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2016北京口腔医学论坛
2016北京口腔医学论坛

2016北京口腔医学论坛

  • 召开年:2016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6-12-16

主办单位:;北京口腔医学会;;

会议文集:2016北京口腔医学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患者因右上前牙外伤折断3小时前来就诊。该病例设计为利用桩核恢复腭侧龈下缺损牙体,将腭侧冠边缘至于龈上落在桩核上。与传统的冠边缘落在牙体组织上相比,这样设计可以更多的保留腭侧较薄弱的牙体壁,减少龈下的粘结界面,金合金对牙龈的生物相容性更好,但增加的粘接线会增加微渗漏的风险。
  • 摘要:目的:了解不同种类的甲基丙烯酸酯复合树脂间的粘接效果以及唾液污染界面后对其粘接强度的影响,以期为临床进行复合树脂的再修复提供指导。 方法:选用AP-×和P60两种不同种类的甲基丙烯酸复合树脂,用SE-Bond自酸蚀粘接系统进行粘接.将AP-×树脂固化后,打磨表面,根据界面处理方式不同分为3个实验组:(1)直接粘接组:直接粘接P60树脂;(2)唾液污染组:以唾液污染界面30分钟后再粘接P60树脂;(3)唾液污染后75%乙醇擦拭组:唾液污染30分钟后用75%乙醇棉球擦拭重涂粘接剂后再粘接P60树脂.对照组为在固化的AP-X树脂表面即刻分层充填、光固化P60树脂后形成的整块树脂材料.将上述树脂块切成数条1mm×1mm×14mm的试样,每组选取15条在扫描电镜下观察试样侧面两种树脂的粘接界面,另取15条测定其微拉伸强度,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扫描电镜观察可见:对照组整块树脂材料AP-X与P60紧密地嵌合在一起;3个实验组中,直接粘接组的两种树脂AP-X与P60紧密结合无缝隙;唾液污染组中的两种树脂粘接面存在明显的缝隙和陷窝;唾液污染后经75%乙醇擦拭后两种树脂的粘接面仍有大量间隙存在.各组复合树脂试样微拉伸强度分别为:对照组84.07±1.57MPa;实验组中3个亚组:(1)直接粘接组为76.08±2.42MPa;(2)唾液污染组为70.98±2.33MPa;(3)75%乙醇擦拭污染组为71.08±2.33MPa,其中,对照组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直接粘接组的拉伸强度明显高于唾液污染组和污染后75%乙醇擦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唾液污染组和污染后75%乙醇擦拭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3). 结论:不同种类的甲基丙烯酸复合树脂不但可以结合,而且可获得较大的内聚强度;树脂界面打磨后仍可粘接,但微拉伸强度有所降低;唾液污染粘接界面明显降低复合树脂间的粘接强度,75%乙醇擦拭并不能消除其影响.
  • 摘要:目的:研究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及口腔癌前病变(Oral potentially malignant disorders,OPMDs)患者中的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率.初步探讨HPV感染与口腔癌及癌前病变的相关性. 方法:采用凯普导流杂交HPV DNA检测法(简称HyhriMax)检测临床诊断为OSCC或白斑、红斑、扁平苔藓等OPMDs的患者和健康人的脱落细胞样本HPV37种分型共计120例,计算各组不同HPV基因型的阳性率. 结果:49例OSCC患者HPV阳性率为20.41%(10/49);52例OPMDs组HPV阳性率为9.61%(5/52),13例健康组阳性率为30.77%(4/13),6例炎症组HPV阳性率为0%(0/6).HPV基因型在OSCC中依次(按阳性率递减)为HPV72、6、40、11、61、81;OPMDs中依次为HPV18、26、61;健康组依次为18、72.在HPV感染的OSCC患者中,吸烟者5人,占50%(5/10);饮酒者6人,占60%(6/10);既吸烟又饮酒者4人,占40%(4/10);OPMDs患者中,吸烟者0人,饮酒者1人,占20%(1/5). 结论:OSCC患者HPV感染类型广泛,常为多型别多重感染.而OPMDs一般为单一型别HPV感染.本研究显示HPV感染与患者是否吸烟、饮酒有关,提示吸烟、饮酒与HPV感染对口腔癌的发生具有协同作用.健康人的口腔黏膜在特定的情况下可能存在HPV一过性感染.
  • 摘要:患者因左下后牙疼痛于外院就诊行根管治疗,要求修复治疗前来我科就诊.诊断为37牙体缺损,经过系统牙周治疗后,磷酸锌水门汀垫底,去除倒凹,备冠,排龈;制取印模、比色、灌制石膏模型、将石膏模型送加工厂制作铸造陶瓷高嵌体,然后粘接高嵌体。
  • 摘要:目的:了解分析重症监护患者罹患口腔疾病的特点.方法:对近2年来北京某三甲综合医院的重症监护病房共236名患者的口腔疾患的诊治情况进行研究与分析.结果:重症监护患者的口腔疾患发病率高;口腔疾病严重程度与重症分级APACHEⅡ评分相关;与患者住院时间相关.系统性疾患、口腔自洁能力差与咬合创伤是主要病因.结论:重症监护患者口腔疾病发病率高且治疗难度大,口腔科医生应加强综合诊治水平.
  • 摘要:目的:筛选并确定牙周炎伴2型糖尿病患者唾液中的差异性蛋白,以提高对牙周炎与2型糖尿病相互关系的认识. 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5年12月的健康对照者16例、慢性牙周炎患者16例、2型糖尿病牙周健康者4例和牙周炎伴2型糖尿病患者16例被纳入研究.采集所有研究对象的非刺激性全唾液,用基于串联质谱标签(tandem mass tags,TMT)标记结合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MS/MS,HPLC-MS/MS)技术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筛选出牙周炎伴2型糖尿病的差异蛋白. 结果:本研究在唾液中共鉴定出630个蛋白质,与健康对照组比较,75个蛋白质表现出显著差异,46个上调,29个下调.通过UnitProtKB数据库比对,共筛选出13个可能与牙周炎伴2型糖尿病相关的蛋白质,分别为膜联蛋白A1、分泌性白细胞蛋白酶抑制剂、唾液凝集素、溶菌酶C、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A1、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A3表达上调,结合珠蛋白、前纤维蛋白1、钙结合蛋白S100P、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乳酸脱氢酶、醛羧转移酶、碳酸酐酶1表达下调. 结论:本研究筛选出牙周炎伴2型糖尿病患者唾液中的13个差异蛋白质,可能作为其唾液生物标记物的候选蛋白.
  • 摘要:目的:研究乳香提取物(Boswellia carterii Birdw extractive)对2种常见牙周致病菌的抑菌性,比较乳香水提取物及Gengigel凝胶两种药物对牙周致病菌抑菌性的差异. 方法: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乳香提取物对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aonas gingivalis,Pg)、聚合梭杆菌(FusobacteriumnucleatumFn)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concentration,MIC)后,用平皿培养法测定两种细菌的最小杀菌浓度(minimum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采用纸片法分别测定质量分数为10%、5%、2.5%、1.25%、0.625%、0.3125%、0.15625%的乳香提取物及Gengigel凝胶在PH=7时对以上2种细菌的抑菌环直径,观察随着质量分数增加抑菌环直径的变化;比较两种药物对同一细菌的抑菌性差异,同一浓度的乳香水提取物对2种细菌的抑菌性的差异. 结果:乳香水提取物对Pg、Fn的MIC分别为0.325%,乳香提取物对Pg的MBC为0.325%,对Fn的MBC为2.5%.随着质量分数增加,抑菌环直径均增大,5%的抑菌环直径最大;同一质量分数的乳香提取物溶液对2种细菌的抑菌环直径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Geng igel凝胶相比,10%乳香提取物的抑菌环直径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乳香提取物对2种牙周致病菌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Pg的抑菌作用强于Fn,且5%的乳香提取物对2种牙周致病菌的抑菌性最佳,抑菌作用强于Geng igel凝胶.
  • 摘要:目的:研究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及口腔癌前病变(Oral potentially malignant disorders,OPMDs)患者中的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率.初步探讨HPV感染与口腔癌及癌前病变的相关性. 方法:采用凯普导流杂交HPV DNA检测法(简称HyhriMax)检测临床诊断为OSCC或白斑、红斑、扁平苔藓等OPMDs的患者和健康人的脱落细胞样本HPV37种分型共计120例,计算各组不同HPV基因型的阳性率. 结果:49例OSCC患者HPV阳性率为20.41%(10/49);52例OPMDs组HPV阳性率为9.61%(5/52),13例健康组阳性率为30.77%(4/13),6例炎症组HPV阳性率为0%(0/6).HPV基因型在OSCC中依次(按阳性率递减)为HPV72、6、40、11、61、81;OPMDs中依次为HPV18、26、61;健康组依次为18、72.在HPV感染的OSCC患者中,吸烟者5人,占50%(5/10);饮酒者6人,占60%(6/10);既吸烟又饮酒者4人,占40%(4/10);OPMDs患者中,吸烟者0人,饮酒者1人,占20%(1/5). 结论:OSCC患者HPV感染类型广泛,常为多型别多重感染.而OPMDs一般为单一型别HPV感染.本研究显示HPV感染与患者是否吸烟、饮酒有关,提示吸烟、饮酒与HPV感染对口腔癌的发生具有协同作用.健康人的口腔黏膜在特定的情况下可能存在HPV一过性感染.
  • 摘要:目的:通过检测机体在单一因素变量(增龄性改变)的影响下,机体BMP-Smad成骨信号基因的表达趋势,探讨增龄对该通路因子的影响; 方法:成年、中年、老年未交配SD大鼠雌雄各4只,处死后获取大鼠颅盖骨及股骨.其中颅盖骨采用组织块法行细胞培养,检测成骨细胞的细胞周期;股骨采用Q-PCR检测BMP-Smad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并绘制趋势图谱; 结果:成年大鼠的成骨细胞的细胞周期活跃,其DNA合成期(S期)的成骨细胞比例明显高于中年大鼠;BMP-Smad成骨相关因子随着增龄而出现明显的降低趋势,而该通路的始发因子BMP2因子的改变趋势并不明显,甚至在机体步入老年后有升高的趋势;来源于骨组织的成脂因子的表达同样伴随着机体的增龄呈现下降趋势; 结论:增龄会导致机体的成骨能力逐渐降低,成骨细胞的活性逐渐下降;BMP-Smad信号通路的成骨因子随着增龄其表达趋势逐渐下降;机体成骨能力的下降和成脂能力的增强可能促使BMP2因子的稳定表达甚至轻微升高.
  • 摘要:目的:肿瘤诱发低磷骨软化症(TIO,tumor induced osteomalacia)是由于磷酸盐尿性间叶组织肿瘤过度表达成纤维生长因子23(FGF-23)引起的肾磷代谢异常、1,25维生素D3异常、低磷血症以及骨软化为主要临床特点的一类疾病.这类肿瘤集中在四肢与颅颌面部.目前该类疾病认知程度不高、诊断困难、治疗方法尚未统一,由此而导致的全身骨骼系统的严重畸形、剧烈骨痛、行动障碍极大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对肿瘤诱发低磷骨软化症的颅颌面原发灶的诊断、影像学和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为更好地建立早期诊断TIO颅颌面部原发灶的临床路径提供依据. 方法:回顾北京协和医院2003年8月至2013年8月间诊断为原发于颌面部的TIO患者12例,其中男性5例,女性7例,年龄16~69岁.运用生长抑素受体(奥曲肽)全身显像(somatostatin receptor scintigraphy with Octreotide,OCT),68GA-DOTATATE PET-CT等先进影像学技术进行全身定位与诊断,分析所有病例的临床特点、影像学检查及病理表现. 结果:TIO的颅颌面原发灶可发生于多个年龄段,有2~30年的临床病史;12例中7例表现为生长抑素受体(奥曲肽)全身显像阳性,侵犯颌骨时在CT和曲面体层X线片中表现为以边缘骨质破坏为主,骨皮质不连续或消失;累及牙龈则表现为局限性牙龈增厚、膨隆,或形成类牙龈瘤样包块.病理检查显示肿瘤组织为间叶组织来源,浸润周围牙龈组织或颌骨骨小梁间,可见梭形纤维母细胞样细胞,部分可见牙源性上皮条索. 结论:肿瘤诱发低磷骨软化症起病隐秘,需结合多种检查手段定位原发肿瘤,位于颅颌面部的原发灶有独特的临床与病理学特点.
  • 摘要:氧化锆因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物理机械性能等优点,而成为一种理想的口腔修复材料.但是,氧化锆种植体的表面处理方式依然有限,传统的喷砂会引入裂纹而增加氧化锆种植体断裂风险.如何粗化种植体的表面,增加骨整合的程度和速度依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将孔成型剂涂覆于氧化锆坯表面,高温烧结后形成没有外部引入裂纹的多孔表面,旨在研究此多孔处理对氧化锆物理及生物性能的影响,为其应用于氧化锆种植体的表面处理提供参考依据.
  • 摘要:联合应用饵激光和钕激光应用于美学区牙冠根向冠延长术及修复治疗中,相较传统冠延长术,手术创伤小,恢复周期短,操作安全、简单且患者无明显不适自觉症状,依从性好。可广泛应用于口腔领面部临床治疗。
  • 摘要:该文设计了一种用于口腔和牙科治疗的机器人系统.该系统包括控制台、机器人、座椅装置、导航装置,医生通过控制台操控机器臂在患者口内进行多种口腔及牙科治疗.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这种机器人系统可以为医生提供更好的操作视野,避免医患交叉感染,实现口腔和牙科的精准治疗;同时也降低了患者呛水、坠针的风险,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
  • 摘要:纤维桩修复常遇见脱粘结的情况,通常采用表面处理的方法增加纤维桩的粘结强度,已有众多文献证明表面处理能够有效增加其粘结强度.本实验通过采用临床常用方法对纤维桩进行表面处理后,在电镜下观察不同表面处理方法对桩表面改性的情况,并测试计算纤维桩的弯曲强度和弯曲模量,确认纤维桩表面处理对其机械性能是否产生影响,从而确定合理的纤维桩表面处理临床方法.
  • 摘要:患者因上前牙切角缺损影响美观前来就诊.采取铸瓷贴面修复,患者试戴一月观察咬合和关节有无不适,美观性是否理想。
  • 摘要:目的:评价浓缩生长因子(concentrated growth factors,CGFs)在下颌磨牙Ⅱ度根分叉病变再生治疗中的作用. 方法:纳入需进行手术的15例牙周炎患者,20颗下颌磨牙,31个下颌磨牙Ⅱ度根分叉病变,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采用CGFs+植骨术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植骨术进行治疗.在术前和术后1年时分别对患牙进行临床检查,并拍摄锥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手术前后临床和CBCT数据的变化. 结果:基线时两组的探诊深度、垂直附着丧失和水平附着丧失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探诊深度分别为试验组(7.36±2.32)mm,对照组(7.53±2.06)mm;垂直附着丧失分别为试验组(8.69±1.65)mm,对照组(8.81±1.53)mm;水平附着丧失分别为试验组(5.24±2.01)mm,对照组(5.35±2.14)mm.术后1年时,两组临床指标均有显著改善(P<0.001).其中,试验组垂直附着获得为(2.78±1.66)mm,垂直附着丧失较基线时有显著改善(P<0.001);水平附着获得为(2.10±1.89)mm,水平附着丧失较基线时有显著改善(P<0.001).对照组垂直附着获得为(1.73±1.87)mm,垂直附着丧失较基线时有显著改善(P<0.001);水平附着获得为(1.28±1.97)mm,水平附着丧失较基线时有显著改善(P<0.001).试验组垂直和水平附着获得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基线时两组CBCT显示的垂直骨丧失和水平骨丧失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垂直骨丧失分别为试验组(5.08±2.17)mm,对照组(5.84±2.65)mm;水平骨丧失分别为试验组(5.85±2.13)mm,对照组(6.01±2.27)mm.术后1年时,CBCT显示,两组垂直骨缺损和水平骨缺损较基线时均有显著改善(P<0.001).其中,试验组垂直骨缺损减少(2.20±1.98)mm,水平骨缺损减少(2.51±2.18)mm,垂直和水平向骨吸收程度均较基线时有显著改善(P<0.001).对照组垂直骨缺损减少(1.89±2.15)mm,水平骨缺损减少(1.30±2.47)mm,垂直和水平向骨吸收程度也较基线时有显著改善(P<0.001).试验组垂直和水平向骨吸收改善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 结论:CGFs可以促进植骨术在下颌磨牙Ⅱ度根分叉病变中的治疗效果.
  • 摘要:目的:分析在临床实际植入位置和角度下,颧牙槽嵴微种植支抗钉穿入上颌窦的发生率,并探讨穿孔对种植钉成功率及上颌窦软硬组织的影响. 方法:收集2014年至2016年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口腔科,并在颧牙槽嵴处植入微种植支抗钉的患者.回顾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归纳种植钉成功率及种植钉穿入上颌窦的发生率,描述种植钉进入上颌窦的深度.观测同一患者植入时和正畸结束时CBCT的图像进行对比,分析微种植支抗钉存在期间,种植钉附近上颌窦软硬组织的变化,并探讨如何减少对上颌窦软硬组织的影响. 结果:共纳入32名患者共60枚种植钉,种植钉总成功率96.7%,种植钉进入上颌窦发生率78.3%,穿孔组和未穿孔组种植钉成功率的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在所纳入的种植钉中,25枚种植钉有前后对比的CBCT,其中22枚穿入上颌窦,与刚植入时相比,正畸结束时上颌窦粘膜厚度增厚约0.6mm(P=0.001)、颊侧骨厚度降低0.1mm(P=0.019),腭侧骨厚度降低0.4mm(P=0.002).种植钉入窦超过1mm的上颌窦粘膜增厚的发生率为88.2%,明显高于穿入不超过1mm的病例(P=0.017). 结论:颧牙槽嵴微种植支抗钉穿入上颌窦的发生率很高.为提高种植钉成功率并减少对上颌窦的刺激,建议种植钉穿透双层骨皮质并将穿入深度控制在1mm以内.
  • 摘要:牙根纵裂的治疗原则中,当其他牙根牙周组织损害较少时,可行截根术保留患牙。术中取出断根明确诊断该患者26 腭根纵裂,该患者依从性较好,颊侧两牙根牙周状况尚可,故选择截根术。术后患牙恢复尚可,可行使咀嚼功能,患者已种植修复37,可减轻26咬合负担,延长该患牙生存期。
  • 摘要:目的:分颏部外科手术等提供解剖学数据. 方法:调取890例就诊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患者的CBCT资料.由一名专业口腔医生对AMF的发生率、直径、同侧颏孔(MF)直径、与同侧MF的直径比例、中心距离、相对位置及与相邻牙的相对位置等进行观察测量.所有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四川地区人群AMF的发生率为6.63%.AMF及同侧MF的平均直径分别为1.65mm(±0.25mm)和3.84mm(±0.64mm).AMF与同侧MF的平均直径比例为0.4(±0.1).AMF与同侧MF的中心距离平均为5.45mm(±0.85mm).AMF与相邻解剖结构的相对位置变异较大,多位于同侧MF的后下位和前上位,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之间. 结论:四川地区人群副颏孔的发生率较高,平均直径为1.65mm,与同侧颏孔及相邻牙的相对位置多样.临床进行颏孔区种植手术及颏部外科手术时应注意副颏孔的存在.
  • 摘要:目的:寻找唾液腺透明细胞肉瘤(CCS)基因组变异,筛选致癌基因,为CCS发病机制奠定基础. 方法:应用外显子组测序,检测1例石蜡包埋的原发CCS组织的基因突变,用Sanger测序对该患者的外周血和癌旁组织进行验证. 结果:外显子组测序以及Sanger测序验证结果显示存在体细胞错义突变c.1061C>T(p.P354L),其突变位点为NBN基因的第9个外显子. 结论:NBN基因在DNA断裂修复以及转录因子结合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该患者没有EWSR1-ATF1融合但存在NBN上c.1061C>T(p.P354L)体细胞错义突变.该体细胞错义突变的结果是脯氨酸转化为亮氨酸(p.P354L)导致NBN的有害突变.本研究结果拓宽了CCS的基因型频谱并在分子水平临床诊断CCS上提供了新的方向.
  • 摘要:目的:使用显微CT扫描技术研究中国人离体下颌切牙根管系统解剖形态.方法:收集108颗中国人下颌切牙,使用显微CT进行扫描后构建根管系统三维可视化模型.对主根管形态进行分型,记录第二根管分出位置,分支根管的发生率和位置.结果:下颌切牙根管最常见的形态为VertucciⅠ型和Ⅲ型,发生率分别为78.70%和14.81%,分支根管发生率为24.07%.第二根管发出位置在釉质牙骨质界根方6.07±3.42mm.结论:下颌切牙根管系统解剖形态复杂,了解其主根管及分支根管的发生规律对于提高根管治疗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目的:观察年轻恒牙进行牙髓血运重建术后牙根发育及根尖周病变愈合情况. 方法:选取临床诊断为"慢性根尖周炎"或"慢性根尖周炎急性发作"的患儿16例,要求患牙为单根管年轻恒牙,牙根发育Nolla分期7-9期,对其进行牙髓血运重建术,并随访观察2年,定期进行临床检查并拍摄X线片观察牙根发育及根尖周病变的愈合情况. 结果:16例单根管年轻恒牙牙髓血运重建术后12例牙根继续发育.其中13例在定期复查时牙髓电活力测试结果表现为阳性.16例单根管年轻恒牙牙髓血运重建术后根尖周病变均完全愈合,其愈合的时间因病变大小而不同,平均愈合时间为4.1个月.疗效评价为成功12例,好转4例,失败0例. 结论:牙髓血运重建术治疗年轻恒牙根尖周病变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