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安徽省社会科学界第六届(2011)学术年会
安徽省社会科学界第六届(2011)学术年会

安徽省社会科学界第六届(2011)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11
  • 召开地:合肥
  • 出版时间: 2011-11-12

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会议文集:安徽省社会科学界第六届(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现代性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要特征和基本趋势,现代性以宏图叙事的方式渗透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各个方面,使之对社会和人的关照和反思又超越着现代性的桎梏.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正面临着重要性和实效性的落差困境,需要从现代性视阈重新审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凸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现代性根源诉求,剖析其内在张力的贫乏和紧缩以及走向实践领域中的无力和难为的四点原因是"社会本位"的膨胀和"主体本位"的缺失、"技术理性"的控制和"价值理性"的消解、"文化堕距黑洞"的充斥和理论的"实践"意义衰微、"理论教育方式"的主导和"事实教育方式"的游离.而解决这种困境的救赎良方——现代性超越之路,即理念维度、视野维度、实践维度的构建.
  • 摘要: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我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军队密切跟进,并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形成了富有军队气息和特色的成功经验,主要是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内容、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始终以走在社会前列为己任、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始终以学以致用为目标、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始终以紧贴部队实际为原则.
  • 摘要:社会组织管理需要调动各方积极因素.农民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调动他们参与政治的积极性,促使他们有效地进行政治参与,对于提高其自身素质、促进社会进步起着重要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农民工的政治参与度较低、政治话语权缺失是导致这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根源.从对农民工政治参与现状及其问题的原因分析,引发对如何提高农民工政治参与程度的思考,合理有效地解决农民工政治参与中存在的问题是极其紧迫任务.农民工城市城市政治参与的状况直接关系着城市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关系着农民工在城市的权益保障。因此,引导农民工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提高农民工政治素质及政治参与的法制化水平,提高农民工民主意识,权利与义务意识,主动参政议政意识及政治判断分析能力与参与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当今,在社会主义转型的大背景下,更应该通过多元化的方式使农民工的政治参与从动员型、被迫型、冷漠型向自主型转变,使农民工这个特殊的群体不再特殊。
  • 摘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本质上是不断中国化的过程,亦即是在同中国实际、时代特征和人民群众相结合中不断回答中国面临的时代课题和实践课题的过程.中国化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呈现出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时代的特点,出现了从高扬世界性到突出民族性、从捍卫普适性到强调时代性、从阶级性话语主导到人民性话语主导、从追求正确理解到聚焦理论创新、从注重基础理论到着眼于实践应用等方面的重心转变,突显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特色、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简言之,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事业中,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又着重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的具体应用,突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从理论上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意义,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方法论的指导。
  • 摘要:社区是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场所,可以最真实地反映主流意识形态的大众认同状况.本文通过人们对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关注程度、群众最常了解的党政方针、社区的宣传工作、各种社会主体在意识形态宣传工作中作用、创新宣传途径与方法等方面的调查,真实地反映了当前合肥市社区主流意识形态被理解、接受和认同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深刻剖析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和途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加强宣传教育,完善宣传途径和方法;加强党建和理论建设;加强群众工作;加强文化建设;完善社会基础建设和社区服务建设等。总之,加强社区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在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社区公共服务和管理部门与国家相关宣传与行政执法部门间的合作联系,充分发挥社区在宣传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优势方面,密切联系群众生活实际,从群众的生活需要出发,探索符合群众切身所需和群众喜闻乐见易于群众接受的宣传途径与方法,使社区在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社会公共服务和国家的政策方针宣传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
  • 摘要:文中以处于华东腹地、具有农业社会典型性的安徽农村社会为例,来考察近代农村社会封建性的问题。在近代农村社会,封建生产关系普遍存在,土地进一步集中,而土地经营规模缩小,强化了封建小农经济,农民在贫困化和无地化的过程中,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加强.近代乡村社会封建性很强,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缺乏近代化的动力,极不利于近代化的发展。小农经济下的封建生产方式,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
  • 摘要:安徽要积极融入长三角发展进程,着力推进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合作,就必须从地方立法上作出相应努力,更好地发挥地方立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作用.在立法上要重视和研究:一是要紧紧抓住两个规划出台实施的历史机遇,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经济立法,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项目.二是要着力加强社会领域立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项目.三是要重视加强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项目.四要进一步加强立法协调,合力解决泛长三角发展中的共性问题,创造对融入长三角有利的法制环境.同时,要坚持制度创新,发挥地方立法应有的作用.从地方立法权限看,制度创新的空间还是比较大的,在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竞争中,能否取得又好又快的发展,地方立法是否发挥重要作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 摘要:本文基于传播学"创新扩散"的理论,剖析了"合肥大建设"中政府"媒介形象"建构的基本理念与策略,探讨的核心问题是:政府如何在制定和实施某项决策时,通过多样化的传播渠道,既让人们心悦诚服地接受其政策,又能建构其正面的"媒介形象".文中以"合肥大建设"的两次危机事件为例,对此进行探讨。两次事件皆因信息公开及时、政府处置得力而转“危”为“机”,与此同时,一个负责任政府的“媒介形象”由此得以建构。故笔者认为:一项政策的制定与推广,政府形象的建构,越来越多地指向了大众传媒。很多时候,能否与传媒进行良性互动,能否通过大众传媒等渠道将其政策迅速而有效地“扩散”出去,往往成为政府决策成功、塑造正面媒介形象的关键。因此,在今天这样一个“风险社会”,政府必须从传统单纯的“舆论引导”拓展为在和舆论互动中引导舆论。此外,对于政府领导者而言,提升个人形象和媒介沟通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方式。
  • 摘要:在新时期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理论成果,找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现实路径,即观世情、察国情、明党情、体民情,让富有时代精神的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 摘要:大学生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既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客观需要,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系列课程在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同时,要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观的基本问题即"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如何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恩主义",从世界观、历史观、立场与观点、理论继承发展与创新等方面帮助大学生完整准确地认识与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与历史使命;从价值判断、历史经验、自我反思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面培养大学生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从解决自身问题入手,以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认知、辩证思维的训练以及观察、分析、解决当代中国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新问题为目标等方面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能力,从而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
  • 摘要:本文认为皖江示范区"合—芜双核模式"的形成有其必然性,是安徽经济发展的最佳选择.但目前芜湖经济实力与合肥相比,尚有不小的差距,作为皖江城市带的"双核",两市发展不均衡,实力不对称.芜湖只有通过跨江发展建设大芜湖,才能成长为与合肥经济体量相当的、与合肥齐头并进的双核增长极,拉动全省经济在"十二五"时期的快速发展.不仅如此,安徽其他沿江城市也应统筹规划,联动开发,协调发展,推进长江大动脉皖江段进入发展的快车道,成为区域成长的"领头羊".
  •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产业转移方面的研究文献,发现并归纳皖江经济带承接产业转移中面临的问题;利用引力动力模型、博弈模型分析承接转移中政府的作用和影响,突显政府行为的重要作用;通过对皖江地区产业分布状况的概括,进一步提出政府介入方式的选择、转移和承接效率的提升、良好政策制度环境的构建、合理产业布局的打造、政府考核制度的改革等五个方面的措施和方法.最终达到激励政府良性竞争和地区间分工合作、促进经济长久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 摘要:自主创新是安徽科技发展的灵魂,是支撑安徽崛起的筋骨.自主创新能力是区域竞争力的核心,是安徽省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提升安徽省自主创新能力不仅是战略机遇期的需要,更是经济转型的迫切要求.而提升安徽省技术创新能力的措施有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培育创新环境,培育行业领先企业,培育战略性产业高地,鼓励专业镇技术创新,以及高度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
  • 摘要:产业转移是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有效途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作为我国唯一以产业转移为内容的示范区,为安徽省实现经济腾飞创造了难得的契机,也对示范区金融支持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从产业转移的界定及动因分析入手,收集相关数据,并运用产业梯度系数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了皖江城市带的产业转移特点,进而探讨示范区金融支持的相应措施,如为提高信贷审批效率,示范区内各银行业各金融机构先后设立了小企业专营机构,配备了专业力量;各银行积极推进贸易融资创新、“供应链金融”创新和担保方式创新等。此外结合农业银行实际还提出了若干建议:多渠道、丰富的融资平台;全方位、专业的金融顾问服务;灵活、便捷的担保方式等.为产业转移发展提供持续的资金动力和更具针对性、灵活性、层次性的融资安排,为示范区提供更加健全、完善、便捷的金融服务,力争在示范区现代金融体系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
  • 摘要:群众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本质属性;活动的创新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建立在本土文化资源上的创新,通过品牌活动带动基层文化活动的繁荣与发展;管理创新促进制度创新,是建立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基础的创新,要彰显出城市本土特色文化与现代文化多元素的结合.群众文化活动将依托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备,在形式和内容上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成为引领社会进步、促进生活和谐、展示城市魅力、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重要方面.
  • 摘要:从学科史的角度看,“中国新文学”这一学科是在民国时期各大学开设的诸多“新文学”课程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后者乃是前者的“史前阶段”。民国时期大学新文学课程教学内容与体系建设的成熟度,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中国新文学学科起点的高低。在"中国新文学"走向学科化的链条中,除了朱自清、杨振声、王瑶、沈从文等人外,苏雪林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她自"1932年"在武汉大学开始接手沈从文留下的"新文学研究"课程,在诸多困难之下,一直坚持了六年,直至抗战爆发武大迁川.她撰写的《新文学研究》课程讲稿,内容翔实,体例规整,成为自朱自清《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至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之间的重要贡献.
  • 摘要:历史上特别是明清时代,地处安徽南部山区的徽州曾经产生了底蕴丰厚的文化,赢得了"东南邹鲁"的美誉,创造了"无徽不成镇"的财富神话.但自近代以后,清政府的盐法改革、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和随之而来的成同兵燹给徽州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曾经在明清时期盛极一时的徽州社会与文化在多重打击下走向了衰落.该文剖析了近代徽州社会与文化演进和发展的脉络和轨迹,认为:一部近代徽州文化史,实际上是一部徽州传统社会文化的艰难转型史,也是一部徽州人在社会经济文化衰退寻求重振昔日辉煌的抗争与发展史,它虽然没有古代特别是宋明以来徽州文化所取得的成就那般耀眼和灿烂,但它却实实在在地反映了徽州人不甘落伍、不畏艰辛的进取精神和拼搏意志.
  • 摘要:"十一五"以来,在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下,全省文化体制改革成效显著,文化产业跨越发展,文化产业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部分行业和产品进入全国第一方阵,文化对经济社会的贡献率逐年提高,出现了文化发展"安徽现象".本文全面分析安徽省"十一五"文化产业发展概况,研判文化产业发展趋势与机遇,就加速文化产业转型发展、优化文化产业结构、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实现文化产业走出去、加强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安徽省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加快推动安徽从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十一五"以来,在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下,我省文化体制改革成效显著,文化产业跨越发展,文化对经济社会的贡献率逐年提高.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未来五年,安徽省文化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黄金期,必须全面把握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基本规律和全新路径,抓住重点、选准路径,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方式转变,扩大文化产业规模,增强文化产业集聚度,延长文化产业链条,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加快推动安徽从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
  • 摘要:有一份"陈年流水簿"翔实地记载了一个生活在近代徽州黟县的徽商家庭的日常消费.从这份流水簿可以看到,近代徽州人日常生活中,大量购买机器生产的物品,而且在支付时,除使用本国通用的制钱外,还使用外国输入的银元.此徽商家庭生活节俭,食品结构中很少有鱼肉,但很注重服饰更新.此徽商家庭的日常消费说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已充分影响到深居大山深处的中国平民的生活方式.
  • 摘要:面对日益纷繁并不断产生的社会矛盾和利益诉求,我国原有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已经明显不适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体系,对于党和政府及时了解社情民意,正确制定公共政策,加强和改进社会公共服务管理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是化解社会矛盾的手段之一,在建设和谐、幸福的社会中,迫切需要建立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体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应结合我国具体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的内部相互协调、补充和配套的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体系.笔者对此提出几点建议:充分发挥党委和政府在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中的作用,强化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坚持和注重社会公平;紧密联系我国具体的实际情况,制定完善配套的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法律、法规、条令和条例体系,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进行利益诉求表达;信访部门是群众等弱势群体表达利益诉求的重要渠道,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人们表达利益诉求的方式;建立并完善畅通高效的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社会团体、工青妇组织、残联和以弱势群体为主的各类协会的权益保护作用和功能;应着眼于化解矛盾、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利用大众传媒表达关心、关注、引导、参与群众的利益诉求;广大人民群众权益得到有效保护离不开监督的建立和完善,应进一步加强和鼓励各种形式的社会监督等。
  • 摘要:文中从农民收入结构的转变分析农民增收问题,并结合无为县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当前城乡收入差距逐渐扩大,需充分利用强农惠农政策,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以"合作"的方式促进农民思维方式转变及提高其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对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医患关系是当今社会最为敏感的社会关系之一.在社会大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医患关系的紧张有着深层的社会根源.社会信任体系的断裂,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或不完善,信息社会中媒体的不良导向,以及人文精神的缺乏和医学人文教育的不足等等,形成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系统性社会力量.正视社会大转型的客观现实,针对现代医患关系紧张的深层社会根源来推进基础性的社会工程建设,这才是缓解医患关系紧张、保障医疗服务正常秩序和最终促进人民健康事业的治本之道.
  • 摘要:本文通过对霍山县整合各类扶贫资金,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成立村级扶贫互助协会,实行民办、民管、民受益,实现扶贫到户,创新"参与式"、"造血式"扶贫开发这一新模式进行研究,分析了基层社会组织在参与扶贫开发对提高农户的参与度,提高农民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和自我监督能力,完善乡村社会治理结构方面所起的作用,以及对建立和创新扶贫开发可持续发展机制方面所做的贡献,并实事求是地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下一步工作建议.其做法和经验为贫困地区乃至全国其他地区开展扶贫开发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 摘要: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过程中,先后经历了从批判资本主义经济向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的转变;从主张实行计划经济向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转变;从实行有计划商品经济向探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从探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过程.本文对实现上述四次转变的发展过程、重大意义、影响因素进行了比较全面而系统的阐述,并从中得到一些有益启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是发展的理论,不断创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本质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性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中国化的重要理论前提;在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过程中,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是其思想政治保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的需要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动力源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对指导当前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仍具有着极其重要意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推进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过程中的理论创新等。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化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由量变到部分质变、再到质的飞跃的不断理论创新过程。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才为我国实现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强大生命力。
  • 摘要:社区矫正作为我国刑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加强和创新司法领域社会管理的重要载体.社区矫正已在全国铺开试行,但由于法律的缺位、制度规定的凌乱且缺乏可操作性,不仅使改造犯罪的效果打折扣,而且还制约社区矫正的深入发展,影响社会综合管理.为此应尽快完善社区矫正法制,这既是中国回应国际行刑社会化的要求,又是社区矫正在创新司法领域社会管理中发挥应有作用的内在要求.本文提出完善社区矫正制度可分几步走:修订两部刑事基本法,在刑事基本法的框架内,构建《社区矫正法》.要结合全国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实际状况和发展趋势,以及现代社区矫正制度的基本要求,学习借鉴国外社区矫正立法的有益经验,进一步明确社区矫正的性质以及在我国刑罚体系中的地位和适用对象,明确社区矫正的执法主体、适用条件、适用程序、执行方式、人员经费保障、法律责任以及执行机关的权利分工,使社区矫正工作在法制轨道上运行.在制定《社区矫正法》后,可根据实际再制定社区矫正实施条例,进一步增强社区矫正法的可操作性.最终形成以《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为基础,以《社区矫正法》为核心,以社区矫正实施条例为执行准则,以行政法规、规章为重要补充的中国社区矫正法律制度体系,确保我国社区矫正工作在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上得到健康、快速地发展,助力社会管理创新.
  • 摘要:合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厚,近年来,尽管由于本地政府和人民的重视,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和活态化,不过仍有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逐步走向萎缩甚至消亡.本文从调查综述合肥市所蕴藏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入手,从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戏曲、曲艺、民间手工技艺、消费习俗、民间信仰九大方面对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分布情况、特色与价值、濒危状况进行了陈述,在此基础上剖析了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并站在本土思考和学习先进经验角度,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对策:制定保护办法,完善法律体系建设;加强经费投入和专业人员队伍建设,建立保护与传承长效机制;生态性保护—建立博物馆式的保护机制;生产性保护—创造物质财富,繁荣文化演出市场;创新传承方式,建立健全传承人保护机制;在旅游开发中延续非遗的文化功能,加强其生命力;加大宣传力度,培育传统文化生存发展的土壤,形成公民文化自觉等。以期对合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 摘要:辛亥革命至五四运动是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转型期,而开启这个转折的节点就是《新青年》杂志及其"新文化运动".本文通过对陈独秀与《新青年》发展历程的个体考察,诠释安徽在"新文化运动"历史转折期间的人文社会风貌,探讨陈独秀为代表的皖籍精英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功能地位和生成分析,厘清皖籍精英群在中国近代转型中的引领作用,借以拓展中国现代学术史的研究领域,进一步彰显陈独秀在辛亥革命到中共建党期间的知识界领袖风范.
  • 摘要:传统的家庭与家族意识在当代农民工的思想道德仍占主导意识,但其中的新生代农民工思想道德方面出现了游离状态:一方面难于融入到现代城市思想道德文化之中,另一方面他们又脱离了传统的思想道德文化教育.农民工这种思想道德状况是由其乡土性为主的生存与生活方式所决定的,并根源于城乡二元的社会结构,而其一元性中多元性与变化性思想道德特点,则与是其所依赖的不同社会资源支持息息相关的.在农民工社会物质生活与社会心理上的被双重"边缘化"的进程中,应特别注重城乡协调发展,除了要注重物质层面的协调建设以外,更应重视城乡人民社会心理与思想道德层面的和合来提高与加强农民工思想道德建设,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思想道德基础。
  • 摘要:上世纪40年代以来,国外许多经济学家已经对经济增长源泉作出了深入的探讨,并认为文化的繁荣取决于经济的发展,并反作用于经济.关于企业文化与区域文化分别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依然形成了理论体系.基于文化分析的视角,试图定义一个"省域文化"的概念,并分析省域文化对转型安徽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本文通过给出了省域文化对该省经济的具体影响机理,认为文化对经济的作用存在消极和积极两个方面,并结合安徽省的经济发展现状做出了分析,给出了相应的理论指导。本文认为有以下几点需要大力改革或改进的地方:政府牵头改革思想体质;积极吸收长三角经济区的创新思想;合理规划全省经济布局,优化经济结构等.
  • 摘要: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低碳经济时代到来,这将产生新一轮工业革命.文章通过对低碳经济时代全球产业发展新趋势的研究,指出:新能源产业正逐渐成为全球新的经济增长点,各国政府高度重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正在积极抢占新能源产业制高点;在分析了低碳经济背景下全球产业发展新趋势及安徽发展低碳经济所面临问题的基础上,给出了低碳经济背景下安徽经济发展的一些对策建议: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大工业领域节能力度,构建低碳产业支撑体系;加强自主创新和国际合作,推进低碳技术产业化;开展交通、建筑领域节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加快发展碳汇林业和农业,充分发挥碳汇潜力;加大财政对低碳经济的支持力度;加强宣传,开展低碳城市和低碳园区试点等.
  • 摘要:我国是世界上非遗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庞大非遗的保护传承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工程,需要全社会各方力量的共同关注和参与.一般高职院校规模大,受教育者众多,是一支不可忽视的保护传承非遗的有生力量.一般高职院校应当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广泛宣传营造校园氛围,组建社团开辟第二课堂,开设选修课程编写适合的教材,构建校内外的实践教学基地,加强非遗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寻找非遗与不同专业课程的结合点,拓展教学的新空间新思维,设置非遗学科,开展专业教育,等等,利用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努力提高学生的保护传承意识,积极培养关心支持保护传承非遗的文化新人、新一代的优秀传承人,为我国的非遗保护传承做出应有的贡献.
  • 摘要:在次贷危机的背景下,要确保碳金融市场的本质及功能不发生异化,必须反思次贷危机的致因,检视美国的金融改革,避免碳金融资产蜕变为有毒资产进而诱发"次碳危机".次贷危机发生的深层诱因包括由过度投机导致经济泡沫规模过大、由次级资产集合构成系统性风险、由过度创新金融资产证券化隐藏并传播风险,这些应成为构建碳金融监管制度框架防范的重点,同时,次贷危机暴露的金融监管缺陷应成为完善碳金融监管权配置的警示.碳金融监管制度体系既应将碳排放权作为一般商品或衍生工具进行规制,也应对碳排放权进行特别规制,实施诸如持仓限额、执行价格、阻止过度杠杆投资等措施,防范碳资产过度投机化和泡沫化。
  • 摘要:近来,国内外发达地区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浪潮正在兴起;皖江城市带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期;在示范区建设中,法律与政策调控作为整个经济调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角色甚重;比照借鉴"汉江奇迹",慎思韩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法律与政策调控的径路,审视示范区法律与政策调控中的问题,并立足示范区发展定位,制定、修改相关法律与政策,完善示范区法律与政策调控,促进示范区的理性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 摘要:乡镇政府的改革创新工作一直以来都是安徽地方政府改革创新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乡镇政府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手段.本文在回顾自2000年以来安徽乡镇政府改革创新工作取得成就的基础之上,分析了当今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工作遇到的困境:机构精简不到位,职能转变不全面;财政收支倒挂,公共服务需求难满足;利益相关者对改革的支持程度不高,影响改革的政治合法性;部分乡镇规模小城镇化水平低,城乡统筹任务艰巨等,并具体给出了"十二五"期间安徽乡镇政府改革创新工作的路径选择:深化乡镇机构改革,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全面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执政的政治合法性;加快推进县乡财政体制改革,优化财权与事权相配套;合理调整区划撤乡并镇,加快城镇化发展步伐;抓好各项配套改革,创新乡镇管理体制。
  • 摘要: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一大特点。无论是选举民主还是协商民主,都必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党内选举民主是党内民主的重要标志和基本环节,但在实际运行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党内协商民主作为党内民主的一种现实形式,其应有的价值与功能决定了它能够成为完善党内选举民主的重要补充.党内协商民主既能克服党内选举民主在功能上的一些局限,也能缓解党内选举民主的压力,并能弥补党内选举民主在实际运行中的不足.两者的良性互动,对于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摘要:辛亥革命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空前地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一部分曾直接参加过辛亥革命,一部分受到了辛亥革命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受到了辛亥革命的思想启蒙,并通过对辛亥革命的反思,最终实现了由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的转变。
  • 摘要: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对于大学生自身健康人格的塑造、和谐身心的修养以及成人成才具有重要的指引和支撑作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的教育工作是一项需要长期塑造灵魂和人格的系统工程,它并非高校一家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己之力所能奏效.文章围绕大学生成才的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成才素质中的位置、如何帮助大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用人格教育取代核心价值观教育等一系列问题展开探讨,以期引发更多的理论和实务工作者讨论、为后续的教育实践工作提供一些思路和借鉴.
  • 摘要:可以说“创先”、“争优”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有效载体和有力抓手。今天的创先争优活动既继承了历史上“创先”、“争优”的优良传统和成功经验,又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蕴含着丰富的时代内涵。创先争优在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过程中贯穿着求真务实的时代要求,内容、途径和方式方法等体现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其思想理论、总体要求和具体操作等层面的实践主题,以及丰富多彩的活动载体、务实有效的运行模式和手段等,既继承了历史上"创先"、"争优"的优良传统和成功经验,又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蕴含着新理念、新要求、新举措和新机制,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气息.
  •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理论指南,而如何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则成为当前亟须重视的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组成部分的微观建构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理论基础.建立国家战略意识、加强经典理论教育、树立典型榜样引导以及实施制度激励保证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效方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和行动纲领,是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重大理论创新,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战略意义。十七在深刻全面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精神的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其理论形态向实践形态的转化,使其真正成为整个社会的普遍价值准则,成为广大社会成员的民族信仰和价值标准,成为统领国家精神的核心力量。
  • 摘要:问题意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鲜明特色,凸显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理论自觉.领袖人物、知识分子或者普通群众的问题意识都以社会主体的视角体现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理论自觉,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问题意识的产生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理论自觉的目的性,其逻辑建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理论自觉的向度,能够成为判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理论自觉与否的依据.问题意识的逻辑建构在理论形态的层理结构、方法和主体方面体现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理论自觉.
  • 摘要:产业转型升级是当前产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该文针对服务业与产业转型升级关系,考虑制造网络和生产服务网络及研发网络如何相互作用的问题,通过建立超网络模型,以研发水平、服务水平和产品附加值为决策变量,从成本与收益的角度,引入偏好系数,建立了多目标最优决策模型,并运用变分不等式理论,得到洽合的研发网络、制造网络和生产服务网络的流程,发现了超网络的均衡状态.该问题的研究不但为研究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且也为政府引领产业发展提供了思路。
  •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安徽以强劲的出口贸易增长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之中,出口贸易对安徽经济发展影响日益增强.如何保持安徽出口贸易总量持续增长,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出口商品结构的合理定位.文章参照《安徽统计年鉴》可得的SITC两位数分类贸易数据,结合OECD以及Lall的技术分类方法,从安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中抽取具有代表性的产品进行结构分析,得出结论:安徽业已实现了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导的出口商品结构,但制成品的内部结构依旧低级化;制成品集中度总体较为稳定,内部结构变化体现了轻微的技术升级,存在一定程度的结构优化,但商品优化程度低、类别少.
  • 摘要:用中国传统哲学的术语说,学习型党组织是体,而创先争优是用.有什么样的学习型党组织就有什么程度的创先争优.强调学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更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学习型党组织的当代内涵是党必须应对现实的挑战,应当贯穿创新、平等、自由、民主等现代精神.
  • 摘要: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高度重视自身建设,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文章回顾我党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历程,总结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基本特色及其对新形势下学习型政党建设的经验启示,即要重视和抓好党员理想信念建设;要重视和抓好党內优良学风的养成;要重视和抓好党内学习型干部的培养;要重视和加强学习型理论研究。对于中国共产党党建思想的历史传承和当代创新意义重大.
  • 摘要:当前,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反腐倡廉制度执行不力的问题比较突出.在严格执行制度方面,"紧箍咒"与"纸老虎"现象并存;在贯彻落实制度方面,"形式主义"与"实用主义"同在;在按照规章制度办事方面,"显规则"常被"潜规则"替代;在一些制度实施过程中,"中层梗阻"与"基层板结"问题互现.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迫切需要以改革的思路和创新的办法,切实提高反腐倡廉制度执行力,不断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提高反腐倡廉制度设置的科学性;落实相关制度主体所履行的职责;完善反腐倡廉制度执行力的保障机制;发挥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在提升制度执行力中的表率作用;加快推进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政治体制改革;筑牢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文化基础等。
  • 摘要:本文通过建立安徽省北部地区与中原城市群、徐州城市群共22个市的地区经济差异的空间计量模型,对空间相关系数进行估计,分析各地区经济间的空间依存程度,并结合皖北地区的现实情况,探寻皖北地区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行路径:加强区域间的产业联系;加强与中原城市群、徐州城市群的区域合作,努力实现与中原城市群、徐州城市群的优势互补、联动发展,是皖北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现实选择.
  • 摘要:本研究运用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结合传统模型和空间模型,从时向、空间、国家、邻近省份等多个维度对安徽2001-2009年期间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竞争力的强弱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安徽整体产业结构水平偏低,产业竞争力不足;三次产业内部优势和劣势并存;邻近区域的影响不可忽视.据此,本文认为,"十二五"时期安徽应制定符合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引导政策,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推动区域联动协调发展.
  • 摘要:市场中的经济交易和道德原则的关系,一直被认为是重要的理论问题.文献考察表明,成熟的市场经济离不开道德原则的支撑.对ZGC电子市场的准民族志考察发现:本应以理性化、契约化为特征的市场经济,在这里却呈现出欺诈的面孔——在陌生人之间频繁发生"转型交易",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造成这种交易模式广泛盛行的道德根源是:熟人社会中基于儒家伦理的亲情原则、"差序格局"思维等传统道德因素的在场与倡导理性、平等的普遍主义道德原则的缺席.针对"转型交易"现象的市场道德重建,不是简单否定传统道德原则,而应该是使其在新条件下更好地发挥约束作用:"陌生关系熟悉化"就是这种道德重构的尝试.
  • 摘要:我国的历史文化资源、历史遗迹资源、文学资源、艺术资源、民俗资源、宗教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具有极高的产业化开发价值.开发的途径包括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影像制品开发、游戏软件开发、文化节庆品牌开发、饮食文化品牌开发、纸质产品开发、专门演出平台开发、专利动漫影院开发.主要问题有创意水平不高,科技含量不足,开发深度不足,经营方式单一,外来文化利用率不高,面临外公公司抢占资源的竞争.应当在项目审批中注重创意创新水平,实施提高创意能力的五大措施,追踪科技进步,利用新科技提高产品质量,超越保护与开发的争论,在保护文化遗产前提下两条腿走路,大胆创新,生产出符合消费者期待的文化产品.
  • 摘要:文章从共词分析的角度,对我国农家书屋研究领域的高频关键词进行研究,并采取多元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相结合的技术,运用SPSS和Ucinet软件,绘制出农家书屋研究领域的可视化知识图谱,探讨国内农家书屋领域的研究现状与热点.农家书屋要走上符合规律的可持续发展之路,需要在明确性质、功能、目标的基础上调整政策,完善机制、优化做法,科学运行。另外,中国城市化的进程迅速加快,农民生活方式的变革正在进行。因此农家书屋及农村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是需要提上日程的问题,这样不仅有利于其成效的发挥,而且在可持续发展及与其他文化惠民工程资源的整合方面也会明显优越于侍统建设形式。
  • 摘要:区域文化反映了一个地区特定的人文历史,它对内具有共性、对外具有个性,有着鲜明的地域特点,与区域经济共生互动.安徽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区域文化特色明显.从文化视域上来阐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和文化享赋的精神驱动力之间的关联,离不开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文化禀赋生成的历史考察.区域文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创新和发展.总结安徽区域的文化特色,以文化资源整合推动区域发展.
  • 摘要:方苞作为桐城派的创始人,一生注重名节,身怀天下之志,主张经世致用,体察下情,关注民生,这些对桐城派中后期代表作家"经世致用"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十分重要的积极影响,也是桐城派之所以能绵延几百年而不衰的主要原因之一.方苞"义法"说的文论思想,为桐城派文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石,内容丰富,内涵深刻,影响久远.方苞的散文创作实践,是以他自己创立的文论思想为指导,体现出文章布局结构严谨,创作内容讲究取材的多样性和典型性.其散文创作特色,主要表现为叙事简洁传神,说理透彻新颖,语言质朴雅洁,写人生动形象.因此,从方苞的创作实践来看,他也堪称为桐城文派之正宗与楷模,为后世桐城派作家树立了典范.
  • 摘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工作虽然是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主体工作,但两者又不是一回事;保护并不排斥利用,但是只顾眼前功利,过度强调开发利用,不利于文化生态的保护;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应该是一种"文化特区"建设的新尝试,应有"大胸怀、大视野、大手笔",它是关系中华文化复兴的千秋大任.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建设的推进,是安徽省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特色品牌,建设好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意义深远,需要全体安徽人、徽州人共同努力.
  • 摘要:作为典型的社会弱势群体,我国农村残疾人面临着诸多发展困境.目前学术界多关注农村残疾人贫困问题,较少以专业的角度探讨农村残疾人自身潜能的发挥及外部环境的改善.通过分析农村残疾人发展困境内涵,从残疾类型、群体特性、社会环境等角度探讨其发展困境的具体内容,并借鉴标签理论、能力贫困理论、社会排斥理论对其进行理论上的解析,提出以残助残、专业社会工作介入等脱困对策,为农村残疾人构建积极和谐的发展环境.
  • 摘要:随着芜湖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农村土地征用面积越来越大,失地农民也越来越多.因而失地农民就业问题日益凸现.从目前情况来看,解决城市化带来的众多失地农民就业的最佳途径是自主创业.文中研究了失地农民创业的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有效的建议:转变失地农民的观念、缔造和谐的创业氛围;加大培训力度,提升农民创业能力;建立健全失地农民创业融资体系;出台专门政策扶持失地农民创业;建立并完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等.
  • 摘要:社会管理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人的基本需要和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2009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正式启动新医改.2009年11月,安徽省率先在32个县(市、区)启动以基本药物制度为突破口的综合改革试点,并取得明显成效.文章首先介绍安徽基层医改的具体政策措施及其实施过程;其次,阐述安徽基层医改所取得的具体成效;最后,总结安徽基层医改的基本经验,如:以县域为范围开展改革;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突破口,实施综合性的"大改革";实行"包保责任制",发挥政府在基层医改中主导作用,等等,对全国其他地区推进基层医改,推动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 摘要:肥西县在医疗改革探索的过程中,取得的有益经验和遇到的问题,都是今后医疗改革的宝贵财富.从目前来看,该县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经作为一个实实在在的纽带,将医疗服务供给、基本药物制度和公共卫生供给这三个制度联系在一起.虽然肥西县的医疗改革作出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首先,应该抓紧完善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的绩效考核办法,进一步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其次,应该增加村卫生室医护人员的收入以及保障待遇.再次,各级管理部门要积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严格控制医疗费用的增长,尤其是县级以及县级以上医疗机构的费用增长.
  • 摘要:本文结合宣城市社会救助情况,分析了当前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诸如缺乏顺畅的社会救助管理体制、缺乏统一的社会救助法律体系、缺乏合理的社会救助标准、合理界定社会救助对象困难、缺乏足额的社会救助资金等,并对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发、整合和引导社会救助资源,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提出了建议:理顺行政管理体制,实行高效救助;积极推进法制化进程,实行依法救助;合理确定救助标准,实行科学救助;科学筛选救助对象,实行公平救助;加大救助资金筹集力度,实行有效救助等.
  • 摘要:朱光潜1897年生于安徽桐城,接受了纯正的桐城派教育和学术启蒙,与桐城派关系密切.他通过对桐城派义法理论、"因声求气"理论和阳刚阴柔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来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朱光潜对桐城派的接受,不仅为今天的学者提供一种学术范例,而且为中国传统文论美学的现代化提供一种范例。具体的来说,学问是有根的,学问的生长和树木的生长一样,不可能是无根的,学问的根就是它的传统,而且学问越大,根基越深厚;中国现代学术必须建立在中西融通的基础之上.正是抱着一颗公道之心,抱着追求自由和真理的宏愿,正是由于融合了中国传统和西方现代的知识体系和学术精神,朱光潜为中国现代美学构建了宏伟的大厦。
  • 摘要:本文分析了芜湖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探讨了其发展模式,即"政策+品牌+产业链".总结了其发展经验:加强政策引导,打造城市品牌,拉动消费市场,构筑产业集群,形成规模效应,注重人才培养等.
  • 摘要:劳动力供应由过剩向短缺转变、工资开始上涨的时点即"刘易斯拐点".由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计划生育政策效应,青壮年劳动力供给已开始出现供不应求现象,工资普遍上涨,中国"刘易斯拐点"已经悄然到来.安徽既是传统农业大省,也是民工资源大省,"刘易斯拐点"对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具有标志性意义,政府、企业、各社会主体都应清醒认知,高度重视,积极思考,抓住机遇,奋发而为。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全力以赴,承接产业转移;先行一步,培训民工技能;顺势而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坚定不移,加快城镇化步伐;因势利导,筹划农业产业化;转变理念,建设和谐社会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