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中药组合物在制备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的应用

一种中药组合物在制备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的应用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中药组合物在制备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药物中的应用。本发明中药组合物由赤芍、黄芪、生地黄等12味中药组成,化瘀通络,益气养阴,临床研究表明,本发明中药组合物能够有效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8-12-07

    授权

    授权

  • 2015-07-22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61K36/88 申请日:20120825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4-05-21

    著录事项变更 IPC(主分类):A61K36/88 变更前: 变更后: 申请日:20120825

    著录事项变更

  • 2014-03-12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组合物的新用途,具体地,涉及一种中药组合物在制备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简称“中浆病”,该病累及脉络膜和视网膜,目前较为通用的名称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浆患者发病前常伴有应激情况发生,如精神紧张、过度劳累等,此时患者血液中儿茶酚胺和皮质醇水平升高。患者常表现为轻度视力下降,视物变形、变小并伴色觉改变;中心或旁中心暗点;对比敏感度降低;由于黄斑区浆液性脱离导致患者远视性屈光改变等。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主要治疗方法有:(1)激光治疗;(2)光动力疗法;(3)光量子疗法;(4)药物治疗:①醋氮酰胺;②α、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③皮质类固醇拮抗剂;④非甾类抗炎药;⑤中药;(5)高压氧;(6)体外反搏【钟捷,黎精,樊映川.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研究进展.四川医学.2004年5月第25卷第5期.】。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在祖国医学属“视瞻昏渺”的范围,病因病机是:1.湿热痰浊内蕴,上犯清窍。2.情志不舒,气滞血郁,玄府不利。3.肝肾不足,精血亏耗:或心脾两虚,气血不足,目失所养,神光衰微。故治疗时应以内治为主,标本兼治。中医药在治疗本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中药组合物在制备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药物中的应用。本发明中药组合物由赤芍、黄芪、生地黄等12味中药组成,化瘀通络,益气养阴,临床研究表明,本发明中药组合物能够有效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中药组合物在制备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药物中的应用。

本发明所述中药可以被有相同或相似功效果的中药代替,并且这些药材均可以按照《全国中药炮制规范》或《中药大辞典》炮制。

所述中药组合物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

赤芍180-230份、黄芪280-330份、生地黄180-230份、蒲黄130-170份、女贞子180-230份、墨旱莲180-230份、银杏叶280-330份、大黄80-130份、三七80-130份、地龙80-130份、决明子280-330份、葛根180-230份。

优选地,所述中药组合物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

赤芍180份、黄芪330份、生地黄180份、蒲黄170份、女贞子180份、墨旱莲230份、银杏叶280份、大黄130份、三七80份、地龙130份、决明子280份、葛根230份。

或:

赤芍230份、黄芪280份、生地黄230份、蒲黄130份、女贞子230份、墨旱莲180份、银杏叶330份、大黄80份、三七130份、地龙80份、决明子330份、葛根180份。

或:

赤芍200份、黄芪300份、生地黄200份、蒲黄150份、女贞子200份、墨旱莲200份、银杏叶300份、大黄100份、三七100份、地龙100份、决明子300份、葛根200份。

或:

赤芍220份、黄芪290份、生地黄190份、蒲黄160份、女贞子220份、墨旱莲190份、银杏叶290份、大黄90份、三七90份、地龙120份、决明子320份、葛根220份。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的制剂剂型为胶囊剂、片剂、颗粒剂、散剂、口服液或丸剂。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胶囊剂的制备方法:

(1)、按比例称取蒲黄,以4-8倍量60-80%乙醇为溶剂,先用适量溶剂浸润药材,密闭10-30分钟后装渗漉柱,加剩余溶剂浸泡20-36小时,渗漉,收集渗漉液,备用;

(2)、按比例称取生地黄、地龙,第一次加8-10倍量水,浸泡10-30分钟,加热煎煮1-2小时,过滤;第二次加6-9倍量的水,煎煮1-2小时,过滤,滤液合并,浓缩至60℃热测相对密度1.15-1.20,放冷,加适量乙醇使含醇量达50-70%,充分搅拌,冷藏20-36小时,过滤,滤液备用;

(3)、按比例称取黄芪、赤芍,加6-10倍量40-60%乙醇,浸泡10-30分钟,回流提取2-3次,每次1-3小时,过滤,滤液合并,备用;

(4)、按比例称取女贞子、墨旱莲、葛根、银杏叶、大黄、决明子,加6-9倍量70-90%乙醇,浸泡10-30分钟,回流提取1-3次,每次1-3小时,过滤,滤液合并,备用;

(5)、将步骤(1)、(2)、(3)和(4)所得提取液合并,减压回收乙醇,继续浓缩至60℃热测相对密度为1.25-1.30的清膏;

(6)、按比例称取三七,粉碎成100-120目粉,加入上述清膏中,搅拌均匀,真空干燥,干浸膏粉碎成80-120目粉,备用;

(7)、取干膏粉和淀粉,混和均匀,用70-90%乙醇为粘合剂制软材,筛网制粒,整粒,装胶囊,即得。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中,作为活性组分的原料药的拉丁名及其加工方法来自《中药大辞典》(1977年7月,第一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和《中国药典》(2005年版,化学工业出版社)。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还可以按常规的制剂工艺,例如,范碧亭《中药药剂学》(上海科学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记载的制备工艺,制成药剂学可接受的任意常规剂型,例如胶囊剂、片剂、颗粒剂、散剂、口服液或丸剂等。

本发明的应用中,所述中药组合物的制剂剂型为胶囊剂、片剂、颗粒剂、散剂、口服液或丸剂,为使上述剂型能够实现,需在制备这些剂型时加入药学可接受的辅料,例如:填充剂、崩解剂、润滑剂、助悬剂、粘合剂、甜味剂、矫味剂、防腐剂、基质等。填充剂包括:淀粉、预胶化淀粉、乳糖、甘露醇、甲壳素、微晶纤维素、蔗糖等;崩解剂包括:淀粉、预胶化淀粉、微晶纤维素、羧甲基淀粉钠、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低取代羟丙纤维素、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等;润滑剂包括:硬脂酸镁、十二烷基硫酸钠、滑石粉、二氧化硅等;助悬剂包括:聚乙烯吡咯烷酮、微晶纤维素、蔗糖、琼脂、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等;粘合剂包括,淀粉浆、聚乙烯吡咯烷酮、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等;甜味剂包括:糖精钠、阿斯帕坦、蔗糖、甜蜜素、甘草次酸等;矫味剂包括:甜味剂及各种香精;防腐剂包括:尼泊金类、苯甲酸、苯甲酸钠、山梨酸及其盐类、苯扎溴铵、醋酸氯乙定、桉叶油等;基质包括:PEG6000,PEG4000,虫蜡等。为使上述剂型能够实现中药药剂学,需在制备这些剂型时加入药学可接受的其它辅料(范碧亭《中药药剂学》,上海科学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中各剂型记载的辅料)。

为阐明本发明中药组合物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活性,用按实施例1方法所制得的药物(以下称本发明药物)进行了下列实验。

一般资料

1.1 研究对象 

详细询问发病史、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等,常规检查眼部情况,包括裸眼及最佳矫正视力、裂隙灯检查、散瞳间接眼底镜检查、眼底彩照、FFA检查、中央及周边视野检查等。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河北以岭医院治疗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80例,年龄22至55岁,平均33(36±10), 男58例,女2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治疗组40例。症状和体征按照分级+++、++、+、±、-分别评为3、2、1、0.5、0分。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如患眼症状(中心视力下降、 中央暗点、小视症及变视症)、体征(非主要体征包括黄斑部圆形或横椭圆形、境界清楚、神经上皮层浅脱离区,脱离区色泽较暗,微微隆起,中心小凹反光点消失)。眼底血管荧光造影:荧光素渗漏,呈墨迹样或喷射样扩大,成盘状轮廓。以及年龄性别病情和病程方面等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用氩离子激光光凝治疗;

治疗组:用氩离子激光光凝治疗,同时口服本发明药物,2粒/次,3次/天,共观察12周。

2.2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中心视力、中央暗点、小视症及变视症、黄斑部中心小凹反光点的变化、眼底血管荧光造影中荧光素渗漏等指标。

2.3 疗效评价 

显效:视力较治疗前提高2行以上,眼底病变稳定,视网膜渗出吸收或减少。有效:视力稳定或较治疗前提高1行以上,眼底病变稳定,视网膜渗出无明显增加或有少许吸收。无效:视力和眼底无变化或改变不明显。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2.4 统计学处理 

将所有数据用SAS统计软件包进行t检验,χ2检验以及等级序值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结果

3.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组别例数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对照组4019(47.5)9 (22.5)12(30.0)27(70.0)治疗组4026(65.0)12(30.0)2(5.0)38(95.0)*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在总有效率上,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表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3.2不良反应比较  对照组出现消化道症状1例,出现头晕2例,治疗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无患者中途停药退出。

结论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活血通络,通过以上临床试验可以证明,对于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具有显著的疗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本发明药物胶囊剂的制备

处方:

赤芍180克、黄芪330克、生地黄180克、蒲黄170克、女贞子180克、墨旱莲230克、银杏叶280克、大黄130克、三七80克、地龙130克、决明子280克、葛根230克。

制备方法:

(1)、按处方量称取蒲黄,以6倍量70%乙醇为溶剂,先用适量溶剂浸润药材,密闭15分钟后装渗漉柱,加剩余溶剂浸泡24小时,渗漉,收集渗漉液,备用;

(2)、按处方量称取生地黄、地龙,第一次加9倍量水,浸泡20分钟,加热煎煮1.5小时,过滤;第二次加7倍量的水,煎煮1.5小时,过滤,滤液合并,浓缩至60℃热测相对密度1.15-1.20,放冷,加乙醇使含醇量达60%,充分搅拌,冷藏24小时,过滤,滤液备用;

(3)、按处方量称取黄芪、赤芍,加8倍量50%乙醇,浸泡20分钟,回流提取2次,每次2小时,过滤,滤液合并,备用;

(4)、按处方量称取女贞子、墨旱莲、葛根、银杏叶、大黄、决明子,加8倍量80%乙醇,浸泡20分钟,回流提取2次,每次2小时,过滤,滤液合并,备用;

(5)、将步骤(1)、(2)、(3)和(4)所得提取液合并,减压回收乙醇,继续浓缩至60℃热测相对密度为1.25-1.30的清膏;

(6)、按处方量称取三七,粉碎成100目粉,加入上述清膏中,搅拌均匀,在真空度为0.07Mpa,温度为65℃条件下烘干,干浸膏粉碎成100目粉,备用;

(7)、取干膏粉和淀粉,混和均匀,用85%乙醇为粘合剂制软材,20目筛网制粒,65℃烘干,18目筛网整粒,装胶囊,即得。

实施例2:本发明药物片剂的制备

处方:

赤芍230克、黄芪280克、生地黄230克、蒲黄130克、女贞子230克、墨旱莲180克、银杏叶330克、大黄80克、三七130克、地龙80克、决明子330克、葛根180克。

制备方法:

(1)、按比例称取蒲黄,以5倍量75%乙醇为溶剂,先用适量溶剂浸润药材,密闭20分钟后装渗漉柱,加剩余溶剂浸泡27小时,以约3ml/kg/min的速度渗漉,收集渗漉液,备用;

(2)、按比例称取生地黄、地龙,第一次加9倍量水,浸泡15分钟,加热煎煮1.5小时,过滤;第二次加7倍量的水,煎煮2小时,过滤,滤液合并,浓缩至60℃热测相对密度1.15-1.20,放冷,加乙醇使含醇量达60%,充分搅拌,4℃以下冷藏28小时,过滤,滤液备用;

(3)、按比例称取黄芪、赤芍,加9倍量45%乙醇,浸泡20分钟,回流提取2次,每次2小时,过滤,滤液合并,备用;

(4)、按比例称取女贞子、墨旱莲、葛根、银杏叶、大黄、决明子,加8倍量80%乙醇,浸泡25分钟,回流提取2次,每次2小时,过滤,滤液合并,备用;

(5)、将步骤(1)、(2)、(3)和(4)所得提取液合并,减压回收乙醇,继续浓缩至60℃热测相对密度为1.25-1.30的清膏;

(6)、按比例称取三七,粉碎成110目细粉,备用;

(7)、按常规制剂方法制成片剂。

实施例3:本发明药物口服液的制备

处方:

赤芍200克、黄芪300克、生地黄200克、蒲黄150克、女贞子200克、墨旱莲200克、银杏叶300克、大黄100克、三七100克、地龙100克、决明子300克、葛根200克。

制备方法:按常规制剂方法制成口服液。

实施例4:本发明药物丸剂的制备

处方:

赤芍220克、黄芪290克、生地黄190克、蒲黄160克、女贞子220克、墨旱莲190克、银杏叶290克、大黄90克、三七90克、地龙120克、决明子320克、葛根220克。

制备方法:按常规制剂方法制成丸剂。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