翻转杆141向下翻转的第一扭簧(图中未示出),第一单向翻转杆141具有卡于第一杠杆142下方对向下翻转动作进行限位的第一限位部1411,第一扭簧与第一限位部1411相互配合,可确保第一单向翻转杆141保持伸直的工作状态,而且第一扭簧可使第一单向翻转杆141具有向上单向翻转,又可自动回复的功能;第二单向翻转杆151与第二杠杆152通过与上层绳索11垂直的第二水平转轴154枢接在一起,第二水平转轴154套设有驱动第二单向翻转杆151向上翻转的第二扭簧(图中未示出),第二单向翻转杆151具有卡于第二杠杆152上方对向上翻转动作进行限位的第二限位部1511,第二扭簧与第二限位部1511相互配合,可确保第二单向翻转杆151保持伸直的工作状态,而且第二扭簧可使第二单向翻转杆151具有向上单向翻转,又可自动回复的功能;

第三单向翻转杆241与第三杠杆242通过与下层绳索21垂直的第三水平转轴244枢接在一起,第三水平转轴244套设有驱动第三单向翻转杆241向下翻转的第三扭簧(图中未示出),第三单向翻转杆241具有卡于第三杠杆242下方对向下翻转动作进行限位的第三限位部2411,第三扭簧与第三限位部2411相互配合,可确保第三单向翻转杆241保持伸直的工作状态,而且第三扭簧可使第三单向翻转杆241具有向上单向翻转,又可自动回复的功能;第四单向翻转杆251与第四杠杆252通过与下层绳索21垂直的第四水平转轴254枢接在一起,第四水平转轴254套设有驱动第四单向翻转杆251向上翻转的第四扭簧(图中未示出),第四单向翻转杆251具有卡于第四杠杆252上方对向上翻转动作进行限位的第四限位部2511,第四扭簧与第四限位部2511相互配合,可确保第四单向翻转杆251保持伸直的工作状态,而且第四扭簧可使第四单向翻转杆251具有向上单向翻转,又可自动回复的功能。

为了具体实现第一单向翻转杆141、第二单向翻转杆151、第三单向翻转杆 241和第四单向翻转杆251的单向翻转功能,优选地,第一单向翻转杆141具有容置第一杠杆142相应枢接端的第一枢接口1412,第一枢接口1412的上方形成有供第一单向翻转杆141向上翻转的第一缺口1413,第一限位部1411为形成于第一枢接口1412下方并卡于第一杠杆142下方的封堵结构;第二单向翻转杆151具有容置第二杠杆152相应枢接端的第二枢接口1512,第二枢接口1512的下方形成有供第二单向翻转杆151向下翻转的第二缺口1513,第二限位部1511为形成于第二枢接口1512下方并卡于第二杠杆152上方的封堵结构;

第三单向翻转杆241具有容置第三杠杆242相应枢接端的第三枢接口2412,第三枢接口2412的上方形成有供第三单向翻转杆241向上翻转的第三缺口2413,第三限位部2411为形成于第三枢接口2412下方并卡于第三杠杆242下方的封堵结构;第四单向翻转杆251具有容置第四杠杆252相应枢接端的第四枢接口2512,第四枢接口2512的下方形成有供第四单向翻转杆251向下翻转的第四缺口2513,第四限位部2511为形成于第四枢接口2512下方并卡于第四杠杆252上方的封堵结构。

为了具体实现上绳索回拉装置13和下绳索回拉装置23的结构,优选地,上绳索回拉装置13包括水平处于第一井壁31内与各上层绳索11的相应端连接的上绳索回复杆131,和两个分处上绳索回复杆131两端提供回复力的上回复拉绳132,上回复拉绳132的一端与上绳索回复杆131连接,另一端伸出第一井壁31外,两上回复拉绳132之间具有供轿厢4穿过的间隙,即当上层绳索11撤出电梯井3后,两上回复拉绳132之间的间隙可供轿厢4通过,两上回复拉绳132具体可为外端固定的具有弹性或优良弹性的绳索,利用绳索的自身弹性来提供回复力,也可为外端系有配重块的绳索,利用配重块的重力提供回复力;下绳索回拉装置23包括水平处于第二井壁32或第四井壁34内与各下层绳索21的相应端连接的下绳索回复杆231,和两个分处下绳索回复杆231两端提供回复力的下回复拉绳232,下回复拉绳232的一端与下绳索回复杆231连接,另一端伸出第二井壁32或第四井壁34外,两下回复拉绳232之间具有供轿厢4穿过的间隙,即当下层绳索21撤出电梯井3后,两下回复拉绳232之间的间隙可供轿厢4通过,两下回复拉绳232具体可为外端固定的具有弹性或优良弹性的绳索,利用绳索的自身弹性来提供回复力,也可为外端系有配重块的绳索,利用配重块的重力提供回复力。

优选地,上绳索回复杆131与第一井壁31对应的一侧设有上缓冲垫133,当上绳索回复杆131回复时,上缓冲垫133可在上绳索回复杆131于电梯井3内壁之间进行缓冲,防止上绳索回复杆131与电梯井3发生撞击情况;下绳索回复杆231与第二井壁32或第四井壁34对应的一侧设有下缓冲垫233,当下绳索回复杆231回复时,下缓冲垫233可在下绳索回复杆231于电梯井3内壁之间进行缓冲,防止下绳索回复杆231与电梯井3发生撞击情况。

一种防人坠落的垂直电梯,包括上述各实施例中的垂直电梯防人坠落装置,以及电梯井3和轿厢4;

上缠绕辊12和下缠绕辊22分别通过上支架124和下支架224设置在电梯井3的外侧,具体结构可为,两个上支架124的一端固定在电梯井3的外侧,另一端分别通过轴承与上缠绕辊12和第一传动轮121之间的轴,以及上缠绕辊12与第二传动轮122之间的轴枢接在一起;两个下支架224的一端固定在电梯井3的外侧,另一端分别通过轴承与下缠绕辊22和第三传动轮221之间的轴,以及下缠绕辊22与第四传动轮222之间的轴枢接在一起;

电梯井3的第三井壁33形成有供各上层绳索11穿过缠绕上缠绕辊12的上透孔,上层绳索11可由上透孔伸出或缩进电梯井3内;

电梯井3的第四井壁34或第二井壁32形成有供各下层绳索21穿过缠绕下缠绕辊22的下透孔,下层绳索21可由下透孔伸出或缩进电梯井3内;

电梯井3的第三井壁33形成有供第一杠杆142穿过、枢接并可上下摆动的第一通孔331,具体结构可为,第一杠杆142通过一水平转轴与第一通孔331的侧壁枢接在一起;电梯井3的第三井壁33形成有供第二杠杆152穿过、枢接并可上下摆动的第二通孔332,具体结构可为,第二杠杆152通过一水平转轴与第二通孔332的侧壁枢接在一起;

电梯井3的第四井壁34或第二井壁32形成有供第三杠杆242穿过、枢接并可上下摆动的第三通孔341,具体结构可为,第三杠杆242通过一水平转轴与第三通孔341的侧壁枢接在一起;电梯井3的第四井壁34或第二井壁32形成有供第四杠杆252穿过、枢接并可上下摆动的第四通孔342,具体结构可为,第四杠杆252通过一水平转轴与第四通孔342的侧壁枢接在一起。

本发明的垂直电梯防人坠落装置及防人坠落的垂直电梯,上透孔和下透孔,以及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的具体形式可根据实际要求进 行调整和设计;上支架和下支架的具体形式也可根据实际要求进行调整和设计;上缓冲垫和下缓冲垫优选为具有优良弹性的长条垫层结构,具体材料和尺寸等均可根据实际要求进行选取、调整和设计;上回复拉绳和下回复拉绳的具体形式也可根据实际要求进行调整和设计;第一枢接口、第一缺口、第二枢接口、第一缺口、第三枢接口、第三缺口、第四枢接口、第四缺口以及各封堵结构的形式均可根据实际要求进行调整和设计,更广义地讲,第一单向翻转杆、第二单向翻转杆、第三单向翻转杆和第四单向翻转杆以及第一杠杆、第二杠杆、第三杠杆和第四杠杆的具体形式及各单向翻转杆和相应杠杆的连接方式等均可根据实际要求进行调整和设计;第一扭簧、第二扭簧、第三扭簧和第四扭簧,以及第一限位部、第二限位部、第三限位部和第四限位部的具体结构形式可根据实际要求进行调整和设计;第一环形沟槽、第二环形沟槽、第三环形沟槽和第四环形沟槽的具体形式可根据实际要求进行调整和设计,更广义地讲,第一传动轮、第二传动轮、第三传动轮和第四传动轮的具体形式也可根据实际要求进行调整和设计;各顺势斜面的具体倾斜角度、尺寸等,以及上环形凸起和下环形凸起的具体形式、尺寸等均可根据实际要求进行调整和设计;上层绳索的数量和间距等,下层绳索的数量和间距等,以及上层绳索与下层绳索之间的间距等均可根据实际要求进行调整和设计;第一驱动绳索、第二驱动绳索、第三驱动绳索和第四驱动绳索的具体形式,及其与各自传动轮的缠绕方式等均可根据实际要求进行调整和设计;上层绳索、上缠绕辊和上绳索回拉装置,以及下层绳索、下缠绕辊和下绳索回拉装置的形式也可根据实际要求进行调整和设计;电梯井和轿厢优选为现有的电梯井和轿厢的形式,但可为配合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作适应性的结构调整;本发明只是为便于方案描述而定义第一井壁、第二井壁、第三井壁和第四井壁,并不影响各井壁的结构和性质;在防人坠落的垂直电梯中,各垂直电梯防人坠落装置的数量设置间距等均可根据实际要求进行调整和设计。

本发明的产品形式并非限于本案图示和实施例,任何人对其进行类似思路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发明的专利范畴。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