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蜂箱以及其底板组件、检测蜂螨自然死亡率的方法

蜂箱以及其底板组件、检测蜂螨自然死亡率的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蜂箱的底板组件,设置于蜂箱巢箱的底部,包括底板本体、设于底板本体的纱网层和活动底板层,底板本体位于纱网层的上、下两侧分别设置有与活动底板层配合安装的第一轨道和第二轨道,当处于蜂螨检测状态时,活动底板层设于第一轨道;当处于非蜂螨检测状态时,活动底板层设于第二轨道;本发明的底板组件既可以作为检测蜂螨的设备,也可以作为普通蜂箱的箱底使用,这样,在进行检测蜂螨时,无需将蜜蜂移动至专门的检测蜂箱设备中,不仅可以降低检测成本、大大提高检测速度,而且准确检测蜂螨自然死亡率。在上述底板组件的基础上,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蜂箱以及检测蜂螨自然死亡率的方法。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3548719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4-02-05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

    申请/专利号CN201310538180.4

  • 申请日2013-11-04

  • 分类号A01K47/06;

  • 代理机构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魏晓波

  • 地址 100093 北京市海淀区香山北沟一号

  • 入库时间 2024-02-19 20:52:29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5-12-02

    授权

    授权

  • 2014-03-12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01K47/06 申请日:20131104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4-02-05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蜜蜂饲养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蜂箱的底板组 件。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了具有上述底板组件的蜂箱以及检测蜂螨自 然死亡率的方法。

背景技术

蜂螨寄生在成年蜜蜂身体上吮吸其血淋巴,主要依靠吸食成年蜜 蜂和幼虫的血淋巴生存,从而导致蜜蜂体质衰弱,烦躁不安,影响哺 育、繁殖、外勤采集及寿命,而且蜂螨也吸食幼虫的血淋巴,蜂螨会 潜入蜜蜂封盖巢房内产卵繁殖,被侵染的幼虫濒临死亡,即便是羽化 后的幼蜂体质衰弱,畸形,寿命缩短,整个蜂群失去生产能力。蜂螨 危害严重的蜂群,群势迅速下降,导致全群覆没。

目前使用的蜂螨防治方法多为药物防治,但是药物防治存在诸多 弊端。首先,药物防治对蜂群也有危害影响,药物多为溴氰菊酯类或 甲酸类,对蜂群及幼蜂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也会损害或杀死一定比 例的蜜蜂。其次,药物防治对蜂产品也均在残留影响,经试验检测, 在蜂产品中有溴氰菊酯类药物检出。

因此,在蜂螨防治过程中,我们应尽量减少药物防治的使用,而 多利用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可以采用断子治螨法,主要是利 用蜂王产卵期与蜂螨发生期交错进行治螨。蜂螨幼虫偏好寄生在封盖 巢房(即已经产卵,进行孵化的巢房)内,而将蜂王囚禁,迫使蜂王 停止产卵,则可以有效的抑制蜂螨幼虫的发生,从而在生理周期上的 交错达到限制蜂螨的发生。但是囚禁蜂王不可过长,过长将导致蜂群 衰落,过短则达不到抑制蜂螨发生的目的。因此,及时准确的掌握蜂 螨的感染情况是十分必要的。

蜂螨在蜂群中存在自然死亡情况,通过自然死亡率的检测,可以 有效的计算出蜂群中蜂螨的感染率。而且蜜蜂具有清理行为,可以在 蜜蜂接触过程中相互清理掉身上(通常在蜜蜂背板缝中)的蜂螨,通 过清理及抖动,可以将蜂螨震落,为防止蜂螨再次回到蜂群、回到蜜 蜂身上,需要在蜂箱底部设置本发明器材,同时附着粘性物质,防止 抖落蜂螨再次回到蜂群。

现有估计蜂群中蜂螨自然死亡率及清理率的方法主要是蜂农依 据以往经验进行估计。蜂农往年的养蜂经验结合本年度的气温、降水 量以及蜂群群势进行估计,估算蜂螨发生的大致时间,进行防治。首 先,由于气象调节及蜂群群势差异,导致蜂螨发生的时间存在差异。 其次,无法明确估计蜂螨自然死亡率及清理率,导致盲目用药,用药 剂量及所用药强度均无法控制,会对蜂群、蜂产品及养蜂生产活动造 成不同程度的损害。

现有估计蜂群中蜂螨自然死亡率及清理率的器材主要用白纸板 或是托盘,放置于蜂箱内底层。在放置过程中存在诸多不便。首先, 在放置前,需要将继箱移开(是底箱上部箱体,如果有继箱),然后将 底箱内的全部或部分巢脾提出,以便有足够的空间放置白纸板或托盘 (保证不弯曲)。放置后需要将巢脾再次全部放回。24小时或48小时 以后,再检查蜂螨感染情况时需要重复上述过程。现有技术方案极大 的增加了本项工作的工作量并延长了工作时间。同时,如果在检查过 程中弯曲或倾斜白纸板或托盘,将导致蜂螨滑落,统计不准确。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检测蜂螨自然死亡率准确的方式,是本领域 内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一种蜂箱的底板组件,使用该底板组件不仅 可以准确检测蜂螨自然死亡率,而且可以降低检测成本、大大提高检 测速度。此外,本发明的另一目的为提供一种具有上述底板组件的蜂 箱以及检测蜂螨自然死亡率的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蜂箱的底板组件,设置 于蜂箱巢箱的底部,包括底板本体、设于所述底板本体的纱网层和活 动底板层,所述底板本体位于所述纱网层的上、下两侧分别设置有与 所述活动底板层配合安装的第一轨道和第二轨道,当所述底板组件处 于蜂螨检测状态时,所述活动底板层设于所述第一轨道;当所述底板 组件处于非检测状态时,所述活动底板层设于所述第二轨道。

优选地,所述底板本体和所述活动底板层滑动连接,所述第二轨 道为滑道。

优选地,当所述活动底板层安装于所述第一轨道时,所述纱网层 和所述活动底板层间距大于等于3mm。

优选地,所述活动底板层的前端部设置有用于与所述底板本体卡 合的密封条,当所述活动底板层设于所述底板本体时,所述密封条卡 合于所述底板本体的侧壁。

优选地,当所述活动底板层置于所述第一滑道内部状态时,其后 端部抵靠所述底板本体的后侧壁。

优选地,所述底板本体的后侧壁内侧设置有凹槽,所述活动底板 层的后端部设于所述凹槽内部。

本发明中的底板组件的底板本体设置有纱网层,于纱网层的上下 两侧均设置有与活动底板层的轨道,分别为第一轨道和第二轨道;当 所述底板组件处于蜂螨检测状态时,所述活动底板层设于所述第一轨 道,从巢箱中落下的蜂螨经纱网层落至活动底板层的表面上,检测时 间完成后,检测人员可以将活动底板层取出,在放大镜或显微镜等检 测仪器下进行检测观察,得出检测结果,并根据检测结果判断蜂群是 否需要进行治螨。

当处于蜂螨非检测状态时,活动底板层设于所述第二轨道,这样 活动底板层即可作为普通蜜蜂蜂箱底使用,防止蜂巢遗落蜂蜡残渣或 是蜜蜂蜂胶将纱网密封住。

本发明的底板组件既可以作为检测蜂螨的设备,也可以作为普通 蜂箱的箱底使用,这样,在进行检测蜂螨时,无需将蜜蜂移动至专门 的检测蜂箱设备中,不仅可以降低检测成本、大大提高检测速度,而 且准确检测蜂螨自然死亡率。

在上述底板组件的基础上,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蜂箱,包括巢箱 以及设置于所述巢箱的底部的底板组件,所述底板组件为上述任一项 所述的底板组件。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使用上述蜂箱检测蜂螨自然死亡率的 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放置活动底板层于第一轨道内,并保证所述活动底板层与所 述底板本体周边无缝连接;

S2、经过预设检测时间后,取出活动底板层,并使用相关仪器检 查落至活动底板层上的蜂螨数量;根据检测结果,判断是否对蜂螨进 行药物治疗;

S3、清理使用完毕的所述活动底板层,并将其置于所述底板组件 的第二轨道。

优选地,在所述步骤S1前还可以包括:

步骤S10、均匀涂抹粘性物质于所述活动底层板朝向所述底板组 件的纱网层的表面。

优选地,所述粘性物质为凡士林。

因上述蜂箱具有上述底板组件以及上述蜂箱检测蜂螨自然死亡 率的方法使用了上述底板组件,故蜂箱和检测蜂螨自然死亡率的方法 也具有上述底板组件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中底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所示底板组件未安装活动底板层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核心为提供一种蜂箱的底板组件,使用该底板组件不仅 可以准确检测蜂螨自然死亡率,而且可以降低检测成本、大大提高检 测速度。此外,本发明的另一核心为提供一种具有上述底板组件的蜂 箱以及检测蜂螨自然死亡率的方法。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 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考图1和图2,图1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中底板组件的结构 示意图;图2为图1中所示底板组件未安装活动底板层的结构示意图。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蜂箱的底板组件,设置于蜂箱巢箱的底部,巢 箱为收容蜂群之容器,在此不作详述。底板组件包括底板本体11、设 于底板本体11的纱网层12和活动底板层15,底板本体11可以包括 支撑平板112、位于支撑平板的底部周边的支撑块111以及被支撑于 支撑平板112上具有一面开口的第一安装体113和第二安装体114、 底板本体11位于纱网层12的上、下两侧分别设置有与活动底板层15 配合安装的第一轨道13和第二轨道14,当底板组件处于蜂螨检测状 态时,活动底板层15设于第一轨道13;当底板组件处于非检测状态 时,活动底板层15设于第二轨道14;第一轨道13和第二轨道14分 别设置于第一安装体113和第二安装体114。

当然,底板本体11的结构不限于上述描述,还可以加工为整体结 构。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所使用的上、下等方位均是以底板组件在 实际使用中的位置定义的,本领域内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 的方位词不应限制本文的保护范围。

本发明中的底板组件的底板本体11设置有纱网层12,于纱网层 12的上下两侧均设置有与活动底板层15的轨道,分别为第一轨道13 和第二轨道14;当所述底板组件处于蜂螨检测状态时,所述活动底板 层15设于所述第一轨道13,从巢箱中落下的蜂螨经纱网层12落至活 动底板层15的表面上,检测时间完成后,检测人员可以将活动底板层 15取出,在放大镜或显微镜等检测仪器下进行检测观察,得出检测结 果,并根据检测结果判断蜂群是否需要进行治螨。

当然,为了检测的准确性,活动底板层15设于第一轨道13后与 底板本体11的周边可以是无缝接触的;同理,为了避免其他昆虫或小 动物(蜥蜴、蛇、蛤蟆等)从底板组件进入蜂箱,当底板组件作为普 通蜂箱的底部使用时,设置于第二轨道14中的活动底板层15的周边 与底板本体11也要无缝接触。

当处于蜂螨非检测状态时,活动底板层15设于所述第二轨道14, 这样活动底板层15即可作为普通蜜蜂蜂箱底使用,防止蜂巢遗落蜂蜡 残渣或是蜜蜂蜂胶将纱网密封住。

本发明的底板组件既可以作为检测蜂螨的设备,也可以作为普通 蜂箱的箱底使用,这样,在进行检测蜂螨时,无需将蜜蜂移动至专门 的检测蜂箱设备中,不仅可以降低检测成本、大大提高检测速度,而 且准确检测蜂螨自然死亡率。

以下给出了具有本发明的底板组件的蜂箱在检测蜂螨自然死亡 率时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S1、放置活动底板层15于第一轨道13内,并保证所述活动底板 层15与所述底板本体11周边无缝连接,这样有利于蜜蜂不会掉入蜂 箱底板下部,同时保证清理掉的活动蜂螨不会重新返回到蜜蜂蜂群中;

S2、经过预设检测时间后,取出活动底板层15,并使用相关仪器 检查落至活动底板层15上的蜂螨数量;根据检测结果,判断是否对蜂 螨进行药物治疗;预设检测时间可以为24h左右,采集24h后进行检 测,除非特定实验需要,一般不要求超过24h。24h以上,会导致蜂群 碎屑和清理的其他杂物增多,不利于蜂螨的底板上的查验工作,不易 分辨。

在日光充足或是灯光充足条件下查验蜂螨数量。注意分辨蜂螨与 蜂群碎屑的差异,确保蜂螨的数量准确。

对于检测蜂群的选择,可以根据蜂群的大小进行具体确定,大型 蜂场通常选取10%或以上的蜂群开展检查工作,条件容许的蜂场可以 每箱蜂群均设置该装置开展实验工作。通常所指的大型蜂场为蜜蜂蜂 群数大于30群以上的蜂场。小型蜂场最少选取3群或以上的蜂群开展 检查工作,通常所指的小型蜂场为蜜蜂蜂群群数小于30群以下的蜂 场。

对于检测时间,中国北部地区及西北部地区养蜂繁殖区均可以在 每年的4月-5月,8月-9月开展检测工作。中国南部地区(广西、广东、 海南等地)可以根据蜂群群势、蜂螨周年发生时间规律等自行控制时 间,安排检测。

检查蜂群一般间隔选择大群与小群,或是选择一排蜂群中两端的 蜂群进行检测。

对于在四月到五月期间检测的情况而言,如果在活动底板层15 上发现15只或是15只以下蜂螨的蜂群,则无需对蜂群进行药物治疗, 然后推迟15天左右再进行检测;尤其对于在第一检测中没有发现蜂 螨,第二次检测中发现的蜂螨数量低于15只的情况,可以推迟至9 月份在进行检测。

反之,如果发现蜂螨的数量多于15只,则需要对蜂群进行药物 治疗,治疗后15日再进行检测。

对于八月份到九月份期间的检测,如果在活动底板层15上发现 50只或是50只以下蜂螨的蜂群,则无需对蜂群进行药物治疗,然后 推迟15天左右再进行检测。

反之,如果发现蜂螨的数量多于50只,则需要对蜂群进行药物 治疗,治疗后15日再进行检测。

S3、清理使用完毕的所述活动底板层15,并将其置于所述底板组 件的第二轨道14。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底板本体11和活动底板层15滑动连 接,第二轨道14可以为滑道,滑道的连接方式便于安装和拆卸。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当活动底板层15安装于第一轨道13 时,纱网层12和活动底板层15间距大于等于3mm,以免落在活动底 板层15的蜂满爬回蜂箱中,影响检测结果。

上述各实施例中,活动底板层15的前端部设置有用于与底板本 体11卡合的密封条,当活动底板层15设于底板本体11时,密封条卡 合于底板本体11的侧壁。

具体地,上述各实施例中,当活动底板层15置于第一滑道内部 状态时,其后端部抵靠底板本体11的后侧壁。

进一步地,底板本体11的后侧壁内侧设置有凹槽,活动底板层 15的后端部设于凹槽内部,增加活动底板层15与底板本体11接触的 可靠性。

对于上述实施例中的底板组件的材质可以为使用成本比较低且 与蜂箱配合比较好的木质结构,也可以为其它材料,例如塑料或复合 树脂等。纱网可以为铁网,也可以为尼龙网。

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蜂箱以及其底板组件、检测蜂螨自然死亡 率的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 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 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 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 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