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治疗风湿关节疼痛、感冒头痛、脘腹疼痛、冻疮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治疗风湿关节疼痛、感冒头痛、脘腹疼痛、冻疮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风湿关节疼痛、感冒头痛、脘腹疼痛、冻疮的中药组合物,它是由白芷、大皂角、桂枝、木香、莪术、五味藤、豆豉姜、千斤拔、朱砂根、羊耳菊、枫荷桂、虎杖、买麻藤、过岗龙、广西海风藤、穿壁风、香樟、徐长卿、山豆根、细辛、薄荷脑和樟脑22味中草药原料制成的,具有祛风除湿,活血止痛的功效,用于风湿关节疼痛,感冒头痛,脘腹疼痛,冻疮。本发明还公开了该药物的制备方法。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1991811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1-03-30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广西玉林制药有限责任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0910114337.4

  • 申请日2009-08-26

  • 分类号A61K36/9066(20060101);A61K9/08(20060101);A61K9/12(20060101);A61K9/06(20060101);A61P29/00(20060101);A61P19/02(20060101);A61P11/00(20060101);A61P1/00(20060101);A61P17/02(20060101);A61K31/125(20060101);A61K31/045(20060101);

  • 代理机构

  • 代理人

  • 地址 537001 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玉州区城站路1号

  • 入库时间 2023-12-18 02:00:44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3-07-31

    专利权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的变更 IPC(主分类):A61K31/045 变更前: 变更后: 申请日:20090826

    专利权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的变更

  • 2012-02-22

    授权

    授权

  • 2011-07-27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61K36/9066 申请日:20090826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1-03-30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发明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祛风除湿、活血止痛功效的中药组合物,本发明也涉及该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风湿关节疼痛,感冒头痛,脘腹疼痛,冻疮等为临床上常见的、多发的疾病。在上述常见病的治疗药物中,中西药的应用各有侧重,中药以其副作用小的优势也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在目前众多治疗风湿关节疼痛的中成药中,既有口服的如青藤风湿酒、风湿酒、蕲蛇风湿酒、抗风湿药酒,也有口服兼外用的如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跌打风湿酒、跌打风湿药酒,亦有仅限外用的消肿止痛酊、双虎肿痛宁、少林正骨精、跌打扭伤灵酊、克痛酊。这些品种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生产工艺落后、产品质量控制标准技术水平低,疗效一般等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十八册)》于1994年6月6日公开了云香精的原料为白芷、皂角、桂枝、木香、莪术、五味藤、白木香、千斤拔、朱砂根、羊耳菊、枫荷桂、虎杖、双铁线、过江龙、风藤、穿壁风、鸡骨香、了刁竹、山豆根、细辛、薄荷脑、樟脑,但是没有公开组分用量。为获得更好的疗效,本发明人在此基础上将疗效较好或最佳的原料及用量特征加以选择,尤其是经过药理和临床对照验证试验完成了本发明。

发明目的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祛风除湿、活血止痛功效的中药组合物。

本发明的另外一个目的是提供该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药物由有效成分和/或药学上可接受的赋形剂组成,其中所述的有效成分是由下列重量百分比用量的中药原料制成的:

白芷1.0%~6.0%、大皂角1.0%~6.0%、桂枝2.0%~10.0%、木香1.0%~8.0%、莪术1.0%~8.0%、五味藤3%~12.0%、豆豉姜2.0%~10.0%、千斤拔2.0%~10.0%、朱砂根2.0%~10.0%、羊耳菊2.0%~10.0%、枫荷桂2.0%~10.0%、虎杖2.0%~10.0%、买麻藤2%~12.0%、过岗龙3%~13.0%、广西海风藤3%~13.0%、穿壁风2%~12.0%、香樟3%~13.0%、徐长卿0.5%~2.0%、山豆根0.5%~2.0%、细辛0.5%~2.0%、薄荷脑2.0%~10.0%、樟脑2.0%~10.0%。

为了获得更好的疗效,优选中药原料的用量为下列重量百分比:

白芷2.0%~5.0%、大皂角2.0%~5.0%、桂枝3.0%~8.0%、木香2.0%~6.0%、莪术2.0%~6.0%、五味藤5%~10.0%、豆豉姜3.0%~8.0%、千斤拔3.0%~8.0%、朱砂根3.0%~8.0%、羊耳菊3.0%~8.0%、枫荷桂3.0%~8.0%、虎杖3.0%~8.0%、买麻藤4%~10.0%、过岗龙5%~11.0%、广西海风藤5%~11.0%、穿壁风4%~10.0%、香樟5%~11.0%、徐长卿1.0%~1.6%、山豆根1.0%~1.6%、细辛1.0%~1.6%、薄荷脑3.0%~8.0%、樟脑3.0%~8.0%。

为了获得最佳疗效,更优选中药原料的用量为下列重量百分比:

白芷2.42%、大皂角2.42%、桂枝4.85%、木香3.60%、莪术3.60%、五味藤7.19%、豆豉姜4.85%、千斤拔4.85%、朱砂根4.85%、羊耳菊4.85%、枫荷桂4.85%、虎杖4.85%、买麻藤6.02%、过岗龙7.19%、广西海风藤7.19%、穿壁风6.02%、香樟7.19%、徐长卿1.17%、山豆根1.17%、细辛1.17%、薄荷脑4.85%、樟脑4.85%。

制备本发明药物有效成分的方法是:称取原料,将徐长卿、山豆根、细辛及部分五味藤(30~50%)等四味中药,分别粉碎成粗粉,备用;将白芷、大皂角、桂枝、木香、莪术、豆豉姜、千斤拔、朱砂根、羊耳菊、枫荷桂、虎杖、买麻藤、过岗龙、广西海风藤、穿壁风、香樟及剩余的五味藤,置回流提取罐中,加入3~10倍量20%~50%浓度的乙醇溶液,密闭,加热回流提取5~9小时后,进行蒸馏,收集蒸馏液;取上述徐长卿、山豆根、细辛及五味藤粗粉,加入上述收集的蒸馏液中,搅匀,浸渍24~72小时。取浸渍液,加入薄荷脑、樟脑,搅拌使溶解,滤过,即得到有效成分。

优选本发明药物有效成分的制备方法是:称取原料,将徐长卿、两面针、降香及(35~45%)五味藤,分别粉碎成粗粉,备用;将白芷、大皂角、桂枝、木香、莪术、豆豉姜、千斤拔、朱砂根、羊耳菊、枫荷桂、虎杖、买麻藤、过岗龙、广西海风藤、穿壁风、香樟及剩余的五味藤,置回流提取罐中,加入4~8倍量的25%~40%浓度的乙醇溶液,密闭,加热回流提取7小时后,进行蒸馏,收集蒸馏液约1200ml;取上述徐长卿、山豆根、细辛及五味藤粗粉,加入上述收集的蒸馏液中搅匀,浸渍36~60小时,取浸渍液,加入薄荷脑、樟脑,搅拌使溶解,滤过,即得。

最优选本发明药物有效成分的制备方法是:称取原料,将徐长卿、两面针、降香及41.86%五味藤,分别粉碎成粗粉,备用;将白芷、大皂角、桂枝、木香、莪术、豆豉姜、千斤拔、朱砂根、羊耳菊、枫荷桂、虎杖、买麻藤、过岗龙、广西海风藤、穿壁风、香樟及剩余的五味藤,置回流提取罐中,加入6倍量的30%浓度的乙醇溶液,密闭,加热回流提取7小时后,进行蒸馏,收集蒸馏液约1200ml;取上述徐长卿、山豆根、细辛及五味藤粗粉,加入上述收集的蒸馏液中搅匀,浸渍48小时,取浸渍液,加入薄荷脑、樟脑,搅拌使溶解,滤过,即得。

本发明的有效成分可以与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制备成各种外用制剂如液体制剂(可内服)、喷雾剂、气雾剂、软膏剂等。

本发明药物具有祛风除湿、活血止痛的功效。可用于治疗风寒湿邪引起的痹病(风湿关节疼痛)、感冒、胃脘痛、冻疮等。根据《新药审批办法》和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110例)、广西桂林市中医院(60例)、广西玉林市中医院(70例)、广西北海市中医院(60例)和广西柳州市中医院(60例)对实施例1的发明药物进行了临床试验360例,治疗痹病显效率、有效率分别为47.00%、45.00%,总有效率92.00%;治疗感冒临床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分别为63.00%、26.00%、10.00%,总有效率为97.00%。治疗胃脘痛显效率、有效率分别为29.00%、67.00%,总有效率为96.00%。治疗冻疮临床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分别为51.65%、21.67%、18.33%,总有效率91.67%。提示实施例1的发明药物对风寒湿邪引起的痹病、感冒、胃脘痛、冻疮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病人治疗后痹病的自觉冷痛、麻木、屈伸不利;感冒的发热、头痛、鼻塞、流涕;胃脘痛的疼痛、纳差、便溏及冻疮的红肿、冷痛、瘙痒等症状体征均有明显改善。提示实施例1的发明药物可显著改善痹病、感冒、胃脘痛及冻疮的各种常见临床症状。

本研究对近260例患者进行了血、尿常规检查,心、肝、肾功能检查,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提示实施例1的发明药物临床使用安全可靠。

本发明药物为酊剂(外用兼内服),其用法与用量是口服,一次0.5~2ml,一日2~3次,外用取适量,搽患处。

具体的实施方案

下面通过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应该理解的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是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根据本发明的实质对本发明进行的简单改进都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除非另有说明,本发明中的百分数是指重量百分数。

实施例1:酊剂的制备(外用兼内服)

称取白芷29g、大皂角29g、桂枝58g、木香43g、莪术43g、五味藤86g、豆豉姜58g、千斤拔58g、朱砂根58g、羊耳菊58g、枫荷桂58g、虎杖58g、买麻藤72g、过岗龙86g、广西海风藤86g、穿壁风72g、香樟86g、徐长卿14g、山豆根14g、细辛14g、薄荷脑58g、樟脑(合成)58g。

以上二十二味药,除徐长卿、山豆根、细辛、薄荷脑、樟脑及部分五味藤(占41.86%,重约36g)外,其余白芷等十六味及剩余部分的五味藤,置回流提取罐中,加入6倍量的30%浓度的乙醇溶液,密闭,加热回流提取7小时后.进行蒸馏,收集蒸馏液1200ml。取徐长卿、山豆根、细辛及五味藤分别粉碎成粗粉,加入上述蒸馏液中,搅匀,浸渍48小时。取浸渍液,加入薄荷脑、樟脑,搅拌使溶解,滤过,调整总量至1000ml,即得酊剂。

实施例2:酊剂的制备

称取白芷16g、大皂角16g、桂枝40g、木香30g、莪术30g、五味藤60g、豆豉姜40g、千斤拔40g、朱砂根40g、羊耳菊40g、枫荷桂40g、虎杖40g、买麻藤50g、过岗龙55g、广西海风藤55g、穿壁风50g、香樟55g、徐长卿10g、山豆根10g、细辛10g、、薄荷脑50g和樟脑(合成)50g。

以上二十二味药,除徐长卿、山豆根、细辛、薄荷脑、樟脑及部分五味藤(占41.86%,重约25g)外,其余白芷等十六味及剩余部分的五味藤,置回流提取罐中,加入8倍量的40%乙醇溶液,密闭,加热回流提取7小时后.进行蒸馏,收集蒸馏液1200ml。取徐长卿、山豆根、细辛及五味藤分别粉碎成粗粉,加入上述蒸馏液中,搅匀,浸渍48小时。取浸渍液,加入薄荷脑、樟脑,搅拌使溶解,滤过,调整总量至1000ml,即得酊剂。

实施例3:喷雾剂的制备

称取白芷20g、大皂角20g、桂枝50g、木香30g、莪术40g、五味藤70g、豆豉姜50g、千斤拔50g、朱砂根40g、羊耳菊50g、枫荷桂50g、虎杖50g、买麻藤60g、过岗龙70g、广西海风藤70g、穿壁风60g、香樟70g、徐长卿10g、山豆根10g、细辛10g、薄荷脑30g、樟脑50g。

有效成分制备步骤同实施例1。取浸渍液,加入薄荷脑、樟脑,搅拌使溶解,滤过,调整总量至1000ml,用喷雾器瓶(不需抛射剂)进行分装,即得。

实施例4:气雾剂的制备

称取白芷44g、大皂角44g、桂枝30g、木香21g、莪术21g、五味藤90g、豆豉姜29g、千斤拔29g、朱砂根29g、羊耳菊29g、枫荷桂29g、虎杖29g、买麻藤40g、过岗龙90g、广西海风藤90g、穿壁风87g、香樟90g、徐长卿10g、山豆根10g、细辛10g、薄荷脑30g、樟脑30g。

有效成分制备步骤同实施例1。取浸渍液,加入薄荷脑、樟脑,搅拌使溶解,滤过,调整总量至1000ml,用气雾剂瓶分装,填充抛射剂,即得。

实施例5:软膏剂的制备

称取白芷16g、大皂角16g、桂枝65g、木香55g、莪术55g、五味藤60g、豆豉姜60g、千斤拔50g、朱砂根40g、羊耳菊50g%、枫荷桂50g、虎杖50g、买麻藤60g、过岗龙60g、广西海风藤60g、穿壁风60g、香樟60g、徐长卿15g、山豆根15g、细辛15g、薄荷脑40g、樟脑40g。

有效成分制备步骤同实施例1。取浸渍液,滤过,作为水相;薄荷脑、樟脑共熔后作为油相,分别加入软膏基质,乳化均匀,即得。

试验例1主要药效学研究

材料:

1.受试物及药品:(1)本实施例1药物(以下简称:药物I),广西玉林制药有限责任公司提供;(2)藿香正气口服液,渝卫药准字(1997)005300号,批号980529051,太极集团涪陵制药厂生产;(3)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粤卫药准字(1996)第601073号,批号9803005,广东佛山制药一厂生产;(4)扑热息痛片,苏卫药准字(1984)第211712号,批号980607,江苏省盐城制药厂生产;(5)环磷酰胺,上海华联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980605,沪卫药准字(1995)第012034号;(6)联苯双酯,浙江温岭制药厂生产,批号9804292,浙卫药准字(1996)第178301号;(7)阿斯匹林片,河南新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980102,豫卫药准字(1994)第126089号。

2.动物:昆明种小鼠,普通级,体重18~24g,广西医科大学动物室提供;Wistar大鼠,普通级,体重180~240g,广西肿瘤防治研究所动物室提供。

实验方法与结果

一、对佐剂性关节炎的影响

1、口服途径

大鼠35只,对每只大鼠测量其后左肢、右肢踝关节周长后,左后肢足跖皮上注射弗氏完全佐剂0.06ml,然后动物随机分组:(1)空白对照组(蒸馏水10ml/kg,ig);(2)溶媒对照组(溶媒1ml/kg,ig);(3)阳性对照组(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5ml/kg,ig);(4)药物I低剂量组(药物I 0.5ml/kg,ig);(5)药物I高剂量组(药物I 1ml/kg,ig)。

分组后即开始给药,各组给药体积均为10ml/kg(以蒸馏水稀释至适宜浓度),每天给药1次,连续给药7天,于给予佐剂后第3、5、7、9天,每天上午分别测量左后足踝关节周长,观察药物对佐剂性关节炎原发性损害的影响。

于给予佐剂后第13天,各组又开始给药,每天1次,连续7天。于给予佐剂后第15、17、19、21天,每天上午分别测量右后足踝关节周长,观察药物对佐剂性关节炎继发性损害的影响。

结果表明,药物I口服给药高剂量组对佐剂性关节炎原发性损害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继发性损害也有抑制作用趋势。见表1。

表1  口服药物I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的影响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P<0.05;与溶媒对照组比较△P>0.05,△△P<0.05。

2、外用途径

大鼠35只,对每只大鼠测量其后左肢、右肢踝关节周长后,左后肢足跖皮下注射弗氏完全佐剂0.06ml,然后将动物随机分组(同口服途径)。

分组后即开始给药。给药方法:左后足每次浸泡相应药液,泡至踝关节上1cm处,除药物I低剂量组每次浸泡药液1分钟外,其余给药组浸泡相应药液3分钟。每天给药2次,连续给药7天。观察药物对佐剂性关节炎原发性损害及继发性损害的影响(方法同口服途径)。

结果表明,药物I外用对佐剂性关节炎原发性损害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继发性损害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见表2。

表2  外用药物I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的影响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P<0.05,***P<0.01;

与溶媒对照组比较△P>0.05,△△P<0.05。

二、对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跖肿胀(实验性关节肿胀)的影响

1、口服途径

大鼠40只,对每只大鼠测量其后右肢踝关节周长,然后每只大鼠后右足跖皮下注射1%角叉菜胶0.1ml,动物随机分组:(1)空白对照组(蒸馏水10ml/kg,ig);(2)溶媒对照组(溶媒1ml/kg,ig);(3)阳性对照组(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5ml/kg,ig);(4)药物I低剂量组(药物I 0.5ml/kg,ig);(5)药物I高剂量组(药物I 1ml/kg,ig)。

分组后即给药1次,于致炎后4小时、25小时再给药1次。各组给药体积均为10ml/kg(以蒸馏水稀释至适宜浓度)。于致炎后6、8、24、30小时分别测量每只大鼠后右足踝关节周长,与药前值比较其差值,作为足跖肿胀度指标,评价药物对角叉菜胶致实验性关节肿胀的抑制作用。

结果表明,药物I口服给药对角叉菜胶致大鼠实验性关节炎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见表3。

表3  口服药物I对角叉菜胶致大鼠实验性关节炎的影响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与溶媒对照组比较△P>0.05。

2、外用途径

大鼠35只,每只大鼠测量其后右肢踝关节周长,然后每只大鼠后右足跖皮下注射1%角叉菜胶0.1ml,动物随机分组(同口服途径)。

分组后即开始给药1次,于致炎后2、6、25小时再分别给药1次。给药方法:后右足每次浸泡相应药液,泡至踝关节上1cm处,除药物I低剂量组每次浸泡药液1分钟外,其余给药组浸泡相应药液3分钟。

于致炎后6、8、24及30小时分别测量每只大鼠后右足踝关节周长,与药前值比较其差值,作为足跖肿胀度指标,评价药物对角叉菜胶致实验性关节肿胀的抑制作用。

结果表明,药物I外用对角叉菜胶致大鼠实验性关节炎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见表4。

表4  外用药物I对角叉菜胶致大鼠实验性关节炎的影响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P<0.05,***P<0.01;

与溶媒对照组比较△P>0.05,△△P<0.05,△△△P<0.01。

三、对小鼠足跖软组织损伤的影响

1、口服途径

用厚纸制成内径略大于200克砝码的园筒,长30cm,将小鼠右后足置于桌面,足掌向上,把园筒垂直置于足掌面,然后用200克砝码从园筒顶端直落击下,造成足跖软组织严重挫伤、瘀血和水肿。小鼠致伤后随机分组:(1)空白对照组(蒸馏水10ml/kg,ig);(2)溶媒对照组(溶媒2ml/kg,ig);(3)阳性对照组(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5ml/kg,ig);(4)药物I低剂量组(药物I 1ml/kg,ig);(5)药物I高剂量组(药物I 2ml/kg,ig)。分组后即开始给药。每天给药1次,连续5天,第6天处死小鼠,剪取后双足等同部分,精确称重,以左右足重量差作为肿胀度,评价药物对小鼠软组织损伤的影响。

结果表明,药物I口服给药对小鼠软组织损伤引起的组织瘀血、水肿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见表5。

表5  口服药物I对小鼠软组织损伤的影响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P<0.01;与溶媒对照组比较△△△P<0.01。

2、外用途径

小鼠软组织损伤模型制备方法与随机分组同口服途径。分组后即开始给药。给药方法:后右足每次浸泡相应药液,泡至踝关节处,除药物I低剂量组每次浸泡药液1分钟外,其余给药组浸泡相应药液3分钟。每天给药2次,给药间隔时间为6小时,连续5天,第6天处死小鼠,剪取后双足等同部分,精确称重,以左右足重量差作为肿胀度,评价药物对小鼠软组织损伤的影响。

结果表明,药物I外用对小鼠软组织瘀血、水肿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见表6。

表6  外用药物I对小鼠软组织损伤的影响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P<0.01;与溶媒对照组比较△△△P<0.01。

四、镇痛试验

1、口服途径

(1)热板法

调节恒温装置使热板温度控制在55±0.5℃,然后筛选合格小鼠,取雌性小鼠数只,每次放1只在热板上,观察小鼠自放在热板上直至出现舔后足所需时间(秒)作为该鼠的痛阈值。凡舔足时间小于5秒或大于30秒或跳跃者弃之不用。重复测其正常痛阈值两次,取其平均值作为该鼠给药前痛阈值,然后将小鼠随机分组:(1)空白对照组(蒸馏水10ml/kg,ig);(2)溶媒对照组(溶媒2ml/kg,ig);(3)阳性对照组(藿香正气水5ml/kg,ig);(4)药物I低剂量组(药物I 1ml/kg,ig);(5)药物I高剂量组(药物I 2ml/kg,ig)。分组后即开始给药。每天给药1次,连续4天。末次给药60分钟后,分别测每只小鼠痛阈值。

结果表明,药物I口服给药能显著提高小鼠的痛阈值,表明其具有显著的镇痛作用。见表7。

表7  口服药物I对小鼠软组织损伤的影响(热板法)

与药前值比较*P>0.05,**P<0.05;***P<0.01。

(2)扭体法

取小鼠50只,分组、给药剂量同热板法,动物分组后即开始给药,每天1次,连续3天,末次给药60分钟后,每只小鼠腹腔注射0.6%醋酸0.5ml,观察每只小鼠自注射醋酸后5至20分钟(15分钟内)出现的扭体反应次数。

结果表明,药物I口服给药能显著减少小鼠扭体次数,表明药物I具有显著的镇痛作用。见表8。

表8  口服药物I的镇痛作用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P<0.05;***P<0.01;

与溶媒对照组比较△△P<0.05,△△△P<0.01。

2、外用途径

(1)热板法

筛选合格小鼠及测定给药前痛阈值方法同口服途径。将小鼠随机分组:(1)空白对照组(外涂蒸馏水);(2)溶媒对照组(外涂溶媒);(3)阳性对照组(外涂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4)药物I低剂量组(外涂药物I);(5)药物I高剂量组(外涂药物I)。分组后即开始给药。给药方法:后双足浸泡相应药液,泡至踝关节处,除药物I低剂量组每次浸泡1分钟外,其余给药组浸泡3分钟。每天2次,给药间隔为6小时,连续4天。末次给药60分钟后,分别测小鼠痛阈值。

结果表明,药物I外用给药能显著提高小鼠的痛阈值,表明其具有显著的镇痛作用。见表9。

表9  外用药物I的镇痛作用(热板法)

与药前值比较*P>0.05,**P<0.05;***P<0.01。

(2)、扭体法

取小鼠50只,随机分组同外用途径的热板法。分组后即开始给药,每天2次,每次于小鼠腹部两侧外涂相应药液(药物I低剂量组外涂药物I 50%稀释液),每侧0.2ml,连续3天,末次给药60分钟后,每只小鼠腹腔注射0.6%醋酸0.5ml,观察每只小鼠自注射醋酸后5至20分钟(15分钟内)出现的扭体反应次数。

结果表明,药物I外用给药能显著减少小鼠扭体反应次数,表明其具有显著的镇痛作用。见表10。

表10  外用药物I对小鼠的镇痛作用(扭体法)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P<0.05;与溶媒对照组比较△P>0.05,△△P<0.05。

五、对小鼠棉球肉芽肿形成的影响

1、口服途径

实验用小鼠,乙醚浅麻醉下,每鼠右腋下埋入5mg棉球(高压灭菌)1只,缝合皮肤、消毒,术后第2天将小鼠随机分组:(1)空白对照组(蒸馏水10ml/kg,ig);(2)溶媒对照组(溶媒2ml/kg,ig);(3)阳性对照组(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5ml/kg,ig);(4)药物I低剂量组(药物I 1ml/kg,ig);(5)药物I高剂量组(药物I 2ml/kg,ig)。分组后即开始给药,每天1次,连续7天,第8天处死小鼠,取出棉球肉芽,于70℃烘干1小时,精确称重,减去原棉球重量即为肉芽肿重量。

结果表明,药物I口服给药高剂量组对小鼠棉球肉芽肿形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见表11。

表11  口服药物I对小鼠棉球肉芽肿的影响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P<0.05;与溶媒对照组比较△P>0.05,△△P<0.05。

2、外用途径

实验方法及随机分组同口服途径。分组后即开始给药,每天2次,每次于埋棉球局部皮肤处外涂相应药液0.2ml(药物I低剂量组外涂药物I 50%稀释液)。连续给药7天,于第8天处死小鼠,取出棉球肉芽,于70℃烘干1小时,精确称重,减去原棉球重量即为肉芽肿重量。

结果表明,药物I外用给药高剂量组对小鼠棉球肉芽肿形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见表12。

表12  外用药物I对小鼠棉球肉芽肿的影响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P<0.05;与溶媒对照组比较△△P<0.05。

六、药物I口服给药对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的影响

小鼠60只,随机分组。分组后即开始给药,连续给药5天,每天一次,于末次给药1小时后,每只小鼠尾静脉注射0.5%伊文思蓝生理盐水0.1ml/10g,随即腹腔注射0.6%醋酸0.2ml,20分钟后处死小鼠,以10ml生理盐水洗涤腹腔,吸出洗液,离心10分钟,取上清液于590nm处测定其OD值,以OD值反映小鼠腹腔伊文思蓝的渗出量,评价药物对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药物I对醋酸致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未见明显影响。见表13。

表13  口服药物I对醋酸致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的影响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P<0.05;与溶媒对照组比较△P>0.05,△△P<0.05。

七、药物I口服给药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1、对小鼠特异性体液免疫功能(羊红细胞抗体生成)的影响

小鼠60只,随机分组:(1)空白对照组(蒸馏水10ml/kg,ig);(2)溶媒对照组(溶媒2ml/kg,ig);(3)环磷酰胺组(环磷酰胺10mg/kg,sc)(4)阳性对照组(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5ml/kg,ig);(5)药物I低剂量组(药物I 1ml/kg,ig);(6)药物I高剂量组(药物I 2ml/kg,ig)。分组后即开始给药,每天给药1次,连续8天,于第4天给药1小时后,每只小鼠ip3∶5(V/V)的羊红细胞悬液0.1ml/10g,于第8天给药2小时后,每只小鼠摘取眼球取血,分离血清,测定溶血素水平,求出半数溶血值(HC50)。

结果表明,药物I高剂量组对溶血素形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见表14。

表14  口服药物I对小鼠溶血素形成的影响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P<0.01;与溶媒对照组比较△P>0.05。

2、对小鼠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的影响

小鼠60只,随机分为6组,分组后即开始给药,连续给药5天,每天1次,第5天给药1小时后,每只小鼠尾静脉注射碳素墨水(0.05ml/10g),2分钟及12分钟,分别从眼底取血50μl加入3ml0.1%碳酸钠溶液中,测定675nm波长处的OD值,按公式计算廊清指数K(K=1/10lgOD2/OD12)。

结果表明,药物I对碳粒廓清指数无明显的影响,见表15。

表15  口服药物I对小鼠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的影响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P<0.05;与溶媒对照组比较△P>0.05。

3、对2,4-二硝基氯苯致迟发型超敏反应的影响

小鼠60只,随机分组:(1)空白对照组(蒸馏水10ml/kg,ig);(2)溶媒对照组(溶媒2ml/kg,ig);(3)阿司匹林组(阿司匹林10mg/kg,ig)(4)阳性对照组(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5ml/kg,ig);(5)药物I低剂量组(药物I 1ml/kg,ig);(6)药物I高剂量组(药物I 2ml/kg,ig)。各组每只小鼠皮下注射1.25%2,4-二硝基氯苯丙酮液0.02ml/只,致敏后一天开始给药,每天1次,连续9天,第10天以0.25%2,4-二硝基氯苯丙酮液皮下注射于小鼠右足垫中间,0.02ml/只,对侧足注射相同容积的丙酮液作对照,38小时后从踝关节处剪下后双足,精确称重,以双足的重量差与动物体重之比值(g/100gbw)作为肿胀度,评价药物对迟发型超敏反应的影响。

结果表明,药物I对2,4-二硝基氯苯所致迟发型超敏反应有一定抑制作用,但未见明显差异,见表16。

表16  口服药物I对迟发型超敏反应的影响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P<0.05;与溶媒对照组比较△P>0.05。

八、药物I口服给药的发汗作用(着色法)

小鼠50只,随机分组:(1)空白对照组(蒸馏水10ml/kg,ig);(2)溶媒对照组(溶媒2ml/kg,ig);(3)阳性对照组(藿香正气水5ml/kg,ig);(4)药物I低剂量组(药物I1ml/kg,ig);(5)药物I高剂量组(药物I 2ml/kg,ig)。各组每只小鼠皮肤涂予2%碘酊,干后备用,各组给药1次后立即取干燥淀粉均匀撒布于小鼠全身皮肤上,于给药40分钟后观察皮肤的着色反应,按发汗范围及程度目测评分,评分标准:0级:皮毛干燥,无汗;1级:皮毛松,无汗;2级:皮毛松,腹部或胸颈有汗;3级:皮毛松,胸、腹部均有汗;4级:皮毛松,下颌至腹部均有汗。以各组发汗等级均数评价药物的发汗作用。

结果表明,药物I有明显的发汗作用。见表17。

表15  口服药物I的发汗作用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P<0.05,***P<0.01;与溶媒对照组比较△P>0.05。

九、对小鼠耐寒能力的影响

1、口服途径

小鼠100只,随机分组及给药剂量同发汗作用。分组后即开始给药,连续给药5天,每天1次,于最后一次给药60分钟后将小鼠放入-5℃冰柜内,2小时后将小鼠取出,统计各组小鼠存活数,计算各组小鼠存活百分率。

结果表明,药物I口服给药高剂量组可显著提高小鼠在寒冷中的存活率,表明其具有驱寒功效。见表18。

表18  口服药物I对小鼠耐寒能力的影响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P<0.05;与溶媒对照组比较△P>0.05,△△P<0.05。

2、外用途径

小鼠100只,随机分组同上。分组后即开始给药,每天2次,每次于小鼠腹部两侧外涂相应药液(药物I低剂量组外涂药物I 50%稀释液),每侧0.2ml。连续给药5天,于最后一次给药60分钟后将小鼠放入-5℃冰柜内,2小时后将小鼠取出,统计各组小鼠存活数,计算各组小鼠存活百分率。

结果表明,药物I外用给药高剂量组可显著提高小鼠在寒冷中的存活率,表明其具有驱寒功效。见表19。

表19  外用药物I对小鼠耐寒能力的影响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P<0.05;与溶媒对照组比较△P>0.05,△△P<0.05。

十、药物I外用给药对微循环的影响

小鼠50只,随机分为5组(同小鼠耐寒能力试验的外用途径组)。各组均于右耳外涂相应药液(药物I低剂量组外涂药物I 50%稀释液)0.1ml。动物戊巴比妥钠麻醉后,在冷光源透射光下,用100倍镜先观察小鼠右耳耳廓微循环在给药前的情况,每组小鼠给药1次,5分钟后同样条件观察耳廓细动脉(A)和细静脉(V)的血管口径以及毛细血管网交点(毛细血管开放量),判断微循环改善情况。

结果表明,药物I可使耳廓细动脉和细静脉口径增大,毛细血管开放量增多,说明其具有明显的扩张血管和改善微循环作用。见表20。

表20  外用药物I对小鼠耳廓血管口径及毛细血管开放量的影响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P<0.05;

与溶媒对照组比较△P>0.05,△△P<0.05,△△△P<0.01。

十一、药物I口服给药对角叉菜胶致大鼠发热的影响

实验用大鼠,每只大鼠每天测肛温2次,连续3天,选取体温波动不超过0.5℃的大鼠,右后肢足跖皮下注射1%角叉菜胶0.1ml,然后随机分组。分组后即开始给药1次,致炎后4小时再给药1次。各组给药体积均为10ml/kg。于给予角叉胶致炎后2、6、8小时,分别测每只大鼠体温,并与正常体温(致炎前3天体温测定均值)比较,观察药物对大鼠体温升高的影响。

结果表明,药物I对角叉菜胶致大鼠体温升高未见有解热作用,见表21。

表21  口服药物I对角叉菜胶致大鼠发热的影响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P<0.01;与溶媒对照组比较△P>0.05。

十二、对豚鼠回肠平滑肌的影响(解痉作用)

取豚鼠回肠一段固定于(麦氏)浴槽中(内有台氏液10ml,通氮气),一端与换能器连接,用MS302多媒体生理药理记录仪分析记录平滑肌活动情况。待回肠稳定10分钟,记录一段正常活动曲线,然后加入受试药液后记录5分钟内回肠平滑肌活动曲线,更换回肠重复实验。每组共观察5段回肠平滑肌活动情况。空白对照组向麦氏浴槽中加入生理盐水0.02ml,溶媒对照组向麦氏浴槽中加入溶媒0.02ml(终浓度1∶500),藿香正气水组加藿香正气水0.02ml(浓度1∶500),乙酰胆碱组加入10-5M ACh0.1ml(终浓度10-7M),药物I低剂量组加入药物I 0.01ml(终浓度1∶1000),药物I高剂量组加入药物I 0.02ml(终浓度1∶500)。观察药物I和藿香正气水对乙酰胆碱的拮抗作用是在加入药物I(1∶500)或藿香正气水(1∶500)2分钟后,再加入ACh 10-7M,同样记录平滑肌活动情况。

结果表明,云香精能显著抑制肠管平滑肌的收缩活动,使平滑肌舒张,并能拮抗ACh所致的平滑肌痉挛作用,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22。

表22  药物I对回肠平滑肌的影响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P<0.05,***P<0.01;

与溶媒对照组比较△P>0.05,△△△P<0.01;

与乙酰胆碱组比较□□□P<0.01。

主要药效学研究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药物I对实验性(佐剂性)关节炎原发性炎症及角叉菜胶引起的关节肿胀有显著的抗炎作用,对实验性关节炎继发性损害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药物I对软组织损伤引起的瘀血、水肿有明显的改善作用;热板法及扭体法试验均表明药物I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对慢性肉芽组织形成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免疫学试验结果见药物I对特异性体液免疫功能(溶血素形成)有抑制作用,对迟发型超敏反应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吞噬功能未见明显影响。

此外,药物I具有明显的发汗及提高动物耐寒能力的作用,并可明显改善耳廓微循环、解除肠管平滑肌的痉挛性收缩。

以上结果表明药物I具有抗炎、镇痛、活血化瘀、发汗、驱寒、解痉等方面作用,为其临床上用于风湿骨痛、筋络酸痛,伤风感冒、头痛、肚痛、冻疮等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试验例2药物I治疗风寒湿邪引起的痹病、感冒、胃脘痛、冻疮等临床试验总结报告

对象与方法

一、中医诊断标准:

(一)痹病(风湿关节疼痛):

1.中医诊断依据:

(1)主要临床表现:关节、肌肤、筋骨等部位疼痛,或肿胀晨僵,麻木重着,或屈伸不利,甚则关节肿大变形,强直不伸,肌肉萎缩等。

(2)发病特点:多与气候变化有关。

(3)性别年龄特点:好发于青壮年,女多于男。

(4)理化检查:抗“O”增高,或血沉增快,或类风湿性因子阳性,X线可见骨质侵害。具备上述(1)、(4)两项,结合(2)或(3)项,即可确诊。

2.中医辨证(寒湿阻络证):肢体关节冷痛沉重,或肿胀,局部畏寒,皮色不红,触之不热,遇寒痛增,得热痛减,舌胖,质淡暗,苔白腻或白滑,脉弦紧或弦缓。

(二)感冒:

1.中医诊断依据:

(1)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全身不适等症状。

(2)舌淡红或边尖红,苔薄或黄,脉浮。

(3)气候反常或起居不慎引起,突然发病。

2.中医辨证(风寒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体酸痛,鼻塞声重,时流清涕,喷嚏,喉痒咳嗽,咯痰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

(三)胃脘痛(脘腹疼痛):

1.中医诊断依据:

(1)胃脘部疼痛及胃肠病症状。

(2)有反复发作史。

(3)发病前多有明显诱因。

上述(1)必须具备,并应兼具其余1~2项,即可诊断。

2.中医辨证(寒凝证):

主症:(1)胃痛暴作,以绞痛为主,遇冷即发或加重,得热痛减,发病多由突受外寒或过食生冷诱发;(2)苔白,脉紧或弦。

次症:(1)不欲饮食,食则喜热;(2)口淡无味,泛吐清水;(3)大便溏薄,小便清长。

具备上述主症2项,并应兼具次症2项,即可诊断。

(四)冻疮:

1.中医诊断依据:多发于手、足、鼻尖、耳廓和面颊等身体末梢和暴露部位。初起在受冻部位皮肤先苍白,继则红肿,或有硬结、斑块,边缘红,中央青紫,自觉灼痛,瘙痒,或感麻木。

2.中医辨证(寒凝证):形寒肢冷,局部疼痛喜暖,舌淡而暗,脉沉细。

二、西医诊断标准:本试验涉及的西医疾病,按该病的最新标准执行。可参考《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

三、试验病例标准

(一)纳入标准:符合下例条件之一者,可纳入观察对象。

(1)中医辨证属寒湿阻络证痹病患者。

(2)中医辨证属风寒证感冒患者。

(3)中医辨证属寒凝证胃脘痛患者。

(4)中医辨证属寒凝证冻疮患者。

(二)排除标准(包括不适应症或剔除标准):

长期服用西药或其他药物以及晚期畸形、残废、丧失劳动力的痹病患者。已使用过中西医流感药物治疗的感冒患者。恶性肿瘤及具有外科情况的胃脘痛患者。全身性冻疮及II度、III度局部性冻疮患者。年龄在18岁以下或65岁以上,妊娠或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或对本药过敏者。合并有心血管、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不符合纳入标准,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

四、临床试验方法:

(一)给药方法及疗程:

(1)痹病患者口服,1次0.5ml,温开水送服,一日3次,同时取适量外擦患处,一日3次。1周为一疗程。

(2)感冒患者口服,1次0.5ml,温开水送服,一日3次,同时取3ml加入15L温水中淋浴,每日一次。3天为一疗程。

(3)胃脘痛患者口服,1次0.5ml,温开水送服,一日3次。3天为一疗程。

(4)冻疮患者取适量外擦患处,一日3次。1周为一疗程。

(二)观察期间不用其他治疗涉及本观察病种的药物。疗效判断直接由观察者作出。

五、观测指标

(一)安全性观测1、一般体格检查;2、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3、心功能(心电图)、肝功能(ALT)、肾功能(Grea、BUN)。

(二)疗效性观察主要症状的变化情况;舌象与脉象的变化。

六、疗效评定标准

(一)痹病(本品主要观察止痛效果)

显效:用药3天内疼痛开始减轻,5天内明显减轻,关节功能明显改善。有效:用药5天内疼痛开始减轻,7天内明显减轻,关节功能明显改善。无效:用药7天内达不到以上标准者。

(二)感冒

痊愈:治疗3天内体温恢复正常,感冒的症状全部消失。显效:治疗3天内体温恢复正常,感冒的大部分症状消失。有效:治疗3天内体温较前降低,感冒的主要症状部分消失。无效:达不到以上标准者。

(三)胃脘痛(本品主要观察止痛效果)

显效:用药1天内疼痛开始减轻,2天内明显减轻,伴随症状明显改善。有效:用药2天内疼痛开始减轻,3天内明显减轻,伴随症状明显改善。无效:用药3天内达不到以上标准者。

(四)冻疮

痊愈:症状全部消失,疗效指数为100%。显效:症状明显改善,疗效指数为61~99%。有效:症状有所改善,疗效指数为31~60%。无效:达不到以上标准者。

七、临床试验资料的处理与总结

剔出病例标准不符合本方案纳入标准者;属于观察对象,但因观察资料不全而影响疗效及安全性判定者;因疗效不佳及不良反应未完成疗程而中途停药者;改用或加用其它有关治疗药物及治疗方法者。

资料统计实验所有数据均输入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

结果

一、一般资料共观察360例,采用自身对照、开放、多中心的方法进行试验。试验病例采用住院病例和门诊病例,门诊病例应严格控制可变因素。360例合格受试者中,痹病100例,感冒100例,胃脘痛100例,冻疮60例;住院病人40例,门诊病人320例;男性143例,女性217例;最大年龄65岁,最小年龄18岁,平均年龄42.67±11.90岁;痹病病程2.58±1.96年,感冒病程2.03±1.35天,胃脘痛病程2.39±2.15年,冻疮病程30.8±15.93天。

二、临床疗效

(一)总临床疗效分布

附表1  疗效分布情况(单位:例)

结果表明,药物I用于治疗痹病、感冒、胃脘痛及冻疮有较好的疗效,总有效率分别达92.00%、97.00%、96.00%和91.67%。

(二)对症状体征的改善作用(见附表2)

附表2  各见症记分治疗前后比较(t检验)及用药后改善、消失情况

注:治疗前后比较,P均<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三、用药后主要症状的起效及消失时间:

治疗痹病,疼痛平均于3.89±1.35天开始减轻(共94例);平均于6.14±0.89天疼痛消失(共69例)。

治疗感冒,93例发热病人治前体温平均为37.53±0.51℃,治后体温平均为36.65±0.35℃。体温平均于2.44±0.52天恢复正常(共82例)。

治疗胃脘痛,疼痛平均于1.69±0.60天开始减轻(共97例);平均于2.43±0.77天疼痛消失(共82例)。

四、安全性检测:

血常规:治疗前检测了287其中在正常范围的277例治疗后复查,均未见异常。

尿常规:治疗前检测了269例,其中在正常范围的269例治疗后复查,均未见异常。

心电图:治疗前检测了245例,其中在正常范围的245例治疗后复查,均未见异常。

肝功能(ALT):治疗前检测了240例,其中在正常范围的240例治疗后复查,均未见异常。

肾功能(Grea、BUN):治疗前检测了236例,其中在正常范围的236例治疗后复查,均未见异常。

五、不良反应观察:

仅1例痹病患者服药至第3天后出现恶心欲吐症状,嘱饭后服药后症状消失,未作其他特殊处理。其余患者未见明显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出现。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