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制备氟取代茚化合物的新方法

一种制备氟取代茚化合物的新方法

摘要

本发明属于有机化工领域,公开了一种合成液晶材料的新方法,具体涉及一种制备氟取代茚化合物的新方法。本方法以对正烷基环己酮为起始原料,经与2-氰基乙酸乙酯3缩合、还原、与3,4-二氟苄溴6缩合、环合、脱羧基和氟化步骤得到目标化合物。本发明的制备路线原料价廉易得、步骤短、产率较高、操作方便、环境友好,更适合工业化和商业化。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1805241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0-08-18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常州晟永光电材料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1010138783.1

  • 申请日2010-04-02

  • 分类号C07C25/22;C07C17/18;

  • 代理机构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夏平

  • 地址 213022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长江中路25号A座511室

  • 入库时间 2023-12-18 00:35:33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2-11-14

    授权

    授权

  • 2012-09-19

    专利申请权的转移 IPC(主分类):C07C25/22 变更前: 变更后: 登记生效日:20120816 申请日:20100402

    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

  • 2012-09-19

    著录事项变更 IPC(主分类):C07C25/22 变更前: 变更后: 申请日:20100402

    著录事项变更

  • 2010-10-06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C07C25/22 申请日:20100402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0-08-18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有机化工领域,涉及一种合成液晶材料的新方法,具体涉及一种制备氟取代茚化合物的新方法。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器件现在已得到广泛的应用,手机、计算机和笔记本电脑和液晶电视是其最重要的应用例子。液晶显示产业作为信息社会的基础产业会得到持久的发展。

液晶显示的基本原理是用电场来控制液晶物质的排列取向,从而控制偏振光的偏正方向和光的强弱,达到信息显示的目的。当今的高品质液晶显示都采用主动矩阵驱动(TFT),而大尺寸高品质的液晶显示技术主要是TFT-垂直取向(VA,Vertical Alignment)显示和TFT-共平面切换(IPS,In-Plane Switching)显示。VA技术的产品对比度高、视角广、无拖尾、色彩丰富。另外VA技术成熟,合格率较高,产业链配套完善,已经成为大尺寸液晶电视面板的主流技术,为多数国际大厂所采用。其中三星采用PVA(PatternedVertical Alignment)技术,而夏普、友达、奇美等公司采用MVA技术,占大尺寸面板的80%以上的份额。

液晶材料是液晶显示器中最重要的材料,决定着液晶显示的重要性质。这些材料都是有机化合物,在分子结构上有许多特点,以满足显示的要求。一般地,液晶分子的形状是棒状的,其平行于棒轴方向的物理性质与垂直于棒轴方向的物理性质不同,从而产生各向异性。应用于VA显示模式的液晶(包括液晶单体和添加物)即VA液晶材料,它的特点是具有负的介电各向异性。体现在有机分子结构上,就是强吸电子基团都位于棒形分子的一侧。典型的VA液晶材料的分子结构如下:

其中,1,1,6,7-四氟-2-(反式对正烷基环己基)-2,3-二氢茚(即化合物1)是德国Merck公司最新开发的性能十分优良的VA液晶材料。化合物1具有-8.6的介电各向异性和0.0852的双折射,化合物1和其他VA液晶材料的组合使材料综合性能最优,已成为VA液晶材料中不可缺少的成份。

德国Merck公司在专利WO2005037957(同族专利CN1867647,DE102004046103,EP1673418,JP2007510010T,US2007080324)和文献New J Chem 29,72-74(2005)中公开了化合物1的制备方法,也是仅见的关于化合物1的现有制备技术,如反应式2所示。该合成路线共有6步反应,以3,4-二氟溴苯为原料,在二异丙基氨基锂(LDA)对于氟邻位的定位效应作用下,生成碳负离子,并和2-(反式对烷基环己烷)-丙烯醛(化合物10)亲核加成而缩合。经分子内Heck反应而关环形成茚化合物。茚的羰基经乙二硫醇保护,在1,3-二溴-5,5-二甲基乙内酰脲(DBDMH)和氢氟酸吡啶复合物作用下氟化成二氟亚甲基。而后用1,8-二氮杂双环[5.4.0]十一-7-烯(DBU)脱溴化氢。最后催化加氢消除双键得到化合物1。

反应式2

反应式3

该制备路线有几个缺陷。第一个缺陷是第一步缩合的原料化合物10没有商品化供应。从Merck公开的文献New J Chem 29,72-74(2005)来看,化合物10的制备从反式对烷基环己基甲醛开始,经5步以64%的产率得到,见反应式3。这使得整个合成路线的反应步骤增加到11步。在反应过程中,二次用到昂贵的试剂叔丁醇钾和三苯膦衍生物试剂,有危险性的氧化剂间氯苯过甲酸(MCPBA)以及有环境隐患的三氧化铬等。另外丙烯醛衍生物易聚合,会使产率降低。第二个缺陷是茚羰基的氟化反应使用氧化脱硫氟化的方法,共用了4步反应,在氟化前要羰基保护,氟化后要脱溴化氢和加氢,步骤较长。第三个缺陷是使用了昂贵的试剂如钯试剂(Tol3P)2PdCl2,1,3-二溴-5,5-二甲基乙内酰脲(DBDMH)以及1,8-二氮杂双环[5.4.0]十一-7-烯(DBU)等和溶剂如乙腈,增加了成本。第四个缺陷是反应中要二次使用-70℃,一次使用-15℃的低温条件,增加了设备和操作的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以上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制备氟取代茚化合物的新方法,使得1,1,6,7-四氟-2-(反式对正烷基环己基)-2,3-二氢茚的制备原料易得;减少使用低温条件的次数;避免使用昂贵的试剂和有安全和环境隐患的试剂。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本发明所公开的化合物1的合成方法如反应式1所示。以价廉易得的对正烷基环己酮为起始原料,经与2-氰基乙酸乙酯缩合、还原、与3,4-二氟苄溴缩合、环合、脱羧基和氟化等步骤,可得到1,1,6,7-四氟-2-(反式对正烷基环己基)-2,3-二氢茚。

反应式1

所述的化合物中R为C1~C6的烷基,优选C1~C6的正烷基。

本发明的特点之一是充分使用了碳负离子的反应性。其中利用2-氰基乙酸乙酯及其衍生物在碱性条件下容易形成碳负离子的特性,采用二次与价廉易得化合物的缩合反应,构建了基本的分子骨架,步骤短而且反应比较顺利。缩合1中,是碳负离子对环己酮羰基的亲核加成然后脱水,缩合2中,是碳负离子对苄溴的亲核取代。在环合反应中,是锂金属化合物相应的碳负离子对酯基的亲核取代。

本发明的特点之二是采用了新的氟化试剂,使得茚羰基的氟化可一步完成。2,2-二氟-1,3-二甲基咪唑烷(DFI)是日本三井公司开发的氟化剂,可以在较温和的条件下将羰基氟化成二氟亚甲基,并且DFI使用比较安全,反应后回收氟化处理,可以再次使用。

本发明中6个基元反应本身都可采用现有技术,现逐一加以说明,并给出优选的反应条件:

所述的缩合1反应是碳负离子对羰基的亲核加成后脱水,二个反应一步完成。化合物3在碱性条件下,将形成碳负离子,氰基和酯基的吸电子作用可以较好地稳定之。该碳负离子将进攻环己酮(化合物2)上的羰基而不是化合物3上的羰基,因为前者是酮,后者为酯,前者有更强的亲电性。加成后形成环己醇衍生物,醇脱水形成α,β-不饱和酯,使反应趋于完全。化合物2和化合物3缩合的条件为:化合物2和化合物3以氢氧化钠为催化剂,在甲苯中回流分水3~8小时。化合物2与化合物3以及氢氧化钠的摩尔比为1.0∶0.5~2.0∶1.0~2.0。

所述的还原反应是还原碳碳双键为碳碳单键。还原过程中,由于反式的环己烷衍生物比顺式更稳定,尤其是环上有大的取代基时,故产物为反式。化合物4的还原反应可采用催化加氢的方法或硼氢化钠还原法。

催化加氢的反应条件为:催化剂为Pd的重量百分比含量为5~20%的Pd/C,催化剂用量为加氢底物重量的0.5~10%,溶剂为醇类如甲醇、乙醇、乙酸乙酯或四氢呋喃,氢气压力介于0.1~2.0MPa之间,反应温度为20~40℃,反应时间为1~12小时。

硼氢化钠还原的反应条件为:化合物4和硼氢化钠以无水甲醇或乙醇为溶剂,在-10~50℃的温度下反应10~24小时,其中化合物4和硼氢化钠的摩尔比为1∶3.0~5.0。

所述的缩合2反应是碳负离子对苄溴的亲核取代反应。化合物5在碱性条件下,也将形成碳负离子,氰基和酯基的吸电子作用可以较好地稳定之。该碳负离子取代化合物6上的溴。化合物5和化合物6缩合的条件为:化合物5和化合物6在无水2,5-二甲基呋喃(DMF)中,在碳酸钾存在下,在10~60℃的温度下反应3~12小时。化合物5与化合物6以及碳酸钾的摩尔比为0.5~1.5∶1.0~2.0。

所述的环合反应是化合物7的分子内亲核取代反应,按加成消除机理发生。化合物7在LDA作用下苯环上失去一个质子,形成氟在邻位的锂金属化合物,其相应的碳负离子对化合物7的酯羰基加成,然后消除OEt基团。化合物7的环合条件为:在氮气保护下,化合物7和二异丙基氨基锂(LDA)在无水四氢呋喃中,在低于-70℃温度下反应2~6小时,其中化合物7与LDA的摩尔比为1∶1.3~2.0。

所述的脱羧反应是氰基在酸性和高温条件下,先水解为羧酸,再分解脱除二氧化碳的过程,二个反应一步完成。化合物8的脱羧条件为:化合物8在30%~70%(w/w)的硫酸中,在100~150℃温度下反应18~24小时。

所述的氟化反应是茚羰基转化为二氟亚甲基的反应。化合物9的氟化条件为:化合物9和2,2-二氟-1,3-二甲基咪唑烷(DFI)在溶剂乙二醇二甲醚中,在氟化氢存在下,在0~100℃温度下反应4~12小时,其中化合物9与DFI以及氟化氢的摩尔比为1∶1.5~2.5∶0.5~2.0。其中氟化氢可以以氟化氢-吡啶复合物的方式加入。

本发明制备方法中所涉及的原料均为市售品,对生产厂家无特殊要求。

本发明未尽事宜,均为本领域内的常规技术。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采用了价廉易得的原料,并且使得总合成步骤减少了5步,提高了总产率,大大降低了成本。

2、本发明采用新的氟化剂,减少了合成步骤,且反应条件温和,产率较高,氟化剂可以回收再使用,避免环境污染问题。

3、本发明避免使用昂贵的试剂,减少了使用低温条件的次数,所有的反应条件都很容易达到,操作方便。

综上所述,本发明克服了现有技术制备1,1,6,7-四氟-2-(反式对正烷基环己基)-2,3-二氢茚存在的原料制备困难、步骤长、使用试剂昂贵、工艺条件苛刻及成本过高的缺陷。本发明的制备路线原料价廉易得、步骤短、产率较高、操作方便、环境友好,更适合工业化和商业化。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阐述,其中化合物1,1,6,7-四氟-2-(反式对正烷基环己基)-2,3-二氢茚中的正烷基为正丙基。应理解的是所举之例是为更好理解本发明的内容,而不应视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

实施例1

1. 2-腈基-2-对正丙基亚环己基乙酸乙酯(化合物4)的合成

在一装有分水器的三口烧瓶中加入对正丙基环己酮34.0g,2-氰基乙酸乙酯22.3ml,氢氧化钠14.6g和60ml甲苯,加热回流分离水分,TLC跟踪反应进度,8小时后反应完全。反应液水洗3次,水层用二氯甲烷萃取2次,合并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蒸干溶剂,剩余液减压蒸馏,收集130~135℃馏分(1mmHg),得化合物444.05g,产率78%。产物核磁:1H NMR(500MHz,CDCl3)δ(ppm):0.86-0.91(m,3H),1.48-2.16(m,17H),3.37-3.46(dd,1H),4.10-4.14(q,2H).

2. 2-腈基-2-反式对正丙基环己基乙酸乙酯(化合物5)的合成

在一烧瓶中加入50.0g化合物4,500ml无水甲醇和5.0g 5%Pd/C催化剂,氮气保护,将一充有氢气的双层气球套在烧瓶上,氢气压力为1.0MPa,室温搅拌5h,反应结束。反应液滤去催化剂,剩余物蒸去溶剂,产物柱层析,得化合物5 56.273g,产率91.5%。产物核磁:1H NMR(500MHz,CDCl3)δ(ppm):0.86-0.91(m,3H),1.48-2.16(m,17H),3.37-3.46(dd,1H),4.10-4.14(q,2H).

3. 2-腈基-3-(3,4-二氟苯基)-2-(反式对正丙基环己基)丙酸乙酯(化合物7)的合成

在一装有干燥管的三口烧瓶中加入5.0g 3,4-二氟苄溴6、8.4g化合物5和100ml干燥的DMF,然后再加入7.0g无水K2CO3,室温下搅拌,TLC跟踪反应进度,8h后反应完全。将反应液倒入500ml水中,用乙酸乙酯萃取3次,合并有机层,用饱和食盐水洗3次,再用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蒸去溶剂,产物经柱层析得化合物710.6g,产率82%。产物核磁:1H NMR(500MHz,CDCl3)δ(ppm):0.88-0.91(m,3H),1.12-2.16(m,17H),2.99-3.15(dm,1H),4.07-4.13(q,2H),7.01-7.12(m,3H).

4. 6,7-二氟-2-腈基-2-(反式对正丙基环己基)-2,3-二氢-1H-茚-1-酮(化合物8)的合成

在一三口烧瓶中加入3.0g化合物7,氮气保护下,加入50ml干燥的THF,用液氮/丙酮体系将反应液冷却到-70℃以下,慢慢注射入6.2ml 2M的LDA,加完后保持反应温度小于-70℃,TLC检测反应进度,2h后反应完全,往反应体系中加入少量饱和氯化铵溶液以破坏未反应的LDA,然后撤去液氮/丙酮冷浴,使体系温度自然升至室温。将THF旋蒸干,加入50ml乙酸乙酯以溶解剩余物,用水洗3次,水层再用乙酸乙酯萃取一次,合并乙酸乙酯层,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蒸干溶剂,剩余物柱层析得产物1.6g,产率61%。产物核磁:1H NMR(500MHz,CDCl3)δ(ppm):0.88-1.51(m,12H),1.70-2.05(m,5H),3.38-3.46(d,1H),4.11-4.13(d,1H),7.23-7.50(m,2H).

5. 6,7-二氟-2-(反式对正丙基环己基)-2,3-二氢-1H-茚-1-酮(化合物9)的合成

将5.0g化合物8和50.0g 50%的硫酸(W/W)混合于一单口烧瓶中,搅拌,加热至140℃反应,18h后TLC检测反应完全。将体系温度降至室温,用500ml水稀释反应液,再用乙酸乙酯萃取产物3次(100ml*3),合并有机层,先用饱和NaHCO3溶液洗一次(100ml*1),再用饱和氯化钠溶液洗一次,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蒸干溶剂,得产物3.7g,产率80.4%,产物核磁:1H NMR(500MHz,CDCl3)δ(ppm):0.32-2.31(m,17H),2.07-2.31(m,2H),3.56-3.70(m,1H),6.26-6.41(m,2H)。

6. 1,1,6,7-四氟-2-(反式对正丙基环己基)-2,3-二氢茚(化合物1)的合成

在一塑料瓶中加入3.0g化合物9、1.0g氟化氢-吡啶复合物和40ml乙二醇二甲醚,冷却至-5℃。在0℃以下慢慢滴加2.7g DFI的10ml乙二醇二甲醚溶液。滴加完毕后慢慢升温至80℃,在氮气氛保护下反应8小时,TLC显示反应结束。反应液冷至室温,加入60ml水,用乙酸乙酯萃取,水洗后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滤液浓缩至干,剩余物柱层析得产物化合物12.3g,产率71%。产物核磁:1H NMR(500MHz,CDCl3)δ(ppm):0.90-1.45(m,12H),1.65-1.92(m,4H),2.10-2.55(m,2H),2.65-3.78(m,1H),3.00-3.15(m,1H),6.97(d,1H),7.20(m,1H)。

实施例2

除改变化合物5的合成条件外,其他步骤与实施例1相同。

1. 2-氰基-2-(反式对正丙基环己基)-乙酸乙酯5的合成

在一装有干燥管的三颈瓶中加入15.1g硼氢化钠和200ml无水乙醇,搅拌溶解。冰水浴下慢慢滴加溶于100ml无水乙醇的24.0g化合物4,滴加完后于30℃下搅拌,TLC检测反应进度,8h后反应完全。减压蒸去乙醇,剩余物加300ml二氯甲烷溶解,水洗,然后再用饱和食盐水洗一次。有机层用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蒸去溶剂,产物经柱层析纯化,得化合物5 11.0g,产率45.4%。产物经1H-NMR确证。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