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应用于电力系统的GPS车辆监控调度系统

一种应用于电力系统的GPS车辆监控调度系统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应用于电力系统的GPS车辆监控调度系统,包括车载终端设备、无线通信网络、监控调度中心以及具有智能调度算法和故障处理时间统计模型的任务分派系统;接到任务后,派单中心把任务地点和任务性质发送给智能调度算法,通过故障处理时间统计模型得出每辆车的任务适宜度,选择任务适宜度数值最大的车辆执行任务。同时,监控调度中心还可以对车辆监控执行任务的情况进行实时监控。本发明针对电力系统独有的特点,加入任务分派系统,通过收集历史数据,采用科学的统计算法和智能化的调度策略,增加了调度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提高了调度效率;同时由于实现了全过程监控,使得对服务工作的监督更有效,考核更加客观公正。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1105891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08-01-16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北京金冠鸿远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0710119654.6

  • 发明设计人 许金聚;

    申请日2007-07-27

  • 分类号G08G1/00(20060101);G08G1/01(20060101);G08G1/0962(20060101);G08G1/123(20060101);

  • 代理机构11282 北京中海智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曾永珠;胡静

  • 地址 100089 北京市海淀区昆明湖南路9号云航大厦6015室

  • 入库时间 2023-12-17 19:41:21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4-09-17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G06F19/00 授权公告日:20090610 终止日期:20130727 申请日:20070727

    专利权的终止

  • 2011-10-26

    专利权的转移 IPC(主分类):G06F19/00 变更前: 变更后: 变更前:

    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

  • 2011-10-12

    专利权的转移 IPC(主分类):G06F19/00 变更前: 变更后:

    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

  • 2009-06-10

    授权

    授权

  • 2008-03-05

    实质审查的生效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08-01-16

    公开

    公开

查看全部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GPS定位系统,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电力系统车辆监控的调度系统。

背景技术

全球定位系统(简称GPS)是美国研制的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它汇集了当代最先进的空间技术、通讯技术和微电子技术,以其定位精度高、全天候随时获取信息、仪器设备轻巧、性价比高等诸多优点被世人瞩目,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应用了GPS技术的车辆智能调度系统是集GPS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和GIS(Geolog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车辆监控管理调度系统,该系统通常由监控调度中心、无线通讯网络和车载终端三部分构成。该系统的工作原理是:安装在车辆上的GPS接收机根据收到的卫星信息计算出车辆的当前位置,通信控制器从GPS接收机发出的信号中提取所需要的位置、速度和时间等信息,结合车辆的身份等信息形成数据报,然后通过无线信道发往控制中心。控制中心接收车载终端发送的数据,并从中提取出定位信息,根据各车辆的车号和组号等,在监控中心的电子地图上显示出来。同时,在控制中心的系统管理员可以查询各车辆的运行状况,根据车辆当前的状态合理调度车辆。

车载终端的设备包括:控制单元(CPU)、显示单元、GPS接收机、GSM模块(或其他通信模块)、防盗报警器(可选)。

无线通信网络是各基站与各移动目标进行数据传输和信息交换的枢纽,是整个车调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备类型可以包括以下几种:

1)公网设备:如GSM;

2)集群通信:如公守上用的350MHz、800MHz集群系统;

3)常规电台:采用专用信道和无线Modem。

监控调度中心通常包括:数据库、监控终端/GIS终端、业务处理终端、前端接入设备等。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监控系统获得所有入网的移动目标的当前情况以及运动轨迹。其中关键的环节是相应业务内容数据库的建设、电子地图以及和业务内容密切相关的应用软件MIS。

但是这种通用的GPS车辆智能调度系统对某一特定行业的针对性并不强,不能针对行业特点实施真正有效的调度管理,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应用于电力系统的GPS车辆监控调度系统。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应用于电力系统的GPS车辆监控调度系统包括车载终端设备、无线通信网络和监控调度中心,还包括具有智能调度算法和故障处理时间统计模型的任务分派系统。

所述监控调度中心的客服终端接到待处理的任务后,通过派单中心把任务地点和任务性质发送给智能调度算法,所述智能调度算法根据车辆当前距离任务地点的距离、待处理的任务数及任务的性质进行加权计算,通过故障处理时间统计模型得出每辆车的任务适宜度,最终选择任务适宜度数值最大的车辆执行所述任务并反馈给所述监控调度中心,再由无线通信网络发送到对应的车载终端设备。

所述监控调度中心实时监控执行任务的车辆完成任务的全过程并进行记录,包括收到任务时间、接受任务时间、到达任务现场时间、完成任务时间以及处理任务过程中车辆的行驶轨迹,并将记录存入数据库,供客服终端实时查询。

所述任务分派系统可以给同一车辆派发多项任务。

已派发的任务可以由所述监控调度的派单中心撤消或更改。

所述智能调度算法根据所述监控调度中心的数据库中的有效历史记录,计算出不同性质任务需要的处理时间的统计模型,用于所述任务适宜度的计算。

所述监控调度中心设有验证算法,根据任务位置和执行任务车辆的实时位置以及车辆到达任务现场的时间进行计算,只有当计算结果在所述验证算法预先设定的范围内时,才接受车载终端上报的到达信息,并把该数据记录到数据库中。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针对电力系统独有的特点,加入任务分派系统,通过收集历史数据,采用科学的统计算法和智能化的调度策略,增加了调度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提高了调度效率;同时由于实现了全过程监控,使得对服务工作的监督更为有效,考核更加客观公正。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于电力系统的GPS车辆监控调度系统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及对本发明系统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应用于电力系统的GPS车辆监控调度系统结构示意图。参考图1,本发明所述的应用于电力系统的GPS车辆监控调度系统包括车载终端104、无线通信网络103、监控调度中心101和任务分派系统102。其中,监控调度中心101包括客服终端105、派单中心106、验证算法107和数据库108;任务分派系统102包括智能调度算法110和故障处理时间统计模型109。

当客服终端105接到任务后,通过派单中心106把任务地点和任务性质等详细情况发送给智能调度算法110;智能调度算法110根据车辆当前距离任务地点的距离、待处理的任务数及任务的性质进行加权计算,通过故障处理时间统计模型109得出每辆车的任务适宜度,最终选择任务适宜度数值最大的车辆执行所述任务,并反馈给派单中心106,再通过无线通信网络103将任务的详细情况和执行任务的指令内容发送到对应的车载终端104。

其中故障处理时间统计模型109是由数据库108中的以往积累的有效历史记录计算得出的,系统运行时间越长,其统计模型越具参考价值,其精确性越高。

已派发的任务可以由派单中心106撤消或更改。任务分派系统102可以给同一车辆派发多项任务。

发出执行任务的指令后,监控调度中心102会实时监控执行任务的车辆完成任务的全过程并进行记录,包括收到任务时间、接受任务时间、到达任务现场时间、完成任务时间以及处理任务过程中车辆的行驶轨迹,并将记录存入数据库108,可供客服终端105实时查询。

监控调度中心101还设有验证算法107,根据任务位置和执行任务车辆的实时位置以及车辆到达任务现场的时间进行计算,只有当计算结果在验证算法107预先设定的范围内时,才接受车载终端上报的到达信息,并把该数据记录到数据库中。

本发明在某省电力各地市的某型抢修车调度系统内部使用,实践证明能够实时查看抢修车的位置、状态提供了快捷、准确的手段,便于指挥调派合适的抢修车就近处理配电故障,为第一时间将抢修任务派往合适抢修车、缩短抢修响应时间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由于本发明系统设置了较为灵活的派单方式,既可以由系统自动派单,又可以由系统辅助人工派单,还可以由抢修中心接替客服中心进行派单。一般在非重大故障、抢修任务相对较少的情况下可使用系统自动派单,在重大故障或抢修任务相对较多的情况下可选择系统辅助人工派单,在恶劣天气故障频发、客服中心特别繁忙的情况下可采用抢修中心代替客服中心进行派单。

抢修车辆抵达故障现场时间以及完成抢修任务时间等数据均由抢修人员通过操作车载终端向系统发送,不可更改,且可以通过实时跟踪进行检查,或通过车辆运行轨迹回放进行追溯,为这些指标统计考核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提供了依据。

通过与配电GIS系统的互联,使客服中心人员可以查看故障地点的供电电源等信息,为判断故障类型提供帮助。

以上所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发明的最优实施例,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对于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背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对它所做的任何显而易见的改动,都属于本发明的构思和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