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2015中国休闲与旅游研究峰会
2015中国休闲与旅游研究峰会

2015中国休闲与旅游研究峰会

  • 召开年:2015
  • 召开地:天津
  • 出版时间: 2015-11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会议文集:2015中国休闲与旅游研究峰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国民公共假期的增多,标志着中国已经开始进入大众休闲时代.人们使用休闲时间的方式趋于多样化,其中,乡村旅游是一个重要的休闲娱乐项目,其产品需求旺盛、市场广阔、潜力巨大,很多郊区县的乡村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当地的"平台型"产业,并希望通过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新农村建设.但乡村旅游在发展中却不可避免地存在两个明显的问题:一是产品单一,以农家乐产品为主;二是低水平重复建设,乡村旅游产业业态单一.本文以日本乡村旅游的产业升级为例,为中国乡村旅游的产业升级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大众休闲时代,休闲度假已经成为人们闲暇时间的主要生活方式,甚至是首选方式。乡村旅游以其天然的优势,将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大有作为。把握好当下我国乡村旅游的阶段性特征,既有利于更好地推进乡村旅游的发展,更有利于开发满足国民休闲需要的乡村旅游产品。
  • 摘要:基于农业庄园在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三次产业协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012年12月云南省委九届四次全会做出了大力发展庄园经济的战略部署,以促进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化发展.本研究围绕着烟草、蓝莓、坚果、蔬菜、水果等精品农业,对多家农业庄园进行了深度调查研究.研究发现:云南农业庄园发展模式多样化,形成了一批产业优势明显、综合效益突出、文化特色浓郁、生态环境优良的现代农业精品庄园.农业庄园已成为云南农业的一道亮丽风景和特色品牌,示范带动效应不断增强.同时也存在主题不突出、品牌建设滞后、土地"三规合一"难等诸多问题.本研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供有关领导及相关部门决策参考.
  • 摘要:创新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源泉.本文基于熊彼特创新理论,提炼乡村旅游创新的关键要素,包括产品创新、经营创新、市场创新、供应链创新和组织创新;基于系统原则,以乡村旅游创新要素为横轴,以旅游地的生命周期为纵轴,构建乡村旅游创新路径矩阵模型.本文以重庆作为实证案例,在分析重庆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重庆乡村旅游创新发展的路径组合,包括创新乡村旅游品牌,创新多层次、多形式的合作经营体系,创新三级区域市场与多元关联业务市场,创新集团化、连锁化、网络化组织.
  • 摘要:中国的乡村种类繁多,广布于中国辽阔的国土.不少乡村保持着原始的自然景观.农耕时代来中国的欧洲人曾经描写了美轮美奂的中国乡村.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乡村旅游发展得如火如荼.但是从全国来看,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加速及农村老龄化的加剧,中国乡村在整体上呈现凋敝的景象.这与乡村旅游的火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发展乡村旅游,必须建设美丽乡村.这是乡村旅游的命脉之所在.要转变观念,重视乡村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构建村镇建设新格局,创新乡村污染治理机制,认真解决“三农”问题。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美丽乡村就是美丽中国的一部分。现代的城市人生活空间狭小,竞争压力大。他们向往乡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乡村如果治理得当,必将吸引更多的城市游客,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有机结合,并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 摘要:都市客源市场作为大城市环城游憩带开发的重要依托,居民休闲行为的研究逐渐得到学界重视,以微信为代表的网络营销和媒体工具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居民的休闲决策行为.本文以杭州市区微信用户为研究对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采集数据,利用SPSS21.0版本统计软件分析数据,探讨了影响都市居民微信使用与近郊休闲意向的因素,通过AMOS软件构建相关结构模型,并提出假设,运用因子分析、回归分析方法验证假设,从而明确模型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都市居民对利用微信帮助其决定近郊休闲的绩效期望、努力期望和社会影响对出游意向有显著正向影响,并通过性别、年龄、学历、微信使用经验、出游经历起调节作用.此项研究可以为以微信作为营销手段的旅游企业提供具体的参考依据.
  • 摘要:吴桥作为杂技之乡,拥有吴桥杂技大世界主题公园的特色旅游资源与品牌;作为粮棉之乡,近年来在农民专业合作社迅速发展的基础上,休闲农业也乘势而起.通过对吴桥杂技大世界、吴桥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休闲农业与合作社周边村庄的实地调查,认为吴桥应对杂技和农业两项优势资源进行整合,树立"吴桥杂技+合作社+休闲农业"的产业融合发展理念,以吴桥杂技为品牌吸引游客,以合作社为平台留住游客,政府则扮演好产业融合发展的推动者和规划者,三者协同共进,才能实现吴桥县域经济的优化发展.
  • 摘要:旅行社业是我国旅游业的三大支柱企业之一,是为保持旅游业发展过程的连续性,促进旅游业发展进步、产业升级,提高生产效率而提供有力支撑的行业.研究传统旅行社业的商业发展策略是旅游业经济增长点的需要,更是我国旅行社业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迫切需求.本文结合国际旅行社的商业发展策略,提出促进传统旅行社转型后发展的新思路与对策,为我国旅行社业制定企业政策、优化企业结构调整提供一些借鉴思路.
  • 摘要:河南省悠久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和丰富的山地自然旅游资源,为休闲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曾以"栾川模式"轰动旅游业的栾川县急需适应休闲旅游的需求,将其旅游发展目标定位为:"山地休闲旅游地",但是栾川旅游业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如核心龙头旅游企业带动不强、旅游产品业态比较单一、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不足、区域融合不够等,因此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产业化、产品提升、差异化、集团化等战略政策建议.
  • 摘要:学术界对乡村旅游的研究由来已久,学者们认可"乡村性"是乡村旅游的核心,但对于乡村性的研究多来自于地理学和社会学的渗透,忽视了乡村性在旅游语境中的特殊性.本研究从地方感这一新的视角出发,通过对乡村旅游地方感的来源和内容分析,试图获得对乡村性与乡村旅游的进一步认知与界定.乡村旅游是以乡村性为媒介,提供旅游者愉悦体验的旅游方式,这种方式通过旅游者对乡村的地方感表现出来。
  • 摘要:本文以2001-2012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数据为基础,通过考察增长量、平均增长量、增长速度、平均增长速度等指标,综合分析了2001-2012年入境旅游者的特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2001-2012年间不同客源区域的入境旅游者都呈快速增长态势.此外,在年龄方面,25~44岁和45~64岁的旅游者居多,但14岁及以下和65岁及以上的旅游者增长速度快;性别方面,以男性居多,但女性游客数量增长较快;旅游目的,以观光休闲为主,会议/商务和其他为辅,探亲访友的旅游者比例不断减少;入境方式,以乘坐飞机为主,选择徒步方式的旅游者数量较少,但增长最为迅速.
  • 摘要:近年来,我国旅游经济发展迅猛.在此背景下,旅游业无疑承担了新时期经济资源交互的"信使"角色.在这种交互过程中,旅游经济的发展也因城市地理位置的不同而呈现一定的空间特性,进而产生一定的空间效应.本文通过对我国287个地级市2003-2011年旅游经济统计数据研究发现,GWR模型拟合呈现出较为显著的空间异质性,表明我国市域层面的旅游业发展由于个体之间属性(如自然资源、经济结构、基础设施等)差异较大,未能形成地理上的空间集聚效应,也未能有效利用自身的空间地理位置——"地利"这一重要先天资源禀赋,呈现出独立发展的趋势特征.
  • 摘要: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大、增速快、地区分布不均衡的特征与城乡分割视角下微观个体和宏观制度的差异,影响着城乡老年人不同休闲生活的安排.本研究使用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分析老年人个体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对老年人各类休闲生活的影响,结果发现:城乡老年人的个体因素、社会因素对休闲生活的影响大于家庭因素,农村地区老年人社会交往型、休息放松型、学习充电型休闲生活城乡分割劣势效应明显.整体上,城市地区老年人个体因素和农村地区老年人家庭和社会因素对休闲生活的影响作用在加强.未来人口迁移和流动的背景下,老年人休闲生活的发展城市地区应避免两极分化,农村地区应降低脱离需求的风险.
  • 摘要:本研究基于1978-2013年上海人均生产总值与文化场馆数量、公园景区数量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对经济发展和休闲设施建设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第一,人均生产总值分别与文化场馆数量、公园景区数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第二,公园景区数量和人均生产总值、文化场馆数量之间存在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其他因果关系不成立;第三,脉冲响应分析表明公园景区数量增加有助于提升经济发展水平,但一定程度上会抑制文化场馆的投资建设;第四,公园景区数量增加对于人均生产总值变动的贡献度,以及人均生产总值水平的提升对于文化场馆数量贡献度均较大.
  • 摘要:随着慢食运动的兴起和慢城运动的迅速扩展,慢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慢旅游放慢旅行、低碳出行、深度体验的理念在满足旅游者休闲需求的同时,能够实现旅游者精神需求的升华,所以这一旅游方式已经成为众多旅游目的地实现旅游产品结构完善和升级的重要选择.本文在阐释慢理念与慢旅游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对蚂蜂窝和百度旅游网站中相关的游记攻略的分析,得出慢旅游者的旅游行为方式与旅游需求具有以下特征:慢节奏的行程;对地域文化的浓厚兴趣;向往并寻求旅途中的交流与体验;较为缺乏的低碳环保意识.
  • 摘要:随着大众旅游休闲时代到来,在美丽中国和低碳理念的科学发展观指引下,绿道升级为绿色基础设施,漫游绿道变成现代时尚生活中新的休闲旅游方式,并逐渐大众化、常态化.本文通过调研福建省福州、厦门、漳州、泉州和武夷山等绿道建设与旅游开发的现状,分析福建省绿道建设与旅游开发的相互影响因素,提出福建省绿道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即规划布局合理化、建设使用多样化、运营管理多元化、价值评估效益化、安全保障达标化、宣传教育普及化等,为福建省绿道营建和旅游开发提供政策建议,以顺应福建生态建设、发展低碳旅游的时代需求.
  • 摘要:大众旅游时代下,游客蜂拥出游,极易在局部空间形成游客高聚集,安全风险骤增.加强游客高聚集场所的风险认知及探究其在时空维度的风险表征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研究在界定游客高聚集场所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其高风险性.选取2004-2015年间游客高聚集场所的相关案例,利用频数统计辨识和分析了游客高聚集场所的类型及其时空特征,并借助最优尺度分析中的非线性典型相关分析探求时空因素与安全风险变量间的具体内在关系.游客高聚集场所的安全风险具有一定的时空特征,因此提出了"因时制宜"和"因地制宜"的安全防控策略.
  • 摘要:绿道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其建设发展体现了人类休闲活动的进一步发展.绿道节点是绿道上重要的休闲游憩场所,研究绿道节点上的休闲活动的情况及人们的满意度,促进其合理地发挥休闲功能、满足人们的休闲需求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场所依赖理论,以肇庆市城市绿道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记录等方法进行了相关研究.研究结果发现:休闲者对绿道节点的满意度较高,场所依赖程度较高;对场所认同度高,但对场所依靠程度较低.为此,提出了完善绿道节点相关设施和服务,提高休闲者对休闲节点的功能性依赖的多种对策,以提高休闲者对绿道休闲节点的场所依赖程度.
  • 摘要:旅游企业员工创新行为对组织具有积极的功效,如何有效地激励员工创新行为是管理者的基本职能之一.本文首先对员工创新行为进行了概念界定,然后对当前国外旅游业员工创析,最后指出了现有相关研究所存在的不足,并对未新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变量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及评来旅游业员工创新行为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简要展望.
  • 摘要:创新产品和服务的不断涌现,对创新采用理论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本研究在认知风格/涉入模型的基础上,整合个人创新性和产品涉入两大因素,建立创新性/涉入因果关系模型,以移动旅游服务为例,从新的角度,用新的方法检验个人创新性和产品涉入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消费者的创新采用.研究发现,个人创新性包括两个维度:快乐性创新和社会性创新;产品涉入包括三个维度:个人相关性、风险感知和熟悉度.个人创新性的两个维度对创新采用都没有直接影响,而是通过产品涉入对其产生间接影响,但影响的途径不同.快乐性创新通过个人相关性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创新采用,社会性创新通过熟悉度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创新采用,风险感知对创新采用没有显著影响.本文最后讨论了理论和管理贡献.
  • 摘要:游憩密度指的是游憩场所的人员密度.研究密度的目的是要测定和控制游憩容量.本文关注的焦点是极限游憩密度,也就是特定游憩场所所能承受的最大人员密度,当密度值超过临界点时,聚集的人群将面临拥挤踩踏的风险.本文在梳理国内各现行标准、规范对游憩场所人员密度规定的基础上,基于美国HCM2000服务水平分级标准,提出游憩场所极限密度设定的新思路,并讨论了游憩场所在大客流、大人群情况下调节游憩密度、控制聚集风险的主要方法.
  • 摘要:南宋历史文化资源是杭州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内容都是今天可以开发利用的宝贵财富.本研究指出,可以通过创意转化、跨界融合、体验设计、智慧管理等途径,将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产业化开发有机结合,为杭州城市文化品牌和国际旅游休闲目的地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 摘要:本文通过市场调查、深度访谈等形式,对滨海城市威海市的文化资源进行分析调查,并按照国家标准将文化资源进行分类,在资源调查的基础上提出滨海文化旅游的开发策略.研究表明,作为滨海城市,威海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文化资源共有565项.首先海洋文化资源和休闲娱乐资源比较丰富,其次是新闻出版影视资源.威海市优势文化产业主要包括文化旅游产业、文化休闲娱乐产业、工艺品产业、影视文化产业和韩国文化产业.基于威海市的文化资源,本文提出了文化旅游的开发策略,具体包括开展休闲文化旅游,开发文化旅游产品,促进文化品牌营销,开发文化养老产业,建设文化影视基地.
  • 摘要:本文从休闲旅游的角度出发,以泉州市的旅游资源为研究对象,运用资源整合的方法,对泉州市旅游资源进行重新分类,分别对宗教旅游资源、文博旅游资源、夜间旅游资源、滨海旅游资源及其他旅游资源等进行探讨,提出了各个类别的旅游资源整合策略,构建富有文化特色的宗教、博物馆、滨海、夜间、茶叶、陶瓷和乡村七大体闲旅游圈(带).
  • 摘要:本文讨论《二十四诗品》的休闲境界.第一层从宏阔之景、清幽之景、秀丽之景来领略《二十四诗品》中的自然山水之美,探究其艺术形象的意蕴;第二层从人在自然山水中的种种活动,讨论了人与自然和谐的闲适之乐;第三层从内在心性修养角度展开,因为幽人佳士们对于自然山水美的欣赏,以及在山水之间进行的休闲娱乐活动,其本质在于内在心性的修养.综观《二十四诗品》,最重要的是通过对纯洁本性的累积、回归、体悟而达到对"真""中""虚"的葆有.这是修炼的功夫同时也是体悟的境界,主要启示了活在当下、顺其自然的诗意人生,以及如果妙合大道便也就获得了与道同体的永恒境界.
  • 摘要:南宋体闲文化的高度繁荣发展,得益于南宋社会休闲设施的完备发达.从政府到民间,全社会都全力营造休闲设施,以保障休闲活动的蓬勃展开.南宋历届政府都极为关注休闲建设,对杭州西湖进行了持续的重点打造.此外,大型的固定娱乐场所瓦舍,是南宋政府为民众打造的另一种重要休闲设施,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民间休闲设施亦得到自发的发展,举凡食店、茶肆、酒肆私人堂馆、园林、青楼,都是当时民间高度发达的休闲设施,对当时南宋体闲文化的整体发展均有所贡献.
  • 摘要:以线路统筹旅游发展是四川省打造三国文化旅游强省的现实需要,又是构建绿色GDP经济发展模式的有效路径.本文在实地考察川北地区三国文化遗址遗迹的基础上,对部分三国文化点位进行了历史文化价值探析,提出了以政府为主导,以诸葛亮北伐路线为主线,整合三国文化旅游资源,为三国文化爱好者领略川北自然风光、感受诸葛亮宏大的政治抱负设计线路,旨在为实现四川"大旅游、大市场、大发展"的宏伟目标提供政策建议.
  • 摘要:本文以广州城市街道中的休闲轮滑(刷街)为研究对象,探讨非正规的休闲方式与公共空间之间的关系.研究运用非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等质性研究方法,并辅以问卷调查收集基础数据,援引地方建构理论,剖析青少年轮滑休闲者对公共空间的建构过程.研究表明,面对轮滑休闲的边缘化地位,休闲者们采取了一种"温和"的身体策略来建构属于自己的"非正规"的休闲空间,他们通过自身的实践赋予了公共空间新的意义."刷街"作为一种"流动"的休闲方式最终将城市街道建构成为了外来务工的青年群体寻求群体归属感和获得身份认同的"稳固"的地方,他们调动了身体的主体性,释放了身体和情感压力并建构了相对稳定的群体关系.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