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中国航海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
中国航海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

中国航海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

  • 召开年:
  • 召开地:
  • 出版时间: -

主办单位: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随着长江航运市场的发展,长江引航安全工作的重要性日渐凸显.本文从影响引航安全工作的因素入手,提出了工作中实行三方联动引航的新模式.对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开展安全引航工作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当通航环境变化时,作为驾驶台引航团队的成员都应在第一时间接收到这种信息的变化。引航员和船长应该结合自己的驾引经验迅速决定出处理方案,由于引航员对于船舶的操纵特性可能还不是很了解,而船长由于对长江上复杂的通航环境复杂情况应急处理不熟悉,因此两者的方案需要沟通协调,其他驾引人员也要及时的将车舵特性及船舶的缺点等告之引航员及船长,用以形成较为完满的解决方案,最大程度上保证船舶的安全驾驶。
  • 摘要:本文结合12.5m深水航道二期工程建设方案,通过构建福中水道水下地形图,根据洪、枯水期福中水道流量及潮位变化,对12.5m深水航道二期工程建设后福中水道流场情况进行了模拟计算,在此基础上结合最新航标配置方案,通过船舶操纵模拟器对不同工况条件下大型船舶经福中水道下行出口进行了仿真模拟实验,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与总结,归纳出部分12.5m深水航道工程建设后福中水道航行风险,并结合实际引航经验,提出了风险缓解措施.长江江苏段12.5m深水航道整治工程,有利于长江航运大发展。只要引航员认真了解大型重载船舶的操纵特性,不断总结提升深吃水海船在狭水道引航操纵技术,牢记安全责任,操作谨慎规范,大型船舶通过福姜沙中水道航行安全是可以保证的。
  • 摘要:文章以引航机构为例,通过对引航安全管理的现状分析,提出利用船舶驾驶员工作亲历的紧迫局面,运用事故假想的方法,放火失误造成的损失,提前将事故背后隐藏的危险隐患发掘出来,逐个解决;同时利用心理暗示的作用,避免隐患数量的积累导致真正事故的发生.
  • 摘要:为了解决卫星从空间只能观测到海表的特征,对海洋的次表层海温场结构尚无能为力这个问题,本文提出一种用卫星可直接观测的卫星高度计资料反演获得次表层海温场结构的方法.探索利用SVD方法寻找两场之间的最优线性相关基,建立时间系数间的统计反演模型,重构次表层海温场.研究结果表明,次表层海温的暖扰动对应着海表动力高度的正扰动,冷扰动对应海表高度的负扰动,两场的前四阶时间展开系数具有非常好的线性相关性,回归误差在时间上呈现较好的时间连续性.最后得到的历史资料外的次表层海温时间平均场的均方根误差是0.80010C,建立的统计反演模型可为卫星遥感观测资料反演次表层海温场提供一种可行性方法.
  • 摘要:随着电子海图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不断发展,用户对电子海图系统的功能、应用形式不断提出新的需求.本文介绍了一款免费的基于个人终端(PC、平版、手机等平台)的全球电子海图系统,分析了该系统的组成及实现方法,并通过自制数据线、数据格式转换成功导入船用GPS和AIS信号,实现电子海图导航和应用,并通过局域网技术实现海图数据共享.该简易海图系统的实现对于岗位人员拟制航行计划、船舶航行监控、模拟航行训练、学习海图系统和提高动手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 摘要:南海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自20世纪60年代末南海被发现蕴藏丰富油气资源及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通过后,南海周边国家加强了对南海的侵占与资源掠夺,而在南沙海域尤为突出.中国为维护南海海洋权益,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但还远未足够.鉴于当前的南海局势及中国专业救助力量的明显优势,笔者就如何充分发挥专业救助力量在南海维权中的作用提出了见解.
  • 摘要:客滚船、邮轮等大型客船是海峡、岛屿之间国内国际旅客和车辆运输的主要方式.在其以快速、经济的运输方式给带来高速、便利的同时,也存在巨大的风险.本文结合大型客船发展现状及搜救难点,引入人为因素模型,并尝试将其运用到具体搜救分析评估中,提出若干建议.大型客船搜救属于低概率高风险事件,涉及组织、协调层次多,范围广、时间紧、要求高,m-shel人为因素模型及搜救系统人的因素分层图的引入能够更好的理顺搜救系统中人、机、环境、管理等诸多因素,为开展大型客船搜救提供理论依据。
  • 摘要:大型客滚船装载大量车辆与旅客,与普通的客船在结构上有很大的差别.当客滚船发生海难事故时,大量的旅客、高大的船体结构、恶劣的海况都给海上人命救助造成了极大的困难.通过对这些搜救难点的探讨,提出相应的对策,并针对客滚船海上人命救助提出“软体救生包”以及使用遥控水下机器人(ROV)进行沉船救援的设想.
  • 摘要:铝合金双体高速救助船采用全铝合金焊接结构.腐蚀对此类型船的结构强度影响极大,会直接影响航行安全.本文分析了铝合金双体高速救助船的腐蚀特点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及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方法.
  • 摘要:本文从政府管理角度分析了长江流域内船员的组织形式,对航海的人文科学进行了研究.针对其中一种独特的组织形式提出了“内河船社会”的概念并解释了其形成机理.揭示了内河船社会的具有封闭性、血缘性、排他性的特性.根据此类特性解答了内河船社会重理轻法,重私德轻公德的内在缘由,初步探讨了政府在内河船航海管理中应该行使的权力模式,引出了政府在使用同意权力和教化权力的同时可以引入教化权力参与内河船航海管理.本文最后还结合教化权力对未来政府在内河船管理可采用的做法进行了探讨.
  • 摘要:随着船舶试航作业越来越受到重视,在现今水上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的情况下,本文结合海事工作实际,梳理出船舶试航安全管理的现状,从船舶建造、检验、手续办理、安全措施落实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提出了优化船舶试航顶层设计、明确跨辖区试航权责、建立信息通报机制以及惩戒制度等举措建议.
  • 摘要:本文重点研究船员服务资历真实性监督管理存在的问题,归纳了船员资历造假的表现形式和处罚依据,并从完善船员管理法律法规、坚持严格执法、进一步明确权责、规范管理程序、建立问题纠正机制等方面,给出了海事监督管理的具体要求.
  • 摘要:为防止内河船舶含油舱底水污染内河水域,目前大多数内河船舶都按照《内河船舶法定检验技术规范》(99、04、11)的要求配备油水分离器.但是根据海事机构执法人员现场检查的反馈,中国内河船舶油水分离器的使用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大部分内河船舶的油水分离器长期未投入使用却形同虚设,或者是无法满足技术规范的功能要求.船舶向内河水域排放污油水经常发生,目前的规范要求和检查制度并没有达到防治内河船舶含油舱底水污染内河水域的目的,因此需要对当前的防止含油舱底水污染内河水域的制度安排进行重新审视. 内河船舶防污染工作任重道远,彻底治理船舶污油水污染内河水域不仅需要执法人员执法素养的提高、检查技术的精深以及检查手段的丰富,同时也需要整个社会环保意识的进步,尤其需要船员和船公司的配合。强制内河船舶含油舱底水岸排虽然目前做到比较困难,但却是比较彻底系统的解决方案。因此,笔者希望更多的海事执法人员能够参与进来一起推进技术规范的修订,研究污油水强制岸排的具体方案,真正达到保护内河水域环境的目的。
  • 摘要:集装箱货物重量的错误申报会对集装箱安全运输、码头操作等环节造成巨大的安全隐患,相关调查表明,集装箱货物重量的谎报、误报导致了一系列的海上集装箱倒坍、落海等事故,国际海事组织分别在MSC93、94会议上通过了集装箱货物强制称重的导则及修正案,2016年7月,集装箱货物强制称重的相关规定将会正式生效,届时,海事部门将需要对托运人申报的集装箱货物重量进行监督管理.本文将从集装箱货物重量误报所产生的危害、集装箱货物强制称重对于航运业的影响,执行集装箱货物强制称重存在的困难以及海事部门应对集装箱货物强制称重的措施等方面进行简单介绍.
  • 摘要:文章从游艇航行安全、海事监管、遇险搜救和信息服务等方面,论述了游艇配备AIS的必要性,并就游艇配备AIS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
  • 摘要:文章阐述了断裂韧性和裂纹尖端张开位移的概念(CTOD),分析了影响CTOD的因素、离散性和CTOD试验的重要性.详细分析了CTOD试验方法所涉及的试验制备、试验过程和试验有效性检验的内容.研究了统计结果分析方法,对已有的结果资料,进行了离散性分析和统计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得到了E36-D36钢断裂韧性分布规律.
  • 摘要:老龄平台由于实际生产和解决开采成本的需要,往往到达设计寿命后仍有极高的利用价值,业主往往会对这些老龄平台提出超期服役的实际需求.而这些平台的结构在长期的服役过程中往往会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和腐蚀,如何保证这些平台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完整性成为了海洋工程一项紧迫而又极具意义的课题.本文从平台延寿评估的依据、方法、策略、程序和缓解措施建议等方面介绍了老龄平台在超期服役过程中的关注重点,为老龄平台的超期服役提供决策依据,为制定超期服役过程中的检验计划提供有益参考.
  • 摘要:船舶大尺度效应造成船体变形大,使船舶轴系和船体之间相互耦合、相互影响问题十分突出.为此,建立了具有非线性油膜力作用的尾轴-油膜-艉部结构耦合系统动力学模型,推导了系统的动力学微分方程并对方程进行求解,分析了不同转速下尾轴的非线性动力学特征,总结了艉部结构系统的固有频率和支承刚度对尾轴振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考虑艉部结构的影响之后,尾轴-艉部结构耦合系统的振动特性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耦合程度受艉部结构固有频率影响较大,尾轴最大振幅随艉部结构支承刚度的降低而发生增加.
  • 摘要:从人、环境和救助3个角度出发,构建海上落水人员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构造判断矩阵,建立海上落水人员的风险综合评价模型,利用yaahp层次分析软件进行计算,并对结果进行分析.为客观评价海上落水人员风险提供新方法.在海上落水人员风险评价中,救助占得权重最大,换句话说,海上落水人员最大的风险正是因为海上救助能力不足。所以想要降低海上落水人员的风险,就应该努力提高救助能力。必须有合理的救助机构,分工明确,密切配合,同时每条船舶必须要有落水人员救助预案。捞救落水人员要尽快,迅速打捞,及时救治。因为人员海上落水后,体力消耗大,容易疲劳,特别是在寒冷的季节,极易冻僵死亡,因此要尽快组织寻找,分秒必争。运营船舶要有完善的捞救器材,救生工具和救生药品。对于捞救上来的落水者快速进行护理也是非常重要的,要快速对落水者进行复温、盐水补充以及处理伤口。
  • 摘要:上海港是目前全国最为繁忙的港口之一,其中黄浦江段市内对江轮渡承担着相当重要的城市交通枢纽作用.由于黄浦江潮汐复杂,每次潮流变换时,渡船需调转方向顶流靠泊以确保安全.该靠泊方式易与对向航行船只发生碰撞,且对渡江乘客尤其是非机动车过江带来一定的麻烦,影响了轮渡靠泊后乘客疏散的速度.现对该现象进行分析,拟采用潮流变换时顺流靠泊的方式来解决因渡船调头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 摘要:本文以液货舱逸出油气为研究对象,针对现有油船晃荡液货舱逸出油气处理存在的问题,从油船晃荡液货舱逸出油气处理装置基本要求出发,利用AutoCAD软件设计出了油船晃荡液货舱逸出油气回收利用装置,并说明了其油气处理的工作原理,介绍了该装置的压缩机、冷却器、气液分离器、惰气舱等主要组成部件;最后从结构、技术、操作及经济等方面论证了该装置的可行性。
  • 摘要:本文首次提出在软土地基爆破挤淤堤上的重件出运码头结构设计方案,分析该结构设计方案的技术难点,提出解决软土地基承载力低的措施,充分利用了爆破挤淤堤挡土和作为重力式结构基础的双重功能,为工程建设节省投资和工期.该设计方案通过了徐圩预制厂出运码头工程的检验,满足码头功能的要求.开创了软土地基设计重力式码头结构设计的新方向,可为类似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 摘要:为配合事故调查,提高内河客船发生事故后的调查效率,对内河客船航行设备配备现状进行梳理,结合内河客船航行环境和设备配备特点进行分析,认为内河客船事故调查需要的数据有:日期和时间、船位、航速、航向、AIS数据等11项数据,对可提供相关数据的设备进行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目前可以协助事故调查的船载自动识别系统(AIS)、视频监控系统(CCTV)、船舶交通管理系统(VTS)和远程数据监控系统四种监控系统与航行数据记录仪(VDR)进行比较分析,建议内河规定客船配备航行数据记录仪来配合事故调查.针对目前国际上有两种VDR设备,从采集数据复杂程度和成本考虑,选取简易航行数据记录仪(S-VDR)进行改造形成适合内河客船现状的内河S-VDR.进一步对现有客船和新建客船配备内河S-VDR的改造成本进行分析,提出内河客船配备内河S-VDR的具体建议.
  • 摘要:为了提高航道和码头泊位利用率,缩短船舶在港时间和保证船舶班期,进一步提升洋山深水港国际竞争力,根据前期开展大型集装箱船能见度不良天气条件下进出上海洋山深水港项目的研究成果,结合引航作业实践,系统介绍了启动程序、保障措施以及引航实操等方面的内容,对能见度不良天气条件下船舶进出港技术的开发研究和推广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与实用价值.
  • 摘要:研究了大型散装船在宁波远东码头11#泊位靠泊驳载期间,急涨潮流对船舶稳泊的综合影响因素,提出了5-4-2安全靠泊带缆方案;采用了特殊的首尾横缆带缆方式,大大改善了首尾横缆的受力角度和强度;实验验证了单股缆绳与双股缆绳破断强度的比例.
  • 摘要:船舶刮冰操纵是利用船体将码头前冰体尽量挡在外舷的一种特殊的冰期靠泊操纵方式,适用于一字形码头冰期靠泊.刮冰操纵可有效减少靠泊舷一侧的冰量,取得良好的排冰效果,但操纵难度相对较大.刮冰操纵分为顺泊位刮冰、端部泊位刮冰、大角度刮冰、小角度刮冰四种方式.
  • 摘要:影响船舶营运安全的因素很多,而且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程度不同,需要定量化论证因素的关联性.在探讨影响船舶安全系统的因素构成的基础上,提出基于SEM的船舶安全要素关联性分析.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出影响船舶安全的4个外生潜变量和3个内生潜变量,构建船舶安全要素关联性分析SEM模型.结合船舶的港口国监督检查的样本数据,进行船舶安全要素关联性分析SEM模型应用.实验数据表明:观察变量与对应潜变量所构建的测量模型能够表达不同船舶安全要素对安全状况的影响强度;外生潜变量和内生潜变量之间的结构能够解释不同船舶管理问题之间关联性和路径关系.SEM模型的关联性分析,能够全面解释船舶安全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和路径关系.
  • 摘要:“更”是海道针经的基本要素之一,“更数”准确与否是远洋航海成败的关键.“更”是计时单位,兼用于计程,在“标准航速”下,一更约可航行六十里.“更”的概念萌芽于南宋,元代经民间火长使用、推广,至明代普遍用于远洋航海计时计程.更路簿所载更数,应是在“标准航速”下从甲地航达乙地所用时间.不同的海道针经所载更数存在差异.每次航行,火长均需重新确定更数. 以更数计量航行时间,兼以计量里程,其目的是准确到达既定目标,以便顺利开始下一段航程。然而,由于海上行船受各种因素干扰,无法以恒定的速度行进,因此更路簿上所载更数,往往并不能同某次航行完全相符,只能提供一个参考,这就需要火长在航行过程中不断调整和计算更数。所以,徐继舍评价陈伦炯《海国闻见录》,“其所云水程更数,亦多并错”,或许是因为徐继舍并不明白标准更数与实际更数之间的差异。而海道针经作为“舟子秘本”,正是在不断校正中愈加完善的。 中华民族的航海史,同时也是一部航海技术的发展史。以针盘导航为标志的计量航海时代,在“不可以里计”的茫茫海道上,火长们经过实践探索,另辟蹊径,运用计时单位来计量航程,巧妙地解决了远洋航行精确计程定位的难题,使远洋航行更具效率也更加安全,从而推动航海事业迅猛发展,是一项伟大的发明创造,体现了中国古代航海家非凡的智慧,为中华民族航海文化遗产中的璀璨明珠。
  • 摘要:文章基于6105AZLD型柴油机试验台对SCR系统进行性能试验,获得相关试验数据,并以此试验数据为基础应用AVL Boost软件建立模型制定SCR系统稳态尿素喷射控制策略,确定各个试验工况下的最佳氨氮比以及相对应的最佳尿素喷射量.最后对目标柴油机SCR系统进行D2循环试验,验证了SCR系统稳态尿素喷射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 摘要:不明来源的沉潜油上岸是中国渤海海域海洋环境保护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对于沉潜油的监视监测,在国内外均属难点.研究基于国内外沉潜油文献的研究,考虑到研究的针对性和试验的便利性,选择渤海秦皇岛附近水域作为沉潜油监视监测的研究区,开展沉潜油监视监测技术研究.研究结合文献资料和秦皇岛水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沉潜油捕获器,制定了该水域沉潜油监视监测方案,并通过海上作业,对沉潜油捕获器和沉潜油监视监测方案进行了验证.研究获得了沉潜油监视监测业务工作的第一手资料,通过海上试验,进一步改进工具和完善了方案,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实践意义.
  • 摘要:为避免尾气中固体颗粒堆积对船舶SCR系统性能产生影响,本文设计了一套具有引射器的船舶SCR催化反应单元.首先参照多孔介质模型,分别建立了引射器和催化器单元模型;然后运用FLUENT流体仿真软件,得不同条件下的气体速度云图,分别分析喷嘴直径、混合室直径以及喷吹距离对引射系数的影响;结合仿真结果,确定引射器的最佳尺寸,并通过FLUENT软件对催化反应器反吹过程瞬变流场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当设计的引射器引射系数为1.34时,整个反吹过程在0.5S内完成,在t=0.25s时的引射作用较为明显,此时处于最佳反吹阶段.本文设计的反吹洗装置能够很好地解决船舶SCR系统中固体颗粒堆积问题,对于提高SCR系统性能及工作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自2012年1月1日正式生效后对船舶导航雷达课程的教学提出新的要求,也使得与教学相配的船舶导航雷达模拟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本文分析了船舶导航雷达模拟器的研究现状,船舶导航雷达模拟器的应用现状,并结合教学中使用的实际情况与研究状况,总结了船舶导航雷达模拟器的研究方向.提出了真实感雷达回波图像生成、基于Web的模拟器教学、模拟器的人机交互以及模拟器可用性研究等几个方面的研究方向.指明了为适应新规则的要求,船舶导航雷达模拟器相对应的变化和调整.大连海事大学从2012至今共通过雷达模拟器进行了本科生教学2629人,专科生教学824人,引航员培训585人,船长大副培训921人,其他公司及社会船员培训2177人。雷达模拟器能同时为才科生、专科生、引航员及各类船员培训等各层次学员的培养提供便利的条件,并且也是科研和面向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
  • 摘要:本文初步研究了电解海水用于船舶柴油机废气脱硝的可行性.首先,研究了不同电解条件对电解海水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电解电流密度一定时,电极间距越小,电解电压越低,这有利于提高电解效率;随着电解电流密度和电解时间的增加,电解溶液有效氯浓度呈近似线性增加.其次,在两种模式下开展了喷淋脱硝实验:在非循环喷淋模式下,随着电解时间(或有效氯浓度)的增加,NO去除率快速增加并逐渐趋于稳定,这主要是受溶液氧化性和气液传质过程的影响.电解海水溶液的pH值对脱硝的影响较大,在pH值为6~8范围内时,NOx去除率大于40%.在循环喷淋模式下,随着有效氯浓度的增加,NO去除率及其稳定运行时间均会明显改善.实验结果表明电解海水溶液具有良好的脱硝效果,在船舶柴油机废气脱硝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潜力和经济价值.
  • 摘要:为了研究大型船舶经过防波堤口门段航道时,非均匀流对船舶运动姿态的影响,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的理论和工具,建立适用于船模在防波堤端部航行的数字水池,从而对船舶通过防波堤端部附近时,在非均匀流场中的运动姿态进行了数值计算,研究表明:防波堤端部非均匀流的存在,不但造成船舶横移运动,还会造成船舶转首运动.这种影响不但增加了船舶偏离航道搁浅的风险,也增大了用舵调整风、流压差的难度.本文的研究对船舶通航时的航法和改善防波堤端部的布置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摘要:随着能源的日益消耗,节能减排已成为各国关注的重点.其中船舶耗油量巨大,如何提高船舶能效是当前的研究热点.因此,本文提出了采用有机朗肯循环(Organic Rankine Cycle,ORC)用于船舶余热回收.以6S35MC船舶柴油机作为研究对象,本文设计一套以废气、增压空气和缸套水为热源的ORC余热回收系统方案.在冷凝为35°C的条件下,该系统的热效率可达11.07%,净输出功率为238.65kW,(火用)损率为336.60kW,柴油机净输出功率提高了5.97%.但该系统中缸套水的热效率较低,为此本文将缸套水作为预热源.改进后系统净输出功率与原系统相比稍有降低,但在热效率和(火用)损率等方面优于原系统.
  • 摘要:为了探究风帆船舶上两个风帆之间的相互干扰问题,选用了双圆弧型帆并以一艘巴拿马型的散货船作为目标船舶并据此确定了风帆的主尺度,在CFD中建立了仿真模型并通过风洞试验对模型进行了验证,根据最优模型的仿真研究结果,分析得出来流方向和双帆帆距两个因素对双帆干扰的影响,总结出双帆之间的干扰特性.
  • 摘要:货物积载与系固是海船大副业务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在海船大副适任考试中,货物积载与系固也是最重要的评估科目之一.但是,由于传统的评估均采用评估员主观判定的方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很难保证绝对的公平公正.因此,如何对海船船员“货物积载与系固科目”进行智能评判并自动判定评估成绩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研究海船船员货物积载与系固评估大纲的基础上,制定了智能评判的评判规则,并开发了一套B/S结构的智能评判系统.评估学员只需要在计算机终端进行作答,答题完毕并交卷后,系统进行自动评判并给出评估成绩,同时在管理终端可以查看考生的扣分点,有利于考生的考前训练和考试结果的查看,使考试成绩更有说服力.该系统已经在辽宁海事局成功进行了近10期的评估考试,经过几年的优化,该系统得到了海事局、评估教师和评估学员的好评.该系统开创了海船船员评估自动评判的先河,并被海事局组织的专家验收会认定为国内首创.
  • 摘要:本文利用热管及温差发电技术对缸套水余热能量进行回收,建立了温差发电装置试验平台,模拟了船舶缸套水余热温差发电过程.通过实验测试了板式热管、冷热源温度以及温差对缸套水温差发电装置发电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与普通铜板相比,板式热管的高效传热将温差发电装置的发电性能提高了40余倍;(2)温差发电装置的输出性能随温差的增大显著提高;(3)相同温差工况下,当冷源温度为10°C时,温差发电装置的输出性能最差,热源温度为80°C-90°C时,温差发电装置输出性能最佳;(4)本文建立的温差发电装置试验平台,其热电转换装置的转换效率最大为3.84%,最大发电功率为5.46W.
  • 摘要:大风浪中船舶摇荡运动预报,直接关系到船舶操纵决策和航行安全.藉助船载雷达测波装置,获取航行海区海浪及表面流信息,经过合理的处理,可以得到可供航海应用的真实海浪谱,再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得到遂行具体时刻的海浪现实谱及表面流流向、流速的预报值.在此基础上,藉助CFD技术,生成贴近现实的数值水池,对船舶运动进行数值模拟,获取其在波浪中摇荡响应的精确信息,进而可给出船舶各种机动的正确决策,为船舶航行和航海作业提供有效技术保障.
  • 摘要:LNG的高危险性,决定了LNG船舶具有很强的排他性,要求海事主管机关提高对LNG船舶安全的监管力度.船舶安全检查分为港口国监督检查和船旗国监督检查.“港口国检查”即“Port State Control”,是专指世界各地的港口国当局对抵港的外国籍船舶实施的以确保船舶和人员安全、防止海洋污染为目的,以船员及船舶技术状况为对象的专门检查.为保证LNG船舶的航行安全,海事部门充分认识到海事监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对船舶技术状况、船员配备及适任状况等进行监督检查,改进和提升船舶的安全管理水平,以保证LNG船舶安全.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