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2009第5届中国保险教育论坛
2009第5届中国保险教育论坛

2009第5届中国保险教育论坛

  • 召开年:2009
  • 召开地:厦门
  • 出版时间: 2009-11-21

主办单位:;厦门大学;;

会议文集:2009第5届中国保险教育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伴随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市场经济的深入人心,我国保险业发展迎来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然而专业保险人才的匮乏与保险从业人员的低素质极大制约了保险业发展。本文对保险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就是为了探寻一个能够促进我国保险人才培养的合理模式,从而从促进我国保险业健康发展。
  • 摘要:本文基于保险学专业本科教育实践中所遭遇到的涉及该学科定位之不确定而引致的尴尬,从保险范畴研究的轨迹和比较保险与金融在本质上的差异性,分析探究了保险学确定为与金融学并列之二级学科的理论根据,并指出合理的科学的学科定位对于保险学专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 摘要:保险专业本科培养目标的定位关系着保险人才培养的成败。保险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于: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重能力、适应性强、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保险人才。这要求学生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系统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较高的专业素质以及较强的创新能力。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主要是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本科学生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拓宽专业渠道,引导学生在培养后期学习第二学位或副修第二专业;积极探索保险专业本科学生的分类培养。
  • 摘要:在金融海啸及全球经济衰退的环境下,保险公司为了满足长期的聘雇需求,皆希望藉由雇用高质量的毕业生,而无须负担庞大及昂贵的训练费用。另一方面,大专院校的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简称风保系)必须着手于保险课程的改进以让学生毕业前有更为充分之准备并加强其可雇用性。因此,寿险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及风保系的课程设计者皆须一个有效的评估模型,以为员工选择及课程设计的问题提供精准的解决方法。本文提出一套课程评估模型,可使寿险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分辨何所大学之风保系可设计出最合适的课程来训练学生成为有才能、有技术及充分准备的人力。此外,各校风保系可根据此评估结果作为课程改进的参考。
  • 摘要: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和保险业高速增长,我国保险业对人才需求进入了旺盛期。但由于保险教育脱离实际等原因,保险人才供求出险了“两难矛盾”:“保险业界人才难求,保险学生工作难找”.本文对我国保险人才供求的“两难矛盾”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通过保险高等教育创新解决保险业人才供求“两难矛盾”的对策。
  • 摘要:探究型教学模式与讲授型、启发型教学模式在教学主体、互动程度、教师的作用、学生的角色等方面存在明显区别,在本科层次的运用有很大拓展空间,但又面临一定困难。本文基于社保学科的教学实践探讨如何设计与实施探究型教学模式,指出可以设计开放式主题演讲、调研报告、头脑风暴等多种灵活具体的方式,并分别从师生角度总结探究型教学模式实施效果,找出不足并指出优化途径。
  • 摘要:对比我国和英美大学保险学科硕士与本科的课程设置,发现我国不同高校之间、我国高校与英美大学之间在课程设置及培养方式上存在较大差异。我国保险院校普遍存在硕士与本科课程内容趋同的问题,英美大学的硕士阶段课程设置与本科阶段则有较为明显的差别。由于硕士与本科两个层次的培养目标不同,课程设置及培养方式应在实现良好对接的基础上体现出差异性,硕士课程设置应体现学科内容的前沿性和精深度,相应地,培养方式应注重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研究规范和一定的学术素养。
  • 摘要:本文从教学的角度,参考加拿大滑铁卢大学(University ofWaterloo)精算课程体系,并结合北美精算学会(SOA)和意外险精算学会(CAS)的考试科目,探讨当前国内精算学科课程体系建设。本文提出了供国内开展精算教育的高校参考的精算课程体系,并对教学时间、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 摘要:这是个变动的年代,也可说是不变的年代,因为唯一的不变,就是变。金融海啸后,传统上把风险当成“数字”,当成“选择”的想法,更该留意到风险可以是种“感觉”,也更可以是“社会价值”,这些“可以”均有其理论基础,基础不同,看待风险的方式就不同。不同的风险理论会影响到人管理风险的思维,这些思维或许可强化金融保险机构风险管理的韧性。此次金融海啸与投资人因金融知识不足所引发的信心溃散有极大关系。本文介绍了风险概念必需转变的根源,介绍了实证论基础和后实证论基础的风险理论这两种风险理论概念,并论述了两种风险慨念之间的关联与调合。
  • 摘要:自2007年7月开始的美国次级房贷风暴,引发的金融危机造成全球各个经济体以及各个经济领域面临了崩解的连锁效应。由于现今金融市场的复杂化与国际化,造就了金融体系内部的盘根错节。保险业处于其中,一方面做为原始风险的承担者,另一方面亦投资经过包装后的创新金融商品,相较其它的金融机构而言,不知不觉中累积了更多的风险,在这次的金融海啸狂潮中,可谓损失惨重。本文将分析国际金融海啸的成因与其对全球经济所带来的影响,同时特别针对保险业所遭受的巨大冲击与台湾保险业者面临的困境加以探讨,最后归纳此次金融海啸中所得取之经验和教训,并提出相关建议,希望未来不再重蹈覆辙。
  • 摘要:保险公司发行次级债是提高偿付能力状况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次级债融资本身隐含着一系列原生风险,如发行风险、提前赎回风险和到期偿还风险,以及诸多衍生风险,如资本质量下降的风险、金融机构交叉持有次级债带来的系统风险等。本文通过案例研究和对比研究的方法,对保险公司发行次级债过程中的显著风险进行识别,并分别从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管的视角提出相应的风险管控措施。
  • 摘要:保险意识是人们关于保险的思想、观点及心理反映。公众保险意识水平不足是当前我国保险业发展的一个瓶颈。文章通过调查北京市民保险意识的现状,并进行原因分析,提出了提高北京市民保险意识的四个建议——以政府为主导,以行业为主体,以学校为依托,以媒体为载体,从而促进北京保险业的发展。
  • 摘要:核保是维护保险人和被保险人利益的重要保证手段。但由于核保中的有关法律问题未能得到彻底解决而导致纠纷不断。本文在阐述核保与法律的关系基础上,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2009修订)》,分析了迅速核保的法律意义、核保时对消费者隐私的保护、核保中的追溯效力问题以及临时保险协议的效力问题,并针对上述问题分析其完善之处,并对部分缺失提出相应解决方案及建议。
  • 摘要:保单贴现商品在国外已发展多年,近年台湾因老年及重症人口增加,对保单贴现交易亦产生潜在需求。本文就台湾引进保单贴现交易制度,以现有法制架构为基础分析后发现;保单贴现决定权应由要保人与被保险人担任,贴现给付之取得人应为被保险人;由保单贴现购买人取得受益人地位,但应由保单贴现人以利害关系人地位,代缴保险费以维系该交易运作;要保人与被保险人则应放弃保险契约上利益之处分权。
  • 摘要:保险契约系一典型之定型化契约,要保人于契约订立之过程中,实际上无法以其自由意思参与契约内容之形成。为避免保险条款出现违反诚信原则,而对要保人或被保险人之权益造成严重之损害,法院得于个案中依诚信原则对于约款之效力予以审查。所谓控制标准之具体化问题,系指如何将内容控制所根据之基本理念—诚信原则—以较为具体之形式表现于法律规定,藉此协助法院在个案中审查定型化契约条款之妥当性。所谓控制标准类型化问题,系指如何在同一具体化层次内,建构具规范功能之控制标准类型,以扩大控制功能之问题。本文以狭义内容控制为讨论对象,从诚实信用原则、消费者保护法第十二条、保险法第五十四条之一、民法二百四十七条之一等方面探讨了保险契约内容控制的法源问题,从实质控制与形式控制两方面对控制标准作了比较,介绍了内容控制数法源间之关系,从具体化问题和类型化问题两方面探讨了控制标准。
  • 摘要: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于2002年5月决定将保险合约会计准则的制订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界定保险契约的适用范围、有限度的会计处理改善及必要的信息揭露,并于2004年3月发布IFRS4;第二阶段制订认列及衡量方法,并于2007年发布草案,且于当年十一月六日前按受公众评论回函。本文介绍了近年来保险合约会计准则的发展现状,从保险合约会计处理之适用对象、保险资产与保险负债之认列及除列规定、保险负债认列之衡量三方面分别说明保险合约会计准则的讨论方向及暂订之结论,并探讨了保险收入与相关费用之认列。
  • 摘要:我国目前施行以偿付能力为核心的三支柱保险监管模式。偿付能力监管实质就是对资本充足率的监管。由于资本充足率等于保险公司的实际资本与最低资本的比率,所以最低资本的要求将直接影响资本充足率的大小。为了保证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保护被保险人的利益,各国保险监管法规都对保险公司设定了最低资本要求,我国((保险法》和保监会颁布的((保险公司管理规定》和《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规定》(保监发[2008]第1号,以下简称08年“1号文”)都对保险公司最低资本要求做出了规定。本文采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了我国(《保险法》和保监会规章对财产保险公司最低资本要求的不同规定,指出了法与规对同一问题规定不一致可能对监管实践产生的种种影响;通过借鉴国际和地区的规定和最新动态,分析了法规不一致的原因,并从立法技术和立法内容两个层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 摘要:全球金融危机彰显保险业的重要性,保险教育则是提高保险业经营稳健性的关健之一。目前国内的保险教育体系存在着课程设置的学科定位不够清晰、课程内容重复现象明显、疏于国外文献引进以及风险管理相关课程安排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国内高校应结合自身师资等,明确自身定位于培养研究型人才还是实务型人才,据此设置有不同侧重面的课程体系,并对现有保险课程进行梳理整合,同时引进国外教材、加强案例与实践教堂,从而培养符合市场需的优秀人才。
  • 摘要:一个发展健全的保险市场,除了成熟的保险专业技术外,完整的人才培育与发展管道更是重要的关键。台湾寿险业自1962年开放民营保险公司设立以来,历经开放美商寿险公司来台设立分公司、开放新设本国寿险公司,到最后开放世界各国寿险公司进入本地市场等不同阶段。其间因应寿险市场的快速发展,在寿险人才养成方面已累积相当的经验,也在寿险专业领域方面培育了相当多的人才。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台湾寿险业在全球化,国际化的趋势下,与大陆甚至国际间之人才交流将是不可避免的趋势,本文拟就台湾寿险业现阶段的人才培育概况作一介绍,并就两岸寿险人才的交流提供一些想法,期能有助彼此人才在未来的往来与互动,共同为发展具中华民族特色的保险市场而努力。
  • 摘要:作为小额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小额保险是为低收入人群提供的低保费、低保额的特殊保险产品。目前,小额保险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从需求和供给两个层面入手,分析我国农村小额保险试点工作中的成果与不足,并针对小额保险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 摘要:本文探讨微型保险在台湾实施的可行性,尤努斯在2006年创立葛拉梅银行,将“微型”的概念从金字塔底层推广至全球。本研究利用实验组设计之单组前后测设计方式,探讨国人对于微型保险和贫穷族群的认知与看法。在台湾,政府希望引进微型保险制度达到社会经济的稳定。建议应从金字塔底层的角度去设计缴费期间与管道及保单条款。政府应先着重在保险公司对微型保险的教育及经营微型保险的利基点,并加强保险公司对于微型保险的风险管理。
  • 摘要:我国政府一贯认识到农业在经济及社会稳定中的重要地位,并将“三农”问题置于政府工作的首要议程上。基于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村镇社会保障建设作为“三农”问题的重要突破口之一,在不同地区体现出了丰富的差异性和活跃的生命力。本文通过对于河南省上蔡县艾滋病村,京郊农村等不同样本的社会保障建设状况实地调查的分析,为差异化研究和制订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政策建议。
  • 摘要:全球保险业,尤其是产险业正面临着一系列的难题:对众多风险不敢承保、核心业务连年亏损、资本运作遭遇失败、业务创新遭受重挫。本文发现,纯粹风险并不是可保性的必要条件,保险人可以承保投机风险,包括其正侧与负侧风险;大数定律只是指导保险经营最重要的,而非唯一的原理,更非不可逾越红线;风险集聚能降低风险,风险对冲也能降低风险;通过指数化,结构化,保险产品可以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实现与资本市场的对接;风险的定义应从损失的不确定性拓展为损失与收益的不确定性,以体现风险的双侧性。
  • 摘要:农村小额保险是一种新型保险项目,它以低廉的保费为中低收入农民提供能够保障基本生活的保险产品,具有商业性和社会公益性的双重特征,被认为是一项重要的惠农措施。小额信贷在支持“三农”发展,帮助农村低收入群体脱贫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小额信贷机构在经营中面临的信贷风险,在对比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指出农村小额保险与小额信贷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是我国发展农村金融可资借鉴的一种良好模式。文中分析指出了农村小额保险与小额信贷相结合的可行模式,并提出了发展农村小额信贷与农村小额保险的政策建议。
  • 摘要:本文分析了不同类型巨灾保险制度模式的优劣及其对我国的适用性,认为我国巨灾保险制度的构造应当以日本的国家地震保险制度模式和台湾的住宅地震保险制度模式为主要借鉴对象,并取其他巨灾保险制度模式之长,同时又要符合我国的国情。在此基础上,本文从风险承担主体、责任限额及其划分、风险分散和巨灾防损等方面勾勒了我国居民家庭财产巨灾保险制度的基本架构。
  • 摘要:近十年全球社会保障改革进程中,创建公共养老储备基金成为较多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新的潮流和趋势。公共养老储备基金投资管理模式包括整合统一投资管理模式和独立管理投资管理模式、社会保障储备基金管理模式和国家主权基金管理模式、政府集中独家投资管理模式与政府主导有限竞争投资管理模式等,不同的投资管理模式在投资政策、资产配置、治理机制方面均呈现不同的特征。基于中国现实,论文提出了建立了以外汇储备作为主要融资来源的主权养老基金、社会保障基金与基本养老个人账户基金分隔管理、加强公共养老储备基金立法、强化我国公共养老储备基金治理机制与风险控制的改革建议。
  • 摘要:本文以2007年金融保险业以外之台湾上市上柜公司董事薪酬为研究样本,将董事薪酬分为固定薪酬,变动薪酬、总薪酬及总薪酬占税后纯益之比率,探讨家族企业及股份控制权与盈余分配权之偏离程度对薪酬之影响,实证结果发现家族企业对董事的总薪酬呈负相关,股份控制权与盈余分配权之偏离程度与董事各项薪酬呈负相关。
  • 摘要: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保险公司治理及其监管是维护保险业的稳定,促进其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在保险公司治理制度运行过程中,治理评价乃是完善保险公司治理制度、优化保险公司治理监管政策的核心问题。本文以我国保险公司治理评价为基础,通过构建以保险监管指数等指标为解释变量,以保险公司治理指数为被解释变量的多元回归模型,验证了我国保险公司治理监管、公司规模和大股东持股比例与保险公司治理指数呈较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 摘要:保险资金运用是保险公司在组织经济补偿和给付过程中,将积聚的闲散资金合理运用,使资金增值的活动。大量研究表明,保险资金运用是现代保险业存在与发展的关键,对提高保险业的偿付能力,增加保险公司的经济效益有着的积极的作用。本文拟对两岸保险企业的资金运用进行一下对比分析,从而对我国保险业的资金运用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 摘要:保险公司信用评级是声誉理论在保险业的重要应用。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外保险公司信用评级先进方法,分析我国保险公司信用评级所面临的问题。提出我国要加强政府对保险公司信用评级的支持,健全保险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加强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保险信用评级制度。
  • 摘要:中国经济渐进式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地方政府角色和职能的转变,使其应成为当地保险发展的主导力量。但中国保险发展实践中地方政府仅对保险发展产生一定间接影响作用的行为特征阻碍了当地保险发展。这主要源于“二重制度结构”下的政府供给主导型保险发展模式及“总-分公司”的保险经营管理体制。因此,应成立地方性保险公司、给各地保险主体更多的经营自主权、逐步建立总-子公司的组织模式以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保险发展中的作用。
  • 摘要:次级房贷风暴后,全球开始对金融海啸的始末与冲击进行分析,欧美主要国家不仅对金融改革法案重新检讨,国际金融监理之问题与因应亦为重要课题,本研究剖析次贷风暴之始末,汇整国际金融监理改革之趋势与发展,并对两岸金融改革进行检讨。在国际金融监理方面,主要改革目标包括对资本适足性及财务杠杆比率规范之改革;强化流动性风险监理;建立信用违约交换商品(Credit Default Swap,CDS)之集中结算机制;加强监理「影子银行(shadow banking)」;强化存款保险制度;强化问题金融机构之处理机制;将信用评等机构纳入金融监理;金融机构薪酬制度纳入监理;进行总体经济面之审慎分析;全面检视金融机构之公司治理制度;加强国际监理合作,共同监理跨国银行;保护消费者与投资人避免遭金融滥用(financial abuse);设置欧洲系统性风险会议(ESRC),负责对总体监理政策提出建议与警示等。就两岸金融监理方面,两岸银行业、证券业与保险业未来合作与金融改革之方向,可归纳为资本市场整合; 两岸金融监理合作机制之建立;开放海外企业得来台上市柜挂牌及登录为兴柜;签署两岸「金融监理备忘录」及开放海西区的先行试点等。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本次金融危机让全球重新检讨风险管理与金融监理之盲点,本研究之成果可作为海峡两岸金融改革与参与国际金融监理合作之参考。
  • 摘要:华尔街金融动荡通过金融市场的传导、心理传导渠道对中国保险业发展构成消极影响。虽然我国保险市场的国际化程度相对较低,我国保险业受到投资海外金融衍生品的限制,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保险业的直接影响还相对有限,但面对金融危机由局部金融危机向全球金融危机转化的背景,我国的保险业也无法“独善其身”。我国保险业应从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中认真吸取经验和教训,充分认识对外开放、投资渠道拓宽.创新和多元化的利与弊,在做好风险防控、保障市场安全的根本前提下,继续稳步推进保险业的改革与发展。
  • 摘要:恐怖袭击风险评估技术的落后是恐怖袭击风险难以得到承保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9.11”恐怖袭击以后,主要出现了两种恐怖袭击风险评估模型——损失程度估计模型和概率模型。这两种模型各有其优点和不足。随着模型本身的改进和数据的积累,模型的有用性不断提高,有利于推进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增加恐怖袭击保险的提供。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