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4-11-03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学会;;

会议文集: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和用2001年7月-2011年7月榆中地面测站的日8次云量资料和同期NCEP日4次等压面资料,由NCEP资料构造预报因子,以总云量、低云量为预报对象,分析预报因子和预报对象的相关性,通过逐步回归,建立了逐月8个时次的云量预报方程并进行回代;再用2012年的资料检验预报方程的预报效果.结果表明:云量主要受整层湿度、垂直运动、不稳定能量、槽强度指数和700hPa水汽通量散度影响,其中湿度状况和垂直运动是重要因素.所得预报方程对总云量的预报效果比低云量好:总云量平均预报误差在2成左右,低云量平均预报误差在3成左右;预报值变化趋势可以部分地反映实际云量的变化趋势.
  • 摘要:通过对比西南风分量多年5-9月逐日平均和尤特登陆期间逐日平均,分析了尤特登陆期间的西南季风强度变化特征,同时本文还分析了尤特登陆期间的环流特征和强西南季风背景下的暴雨区的水汽条件、热力条件和动力条件,结果表明:(1)由于大陆高压的存在,使得尤特环流能够长时间停滞,是尤特造成华南持续性暴雨的系统特征;(2)此次持续性暴雨过程的逐日西南风分量明显大于多年平均值且长时间维持;(3)由于强南海西南季风的存在,使得尤特东南部有低空急流长时间存在,使得水汽源源不断的输入到尤特环流中,同时本次过程降水区域的850hPa长时间维持在350K以上,更有利于暴雨的出现,容易造成严重的灾害:(4)此次过程中同一个降水中心分别在台风外围环流影响和西南季风辐合影响下,其强上升速度区高度明显不同,高低空辐合辐散的强度也有很大差别.
  • 摘要:提高高分辨率区域模式的短时临近预报水平,与资料同化和数值模式有密切关系.目前华南地区已经建立了先进的中尺度气象观测网,实时获取不同种类的观测资料,如每6分钟一次的雷达观测资料及逐小时的地面观测资料等.NCEP等全球模式的预报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可以提供较为准确的大尺度环境场来驱动中尺度模式.因此基于高分辨率的区域模式的循环同化系统开发需要充分利用全球模式的大尺度信息及观测资料中的中小尺度信息.本文基于GRAPES-3DVAR和GRAPES 3km高分辨率模式开发了Partial Cycle循环同化系统,其中同化系统采用多网格方案同化观测资料中的多尺度信息.针对2014年的个例分析表明该方案对短时临近预报有一定改进.
  • 摘要:热带气旋路径和强度的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1205号热带气旋"泰利"生成于南海北部海面上,在移动过程中,先南掉后北上,最后穿过台湾海峡,即不登陆台湾也不登陆福建,其路径极为罕见,强度变化更是经历了两次加强两次减弱的"两起两伏"独特特征.本文针对该罕见路径和独特的强度变化特点,应用天气图、卫星云图等多种资料和空军T511数值预报系统,通过对涡度场、散度场、温湿场和强水汽对流等物理量场及环境引导气流和双台风等理论的分析,得出了热带气旋"泰利"演变过程中的相关信息,对南海热带气旋的路径和强度预报和分析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摘要:采用常规气象资料、区域自动站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OLR日平均资料,对2003-2012年阳江市29次暖区暴雨过程按切变线型、低涡型和分别出现在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的南风型进行分型,并对四类暖区暴雨的平均环流场和个例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阳江暖区暴雨多为南风型,主要发生在南海夏季风爆发之后:(2)各类暖区暴雨环流相同点:高层受南亚高压影响,有较强辐散,低层南支槽影响明显,有低空急流向暴雨落区上空输送充沛的暖空气及不稳定能量,使中尺度对流云团生成或输入:(3)切变线型、低涡型和南海季风爆发后的南风型暖区暴雨中,暴雨发生时副高位置偏东,强度偏弱,并略有西伸或东退,处于南海季风槽活跃时期;(4)在南海季风爆发前的南风型中,副高位置较西,强度较强,强盛的西南风与副高位置偏西有关.
  • 摘要:本文利用NCEP再分析1°×1°资料、广东省雨量资料和探空资料,对"9.21"粤西特大暴雨动力和热力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特大暴雨是在台风"凡亚比"和超级低空急流共同作用下产生,并且正涡度平流和暖平流使得当地垂直上升运动增强:超低空急流爆发触发动力抬升,同时输送不稳定能量.强降水发生前,粤西地区有强大气不稳定层结,降水发生时,暖平流随高度减弱以及低层湿平流高层干平流使得大气不稳定性得以保持,而且低层湿平流增加,使得降水长时间维持.强降水发生前阳江站CAPE有明显的剧增,这对暴雨预报有指示意义.
  • 摘要: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自动站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3年春季发生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一次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和冰雹天气过程.结果表明,这是一次较为典型的锋面低槽引发的局地强天气过程.中低层形势非常有利,低层有切变线,配合地面锋面低槽南压,具备较好的动力抬升条件,但是500hPa形势不太有利,副高处于加强西伸过程中、华南高度场加高,有西风槽东移、但槽底偏北,中高层的动力抬升条件不是很好,对于出现大范围的强降水是不利的.这给预报带来了很大难度.但通过热力、动力条件等的分析表明,中低层大气具备上干冷、下暖湿的热力不稳定层结,特别是珠三角地区当天午后近地层的急剧被加热加剧不稳定层结的发展,非常有利于强对流的产生和发展;中低空强烈的垂直风切变为大风和冰雹的发生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动力不稳定条件.对地面自动站资料的分析发现,短时强降水出现在地面中尺度辐合线附近,且中尺度辐合线超前于强降水出现,是此次强天气的中尺度影响系统和触发条件.另外,通过多普勒雷达资料的分析表明,VIL值对冰雹的预警有很好的指示意义,冰雹往往出现在VIL值达到最强后开始减弱的时段;冰雹发生前,多普勒速度图上有明显的正、负速度对.
  • 摘要:利用自动站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探讨了0915号"巨爵"、1006号"狮子山"和1011号"凡亚比"登陆后引发阳江特大暴雨的成因,着重对比分析了它们的水汽输送特征,并应用HYSPLIT-4轨迹模式验证了水汽来源.结果表明:(1)它们引发阳江特大暴雨期间,正值低纬西南季风活跃,近海西南风在特大暴雨发生前增大,增强了水汽的输送."巨爵"持续有来自孟加拉湾到南海的水汽输送,与副高西侧南风汇合产生强降雨;"狮子山"影响时,西南水汽输入明显减弱,来自偏东气流的注入引发了短而强的局地强降雨;"凡亚比"登陆后,北部湾超低空急流的爆发,有利于西南水汽经粤西往"凡亚比"输送,引发粤西地区特大暴雨.(2)水汽输送以"巨爵"最强、"狮子山"最弱,水汽辐合层次"巨爵"和"狮子山"较"凡亚比"要浅薄.它们的低层水汽辐合中心多靠近水汽通量大值中心的左侧,与特大暴雨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3)HYSPLIT-4轨迹模式可以很好验证水汽的来源:"巨爵"主要来自孟加拉湾-中南半岛,"狮子山"来自南海近海,"凡亚比"主要来自北部湾,并都需要850hPa和925hPa同时有来自海上水汽的输入.(4)暖湿切变或台风槽是触发强降雨发生的有利条件,地形对降雨有增幅作用,特大暴雨出现在朝向边界层急流来向的小盆地中.
  • 摘要:2011年6-8月,受季风槽影响,广东省出现了持续多日的暴雨到大暴雨,导致了部分地区遭受洪涝灾害.采用小波分析、Lanczos时间滤波器、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2011年夏季广东季风槽暴雨与大气低频振荡的关系.结果表明,2011年夏季降水主要存在准20天的周期振荡,季风槽暴雨过程对应强的准双周振荡.分别选取与夏季降水显著相关的区域(20~27.5°N,102.5~117.5°E)平均的500hPa高度场、(15~22.5°N,110~120°E)平均的850hPa风场作为影响广东夏季降水的"500hPa关键区"、"850hPa关键区"指数",2011年夏季500hPa关键区与850hPa关键区分别存在显著的准23天、准22天周期振荡,季风槽暴雨发生在500hPa关键区准双周振荡的波谷、850hP关键区准双周振荡的波峰附近.从南海南部开始的3次低频纬向风、OLR、湿度的北传与从菲律宾以东的西太平洋向西传播的低频中心相遇,导致3次季风槽暴雨过程的出现.利用典型个例的合成分析,对2001年6-8月广东3次季风槽暴雨准双周振荡不同位相大气环流场的共同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它们反映了季风槽暴雨从间歇-开始~旺盛~减弱~结束期大气环流场的演变特征,可为广东季风槽暴雨的中期预报提供参考.
  • 摘要:利用常规探测资料、NECP再分析资料和雷达等非常规资料,对2013年5月15日到16日清远一次特大暴雨过程的环流背景、物理量诊断、雷达回波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特大暴雨过程是发生在条件性热力不稳定的条件下,锋面和切变天气尺度系统触发作用下造成的;过程的水汽源于孟加拉湾和南海,而以前者为主,水汽通量大值区在粤北;强的垂直上升运动超前降水峰值,对暴雨有一定的预示性;强降水落区出现在能量密集区;低空急流的峰值位置与暴雨区基本重合,出现时间超前降水峰值;清远大范围强降水是由MCC造成的.
  • 摘要:基于WRF(Weather Research Forecast)模式和GSI(Gridpoint Statistical Interpolation)同化系统,本文研究了同化4部多普勒雷达资料对"7.21"北京特大暴雨过程中降水预报的改善作用.GSI系统直接同化径向风,而采用云分析的方式间接同化反射率.在20日21时至21日00时期间雷达同化实验采用30分钟循环同化径向风和反射率资料.结果表明,循环同化雷达资料改善了短时(00-06小时)和短期(00-24小时)降水预报,ETS评分提高了约0.2.同化反射率资料增加了初始场的水凝物,改善了温度场分布,直接影响了降水的形成.另外同化反射率使650-250hPa位势高度的RMSE降低了8位势米.直接同化径向风资料对中尺度风场产生了一定影响.ETS评分结果表明同化反射率资料的效果要优于同化径向风的.
  • 摘要:利用区域加密地面自动站资料、风廓线雷达资料、常规观测和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4年3月底广东省开汛日连续强对流天气过程(简称"14·3"过程)的环流背景和动力热力条件.结果表明:高空阶梯槽携带冷空气不断东移,低空急流持续存在并输送暖湿气流,与中、高空急流的良好配置构成高层辐散、低层辐合以及上层干冷、中下层暖湿的不稳定环境,为大范围暴雨和风雹同时出现提供了有利的背景条件;低空急流在"14·3"过程中为中小尺度系统的产生提供了一个强辐合源、上升源和强平流源.强对流天气出现在低空急流的中尺度大风速中心前方强烈的辐合区和上升气流中,其中小尺度特征能够被其有高时空分辨率的风廓线资料捕捉到,垂直风切变在其发生前迅速增大,对预报有指示作用.低空急流控制下,低空切变辐合区降水的持续与其南侧地面辐合线的形成和加强存在正反馈,冷、暖气流的强烈交汇使得对流发展更加激烈:"14·3"过程的能量供应与低空急流持续的暖湿输送关系密切,低空急流使得北部湾和海南附近向广东省中西部输送的暖平流深厚且持久,广东省平均气温不断升高,而气流下沉绝热增温是位于急流上游作为热源之一的海口站温度升高的热量基础.
  • 摘要:利用常规观测、NCEP/NCAR再分析、雷达及自动气象站资料等,对2013年3月20日发生在东莞的一次罕见龙卷、冰雹等致灾性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龙卷过境时的单站气压、温度、风向风速与雷雨大风过境时明显不同,具有较典型的龙卷特征.2)华南地区高低空强的风随高度增大的垂直变化、上干下湿的位势不稳定层结,低层高温、增温为对流天气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冷空气南压和近地面边界层中小尺度辐合系统为其提供了触发机制.3)此次过程,中等强度的对流有效位能(CAPE)、强的0-6 km深层垂直风切变以及较强的0-1 km低层垂直风切变为龙卷产生提供了可能性.4)龙卷、冰雹强对流风暴的发展加强与近地面边界层中小尺度辐合系统加强有密切关系.5)同时出现冰雹、大风、龙卷时,最强回波为72dBz;龙卷出现在超级单体的钩状回波附近,更靠近后侧V形缺口;多时次观测到三体散射(TBSS)回波,与降雹对应;反射率垂直剖面图上可见明显的低层弱回波区、中高层回波悬垂,有界弱回波区(BWER)先于龙卷20多分钟出现.径向速度图上,龙卷出现时超级单体风暴同时具有龙卷涡旋特征(TVS)和中气旋特征.
  • 摘要:本文利用深圳市城市气象探测网110个自动站5年每分钟的观测资料,对深圳市短时强降水(20mm/h)的气候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按照TS评分的基本思路,以人口密度为权重,从公众亲历事件的角度,提出一套相对准确率的定量计算方法,并对2013年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探讨.在平均200km2的预报单元上,要定时、定点、定量地预报短时强降水等小概率事件,目前的预报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严格按TS标准评分,第1小时的准确率在10%以下,从第2小时起准确率均在3%以下.按照本文给出的预报质量检验方法,2013年深圳市全年短时强降水预报质量第1小时的相对预报准确率为41.6%、2小时为15.2%、3小时为8.2%,与此对应第1小时的命中率为72.7%、空报率50.9%、漏报率27.3%.对于不同的天气过程,短时强降水预报准确率差异明显.目前深圳市气象台的短时临近预报系统在系统集成和业务化方面取得了有效的进步,但该系统对于短时强降水的定时、定点、定量预报,能力是有限的,第1小时的预报具有实用价值,第2小时的预报可供参考,第3小时以上的预报有待今后预报系统的不断总结、完善和提高.
  • 摘要:利用南宁市气温、湿度、相对湿度、水气压、露点温度等气象要素资料与探空分析资料,ECMWF分析数据资料,对2005~2014年南宁市2~4月"回南天"过程进行了气候与气象条件统计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南市宁"回南天"主要出现在2~3月,年平均出现3次,出现次数最多年6次,出现次数最少年1次,最长持续天数6天;(2)当2月份月平均气温出现异常偏低或异常偏高,3月份月平均气温出现显著到异常偏高时,当月不易出现"回南天",当4月份月平均气温出现异常偏低对,易出现"回南天":(3)近10年2~4月南宁市出现6次明显"回南天"过程,各次过程发生前后出现温度快速升高、气压快速下降、湿度明显增加的突变特征,变化幅度最大出现在午后到20时.
  • 摘要:利用micaps常规资料及雷达回波资料,对2014年6月5~7日防城港市出现的大范围暴雨过程的天气形势、影响系统及物理量场等进行诊断分析.分析表明:此次降水局地雨强大、持续时间长,范围较广:弱冷空气及低涡是暴雨发生的环境背景条件;切变线和辐合区的存在是提供动力抬升的有利条件:西南急流及水汽通量辐合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此次过程主要是季风槽配合低涡切变线、弱冷空气而造成的典型的前汛期锋面暴雨.
  • 摘要:2013年广西百色市冰雹天气明显偏多,具有发生时间较早、发生频数多、影响面广等特点.3-5月北方冷空气频繁南下,高原槽或南支槽活跃,容易导致冷暖空气交绥从而产生冰雹、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利用常规观测资料、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和自动气象站资料,从主要影响系统配置、环境条件、风暴演变等方面对2013年3月23日百色市致灾性冰雹天气过程的特征和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支槽加深东移、850hPa切变线南压以及近乎相交的高低空急流配置是此次冰雹发生的有利天气背景,地面辐合线为强对流的触发、发展和持续提供了重要的边界层条件.地面增温、较高的对流有效位能、强的垂直风切变、合适的0°C和-20°C层高度以及较好的水汽条件为强对流风暴发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潜势条件:超级单体风暴结构具有明显的V型缺口、三体散射、旁瓣回波、弱回波区、悬垂回波等特征以及持久的中气旋和风暴顶辐散.持续偏高的反射率因子、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值和持续出现的中气旋为冰雹、大风预警的发布提供了有效依据.
  • 摘要:本文利用MICAPS常规观测资料、自动气象站资料及钦州市市政部门2001-2013年内涝资料,对2014年6月11日钦州市特大暴雨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环流形势、动力条件、热力条件等,并对此次特大暴雨造成钦州城区严重内涝的主要原因,如城市排水设施严重滞后、城市下垫面硬化加重内涝、洪潮水位影响内涝等作些探讨,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参考.
  • 摘要:1409号台风"威马逊"是建国以来登陆广西最强的台风,是以台风以上强度在广西停留时间最长的台风,也是在广西造成狂风暴雨范围最大的台风,给广西造成了严重的灾害损失,本文主要从天气形势、物理量场、非常规资料这三个方面对"威马逊"强度异常偏强,强度长时间维持的原因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从天气形势上看,200hPa处于东风急流的辐散区;500hPa副高紧随着台风,副高和台风低压环流之间的气压梯度形成的偏南风急流和水汽输送,有利于低压环流的维持;850hPa季风槽强盛,水汽输送明显,低空急流和水汽输送是热带气旋在登陆后衰减缓慢的重要环境条件.(2)、物理量场表明,南海北部垂直风切变较小,海温高,利于"威马逊"加强.高空为强的辐散区,涡度和垂直速度减弱缓慢,台风登陆后,垂直结构保持完整.强盛的季风槽和水汽输送也是台风强度维持的原因.(3)、从云图和多普勒雷达图像上可以看出,台风登陆后台风眼明显,台风云体结构对称,表明台风强度强盛,减弱缓慢.
  • 摘要:本文通过简单介绍卫星遥感资料,一种新型的适应性观测资料,NOAA海浪预报资料,聚类相似法在台风数值预报中的应用,三维变分同化中不同物理量对台风预报的影响,以及台风综合预报GDSS,指出了台风近10年来的预报进展.
  • 摘要:利用多种资料对桂林市前汛期三次暖区暴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暴雨区200-400hPa为急流轴或其右侧辐散区控制,500-700hPa为浅槽影响,850hPa为西南急流、地面为弱锋面或辅合线影响:三次过程中低层(500hPa以下)存在暖平流,且涡度平流随高度增大,从而造成天气尺度垂直上升运动:暴雨的形成还与桂林的地形对气流的抬升作用有关.410过程热力条件弱,雨势弱,红外云图及雷达回波弱,510、618过程热力条件好,雨势强,对流性强,红外云图及雷达回波强;T639雨量预报产品对暖区暴雨较敏感,日本传真图雨量预报产品对暖区暴雨预报明显偏小.
  • 摘要: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灾情资料,从桂林的气候概况入手,对桂林10a中小城镇气象灾害,包括其次生、衍生灾害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近十年桂林中中小城镇暴雨、强对流天气、低温、雨雪、冰冻等气象灾害的表现和危害,并提出有效地防御措施,尽快提高中小城镇气象灾害防灾避灾能力,提高中小城镇气象灾害家庭、集体防灾避灾自救能力,根高中小城镇气象灾害个人防灾避灾自救能力,把气象评估纳入到城市规划发展和管理的政策框架内,加强部门合作,健全气象灾害综合防御机制。
  • 摘要:1311号超强台风"尤特"与0604号强热带风暴"碧利斯"是对广西影响较大的两个台风,利用1°×1°的NCEP全球再分析资料和常规气象要素以及中尺度自动站等资料,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尤特"与"碧利斯"在发生季节、强度、路径、强降雨的分布上都有各自明显的特点,但同时在路径变化及产生强降水的机理机制上又有相似之处,为今后此类台风的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 摘要:利用桂林1961~2011年13个县(市)站点地面报表资料,对桂林50多年来大雾的时空分布和预报模型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桂林大雾天主要集中出现在秋、冬、春三季,秋冬季以辐射雾居多,而春夏季节则以平流雾居多.预报模型中,风力小,湿度较大是共同点,依据冷暖气流强弱可分为辐射雾北风型和南风型及平流雾北风型和南风型四类.
  • 摘要:本文利用地面加密自动站观测资料、铜仁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以及NC/NCAR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3月19日傍晚到夜间("3.19")和3月22日("3.22")午后到夜间,铜仁连续出现的两次冰雹过程的天气系统发展演变、结构特征和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两次冰雹过程是高空槽使高层干冷空气叠加在低层暖湿空气上,导致不稳定层结出现;中低层两广至湖南急流建立,有利于处于急流左前方的铜仁地区高空非地转效应增大,促使对流系统的发展;2)中层干冷空气侵入造成强烈位势不稳定是强对流天气发生的重要条件,地面辐合线是重要触发系统;3)冰雹发生前两次过程的强对流天气指数明显增大,且大气呈现"上干下湿"喇叭状的不稳定层结状态;4)两次过程相比"3.22"脉冲风暴对流天气垂直风切变相对"3.19"多单体强风暴冰雹天气弱,但在相对较强的CAPE作用下使得"3.22"出现了较大的冰雹;5)有≥50dbz的强回波发展加强并维持,强回波伸展高度均超过-20°C层高度,且出现弱回波区或有界弱回波区,高强悬垂回波是两次冰雹发生的直接原因,另外"3.19"出现了强冰雹回波的三体散射和旁瓣回波特征;6)垂直液态水含量出现持续增大的现象可以作为冰雹预警的一指标,同时冰雹指数也可作为冰雹预警的一个重要参考.
  • 摘要:本文分析一个以产生大冰雹为主的孤立的超级单体生成环境和回波特征.风暴发生在贵州省东北部上空有中层槽和切变系统,对流发生地位于高空急汽入口区右侧,探空显示中层有干冷空气.低层热低压强烈加热的上冷下暖静力不稳定条件下:对流有效位能为中等偏弱,百色强的垂直风切变和逆温层有利于普通风暴向超级单体风暴转换.低层近饱和层结及锋生辅合提供较好的水汽条件,与静止锋锋生有关的地面辐合线触发了对流,700hPa西南涡南移加强了深厚湿对流的发展,合适的0°C层高度和-20°C层高度有利于大冰雹的发展和降落.该超级单体自组织性非常好,属于右移的经典超级单体,风暴转播作用显著:由反射率因子和径向速度图可分析出,超级单体向南移动时,其前侧入流缺口位于超级单体的前侧,强中气旋产生在入流缺口附近,超级单体维持其特征达1个多小时,期间出现钩状回波,前、后侧入流缺口等超级单体低层典型强度回波特征.以及标志强上升气流的中低层弱回波区和其上的回波悬垂,有界弱回波区BWER.≥50dBz回波扩展到-20°C层上的高悬的强回波,风暴最强时最大反射率因子为67dBz,回波顶高为12km,超级单体中的中气旋1656后从弱到强发展,17:26发展成其有个强中气旋的超级单体,该超级单体中的强中气旋,基本上符合中气旋的典型结构特征,只是经典中气旋低层表现为辐合式气旋,而该强中气旋低层较多的表现为纯旋转.
  • 摘要:利用2011年1月NCEP1°×1°6h再分析资料和贵州省气象局提供的84个地面气象站1970年-2011年冬季资料对贵州省2011年1月持续的低温冻雨天气进行了气候统计和诊断分析.此次冻雨天气范围广,强度大,34个站气温达到40年来历史同期最低值.此次过程中的亚欧大陆环流异常主要表现是乌拉尔山阻塞高压阶段性活跃,在里海槽前西南气流的持续补充下两次崩溃三次重建,在脊前形成深厚低压中心,导致频繁有冷空气南下影响贵州地区.
  • 摘要:普查2006年至2010年夏季共5年的FY-2E的每隔1h的红外云图辐射量温资料(TBB),根据修正的MCC(mesoscale convective complexes,MCC)标准,筛选出发生在贵州的25个中尺度对流复合体,通过它们发生时间、区域、特征的统计分析,总结出一些贵州地区初夏发生MCC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贵州山地夏季MCC的生成源地相对集中在贵州西北部地区,这与云贵高原东南坡的背风一侧地形有关,它们移动路径主要以偏东南为主;贵州山地夏季MCC的平均生命史为12.1h,与中国南方MCC的大致一样,但个体差异大:贵州夏季MCC具有明显的夜发特征,有80%在晚19时至凌晨01时发展形成,由对流云发展成为MCC的时间大约需要6h;贵州MCC的消散时刻主要集中在05时-13时.
  • 摘要:应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NCEP1°×1°格点再分析资料、FY2E卫星云图资料、雷达回波资料,对2012年6月25~26日铜仁市东部出现的特大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各物理量场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空低槽、中低层低涡切变是造成特大暴雨发生的主要影响系统;强降水的形成、加强与减弱和暴雨上空水汽通量辐合区的演变关系密切;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垂直动力场结构为特大暴雨的发生提供了动力条件;当位温随高度降低,有不稳定能量存在,易于触发强降水;强降水发生前后,红外卫星云图以及TBB资料在天气系统影响的时间、强度变化、移动方向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对应性.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