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12长安国际心血管病论坛
2012长安国际心血管病论坛

2012长安国际心血管病论坛

  • 召开年:2012
  • 召开地:西安
  • 出版时间: 2012-10-26

主办单位:中国医师协会;亚太心脏病协会

会议文集:2012长安国际心血管病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当今世界威胁人类健康最重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其主要病理生理机制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阻塞所致的心肌缺血坏死.心肌血运重建治疗是指以冠状动脉介入或外科手术方法解除冠状动脉狭窄、重建血管,恢复心肌灌注,目前最主要的方法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二者结合的杂交手术治疗。近年来,随着技术和器械的不断进步,PCI已成为冠心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介入心脏病学组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在近年临床医学证据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临床实践,对这一领域的治疗决策、治疗方案、特殊患者处理、围术期药物治疗、二级预防等问题进行了全面讨论。在2009年中国PCI指南基础上,参考2010年和2011年新近发布的国际相关指南,择其更新的重要学术内容,达成共识,编写了中国PCI指南2012简本。本文就危险评分和风险分层、术前诊断和影像学检查、稳定性冠心病的血运重建治疗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 摘要:冠心病是目前我国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non-ST-segmen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NSTE-ACS)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冠心病类型之一,其并发症多、病死率高。因此,本征的及时正确诊断和早期规范治疗,对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便于读者了解某一诊断性操作的适应证或治疗措施的价值,多因素权衡利弊,本指南对推荐类别的表述仍沿用国际上通常采用的方式。文章主要对病理生理学、诊断与鉴别诊断、危险分层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 摘要:心脏内分流(PFO)-反常栓塞、不明原因脑卒中和偏头痛之间的关系代表了医学上一个潜在的创新性领域,该领域可能影响到数百万人并使人们进一步加深对偏头痛和脑卒中的认识。这也代表了人们对偏头痛这一人群患病率达12%的神经血管疾病的认识有了转变。本文分别分析了卵圆孔未闭与反常栓塞、反常栓塞与不明原因脑卒中、反常栓塞与神经减压病的关系。
  • 摘要:本文介绍了欧洲心脏病学会(ESC)2012年发布的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的更新亮点,主要分为以下方面:急诊处理、再灌注治疗、抗栓治疗、PPI与氯毗咯雷的相互作用。
  • 摘要:1990年Hochleitner提出使用双心腔起搏及短AV间期可以改善心功能,标志着心脏起搏治疗心力衰竭时代的开始。自1998年时CRT的适应证经历了禁忌到相对适应证至绝对适应证的三级跳过程,进而中重度心衰人群到轻度心衰人群,由非房颤患者到房颤患者及起搏依赖患者的纳入。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已成为当下心力衰竭非药物治疗的一线选择。一系列大规模临床试验以及我们亲身的临床实践都证实了CRT在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症状,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卓越疗效。然而CRT无反应率可达20%-30%,提高CRT反应率,一直是全球关注的热点及难点,增加CRT效价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至今2012年ESC及ACCF/AHA/HRS通过循证的依据再次更新指南,现进行简述。
  • 摘要: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induced human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也称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是利用特定基因或是特定基因产物(如蛋白质)诱导成体细胞重新编码,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类似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SC)的一类多潜能细胞。iPSC具有分化潜能,在体外能分化为拟胚体(embryonic bodies,EB),在动物体内能形成畸胎瘤,在特殊条件下也可形成一个完整生命个体。从2006年Takahashi和Yamanaka等利用小鼠的成纤维细胞获得iPSC至今,短短的几年时间,人们己经在iPSC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人们已经得到了多个物种的iPSC。此外,研究人员还利用iPSC技术建立了多种疾病模型。2009年,中国科学家首次利用iPSC技术,得到了存活并具有繁殖能力的小鼠,在世界上第一次证明了iPSC的全能性。本文对遗传性长QT综合征进行了介绍,并就其发病机制及iPSC治疗技术进行了简述。
  • 摘要:最新2011AHA指南对大面积肺栓塞的定义:急性肺栓塞伴有持续性低血压(收缩压<90 mm Hg至少15min,排除非肺栓塞所致的心律失常、血容量不足、败血症或左室功能障碍)、症状性心动过缓(有休克症状或体征且心率<40次/min)。传统肺栓塞治疗包括抗凝、溶栓、外科手术等。大面积肺栓塞的单纯药物治疗效果有限;外科手术创伤大、出血多、难度大;介入治疗以其微创、可重复性及出血少的特点已成为治疗肺栓塞的重要方法,也在大面积肺栓塞的治疗中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优势。本文对大面积肺栓塞介入治疗的方法进行了介绍。
  • 摘要:慢性心力衰竭在发生发展过程中伴有显著的心电活动和收缩-舒张功能异常。晚Na电流(INa-L)因其失活缓慢的特点,增加动作电位平台期Na+向细胞内流动,进一步延缓复极过程,引起细胞内Na+和Ca2+平衡紊乱及心脏舒缩活动异常。因此,认识INa-L对心肌收缩-舒张功能的影响,以及干预晚Na电流作为改善心脏功能的新靶点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对心肌细胞Na通道进行了介绍,并就心肌收缩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指出使用高选择性阻断INa-L而对INa-T影响很小的药物是非常重要的。
  • 摘要: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心血管病防治中的重要课题,在美国每年因心脏性猝死死于院外或急诊室约30万人;SCD多发生于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而CHD急性STEMI诱发的恶性心律失常是心脏性猝死(SCD)的主要原因,约占SCD的80%。SCD的预测迄今仍是医学界面临的世界难题,如何预警可能发生心脏性猝死的先兆或提供可以进行快速监测的临床指标对心血管猝死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Tp-e是目前唯一可从心电图间接反映跨室壁离散度(transmural dispersion of repolarization,TDR)的指标,Tp-e增大可能与SCD的关系密切。本文就此进行了分析。
  • 摘要:2012年美国心脏病学院第61届科学年会(ACC),于3月24日在美国芝加哥市会展中心举行。会期历时4天,来自世界各地近3万名代表参加了本届大会。在开幕式上,心血管医学的传奇人物,曾经的ACC主席Braunwald作了重要讲话,他回顾了心血管医学近百年的发展史,并指出人类对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已有一百余年的历程,涌现出许多著名的专家和学者,在心肌梗死的预防和治疗方面已经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工作仍然是心内科医生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本届大会上提出了心肌梗死治疗的三个热点:1)心肌再灌注损伤的预防;2)抑制心肌梗死后血栓的生成;3)心肌梗死后针对心肌细胞的治疗。
  • 摘要:心脏性猝死(SCD)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死亡原因.各种心脏病均可导致猝死,其中心肌梗死占SCD的75%,每年,我国约有54.4万人心脏性猝死,每天约有1480人死亡.心脏性猝死无法预测,病情发展极快,且多发生在医院外,救治时间每延长一分钟,生存的机会就会锐减10%。猝死的原因多数是由室颤引起的,大部分患者先出现室速,继而演变为室颤。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能在数秒内自动识别室颤和电击除颤,成功率几乎100%。就全球的医学发展来看,ICD的发展己经对SCD的治疗产生了深远影响,越来越多的患者从ICD治疗中获益。本文介绍了ICD的结构和功能,对ICD对心脏性猝死的预防进行了分析。
  • 摘要:本文目的是观察维生素D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影响。方法采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20只分成两组,实验组给予维生素D3注射液3μg/(kg·d)溶于100 μl丙二醇中腹腔注射,连续注射十天;另一组为对照组,给予单纯的丙二醇100 μl腹腔注射十天.药物干预完后观察两组大鼠的血压变化.三周后处死大鼠收集血清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血25(OH)D3、血钙、甲状旁腺激素、肾素、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的浓度。
  • 摘要:心血管疾病患者中,70%左右合并高血糖。其中30%是已知糖尿病患者,10%-15%是新诊断糖尿病,25%-26%患者糖调节受损。在冠心病所有死亡的病例中75%合并糖尿病。在UA/NSTEMI(不稳定心绞痛/非ST段抬高性心梗)患者中大约20-25%以上合并有糖尿病。2006年中国心脏调查显示共约80%的冠心病患者合并高血糖,心血管疾病合并高血糖的现象在中国更为显著。本文指出ADVANCE研究的主要结果显示强化降糖没有显著的降低大血管病变发生;而ACCORD研究中强化血糖控制与全因死亡及心血管事件死亡率的增加相关。
  • 摘要: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激活在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中扮演非常重要的作用。阻断RAAS有助于保护靶器官,其效应存在剂量依耐性。近年来的大量临床试验为RAAS阻断剂降压与靶器官保护治疗的最佳剂量提供了充分的循证依据。本文提出阻断RAAS,有效保护靶器官,并列举了大剂量RAAS阻断剂靶器官保护作用的证据。
  • 摘要: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认识经历了几个阶段,从关注"血流动力学"改变,到神经-内分泌网络失衡,再到"分子生物学"模式的建立,慢性心力衰竭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泵衰竭模式,而是神经-内分泌网络紊乱所致的临床综合征。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也已经从以改善血流动力学紊乱,如利尿剂、血管扩张剂和正性肌力药物,向以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为基石的调节神经-内分泌网络的治疗策略转变,而基因治疗、干细胞治疗,及机械治疗又为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对于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措施进行了介绍。
  • 摘要:心房纤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据统计约占住院心律失常患者的三分之一。更重要的是,心房纤颤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增加,心房纤颤的发病率呈增长趋势,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日趋重要的疾病。本文研究表明合理的抗凝治疗对于改善房颤患者生活质量和远期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虽然国内外相关指南均建议高危房颤患者进行血栓预防治疗,但迄今多数患者并未得到相应处理,所以,提高认识,积极宣传和推广抗凝治疗任重道远,同时建立系统的管理和随访系统对规范使用华法林很有意义。
  • 摘要:慢性心力衰竭(CHF)是临床最常见的综合征,是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发展的终末阶段,是使患者丧失工作能力的严重疾患,具有较高的患病率和病死率。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心脏再同步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以其卓越的疗效,已成为心力衰竭治疗的里程碑.与传统的双腔起搏器仅仅起搏右心房和右心室不同,CRT是在冠状窦另外放置一个电极以刺激左心室游离壁,更有效的协调心肌收缩,维持最佳房室起搏间期,恢复心室内和心室间的心脏电-机械再同步。MUSTIC、MIRACLE、COMPANION及CARE-HF研究均证实CRT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逆转左室重构,降低住院率与死亡率,为心衰患者带来了积极的作用。但在临床随访中发现仍有约30%的患者对CRT无反应,未从中获益。其主要原因有三方面:(1)适应症筛选;(2)左室电极安放位置;(3)术后起搏参数的优化。本文将从此三方面就CRT治疗后无反应者的原因分析和诊治进展进行阐述。
  • 摘要:1997年,Bruins等在冠脉搭桥术后的患者中发现炎症因子以及补体系统的水平明显升高,同期手术的患者发生房颤也达到发病高峰。这个现象说明心脏手术除了造成心肌组织损伤外,同时激活了局部的炎症反应。这种炎症反应可以扩大到全身并对心律产生影响。本文对炎症与房颤的关系、炎症与房颤的病理、炎症参与房颤发生的机制等内容进行了简述。
  • 摘要:随着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与日俱增,心脏重症治疗的问题更为突出.心脏内科如严重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恶性心律失常、高血压危象、心内膜炎、肺循障碍等,心脏外科大部分患者进行手术需在心脏停跳、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均属心脏重症患者,病情变化迅速,处理起来也十分困难。心脏重症治疗的相关辅助装置的发展使得这部分患者度过危险期得到进一步提高,相关辅助装置治疗,主要有:无创通气呼吸机;肾脏替代疗法;主动脉球囊反搏和短期心室辅助装置与体外膜肺氧合。本文分别进行了介绍。
  • 摘要:支架内血栓(ST)一直是药物洗脱支架(DES)使用时我们所关注的安全性焦点。根据ARC的定义,支架内血栓依据血栓发生至支架植入的时间可分为早期、晚期、以及极晚期。目前认为支架内血栓的发生机制较为复杂且末完全清楚,尤其是支架贴壁不良与支架内血栓的关系还存在较大争议。本文对DES植入术进行了介绍,指出与BMS相比,DES术后长期的安全性一直是关注焦点。多变量分析表明OCT探测到的未覆盖支架节段的长度以及IVUS探测到的重塑指数为LST的独立预测因子。
  • 摘要:本文探讨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心动脉压与微量白蛋白尿(MAU)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筛选无糖尿病和其他致MAU阳性因素的高血压患者1070例,其中MAU阳性患者(MAU组)95例,随机抽取975例MAU阴性患者中109例为对照组(NMAU组),分别测定其空腹血糖、血脂、肾功能、凝血功能、MAU测定。
  • 摘要:本文以原发性高血压合并IGT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血清维生素D的变化,探讨维生素D与原发性高血压及并发IGT的相互关系。方法是:选取2011.07.26~2012.07.25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病的汉族患者216例,其中男性106例、女性110例,年龄(50.5±12.1)岁,记录身高、体重、入院SBP和DBP,检测其血清25-羟维生素D3、FPG、HbAlc、血脂和血钙等。空腹血糖正常者行OGTT,并测定2hPG.据FPG及2hPG 结果分为单纯高血压组和高血压合并IGT组,比较两组临床特点。不同季节血清25(OH)D3浓度之间的比较用SNK检验。血清25(OH)D3与各指标间的关系判定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
  • 摘要:近年来,肺血管疾病在学术领域发展迅速,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疾病的分类和发病机理也逐渐清晰,相应的治疗手段也趋多样化和个体化。其中经导管介入治疗也已渗透到该领域。上海市胸科医院心内科报道了肺动脉分支血栓闭塞和肺静脉重度狭窄应用经皮球囊扩张和/或支架植入,取得良好疗效。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