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用于使得G.hn节点能够在支持根据G.hn标准的遗留G.hn中继时支持1905.1中继(MAC中继)的系统和方法

用于使得G.hn节点能够在支持根据G.hn标准的遗留G.hn中继时支持1905.1中继(MAC中继)的系统和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使得G.hn节点能够在支持根据G.hn标准的支持遗留G.hn中继的同时支持1905.1中继(MAC中继)的系统和方法。一种设备,包括被配置成通过第一连接与网络中的第二节点和第三节点通信的第一节点。第一节点包括与第一通信域关联的第一网络层。第一通信域与第一连接对应。第二网络层与第一通信域和第二通信域关联。第一通信域和第二通信域不同。第一网络层被配置成从第二节点接收要向第三节点中继的数据分组,在第一模式中向第三节点转发数据分组,并且在第二模式中选择性地向第二网络层提供数据分组。第二网络层被配置成在第二模式中向第三节点转发数据分组。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4982012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5-10-14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马维尔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1480008202.9

  • 发明设计人 M·M·瓦斯奎兹;J·伊根;

    申请日2014-02-20

  • 分类号H04L12/66(20060101);

  • 代理机构11256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酆迅;王冬

  • 地址 巴巴多斯圣米加勒

  • 入库时间 2023-12-18 11:19:06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0-05-15

    专利权的转移 IPC(主分类):H04L12/66 登记生效日:20200426 变更前: 变更后: 申请日:20140220

    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

  • 2018-09-14

    授权

    授权

  • 2016-03-16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H04L12/66 申请日:20140220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5-10-14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2014年2月19日提交的美国专利申请第14/184,404的优先权并且要求2013年2月20日提交的美国临时申请第61/767,072的权益。以上引用的申请的全部公开通过引用合并于此。

技术领域

本公开总体上涉及数据通信,并且更特别地涉及用于在被配置成根据两个或多个不同的标准通信的系统中控制数据分组的中继的系统和方法。

背景技术

G.hn是一种规定了用于通过各种通信介质的网络通信的协议的通信标准,该通信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电话线、电力线、同轴线缆和塑料光纤。经由通常与G.hn标准关联的通信介质来实现通信的网络可以关联于较低的设备成本、较低的开发成本、增加的性能和安装的便利。另外,诸如计算机、电视机、机顶盒、独立的调制解调器和移动设备的设备可以包括被配置成使用G.hn标准来通信的通信接口。

IEEE 1905.1是一个与被配置成支持不同的网络通信协议(诸如各种有线通信协议和无线通信协议(例如Wi-Fi))的层对应的联网标准。

发明内容

一种设备,包括被配置成通过第一连接与网络中的第二节点和第三节点通信的第一节点。该第一节点包括与第一通信域关联的第一网络层。该第一通信域与第一连接对应。第二网络层与该第一通信域和第二通信域关联。该第一通信域和该第二通信域不同。该第一网络层被配置成从第二节点接收要向第三节点中继的数据分组,在第一模式中向第三节点转发数据分组,以及在第二模式中向第二网络层选择性地提供数据分组。该第二网络层被配置成在第二模式中向第三节点转发数据分组。

一种方法,包括:在位于设备中的第一节点中,通过第一连接与网络中的第二节点和第三节点通信。第一网络层位于第一节点中并且与第一通信域关联,该第一通信域与第一连接对应。该方法包括:使用第一网络层,从第二节点接收要向第三节点中继的数据分组,在第一模式中向第三节点转发数据分组,以及在第二模式中向第二网络层选择性地提供数据分组。该第二网络层与该第一通信域和第二通信域关联,并且该第一通信域和该第二通信域不同。该方法还包括:在第二模式中使用第二网络层向第三节点转发数据分组。

本文中所公开的特定实现的一个或多个可能的优点包括:使得1905.1层能够控制G.hn数据分组的中继。

本公开的可用性的另外的领域根据具体实施方式、权利要求和附图将变得清楚。具体实施方式和特定实施例旨在仅出于说明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公开的范围。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公开的原理的包括源节点、中继节点和目的节点的示例网络的功能框图。

图2是根据本公开的原理的示例节点和抽象层的功能框图。

图3图示根据本公开的原理的第一示例中继操作。

图4图示根据本公开的原理的第二示例中继操作。

图5图示根据本公开的原理的第一示例中继表。

图6图示根据本公开的原理的第二示例中继表。

图7图示根据本公开的原理的第三示例中继操作。

图8图示根据本公开的原理的示例多模式中继方法。

在附图中,附图标记可以重复使用以标识相似和/或相同的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网络中的一个或多个设备可以被配置成根据两个或多个不同的通信协议来操作,该通信协议诸如G.hn标准和无线标准(诸如Wi-Fi通信协议)。例如,家庭网络中的设备可以经由G.hn(例如有线连接,诸如电话线或者同轴线缆)来连接,同时还可以经由非G.hn连接(例如经由无线接入点无线地)来连接。家庭网络中的其它设备仅可以经由连接类型中的一个来连接。

该设备可以包括家庭网络中的节点,该节点作为两个其它节点之间的中继来操作。例如,第一(源)节点可以经由第三(中继)节点向第二(目的地)节点传输数据分组。例如,源节点和目的节点可以对应于包括但不限于移动电话、平板或者膝上型计算机、个人计算机、电视机机顶盒、游戏设备等设备。中继节点可以对应于以上列出的设备中的一个和/或专用网络设备(诸如路由器、中继器或者其它中继设备)中的接入点。例如,任何设备(诸如个人计算机或者其它计算设备)可以作为中继点来操作。

源节点可以经由连接(诸如根据G.hn标准而配置的连接)向目的节点传输数据分组。例如,源节点可以经由G.hn连接而不直接连接到目的节点,和/或可以不能经由非G.hn连接而连接到目的节点(例如由于视距或者其它连接性问题)。因此,源节点可以经由G.hn连接来向中继节点传输数据分组,该中继节点通过G.hn连接向目的节点中继数据分组。

每个设备可以对应于根据IEEE 1905.1联网标准操作的设备。通常,当中继节点从源节点接收到要向目的节点中继的数据分组时,仅中继节点的较低联网层(例如物理层和/或数据链路层)可能知道中继。换句话说,数据分组在被转发至目的节点之前可能仅进入物理(PHY)层或者数据链路层(DLL)。节点的与1905.1联网标准对应的较高联网层(例如1905.1抽象层)可以不知道中继。因此,1905.1抽象层(AL)不能控制中继节点的中继功能,并且可能不知道与数据分组在家庭网络中的传输相关的各种信息(例如用于数据分组完成从源节点到目的节点的传输的跳数、可用带宽和/或所使用的带宽、用以在节点之间传输数据分组的时间和其它网络度量)。

在根据本公开的原理的系统和方法中,节点被配置成在多个模式中操作以控制如何在源节点与目的节点之间中继数据分组。例如,在第一模式中,要中继的数据分组没有到达中继节点的AL,并且因此在PHY层中继数据分组。在第二模式中,要中继的数据分组到达中继节点的AL。在第二模式中,中继节点被配置成修改如何向目的节点中继数据分组。例如,在G.hn标准中,源自G.hn域的数据分组保持在G.hn域中直到由目的节点接收到。根据本公开的原理的中继节点可以经由G.hn连接从源节点接收数据分组,并且经由不同的连接(例如Wi-Fi或者其它无线连接)向目的节点中继数据分组。

图1示出包括源节点104、中继节点108和目的节点112的示例网络100。源节点104经由第一连接116-1连接到中继节点108,并且中继节点108经由第二连接116-2连接到目的节点112(第一连接116-1和第二连接116-2统称为连接116)。仅作为示例,连接116可以对应于G.hn有线连接,连接116也可以对应于实现G.hn协议的无线连接。源节点104经由第一非G.hn连接120-1(例如Wi-Fi)连接到中继节点108,并且中继节点108经由第二非G.hn连接120-2连接到目的节点112,而源节点104仅经由连接120-3连接到目的节点112(第一非G.hn连接120-1、第二非G.hn连接120-2和连接120-3统称为连接120)。换句话说,源节点104可以不经由G.hn连接来连接到目的节点112。仅作为示例,非G.hn连接120可以对应于无线连接,也可以对应于其它非G.hn有线连接。

源节点104可以经由G.hn连接116-1向中继节点108传输数据分组,中继节点108通过G.hn连接116-2或者非G.hn连接120-2向目的节点112中继数据分组。例如,中继节点108可以对应于接入点。中继节点108可以被配置成在第一模式中操作,其中中继节点108简单地根据与G.hn连接120关联的协议(例如使用G.hn域中的G.hn寻址)直接向目的节点112转发从源节点104接收的数据分组。中继节点108还被配置成在第二模式中操作,其中中继节点108根据G.hn连接120的协议(例如在除了G.hn域之外的其它域中,诸如1905.1层)创建新的数据分组。

例如,在G.hn标准中,集中式实体(例如域主机、其可以对应于网络100中的中继节点108或者其它设备)向节点104、108和112中的每个节点分发路由表。该路由表指示节点在通过连接120中的一个接收到数据分组时执行哪些路由(例如中继)动作。例如,所接收的数据分组可以包括目的媒体访问控制器(MAC)地址。每个MAC地址被映射到对应的节点。例如,每个节点可以使用在G.hn域内使用的内部G.hn寻址来翻译MAC地址。G.hn域中的中继使用内部G.hn寻址来执行,而非在MAC地址层中来执行。相反,1905.1层中的中继(即第二模式中)MAC地址层处执行。当在第二模式中操作时,节点104、108和112中的一个或多个节点修改与路由表关联的中继表,以在向目的节点112转发要传输的数据分组之前,向中继节点108的1905.1域(例如向抽象层)转发数据分组。

图2示出示例设备200(对应于例如中继节点108)。该设备200包括节点204。抽象层接口208的第一侧对应于G.hn域212。相反,抽象层接口208的第二侧对应于1905.1域216。G.hn域212包括物理层(PHY)220和数据链路层(DLL)224。1905.1域126包括抽象层(AL)228。设备200可以包括在抽象层228上面的其它网络层和/或设备,并且可以根据媒体访问控制地址232来指示和/或寻址。

在第一模式中,要由节点204中继的数据分组仅仅使用节点204的G.hn域212中的部件(例如使用PHY 220/DLL 224)向目的节点中继。因此,在第一模式中所中继的数据分组根据由域主机提供的路由表来中继。相反,在第二模式中,要由节点204来中继的数据分组经由抽象层接口208向抽象层228传递。在第二模式中中继的数据分组可以根据路由表以及如由向设备200传输数据分组的设备修改的中继表来中继。在一些实现中,设备200可以经由非G.hn连接而非G.hn连接来中继所选择的数据分组。

图3示出包括与源节点316、中继节点320和目的节点324对应的设备304、308和312的示例网络300。设备304、308和312中的每个是1905.1兼容的并且包括对应的抽象层328、332和336。在一些实现中,设备304、308和312中的一个或多个可以不包括抽象层。节点316、320和324经由诸如G.hn信道340的连接来通信。节点316、320和324中的每个具有对应的MAC地址344、348和352。

中继节点320被示出为在第一模式中操作。例如,由设备304经由源节点316来传输数据分组356。设备308的中继节点320接收该数据分组356并且向目的节点324中继该数据分组356。中继节点320基于目的节点(例如数据分组356中的MAC地址所指示的)以及与中继表中所存储的目的MAC地址对应的路由信息来中继数据分组356,该中继表包括(例如由域主机提供的)路由表。如所示,数据分组356没有到达中继节点320的抽象层332。

图4示出其中在第二模式中操作中继节点320的示例网络300。在第二模式中,中继节点320向抽象层332传递数据分组356。因此,抽象层332而非中继节点320执行与向目的节点324中继数据分组356相关的动作。

相反,如图3所示,中继节点320仅被配置成直接向目的节点324中继数据分组356而没有向抽象层332提供数据分组356。另外,在第二模式中,中继节点320可以被配置成向设备308的较高网络层提供数据分组356,该数据分组356要经由另一类型的通信链路(例如Wi-Fi)向设备312来传输。换句话说,中继节点320被配置成可选地从G.hn域移除数据分组356并且在另一通信域继续数据分组356的传输。

源节点316可以确定中继节点320在哪个模式中操作以向目的节点324中继数据分组356。仅作为示例,在一些实现中,源节点316可以在数据分组356中包括如下信息(例如指示符),其通知中继节点320根据第一模式还是第二模式来中继数据分组356。源节点316可以基于逐个分组在中继模式之间切换。

图5示出示例中继表500,其包括用于在第一模式中操作的节点的(例如由域主机提供的)路由表504。根据G.hn标准的本地地址关联表格(LAAT)508标识与相应节点关联的MAC地址(例如可以分别对应于源节点、中继节点和目的节点的节点1、2和3分别与MAC地址MAC1、MAC2和MAC3关联)。远程地址关联表格(RAAT)512标识节点中的其它节点的远程MAC地址。流映射器516将MAC地址中的每个映射到节点中的关联节点。例如,节点中的每个使用流映射器516,以基于由数据分组指示的目的MAC地址(MAC1、MAC2或者MAC3)确定要向哪个远程节点(1、2还是3)中继数据分组。

路由表504基于目的节点来指示要向其中继数据分组的下一节点。例如,如果节点1接收(或者生成)以节点2为目的节点的数据分组,则节点1直接向节点2中继数据分组(如由节点1的路由表504中所指示的,对于目的节点=2,下一节点=2)。换句话说,节点1可以经由G.hn直接连接到节点2。然而,如果节点1接收(或者生成)以节点3为目的节点的数据分组,则节点1仍然向节点2中继数据分组(如由节点1的路由表504中所指示的,对于目的节点=3,下一节点=2)。换句话说,节点1可以不直接连接到节点3并且因此必须通过节点2而向节点3中继数据分组。

如果节点2接收(或者生成)以节点1为目的节点的数据分组,则节点2直接向节点1中继数据分组(如由节点2的路由表504中所指示的,对于目的节点=1,下一节点=1)。换句话说,节点2可以经由G.hn连接直接连接到节点1。类似地,如果节点2接收(或者生成)以节点3为目的节点的数据分组,则节点2直接向节点3中继数据分组(如由节点3的路由表504中所指示的,对于目的节点=3,下一节点=3)。换句话说,节点1还可以直接连接到节点3并且因此可以由节点2直接向节点3中继数据分组。

如果节点3接收(或者生成)以节点2为目的节点的数据分组,则节点3直接向节点2中继数据分组(如由节点3的路由表504中所指示的,对于目的节点=2,下一节点=2)。换句话说,节点3可以经由G.hn连接直接连接到节点2。然而,如果节点3接收(或者生成)以节点1为目的节点的数据分组,则节点3仍然向节点2中继数据分组(如由节点3的路由表504中所指示的,对于目的节点=1,下一节点=2)。换句话说,节点3可以不直接连接到节点1并且因此必须通过节点2而向节点1中继数据分组。

图6示出示例修改后的中继表600,其包括用于在第二模式中操作的节点的路由表604。根据G.hn标准的本地地址关联表格(LAAT)608标识与相应节点关联的MAC地址(例如可以分别对应于源节点、中继节点和目的节点的节点1、2和3分别与MAC地址MAC1、MAC2和MAC3关联)。远程地址关联表格(RAAT)612标识节点中的其它节点的远程MAC地址。流映射器616将每个MAC地址映射到节点中的关联的节点。

然而,不同于图5的流映射器516,流映射器616将节点1和节点3中的每个的两个远程MAC地址(例如用于节点1的MAC2和MAC3以及用于节点3的MAC1和MAC2)映射到节点2。换句话说,即使节点2从节点1接收的数据分组具有与节点3对应的目的MAC地址,数据分组仍然被配置成由节点2来接收。相反,即使由节点2从节点3接收的数据分组具有与节点1对应的目的MAC地址,数据分组仍然被映射到节点2。以这一方式,在第二模式中,在向节点1或者节点3中的相应的节点中继之前,向节点2的抽象层提供数据分组。

另外,数据分组的源(例如第一节点)确定由第二节点还是第三节点来接收目的地为第三节点的数据分组(即分别根据第一模式还是第二模式来中继数据分组)。例如,如所示,节点1将目的地址MAC3映射到N2。因此,向节点2传输的、要由节点2向节点3中继的数据分组将首先由节点2的抽象层来接收(当节点1确定应当以第二模式来中继数据分组时)。相反,如果节点1根据图5的中继表500(即在第一模式中)来操作,则将目的地址MAC3映射到节点3。因此,向节点2传输的数据分组将由节点2的PHY层向节点3中继,而没有由节点2的抽象层来接收。以这一方式,由中继节点(例如本示例中的节点2)接收的数据分组本身控制节点2根据第一模式还是第二模式来中继数据分组。例如,数据分组可以包括用于目的地址MAC3的目的节点是节点2还是节点1的指示。

这样,在第二模式中,具有1905.1抽象层的节点1、2和3中的每个被配置成向其抽象层提供以其自身作为目的节点的所接收的所有数据分组。换句话说,如果节点1接收以节点1为目的节点的数据分组,则节点1被配置成向节点1的抽象层提供数据分组,而不管目的MAC地址。如果节点2接收以节点2为目的节点的数据分组,则节点2被配置成向节点2的抽象层提供数据分组,而不管目的MAC地址。如果节点3接收以节点3为目的节点的数据分组,则节点3被配置成向节点3的抽象层提供数据分组,而不管目的MAC地址。

图7示出包括与源节点716、中继节点720和目的节点724对应的设备704、708和712的示例网络700。节点716和724中的每个是1905.1兼容的并且包括对应的抽象层728和736。设备708不包括抽象层。节点716、720和724经由诸如G.hn信道740的连接来通信。节点716、720和724中的每个具有对应的MAC地址744、748和752。因为中继节点720不包括抽象层(即不是1905.1兼容的),所以中继节点720可以仅被配置成在第一模式中操作并且简单地基于数据分组756中的目的MAC地址以及与(例如域主机提供的)路由表中所存储的目的MAC地址对应的路由信息来中继数据分组756。因此设备708的中继表可以与如图5所示的示例中继表500相同。源节点716、目的节点724和其它节点(未示出)仍然可以被配置成在第二模式中操作。例如,要由源节点716或者目的节点724来中继的任何数据分组可以在中继之前向相应节点的对应的抽象层728和736来提供。

图8示出在804处开始的示例多模式中继方法800。在808,网络中在G.hn域操作的每个节点向域主机提供指示节点的路由能力的信息。例如,该信息指示节点是否被配置成仅在第一模式中、在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中的每个模式中操作,和/或第一节点是否包括1905.1抽象层。在812,每个节点向域主机提供节点的相应MAC地址。在816,域主机确定用于网络中每个节点的路由表。在820,域主机向相应节点分发路由表。在824,域主机向每个节点提供指示在网络中操作的其它节点中的每个节点的路由能力的信息。

在828,每个节点基于由域主机提供的信息根据其它节点中的每个的路由能力来修改其中继表中的流映射器。例如,对于中继表中的每个目的MAC地址,每个节点基于下一节点(即中继节点)是否被配置成在第二模式中操作来修改流映射器中的对应的映射节点。换句话说,如果中继节点被配置成在第二模式中操作,则源节点的流映射器可以被修改成将目的节点的目的MAC地址映射到中继节点。相反,如果中继节点没有被配置成在第二模式中操作,则不修改源节点的流映射器。因此,流映射器中的映射节点与由域主机提供的路由表中的目的节点保持相同。方法800在832处结束。

本公开中所描述的无线通信可以被构造成完全或者部分与IEEE标准802.11-2012、IEEE标准802.16-2009、IEEE标准802.20-2008和/或蓝牙核心规范v4.0兼容。在各种实现中,蓝牙核心规范v4.0可以根据蓝牙核心规范附录2、3或4中的一个或多个来修改。在各种实现中,IEEE 802.11-2012可以由草案IEEE标准802.11ac、草案IEEE标准802.11ad和/或草案IEEE标准802.11ah来补充。

本发明的另外的方面涉及下面的条款中的一个或多个。

一种设备,包括被配置成通过第一连接与网络中的第二节点和第三节点通信的第一节点。所述第一节点包括与第一通信域关联的第一网络层。所述第一通信域对应于所述第一连接。第二网络层与所述第一通信域和第二通信域关联。所述第一通信域和所述第二通信域不同。所述第一网络层被配置成:从所述第二节点接收要向所述第三节点中继的数据分组,在第一模式中向所述第三节点转发所述数据分组;以及在第二模式中向所述第二网络层选择性地提供所述数据分组。所述第二网络层被配置成在所述第二模式中向所述第三节点转发所述数据分组。

在所述设备的其它方面中,所述第一通信域是G.hn域。所述第二通信域是非G.hn通信域。所述第一网络层对应于物理层。所述第二网络层对应于1905.1抽象层。

在所述设备的其它方面中,为了向所述第三节点转发所述数据分组,所述第二网络层被配置成在所述第一通信域中经由所述第一连接向所述第三节点转发所述数据分组与在所述第二通信域中经由第二连接向所述第三节点转发所述数据分组之间选择。所述第一节点被配置成基于中继表中所存储的目的节点确定根据所述第一模式还是所述第二模式来转发所述数据分组。在所述第一模式中,所述中继表向所述第三节点映射与所述第三节点关联的目的地址,以及在所述第二模式中,所述中继表向所述第一节点映射与所述第三节点关联的所述目的地址。为了向所述第三节点转发所述数据分组,所述第二网络层被配置成经由所述第一网络层和所述第一连接在所述第一通信域中向所述第三节点转发所述数据分组。

一种方法,包括:在位于设备中的第一节点中,通过第一连接与网络中的第二节点和第三节点通信。第一网络层使用位于所述第一节点中并且与对应于所述第一连接的第一通信域关联。所述方法包括:使用所述第一网络层,从所述第二节点接收要向所述第三节点中继的数据分组,在第一模式中向所述第三节点转发所述数据分组,以及在第二模式中向第二网络层选择性地提供所述数据分组。所述第二网络层与所述第一通信域和第二通信域关联,并且所述第一通信域和所述第二通信域不同。所述方法还包括:在所述第二模式中向所述第三节点转发所述数据分组。

在所述方法的其它方面,所述第一通信域是G.hn域。所述第二通信域是非G.hn通信域。所述第一网络层对应于物理层。所述第二网络层对应于1905.1抽象层。

在所述方法的其它方面,向所述第三节点转发所述分组数据包括在在所述第一通信域中经由所述第一连接向所述第三节点转发所述数据分组与在所述第二通信域中经由第二连接向所述第三节点转发所述数据分组之间选择。

在所述方法的其它方面,所述方法还包括:使用所述第一节点:基于中继表中所存储的目的节点确定根据所述第一模式还是所述第二模式来转发所述数据分组。所述方法还包括:在所述第一模式中,使用所述中继表向所述第三节点映射与所述第三节点关联的目的地址,以及在所述第二模式中,使用所述中继表向所述第一节点映射与所述第三节点关联的所述目的地址。向所述第三节点转发所述数据分组包括:经由所述第一网络层和所述第一连接在所述第一通信域中向所述第三节点转发所述数据分组。

以上描述本质上仅在于说明,而非旨在限制本公开、其应用或者用途。本公开的广义教示可以用各种形式来实现。因此,虽然本公开包括特定示例,然而本公开的真实范围不应当因此受到限制,因为其它修改在学习附图、说明书和下面的权利要求时将变得很清楚。如本文中所使用的,短语“A、B和C中的至少一个”应当被理解为表示使用非排他性的逻辑OR的逻辑(A或B或C)。应当理解,方法内的一个或多个步骤可以按照不同的顺序(或者同时)来执行而没有改变本公开的原理。

在本申请中,包括下面的定义中,术语“模块”可以用术语“电路”来代替。术语“模块”可以指代、组成或者包括:专用集成电路(ASIC);数字、模拟或者混合的模拟/数字离散电路;数字、模拟或者混合的模拟/数字集成电路;组合逻辑电路;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执行代码的处理器(共享的、专用的或者成组的);存储由处理器来执行的代码的存储器(共享的、专用的或者成组的);提供期望的功能的其它合适的硬件部件;或者以上各项中的一些或者全部的组合,诸如在片上系统中。

如以上所使用的术语“代码”可以包括软件、固件和/或微代码,并且可以指代程序、例程、功能、类和/或对象。术语“共享的处理器”包括执行来自多个模块的一些或者全部代码的单个处理器。术语“成组的处理器”包括结合另外的处理器来执行来自一个或多个模块的一些或者全部代码的处理器。术语“共享的存储器”包括存储来自多个模块的一些或者全部代码的单个存储器。术语“成组的存储器”包括结合另外的存储器来存储来自一个或多个模块的一些或者全部代码的存储器。术语“存储器”是术语“计算机可读介质”的子集。如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计算机可读介质”不包括通过介质(诸如载波)传播的暂态电或者电磁信号;术语“计算机可读介质”因此可以被认为是有形的和非有形的。非暂态有形计算机可读介质的非限制性示例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诸如闪存存储器)、易失性存储器(诸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和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磁性存储装置(诸如磁带或者硬盘驱动器)以及光学存储装置。

本申请中所描述的装置和方法可以部分或者全部用由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的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来实现。计算机程序包括存储在至少一个非暂态有形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的处理器可执行的指令。计算机程序还可以包括和/或依赖于所存储的数据。

权利要求书(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一种设备(308),包括:

第一节点(320),被配置成通过第一连接(340)与网络(300)中的第二节点(316)和第三节点(324)通信,所述第一节点包括:

第一网络层(220),与第一通信域关联,其中所述第一通信域与所述第一连接对应;以及

第二网络层(332),与所述第一通信域和第二通信域关联,其中所述第一通信域和所述第二通信域不同,

所述设备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网络层被配置成:

从所述第二节点接收要向所述第三节点中继的数据分组(356),

在第一模式中向所述第三节点转发所述数据分组,以及

在第二模式中向所述第二网络层选择性地提供所述数据分组,

并且所述第二网络层被配置成在所述第二模式中向所述第三节点转发所述数据分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第一通信域是G.hn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第二通信域是非G.hn通信域。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第一网络层与物理层对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第二网络层与1905.1抽象层对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中为了向所述第三节点转发所述数据分组,所述第二网络层被配置成在(i)在所述第一通信域中经由所述第一连接向所述第三节点转发所述数据分组与(ii)在所述第二通信域中经由第二连接(120)向所述第三节点转发所述数据分组之间选择。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第一节点被配置成基于中继表中所存储的目的节点确定根据所述第一模式还是所述第二模式来转发所述数据分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设备,其中

在所述第一模式中,所述中继表向所述第三节点映射与所述第三节点关联的目的地址,以及

在所述第二模式中,所述中继表向所述第一节点映射与所述第三节点关联的所述目的地址。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中为了向所述第三节点转发所述数据分组,所述第二网络层被配置成经由所述第一网络层和所述第一连接在所述第一通信域中向所述第三节点转发所述数据分组。

10.一种方法,包括:

在位于设备(308)中的第一节点(320)中,通过第一连接(340)与网络(300)中的第二节点(316)和第三节点(324)通信,

所述方法特征在于,

使用位于所述第一节点中的第一网络层(220),所述第一网络层与第一通信域关联,其中所述第一通信域与所述第一连接对应,

从所述第二节点接收要向所述第三节点中继的数据分组(356),

在第一模式中向所述第三节点转发所述数据分组,以及

在第二模式中向第二网络层(332)选择性地提供所述数据分组;以及

使用所述第二网络层,其中所述第二网络层与所述第一通信域和第二通信域关联,并且其中所述第一通信域和所述第二通信域不同,

在所述第二模式中向所述第三节点转发所述数据分组。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通信域是G.hn域。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二通信域是非G.hn通信域。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网络层与物理层对应。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二网络层与1905.1抽象层对应。

1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中向所述第三节点转发所述分组数据包括在(i)在所述第一通信域中经由所述第一连接向所述第三节点转发所述数据分组与(ii)在所述第二通信域中经由第二连接(120)向所述第三节点转发所述数据分组之间选择。

16.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使用所述第一节点,

基于中继表中所存储的目的节点确定根据所述第一模式还是所述第二模式来转发所述数据分组。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第一模式中,

使用所述中继表向所述第三节点映射与所述第三节点关联的目的地址,以及

在所述第二模式中,

使用所述中继表向所述第一节点映射与所述第三节点关联的所述目的地址。

18.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中向所述第三节点转发所述数据分组包括:经由所述第一网络层和所述第一连接在所述第一通信域中向所述第三节点转发所述数据分组。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