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防治金秋梨病虫害的植物源农药及其配制和应用

一种防治金秋梨病虫害的植物源农药及其配制和应用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效防治金秋梨主要病虫害(梨木虱、梨黄粉蚜、梨二叉蚜、吸果夜蛾、梨黑斑病)的植物源农药,主要是由银杏叶,油桐的茎叶,夹竹桃叶,侧柏叶,马尾松叶,山仓子果,油茶茶枯饼,万寿菊根,砂地柏叶经提取加工而成。同时公开了其制备方法以及应用,属植物保护技术领域。所述植物源农药能高效预防和防治梨木虱、梨黄粉蚜、梨二叉蚜、吸果夜蛾等金秋梨的主要虫害,同时能有效抑制金秋梨的梨黑斑病病原菌的生长;环境安全性好,具有良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1999418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1-04-06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申请/专利号CN201010567241.6

  • 申请日2010-11-30

  • 分类号A01N65/24;A01N65/18;A01N65/00;A01N65/08;A01N65/06;A01N65/12;A01P7/04;A01P3/00;

  • 代理机构长沙市融智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颜勇

  • 地址 410004 湖南省长沙市韶山南路498号

  • 入库时间 2023-12-18 01:56:30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3-02-27

    授权

    授权

  • 2011-05-25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01N65/24 申请日:20101130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1-04-06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植物保护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治金秋梨的梨木虱、梨黄粉蚜、梨二叉蚜、吸果夜蛾、梨黑斑病的植物源农药及其配制和应用。

背景技术

金秋梨是20世纪90年代初,由湖南省科技人员从日本新高芽变品种中精心选育出一种高产优质梨类新品种,属砂梨系统,因其成熟期在夏末秋初而得名,已通过省级审定。金秋梨表现为果大,外观金黄、晶莹透亮,肉质白、脆、嫩、细、汁多味甜,早果丰产、品质优良、较耐贮藏等特点,有“南方梨王”美称,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是南方较有发展前途的品种。金秋梨于1994年通过有关专家的鉴定后,现已推广到湘、黔、川、桂、闽、浙、赣、豫等8省(区),目前其种植面积已经超过5万mh2,年产量达10几余吨。随着种植面积不断增大,各类病虫害防治工作也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金秋梨叶片角质层较薄,易受病虫害危害,严重影响了金秋梨的产量和质量。据调查金秋梨上的主要病虫害种类有梨木虱、梨黄粉蚜、梨二叉蚜、吸果夜蛾、梨黑斑病等。目前在金秋梨病虫害防治方面主要依靠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存在乱施、滥施农药、化肥的倾向,导致金秋梨果品不优,更不能保证绿色、无公害的果品,给果农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不利于整个金秋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寻求安全、低毒、高效的生物农药已成为当前防治金秋梨病虫害中普遍关注的问题。植物源农药因其高效、低毒、低残留等特征已成为当今开发、研制无公害新型生物农药的热点之一,从植物中寻找杀虫、抑菌活性物质,其主要优势在于:1)植物种类和数量众多,环境相容性好。植物源农药在自然界有其顺畅的降解途径,对环境污染小;2)生物活性多样。植物不仅合成了维持生命的基本物质,还合成了化学结构简繁不一、种类繁多的杀虫抑菌活性物质,其作用方式多样;3)对高等动物及害虫天敌安全。大多数植物源农药触杀作用不强,对害虫天敌影响很少;4)有害生物不易产生抗药性。植物源农药往往含有数种有效成分,且作用机制与一般化学农药不同,不易使有害生物产生抗药性;5)对农林作物安全,而且有的植物源农药还能诱导农林作物产生抗病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空白,提供一种高效防治包括梨木虱、梨黄粉蚜、梨二叉蚜、吸果夜蛾、梨黑斑病等金秋梨主要病虫害的植物源农药及其配制方法和应用,对金秋梨主要病虫害的无公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的:

一种防治金秋梨病虫害的植物源农药,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成分制成:

银杏叶提取物        1.0~3.0%;

油桐茎叶提取物      1.0~3.0%;

夹竹桃叶提取物      2.0~2.5%;

侧柏叶提取物        3.0~3.5%;

马尾松提取物        2.0~3.5%;

山仓子果提取物      1.0~2.5%;

油茶茶枯饼提取物    3.0~6.0%;

万寿菊根提取物      2.0~3.5%;

砂地柏叶提取物      1.0~3.0%;

表面活性剂          1.5~2.5%;

防腐剂              0.1~0.5%;

蒸馏水              66.5~82.4%。

所述的各种提取物的制备过程如下:分别取过60目的干燥银杏叶,油桐的茎和叶,夹竹桃叶,侧柏叶,马尾松叶,山仓子果,油茶茶枯饼,万寿菊根,砂地柏叶粉末,在40~60℃温度下,分别用90%的乙醇浸提,浸提18~24h后,将浸提液浓缩至含水量10%-15%,得到各种提取物。

所述的表面活性剂为:OP-10、吐温或有机硅。

所述的防腐剂为山梨酸钾或苯甲酸钠。

所述的植物源农药的配制方法如下:

(1)分别取过60目的干燥银杏叶,油桐的茎和叶,夹竹桃叶,侧柏叶,马尾松叶,山仓子果,油茶茶枯饼,万寿菊根,砂地柏叶粉末,在40~60℃温度下,分别用90%的乙醇浸提,浸提18~24h后,将浸提液浓缩至含水量10%-15%,得到各种提取物;

(2)将上述各种提取物,表面活性剂、防腐剂、蒸馏水按比例混合搅拌混匀,即得成品。

所述的植物源农药应用于防治金秋梨病虫害;使用时可以根据需要,加水稀释成不同浓度后喷洒施用。

本发明具有以下的优点:1、对多种害虫高效,杀虫作用速度快,本发明是由多种植物组成的复方植物源农药,通过各有效成分间的联合作用,一方面可增强杀虫效果,另一方面由于不同作用机理的有效成分的共同作用可防止害虫对本发明产生抗药性。经大量室内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本发明的产品对金秋梨主要害虫的防治效果良好,作用速度快,在使用几分钟后即表现出中毒症状。2、该发明的植物源农药不仅能高效防治金秋梨的主要害虫,还能有效的抑制金秋梨的梨黑斑病病原菌,抑菌效果良好。3、本发明产品原料易得、加工简单、对设备要求低、使用经济。该产品加工不需要特殊的设备,一般的农药企业均可加工。4、该发明产品对环境安全。该发明产品的主要原料来源于植物,对环境及非靶标生物安全,金秋梨果中无残留该发明的植物源农药,对人体无毒,是一种适合于我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要求的复发植物源农药药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而非限制本发明。

实施例1:

植物源农药对金秋梨主要虫害的室内毒力测定

(1)所述植物源农药的配方如下:

取银杏叶提取物1.5%,油桐的茎叶提取物1.5%,夹竹桃叶提取物2.5%,侧柏叶提取物3%,马尾松叶提取物2%,山仓子果提取物1%,油茶茶枯饼提取物3%,万寿菊根提取物2%,砂地柏叶提取物1%,有机硅1.5%,苯甲酸钠0.1%,蒸馏水80.9%,加入搅拌罐常温搅拌30分钟,获得复方植物源农药。

(2)室内供试的金秋梨主要害虫为梨木虱、梨黄粉蚜、梨二叉蚜、吸果夜蛾。所有供试害虫均为从田间抓获,于室内人工饲养一段时间后,挑选大小一致,日龄一致的试虫供试。

实验方法:

采用浸虫浸叶法。将按上述配方加工得到的复方植物源农药稀释成不同浓度的供试药液。测试对梨黄粉蚜、梨二叉蚜的活性时,挑选每片上带虫量在40头左右的叶片,用镊子将带有蚜虫的叶片浸入不同浓度药液中,轻轻摇动,10s后取出,用吸水纸吸干叶片上的药液后,置于培养皿内于25℃养虫室饲养,24h,48h后检查死虫数和活虫数,计算死亡率。对梨木虱、吸果夜蛾进行活性测试时,将试虫在供试药液中浸10s,叶片在药液中浸20s后,吸干表面残余药液,分20头一组置于培养皿中于25℃养虫室饲养,24h,48h后检查死虫数和活虫数,计算死亡率。上述各供试浓度对每种害虫活性测试均重复三次,同时设清水处理作对照。计算校正死亡率。

实验结果

将按上述比例配制的复方植物源农药稀释浓度分别为500倍,1000倍,1500倍,2000倍,从表1可以看出,按本发明技术生产的复发植物源农药对供试的几种试虫均有较好的药效,特别是对梨黄粉蚜、梨二叉蚜的效果最好,具体实验结果见表1

表1  按实例1配制的复方植物源农药对几种试虫的毒力测定结果

实施例2:

复方植物源农药对金秋梨主要害虫的田间仿效测定:

2006年5月-8月,在贵州台江县金秋梨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进行,试验梨树品种为10年生的金秋梨,植物源农药的供试浓度为500倍,1000倍,1500倍和2000倍,每药剂浓度处理重复3次,每重复为一个小区,小区面积为50m2。处理小区采用随机区组排列,以喷清水为空白对照。用背负式喷雾器进行施药。分别用药前和药后1天,3天,7天和15天检查梨木虱、梨黄粉蚜、梨二叉蚜、吸果夜蛾剩余活虫数,计算防效,并观察供试药剂对梨树的影响。

测定结果表明:在植物源农药的处理下,梨树叶无不良影响。按实施例1中植物源农药的配制对金秋梨害虫的林间防治效果测定结果见表2。从表中结果可以,在供试剂量下,本发明的植物源农药对金秋梨主要害虫都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其中对梨黄粉蚜的防治效果最好,在500倍,1000倍,1500倍,2000倍的剂量下对梨黄粉蚜防治效果都能达到88%以上,在500倍剂量使用下,用药后1天和3天检查,对梨木虱、梨黄粉蚜、梨二叉蚜、吸果夜蛾的防治效果均能达到80%以上。

表2  植物源农药对金秋梨主要害虫的林间防治效果

实施例3:

本发明的植物源农药对梨黑斑病的抑菌作用及林间防治效果

植物源农药:所用植物源农药配方与实施例1中一样。

供试菌株:黑斑病病原菌由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森林保护教研室提供。

实验方法

抑菌作用实验:

将PSA培养基配制成所需农药浓度梯度的含药平板,以无菌水为空白对照,接种黑斑病病原菌,菌面朝下,菌饼直径6mm,3次重复。27℃下暗培养4d后测量菌落直径,计算抑制率。

林间防治效果试验:

本试验共设4个处理,见表4,以清水处理作为空白对照,每处理2株树,3次重复,随机排列。供试地点为贵州台江县金秋梨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供试品种为2年生金秋梨树苗。第一次用药时间为2006年5月1日,连续用药3次,每次间隔7~10d。施药前进行病情指数基数调查,最后一次施药后10d进行仿效调查。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实验结果:

从表3和4中可以看出,当本发明的农药剂量为500倍,1000倍,1500倍,2000倍时,96h后对梨黑斑病病菌的室内抑制率均达90%以上。林间防治效果也可达70%以上。当稀释500倍时,林间防治效果最好达到87%左右。

表3    植物源农药对梨黑斑病病菌的抑菌效果

表4    植物源农药对梨黑斑病病菌的林间防治效果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