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工业技术>建筑科学>2012年中国建筑学会年会
2012年中国建筑学会年会

2012年中国建筑学会年会

  • 召开年:2012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2-10-15

主办单位:中国建筑学会

会议文集:2012年中国建筑学会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以民国首都最高档的剧场建筑——南京大华大戏院为研究对象,对其建筑设计展开一系列解析,从而探究其形式背后的构成规律.通过相关文献资料的搜集与建筑学相关方法的借鉴,对南京大华大戏院产生的建筑设计相关内容进行层层梳理,分别从背景、建筑设计沿革、建筑要素及空间角度,进而归纳出南京大华大戏院的建筑特色.
  • 摘要:中国城市化的步伐正在不断地加快,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本文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城市及建筑所面临的火灾威胁,建立统一的城市消防、救灾系统,防火标准与设计方法的变革,城市地下交通的防火安全这五个方面分析了城市发展与火灾防御应注意的问题.
  • 摘要:近年我国商业建筑迅疾发展,超级商场和大型地下商业空间不断涌现.重庆已制订对主城区十六个组团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并陆续得以实现.因地下空间火灾危险性大,有关规范对地下商店总规模作了严格限制.重庆针对此限制提出设置开敞式和封闭式防火隔离区的新型防火理念,并成功运用于实践,为我国大型地下商业空间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 摘要:随着现代建筑的发展,建筑高度的复杂性对建筑设计的思维理念及工作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依据系统论的观点,建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以此为基础,建立建筑设计控制系统,将建筑设计相关的控制性要素,通过逻辑关系整合成一个体系,有助于建筑设计方法的理性化,并提高其品质.本文主要论述了现代建筑设计控制系统的理念渊源、逻辑依据、构成框架、应用实践等.现代建筑设计控制系统的构建有助于提高建筑设计的科学性、条理性,对引导转变创作理念、改善设计方法、促进技术发展、提高管理水平、保障建筑高完成度等有深远的意义,同时对促进中国建筑设计行业的发展模式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促进作用。
  • 摘要:城市广场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持城市特色,弘扬地域文化上起着重要作用,是城市建设中提高城市空间质量的重要途径.随着3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持续进行,中国整体国民经济实力有了长足的提高,带动城市建设中涌现出丰富多彩的城市开放空间.对我国来说,城市广场是一种外来的、异质的空间元素.因此,如何使其本土化,如何在城市广场设计中体现地域文化,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城市广场除了物理空间上的意义之外,更多地表现出了对人性的关怀和对生活的积极意义。因此,在广场设计时,不能只片面地追求“城市标志”的效果,却缺乏对广场空间的合理规划;在发掘广场内涵时,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形式上,盲目地使用图案化的符号、造型,或是文化雕塑、历史浮雕墙,而应该结合当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内涵,寻求场地和周边环境的密切联系,深入地理解项目所处地的人文精神才能准确把握设计方向。
  • 摘要:文章以两个未中标的方案作为诱因,阐述了建筑设计方案作为建筑文化的另一种存在方式及其所揭示的建筑的原真,提出了实现建筑原真的建筑创作观点。如何在建筑创作实践中实现建筑原真,一代又一代建筑师在不懈探索,以为实现建筑的原真需要把握两个原则,一个是坚持原创,另一个是坚持主见。所谓原创是指在建筑创作中从实际出发,在尊重场地环境,尊重地域文化的基础上,探究建筑适应此时此地的最佳方式,原创是设计的内在要求;坚持主见并不包括闭门造车、不闻不问,而是对来自外部的意见进行分析和判断,有选择地吸收、消化,进而完善并强化自己的意志。
  • 摘要:本文首先提出建筑是一种时尚产业这一论断,进一步分析时尚的哲学是创新,呼吁建筑师要以创新为本,以适应人们的时尚需求,遵循时尚的发展规律,即由宫廷到知识分子到好莱坞到影视明星到专业人士这一路径,建议建筑师的作品一方面满足社会需求,另一方面要创造引领社会需求.
  • 摘要:中国高等教育拐点在即,对大学校园这一话题的关注逐渐变为对在城市发展更新背景下的"历史性校园保护"的探讨.本文从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提出校园发展必然逐步进入"极限"状态并对其进行分析,同时以国外类似校园的设计经验为对照,预见在"极限"状态下中国历史性校园可能发生的若干情况,探讨其规划策略,即控制使用人数、控制使用功能、控制现有校园空间等,同时希望该策略为处理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部分问题提供参考。
  • 摘要:目前我国的大型复杂项目建设中,普遍存在因前期决策失当造成的资源浪费现象,为此有必要展开大型复杂项目的建筑策划研究,探索以"群决策"理论与技术为支撑的大型复杂项目建筑策划.通过本研究的开展,在我国初步建立大型复杂项目建筑策划"群决策"模型,优化建筑策划决策方法,从而减少大型复杂项目因前期决策的偏好集权与非理性失误造成的返工、拆建和建成效益达不到预期等资源浪费现象,促进建筑策划领域的科学化与量化研究。
  • 摘要:建筑度可以理解为人们从事建筑行为活动时把握的标准和系数.标准有两种:一种是将科学研究的成就、技术进步的成果同实践中积累的先进经验进行分析、比较,选择后再加以综合,经协商一致并经公认机构批准的规范性文件,具有强制性和法律约束力.另一种不是规范性文件,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人为制定的规定或人们的习惯做法,这些规定和做法往往具有很大的"弹性",是对人的道德水准、社会责任以及决策水平的考验.因此,这类规定不应是局部和片面的经验,也不能仅仅反映局部的利益,不能凭少数人或某些利益集团的主观意志,而应该同各有关方面认真讨论,充分协商,从全局利益出发作出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规定,是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结果.系数则是对影响一个定量的因素进行科学、全面的预测而给出的具体数值,系数是标准的一部分.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标准,标准在不断变化和调整,而系数一经确定则相对稳定.在建筑领域中,标准和系数的变化和调整及在执行标准和选取系数时把握的尺度和分寸,对建筑的结果及产生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 摘要:金贸大厦防火设计很有特色:大厦的总体布局有利于消防扑救,办公和酒店层不但防火分区明确合理,二者还可各自通过两座防烟楼梯间进行双向疏散.同时,建筑结构具有足够的耐火性能,且整个大厦受到完善的报警、灭火及防排烟设备所保护.金贸大厦的防火设计不但体现了中、美规范的有机结合并有所创新,还为我国今后设计超高层建筑提供了良好的参考借鉴.
  • 摘要:山城重庆的消防规划及坡地建筑工程的防火实践,往往根据地形高差的具体情况,以特色的规划及设计来构建立体防灾体系,并通过制定地方规范使其有法可依,既保证了建筑空间形态的特色性,又保证了建筑的防火安全.重庆市的立体防灾体系和特色防火设计,将为其他山地城市的消防规划及建筑设计提供有益的借鉴.
  • 摘要:与常规的地铁车站不同,中庭式的地铁车站指扩大公共区中层板开孔尺寸,使站厅、站台公共区在空间上贯通,在视觉上通透,形成车站公共区整体空间的共享空间,使得其消防设计与标准车站不同.本文以某中庭式地铁车站为例,研究并阐述了其消防设计的流程及消防策略,为其他中庭式地铁车站的建设提供建议及依据.通过对不同火灾位置及排烟工况的分析模拟,总结:当公共站厅层发生火灾,全站人员在撤离时,1200s内,除了火源上方,站厅地面以上2.0m处的温度始终小于60℃,能见度高于lOm,站厅火灾的烟气就近从站厅吊顶处的自然排烟口蔓延,站厅通往地面的两部可以辅助排烟的扶梯受烟气的影响较小,不影响扶梯内人员的疏散;丽泽商务区的中庭式站厅由于层高较高,开口面积既有自动联动开启的排烟窗,同时也有敞开的地面开口,条件较好,可以保证发生火灾时站厅的安全性;16号线站台为标准站台,其消防设计按照设计规范执行。
  •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经济也迅速发展,同时环境在不断恶化,城市洪涝灾害发生频率越来越高,危害也越来越大.论文从城市洪灾的成因入手,分析了哈尔滨防洪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将现代防洪理念引入城市防洪减灾规划中,提出哈尔滨防洪规划的原则与对策,并强调采取防洪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对哈尔滨防洪减灾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 摘要:本文探讨非线性设计理论引起的对建筑的传统设计理论和传统设计思维以及设计方法的转型,主要体现在对建筑的理解思维的转型,通过对非线性设计的设计思路和过程以及非线性表达的揭示带来的从传统的二维到三维设计的思维转型,从里面设计到空间设计的转型,以此来提高人们对非线性设计的理解,更希望国内的建筑师们能及时地进行思维的转型,来迎接这个新的挑战.
  • 摘要: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城市基础设施:道路交通系统、给水排水系统、能源供应系统、环境卫生系统、园林绿化系统、邮电通信网络系统、城市防灾系统等).城市的园林绿化景观和环境建设又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表现,更是城市景观文化与城市风貌的表现,也是城市改革开放对外宣传的窗口,直接影响招商引资和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风景园林对城市有以下几方面的重大贡献:①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维持生态平衡;②美化城市环境,丰富城市景观;③提供居民休闲游憩空间,丰富文化生活;④减轻自然灾害,保障公民生命财产安全等重要功能,它与城市规划、城市建筑、城市环境密切相关。
  • 摘要:文化研究是当前建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介绍文化研究的概况以及文化研究在中国的可行性和背景分析,指出中国的文化研究对当代建筑学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四个方面:扩大了建筑学的研究范围,影响了建筑作品的评价机制与标准,改变了建筑创作的发展方向,重塑了建筑师的职业形象.强调文化研究并没有否定建筑学科的自律性。
  • 摘要:环境是围绕个人或群体并影响其行为的外部事物,是可被心理感知的客体,同时也是行为发生的限制条件.交往活动作为一种交换物质、交换信息的方式,促进着整个人际关系的网络系统的形成.交往行为与特定的物质环境之间始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种作用与反作用,抑或是暗示与营造都将赋予空间与环境特殊的场所感.本文运用环境心理和行为的基础理论,结合建筑学范畴内的相关设计原理,解读交往空间的基本模式,对特定意义的交往空间(以高校为例)设计与完善进行分析与评价,并试图针对城市更新背景下的高校整体交往空间的有机生长归纳出有效的原则,进而为空间、环境、行为这组动态发展的系统带来新的观察理念与方法层面的创新.
  • 摘要:经济适用房是我国现阶段实行的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商品住宅.经济适用房作为面向城镇中低收入家庭的保障性住房,其品质必须与其服务的社会群体相适应,因此,在规划设计上,必须以满足中低收入家庭的生活需求为目的,同时也必须考虑该阶层的收入层次及消费水平.现阶段经济适用房设计存在标准不统一,照搬商品房设计等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国内外相关政策分析、案例解读、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经济适用房在规划选址、单体设计、环境公共区域等可优化的方面进行建议.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适用房的适用性也会发生质的变化,即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地提高住房质量,因而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在数量上必须满足不断增长的住房需求,在质量上要通过精心规划、精心设计和精心施工,使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达到:标准不高水平高,造价不高质量高,面积适中功能全,占地不多环境美。
  •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知识经济变成了世界经济的主导,世界由物质社会转向知识信息社会,知识城市理念应运而生,它要求通过创新和城市空间的再造促使城市转型到以知识为基础的发展上来.深圳,力争走在构建知识城市的最前沿,而深圳大学城作为其主要的知识科技创新源头,在功能构成上还存在诸多问题,限制其为构建知识城市发挥作用.本文搜集国外成功的知识城市下大学城功能构成的案例与深圳大学城的实地调研,然后对深圳大学城功能构成进行归纳总结,旨在分析构建知识城市理念背景下,深圳大学城功能构成现状及不足,并提出相关优化策略,使深圳的知识创新型建设更好地发展.同时,在我国实施知识城市战略背景下,为我国大学城的功能构成的优化提升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索。
  • 摘要:本文首先对建筑所在地理位置、周边条件、建筑朝向及当地太阳轨迹进行分析,根据建筑方案及造型要求确定建筑遮阳形式;其次设计三个不同的遮阳构件尺寸和安装间距,利用Ecotect软件进行室内自然采光和遮阳系数的计算,对比三个方案的采光和遮阳效果;最后对三种方案的造价进行初步估算,综合考虑经济和技术效果确定最终的遮阳方案.
  • 摘要:本文简单回顾了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历程以及相应各个阶段研发的各种建筑结构体系,概述了21世纪以来英美国家最新开发的建筑结构体系一模块建筑结构体系,其主要优点为工厂化制造建筑模块单元,建筑质量高、安装施工速度快.并针对我国实际国情,提出了相应天津地区模块建筑的技术导则,其中包括建筑专业的绿色、节能要求,机电设备专业一体化的要求以及相应适合我国抗震要求的各类模块建筑结构体系。
  • 摘要: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采用三水准抗震设防思想,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具体实施时采用两阶段设计方法,即通过第一阶段设计(承载力验算)和第二阶段设计(弹塑性变形验算)来确保结构的抗震安全性.但由于计算工具和分析方法的限制,大震下弹塑性分析在实际工程中应用较少,这对于复杂结构有时可能存在抗震安全隐患.随着工程中复杂结构越来越多,采用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震设计方法进行抗震设计对保证复杂结构抗震安全是更为合理的.本文首先对基于性能抗震设计方法的基本过程、性能目标评价以及结构分析方法等内容进行阐述,然后针对某8度区大跨度双塔连体结构,采用性能设计方法对其抗震性能水准进行分析,并基于计算结果对结构方案进行调整,方案调整后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能对复杂结构抗震性能优化提供依据,有效保障了整体结构的抗震安全性.相关思路及方法可供高烈度区大跨度连体结构的抗震设计参考.
  • 摘要:建筑设计是一种功能导向、客户定制的工业设计,可分为创意设计(设计创作)和技术设计(工程设计)两大部分(参照汽车设计).创意设计不仅限于方案设计阶段,还应贯穿整个设计服务流程以保证最终设计效果的实现和客户利益的最大化.设计总监制度就是根据这一需要进行的设计服务程序和组织的创新,并根据客户价值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的活动,设计机构的管理就是要实现价值链的整体最优.从服务管理和营销的角度来看,建筑设计本身就是一个典型的服务(产品)无形、单品生产、智力密集、技术适宜、过程管理、个性突出的工作,设计企业都是项目流程管理的企业和服务产品的供应商,如同产品生产和服务提供的其他企业和产业一样,需要科学的组织和管理。科学管理的核心是商业模式(业务流程)的标准化、程序化和可复制化,这是企业战略规划、组织架构、绩效考评、研发拓展的基石和抓手。设计服务就是一个典型客户价值创造的流程,是一个有明确的输入资源和输出成果的特定工作;而管理就是一个连续产生新的非标准化操作规范和新的非程序性决策并不断地把它们转化为标准化操作和程序性决策的过程。设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最终价值的创造就是通过流程的优化和再造而得以实现的。这是中国设计企业走向设计服务产业化、跨地域集团化、竞争国际化的关键,也是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和社会资产最优化的必备条件。
  • 摘要:本文介绍了参加一次设计方案竞赛的过程,对设计中各个因素的思考,分析了从借鉴已有建筑或方案出发,进行设计上的多种变化处理,形成新的建筑创作的设计方法,并指出这种设计方法在当前设计中的意义。
  • 摘要:钓鱼台国宾馆坐落于北京三里河路西侧的古钓鱼台风景区,始建于1958年,是国家领导入进行外事工作的重要场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国宾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园区格局和建筑风格.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原3号楼和网球馆已无法满足国宾馆日益增长的使用功能与规模需求.新建3号楼和网球馆的设计在满足新增使用需求的基础上,如何与国宾馆业已形成的完整、紧凑且成熟的环境协调?经过反复实地考察和斟酌,"配角"是对新建项目的总体定位,是解决新老建筑环境的衔接、建筑景观的协调以及表达建筑文化性、时代性的重要出发点.设计实践中从建筑组团的布局、轴线、尺度、肌理、轮廓、重要角度的景观着眼,在宏观层面上呼应国宾馆园区整体的环境;从色彩、建筑材料、立面比例、建筑细部的处理入手,并引入新的设计元素,使建筑富有时代气息,又不乏钓鱼台传统文化的渗透和发扬.整体来看,设计作品希望营造出得体的"配角"形象,园区中的主轴线因此更加生动,建筑环境得以烘托而更加协调,国宾馆的文化得以传承和延伸.
  • 摘要:舟山东港商务中心主楼高18层,顶部两层为净跨60.4m的连体结构.连体部分采用了钢结构空间桁架体系,主体部分采用框架——剪力墙体系.通过钢结构——型钢混凝土——混凝土的过渡方式,使连体和主体实现了刚性连接.给出了具体的刚性连接措施和构造.采用通用有限元程序进行了对比计算,并在同济大学进行了1/25的振动台试验,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下的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均符合设计要求.并根据试验结果采取了加强措施.
  • 摘要:北京市轨道交通指挥中心(二期)为北京市重点项目.为保证建筑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设计采用了钢筋混凝土(钢管混凝土、型钢混凝土)框架+钢支撑+屈曲约束支撑的复合结构体系.针对本工程中采用的消能减震技术,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及试验方法研究了屈曲支撑的性能,并采用动力弹塑性分析技术,研究了整体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非线性响应及抗震性能,解释了结构或可存在的抗震薄弱部位(楼层).试验及分析研究表明:本工程中采用的软钢芯材的屈曲约束支撑具有良好的耗能性能,保证了整体结构的抗震性能,并对今后类似工程具有借鉴意义.
  • 摘要:工程地基的选择和处理的正确,基础的设计与施工质量的好坏均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安全性、经济性和合理性.本文通过对江西中恒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特种软基分公司的组合锤法处理地基技术的特点和作用分析,阐述组合锤法处理地基技术作为低碳经济形势下工程学科创新的重要意义与发展运用前景.建筑物的质量和安全始于基础,因此,地基基础工程的可持续发展,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绿色地基处理技术,以低能耗、低污染和低二氧化碳排放为主要特征的地基处理工程技术,显然是在全球发展低碳经济形势下工程学科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因此,将继续致力于组合锤法处理地基技术的开发创新研究工作,在绿色经济、低碳、节能和环保上作出更大的贡献。
  • 摘要:腔体空间与中庭空间不同,以提高建筑生态效应为主要功能,与所有使用单元之间形成非常紧密的连接关系,用自身最少的外表面对接和缓冲尽可能多的使用单元内表面,不排斥任何构造性和技术性措施,优化内部物理参数,改善与外部环境的接触界面,因此,将腔体空间概念与中庭空间分离有利于绿色建筑建设.校园建筑是功能单一、人员密集型场所,对微气候环境有较高要求.绿色校园建设需要引入腔体空间元素。
  • 摘要:2012年伦敦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主旨是生态可持续化,其体育场馆的仿生特征显著.生态性质的仿生学是从生物有机体的形式、代谢过程、生态系统的研究这三个层次对建筑进行仿生的探究,其核心也是可持续发展,这和当代体育建筑的发展有机地契合在了一起.本文从伦敦奥运会的体育场馆入手,从结构和形态的仿生、生物特性仿生等角度来分析伦敦奥运会场馆的仿生特性,寻体育建筑中仿生的最新应用和发展,从而更好地指导体育建筑设计,达到以最少的材料获得最合适的结构和形态的目的,这样也实现了生态节能的目标。
  • 摘要:本文从南京下关区与南京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关系入手,分析了近代下关区从繁荣走向衰落的原因,结合国内外滨水区再开发的成功案例,提出了下关区新时期的发展策略.南京不断推进“拥江发展”战略,下关区是发展的重点区域,因此对下关区以“城市建设攻坚年”和“综合改革突破年”为核心,全力打造南京现代化滨江城区,同时推动南京城市空间发展,使城市建设和下关区空间发展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 摘要:本文对20世纪第一代室内装饰师和她们普遍所具有的设计美学展开了研究,对中产阶级女性成为室内装饰师的趋势所引发的设计与生活品质的关系做了深入探讨,在对第一代室内装饰师代表人物的梳理和分析基础上指出艺术趣味和高品位生活正是第一代室内装饰师的设计来源和基础.
  • 摘要:本文以中国海外孔子学院室内设计研究为课题,运用场所精神理论对构建孔子学院室内空间环境进行了理性分析与研究,以期对今后孔子学院室内设计建立理论基础.文章指出塑造具有中国文化场所精神的环境是设计中国海外孔子学院室内空间追求的目标.从塑造孔子学院环境中的文化意境与场所精神的角度,强调具有中国文化特征的意境是孔子学院室内环境文化氛围营造的设计方法和手段;强调把孔子学院建设成体验性的传播中国文化的空间场所.
  • 摘要:本文以江南六大古镇之一南浔的张石铭旧宅为例,对其建筑空间布局、内外环境装饰风貌予以梳理,目的在于探寻南浔古镇的江南水乡文化气息及旧宅建筑内外环境装饰传递出的文化精神,研究使用已有文献分析、现场考证与访谈等方法,从社会经济、西风东渐与技术进步三个方面寻找到其环境装饰艺术特色的生成原因,得出了旧宅建筑内外环境装饰中对传统文化脉络的把握始终是其生存延续的主旋律,既坚守自我又包容异己,从而在形式和内容上产生前瞻性变革的结论.
  • 摘要:我国现阶段主要家庭模式包括核心家庭、扩展型家庭等.不同的家庭结构衍生出迥异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对住宅室内设计的需求也千差万别.2003年至今,笔者先后参与了大量关于北京城市居住项目的实态调研工作,对不同家庭结构的居住需求和设计需求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本研究甄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家庭结构类型,深入分析其家庭特点、生活方式和居住行为需求,总结对住宅室内设计的普遍性需求,为未来住宅的室内设计提供第一手资料.人是居住的本体,行为与空间是居住的表象,“建筑室内外的生活都比空间和建筑本身更根本,更有意义。”虽然,室内设计的成果主要表现为人造环境和形式审美,但设计的目的是通过营造居住环境的物质手段表现出对使用者行为和心理的理解。优秀的室内设计应该是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产物,也是对其生活方式“适应性”发展的结果。
  • 摘要:在木构建筑梁枋上绘制精致而色彩鲜明的经典图案,从而取得富丽堂皇的效果,是我国传统古建的主要特点之一.其中色彩在古建彩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从明代古建官式彩画入手,对古建彩画的综合特征以及色彩的控制进行分析与研究,从中发现明式彩画的设色特点及其色彩规律,继而将我国传统建筑文化遗产继承下来,为北京"名城标志性历史建筑恢复工程"和"百项文物保护修缮工程"还原真实性提供借鉴。
  • 摘要:本文通过对美国克莱夫·威尔金森建筑师事务所(CWA)设计的办公空间进行空间解析,从克莱夫·威尔金森建筑师事务所(CWA)办公空间独特的设计思路和设计理念入手,分析克莱夫·威尔金森建筑师事务所(CWA)的建筑观与实践经验,以及其对人们的指导意义.办公空间由粗放的管理功能,逐渐过渡到对员工的生存状态、工作效率、发展前途的关注与重视;办公空间的色彩表达形式也随之发生巨变,多种材料交互运用带来了办公环境色彩的多样化。纵观CWA在办公空间设计中的空间构成、空间组织、空间色彩与空间模式给人们诸多启示,最突出的就是“人居办公社区”这一概念在空间中无处不在的巧妙运用。这种新型的社区互动性办公设计理念,目前在国外正在接受委托设计的企业的运作与磨合,类似形态的办公设计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要通过设计时间和长期的反复调研才能真正完善。在西方,开放、灵活的办公环境以及与“人居办公社区”类似的设计理念已经悄然开始,并趋向于流行。对于普通公司而言,办公室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了企业形象及工作效率。对于老旧的办公场所,设计中不能引入新型的设计理念,或许和建筑本身及历史原因有关,比如大多数办公室仍然是较为严肃的工作场所,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对于办公室的标准相关部门有着各项约束条款。但是在条件准许的情况下,不主动在设计中引入成熟、先进的设计理念,那就是不可原谅的。
  • 摘要:一个成功的酒店设计不仅要满足其使用功能的需要、设计新颖,更重要的是具备其不同的地域性、文化型和主题性.我国的主题型酒店大都是由星级酒店转变而来,而成功经营的主题酒店也挂上了星级,这说明主题鲜明的未来星级酒店是发展的一大趋势.建筑是艺术,品牌酒店更因其形成过程所积淀的历史经典文脉而展示无限的魅力.本文通过对巴林王国悦榕沙漠度假村案例的空间构成分析及氛围的营造,进一步阐述了主题性设计方法在酒店行业的设计中带来的时效性和潮流性.每个大型酒店都会有独特的风格和其独特的功能设计意义,无论采用何种设计方法,酒店的构成形式是一致的。而巴林悦榕庄采用的新古典主义其特点是简朴、对称、文化性,以宫殿建筑的室内设计风格为代表,在总体上体现出一种气势恢宏、壮丽华贵、细腻大方的大家风范。在设计上采用大尺度的、古典加现代的处理手法,传承了古典主义的文化底蕴、历史美感及艺术气息,同时将繁复的家居装饰凝练得更为简洁精雅,为硬而直的线条配上温婉雅致的软性装饰,将古典美注入简洁实用的现代设计中,使得家居装饰更有灵性,让古典的美丽穿透岁月,在人们的身边活色生香。
  • 摘要:民国建筑是南京重要的历史遗产、文化记忆和城市印象,保护、修缮、利用好民国建筑对于延续城市记忆,提升城市品位,彰显文化内涵具有重要意义.作为现存最好的民国剧场,大华大戏院的改造迫在眉睫.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提高,剧场照明手法变得相当丰富.本文以大华大戏院照明改造为例,以公共空间照明改造为主,寻找适合的照明方式,既满足基本照明要求又彰显民国特色,从而为民国建筑的保护与更新利用提供有效借鉴.研究阐明,对大华大戏院照明的数量化设计(根据场所的功能和活动要求确定照明等级和照明标准来进行数据化处理计算)和质量化设计(考虑人的视觉和使用的人群、用途、建筑的风格、周边环境等多种因素),找到一种旧建筑与现代化社会连接的媒介—灯光与数字媒体的综合运用。此次的照明改造达到了预期的要求,照明的方式及其呈现的效果也都体现了大华大戏院的民国历史感,整体改造之后的大华大戏院,它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是无法忽视的,照明改造研究也将为民国剧场的保护与更新提供有效的借鉴。
  • 摘要:在办公的空间中,交往空间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非正式的交往空间与正式的交往空间在定位上有着本质区别,其所包含的设计理念与当今社会快速、高效、人性化的商业发展规律相一致.本文从"人"的需求出发,基于新时期的特定人群的需求,总结归纳其设计原则,给出现代办公空间新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即即时性、舒适性、流动性,体现对于设计主体"人"的回归与尊重.
  • 摘要:本文试尝试通过对拓扑结构特点及其变化方法的分析,并以Carlos Miele服装店的"永滴"结构设计为例,研究国外室内设计名师名作独特的设计方法,探索拓扑结构在室内设计中运用的可能性,对提高我国室内设计行业创新与发展有指导意义.Carlos Miele服装店中的拓扑“水滴”结构是一种基于数学理论而派生出的优雅形态,白色的突起、空洞、交叉与弧线,在不断地变化中创造出了具有流动性的特殊空间。拓扑结构的设计思想与手法,既适用于平面布局、动线生成等设计初期,也适用于空间构成、细部设计等深入设计。如今,传统的室内设计正逐渐向建立在现代计算机技术上的数字化设计发展,数字化的工具与手段,赋予空间呈现出用精密几何学代替象征性手法的表现方法。此时,计算机不仅仅是一种工具,而是一种将思想与理论、感性与理性相融合的渲染手法。正如服装设计师卡洛斯·米拉(Carlos Miele)所说的:“我并不想做一个传统的项目,我想反映的不仅仅是服装而是更多。”渐近线事务所的设计师们通过将虚拟计算与实体空间相结合,让Carlos Miele服装店变成了令人回味无穷的室内空间,创造出了夺人眼球的视觉体验。
  • 摘要:2010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新增了3.6节防连续倒塌设计原则,其中对重要结构的防连续倒塌设计,规范规定可采用局部加强法、拉结构件法和拆除构件法进行设计.本文仅对拉结构件法进行探讨,利用SAP2000分析工具对一个4层钢框架进行动力时程分析,分析移除柱后剩余结构的内力以探讨拉结机理.研究阐明,失去一根柱后,剩余结构的拉结主要靠相邻的梁来承担,即移除柱后相邻的梁形成梁-拉结或悬索-拉结模型,对失去角柱则形成悬臂-拉结模型。移除柱后,相邻的梁及柱是荷载重分布的主要受力者。由梁形成的水平拉结应与竖向承重构件进行可靠连接,以使水平拉结产生作用,因此竖向承重构件除承受重力荷载外,还应能承受拉结力,拉结力的连续性应由钢结构的型钢连接及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纵筋连接来保证。
  • 摘要:贯彻住建部"绿色建筑要从城市走向农村的要求",适当超前提出绿色农民住房的概念.探索在农村自然村落农民住房建设上,体现绿色、生态、节能、环保设计理念,运用当前建筑节能保温墙体材料、太阳能、可再生能源、生活污水处理等适用技术集成,转变农民建房的传统观念与习惯营造作法,提高农民住房文化品位,让农民享受现金科技成果带来的安全、美观、节能、适用的效果,起到农民住房建设的导向性引领作用.
  • 摘要: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传统农业地区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文章结合《百育镇总体规划——百育生态(农业)名镇发展专题研究》,系统地研究百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构建,以及农业产业发展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研究阐明,农业,伴随着人类历史发展的整个过程,新的历史时期农业被赋予了新的涵义和使命。百育镇农业产业的发展是传统农业地区乡镇发展的缩影,实践农业产业化,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传统农业地区实现产业提升转型,加快城镇化建设,构建和谐镇村的必由之路。
  • 摘要:历史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长期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杰作,毁之不再生,催之不可成.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是一种现代文明的象征.本文以云南大理剑川沙溪古镇整治修复规划为例,探讨历史文化遗产在小城镇建设中的保护与复兴策略,以达到推动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者阐明,传承与延续古镇历史文化遗产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课题。以云南大理剑川沙溪古镇整治修复规划为例的实践,正是这任重道远工作的开始,希望借此为契机,为云南古镇的修复整治提供示范,以期在云南古城镇中能更多地重现具有标识性的地域痕迹。
  • 摘要:目的:探讨在不断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村空置房宅基地数量的控制和农村土地资源的再利用.rn 方法:通过对现阶段陕西省渭北旱塬地区澄城县30个行政村的空置房宅基地数量的调查统计,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渭北旱塬地区的空巢率、空置房闲置率、一户两宅率及调查区域的空置房宅基地面积;再利用归纳总结分析的方法,定性地分析了陕西秦巴山区及陕北地区的相关指标.rn 结果:定量地计算出渭北旱塬地区空置房的以上三个指标.rn 结论: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空置房的面积急剧增加,农村空置房土地的再利用可缓解当前建设用地与耕地之间的矛盾.
  • 摘要:随着国内旅客运输量的增长,特别是近期新型火车站的兴建,一些大型公路客运站相应出现。严寒地区的建筑创作有着较强的制约性,本文以作者设计的三个工程实践为例,结合当代公路客运建筑使用模式的发展,从创新角度来对严寒地区大型公路客运建筑设计进行研究,通过形体、空间、结构和表皮四个方面来进行系统的阐释。
  • 摘要:体育馆表皮是体育馆建筑与人、环境及其他建筑发生互动,传达、关联信息的最为直接的界面,代表性地反映了区域体育文化与城市建筑文化的旨趣.文章结合体育馆表皮参数化设计的美学表现,在参数化设计工具的技术实践语境下,评述其技术平台的技术更新,讨论体育馆表皮参数化设计创新性思维原理,得出其对应的内涵与外延的系列特质,为体育建筑设计实践提供更新的理论与方法论支持,并对未来体育馆表皮设计的发展做出推论和展望.
  • 摘要: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子课题——医院建筑数字化设计与评价系统的基础研究.从医院建筑功能组织入手,引入遗传算法作为建模工具,以医院建筑的产科为例进行理论建模,用确定建筑网格进行功能空间排位的方法取代了同类研究中无原始限定的建模方式,对该类复杂问题进行了一定的简化,并在理论层面完成了建模工作,为医院建筑功能参数化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及方法。
  • 摘要:现代人类城市化趋势下,中国城市化及乡村城市化的方式、涉及的问题,中国乡村的现状和相关社会问题,通过借鉴国内外城市化案例,以期得到一个具有参考意义的模式。本文的乡村,指广义上的泛乡村,即中国广大的农林牧渔区;涵盖的人口对象也涉及广义上的农民工,即当下的出自乡村的所有非城市居民.总之,我国民族众多,地域特色繁杂,在选择和确定国家、地区的城市化战略时,一定要符合国情和所在区域的实际情况。城市化不等于仅仅是城市数量的增加,不等于忽视产业结构的优化、自然资源配置的优化以及城乡协调发展,更不等于只顾城市不顾农村,不顾条件一味追求速度和城市化率,而是要关注好农民工群体的需求,关注好农民再就业,更关注好国家法制的健全。
  • 摘要:在现今的城镇建设中,文化在城镇建设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得到突现.一个地方的文化如何挖掘打造,如何保护利用,对城镇未来的建设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从城镇文化的不同侧面探讨城镇文化的挖掘,力图通过内在—外在—内在的打造,从文化建设、文化产业发展的角度探讨城镇的建设发展.挖掘城镇文化不论是从城镇发展还是从文化保护方面都有积极的意义。一方面,弘扬和保护原有文化特色,协调文化多元化,使本土文化在发展中保持健康发展,避免文化流失;再者,营造特色发展之路;另一方面,通过城镇文化发展,促进城镇自身发展,形成特色城镇品牌,通过城镇发展进一步巩固城镇文化,形成良性循环。
  • 摘要:近年来,中国传统乡村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环境的改善,中国的传统乡村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文以兴化市管阮村和双石村为例,分析了它们城市化发展的基本概况,同时针对现状,提出问题,如:所有巷道都铺设为硬质地面,使得原本充满活力,有野草野花点缀的巷道变得单调和死气沉沉;新建建筑风格多为欧式,中国传统建筑元素消失,不能将各地方传统的建筑元素有效地利用和继承;老庄台地区由于建造时宅基地较小,不能满足新的需求,年轻人多在庄台外盖新房,老年人留守较多,由于建设年代较早,建筑质量较差,改造难度稍大,空置房多等。建议:对于路面硬质化,应采取水泥铺地和砌块铺地相结合的方式,给大地透透气;乡村规划时,应给出指导性的风格建议,让村民在有参考的基础上,发展和继承传统建筑;对于老庄台年代较久,破损程度较大的建筑,应酌情进行整修或拆除,空置房屋也可置换给有需要的村民,解决部分村民使用面积不够的问题;加强对村民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让每位村民从我做起,共同维护村庄环境;留守村民中老人和儿童较多,应针对这个特点,提供适合年龄特点的娱乐、休闲和运动设施。
  • 摘要:针对中国农村住宅设计和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钢结构农村住宅模块精细化设计分别从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方面,根据农村固有生活方式,针对以农耕为主要生活要素的农村居住者,进行农村住宅模块的精细设计和组合,形成具有可替换性、可发展性的农村钢结构住宅;另一方面,相应农村大规模改造,大量农村居住者不再从事农业活动的住宅需求,精简模块种类和数量,完善模块概念,简化组合方式,明确住宅产品生成过程。
  • 摘要:本文通过较为客观的空间分析,探寻形成鼓浪屿行走空间的原因,发现其与当地海居意识、自然地形和院落间的围合形式都有关联,归纳总结了行走空间的维护与发展的考虑因素。
  • 摘要:文章通过地域性气候环境和历史文脉的建筑参数化设计表达实例的介绍,总结了参数化建筑设计的地域性表达的主要特点:参数化设计可以为实现建筑的“地域性”服务;基于参数化设计的地域性表征策略是可以通过多样的方法去实现;基于参数化设计的建筑地域性“找形”策略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具有实际应用的价值等。
  • 摘要: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普遍存在地质不稳定,地壳活动频繁的问题,地震等灾害一般都会造成较大的生命财产损失.科学合理的村庄规划对村民生产生活以及村庄的长远发展意义重大.拉勐村在云南省盈江县"3.10"地震中受损严重,本文通过在拉勐村的实践,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震后村庄恢复重建规划进行深刻反思,提出相应的规划思路和方法对策,旨在对该类型的村庄起到实践意义和参考作用:村庄恢复重建针对不同受损情况和经济条件分类扶持,同扶贫开发相结合;村庄恢复重建突出民族特色,同扶持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发展相结合;村庄恢复重建突出产业特色,同富民兴边相结合等。
  • 摘要:面对中国现在各大城市逐渐凸显的"城市病",建设新城成为许多城市选择的出路之一.本文在回顾国内外新城建设的历史进程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新城产生的动力因素,从经济、社会、城市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为正确认识与把握我国新城的发展提供依据,希望为我国新城建设的理论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 摘要:本文首先对2006年的新农村规划进行反思和回顾,对西北地区村庄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提出村庄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前提下,从宏观、中观、微观不同层面提出西北地区新农村规划的策略,包括镇村体系的建构、产业定位、完善的设施配置、合理的村庄布局、管理体系的保障、村庄特色的保护和传承以及发展乡土住宅等一系列具体措施,达到真正推动村庄的发展,改善村民生活环境的终极目标.
  • 摘要:本文对我国古镇的空间形态结构进行了初步考察,从中选取了几个关键的空间要素加以分析,并通过与实际设计案例相结合,提出了利用这些空间要素,实现现代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的根本目的。
  • 摘要:当今,对低碳城市的研究成为国家和城市的当务之急,我国低碳城市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基础,低碳理念在城市规划中予以应用,属于当前中国城市规划较现实亦较为可行的路径.但我国低碳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突出的问题,为此,需要针对性地确定我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原则和目标及重点和方向,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践行低碳理念的城市规划方面的意见与建议:宏观布局上,从分散发展向集群发展转移,加强对中小城市、卫星城市、新兴城市的建设和规划;具体到每个城市,应科学界定城市发展边界,高效利用土地和能源;城市规划建设以发展绿色建筑为主;注重交通规划设计,构建绿色交通体系,城市不宜大规模普及小汽车之类能源消耗高、碳排放高的交通工具,应普及公交为主、私家车为辅的出行模式等。
  • 摘要:为适应时代需求,与世界前沿科技接轨,对于建筑声学教学模式的探索从未间断过.本文阐述了一种以讲坛交流和研读外文专业文献为主的研究型教学新尝试.在教学尝试中以自主、研究、探讨的方法,实现快速加强专业英语水平,提高专业知识的效果.总而言之,新型的建筑声学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开拓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汲取新知识的兴趣,将重心不断从教师转向学习者;通过远程交流进行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学习,不仅拓宽了知识领域,更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融入更多的实际测试和工程案例,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是一种在不断尝试过程中探求实践学习、媒体学习和创新学习相结合的全新教学模式。
  • 摘要:本文通过以长春鹿鸣谷国际高尔夫度假村规划建筑设计为例,详细介绍如何在设计中引入生态规划的理念,在深入分析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整合区域地域性特点,利用规划建筑手段,合理设计业主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活动,为业主带来全新的行为方式体验,并根据建设项目所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寓自然系统环境保护于项目开发与经营管理之中,使之达到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不断提高设计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建设活动与自然过程的协同进化。
  • 摘要:对于人类再造出的城市环境,必须由一贯对自然的索取转变为与自然和谐共存.地下建筑在节地、节能方面的效果显著,是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策略之一。本文对地下建筑与城市绿色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提出:相比较于单体绿色建筑技术,地下建筑在规划层面对于城市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更具价值的长期利益才是城市整体绿色效益的关键因素。
  • 摘要:建筑设计理论研究和实践当前正在数字技术的影响下发生变革,参数化设计、建筑信息模型、云计算等技术越来越受到关注,并得以广泛应用.在这一背景之下,建筑学教学中的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类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以一年多以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两门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相关课程(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方法、计算机实习)的改革为线索,探讨了当前建筑教育中数字技术教学的思路、课程内容安排、考核方式等问题,并通过部分学生作业的介绍,展示了相关课程的教学成果。
  • 摘要:中英街地区的“一街两制”是“一国两制”的具体运用,她在深圳的城市发展史上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其兴旺与衰落伴随着深圳城市的快速发展。本文通过对中英街地区发展转型路径的探索,找到中英街发展的准确定位,并梳理和重构空间资源,挖掘潜在历史文化价值,重塑“中英街”城市形象,强化“中英街”文化品牌的认知,最终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 摘要:近年来,有关粤闽近代侨乡建筑审美文化的研究取得了可喜成果,但仍存在主客体联系薄弱;多学科视角的研究思路与建筑学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而"社会空间"概念的引入是解决以上问题的一条途径.新的建筑空间形态在近代侨乡社会的广泛流行推动了社会空间的变迁,同时也是社会空间变迁的集中物质体现.研究的关键在于把握这一变迁过程中的社会空间与建筑空间特征,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与互动机制,从而揭示粤闽各地域近代侨乡建筑的文化地域性格特征.
  • 摘要:壁画依建筑而存在,使它不同于其他画种,表现出独特的个性特征,呈现出形态各异之美、撼人心魄之美和材技多态之美。研究表明,壁画这一古老画种由于依附于不同的建筑,表现了多样的主题和形态;它尺幅巨大,给观众以激动人心的视觉震撼;它材技不限,展示出丰富的材技美感。正因为如此,壁画正在以方兴未艾之势在世界各地蓬勃发展,为人们呈现出独特的壁画之美。
  • 摘要:伊势神宫是日本神社的主要代表,自7世纪起实行"造替"制度,即每隔二十年要重建一次.其重建事件,使木构建筑在更新中实现永恒,又维持了神圣的特征,具有宗教生活及建筑学的多重价值.式年迁宫不仅实现了神的居所的更新,以生动真实的方式记录了古代建筑的传统和工艺,并使芒草和桧木建造的木结构建筑得以永恒.对照于此,对我国的古建筑保护有两点启示,其一是古代建筑传统的存续,其二关乎建筑在生活中的价值。
  • 摘要:本文通过解读庄惟敏先生的《国际建协建筑师职业实践推荐导则——一部全球建筑师的职业主义教科书》(以下简称《导则》),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分析建筑师在建筑行业内从业的传统定位以及在行业低谷时期拓展的方式和领域.文中笔者以自身在国际著名工程公司的工作经历和案例,来阐述对建筑师执业实践拓展的理解.文中对设计文件的精度和深度、建筑师参与项目运作的程度,设计项目类别及设计行业水平的地域性不平衡三个方向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在紫气东来,全世界看中国的今天,建筑师要提升设计文件精度和深度,扩大在建设项目的过程中的影响力;将设计延伸至农业、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等领域;对内带动国内三、四线城市及乡村的建筑设计质量,对外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打入发达国家的建筑设计市场。
  • 摘要:文章介绍了照明设计的定义,阐述了其在国内现状及发展趋势,并就博物馆照明设计进行了详细论述,比较了国内外博物馆的照明设计。光乃万物之源,是人类认知和感受世界最重要的工具,是人与自然连接的纽带,是人在生活中能够得到的最辉煌和最壮观的体验。照明是光的一种属性,照明设计是利用各种光源点亮空间的手段,从而创造良好的光环境,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
  • 摘要:基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演出如雨后春笋,在各地开展起来.不同于常规演出,此类剧目演员要尽可能的贴近观众表演,甚至在观众中央,从而使观演的氛围热烈而生动.从观众厅的设计上,也是根据剧目的要求及其编排进度进行不断的修改和完善,没有成熟的范本,这无疑对室内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一个项目的实践,就设计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论述,提出一些设计要点供大家参考.研究阐明,对于定制剧目的剧场空间,室内设计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对观众厅的声学、照明、消防、造型的设计都增加了新的内容,尤其是增加了一部分舞美的设计,而这些内容的设计往往是室内设计师并不了解的。同时,剧目的编排过程中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室内设计师不仅要了解剧目的编排情况,更需要根据舞美的要求进行调整,哪些设计需要坚持,哪些设计需要修改,都没有规范可以借鉴。这需要设计师多与编剧公司的人员进行讨论,就剧目的效果提出自己的设想,相互启发,取得共识。舞美专业以往经常是临时性的场景布置,对于固定场景即室内设计的规范不了解,对空间整体效果的把握和构造、消防、照明、声学等方面较为陌生,需要室内设计师提出专业的意见和要求。
  • 摘要:绿色设计(Green Design)是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的一股国际设计潮流.它在国外早已被应用在广泛的领域,而在中国专注于绿色设计的案例不尽如人意.本文结合英皇卫浴总部办公室及空间展示的设计案例,介绍绿色设计在其中的具体实践,并深入思考绿色设计的理念和方法,以期对我国当前的绿色设计发展有所裨益.研究阐明,绿色设计的设计理念和方法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宗旨,着眼于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关系,强调保护自然生态,充分利用资源,是关于自然、社会与人的关系的思考在设计领域的表现。同时设计为人类创造了新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而绿色设计的出现,作为设计领域中最具发展潜力的理念,不仅仅是人类主观愿望的需要,也是社会环境的迫切要求。绿色设计己经成为了国际共识,具有普适性原则。绿色设计不应仅仅是一个倡议或提议,而需要人们共同努力去践行,让绿色设计一直在路上。
  • 摘要:低成本所建立的朴素的家居环境将揭开城市脉搏下的真实生活.当今世界人们满足于视觉的快感,制作出越来越多的外表光鲜的项目,有人以为用伦理道德呼吁放弃会让人感到不快,人无法出于义务来拯救地球,需要把说教建立在快乐之上,试问日益严重的自然灾难会看你快与不快的脸色吗?低成本以朴素的居住环境为立场,倡导回归本质、真实的需求,以减少自然资源破坏为据,以节俭唤起人们对一种顾及生态环保的家居生活设计方式.当老百姓的家居在攀比大潮中渐渐平息之后,居住者的真实参与与设计师的相互启发代替物质景观至上的家居设计模式,将是真正的生活价值与品质.作为低成本家居设计中的健康生活方式,将成为家居设计中重要价值观和文化观.
  • 摘要:尽管传统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及其室内装饰要素有着无限的魅力,但完全照搬昔日的形式无论如何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在营造居住环境的过程中,选择有地域特色的风格和样式不应是简单地抄袭或拓写.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构成元素在现代人的居住环境中,呈现出风格各异的样式,既要继承传统,又要不断发展.传统要素及文化必须在居住环境现代化进程的框架中通过诸如再造、引用、变调、消解、抽象等多种手段不断进行重构.
  • 摘要:发展观,是社会价值观的反映。同样,讲生态,首先需提倡生态的社会价值观。只有文化观念生态了,才能使生态技术得以健康发展。本文通过对不同酒店形态的建设模式做一比较,提出了"低调发展"即生态的观念。城市的快速发展,同时将酒店业推向两个不同方向,一边是高星级酒店,奢华而规模巨大,另一边则是各具特色的快捷酒店,不求奢侈与规模,以求简朴、合理、方便、高效的发展道路。细来观之,如此快捷酒店的定位与设计,在绿色环保理念的审视下,具有建造形式、建造规模、面积控制、功能组织等八大特征。
  • 摘要:济南洪家楼天主教堂是一座以哥特式风格为主的近代宗教建筑,由意大利庞会襄修士设计,以济南孙村卢立成代表的石匠施工建造,是西方建筑精神与中国传统建筑思维冲击的产物,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收集、实地测绘、建筑理论等研究方法对教堂建造背景、建筑形式、装饰装修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梳理济南洪家楼天主教堂的历史文脉,对建筑风格与建筑形制进行总结,深入研究济南洪家楼天主教堂的艺术成就及历史文化价值.
  • 摘要:本文从全面揭示城市灾害的新情况、新特点出发,研究了城市化进程中日益凸显的巨灾问题.不仅分析了中外城市化进程的差异性,还研究了中国城乡综合减灾的基本问题.文章针对当代城市巨灾的复合性、多样性、区域性、连锁衍生性及难预见性,从城市综合减灾应急策略上,给出了安全规划要点,探讨了《城市安全设计大纲》的编制思路.本文期望,建筑师、规划师、工程师与防灾专家能互相合作,以探索中国城市综合减灾规划设计的可操作化的方法与模式.
  • 摘要:大型民用机场航站楼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建筑,其主体高大,空间往往无法分隔,无法完全依照现行防火设计规范,需要依靠消防性能化设计方法与理念进行防火设计,采用防火舱、防火隔离带、燃料岛、独立防火单元、分阶段疏散、准安全区等技术手段解决大型航站楼的防火分隔、安全疏散、防烟排烟、火灾报警等涉及消防安全的关键问题.
  • 摘要:论文从现代主义建筑创作方法发展的两条主要脉络出发,提出了当代建筑实践中注重工艺性表达的创作方法发展趋势.论文提出:建筑的工艺性表达是在传统的"工艺"基础上,增加了人文要素,追求建筑物理性质与文化性质的有机统一.论文按照建筑工艺的主要组成要素将建筑的工艺表达分为三个方面:材料表达、构造表达、建造过程表达.三者通过建筑物及其所处的自然环境、技术环境和文化环境建立起建筑与时代、建筑与文化、建筑与自然等不同层面的联系,进而产生了超越物质第一属性的含义.建筑的工艺性表达打破了"技"与"艺"的界限,是建筑内在逻辑的自发性呈现,是当代建筑实践中的主流创作方法之一.
  • 摘要:本文通过对超高层建筑限额设计的重点建筑策划、难点设计协同、重要工具建筑信息模型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结合若干实际工程项目设计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阐述,继而提出在基于限价条件下完成高质量超高层建筑创作的应对策略.随着社会对投资收益的重视和节地、节能、节水、节材意识的增强,超高层的经济性越来受到建设方、运营方、设计方乃至社会各界的关注,限额设计条件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超高层建筑项目工程设计合同之中。建筑师在协助建设方提高投资收益和减少物业持有运营成本的同时,也为自己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赢得市场、树立口碑。为保障建筑师在限额设计条件下高质量地完成建筑创作,建筑师在建筑策划阶段就应积极介入,协助建设方完成设计任务书的编制;在协同设计中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开放式会议取得共识并引导各专业对造价进行控制;在协同设计阶段,应用建筑信息模型等新工具,提高设计协同效率,同时增加估算的精确性。通过以上措施,相信在限额设计条件下我国会涌现出更多的精细化设计、高完成度的超高层建筑作品。
  • 摘要:本文以第一届"时代—建筑理论系列论坛——建造诗学:建构理论的翻译与扩展讨论"中的主题演讲为蓝本,从两个实际工程中的实践经历来探讨项目的设计、构筑过程,并将"建构"的手段作为一种建筑设计实体化的视觉表现,或者更具体的,构筑技术与设计的表现.
  • 摘要:本文通过对西方20世纪以来批判性地域主义理论的重要文献以及国内主要的相关批判性地域主义评论作分析、比较和评述,认知到批判性地域主义与地方性有机结合的重要性,而不仅仅停留于僵死式的概念性认识,更不是单一停留在对批判性地域主义本身的批判,任何事物在离开原生地后,都会因为气候、土壤等外在因素而成为嫁接品,只有顺势而为、因势利导才会具有真正的存在价值.正确地认识批判性地域主义,可以厘清传统历史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关系,客观与有机地辩证两者的关系.
  • 摘要:"建筑心理学"这个词,目前还不是一个正式的学术用语,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统一的定义,本文通过阐述"格式塔心理学"对建筑设计的指导作用,对比"环境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经过系统的分析比较,对建筑心理学的研究主体、研究方向等给出解答.笔者认为建筑心理学的研究应该从知觉、环境-行为领域,推向认知领域,最后得出"建筑心理学"的定义.笔者希望通过此文展开探讨,为中国建筑理论的实践与发展添一块砖,加一片瓦.
  • 摘要:目的:就中国的建筑理论概念、历史、现状进行浅析.方法:借鉴西方建筑理论与中国建筑的历史进程作简要对比分析.结论:认为建筑设计是建筑理论的具体实践应用的主要学科,但是中国目前的建筑实践大于建筑理论。
  • 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住宅的发展却一直滞后,尤其是村镇建筑的消防安全发展滞后.为了全面了解我国既有村镇建筑消防安全现状,本文对我国既有村镇建筑火灾情况做了概述,分析了火灾原因;基于调研的资料,对既有村镇建筑火灾进行了分类,按火灾起因,提出了村镇火灾的七大类别;按照实际调研数据,对既有村镇建筑火灾荷载进行了统计分析,提出了有效控制管理村镇建筑火灾荷载的办法;从既有村镇建筑规划角度,分析了村镇建筑消防安全存在的问题;对既有建筑耐火等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简单易行的提高建筑耐火等级的方法.提高村镇建筑消防安全应从多方面入手,本文提出了除提高建筑物本身耐火等级外,提高既有村镇建筑消防安全的方法.
  • 摘要:本文建立局部火灾下3层3跨钢管混凝土、型钢混凝土、钢筋混凝土平面框架火灾下温度场和力学性能分析的有限元模型.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三种平面框架结构的耐火极限状态、不同受火工况和梁荷载水平条件下框架结构的变形和破坏规律、受火梁的内力状态以及结构耐火极限的规律,并对三种平面框架的耐火性能进行了比较.
  • 摘要:地铁主变电所的消防是变电所设计、施工、运行管理过程的重点.从变电所内气体灭火系统灭火介质的选择、保护范围的确定、系统设计温度的选择、泄压口的设置问题,及管网在主变电室内走向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最后对如何更好地进行主变电所气体灭火系统设计提出建议.
  • 摘要:本文通过对两个典型结构布置的15层钢筋混凝土框剪结构的抗连续倒塌性能分析,检验了按照我国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设计的高层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抗连续倒塌性能.其中一个结构按照接近规范下限的要求进行设计,另外一个结构的设计则偏于保守.通过非线性动力拆除构件法的分析表明,高层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抗连续倒塌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如果结构中的剪力墙相互连接贯通,仅部分剪力墙发生初始破坏,则剩余的剪力墙具有很强的内力分布能力,能够有效抵抗连续倒塌的发生.框架部分的抗连续倒塌性能则取决于结构设计的冗余度.如果原始设计较为保守,则框架部分的抗连续倒塌能力较强,可完全满足抗连续倒塌要求;若原始设计按规范下限要求进行,则框架部分的抗连续倒塌能力不足,需要进行专门的抗连续倒塌设计。
  • 摘要:工业迅速发展,伴随的工业灾害时有发生,工业灾害成因复杂,种类多样,破坏力大,且发生频率高,给人类造成重大损失.本文对工业灾害特点进行了分析,论述了建筑与工业灾害的深层关系以及建筑对于防控工业灾害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由于目前工业建筑设计中缺少系统的防灾设计,因此,建议在建筑设计中遵从防灾原则和采取全面系统的设计对策,论述建筑防灾设计对防止工业灾害的重要性。
  •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业快速发展,建筑市场已初步形成。建筑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了许多问题,其中,建筑工程事故的频频发生给企业、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本文深入分析建筑工程事故的现状及特点,剖析建筑工程事故发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应对建筑工程事故的策略:预防和应对建筑工程事故应遵循以人为本、生命第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快速反应、积极面对等原则;构建应对建筑工程事故的体系,完善企业安全教育制度;从物的不安全状态进行管理;从人的不安全因素进行控制。
  • 摘要:在全球化与城市化双重背景下,如何塑造地域性建筑是中国建筑师面临的关键问题.本文考察了1990年以来当代西方建筑叙事理论在中国的移植历程,指出了建筑叙事方法弥补以往建筑思潮对于场所文化语义的缺失,已成为我国地域建筑创作中的新趋势.通过文献综述、分析归纳与案例研究,本文阐述了该理论在中国的发展阶段、研究内容与运用策略.这对于引导我国地域建筑创作有着积极的实践指导意义,也有助于我国建筑理论的多元化发展。
  • 摘要:经济全球化带来全球文化的同化,国际的建筑理论走向在很大程度上引领着我国的建筑理论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西方现代建筑理论是对西方社会问题与哲学问题的反映.本文尝试从全球化视野下分析中西文化的差异,在宏观层面上初步探讨在西方新兴建筑思潮引入过程中需注意不同社会文化根基的适应性问题.初步探讨这是否是我国建筑市场潜在的形式主义倾向、浮躁与表面化问题的一大根源。
  • 摘要:文章从建筑的内涵研究出发,围绕建筑设计创新展开深层讨论,在肯定全球化下中国建筑最新成就的贡献同时,也对潜在影响中国建筑师创新的问题作了探讨。文章认为创新范畴多元,并结合国际建筑大师的经典作品对学术、构造到时尚等八个相关创新议题作了阐释,鼓励中国建筑师戒骄戒躁,勇于创新。
  • 摘要:本文论述了世界主流国家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基本概况,并分析了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运行机制的现状及如何促进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向外推广,通过提高我国的建筑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提升我国的软实力.据统计,全球的建筑市场目前已达7.5万亿美元,中国在全球建筑市场所占份额将会越来越大。国家如果对对外建筑工程承包项目给予政策指导,鼓励承包项目的建筑公司申请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估标识,既可以加速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向外推广,提升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又可以彰显我国的大国责任,提升我国文化的对外影响。
  •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天津五大道多样性建筑风格的历史由来,及五大道几种主要建筑风格的特色,并从城市历史文化角度阐释了五大道在特殊历史时期的天津形成的独特的建筑艺术和文化历史内涵,目的在于促进天津城市文化的保护工作,在利用和维护历史风貌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其原貌.
  • 摘要:追根溯源,秉承中国传统文化,以寻找室内设计发展之源与道为研究目的,以分析现状,借鉴历史与神话,比较中西文化差异,剖析传统文化与哲学思想,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确立发展之源与道的研究方法,明晰中国室内设计的发展应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本和母体,从中积淀深厚底蕴,遵从自然,构建适合中国发展的理论体系,以科学正确的自然观、价值观、审美观和方法论引导,实现室内设计的协调统一、飞跃发展,建设和谐家园.
  • 摘要:现有的结构抗震计算设计方法大多采用基础嵌固假定,忽略基础刚度对上部结构抗震设计的影响.但客观存在的有限基础刚度将改变建筑结构的地震作用及其效应,提出了基于有限基础刚度的结构计算简图,研究了基础刚度对高层建筑地震作用及其效应的影响规律,可以较好地解释汶川地震中底层框架柱上端破坏的原因,有利于进一步完善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分析了基础刚度对高层建筑侧移刚度以及整体稳定的影响,提出了高层建筑合适基础刚度的理念和计算方法。
  • 摘要:消能减震技术是实现结构性能化设计的有效方法之一,金属位移型阻尼器具有较好弹性刚度及耗能性能,在消能减震技术领域被广泛应用.超高层建筑因其高度或体型复杂往往需要更好的抗震性能,传统技术采用构件‘硬抗’的办法,通过采用消能减震技术可以保证多遇地震抗震性能水平不改变前提下更有效改善结构抗震性能,设防烈度及罕遇地震下彻底改变塑性损伤机制及抗倒塌性能。
  • 摘要:上海保利广场为B级高度超限高层办公楼,地上30层,建筑高度134m,采用框架一双核芯筒结构体系.塔楼西侧在24层收进,立面不规则.采用SATWE、PMSAP、ETABS程序对结构进行了多遇地震下的反应谱计算和动力时程计算,中震弹性复核,并进行了罕遇地震作用下的静力弹塑性分析.结果表明,结构抗震性能良好,体系安全可行.最后,详细阐述了为了满足建筑功能要求而采取的双核芯筒抗侧力构件、钢管混凝土叠合柱、搭接柱转换这几项关键技术问题,希望能为类似的工程设计提供借鉴.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