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毛樱桃中苯丙蔗糖酯苷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毛樱桃中苯丙蔗糖酯苷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摘要

本发明属于医药技术领域,涉及樱桃中苯丙蔗糖酯苷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所述5个新的具有抗肿瘤活性苯丙蔗糖酯苷类化合物3-对香豆酰基-1,4,6'-三乙酰基蔗糖,3-对香豆酰基-2',3',6'-三乙酰基蔗糖,3-对香豆酰基-1,4',6'-三乙酰基蔗糖,3-对香豆酰基-3',4',6'-三乙酰基蔗糖,3-阿魏酰基-1,2',6'-三乙酰基蔗糖,五种化合物对MCF-7人乳腺癌细胞系、A-549人非小细胞性肺癌细胞、HeLa子宫颈癌细胞系、HT-29人结肠腺癌细胞系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有望用于制备抗肿瘤药物。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3665058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4-03-26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沈阳药科大学;

    申请/专利号CN201310635426.X

  • 申请日2013-11-29

  • 分类号C07H13/06;C07H1/08;A61P35/00;

  • 代理机构沈阳杰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李宇彤

  • 地址 110016 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文化路103号

  • 入库时间 2024-02-19 23:23:46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6-08-17

    授权

    授权

  • 2014-04-23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C07H13/06 申请日:20131129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4-03-26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药技术领域,涉及樱桃中苯丙蔗糖酯苷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还涉及该类新化合物在抗肿瘤生物活性方面的用途。 

背景技术

肿瘤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最严重的疾病之一,据WHO统计,肿瘤已成为人类健康头号杀手。传统的化学药物治疗和手术、放疗等结合,虽成功的提高了多种恶性肿瘤的治愈率,但由于较强的副作用以及耐药性,使得寻找新的治疗肿瘤的药物刻不容缓。许多天然植物具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扶正固本等功效而发挥抗肿瘤作用,可作用于肿瘤发生、发展的多个环节,具有多靶点、多环节、多效应的特点。其在抑制杀伤肿瘤细胞、改善症状与体征以及减轻放化疗不良反应、延长患者生存期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其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不易产生耐药性等特点,其抗肿瘤活性已得到国际公认,因此,从祖国医药宝库中寻找疗效确切的抗肿瘤天然药物,明确其药效物质基础,进而开发出高效低毒的新药,成为中医药领域多年研究的焦点。 

蔷薇科植物毛樱桃(Prunus tomentosa)为广泛分布于中国北方的灌木植物,其药用历史悠久,其中毛樱桃叶温胃,健脾,止血,解毒,可治胃寒食积,腹泻,吐血,疮毒。有文献在樱桃属中报道分离到苯丙糖苷类化合物,许多苯丙糖苷类化合物具有很好抗肿瘤效果,而且毒副作用作用低,但此类化合物在植物中作为一种次级代谢产物其含量很低。但毛樱桃分布广泛,价格低廉且生存能力强,可作为大规模培育的具有潜在开发价值的药用植物来源。因此从毛樱桃中寻找抗癌活性好的活性化合物具有技术及经济基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旨在从毛樱桃叶中寻找新的抗肿瘤前体药物,提供该苯丙蔗糖酯苷类化合物的提取、制备方法,并且研究它们的抗肿瘤生物活性和医药用途。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该类化合物的结构鉴定方法。 

本发明所述5个新的具有抗肿瘤活性苯丙蔗糖酯苷类化合物3-对香豆酰基-1,4,6'-三乙酰基蔗糖,3-对香豆酰基-2',3',6'-三乙酰基蔗糖,3-对香豆酰基-1,4',6'-三乙酰基蔗糖,3-对香豆酰基-3',4',6'-三乙酰基蔗糖,3-阿魏酰基-1,2',6'-三乙酰基蔗糖,其结构如下所示: 

本发明所述新的苯丙蔗糖酯苷类化合物的提取、制备方法如下: 

取干燥的毛樱桃叶8~10kg用40~70L50%~80%的乙醇回流提取2~5次,每次1~3小时,合并提取液浓缩得浸膏1~1.5kg,将浸膏与2~4L水混悬后,分别采用石油醚,乙酸乙酯进行萃取,石油醚:混悬液体积比为0.6:1~1:1.5,乙酸乙酯:混悬液体积比为0.6:1~1:1.5。将乙酸乙酯萃取液浓缩得浸膏100~140g。浸膏采用快速减压柱色谱,以二氯甲烷-甲醇系统(三氯甲烷-甲醇系统)50:1~1:1逐渐洗脱,共收集15~25个馏分,经硅胶薄层层析检识,合并为A1~A4(50:1洗脱液为A1,30:1~10:1合并为A2,8:1~2:1合并为A3,1:1洗脱液为A4),A2(69~90g)通过CHP20柱色谱除去部分色素后得B1(59~79g),B1经聚酰胺柱色谱以二氯甲烷-甲醇(或其它极性相近溶剂系统,例三氯甲烷-甲醇系统)系统100:1~1:1梯度洗脱,共得10~20个馏分,通过硅胶薄层板层析检识,合并为C1~C3(100:1~50:1合并为C1,30:1~10:1合并为C2,5:1~1:1合并为C3)。C1经硅胶柱色谱以二氯甲烷-甲醇系统100:1~1:1梯度洗脱得到20~50个馏分,通过硅胶薄层板层析检识合并为19部分D1~D19。利用HPLC法以乙腈-水为流动相在D7-D10中制备得到化合物1-5(3-桂皮酰基-1,4,6'-三乙酰基蔗糖,3-桂皮酰基-2',3',6'-三乙酰基蔗糖,3-桂皮酰基-1,4',6'-三乙酰基蔗糖,3-桂皮酰基-3',4',6'-三乙酰基蔗糖,3-阿魏酰基-1,2',6'-三乙酰基蔗糖)。 

本发明所述新的苯丙蔗糖酯苷类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活性试验方法如下: 

1.实验材料 

1.1受试品:化合物 

1.2实验细胞株及来源MAC-7、A549、Hela、HT-29 

2.实验方法 

2.1药物处理 

药物的溶解 

化合物1-5均为粉末状,使用DMSO溶解。配成浓度为100mmol/L的母液,储存于-20℃。临用时用相应的培养液将其稀释为10mmol/L、1mmol/L、100μmol/L进行实验。DMSO配置的样品进行实验时,DMSO的终浓度为1‰。文献报道5-fluorouracil具有抗肿瘤活性且结构与待测化合物类似,因此选取5-fluorouracil作为阳性对照药,浓度分别为10mmol/L、1mmol/L、100μmol/L。 

给药处理 

取对数生长期的细胞,调整适当的细胞密度,接种于96孔板内,100μL/well,培养于37℃,5%CO2的培养箱内。培养24h后,将药物稀释为10mmol/L,1mmol/L,100μmol/L三个浓度,10μL/well,作用48h。分设空白组、给药组,每组设5个复孔。 

2.2MTT法的测定方法 

药物作用48h后,将细胞与0.25mg/ml MTT于37℃下共同孵育4h,吸除培养液后每孔加入100μl二甲基亚砜(DMSO),完全溶解后使用酶标仪于490nm测定其光密度OD值。最后以空白组OD值为100%,计算各组细胞抑制率。 

2.3.统计方法 

全部资料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检验分析。各组数据用均值±标准误 (Mean±S.E.)表示,采用One-Way ANOVA评价整体性差异,并进行Dunnett或Dunnett’sT3检验进行组间比较。 

3.实验结果 

表1化合物对肿瘤细胞的IC50(μM/L) 

由上述实验结果可看本发明所涉药物作用48h之后,5种化合物对四种细胞株均具有一定杀伤作用。其中化合物1的作用最为明显。化合物5对MCF-7和A549的作用比较明显,化合物3对A549和Hela的作用较强。 

本发明所涉苯丙蔗糖酯苷类新化合物,对MCF-7人乳腺癌细胞系、A-549人非小细胞性肺癌细胞、HeLa子宫颈癌细胞系、HT-29人结肠腺癌细胞系等,可用于开发抗肿瘤、抗癌类药物,尤其针对临床化疗阶段药物。 

本发明制备方法简单,重现性好,提取纯度高。获得的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1的1H-NMR。 

图2为1的13C-NMR。 

图3为1的HSQC。 

图4为1的HMBC。 

图5为2的1H-NMR。 

图6为2的13C-NMR。 

图7为2的HSBC。 

图8为3的1H-NMR。 

图9为3的13C-NMR。 

图10为3的HMBC。 

图11为4的1H-NMR。 

图12为4的13C-NMR。 

图13为4的HMBC。 

图14为5的1H-NMR。 

图15为5的13C-NMR。 

图16为5的HMBC。 

具体实施方式

制备实施例1 

取干燥的毛樱桃叶9.5kg用60L70%的乙醇回流提取三次,每次两小时,合并提取液浓缩得浸膏1.2kg,将浸膏与3L水混悬后,分别用石油醚:混悬液=1:1和乙酸乙酯:混悬液=1:1萃取。将乙酸乙酯萃取液浓缩得浸膏120g。浸膏采用快速减压柱色谱,以二氯甲烷-甲醇系统50:1、30:1、15:1、10:1、5:1、2:1、1:1逐渐洗脱,每500ml为一馏分,共收集21个馏分,经硅胶薄层层析检识,合并为4份A1~A4(50:1洗脱液为A1,30:1~10:1合并为A2,8:1~2:1合并为A3,1:1洗脱液为A4),其中A2为主要馏分,重量为75g,A2通过CHP20柱色谱以90%甲醇-水(或乙醇-水)除去部分色素后得B1(69g),B1经聚酰胺柱色谱以二氯甲烷-甲醇系统100:1、50:1、30:1、15:1、10:1、5:1、1:1梯度洗脱,共得17个馏分,通过硅胶薄层板层析检识,合并为3部分C1~C3(100:1~50:1合并为C1,30:1~10:1合并为C2,5:1~1:1合并为C3),其中C232g,主要为黄酮类化合物,C1为18g,C3为19g。C1经硅胶柱色谱以二氯甲烷-甲醇系统100:1、50:1、30:1、15:1、10:1、5:1、2:1、1:1梯度洗脱得到43个馏分,通过硅胶薄层板层析检识合并为19部分D1~D19。 

从D7中以乙腈-水系统23:77在液相色谱柱中制得化合物1,在D8中以乙腈-水系统20:80在液相色谱柱中制得化合物2,在D9中以乙腈-水系统21:79在液相色谱柱中制得化合物3和4,在D10中以乙腈-水系统21:79在液相色谱柱中制得化合物5。 

制备实施例2 

取干燥的毛樱桃叶9kg用60L65%的乙醇回流提取三次,每次三小时,合并提取液浓缩得浸膏1.3kg,将浸膏与3.5L水混悬后,分别用石油醚:混悬液=1:1和乙酸乙酯:混悬液=1:1萃取。将乙酸乙酯萃取液浓缩得浸膏130g。浸膏采用快速减压柱色谱,以二氯甲烷-甲醇系统50:1、30:1、15:1、10:1、5:1、2:1、1:1逐渐洗脱,每500ml为一馏分,共收集21个馏分,经硅胶薄层层析检识,合并为4份A1~A4(50:1洗脱液为A1,30:1~10:1合并为A2,8:1~2:1合并为A3,1:1洗脱液为A4),其中A2为主要馏分,重量为84g,A2通过CHP20柱色谱以90%甲醇-水(或乙醇-水)除去部分色素后得B1(75g),B1经聚酰胺柱色谱以二氯甲烷-甲醇系统100:1、50:1、30:1、15:1、10:1、5:1、1:1梯度洗脱,共得21个馏分,通过硅胶薄层板层析检识,合并为3部分C1~C3(100:1~50:1合并为C1,30:1~10:1合并为C2,5:1~1:1合并为C3),其中C239g,主要为黄酮类化合物,C1为19g,C3为17g。C1经硅胶柱色谱以二氯甲烷-甲醇系统100:1、50:1、30:1、15:1、10:1、5:1、2:1、1:1梯度洗脱得到40个馏分,通过硅胶薄层板层析检识合并为22部分D1~D22。 

从D8中以乙腈-水系统24:76在液相色谱柱中制得化合物1,在D8中以乙腈-水系统19:81在液相色谱柱中制得化合物2,在D9中以乙腈-水系统21:79在液相色谱柱中制得化合物3和4,在D10中以乙腈-水系统20:80在液相色谱柱中制得化合物5。 

制备实施例3 

取干燥的毛樱桃叶8.5kg用55L70%的乙醇回流提取三次,每次二小时,合并提取液浓缩得浸膏1.1kg,将浸膏与3.0L水混悬后,分别用石油醚:混悬液=1:1和乙酸乙酯:混悬液=1:1萃取将乙酸乙酯萃取液浓缩得浸膏110g。浸膏采用快速减压柱色谱,以二氯甲烷-甲醇系统50:1、30:1、15:1、10:1、5:1、1:1逐渐洗脱,每500ml为一馏分,共收集18个馏分,经硅胶薄层层析检识,合并为4份A1~A4(50:1洗脱液为A1,30:1~10:1合并为A2,8:1~2:1合并为A3,1:1洗脱液为A4),其中A2为主要馏分,重量为79g,A2通过CHP20柱色谱以90%甲醇-水(或乙醇-水)除去部分色素后得B1(71g),B1经聚酰胺柱色谱以二氯甲烷-甲醇系统100:1、50:1、30:1、15:1、10:1、5:1、1:1梯度洗脱,共得21个馏分,通过硅胶薄层板层析检识,合并为3部分C1~C3(100:1~50:1合并为C1,30:1~10:1 合并为C2,5:1~1:1合并为C3),其中C235g,主要为黄酮类化合物,C1为19g,C3为17g。C1经硅胶柱色谱以二氯甲烷-甲醇系统100:1、50:1、30:1、15:1、10:1、5:1、1:1梯度洗脱得到28个馏分,通过硅胶薄层板层析检识合并为20部分D1~D20。 

从D7中以乙腈-水系统23:77在液相色谱柱中制得化合物1,在D8中以乙腈-水系统19:81在液相色谱柱中制得化合物2,在D9中以乙腈-水系统20:80在液相色谱柱中制得化合物3和4,在D10中以乙腈-水系统20:80在液相色谱柱中制得化合物5。 

制备实施例4 

取干燥的毛樱桃叶9kg用60L75%的乙醇回流提取四次,每次二小时,合并提取液浓缩得浸膏1.2kg,将浸膏与3.5L水混悬后,分别用石油醚:混悬液=1:1和乙酸乙酯:混悬液=1:1萃取。将乙酸乙酯萃取液浓缩得浸膏120g。浸膏采用快速减压柱色谱,以二氯甲烷-甲醇系统50:1、30:1、15:1、10:1、5:1、1:1逐渐洗脱,每500ml为一馏分,共收集18个馏分,经硅胶薄层层析检识,合并为4份A1~A4(50:1洗脱液为A1,30:1~10:1合并为A2,8:1~2:1合并为A3,1:1洗脱液为A4),其中A2为主要馏分,重量为81g,A2通过CHP20柱色谱以90%甲醇-水(或乙醇-水)除去部分色素后得B1(73g),B1经聚酰胺柱色谱以二氯甲烷-甲醇系统100:1、50:1、30:1、15:1、10:1、5:1、1:1梯度洗脱,共得21个馏分,通过硅胶薄层板层析检识,合并为3部分C1~C3(100:1~50:1合并为C1,30:1~10:1合并为C2,5:1~1:1合并为C3),其中C236g,主要为黄酮类化合物,C1为19g,C3为18g。C1经硅胶柱色谱以二氯甲烷-甲醇系统100:1、50:1、30:1、15:1、10:1、5:1、2:1、1:1梯度洗脱得到32个馏分,通过硅胶薄层板层析检识合并为21部分D1~D21。 

从D7中以乙腈-水系统24:76在液相色谱柱中制得化合物1,在D8中以乙腈-水系统19:81在液相色谱柱中制得化合物2,在D9中以乙腈-水系统21:79在液相色谱柱中制得化合物3和4,在D10中以乙腈-水系统21:79在液相色谱柱中制得化合物5。 

实验例1: 

淡黄色色无定形粉末(甲醇),易溶于甲醇。高分辨质谱给出准分子离子峰m/z637.1971[M+Na]+,结合1H,13C NMR谱,确定分子式为C28H36O17。 

化合物1(3mg)经3ml2N三氟乙酸在密封瓶中110℃放置6h水解,反应液用15ml水稀释后用5ml乙酸乙酯萃取三次并合并,合并液用水再次萃取后将乙酸乙酯合并液旋转蒸发得粉末,粉末用甲醇溶解后用HPLC法与标准品对照显示化合物1水解物中含对香豆酸。反应液萃取后的水层加甲醇后反复旋蒸至中性干燥残渣。残渣用0.06ml吡啶溶解,然后加0.06ml六甲基二硅氮烷和0.02ml三甲基氯硅烷,混合液在60℃搅拌30min。静置后上清液用GC分析,分析结果与标准糖对照显示水解液中含D-葡萄糖和D-果糖。在1H-NMR中,有七个连氧次甲基信号(δH5.47,4.43,4.08,3.39,3.57,3.25,4.12),三个连氧乙基[δH4.14(2H);4.44and4.38;4.54and4.10],二个烯烃质子[δH6.42,(d,J=15.9Hz);7.72(d,J=15.9Hz)]和一个AA'BB'耦合的芳烃信号[δH6.81(d,J=8.4Hz,2H),7.52(d,J=8.4Hz,2H)]。通过典型的α,β-不饱和酮耦合数据δc168.4,δc114.3,δc147.9,δH6.42,(d,J=15.9Hz)andδH7.72(d,J=15.9Hz)及苯环的低场区碳信号δc127.1,δc131.5,δc116.8,δc161.5,δc116.8,δc131.5可知化合物1中含有一个对香豆酰基。根据酸水解及HMBC谱中端基HδH5.39(d,J=3.6Hz)与一端基碳δc93.0相关提示化合物1中含有二糖结构且为α-D-葡萄糖-(1-2)-β-D-果糖结构。 

进一步分析HMBC谱可知蔗糖上H-1(δH4.14,2H)、H-4(δH4.43)、H-6'(δH4.55,δH4.10,2H)分别与乙酰基中羰基相关,提示有三个乙酰基分别连接在此三个H上;在HMBC谱中还可以看到蔗糖H-3(δH5.47)和对香豆酰基的羰基相关,故化合物1结构可由此确定,命名为3-对香豆酰基-1,4,6'-三乙酰基蔗糖。其1H NMR谱,13C NMR谱信号归属见表2及表3,HMBC如下,相关图谱见附图1-图4。 

表2化合物1-5的1H NMR数据 

表3化合物1-5的13C NMR数据 

实验例2 

淡黄色色无定形粉末(甲醇),易溶于甲醇。高分辨质谱给出准分子离子峰m/z637.1978[M+Na]+,结合1H、13C NMR谱,确定分子式为C28H36O17。 

化合物2(3mg)经3ml2N三氟乙酸在密封瓶中110℃放置6h水解,反应液用15ml水稀释后用5ml乙酸乙酯萃取三次并合并,合并液用水再次萃取后将乙酸乙酯合并液旋转蒸发得粉末,粉末用甲醇溶解后用HPLC法与标准品对照显示化合物2水解物中含对香豆酸。反应液萃取后的水层加甲醇后反复旋蒸至中性干燥残渣。残渣用0.06ml吡啶溶解,然后加0.06ml六甲基二硅氮烷和0.02ml三甲基氯硅烷,混合液在60℃搅拌30min。静置后上清液用GC分析,分析结果与标准糖对照显示水解液中含D-葡萄糖和D-果糖。在1H-NMR中,有七个连氧次甲基信号,三个连氧乙基,二个烯烃质子和一个AA'BB'耦合的芳烃信号。通过典型的α,β-不饱和酮耦合数据δc168.3,δc114.6,δc147.6,δH6.44,(d,J=15.9Hz)andδH7.72(d,J=15.9Hz)及苯环的低场区碳信号δc127.1,δc131.5,δc116.8,δc161.5,δc116.8,δc131.5可知化合物2中含有一个对香豆酰基。根据酸水解及HMBC谱中端基HδH5.56(d,J=3.7Hz)与一端基碳δc92.7相关提示化合物2中含有二糖结构且为α-D-葡萄糖-(1-2)-β-D-果糖结构。 

进一步分析HMBC谱可知蔗糖上H-2'、H-3'、H-6'分别与乙酰基中羰基相关,提示有三个乙酰基分别连接在此三个H上;在HMBC谱中还可以看到蔗糖H-3和对香豆酰基的羰基相关,故化合物2结构可由此确定,命名为3-对香豆酰基-2',3',6'-三乙酰基蔗糖。其1H NMR谱,13C NMR谱信号归属见表2、表3,HMBC如下,相关图谱见附图5-图7。 

实验例3 

淡黄色色无定形粉末(甲醇),易溶于甲醇。高分辨质谱给出准分子离子峰m/z637.1979[M+Na]+,结合1H、13C NMR谱,确定分子式为C28H36O17。 

化合物3(3mg)经3ml2N三氟乙酸在密封瓶中110℃放置6h水解,反应液用15ml水稀释后用5ml乙酸乙酯萃取三次并合并,合并液用水再次萃取后将乙酸乙酯合并液旋转蒸发得粉末,粉末用甲醇溶解后用HPLC法与标准品对照显示化合物3水解物中含对香豆酸。反应液萃取后的水层加甲醇后反复旋蒸至中性干燥残渣。残渣用0.06ml吡啶溶解,然后加0.06ml六甲基二硅氮烷和0.02ml三甲基氯硅烷,混合液在60℃搅拌30min。静置后上清液用GC分析,分析结果与标准糖对照显示水解液中含D-葡萄糖和D-果糖。在1H-NMR中,有七个连氧次甲基信号,三个连氧乙基,二个烯烃质子和一个AA'BB'耦合的芳烃信号。通过典型的α,β-不饱和酮耦合数据δc168.1,δc114.3,δc147.7,δH6.40,(d,J=15.9Hz)andδH7.72(d,J=15.9Hz)及苯环的低场区碳信号δc127.1,δc131.4,δc116.9,δc161.7,δc116.9,δc131.4可知化合物3中含有一个对香豆酰基。根据酸水解及HMBC谱中端基HδH5.49(d,J=3.6Hz)与一端基碳δc93.1相关提示化合物3中含有二糖结构且为α-D-葡萄糖-(1-2)-β-D-果糖结构。 

进一步分析HMBC谱可知蔗糖上H-1、H-4'、H-6'分别与乙酰基中羰基相关,提示有三个乙酰基分别连接在此三个H上;在HMBC谱中还可以看到蔗糖H-3(δH4.43)和对香豆酰基的羰基相关,故化合物3结构可由此确定,命名为3-对香豆酰基-1,4',6'-三乙酰基蔗糖。 其1H NMR谱,13C NMR谱信号归属见表3,HMBC如下,相关图谱见附图8-图10。 

实验例4 

淡黄色色无定形粉末(甲醇),易溶于甲醇。高分辨质谱给出准分子离子峰m/z637.1970[M+Na]+,结合1H、13C NMR谱,确定分子式为C28H36O17。 

化合物4(3mg)经3ml2N三氟乙酸在密封瓶中110℃放置6h水解,反应液用15ml水稀释后用5ml乙酸乙酯萃取三次并合并,合并液用水再次萃取后将乙酸乙酯合并液旋转蒸发得粉末,粉末用甲醇溶解后用HPLC法与标准品对照显示4水解物中含对香豆酸。反应液萃取后的水层加甲醇后反复旋蒸至中性干燥残渣。残渣用0.06ml吡啶溶解,然后加0.06ml六甲基二硅氮烷和0.02ml三甲基氯硅烷,混合液在60℃搅拌30min。静置后上清液用GC分析,分析结果与标准糖对照显示水解液中含D-葡萄糖和D-果糖。在1H-NMR中,有七个连氧次甲基信号,三个连氧乙基,二个烯烃质子和一个AA'BB'耦合的芳烃信号。通过典型的α,β-不饱和酮耦合数据δc168.1,δc114.6,δc147.7,δH6.42,(d,J=15.9Hz)andδH7.74(d,J=15.9Hz)及苯环的低场区碳信号δc127.3,δc131.5,δc116.8,δc161.4,δc116.8,δc131.5可知化合物4中含有一个对香豆酰基。根据酸水解及HMBC谱中端基HδH5.54(d,J=3.6Hz)与端基碳δc92.8相关提示化合物4中含有二糖结构且为α-D-葡萄糖-(1-2)-β-D-果糖结构。 

进一步分析HMBC谱可知蔗糖上H-3'、H-4'、H-6'分别与乙酰基中羰基相关,提示有三个乙酰基分别连接在此三个H上;在HMBC谱中还可以看到蔗糖H-3(δH5.40)和对香豆酰基的羰基相关,故化合物4结构可由此确定,命名为3-对香豆酰基-3',4',6'-三乙酰基蔗糖。其1H NMR谱,13C NMR谱信号归属见表3,HMBC如下,相关图谱见附图11-图13。 

实验例5 

淡黄色色无定形粉末(甲醇),易溶于甲醇。高分辨质谱给 出准分子离子峰m/z637.1970[M+Na]+,结合1H、13C NMR谱,确定分子式为C29H38O18。 

化合物5(3mg)经3ml2N三氟乙酸在密封瓶中110℃放置6h水解,反应液用15ml水稀释后用5ml乙酸乙酯萃取三次并合并,合并液用水再次萃取后将乙酸乙酯合并液旋转蒸发得粉末,粉末用甲醇溶解后用HPLC法与标准品对照显示化合物5水解物中含对香豆酸。反应液萃取后的水层加甲醇后反复旋蒸至中性干燥残渣。残渣用0.06ml吡啶溶解,然后加0.06ml六甲基二硅氮烷和0.02ml三甲基氯硅烷,混合液在60℃搅拌30min。静置后上清液用GC分析,分析结果与标准糖对照显示水解液中含D-葡萄糖和D-果糖。在1H-NMR中,有七个连氧次甲基信号,三个连氧乙基,二个烯烃质子和一个ABX耦合的芳烃信号。通过典型的α,β-不饱和酮耦合数据δc168.3,δc114.5,δc148.2,δH6.47,(d,J=15.8Hz)andδH7.71(d,J=15.8Hz)及苯环的低场区碳信号δc127.6,δc112.0,δc149.4,δc150.9,δc116.5,δc124.5可知化合物5中含有一个阿魏酰基。根据酸水解及HMBC谱中端基HδH5.57(d,J=3.6Hz)与一端基碳δc90.8相关提示化合物5中含有二糖结构且为α-D-葡萄糖-(1-2)-β-D-果糖结构。 

进一步分析HMBC谱可知蔗糖上H-1、H-2'、H-6'分别与乙酰基中羰基相关,提示有三个乙酰基分别连接在此三个H上;在HMBC谱中还可以看到蔗糖H-3(δH5.42)和阿魏酰基的羰基相关,故化合物5结构可由此确定。命名为3-阿魏酰基-1,2',6'-三乙酰基蔗糖。其 1H NMR谱,13C NMR谱信号归属见表3,HMBC如下,相关图谱见附图14-图16。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