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鞋类物品及制造鞋类物品的鞋底结构的方法

一种鞋类物品及制造鞋类物品的鞋底结构的方法

摘要

公开了多个鞋底部件和制造这些鞋底部件的方法。一般而言,每一个鞋底部件包括流体填充的囊和围绕囊的一部分延伸的增强元件。增强元件被结合到囊的外部,且可以被凹入囊中。在一些构型中,增强元件从聚合物材料的片模切,且增强元件可以呈现出层状构型。在制造鞋底部件时,可以将增强元件定位在模具内,且形成囊的聚合物材料可以在模制过程中结合到增强元件。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2987645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3-03-27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耐克国际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1210342324.4

  • 发明设计人 克里斯多佛·O·帕克;

    申请日2009-01-12

  • 分类号A43B13/20(20060101);A43B13/14(20060101);B29D35/12(20100101);

  • 代理机构11262 北京安信方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张华卿;郑霞

  • 地址 美国俄勒冈州

  • 入库时间 2024-02-19 16:35:27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5-09-16

    授权

    授权

  • 2014-10-22

    专利申请权的转移 IPC(主分类):A43B13/20 变更前: 变更后: 登记生效日:20140924 申请日:20090112

    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

  • 2013-04-24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43B13/20 申请日:20090112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3-03-27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09年1月12日,申请号为200980102304.6,发 明名称为“一种鞋类物品及制造鞋类物品的鞋底结构的方法(此为变更后 的名称,原名称为:具有增强元件的流体填充的室)”的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增强元件的流体填充的室,其可包含在鞋类物品中。

背景

常规的运动鞋类物品包括两个主要元件,鞋面和鞋底结构。鞋面可以 由多种材料元件(如,织物、皮革和泡沫材料)形成,这些材料元件界定 空间,其牢固地接纳足部并相对于鞋底结构定位足部。鞋底结构固定到鞋 面的下表面,并且通常被定位成在足部与地面之间延伸。除了衰减地面反 作用力之外,鞋底结构还可以提供附着摩擦力并控制各种足部运动,诸如 内旋。因此,鞋面和鞋底结构协作地操作来提供适合于诸如走路和跑步的 多种步行活动的舒适的结构。

运动鞋类物品的鞋底结构通常显示为层状构型,其包括增强舒适度的 鞋内底、由聚合物泡沫形成的弹性的鞋底夹层以及既提供抗磨损性能又提 供附着摩擦力的地面接触鞋外底。用于鞋底夹层的适合的聚合物泡沫材料 包括乙烯醋酸乙烯酯或聚氨基甲酸酯,其受施加的负载作用时有弹力地压 缩以衰减地面反作用力。常规的聚合物泡沫材料有弹性地压缩,这部分地 归因于包含界定基本上由气体取代的内部容积的多个敞开的或封闭的小 室。在反复压缩之后,聚合物泡沫的小室结构可能恶化,据此导致鞋底结 构的可压缩性能降低并降低鞋底结构的力衰减特征。

一种减轻聚合物泡沫鞋底夹层的质量并降低反复压缩之后而产生的 恶化影响的方法公开在Rudy的美国专利第4,183,156号中,其中缓冲通过 由弹性材料形成的流体填充的室提供。室包括流体相通的且沿着鞋类的长 度并遍及宽度共同延伸的多个子室。室可以被封装在聚合物泡沫材料内, 正如Rudy的美国专利第4,219,945号中所公开的。室和封装的聚合物泡沫 材料的组合起到鞋底夹层的作用。因此,鞋面被连接到聚合物泡沫材料的 上表面,且鞋外底被固定至下表面。

适于鞋类应用的流体填充的室可以由双膜技术制造,其中两片分离的 弹性膜片被形成来显示室的整个外周形状。然后片沿着它们各自的外周结 合在一起形成密封结构,并且片在预先确定的内部区域也结合在一起,以 赋予室期望的构型。即,内部结合部(即,从外周向内隔开的结合部)提 供了受到加压时具有预先确定的形状和尺寸的室。为了加压室,连接至流 体压力源的喷嘴或针被插入形成于室内的填充入口。在加压室之后,填充 入口被密封并去除喷嘴。还可以采用被称为热成型的类似过程,其中在制 造工艺的过程中,加热的模具形成或以其他方式成形弹性膜的片。

室还可以通过吹塑技术来制造,其中熔融的或用其它方法软化的弹性 材料以管的形式被放置在具有期望的室的总形状和构型的模具中。模具在 一个位置上具有开口,通过这个开口提供加压的空气。加压的空气导致液 化的弹性材料与模具的内表面形状一致。然后弹性材料冷却,从而形成具 有期望的形状和构型的室。与双模技术一样,连接至流体压力源的喷嘴或 针被插入形成于室内的填充入口以便加压室。在加压室之后,填充入口被 密封并去除喷嘴。

概述

公开了一种具有鞋面和鞋底结构的鞋类物品。鞋底结构包括室和增强 元件。室包封流体,且室的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可以由第一聚合物材料形 成。增强元件具有第一表面和相对的第二表面。第一表面可以至少部分地 由第一聚合物材料形成且被结合到室的外表面。第二表面至少部分地由第 二聚合物材料形成,第一聚合物材料不同于第二聚合物材料。

还公开了一种制造鞋类物品的鞋底结构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从聚合物 材料的平的片模切增强元件,增强元件具有第一表面和相对的第二表面。 增强元件位于模具内,使得第二表面接触模具的表面。室还可以通过将聚 合物材料牵拉贴住模具的表面并贴住增强元件的第一表面而被成形。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鞋类物品,其具有鞋面和固定至所述鞋面的鞋底结 构,所述鞋底结构包括:

室,其包封流体,所述室的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由第一聚合物材料形 成;以及

增强元件,其具有第一表面和相对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至少部 分地由所述第一聚合物材料形成并被结合到所述室的所述外表面,且所述 第二表面至少部分地由第二聚合物材料形成,所述第一聚合物材料不同于 所述第二聚合物材料。

本发明的鞋类物品中,室可以具有上表面、相对的下表面以及在所述 上表面与所述下表面之间延伸的侧壁表面,增强元件可以被结合到所述侧 壁表面。侧壁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和增强元件的第二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可以 是鞋底结构的暴露部分。

侧壁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和增强元件的第二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形 成鞋底结构的暴露面。

第一聚合物材料可以是热塑性聚合物材料。

增强元件可以界定多个孔,且室可以延伸入所述孔中。

增强元件的厚度可以是基本上恒定的。

第二聚合物材料可以具有大于第一聚合物材料的刚度。

室可以从鞋类的鞋跟部区域延伸到鞋类的鞋前部区域,且室可以从鞋 类的内侧面延伸到鞋类的外侧面。

本发明还公开了另一种鞋类物品,其具有鞋面和固定至所述鞋面的鞋 底结构,所述鞋底结构包括:

室,其包封流体,所述室的至少一部分由第一聚合物材料形成;以及

增强元件,其具有:

第一表面,其至少部分地由所述第一聚合物材料形成且被结合到 所述室,

第二表面,其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设置且至少部分地由第二聚合 物材料形成,所述第一聚合物材料不同于所述第二聚合物材料,以及

多个孔,其延伸穿过所述增强元件并从所述第一表面延伸到所述 第二表面,

其中,所述室的一部分延伸入所述孔中,所述增强元件的所述第二表 面和所述室的所述部分中的每一个形成所述鞋底结构的外表面的一部分。

本发明的另一种鞋类物品中,室可以具有上表面、相对的下表面以及 在所述上表面与所述下表面之间延伸的侧壁表面,增强元件可以被结合到 所述侧壁表面。

第一聚合物材料可以是热塑性聚合物材料。

第二聚合物材料可以具有大于第一聚合物材料的刚度。

室可以从鞋类的鞋跟部区域延伸到鞋类的鞋前部区域。

室可以从鞋类的鞋跟部区域延伸到鞋类的鞋前部区域,且室可以从鞋 类的内侧面延伸到鞋类的外侧面。

增强元件可以具有层状构型,所述层状构型可以包括第一层和第二 层,所述第一层可以由第一聚合物材料形成且所述第二层可以由第二聚合 物材料形成。第一层和第二层的厚度可以是基本上相同的。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制造鞋类物品的鞋底结构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提供具有第一表面和相对的第二表面的增强元件,所述第一表面至少 部分地由第一材料形成,且所述第二表面至少部分地由第二材料形成,所 述第一材料不同于所述第二材料;

将所述增强元件定位在模具内,使得所述第二表面接触所述模具的表 面;以及

通过将用于成形室的材料牵拉贴住所述模具的所述表面并贴住所述增 强元件的所述第一表面来成形室,所述室的至少一部分由所述第一材料形 成。

本发明的方法还可包括由包括所述第一材料和所述第二材料的聚合 物材料的片模切增强元件的步骤。定位的步骤可以包括:使增强元件弯曲。

定位的步骤可以包括:使增强元件弯曲,同时将增强元件置于模具内。

该方法还可包括由具有层状构型并包括所述第一材料和所述第二材 料的聚合物材料的片模切增强元件的步骤。

本发明还公开了另一种制造鞋类物品的鞋底结构的方法,所述方法包 括:

由聚合物材料的平的片模切增强元件,所述增强元件具有第一表面和 相对的第二表面;

将所述增强元件定位在模具内,使得所述第二表面接触所述模具的表 面;以及

通过将用于成形室的聚合物材料牵拉贴住所述模具的所述表面并贴 住所述增强元件的所述第一表面来成形室。

本发明的另一种方法中,模切的步骤可以包括:将聚合物材料的片选 择成具有第一层和相对的第二层的层状材料,所述第一层形成第一表面且 由第一材料形成,且所述第二层形成第二表面且由第二材料形成。该方法 还可包括选择室的聚合物材料以包括第一材料的步骤。

模切的步骤可以包括:形成穿过增强元件的孔。成形所述室的步骤可 以包括:将用于成形室的聚合物材料牵拉入孔中。

定位的步骤可以包括:使增强元件弯曲。

定位的步骤可以包括:使增强元件弯曲,同时将增强元件置于模具内。

本发明还公开了另一种制造鞋类物品的鞋底结构的方法,所述方法包 括:

提供具有第一表面和相对的第二表面的增强元件,所述第一表面至少 部分地由第一材料形成,且所述第二表面至少部分地由第二材料形成,所 述第一材料不同于所述第二材料;

将所述增强元件定位在模具内,使得所述第二表面接触所述模具的表 面;

将第一片和第二片设置在所述模具内,所述第一片和所述第二片至少 部分地由所述第一材料形成;

牵拉所述第一片贴住所述模具的所述表面并贴住所述增强元件的所 述第一表面;以及

将所述第一片结合到所述增强元件的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片中 的每一个。

所附权利要求详细指出了表征本发明各方面的优点和新颖性特征。然 而为了获得对这些优点和新颖性特征的更好的理解,应参考以下描述和展 示涉及本发明的多种构型和概念的描述性内容和附图。

附图描述

当结合附图阅读时,将能更好地了解本发明的前述概要以及本发明的 下列详细描述。

图1是结合了鞋底部件的鞋类物品的外侧面正视图。

图2是鞋底部件的透视图。

图3是鞋底部件的分解透视图。

图4是鞋底部件的顶部平面图。

图5是鞋底部件的外侧面正视图。

图6是鞋底部件的内侧面正视图。

图7A-7C是鞋底部件的横截面图,由图4中的截面线7A-7C界定。

图8A-8C是描绘了一种形成鞋底部件的增强元件的方法的示意性透视 图。

图9A和9B是用于制造鞋底部件的模具的部分的平面图。

图10A-10D是描绘了一种用模具制造鞋底部件的方法的侧视图。

图11是从模具中取出后的鞋底部件的透视图。

图12A-12F是对应于图7A且描绘了鞋底部件的另外的构型的横截面 图。

图13A-13J是描绘了鞋底部件的另外的构型的透视图。

图14是对应于图7A且描绘了鞋底部件的另外的构型的横截面图。

详述

下列讨论和附图公开了适于鞋类应用的多种鞋底部件构型。此外,公 开了制造鞋底部件的方法。参考具有适合于跑步的构型的鞋类物品公开了 有关鞋底部件和制造方法的概念。鞋底部件并不仅仅限制到设计用于跑步 的鞋类,且可以适合于多种运动型鞋类中,包括,如篮球鞋、多用途训练 鞋、步行鞋、网球鞋、英式足球鞋和远足靴。鞋底部件还可以适合于通常 被认为是非运动型的鞋类,包括礼服鞋、休闲鞋、凉鞋和工作靴。因此, 本文公开的概念适合于多种鞋类型。

鞋类物品10在图1中被描述为包括鞋面11和鞋底结构12。鞋面11 可以结合多种材料元件(如,织物、泡沫和皮革),该多种材料元件缝制 或胶着地粘结在一起以形成牢固且舒适地容纳足部的内部空间。材料元件 可以被相对于鞋面11选择和定位,以便选择性地赋予,如耐久性、透气性、 耐磨性、柔性以及舒适性的特性。此外,鞋面11可以包括鞋带,以常规的 方式使用鞋带以改变内部空间的尺寸,由此将足部固定在内部空间内并有 利于足部进入和离开内部空间。鞋带可以延伸穿过鞋面11上的孔,且鞋面 11的鞋舌部分可以在内部空间与鞋带之间延伸。因此,鞋面11可以具有 基本上常规的构型。

鞋底结构12被固定到鞋面11,且包括鞋底夹层13和鞋外底14。常规 的鞋底夹层可以主要由聚合物泡沫材料形成,诸如聚氨基甲酸酯或乙烯醋 酸乙烯酯,正如背景部分中讨论的。与常规的鞋底夹层的结构相比,鞋底 夹层13结合了包括流体填充的囊30和外部增强元件40的鞋底部件20, 如图2-7C所描绘的。当在跑步、走路或其他与步行有关的活动中鞋类10 冲击地面时,鞋底部件20提供地面反作用力衰减(即,缓冲)。此外,鞋 底部件20可以赋予稳定性或以其他方式控制足部运动,诸如内旋的程度。 鞋外底14被固定到鞋底夹层13的下表面,且由适于接合地面的耐久的、 耐磨的材料形成。鞋底结构12还可以包括具有薄缓冲构件的构型的鞋内 底,薄缓冲构件被设置在由鞋面11形成的内部空间内并被定位成接触足部 的足底表面,由此增强鞋类10的总体舒适性。

下面的讨论基于鞋类10、鞋面11和鞋底结构12的相对位置,提及了 它们的一般区域。为了参考的目的,鞋类10可分成三个大致的区域:鞋 前部区域15、鞋中部区域16和鞋跟部区域17,正如图1所描绘的。鞋前 部区域15通常包括鞋类10的对应于脚趾和连接跖骨与趾骨的关节的部 分。鞋中部区域16通常包括鞋类10的对应于足部的足弓区域的部分,以 及鞋跟部区域17对应于足部的后部部分,包括跟骨。区域15-17并不旨在 精确地划分鞋类10的区域。而是,区域15-17旨在表示鞋类10的大致的 各区域,以有助于下面的论述。除了鞋类10外,区域15-17也可以应用于 鞋面11、鞋底结构12以及其单独元件。

鞋底部件结构

鞋底部件20包括上表面21和相对的下表面22。上表面21以诸如胶 着结合的常规方式固定到鞋面11,且可以被依轮廓设计以符合足部的足底 表面的形状。因此,上表面21可以呈现出在鞋跟部区域17内的高度大于 在鞋前部区域15内的高度,且鞋中部区域16形成高度之间的过渡。鞋底 部件20的总体厚度的差可以解释鞋跟部区域17内的高度大于鞋前部区域 15内的高度。正如图4的平面图所示,鞋底部件20的总体形状与足部的 形状一致。因此,鞋跟部区域17的宽度可以小于鞋前部区域15的宽度, 以适应足部的变化的宽度尺寸。鞋外底14也以诸如胶着结合的常规方式 固定到下表面22。除了上表面21和下表面22之外,鞋底部件20包括外 侧表面23和相对的内侧表面24。两个侧表面23和24是鞋底夹层13的暴 露部分,且具有从鞋跟部区域17到鞋前部区域15的倾斜构型(tapered  configuration),这促进了鞋跟部区域17与鞋前部区域15之间的高度的差。

鞋底部件20的主要元件是流体填充的囊30和外部增强元件40。囊 30由对囊30所包含的加压流体基本不渗透的上部阻挡层31和下部阻挡层 32形成。上部阻挡层31和下部阻挡层32围绕它们各自的外周结合在一起, 以形成外周结合部33,并共同形成密封的室,加压流体位于室内。囊30 所包含的加压流体对阻挡层31和32施加向外的力,这往往向外压阻挡层 31和32,由此使阻挡层31和32扩张。为了限制阻挡层31和32因加压 流体的向外的力而向外溶胀(outwardly-directed swelling)(即,扩张)的 程度,多个内部结合部34形成在阻挡层31与32之间。内部结合部34从 侧表面23和24向内隔开,且内部结合部34遍布鞋底部件20分布。在不 存在内部结合部34时,因加压流体引起的向外的力会赋予囊30,尤其是 对应于上表面21和下表面22的区域圆的构型或另外膨胀的构型。然而, 内部结合部34限制了阻挡层31和32向外溶胀或扩张的程度,并保留了 上表面21和下表面22的预期的轮廓。

内部结合部34可以呈现出多种构型。在鞋跟部区域17,由内部结合 部34形成的凹陷因鞋底部件20在鞋跟部区域17中的增大的总厚度而具 有比在鞋前部区域15中的凹陷深的深度。此外,鞋跟部区域17内的每一 个内部结合部34的区域通常大于鞋前部区域15内的每一个内部区域34 的区域。内部结合部34相对于上表面21和下表面22的位置也可以变化。 例如,内部结合部34可以被定位,以便更靠近上表面21,在表面21与 22之间的中间或在更靠近下表面22的位置处。虽然在图7A-7C中将内部 结合部34描绘成通常水平的,但是在鞋底部件20的一些构型中,内部结 合部34也可以是倾斜的。

在跑步或行走过程中,鞋底部件20通常折曲或以其他方式弯曲,以 适应足部的自然折曲,尤其是在鞋前部区域15内的自然折曲。为了促进 鞋底部件20的折曲,一对折曲凹陷(flexion indentation)35形成在囊30 内。每一个折曲凹陷35横向延伸跨过囊30的下部部分。即,折曲凹陷35 在侧表面23与24之间延伸,且折曲凹陷35形成在下表面22内。折曲凹 陷35的位置也是基于足部的跖骨与近节趾骨之间的关节的平均位置来选 择的。更具体而言,折曲凹陷35被隔开,使得一个折曲凹陷35位于跖骨 与近节趾骨之间的关节的前面,而其他折曲凹陷35位于跖骨与近节趾骨 之间的关节的后面。折曲凹陷35的具体位置可以被选择,如离跖骨与近 节趾骨之间的关节的平均位置三个标准差,正如通过统计的解剖学数据确 定的。然而,根据鞋底部件20的具体构型和预期用途,折曲凹陷35的位 置可以从上述位置显著变化。

折曲凹陷35横向(即,在侧表面23和24之间)延伸跨过下表面22。 虽然此构型适合于构建用于跑步和多种其他体育运动的鞋类,但是折曲凹 陷35可以在构建用于诸如篮球、网球或多用途训练的体育活动的鞋类中, 在通常纵向方向(即,在鞋前部区域15与鞋跟部区域17之间)上延伸。 因此,折曲凹陷35可以在多个方向上延伸,以便在鞋底部件20内提供界 定的折曲线。该图还将折曲凹陷35描绘成完全延伸跨过囊30。然而,在 一些构型中,折曲凹陷35可以仅部分延伸跨过囊30。

折曲凹陷35界定鞋底部件20的具有减少厚度的部分。考虑到使物体 弯曲所需的力的程度至少部分依赖于物体的厚度,那么鞋底部件20在折 曲凹陷35的区域内的减少的厚度有利于折曲。此外,鞋外底14的部分可 以延伸入折曲凹陷35内,由此形成鞋底结构12的更硬的、较少压缩性的 区域,这也有利于关于折曲凹陷35折曲。

折曲凹陷35在下表面22内形成凹陷,这对应于多个内部结合部34 的位置。参考图7C,描绘了穿过其中一个折曲凹陷35的横截面。关于此 区域,内部结合部34向下延伸,以使上部阻挡层31与下部阻挡层32的 界定了折曲凹陷35的部分结合。一些现有技术的囊引入形成折曲点的结 合部,且折曲点可以因在折曲点的区域内缺少流体缓冲而形成相对硬的区 域。即,折曲点通常形成现有技术的囊的非缓冲的区域。与现有技术的折 曲点相比,在折曲凹陷35与上部阻挡层31之间形成包括流体的空间,使 得折曲凹陷35提供了同时适应折曲又提供地面反作用力衰减的优势。作 为可选择的方案,在界定折曲凹陷35的区域内不形成内部结合部34。

多种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可以用于囊30,且尤其用于阻挡层31和32, 包括聚氨基甲酸酯、聚酯、聚酯聚氨基甲酸酯以及聚醚聚氨基甲酸酯。用 于囊30的另一种合适的材料是由热塑性聚氨基甲酸酯与乙烯-乙烯醇共聚 物的交替层形成的膜,正如Mitchell等人的美国专利第5,713,141号和第 5,952,065号中公开的,这两个专利在此以引用方式并入。还可以使用此材 料的变化形式,其中中心层由乙烯-乙烯醇共聚物形成;邻近中心层的两个 层由热塑性聚氨基甲酸酯形成;以及外部层由热塑性聚氨基甲酸酯和乙烯 -乙烯醇共聚物的再研磨材料形成。囊30也可以由包括阻气性材料与弹性 材料的交替层的柔性微层膜形成,正如Bonk等人的美国专利第6,082,025 号和第6,127,026号所公开的,这两个专利在此以引用方式并入。此外, 可以使用多种热塑性氨基甲酸乙酯,例如,Dow Chemical Company(Dow 化学公司)的产品PELLETHANE;BASF公司的产品ELASTOLLAN;B.F. Goodrich公司的产品ESTANE,所有这些都是酯基或醚基的。还可以采用 其它基于聚酯、聚醚、聚己酸内酯和聚碳酸酯大粒凝胶的热塑性氨基甲酸 乙酯,以及还可以使用多类阻氮材料(nitrogen blocking material)。另外的 合适材料在Rudy的美国专利第4,183,156号和第4,219,945号中公开,其 在此引入作为参考。此外,合适的材料包括含有晶体材料的热塑性膜,Rudy 的美国专利第4,936,029号和第5,042,176号对此做了公开,该专利在此引 入作为参考;以及包括聚酯多元醇的聚氨基甲酸酯,Bonk等人的美国专利 第6,013,340号、第6,203,868号和第6,321,465号中对此做了公开,这些 专利也在此引入作为参考。

囊30内的流体可以是Rudy的美国专利第4,340,626号中公开的任何 气体,诸如,如六氟乙烷和六氟化硫,该专利在此引入作为参考。流体可 以包括诸如加压的八氟丙烷(octafluorapropane)、氮气和空气的气体。除 了气体外,各种凝胶或液体可以被密封在囊30内。因此,多种流体适于 囊30。至于压强,合适的流体压强是15磅每平方英寸,但可以是从0到 30磅每平方英寸的范围。因此,囊30内的流体压强可以是相对高的,或 流体压强可以是环境压强或在一些构型中,处于比环境略高的压强下。

如上所述,内部结合部34从侧表面23和24向内隔开,以限制阻挡 层31和32,尤其在对应于上表面21和下表面22的区域内向外溶胀(即, 扩张)的程度。然而,内部结合部34可能不明显限制侧表面23和24向 外的溶胀。因此,增强元件40的一个目的是限制在侧表面23和24内向 外溶胀的程度,由此保留鞋底部件20预期的总体形状。

增强元件40包括上部部分41、下部部分42和多个连接部分43。当 被结合入鞋底部件20内时,增强元件40呈现出通常U形的构型。上部部 分41被设置在上表面21与侧表面23和24的界面处。因此,上部部分41 沿着外侧面23从鞋中部区域16延伸到鞋跟部区域17,围绕鞋跟部区域 17延伸,以及还沿着内侧面24从鞋中部区域16延伸到鞋跟部区域17。 下部部分42被设置在下表面22与侧表面23和24的界面处。下部部分42 延伸穿过鞋跟部区域17,且可以延伸入鞋中部区域16的后部部分。连接 部分43沿着侧表面23和24延伸,且还在上部部分41与下部部分42之 间的对角线方向上延伸。更具体而言,连接部分43呈现出向前倾斜的构 型,但还可以是基本上竖直的或向后倾斜的。

上部部分41、下部部分42和连接部分43共同形成使部分囊30暴露 的多个孔。孔在至少鞋跟部区域17中沿着侧表面23和24延伸,且孔的 形状通常取决于连接部分43的方位以及上部部分41和下部部分42的构 型。穿过增强元件40形成的孔被描绘成具有平行四边形的形状,但可以 具有多种形状,包括,如椭圆形、六边形、三角形、圆形或各种非几何形 状。孔的形状可影响增强元件40的压缩特性且因此,可以被选择以赋予 增强元件40特定的特性。

增强元件40限制侧表面23和24内向外溶胀的程度,由此保留鞋底 部件20的预期的整体形状。即,囊30内的加压流体向外压阻挡层31和 32,且增强元件40限制侧表面23和24因流体的压力而引起的扩张。因 此,部分增强元件40可以因加压的流体而处于张力。虽然上部部分41和 下部部分42可以经历这种张力,但是沿着侧表面23和24延伸的连接部 分43可能通常经历更大程度的张力。因此,连接部分43可以因流体压力 而处于张力,并操作以限制侧表面23和24内向外溶胀或扩张的程度。如 图3所示,囊30在侧表面23和24内可以具有凹陷部分,以容纳增强元 件40并允许囊30与增强元件40之间更紧密的接触。

上述增强元件40的具体构型期望是提供根据一种构型的增强元件40 的理解,且如图2-7C所描绘的。然而,在另一种构型中,增强元件40的 构型可以被显著改变。例如,上部部分41可以延伸入鞋前部区域15中, 可以在部分上表面21上延伸,或可以不在区域16和17的部分延伸。类 似地,下部部分42可以延伸穿过区域15-17中的每一个,或下部部分42 可以在下表面22的部分上延伸。连接部分43的数目和尺寸也可以显著改 变。因此,增强元件40可以具有多种构型。

增强元件40被下凹入囊30,使得增强元件40的面朝外的表面通常与 囊30的表面21-24齐平。参考图7A-7C,连接部分43的面朝外的表面通 常与侧表面23和24齐平。因此,侧表面23和24形成容纳连接部分43 的凹陷。虽然附图显示了正方形的边缘,在边缘处与囊30形成接触,但 是增强元件40具有倾斜的边缘。形成增强元件40的通常与囊30的表面 21-24齐平的多个面朝外的表面具有为鞋底部件20提供平滑的外部构型的 优势。然而,在一些构型中,增强元件40的面朝外的表面可以被插入或 下凹入囊30中或可以向外突出超过囊30。

例如,模切工艺或模制工艺可以用于由多种多样范围的材料形成增强 元件40。用于增强元件40的合适的材料包括聚酯、热固性氨基甲酸乙酯、 热塑性氨基甲酸乙酯、热塑性聚氨基甲酸酯、多种尼龙制剂、这些材料的 共混物或包括玻璃纤维的共混物。此外,增强元件40可以由诸如由Atofina  Company制造的PEBAX的高折曲模数的聚醚嵌段酰胺形成。聚醚嵌段酰 胺提供了多种有益于增强元件40的特征,包括低温下高的抗冲击性、负 40摄氏度到正80摄氏度的温度范围内性质几乎不变化、对多种化学品导 致的劣化的抵抗性和可选择的弯曲过程中低的滞后性。用于增强元件40 的另一种合适的材料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诸如HYTREL,其由E.I. du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制造。复合材料也可以通过将玻璃纤维或 碳纤维引入到上述聚合物材料中来形成,以便增大增强元件40的强度。

虽然增强元件40可以由单一材料形成,但是在一些构型中,两种或 更多种材料可以被结合入增强元件40中。一种可能性是制成层压材料, 层压材料中存在不同的材料层。这将允许增强元件40的内部部分(即, 邻近囊30的部分)具有一组性质,而增强元件40的外部部分(即,从鞋 类10面朝外的部分)具有不同组的性质,这取决于所选择的材料。例如, 增强元件40的内部部分可以具有促进结合到囊30的层,而外部部分可以 由耐久的且耐磨的材料形成。更具体而言,增强元件40的接触并与囊30 结合的部分可以由与囊30相同的材料形成以有利于结合,且增强元件40 的背离囊30的部分可以由不同的材料形成。

形成增强元件40的材料可以呈现出比形成囊30的材料更大的弹性模 量。形成囊30的材料通常是柔性的,而形成增强元件40的材料可以呈现 出半刚性或刚性特性。囊30与增强元件40之间的比较也可以与熔点和重 结晶温度有关。正如下面更详细的讨论,形成囊30和增强元件40的材料 通过模制工艺连接在一起。虽然囊30和增强元件40的熔点和重结晶温度 可以显著变化,但是熔点差小于35摄氏度,而重结晶温度的差至少为5 摄氏度,可能有益于制造工艺。在一些构型中,形成囊30的材料的极限 拉伸强度可以小于形成增强元件40的材料的极限拉伸强度。

如上所述,当在跑步、行走或其他与步行有关的活动中鞋类10冲击 地面时,鞋底部件20提供了地面反作用力衰减。此外,鞋底部件20可以 赋予稳定性或以其他方式控制足部运动,诸如内旋程度。由鞋底部件20 提供的地面反作用力衰减的程度以及鞋底部件20控制足部运动的方式主 要由囊30和增强元件40的构型以及形成囊30和增强元件40的材料的特 性决定。因此,囊30和增强元件40的构型的变化以及本文中使用的材料 可以用于调节或以其他方式控制鞋底结构12的地面反作用力衰减和运动 控制特性。

作为另外的内容,下表面22在鞋底部件20的后-外侧部分内形成向上 倾斜的区域25,以便允许在鞋跟触地之后,鞋类平滑地向前滚动且滚动至 内侧面。如图1和5所描绘的,囊30和增强元件40的形成外侧表面23 的部分的竖直厚度在鞋跟部区域17的后部部分内减小。形成倾斜的区域 25的减小的厚度的理论基础与足部在跑步过程中的典型运动一致,足部的 典型运动如下进行:开始,足跟触击地面,然后是足部的圆形部位。当足 跟离开地面时,足部向前滚动,使得脚趾接触,且最后整个足部离开地面 以开始另一个循环。在足部与地面接触且向前滚动的时间过程中,足部也 从外侧或外侧面滚动至内侧或内侧面,此过程称为内旋。当足部腾空且准 备用于另一个循环时,发生相反的过程,称为旋后。倾斜的区域25的优 势是允许鞋类10从鞋跟触地时的位置平滑地过渡到鞋外底14的相当多的 部分与地面接触的位置,在鞋跟触地时的位置,其中只有鞋底结构12的 后外侧部分与地面接触。即,倾斜的区域25允许鞋类10在鞋跟触地之后 既平滑地向前滚动又滚动至内侧面。而且,连接部分43的位置选择成使 得在倾斜的区域25的位置处,在两个相邻的连接部分43之间形成空间。 相邻的连接部分43之间的空间进一步通过在倾斜的区域25的位置处对鞋 底部件20提供更大的压缩性而有利于从鞋跟触地的位置平滑地过渡。

鞋底部件的制造工艺

鞋底部件20的一种合适的制造工艺以形成增强元件40开始。虽然可 以采用多种技术,但是增强元件40可以由片料模切,这通过不再需要不 同的模具和模制操作而增加了制造鞋类10的效率。更具体而言,形成增 强元件40的片51可以被置于模切装置50的相对部分之间,如图8A所描 绘的。当装置50压缩片51时,正如图8B所描绘的,装置50的具有增强 元件40的形状的切割表面52上的边缘可以延伸穿过并切割片51。在打开 装置50之后,如图8C所描绘的,可以去除增强元件40。可以要求另外的 研磨以增加倾斜的边缘或对基本形状的其他改动。接着,例如,可以用如 洗涤剂或乙醇清洁增强元件40,以便去除表面杂质,诸如灰尘或指纹。增 强元件40的表面还可以被等离子处理,以增强与囊30的结合。

在形成增强元件40之后,利用模具形成囊30,并将增强元件40结合 到囊30。模具包括上模具部分60和相应的下模具部分70,它们分别描绘 在图9A和9B中。当连接在一起时,模具部分60和70形成具有基本上等 于鞋底部件20的外部尺寸的尺寸的空腔。模具可以用于热成型囊30且同 时结合或以其他方式将增强元件40固定到囊30的外部。一般而言,增强 元件40被置于上模具部分60内,且两个热塑性聚合物片被置于模具部分 60与70之间。接着,将热塑性片牵拉成模具的轮廓,使得至少一个热塑 性片接触并被结合到增强元件40。此外,模具部分60和70将热塑性片压 缩在一起,以形成外周结合部33。当热塑性片已经符合囊30的形状时, 增强元件40被结合到热塑性片,外周结合部33被形成,以及囊30可以 被流体加压并被密封,由此形成鞋底部件20。

上模具部分60在图9A中被单独描绘且包括空腔61,该空腔61形成 鞋底部件20的对应于上表面21以及侧表面23和24的部分。脊62围绕 空腔61延伸,并部分担负起形成外周结合部33的作用。此外,多个突起 63从空腔61的表面延伸,且部分担负起形成内部结合部34的作用。因此, 上模具部分60的位于由脊62限定的区域内的区域形成上表面21和侧表 面23和24。脊62的延伸部分从空腔61向外延伸并形成L形通道64。正 如下面更详细地描述的,通道64被用于形成导管,流体可以通过该导管 注入鞋底部件20中。上模具部分60的另外的特征是遍布空腔61分布的 多个槽排气孔65。在形成鞋底部件20的过程中,当聚合物材料的热塑性 片被牵拉到上模具部分60的轮廓中时,排气孔65提供用于空气的出口。

下模具部分70在图9B中被单独描绘,且包括形成鞋底部件20的对 应于下表面22的部分的表面71。脊72围绕表面71延伸,且与脊62一起 担负起形成外周结合部33的作用。此外,多个突起73从表面71延伸, 且与突起63相连以形成内部结合部34。因此,下模具部分70的位于由脊 72限定的区域内的区域形成下表面22。脊72的延伸部分从表面71向外 延伸并形成L形通道74。通道74与通道64相连以形成导管,流体可以通 过该导管注入鞋底部件20中。下模具部分70的另外的特征是遍布表面71 分布的多个槽排气孔75。在形成鞋底部件20的过程中,当聚合物材料的 热塑性片被牵拉到下模具部分70的轮廓中时,排气孔75提供用于空气的 出口。

现在将讨论模具用于由增强元件40以及阻挡层31和32来形成鞋底 部件20的方式。开始,增强元件40被弯曲成U形,置于模具部分60与 70之间,且然后被置于上模具部分60内,正如分别由图10A和10B所描 绘的。上模具部分60形成鞋底部件20的对应于上表面21以及侧表面23 和24的部分。在上述鞋底部件20的构型中,增强元件40通常被结合到 侧表面23和24。因此,正如图10B所描绘的,将增强元件40设置在上模 具部分60内将相对于用于形成鞋底部件20的工艺的模具来合适地定位增 强元件40。多种技术可以用于将增强元件40固定在上模具部分60内,包 括,如真空系统、多种密封件或非永久性粘合剂元件。

增强元件40可以从模具传导热,由此升高增强元件40的温度。在一 些构型中,增强元件40可以在被置于模具内之前被加热,以便缩短制造 时间。当位于模具内时,辐射加热器也可以用于加热增强元件40的表面。 在将增强元件40置于上模具部分60内之后,形成阻挡层31和32的一对 热塑性聚合物片被加热,然后被设置在模具部分60与70之间,正如图10C 所描绘的。增强元件40以及阻挡层31和32被加热的温度取决于所使用 的具体材料。

当阻挡层31和32被设置后,接着定位模具部分60和70,使得脊62 与脊72对齐,且多个突起63与突起73对齐。在此位置,模具部分60和 70的形成鞋底部件20的对应部分的区域被设置在阻挡层31和32的相对 的侧面上,且也被对齐。随后,模具部分60和70朝彼此平移,使得模具 接触并压缩阻挡层31和32,正如图10D所描绘的。

当模具接触并压缩阻挡层31和32的部分时,相比于环境空气具有正 压力的诸如空气的流体可以被注入到阻挡层31与32之间,以分别使阻挡 层31和32接触并符合模具部分60和70的轮廓。多种方法可以用于使阻 挡层31与32之间的区域加压。例如,流体可以被引导穿过由通道64和 74形成的导管。也可以通过排气孔65和75从阻挡层31和32与模具部分 60和70之间的区域去除空气,由此将阻挡层31和32牵拉到模具部分60 和70的表面上。此外,将阻挡层31和32牵拉到模具部分60和70的表 面上也将阻挡层31和32牵拉成与增强元件40接触。因此,在制造工艺 的此部分过程中,阻挡层31和32接触并被结合到增强元件40。

当阻挡层31和32之间的区域被加压且从阻挡层31和32与模具部分 60和70之间的区域去除空气时,阻挡层31和32符合模具的形状并被结 合在一起。更具体而言,阻挡层31和32拉伸、弯曲或以其他方式顺应, 以沿着空腔61的表面和表面71延伸,并形成囊30的一般形状。脊62和 脊72也压缩阻挡层31和32的线性区域,以形成外周结合部33。此外, 阻挡层31和32符合突起63和73的形状,并通过在突起63与73之间被 压缩而被结合在一起,由此形成内部结合部34。

虽然阻挡层31和32顺应以沿着空腔61和表面71的轮廓延伸,但是 上部阻挡层31通常并不接触空腔61的由增强元件40覆盖的部分。而是, 上部阻挡层31接触并压紧增强元件40的面朝内的表面,由此将上部阻挡 层31结合到增强元件40。当阻挡层31和32符合模具的形状并被结合在 一起时,上部阻挡层31在上部部分41的位置处弯曲,以形成侧表面23 和24。即,上部阻挡层31在通常水平的方向上延伸以形成上表面21,且 上部阻挡层31在上部部分41的位置处弯曲,以在通常竖直的方向上延伸 并形成侧表面23和24。因此,上部阻挡层31在模制囊30的工艺过程中 弯曲,以便形成上表面21以及侧表面23和24。

上部阻挡层31的厚度在模制之前可以大于下部阻挡层32的厚度。虽 然阻挡层31和32在模制之前可以呈现出不同的厚度,但是阻挡层31和 32的每一个在模制之后可以具有基本上均匀的厚度。下部阻挡层32只形 成下表面22,而上部阻挡层31形成上表面21以及侧表面23和24。厚度 差的理论基础是上部阻挡层31可以拉伸到更大的程度,以便形成上表面 21以及侧表面23和24。因此,阻挡层31和32的初始的、预拉伸的厚度 之间的差弥补了当在上表面21以及侧表面23和24的形成过程中,上部 阻挡层31被拉伸或以其他方式变形时可能发生的上部阻挡层31的变薄。

增强元件40的多个面朝外的表面通常与囊30的表面21-24的一些部 分对齐。当空气使阻挡层31和32之间的区域加压且通过排气孔65和75 将空气抽吸出模具时,上部阻挡层31和增强元件40都压紧空腔61的表 面。上部阻挡层31接触增强元件40的面朝内的表面,符合增强元件40 的形状,围绕增强元件40延伸,以及接触空腔61的表面。这样,增强元 件40的表面被形成为通常与囊30的表面21-24对齐。

当鞋底部件20被形成在模具内以后,模具部分60和70分离,使得 增强元件40以及阻挡层31和32可以从模具中取出,正如图11所描绘的。 形成增强元件40以及阻挡层31和32的聚合物材料随后被允许冷却,且 加压的流体可以通过由通道64和74形成的导管注入。接着,密封导管以 将流体包封在囊30内。此外,阻挡层31和32的过量部分可以被修整或 以其他方式从鞋底部件20去除。过量部分随后可以被循环或再利用,以 形成额外的热塑性片。

在形成鞋底部件20之后,鞋面11可以被固定到上表面21,且鞋外底 14可以被固定到下表面22,由此基本上完成了鞋类10的制造。将鞋外底 14结合到下表面22的过程可以在形成鞋底部件20之后执行,如上所述。 可选择地,一个或多个附着摩擦力元件(traction element)可以被定位在模 具内,以便在热成型工艺过程中,在附着摩擦力元件与下表面22之间形 成结合部。即,附着摩擦力元件可以通过类似于将增强元件40结合到囊 30的工艺的工艺结合到囊30。例如,附着摩擦力元件可以是橡胶材料的 一个或多个元件,这些元件的构型与常规的鞋外底类似。附着摩擦力元件 还可以是热塑性材料的额外的元件,这些额外的元件增强鞋底部件20的 接触地面的那些区域。因此,附着摩擦力元件可以具有多种构型。

虽然热成型是形成鞋底部件20的合适的方式,但是也可以采用吹塑 工艺。一般而言,合适的吹塑工艺涉及将增强元件40设置在两个模具部 分的至少一个中,然后将坯料设置在模具部分之间。坯料通常是中空的且 管状结构的熔融聚合物材料。在形成坯料时,从模子中挤出熔融聚合物材 料。坯料的壁厚可以是基本上恒定的,或可以围绕坯料的周长变化。因此, 坯料的横截面图可以呈现不同壁厚的区域。用于坯料的合适的材料包括上 面关于囊30讨论的材料。在将坯料置于模具部分之间后,模具部分在坯 料上闭合,且坯料内的加压空气导致液化的弹性材料接触模具的表面。此 外,模具部分的闭合和加压空气的引入导致液化的弹性材料接触增强元件 40的表面。也可以从坯料与模具之间的区域抽空空气,以进一步有利于模 制和结合。因此,鞋底部件20也可以通过吹塑工艺形成,其中在引入熔 融聚合物材料之前,将增强元件40置于模具中。

除了热成型和吹塑之外,多种其他制造技术也可以用于形成鞋底部件 20。例如,囊30可以与增强元件40分开形成,且两个部件随后可以被结 合在一起。双注技术(dual-injection technique)也可以用于同时由不同的 材料形成囊30和增强元件40。在一些构型中,可以形成对应于上表面21 以及侧表面23和24的第一元件,对应于下表面22的第二元件可以被连 接到第一元件,以及对应于增强元件40的第三元件随后可以被固定到外 部。因此,具有鞋底部件20的一般形状和特征的结构可以由多种工艺形 成。

鞋底部件的额外的构型

上述鞋底部件20的具体构型预期提供鞋底部件的合适结构的示例。 在进一步的构型中,囊30或增强元件40中的任一个可以呈现出多种可选 择的构型。举个例子,囊30可以被构建成具有两个或更多个子室。虽然 上面将囊30公开为沿着鞋类10的整个长度延伸的单一的室,但是囊30 可以具有多个子室,这些子室被不同地加压且彼此流体相通地分隔。另一 种构型是可行的,其中囊30包括多个凹陷或凹处,其接纳鞋外底14的侧 面部分,并允许鞋外底14的侧面部分向上包裹并包裹到侧表面23和24 的一个或两个上。具有向上包裹并包裹到侧表面23和24的一个或两个上 的鞋外底14的优势在于,鞋外底14保护侧表面23和24避免接触地面和 引起损坏。鞋外底14在鞋底部件20的所有构型中可能并不是平齐的。

增强元件40还可以呈现出多种可选择的构型。举个例子,增强元件 40可以形成桥接物,桥接物跨过上表面21且在上部部分41的内侧面与外 侧面之间延伸,以增强鞋底部件20的稳定性。与增强元件40的其他部分 一样,桥接物可以在热成型工艺过程中被下凹在囊30的凹陷内,且可以 被结合到囊30。桥接物还可以在区域15-17的任一个中延伸跨过下表面22 或跨过两个表面21和22。增强元件40还可以形成从鞋底部件20向上延 伸以与鞋面11的区域交界的延伸部分。更具体而言,该延伸部分可以从增 强元件40向上延伸以与鞋面11相连。在另外的构型中,增强元件40的一 部分可以向上延伸以形成鞋跟稳定器,或增强元件40的部分可以向上延 伸以形成带子构件(1acing member)。另一种构型在于,增强元件40可以 由两种或更多种材料形成。例如,上部部分41可以由第一材料形成,而 下部部分42和连接部分43可以由第二材料形成。第一材料可以呈现出比 第二材料低的刚度。此构型提供了邻近鞋面11的更软的材料,这可以增强 鞋类10的舒适度,并促进鞋底结构12与鞋面11之间的结合。而且,可以 改变增强元件40的尺寸,以改变鞋底部件20的压缩性、稳定性、柔性、 反作用力衰减特性和抗扭转性。

鞋底部件20还可以包括在下表面22上延伸的补充层。改变补充层的 厚度和位置可以赋予鞋底部件20有关稳定性、压缩性和抗刺穿性(puncture  resistance)的具体特性,并允许鞋底部件20的不同构型以满足不同的需求 或活动。作为补充层的可替代物或除了补充层之外,鞋外底14可以被构 建成控制鞋底部件20的表面压缩或以其他方式变形的程度。

鞋底部件20的稳定性和压缩性特性可以通过改变内部结合部34的构 型来改变。与图7A-7C中描绘的通常水平构型的内部结合部34相比,结 合部的可选择的构型能够被倾斜或以其他方式变斜。例如,内部结合部34 可以被定位以形成延伸离开侧表面23和24中的每一个的向下的斜面。在 此构型中,上部阻挡层31在热成型过程中的拉伸在侧表面23和24附近 被减轻。另一个示例涉及降低鞋底部件20的中心区域中的内部结合部34 的高度。在此形式中,上部阻挡层31中的拉伸因内部结合部34的构型而 在中心区域内增加。此区域内增大的拉伸提供了具有较薄厚度的上部阻挡 层31,由此增强了中心区域内的上部阻挡层31的压缩性。

图7A和7B中描绘的增强元件40的构型由单层材料形成。然而,如 上所述,增强元件40可以由多层材料形成,包括各种层压材料。举个例 子,该示例描绘在图12A中,增强元件40可以是由同样厚度的两层形成 的层合物。也可以采用不同的厚度比。例如,图12B描绘了层状构型,其 中每一层具有不同的厚度。更具体而言,内部层的厚度是外部层的大约一 半厚度。层合物内其他的厚度比或甚至额外的层也是可行的。

形成具有层状构型的增强元件40的优势可以赋予增强元件40的内部 和外部不同的特性。例如,内部层可以由易于结合到囊30的材料形成, 且外部层可以由耐磨性或赋予鞋底部件20更大的稳定性的材料形成。在 一些构型中,内部层可以由与囊30相同的材料形成。例如,当增强元件 40和囊30的内部层由相同的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形成时,那么增强元件40 与囊30之间的结合亲和力可以被增加。举另一个例子,外部层可以由赋 予鞋类10特定的美学特性的材料(如,金属或带纹理或带颜色的聚合物) 形成,而内部层可以是与囊30结合的材料。因此,形成具有层状构型的 增强元件40可以用于赋予鞋底部件20两种不同材料的特性。

另外,增强元件40的其他部分可以由不同的材料制成。例如,如图 12C所示,上部部分41可以由呈现出比形成下部部分42的材料低的刚度 的材料形成。此构型在鞋面11附近提供了较软的材料,这可以增强鞋类 10的舒适度并促进鞋底结构12与鞋面11之间的结合。此外,一些构型可 以改变遍布增强元件40的材料,以便为增强元件40的特定部分提供特定 的压缩、稳定性和柔性特性。图12D显示了一个示例,其中增强元件40 的内侧面由与增强元件40的外侧面不同的材料形成。将鞋底部件20构建 成呈现出较低的内侧压缩性的优势可以减轻足部的内旋程度。因此,在不 同的区域由不同的材料形成的增强元件40可以用于赋予不同的区域不同 的特性。

鞋底部件20的外周区域的压缩性可以通过改变增强元件40的总厚度 来选择。正如图12E所描述的,增强元件40的厚度可以在上部部分41与 下部部分42之间逐渐变薄,以便控制增强元件40的压缩性或限制增强元 件40在压缩过程中起皱或变形的程度。此外,增强元件40的中间区域可 以呈现出比部分41和42更大的厚度,以便赋予特定的压缩性,正如图12F 所显示的。

在上述构型中,增强元件40在鞋底结构20的外侧面和内侧面上从鞋 跟部区域17延伸到大约鞋中部区域16。然而,增强元件40可以延伸穿过 所有区域15-17或可以被限制到区域15-17中的一个或多个。图13A描绘 了仅限制到鞋跟部区域17的增强元件40的构型。可选择地,图13B描绘 了增强元件40延伸穿过区域15-17中的每一个的构型。

增强元件40在上文被描绘成具有相对大的且是大约平行四边形形状 的孔。然而,孔的尺寸和形状并不限于此构型,且可以是圆形、椭圆形或 其他几何形状或非几何形状。图13C-13H描绘了若干可能的孔形状,包括 如图13C中的三角形、如图13D中的六边形、如图13E中的圆形或如图 13F中的狭缝形。然而,可能的形状并不限于这些形状,且可以是其他几 何或非几何形状。另外,孔本身可以是任何尺寸,从图1-6中描绘的相对 大的尺寸到图13G中描绘的相对小的尺寸。增强元件40也可以具有孔尺 寸的混合,正如图13H中显示的。在其他构型中,可以使用孔尺寸和形状 的混合,如图13I中的。在一些构型中,孔可以不存在于增强元件40中, 正如图13J中所描绘的。

正如图7A和7B所描绘的,增强元件40的边缘呈现出正方形的截面。 为了促进增强元件40与囊30之间更紧密的接触,可以斜切增强元件40 的一些或所有边缘,正如图14所描绘的。这可以在上部阻挡层31在热成 型工艺中接触增强元件40的区域内使拉伸和可能的变薄最少。

结论

前述讨论公开了多种鞋底部件构型和制造鞋底部件的方法。一般而 言,鞋底部件包括流体填充的囊和围绕囊延伸的增强元件。增强元件被结 合到囊的外部,且可以被下凹到囊中。在一些构型中,增强元件沿着囊的 侧表面且在囊的上表面与下表面之间延伸。在制造鞋底部件时,增强元件 可以被设置在模具内,且形成囊的聚合物材料可以在模制工艺中被结合到 增强元件。

参考多种构型在上文和附图中公开了本发明。然而,公开的目的在于 提供与本发明有关的各种特征和概念的实施例,而不是在于限制本发明的 范围。相关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认识到,可以对上述构型做出许多变化和修 改而并不偏离由所附权利要求界定的本发明的范围。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