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七届北京实验动物科学国际论坛
第七届北京实验动物科学国际论坛

第七届北京实验动物科学国际论坛

  • 召开年:2015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5-06-14

主办单位: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北京实验动物学学会;北京市实验动物管理办公室

会议文集:第七届北京实验动物科学国际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PCR-高分辨率熔解曲线分析技术(High Resolution Melting Curve Analysis,PCR-HRM)是一种基于单核苷酸熔解温度不同而形成不同形态熔解曲线的基因分析新技术,具有极高的敏感性,可以检测出单个碱基的差异,并且成本低、通量高、速度快、结果准确、不受检测位点的局限,实现了真正的闭管操作.在突变扫描、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甲基化研究、基因分型、序列匹配等方面HRM分析技术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前期的研究中已经完成了禽白血病病毒A、B、J亚型以及内源性E型的分型诊断(专利号ZL201310012045.6);,猪瘟疫苗株与野毒株的分型诊断(ZL201310265390.0);鹅细小病毒与番鸭细小病毒的分型诊断(申请号201410069519.5)、犬细小病毒的SNP分型(申请号201410229142.5),论文发表在Molecular and Cellular Probe杂志.目前正在利用HRM技术建立实验动物病原分型诊断技术方法,如小鼠多种螺杆菌,包括肝螺杆菌(H.hepaticus)、胆汁螺杆菌(H.billis)、小家鼠螺杆菌(H.muridarum)、啮齿类螺杆菌(H.rodentium)、盲肠螺杆菌(H.typhnulius)区分;小鼠细小病毒MVM株和MPV株区分;小鼠细小病毒MPV株分型;大鼠细小病毒KRV株、H-1株、RPV株、RMV株区分以及小鼠肝炎病毒不同亚型的区分.
  • 摘要:实验动物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动物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直接关系到相关科学研究的水平,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入,实验动物的质量被赋予新的内涵,抛开实验动物的福利与伦理不顾,按照传统的做法机械地谈论实验动物的质量,已远远不能满足新时代对实验动物工作的需要,只有建立在保障实验动物福利和伦理水平基础上的动物质量,才真正具有科学上的意义.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CNAS)在“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资助下,承担了《实验动物质量保证条件和认可评价关键技术的研究与示范》研究项目,致力于研究建立以动物福利伦理为核心、可与国际通行做法相接轨、并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型认可制度-实验动物机构认可制度。GB/T27416《实验动物机构质量和能力的通用要求》是该项目的重要研究成果之一,该标准既是认可机构开展实验动物机构认可的技术评价依据,也是实验动物机构获得认可需要遵守的基本准则。目前该项认可制度己进入认可示范阶段。
  • 摘要:实验动物作为"活的试剂"和"天平",质量标准尤为重要.以1990年代发布的卫生部医学实验动物标准和1994年颁布的实验动物国家标准为标志,初步构建中国实验动物标准体系,此后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不断完善和提高,达到了一定的标准化水平.1094年国家技术质量监督局颁布了中国第一版实验动物国家标准。该版标准啮齿类和兔类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监测等级、环境与设施、全价营养饲料、哺乳类实验动物的遗传质最控制4项质量标准和43项方法标准共47项02001年根据中国实验动物的发展要求发布了修订版,增加到12项质量标准和71项方法标准共83项。2006到200$年,中国实验动物学会组织专家对2001版实验动物国家标准又进行了修订和补充,分别于2008年和2011年发布了新标准。除此之外,卫生部、农业部、建设部、国家标准委,北京、上海、广东、汗苏、云南、湖南、黑龙江等省市根据本行业、木地区的需要制定了一些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使中国的实验动物标准体系和检测技术体系日趋完善。
  • 摘要:本文分三个部分概要的论述了中国药物安全性评价的发展历程、GLP实验室的发展历程和药物安全性评价对动物质量的要求.第一部分为中国药物安全性评价的发展历程,第二部分为中国GLP实验室的发展历程,第三部分为药物安全性评价对动物实验的软硬件要求、实验动物质量要求、实验用饲料、垫料和引川水的要求和实验动物管理与使用委员会(IACUC)的运行等。
  • 摘要:缺血性脑卒中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虽然一直以来是临床研究的热点,但目前除溶栓外仍缺乏有效的神经保护治疗手段.如不能通过有效手段对脑缺血后24h~72h血脑屏障的第二次开放进行干预,将造成不可逆转的神经血管功能损伤.本课题组致力于研究的莫诺苷具有抗炎、抗氧化、神经营养等作用,对于局灶性脑缺血大鼠预后有着积极的影响,能够有效促进局灶性脑缺血大鼠SVZ区的神经发生,促进大鼠脑缺血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本研究基于脑卒中治疗"神经血管稳态重构"假说,探讨莫诺苷对血脑屏障重构和微血管功能完整性的作用,包括对脑卒中早期的血脑屏障通透性作用和修复期血管新生作用.研究表明,莫诺苷对脑缺血后早期BBB的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并能够提高脑缺血再灌注7天后皮层梗死区域周边新生血管数量,促进血管新生,对恢复神经血管单元微血管功能完整性有显著的作用。结合前期对莫诺苷促进脑缺血后神经发生作用的研究,进一步验证了脑卒中治疗“神经血管单元稳态重构”假说,将为脑卒中神经保护药物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 摘要:高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实验动物科学成为了一门支撑本世纪生命科学发展的重要的支撑性新兴学科,实验动物的健康情况对科学研究的进步有重要的影响.自从2009年起本实验室对北京市多家实验动物单位的实验用鼠进行了病理学抽检.对实验鼠的心、肝、脾、肺、肾、大肠和小肠进行取材,通过甲醛固定,石蜡切片HE染色、冰冻切片油红O染色、PAS染色等方法对实验用鼠的健康状况进行病理学分析.结合对实验鼠的微生物学的检测,分析认为,虽然北京市的啮齿类实验动物中无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的阳性感染个体,对人、动物及周围环境无明显危害:但是根据病理学的调查结果,在以肝脏、肺脏及肾脏为代表的器官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病变,肝脏病变表现为细胞肿胀,经特殊染色确诊部分为脂肪变性.肝脏损伤可能与饲料有关.肺脏病变表现为淤血、渗出及间质性肺炎.肺脏病变与饲养环境空气情况有关,如垫料及雾霾.肾脏以肾小管,集合管官腔中出现均质粉染渗出为主要病变,可能是由于接触肾毒性物质或处死应激造成.因此,所调查的实验鼠在临床上属于亚健康状态.
  • 摘要:采用交叉配型方法指导绵羊动物模型输血,改善术后失血状态,评价输血后血流动力学,体温,血红素等变化.羊的血型较人类的复杂,在动物实验过程中常无法对其血型进行鉴定。而且输血前的交叉配型实验也往往被忽视。在以往实验中出现过未配型输血后羊溶血的案例,直接影响了后续实验的进行。当采用简便的交叉配型方法后指导绵羊移植类模型输血,没有发现有溶血、发热等输血不良反应,所有实验绵羊均能够立即明显改善术后失血状态,并保证了实验顺利完成。
  • 摘要:树鼩(Tupaia belangeri)作为重要的野生动物之一,因生物学特性、生理生化指标和全基因序列等与人类相似,与灵长类实验动物比较,树鼩具有体型小、繁殖周期短、饲养和实验成本低,易于操作等优势,已被广泛地用于生物医学研究.但由于其遗传背景不清,缺乏动物质量控制标准,实验的重复性和科学性差,因此,开展实验树鼩的标准化研究和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创建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现实意义.
  • 摘要:近年来ZFN、TALEN、Crisp技术的出现使人们突破了只能通过胚胎干细胞(ESC)生产小鼠、大鼠基因敲除模型的限制,利用这些新技术,通过对许多物种的受精卵胚胎进行操作,可以制备各种基因修饰动物模型,极大的推动了实验动物模型的发展.转基因动物中心在2013年5月及7月分别利用TALEN和Crisp技术,通过胚胎注射成功生产出条件性敲除小鼠(8月份cell才有条件性敲除成功报道),阳性率均可达到5-20%.利用两步法即胞核和胞质均注射TALEN及打靶载体,通过提高TALEN的注射起始浓度,成功获得了发生正确同源重组的条件性敲除小鼠。利用Crisp/cas9系统进行两步法注射,打靶载体浓度低至5ng/ul时同样可以高效获得条件性敲除小鼠。高效敲除平台的建立极大的缩短了动物实验周期,为所在细胞坏死、肝炎、免疫、肺发育、毛发干细胞调控、肺癌等方向的在体研究提供了强力支持和推助。
  • 摘要:大鼠是最重要的实验动物之一,大鼠的编码基因数与人类基本相当,且同源基因数更相近.1850年以前,大鼠已经被驯化并应用到实验中,是最早用于实验室研究的哺乳类动物.1909年,Helen King培育了第一个大鼠近交系,同年作为目前普遍应用的小鼠近交系的培育才刚刚开始.生物医学界也一直对大鼠资源和科研密切关注.自1995年以来,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一系列大鼠资源和研究中心,专门从事大鼠资源收集、以大鼠为模型的科研以及这些资源在转化医学上的应用.近年来,中国科学研究对于基因工程大鼠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围绕中国在生命科学和人口健康发展领域的战略部署,以重大疾病的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等为切入点,联合中国实验动物优势科研院所,研制一批重要大鼠疾病模型资源,为我闰基因工程大鼠资源的快速积累和持续发展奠定技术优势,建设中国基因工程大鼠模型开发与集成应用的示范基地;提升疾病模型表型分析平台的专业化、标准化和社会共享程度,不断扩大模型资源共享体系,形成包括中国基因工程大鼠模型资源保种、种质供应和信息共享的体系,最终建资源集成、种质保存和供应以及模型质量及应用标准化的国家示范基地。进一步加强疾病动物模型的研究与应用,实现从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遗传学、循症医学等研究成果到重大疾病研究和创新药物开发的衔接,进一步提高对中国的生命科学和人口健康研究的支撑能力。
  • 摘要:艾滋病动物模型经过三十年的探索研究,目前已成为最成功的感染性疾病动物模型之一,堪称模型典范.但是,在完全满足发病机制、医药、疫苗以及生物制剂研制需求等诸多方面,仍有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寻找合适的动物,制备理想的艾滋病动物模型,一直是AIDS研究中的重大难题之一.理想的动物模型应该是HIV能感染动物,并在免疫学改变、病毒学特性和疾病过程等方面表现和AIDS有很高的一致性.目前,大多数实验都是应用此类模型,用于AIDS的发病机理研究,治疗药物筛选及HIV疫苗研制。但是,由于HIV-与SIV毕竟是两种不同的病毒,它们在基因序列、包膜结构和抗原性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使该模型的使用有一定的局限性。近来,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将HIV-1重要基因与SIV做成嵌合体病毒(SIV/HIV-1,简称为SHIV)感染猕猴类动物,用以研究HIV不同基因的功能以及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为针对HIV某个基因的作用机理研究提供了可能,并利用此类动物模型川于评价针对某个蛋白抗原疫苗的研究。
  • 摘要:物品无菌化处理是保证实验动物质量的核心工作之一,要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物品的无菌化处理(灭菌设备的合理选择,设备、工艺流程的监测及验证方法);动物饮用水的无菌化处理(针对目前饮用水处理方式存在的问题而改进的全新工艺);设施密闭空间及表面无菌化处理(设施、设备内部空间及物品表面无菌化处理新方法)。
  • 摘要:目的:比较不同品系高血糖小鼠模型在糖尿病药物药效实验中的评价效果,为合理选择实验动物提供依据. 方法:首先采用KM、BALB/c、C57BL/6J三种不同品系小鼠,腹腔注射四氧嘧啶建立高血糖小鼠模型并计算造模成功率.通过灌胃已知阳性药物盐酸二甲双胍,测定各组存活率、体重、空腹血糖值、生存率等指标. 结果:KM品系造模成功率最高(60-65%),其次是BALB/c(),C57BL/6J最低(15-20%).同一品系的雌性小鼠比雄性小鼠死亡率高,雌雄性KM分别为40%和20%,而BALB/c雌雄性是100%和25%(P<0.01).参照造模实验结果,选择死亡率及成模率较接近的雄性KM、BALB/c、小鼠作为糖尿病模型,进一步开展药效学实验.各组小鼠在给药期间逐渐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多食、多饮及消瘦的症状,BALB/c高血糖模型组给药过程中死亡率为100%,仅存活14d,故未完成实验. 结论:封闭群小鼠比近交系更适合用作临床前药效评价中实验模型.本实验中,雄性KM小鼠药效学评价数据均优于其他两个品系可作为首选动物.
  • 摘要:目的:比较麦管和麦片两种载体进行玻璃化冷冻保存小鼠胚胎的效果.方法:室温条件下(20-23℃)下,以乙二醇、蔗糖和聚蔗糖等试剂配成玻璃化冷冻液,分别利用麦管和麦片作为冷冻载体,对小鼠2细胞期胚胎进行冷冻保存.结果:保存一周后,对冷冻胚胎进行复苏继续培养,两种载体的胚胎复苏率均达90%以上,但以麦管为冷冻载体的胚胎4细胞发育率和囊胚孵出率分别为70%和46%,低于以麦片为冷冻载体的76%和56%.结论:以麦片作为冷冻载体的小鼠胚胎冷冻保存效果优于麦管载体.
  • 摘要: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至今,通过创新大动物近交系的系统培育方法,以中国独有的濒临灭绝的五指山小型猪1公1母2头猪为系祖,采用"仔配母"、"全同胞"交配等综合措施,跨越"畸形死亡率高、弱仔死亡率高和成活率恢复"三个阶段,育成国际上首个近交系猪系.创建了系统、综合繁育技术,由近交初期仔猪后代成活率不足20%,逐步提高到60%,由地面饲养F18的60%(15/25)提高到笼架饲养F20的92%(23/25),目前已培育出F20-F24近交系种群,建立了近交系谱,F24近交系数高达0.994.并初步实现了SPF级猪的繁育以及人源化转基因猪的技术开发.所培育的该近交系猪具有体型小、性成熟早、繁殖率较高、不含PERV-C型基因、不含应激反应基因,免疫代谢、心血管疾病等基因与人类有较高的同源性等特点.基因与生物性状稳定、均一,是生物医药开发应用的优良大动物资源.《一种获得近交系小型猪的方法》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优秀奖(2009)和北京市发明专利一等奖(2008),五指山猪近交系培育及分子遗传学特性研究获得农业部中华神农一等奖(2007)等奖项.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