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中国中医科学院2013年博士生学术年会
中国中医科学院2013年博士生学术年会

中国中医科学院2013年博士生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13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3-04

主办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

会议文集:中国中医科学院2013年博士生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面对新发疾病,中西医理论体系和病名的差异是中医临床借鉴中医古籍筛选治疗方案的严重障碍.以生物学功能为基础的症状是联系西医病与中医证之间的纽带.通过建立以生物学功能为基础的中医古籍疾病知识挖掘方法,从文献记录、现代药理学反推以及建立实验模型三方面综合考虑,可解决当今中医临床面对新发疾病和优势病种采用西医病名而不能利用中医古籍疾病诊疗经验的难题.同时,以生物学功能为基础的中医古籍疾病知识挖掘方法将为新药的开发提供从古籍文献到药理研究的平台.
  • 摘要:《诸病源候论》被誉为中医"七经"之一,该书的最大特点是不载方药、在每一证候之下列举导引养生方法,通过导引治疗疾病,本研究拟在对其导引法词语研究的基础上,对导引法的操作方法从基本身形、调身、调息、起势动作、路线、收势以及中医学原理等几方面进行说明和阐释,并拍摄图片和影像资料,进行科普宣传,使该书中的导引法便于普及,能够用于丰富治未病的手段、在临床上可以指导患者进行导引锻炼,辅助疾病的康复,也可以用于部分肢体关节、脏腑疾病的辅助治疗,形成辨证选择锻炼方式的理论体系.
  • 摘要:目的:观察健脾固涩活血法治疗Ⅰ、Ⅱ度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疗效.rn 方法:选择2011年12月—2012年10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泌尿外科门诊就诊的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7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患者服用健脾固活汤治疗,每天两次,每次1袋,早晚各一次.对照组患者仅采用盆底肌训练疗法治疗.两组的治疗周期都是4周.分析比较两组的疗效.rn 结果:两组受试者的年龄、病程、接受治疗前两组的ICS-Q-SF评分、尿垫试验的尿失禁量,经比较,对应的P值分别为0.763、0.975、0.936、0.51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治疗组患者脱落2例,对照组患者脱落4例,治疗组患者的ICS-Q-SF评分、尿垫试验的漏尿重量和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1),对照组和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1).两组组间相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患者脱落4例,对照组患者脱落8例,治疗组患者的ICS-Q-SF评分、尿垫试验的尿失禁量和治疗后两周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1),对照组和治疗后两周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148、0.140(P>0.05).两组治疗4周后和治疗前相比,治疗4周后结果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为0.000(P<0.01)服药4周后,治疗组显效2例,有效21例,无效8例,有效率66.7%(22/31);对照组显效1例,有效10例,无效16例,有效率31.7%(11/27),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0(P<0.001).rn 结论:健脾固活汤和盆底肌肉训练对于治疗女性Ⅰ、Ⅱ度压力性尿失禁,均有疗效.健脾固活汤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盆底肌肉训练疗法,而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治疗效果更好.
  • 摘要:目的:研究苏芪浸膏对小鼠Lewis肺癌转移过程中Th17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探讨其在调节肿瘤炎性微环境中的作用.方法:将小鼠随机分组,观察肺癌转移抑制率;检测Th17细胞动态变化及IL-17、IL-23动态水平、RORγt mRNA表达水平.结果:苏芪浸膏肺转移抑制率与环磷酰胺相似(P>0.05);各荷瘤组小鼠脾Th17细胞随时间迁移呈上升趋势,除环磷酰胺组外,其它各荷瘤组与苏芪浸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苏芪浸膏在抑制肺癌转移及调控肿瘤炎症反应方面优于苏木,而与环磷酰胺相似;其抗Lewis肺癌转移的部分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肿瘤局部炎症反应实现的.
  • 摘要:通过愈肾方治疗阿霉素肾病模型大鼠蛋白尿的机制研究,对中医药研究路径进行了思考,指出继承中医的传统理念,保证中医疗效,这是进行一切中医药研究的前提;现代科技方法应在中医思维模式的引导下将其融入中医药研究体系,不光用于认识中医、解释中医,更要用于中医的发展,实现中医的现代化;有稳固的中医思维模式,熟悉现代科技方法,融会贯通,才可运用合适科学的方法,光大中医的实效!
  • 摘要:评价通过专家咨询建立的介入术后冠心病主要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真实性、可靠性和临床应用价值.对23家医院1050例介入术后冠心病患者,采用诊断试验的评价方法,通过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似然比及ROC曲线下面积,评价介入术后冠心病主要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真实性;通过观察符合率和Kappa值,评价该标准的可靠性;通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评价该标准的临床应用价值前期建立的介入术后冠心病主要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其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似然比、ROC曲线下面积、观察符合率、Kappa值、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如下:血瘀证分别为95.26%、93.70%、94.86%、15.13、0.924、98.76%、0.969、97.76%、87.24%;气虚证分别为96.42%、95.34%、96%、20.70、0.957、99.52%、0.990、97.02%、94.42%;痰浊证分别为88.19%、96.46%、94.19%、24.89、0.923、96.67%、0.915、90.39%、95.58%;心血瘀阻证分别为91.06%、98.77%、97.05%、74.22、0.95、98.67%、0.960、95.54%、97.46%;气虚血瘀证分别为98.41%、96.73%、97.33%、30.10、0.976、98.86%、0.976、94.40%、99.09%;痰瘀互阻证分别为94.81%、94.75%、94.76%、18.07、0.948、97.71%、0.918、72.73%、99.20%.介入术后冠心病主要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具有较高的真实性、可靠性和临床应用价值.
  • 摘要:目的:对缺血性中风病患者进行3年随访,描述患者复发情况,分析复发的重要影响因素,并建立预后的风险预测模型.rn 方法:以2008年6月27日至2010年6月3日在全国12家三甲中医院脑病科就诊的缺血性中风病患者825例为研究对象,采集生活行为、社会因素、随访期用药与康复技术、中医症状等相关信息,并随访患者的复发结局.全部随访工作于2013年3月完成.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复发率分析,随机生存森林筛选对患者复发有影响的重要因素,基于筛选出的重要危险因素构建多元Cox风险预测模型.rn 结果:随访期间,影响复发的主要因素有:语言謇涩或失语症状(OR=5.07,P<0.01),体育锻炼情况(OR=2.72,P<0.05),是否有血脂异常(OR=3.94,P<0.01).rn 结论:随访期间语言謇涩或失语症状、是否进行体育锻炼、是否有血脂异常是缺血性中风病复发的影响因素.
  • 摘要:目的:以代谢组学方法探讨山楂水溶性组分(aqueous extract of shanzha,AESZ)对大鼠粥样硬化的干预作用.rn 方法:通过高脂饲料加腹腔注射维生素D3和卵清白蛋白的方法建立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大鼠模型,两个剂量AESZ(72mg/kg,288mg/kg)口服灌胃4周后,取动脉组织HE观察病理变化.取血清测定血脂水平,通过GC/MS技术分析正常组、模型组及给药组的大鼠血清代谢物的变化,采用偏最小二乘-判别法(PLS-DA)区分和揭示组间差异,采用T检验分析差异代谢物.rn 结果:通过模式识别分析,模型组与空白组在代谢物水平上有显著差异;主要差异代谢物有乳酸、肌醇、亚油酸等;模型组大鼠的脂肪酸代谢、氨基酸代谢等出现紊乱.AESZ干预后可有效缓解这种紊乱.rn 结论:AESZ对AS大鼠有较好的干预作用.
  • 摘要:硫熏法系指采用硫磺熏蒸药材及其加工炮制品的方法,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材的产地加工技术.中药白芷产区的主要加工方法为硫磺熏法.研究数据表明白芷硫熏加工后,香豆素类化学成分和镇痛的药理作用均发生了变化.通过对白芷硫熏前后石油醚提取部分H-NMR数据的分析,对白芷硫熏前后化学成分变化的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对实验结果进行摩尔数量的换算,根据有机化学的知识,推测可能的化学反应的机理。根据推测以单个化合物或数个化合物的混合物,按照药材的硫熏工艺进行硫磺熏蒸,然后测定反应后反应物和反应产物的含量,从而确认化学反应的机理是否与推测的机理相符。以此最终确定硫磺熏蒸对白芷中主要化学成分变化的反应机理。
  • 摘要:目的:通过对民国时期中药文献的整理,探索"医药圆融"思想对当时中药发展产生的影响,以期对现代中药发展提供借鉴.方法:通过文献搜集、整理、比较、分析,探讨"医药圆融"思想的具体体现.结果:"医药圆融"思想渗透在民国时期中药科研、教育等多领域工作中,对当时中药科研、教育工作产生积极作用,并对其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结论:运用现代科技对中药进行研究,不仅促进中药学本身的发展,更对临床用药具有指导意义。在人才培养方面,“医药兼通”模式不仅为中药界提供高端人才,更为这些人才的多元化发展奠定基础。"医药圆融"思想是民国时期中药科研、教学工作的特色,更对今天的中医药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 摘要:研究中医古籍的图像是中医医史文献研究的一个新思路。从"中医——一个可以看得见的历史"研究项目到中医古籍图像分类整理研究项目,对中医古籍图像资料的挖掘越来越深入.图像作为证词的使用,对中医药创新发展有启示意义.从文献学角度来说,图像作为中医文字资料的补充,"中医古籍图像数据库"的建立不仅在中医学术传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也会努力推动中医学的对外交流;从医学史角度而言,不仅记录了中国医疗水平发展的轨迹和成就,而且也将挖掘出对临床有启发意义的新想法.此外,对中医古籍图像的进一步研究仍值得期待,在中医古籍的整理与保护中,数字化是当下中医文献学科重要趋势。
  • 摘要:王永炎院士领导的973课题组倡导“生物活性导向下的化学研究思路”,提出以中药有效组分配伍为依据组成新复方的方剂架构新模式。生物网络具有模块化组织结构已被证实,而基于模块水平对复杂生物网络进行分析的模块药理学,可以用来度量并整合药物干预疾病前后的网络特征,这使针对复杂疾病的治疗采用模块化设计来影响多个靶点成为可能,从而成为探索方剂组方的新模式.王永炎院士指导了方剂作用原理和药效活性导向下进行有效部位的提取与化药研究,通过有效组分的特征研究和整体药理模型而确定有效组分,建立通过“明确主部位,强化主效应,降低副效应”,构建能达到“整体综合调节”,以部位(组分)配伍为依据组成新复方。
  • 摘要:目的:给出中风偏瘫患者的半身汗出规律.rn 方法:应用中医汗出量动态检测仪对37例中风偏瘫患者的患侧和健侧进行检测,观察汗出的变化规律.rn 结果:①患侧与健侧汗出量差别不明显,汗出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也趋于一致者占32.4%;②患侧与健侧汗出量差别不明显,但汗出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不一致者占51.4%;③患侧与健侧汗出量差别显著者占16.2%.其中患侧汗出量显著高于健侧者占10.8%,健侧汗出量显著高于患侧者占5.4%.rn 结论:①中风偏瘫患者半身汗出量增多的发生率较低;②如果半身汗出量增多,则常发生于患侧,也可发生于健侧;③半身汗出不仅表现为汗出量的不同,而且还表现为汗出量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差异,这一现象在既往的研究中尚未被提及;④急性期中风病半身汗出发生率较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发生率较高.半身汗出发生率不高,不是中风偏瘫患者的常见症状,《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指出的“汗出偏沮,使人偏枯”可能不是普遍的规律。
  • 摘要:中医药在肿瘤综合治疗中独特的地位和优势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和患者关注,但对其如何进行更加客观、科学、系统的评价依然是临床研究的热点问题,也是目前严重限制中医肿瘤学科研究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关键性问题.现代医学对肿瘤疗效评价演变与中医药疗效特点日益具有一致性,如两者均注重生活质量、临床获益等软指标和肿瘤缓解率、TTP等硬指标以及其他综合指标的联合运用,在此基础上学者们提出了中医肿瘤疗效评价方案,虽然在大体内容上达成了共识,但对于各种指标的权重、量化以及引入中医特色疗效评价指标等问题依然存在分歧,因而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医特色的、并能被国内外学者接受的肿瘤疗效评价体系是中医肿瘤学科国际化的关键,该评价体系也将为中医药国际合作和交流提供更加便捷、科学客观的平台.
  • 摘要:现代临床心理学运用人格量表来评估心理疾病患者的人格特征,中医学的思维方式能够在突破当前人格量表存在的局限,其中整体恒动观、阴阳学说等对中国人心理的影响更为深远,此次忆溯性发展水平问卷的研制在大量临床实践基础上,秉承了中医学的特征性方法论而进行,目前工作进入到统计分析阶段.
  • 摘要:目的:探讨赵志付教授运用刚柔辨证治疗焦虑状态的理法方药及其用药规律性研究.rn 方法:选择广安门医院中医心身医学科门诊初诊的焦虑患者病例94例,对其年龄分布、常见合并症、证型分类、方药使用频率以及其性味归经分布进行统计分析.rn 结果:经统计分析,发现焦虑状态患者人群以女性常见,多合并睡眠障碍,临床运用刚柔辨证分型中,以刚证之心肝阴虚证居多,常用药物性味以甘平、苦寒、酸敛之品为主,归经以心经、脾胃经、肝经为主.rn 结论:赵志付教授认为临证治疗焦虑状态时,其病位在肝,涉及心、胆、脾胃,久则及肾.主要病机为五志过极,肝气疏泄失职.辨证以刚柔辨证为指导,治疗原则应分刚柔,刚证为主者,治以柔肝养阴;柔证为主者,治以疏肝解郁。选方用药上应考虑肝的体用运用性味归经进行配伍。
  • 摘要:本文用传统中医思想,辩证逻辑思维探讨肿瘤发生的机理,根据临床观察和专家总结,提出虚瘀毒三者合而为邪,合力形成癌症的崭新学术思想,并由此提出健脾活血解毒的治疗思路.为更好的进行临床进行一定思索.根据常见致癌原因所做的定性比较,提示癌病发生与虚瘀毒共同存在强烈相关。目前肿瘤的治疗进入一个瓶颈期,既然肿瘤的发生发展是虚瘀毒三位一体集体作用的结果,绝对不是一药一方一法可以治疗,必须从虚瘀毒论治,在中医综合治疗中使用一到两种抗癌静点药物如华蟾素注射液和口服中成药,如西黄胶囊,并在中药汤剂上拿捏好扶正驱邪的比例,往往会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 摘要:目的:确立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病变部位.方法:建立中医症状病机数据库和历代医案数据库,从中寻找中医肝病和脾病常见的证候、症状级症状病机.结果: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主要临床表现和中医脾胃功能异常出现的症状一致,和中医肝胆关系不密切.结论:病毒性肝炎的主要病因病机、症状表现符合中医脾胃的特点,脾是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首要病位,肝胆湿热证可能是西医理论影响下形成的证候.
  • 摘要:以健脾通络解毒法对60例PLGC患者干预治疗6个月,并逐渐形成健脾通络解毒方,诸药共奏“健脾益气、活血通络、消癥解毒”之功,共起调理脾胃、修护胃膜之效。应用原位末端标记法、免疫组化法、RT-PCR法等技术,检测治疗前后凋亡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蛋白(Bcl-2、Survivin等)指标;观察治疗前后组织病理及电镜超微结构;动态记录患者证候相关因素,分析证候相关因素与细胞凋亡及增殖指标间的相关性.揭示健脾通络解毒法对PLGC细胞凋亡及增殖的影响机制,对深入PLGC治法理论,提高中医药防治胃癌前病变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临床观察发现,健脾通络解毒法不但能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亦能使部分PLGC患者的镜下和(或)病理表现出现逆转。
  • 摘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 CHD)已成为2t世纪最重要的心血管病症,以血管内皮保护为切入点开展中药特别是温阳益气活血化痰中药对CHD作用的研究,将有可能帮助人们找到减缓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及发展的新方法和潜在的药物作用途径,从而进一步完善温阳益心活血化痰法对CHD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的理论研究。温阳益心活血化痰法治疗CHD可能的作用机制有: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作用,能显著地调脂、降脂,减轻脂质过氧化损伤,进而起到抗动脉硬化的作用,并能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调节缺血心肌细胞中Bcl-2, Fas基因的蛋白表达和阻断细胞凋亡;促进血管新生,从而提高缺血心肌微血管密度,保护存活心肌;调节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心肌NF-kB表达及血清炎症因子释放的影响,对炎症通路具有干预作用。温阳益心活血化痰法的代表方剂温心方是由生晒参、桂枝、薤白、清夏、赤芍等中药组成,有温阳益心理气祛痰的作用,临床上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取得了满意疗效。
  • 摘要:重组融合蛋白常用的表达载体是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已知CHO细胞中存在内源性逆转录病毒.虽然该病毒对于人类不具感染性,但对于人用药的安全仍有一定风险.因此,CHO细胞来源的药用蛋白的生产必须具备灭活工艺.低pH孵放法一般用于包膜病毒的灭活.来源于CHO细胞的逆转录病毒属于具有包膜的γ型逆转录病毒。在灭活验证试验中,以异嗜性小鼠白血病病毒(Xenotropic Murine Leukemia Virus X-MulV)作为CHO细胞内源性逆转录病毒的指示病毒(又称作模拟病毒、替代病毒),以人重组融合肿瘤坏死因子a作为待验证样本,进行病毒的灭活验证试验。以CHO细胞作为X-MulV的传代载体,培养7天,获得的X-MulV病毒悬液,其病毒滴度能够达到7.0log10PFU以上。采用pH 3.60,25℃,4h灭活重组融合TNF-a蛋白药物中指示病毒X-MulV,能够实现有效灭活,其病毒滴度降低大于4.0 log10PFU;此灭活条件下,TNF-α生物学活性良好;低pH影响包膜基因env 3'-末端1626-1930位点,X-MulV能够被有效灭活可能与该位点有关。
  • 摘要:目的:基于海量HIS数据仓库分析探讨可疑过敏反应发生的相关因素,为避免灯盏细辛注射液临床用药风险提供指导.rn 方法:采用巢式病例对照设计,应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对进行分析,以使用灯盏细辛注射液后使用地塞米松注射液,同时停用地塞米松注射液后再未使用灯盏细辛注射液者判断为可疑发生过敏者,与可能未发生过敏反应人群进行对比,探讨各因素与可疑过敏反应影响的相关性.rn 结果:在0-24小时组内,入院病情P值小于0.01,两组有极显著差异,使用果糖、复方维生素、白眉蛇毒血凝酶等药物及患有肺内感染OR值均较大,为可疑危险因素.rn 结论:灯盏细辛注射液发生可疑类过敏反应可能与入院病情、合并药物的使用及所患疾病有关,经深入研究明确后,可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指导.
  • 摘要:目的:分析针灸科技论文总结论文发展规律;方法:以SCIE针灸论文为研究对象,应用文献计量学、统计学等方法进行分析,总结针灸论文发展中的热点、趋势、方式方法等.结果:美国论文总量第一,中国、韩国呈快速增长趋势.结论:在论文总量上中国、韩国将超越美国,中国的国际合作需要加强,韩国的发展势头强劲,可能在未来的几年内无论是在论文数量上还是质量上超过中国.
  • 摘要:本文意图以脉诊为线索,从历史源流找出扁鹊医学与经脉系统形成之关系。了解脉诊发展演进的历史,不仅有利于把握中医学历史,而且对于研究经脉的本质与发展针灸临床实践都有重要意义。脉诊最初来源于对经络的综合诊察,从远古的遍诊经络法最终发展为独取寸口法.扁鹊医学的特点是诊脉和望色的合参.《史记》的医案提示早期的诊脉法与经脉概念的形成有着密切之关系.可以从针灸出土文献看出"脉"之病候与具体诊察手足的"脉动"而得以"脉象"都是融为一体的.在当时处于先进地位的扁鹊医学的影响下,古人在诊脉的基础上进行或灸或砭石或针的治疗,从而进一步发现身体上下的联系.经脉的概念是从可摸可视的血脉、动脉与小络发展到行气血的经脉,在其过程当中,诊脉是最直接的钥匙和桥梁.
  • 摘要:目的:研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手法治疗前后,脊柱对称性指标与症状学评分间的相关性.rn 方法:采集7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保守治疗前及20天治疗后症状学评分指标,包括:直腿抬高角度(SLR)、视觉疼痛量表(VAS)、JOA评分等,同时使用投影栅人体轮廓测量技术检测脊柱对称性指标,采用SAS9.0软件将两者进行相关性分析.rn 结果:治疗前后脊柱对称性指标的变化值与症状评分改善值呈正变关系.其中侧屈角比LR、侧弯角M的变化与症状学评分改善的相关系数较大.侧屈角比LR和旋转角HA权重最大.rn 结论:治疗前后侧屈角之比LR、侧弯角M、旋转角HA,尤其是LR与患者临床症状变化具有显著相关性,可以客观阐明脊柱的功能状态和病情恢复程度;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应该重视脊柱力学平衡因素.
  • 摘要:目的:探讨针刺调节胃运动的量效关系及其外周传入机制.rn 方法:选用健康成年SD大鼠24只,观察不同强度(0.5mA、1mA、3mA、5mA、7mA和9mA)电针对胃运动调节作用的量效关系,以此量效关系为依据,以同源野生型C57BL/6小鼠(n=8)为对照,观察特定强度电针对香草酸瞬时受体亚型1基因敲除(TRPV1-/-)小鼠(n=8)和酸感受离子通道3基因敲除(ASIC3-/-)小鼠(n=8)胃运动的影响.rn 结果:电针强度超过Aδ和C-纤维阈值时,电针足三里兴奋胃运动,中脘抑制胃运动,且电针强度越高,两穴位作用效果越强.与C57BL/6小鼠比较,1mA电针足三里或中脘对TRPV1-/-小鼠胃运动的调节作用明显减弱,而对ASIC3-/-小鼠胃运动的调节作用未见显著差异.rn 结论:电针足三里和中脘对胃运动的调节作用与电针强度密切相关,激活C-纤维可引起显著的胃运动调节效应.
  • 摘要:通过电针刺激(Electroacupuncture,EA)2型糖尿病(T2DM)模型大鼠耳甲区及其体穴(足三里、三阴交),观察造模及电针治疗后模型大鼠的机械痛觉、热痛觉及抑郁行为改变,探寻电针刺激改善T2DM模型大鼠痛觉障碍及抑郁症状的状态、方法和效果.发现电针刺激可改善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并高脂饲料喂养诱导的T2DM大鼠消瘦、镇痛、降糖.而且,耳甲区电刺激在改善消瘦和抑郁行为方面优于体穴电针刺激,体穴电针刺激在镇痛和降糖方面优于耳甲区电刺激.
  • 摘要:目的:通过研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证素特点,探讨其主要病机与治疗方向.方法:采用中医证素辨证方法研究144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病位和病性证素积分情况.结果: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五脏病位证素中肝的比例最大,肾次之,肝证素积分显著高于脾、肺和心(P<0.05).病性证素频数分布从高到低居前五位的依次为血虚、阴虚、阳虚、气虚和湿,而血虚的证素积分最高,其次为阳虚.将肝病理变化分级和血虚证素积分进行相关性分析,二者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位以肝为主,血虚是其主要的病性,肝血不足可能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主要病机,启发了从肝血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重要思路.
  • 摘要:肠道菌群失调与肥胖、2型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之间的关系已经逐渐被人们认识.降糖调脂方以清胃降浊为基本治法,以大黄黄连泻心汤为基础方,能有效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代谢综合征患者血糖、血脂、体重.开展降糖调脂方干预肥胖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脂(胃肠实热证)人群随机,多中心,阳性药物对照,开放性,平行临床研究。建立降糖调脂方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结构,降低炎症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假说.希望通过这一实验探讨降糖调脂方治疗代谢综合征的生物学基础,为中药治疗代谢综合征、2型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找到新靶点、提供新依据、开辟新的科研思路和方法.
  • 摘要:苍术属Atractylodes是东亚特有属,有2000多年的药用历史,开展苍术属的遗传关系研究将有助于认识不同类群的关系,为药材的鉴定提供依据。为明确菊科苍术属植物类群的演化关系,采用ITS和trnL-F序列构建了分子系统演化关系.在ITS和ITS+trnL-F系统树上,苍术属所有类群聚为一个单系,是Carlina和Atractylis一支的姊妹群.苍术属形成三支:鄂西苍术(位于苍术属系统树的最基部),白术和苍术复合群,包括关苍术、朝鲜苍术、南苍术、罗田苍术和北苍术.苍术属的分类学争议主要集中苍术复合群.结果认为苍术的种下分类不成立,朝鲜苍术应作为北苍术的异名.
  • 摘要:本文对历代中医理论创新做了简要叙述,并从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应与时俱进,应从临床实践总结创新,推动中医药科研系统化,引入循证医学等方面对中医基础理论创新的切入点做了简要论述.中医学理论是系统性很强、内在关系非常紧密的一门学科,就其特点可以概括为由系统向局部辐射,中医各科的发展都是在系统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实现的。必须深刻领会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系统性特点,建立一个可行的中医药系统性科研框架,广纳中医药科研成果,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中医药科研,使其成果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中医有“同病多方”“同病多法”的混乱,如何能通过科学的方法,筛选最为合理的治疗方案,这就需要引入循证医学方法。采用规范严谨的循证医学方法,得出可靠的循证医学证据,使中医基础理论更清晰明朗,也是创新之举。
  • 摘要:本文通过对明清山西史志文献资料的整理、统计和分析,研究了明清山西疫病流行情况、流行趋势和时空分布规律,分析了疫病形成的自然社会背景和成因,结合地方医药卫生状况和灾疫赈救措施的考察研究,提出了当代减灾防疫应当借鉴和重视的问题.以旱灾为主的气象学灾害形成了山西疫种以呼吸系统疾病危害最大,主要发生在春夏秋三季等特征;疫病的波动趋势与社会状态有关的观点;局部区域疫病的反复流行值得重视。明清时期的赈救体系中存在社会保障机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赈济力量不足和措施不得力,国家医疗和公共卫生防疫体系缺乏等问题、当代,由于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工业化污染严重等使山西疫病预防工作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提出应当从根本重视农业生产及仓储水利等基础建设;健全完善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制;充分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的治疗优势。
  • 摘要:高濂,字深甫,号瑞南道人、湖上桃花渔等,明代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主要生活在嘉靖、万历年间,著名文学家、戏剧家、藏书家、养生学家.本文通过对其养生著作《遵生八笺》的研究,探讨明后期在政治腐败、宦官专权、奢侈挥霍的社会中文人对生活的态度和养生观念,旨在从高氏对养生的研究中寻求能给当代青年以帮助的生活理念.《遵生八笺》不但把道德修养列于养生的首位,又详细记叙了品德的行为准则,并且告诉人们“福生于清俭,德生于卑退,道生于安静,命生于和畅。”这就要求青年人在心系家国事业努力拼搏的同时,又要在才能和道德中寻求以德为基础的平衡。当代青年人在生活事业尚未能够成功的时候,应端正态度,潜心学习。以一种从容的态度,众人皆躁我独静的态度,来面对工作学习中的困难和挑战,势必能够获得更多感知和成功的机遇。高氏有言“人能养气以保神汽清则神爽,运体以却病体,体活则病离,因此一个人要想保持精力充沛、创造力强健的长久状态,就需要保持行、气、神三者的统一,而这三者的统一,是以行、气的健康为基础的。这就要求在工作学习努力之余,又要将身体养生置于重地,不要在年轻时以健康换成功。即高氏所谓:“妙论合得,调摄合序,所居常安”。以平静而合理的心态和劳逸结合的方式对待这生活,方是长久之法。
  • 摘要:本文从中医心身医学的发源与发展入手,从其理论的历史渊源到近现代中医心身医学的发展情况进行概述.然后从中医心身医学符合现代社会疾病谱的改变、中医心身医学是中医药古文化传承至今的产物、中医心身医学更能切合现代中医药思维、国际心身医学界对中医的期待和中医心身医学符合我国国情的需求这五个方面来解析中医心身医学的优势所在.中医心身医学正是基于诸多理论,针对临床上的内科杂症,用“心身同治”脏腑与情志的相关理论来诊断和治疗。同一种疾病可以采用中医脏腑辨证,也可以采用中医心身医学刚柔辨证。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患者疾病躯体和情志疾患的侧重的不同。因为中医学本身就具有心身医学的核心理念,故而中医心身医学是将中医优势进行强化,更能符合当下社会疾病发展趋势的一门学科。进一步说,将心身医学这个观念贯穿在整个诊疗决策之中,更好更有效率的发挥医学的全部功效,特别是在提高中医药疗效方面有着非常好的前景。
  • 摘要:日本学者冈西为人曾于上世纪20年代来到中国,对中国本草学有深入研究,且成绩卓著.其一生发表过有关本草学、药理学论文、著作119种,主要著作有《宋以前医籍考》、《重辑新修本草》、《中国医书本草考》、《本草概说》等,其在治学中将中国本草发展历史划分为四个时期:先秦时代(前本草时代)、汉晋时代(本草的创始期)、陶弘景校订本草至《证类本草》(本草的隆盛期)、金元以后(医药理说为主)。并且在学术史研究中,注重与文献考证相结合,方便读者学习和研究。
  • 摘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窦)是常见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西医治疗无特效药物以安装起搏器为主,但有一定副作用及并发症.中医药治疗病窦具有肯定疗效,通阳活血方是全国名老中医刘志明从医多年总结治疗病窦的有效经验方,具有温通心阳、活血复脉之功效.近年来,在导师刘如秀主任医师的带领下,通过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研究,从在体动物模型到离体分子水平,再到细胞电生理水平,分别探讨通阳活血方治疗病窦的机制,形成了复方网络药理学的新概念,为中医药的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
  • 摘要:脑卒中是一种高发病率、高病死率及高致残率的疾病,但既往中、西医抗卒中药物的研究中因缺乏对缺血性卒中病理生理的完整认识,单纯寻求一种与疾病相关的线性途径或因果链进行干预,因而效果不理想.为此王永炎院士"毒损脑络"病机理论指导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研究.王永炎院士曾率先用通腑化痰对158例中风急性期常见的痰热腑实患者取得不错疗效;据此理论创制的“通络化痰胶囊”在实验和临床上都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因此,基于神经血管单元认识网络药理学和中医学指导下的抗药物研发新模式,提高药物研发的成功率,减少研发的风险和成本,必然会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带来巨大突破。
  • 摘要:非变应性鼻病因其发病机理尚不清,现代医学中药物治疗尚未取得满意疗效,手术阻滞蝶腭神经节法在疗效上国内外学者均有阳性报道,但存在麻醉、手术风险,对患者有一定创伤,临床推广存在局限.李新吾教授运用其研制的针刺蝶腭神经节法已治愈大量鼻炎患者,将此法应用于非变应性鼻病治疗,发现可有效改善患者鼻呼吸功能,减轻流涕等临床症状.
  • 摘要:失眠,中医称为“不寐”,又称“不得眠”、“目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症。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理科(睡眠专题门诊),在汪卫东教授的带领下,经过20多年的不断探索,形成了TIP睡眠调控技术。它具有针对性强、治疗快速,疗效可靠,依从性好,治疗彻底,规范易学等优点,是一种产生于中国本土的中医心理治疗失眠的技术,它把中国的导引、气功疗法与西方的催眠疗法进行融合,使患者处于低阻抗的状态,从而更好的进行中医心理治疗。该技术符合中医治病求本和治未病的理念,融合了传统的中医心理治疗和现代认知治疗、行为治疗、催眠治疗、放松治疗、精神分析治疗等方法,具有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基本特点。并且最为重要的是它适合中国人文,社会等实际情况,是产生于中华文化为背景下,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并积极汲取现代科学,尤其是现代临床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等营养知识的中医心理治疗方法。
  • 摘要: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能从更多的角度探求人体的状况,随着系统生物学思想的融入,中医证候实质的研究找到了新的方向.除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及代谢组学外,从干细胞层面进行证候实质的研究是一条新的思路.以2型糖尿病为例,不同中医证型与胰岛相关干细胞的影响因素有一定相关性.如能进一步对干细胞及其相关因素与中医证型之间进行关联性研究,将促进中医证候实质的研究,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研究基础.
  • 摘要:幽门螺杆菌(HP)为胃炎、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基因分型是触及生命本质的分型方法,不同基因分型与疾病相关性不同、其耐药性也不同.本文从HP基因分型入手,通过研究不同基因分型与疾病的相关性、不同基因分型的耐药情况、不同基因分型与粘膜损害程度的关系以及中医药抗HP的干预环节,简要总结了近7年幽门螺杆菌基因分型的研究情况,为中医药抗HP治疗提供新方法,发现新药物.研究发现中医中药具有不同的抗HP作用,有些甚则与西医的疗效相近,且与西医的抗HP三联或四联疗法结合使用,能协同增效,抗耐药。因此,应加强中医药抗HP干预作用机制的研究,从分子、细胞、免疫学角度深入,寻求到对HP具有抑制作用的专方专药,并能从HP致病的毒力因子、作用的有效成分及微观靶点以及临床药理、分子病理、细胞免疫学角度解释其疗效的作用机制,以指导临床针对HP不同基因分型测定毒力菌株,指导用药,减少治疗费用以及耐药菌株的产生。
  •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IBS-D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因疗效机制不明确,通过本课题的开展,可以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来研究在中药温肾健脾法的代表方剂的作用下,与能量代谢有关的蛋白在胃肠上皮细胞的表达,及其在作用下的表达来深入探讨温肾健脾方调控相关蛋白质表达的作用机制,并通过相应的转录因子后进一步确证实验结果,为中医辛开苦降法治疗FD提供理论依据.
  • 摘要:动脉粥样硬化(AS)是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病理基础,活血化瘀中药在临床中应用广泛,抗AS疗效确切.现有研究证实,活血化瘀中药可通过调脂、抗炎、抗氧化、保护内皮、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及迁移等多个环节发挥抗AS作用.结合AS机制研究在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及表观遗传学方面的最新进展,推测铁代谢、microRNA调控及DNA甲基化是活血化瘀中药抗AS效应的潜在靶点,对进一步明确活血化瘀中药抗AS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本文在回顾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方法和中药多成分药代动力学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对中药多成分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思考.中药复方多组分药代动力学研究要体现中医药特色,真实反映中药在体内的ADME过程,必须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进行研究。对于部分中药口服给药后的多峰现象,有学者提出建立中草药多成分的总量统计矩药代动力学数学模型的研究思路。由于中药多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具有一些自身的特殊性,加强对中药有效成分在生物体内的代谢转化研究,重视中药成分活性代谢产物的药效评价,对于促进创新中药研发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病理状态下与生理状态下体内药动学是否存在差异及其原因,中药与化合药同用时的药代动力学特点,都有必要进一步的研究。
  • 摘要:目的:建立适用于中药注射剂类过敏反应临床前评价的动物模型和方法.rn 方法:(1)小鼠或豚鼠分别一次性静脉注射具有类过敏反应的含有0.4%伊文思蓝(EB)的受试物,以耳廓蓝染发生率和伊文思蓝(EB)渗出量作为类过敏评价指标;(2)大鼠或豚鼠静脉注射含有0.6%EB的生理盐水溶液,10min后,背部皮内注射同前受试物50μl,20min后,测量皮内蓝斑直径和EB渗出量,以评价类过敏反应强度;(3)在犬清醒状态下,按照注射剂临床使用的剂量给犬静脉给药后,通过类过敏反应的反应症状及其评分方法和血压的变化来判断类过敏反应的发生及反应强度.rn 结果:①小鼠(或豚鼠)静脉注射阴性物质未出现耳廓蓝染,阳性物质和临床上有类过敏反应报道的中西药注射剂则见明显耳廓蓝染和EB大量渗出;②大鼠(或豚鼠)皮内注射阴性物质造成很小的蓝斑,与①中相同的物质则造成局部较大蓝斑EB大量渗出;③犬静脉注射类过敏反应物质后出现于人临床反应类似的类过敏症状;以上模型的检测结果与临床均一致.rn 结论:Beagle犬,小鼠和豚鼠以及大鼠皮肤类过敏均可作为中药注射剂全身类过敏反应实验的动物模型.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