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文OA文献 >國葬: 民國初年的政治角力與國家死亡儀式的建構
【2h】

國葬: 民國初年的政治角力與國家死亡儀式的建構

机译:国葬: 民国初年的政治角力与国家死亡仪式的建构

摘要

國家利用偉人的遺體,進行國葬儀式,是伴隨辛亥革命而出現的新式政治及死亡文化。早於 1912 年,革命黨人即開始為革命烈士公開舉行 追悼會,一方面以此宣告皇朝的滅亡,另一方面嘉許烈士為革命犧牲的 情操,並確立自身作為革命派的政治身分。烈士的靈柩,被展示於追悼會的場地,他們的遺體成為塑造革命記憶最強而有力的道具。圍繞烈士 及偉人遺體的現代國家死亡儀式文化,包括新式的祭祀儀式、墓園及紀念碑,亦陸續出現。本文追溯二十世紀中國「國葬禮」出現的政治背景及其儀式特徵,以說明新式國家死亡儀式的制訂與空間的營造,一方面標誌著與皇權時代決裂的意圖,另一方面也是政權挑戰者對北洋政府的 一場力量與理念的宣示。文章重點分析被授予國葬榮典的首兩名民國偉 人—蔡鍔和黃興—於 1917 年 4 月舉行的葬禮與陵墓,指出在民國初年不同的政治理念及政治團體互相衝突與角力的時期,國葬禮成為政權與反對者較量的角力場域。反袁世凱的勢力藉著爭取國葬蔡鍔及黃興,通過死亡儀式及紀念空間以延續反袁的政治力量,蔡鍔及黃興的陵墓,成為捍衛共和政體的紀念碑。蔡鍔及黃興的國葬禮,讓他們從「叛亂者」過渡成為國家偉人,而中華民國亦通過此死亡儀式,樹立新的偉人典範。
机译:国家利用伟人的遗体,进行国葬仪式,是伴随辛亥革命而出现的新式政治及死亡文化。早于 1912 年,革命党人即开始为革命烈士公开举行 追悼会,一方面以此宣告皇朝的灭亡,另一方面嘉许烈士为革命牺牲的 情操,并确立自身作为革命派的政治身分。烈士的灵柩,被展示于追悼会的场地,他们的遗体成为塑造革命记忆最强而有力的道具。围绕烈士 及伟人遗体的现代国家死亡仪式文化,包括新式的祭祀仪式、墓园及纪念碑,亦陆续出现。本文追溯二十世纪中国「国葬礼」出现的政治背景及其仪式特征,以说明新式国家死亡仪式的制订与空间的营造,一方面标志着与皇权时代决裂的意图,另一方面也是政权挑战者对北洋政府的一场力量与理念的宣示。文章重点分析被授予国葬荣典的首两名民国伟人—蔡锷和黄兴—于1917 年4 月举行的葬礼与陵墓,指出在民国初年不同的政治理念及政治团体互相冲突与角力的时期,国葬礼成为政权与反对者较量的角力场域。反袁世凯的势力借着争取国葬蔡锷及黄兴,通过死亡仪式及纪念空间以延续反袁的政治力量,蔡锷及黄兴的陵墓,成为捍卫共和政体的纪念碑。蔡锷及黄兴的国葬礼,让他们从「叛乱者」过渡成为国家伟人,而中华民国亦通过此死亡仪式,树立新的伟人典范。

著录项

  • 作者

    POON Shuk Wah;

  • 作者单位
  • 年度 2014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nese (Traditional)
  • 中图分类

相似文献

  • 外文文献
  • 中文文献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