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带鱼亲体及鱼卵收集装置

一种带鱼亲体及鱼卵收集装置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带鱼亲体及鱼卵收集装置,旨在提供一种能够收集带鱼亲体的鱼卵的带鱼亲体及鱼卵收集装置。它包括圆筒形的网笼,网笼的上端开口,下端封闭,所述网笼中部设有网状隔层,网状隔层上方的网笼的网目尺寸大于网状隔层下方的网笼的网目尺寸,网状隔层上方的网笼内腔形成带鱼收集腔,网状隔层下方的网笼内腔形成鱼卵收集腔。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4982351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5-10-21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

    申请/专利号CN201510295057.3

  • 发明设计人 朱文斌;周永东;王洋;柴学军;

    申请日2015-06-02

  • 分类号A01K61/00(20060101);A01K73/02(20060101);

  • 代理机构33109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尉伟敏

  • 地址 316021 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临城体育路28号

  • 入库时间 2023-12-18 11:19:06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7-04-19

    授权

    授权

  • 2015-11-18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01K61/00 申请日:20150602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5-10-21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捕捞装置,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捕捞带鱼的带鱼亲体及鱼卵收集装置。

背景技术

带鱼,是一种集群于近底层的暖温性种类,分布较广,渔获量较高,是东海区重要的经济鱼种和渔获对象之一;同时带鱼也是东海“四大渔业”中唯一能形成较大渔汛的传统捕捞对象,在渔业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是东海渔业的支柱产品。带鱼资源的兴衰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东海区海洋捕捞业的稳定。

近年来,由于连续的高强度捕捞,导致带鱼资源量下降,破坏带鱼自身种群的平衡能力。鉴于带鱼在东海区海洋渔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带鱼的人工养殖已成为解决带鱼资源量下降难题的主要途径。在带鱼人工养殖繁育的过程中,带鱼亲体主要是通过渔业捕捞生产获得;但现有技术中的捕捞网具不具有相应的鱼卵收集装置,而在网具起网过程中带鱼亲体受到的过大挤压力,不仅会使得带鱼亲体死亡率较高,而且带鱼亲体的受精卵因受到挤压而流失,无法采集鱼卵,这也为带鱼的人工养殖带来一定的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捕捞网具不具有相应的鱼卵收集装置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收集带鱼亲体的鱼卵的带鱼亲体及鱼卵收集装置。

本发明在第一目的基础上的第二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捕捞网具在起网时带鱼受压大,不仅使得带鱼亲体死亡率较高,而且带鱼亲体的受精卵因受到挤压而流失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在不增加渔船拖曳阻力的同时,有效改善因捕捞网具在起网时带鱼受压大,而导致的带鱼亲体死亡率较高及带鱼亲体的受精卵因受到挤压而流失的问题的带鱼亲体及鱼卵收集装置。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带鱼亲体及鱼卵收集装置,包括圆筒形的网笼,网笼的上端开口,下端封闭,所述网笼中部设有网状隔层,网状隔层上方的网笼的网目尺寸大于网状隔层下方的网笼的网目尺寸,网状隔层上方的网笼内腔形成带鱼收集腔,网状隔层下方的网笼内腔形成鱼卵收集腔。

本方案网状隔层下方的网笼的网目尺寸较小,网状隔层下方的网笼内腔可以形成鱼卵收集腔;在起网过程中可以通过鱼卵收集腔来收集带鱼亲体内挤压处的鱼卵。

作为优选,网笼的网目呈菱形,网状隔层上方的网笼的网目尺寸为35x35毫米,网状隔层下方的网笼的网目尺寸为0.5x0.5毫米。

作为优选,网状隔层由渔网网片构成,且网状隔层呈横截面积自上而下逐渐减小的漏斗状;所述网笼的下端面中部设有带鱼亲体缓挤压及鱼卵收集装置,该带鱼亲体缓挤压及鱼卵收集装置包括设置在网笼上的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收纳盒,可展开的收纳在收纳盒内的充气气囊袋及充气管,所述收纳盒的开口端朝向网状隔层,所述充气管一端与充气气囊袋相连通;当充气气囊袋充气膨胀后,充气气囊袋呈上端开口,下端封闭的圆筒形气囊袋,并且网状隔层的下部位于圆筒形气囊袋内。

本方案的带鱼亲体及鱼卵收集装置在渔船拖曳过程中,充气气囊袋收纳在收纳盒内,因而在渔船拖曳过程中可以几乎不增加渔船拖曳阻力。在起网前,通过充气管对充气气囊袋充气,使其膨胀;当充气气囊袋充气膨胀后,充气气囊袋呈上端开口,下端封闭的圆筒形气囊袋,这样在起网过程中圆筒形气囊袋内会储存一部分海水;而此时网状隔层的下部位于圆筒形气囊袋内,即网状隔层内的带鱼亲体位于海水内,这样可以极大的减少起网时对带鱼亲体的挤压,保证带鱼亲体的存活率及鱼卵的收集效果;即使一部分鱼卵被挤出也能够通过圆筒形气囊袋很好的收集保存。

作为优选,网笼包括网笼骨架,所述收纳盒固定在网笼骨架上。

作为优选,网状隔层下方的网笼外侧面上设有一圈金属支撑网。

作为优选,网笼包括网笼骨架及固定在网笼骨架上渔网本体,所述网状隔层的网目尺寸小于网状隔层上方的网笼的网目尺寸,所述网状隔层上方的网笼上设有用于调节网笼的网目大小的网目调节装置,该网目调节装置包括若干气囊装置,且位于网状隔层上方的渔网本体的各网目边缘的网线上均设有至少一个所述的气囊装置,所述气囊装置包括套设在网线上的安装管及套设在安装管外的环形气囊袋,且环形气囊袋固定连接在安装管上,所述网目调节装置的所有环形气囊袋通过连接管相互连通,各环形气囊袋中至少有一个环形气囊袋上设有充排气嘴。

由于目前的网具的网目大小通常都是特定规格的,因而在捕捞不同大小规格的带鱼时,需要采用不同网目大小的渔网;这对于随时变化的捕捞作业来说,需要经常更换网具不仅使用不方便,也增加了网具的数量、成本。本方案的带鱼亲体及鱼卵收集装置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由于网状隔层的网目尺寸小于网状隔层上方的网笼的网目尺寸,同时网状隔层上方的网笼上设有用于调节网笼的网目大小的网目调节装置;这样可以通过向环形气囊袋内充气或释放环形气囊袋内的气体,来达到调节网状隔层上方的网笼的网目大小的目的;这样在捕获不同大小规格的带鱼时,可以不用更换网具。

作为优选,网状隔层的网目呈菱形,网状隔层的网目尺寸为10x10毫米,所述渔网本体的网目呈菱形,网状隔层上方的渔网本体的网目尺寸为40x40毫米。

作为优选,环形气囊袋呈圆柱状。

作为优选,网笼的上端开口内设有上下两端开口的网套,所述网套上端口边缘与网笼的上端开口边缘连接,网套的横截面积自上而下逐渐减小。本方案结构可有效避免网笼内带鱼逃逸的问题。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不仅能够收集带鱼亲体的鱼卵;而且能够在不增加渔船拖曳阻力的同时,有效改善因捕捞网具在起网时带鱼受压大,而导致的带鱼亲体死亡率较高及带鱼亲体的受精卵因受到挤压而流失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带鱼亲体及鱼卵收集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带鱼亲体及鱼卵收集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充气气囊袋充气膨胀后的带鱼亲体及鱼卵收集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渔网本体的一种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是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一种带鱼亲体及鱼卵收集装置包括圆筒形的网笼1。网笼的上端开口,下端封闭。网笼的上端开口处设有牵引绳5。网笼包括网笼骨架及固定在网笼骨架上渔网本体2。网笼中部设有网状隔层3。网状隔层上方的网笼的网目尺寸大于网状隔层下方的网笼的网目尺寸。本实施例中,网笼的网目即为渔网本体的网目。网笼的网目呈菱形,即渔网本体的网目呈菱形。网状隔层上方的网笼的网目尺寸为35x35毫米。网状隔层下方的网笼的网目尺寸为0.5x0.5毫米。网状隔层上方的网笼内腔形成带鱼收集腔1a。网状隔层下方的网笼内腔形成鱼卵收集腔1b。网笼的上端开口内设有上下两端开口的网套4。网套上端口边缘与网笼的上端开口边缘连接,网套的横截面积自上而下逐渐减小。

实施例2,本实施例的其余结构参照实施例1,其不同之处在于:

如图2、图3所示,网状隔层3由渔网网片构成,且网状隔层呈横截面积自上而下逐渐减小的漏斗状。网笼的下端面中部设有带鱼亲体缓挤压及鱼卵收集装置6。该带鱼亲体缓挤压及鱼卵收集装置包括设置在网笼上的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收纳盒61,可展开的收纳在收纳盒内的充气气囊袋63及充气管62。收纳盒固定在网笼骨架上。收纳盒的开口端朝向网状隔层。充气管一端与充气气囊袋相连通,另一端沿网笼外表面往上延伸至牵引绳上,并沿牵引绳往上延伸。充气管通过扎带与网笼外侧面及牵引绳相连接。网状隔层下方的网笼外侧面上设有一圈金属支撑网。

如图3所示,当充气气囊袋63充气膨胀后,充气气囊袋呈上端开口,下端封闭的圆筒形气囊袋,并且网状隔层3的下部位于圆筒形气囊袋内。

实施例3,本实施例的其余结构参照实施例1或实施例2,其不同之处在于:

网状隔层3的网目尺寸小于网状隔层上方的网笼的网目尺寸;本实施例中,网状隔层的网目呈菱形。网状隔层的网目尺寸为10x10毫米。网状隔层上方的渔网本体2的网目尺寸为40x40毫米。

如图4、图5所示,网状隔层上方的网笼上设有用于调节网笼的网目大小的网目调节装置。该网目调节装置包括若干气囊装置7,且位于网状隔层上方的渔网本体2的各网目21边缘的网线22上均设有至少一个所述的气囊装置7。气囊装置包括套设在网线上的安装管73及套设在安装管外的环形气囊袋71,且环形气囊袋固定连接在安装管上。网目调节装置的所有环形气囊袋通过连接管相互连通。各环形气囊袋中至少有一个环形气囊袋上设有充排气嘴。环形气囊袋呈圆柱状。各环形气囊袋内设有配重块72,且配重块的重力大于等于环形气囊袋充满空气后的浮力。(环形气囊袋充满空气是指环形气囊袋充气、并完全膨胀)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