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2016年地球科学与文化研讨会
2016年地球科学与文化研讨会

2016年地球科学与文化研讨会

  • 召开年:2016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6-11-13

主办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

会议文集:2016年地球科学与文化研讨会 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从文化的定义、功用和内涵入手,试图对文化以及地质文化确立一个精确的概念,并结合我国1999-2010年底的新一轮青藏高原地质大调查,阐述地调工作与推动地质文化大繁荣的内在关联,热情讴歌了地质队伍代代承继的"三光荣"优良传统和"四特别"行业精神.
  • 摘要:北京是中国地质调查的"摇篮",1916年开始北京西山地质调查,1920年出版第一部地质调查专著《北京西山地质志》,2016年恰逢100年.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两轮区域地质调查,北京率先实现1∶5万区域地质调查的全覆盖.今后北京的地质调查将以天安门为中心部署展开,工作范围扩大到京津冀,首先在北京建立8个监测预警预报系统,实现从地质找矿为中心向地质环境调查为中心转变,从资源调查向多参数调查转变,从平面地质调查向三维地质调查转变,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服务.
  • 摘要: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领导下,在国家海洋局等单位的支持下,地质考察工作将扩大我国在南极的战略布局,增强我国在国际南极事务中的政治、外交地位和国际竞争力,为我国在未来和平利用南极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将“继续向南极内陆挺进”。
  • 摘要:中国的地质调查之所以在辛亥革命后起程,有几个具体的背景不能忽视.换句话说,中国的地质调查是应"运"而生的,有其逻辑自洽的合理性:一方面,鸦片战争之后,看到西方列强在自己的国土上疯狂地掠夺矿产资源,一部分先知先觉的爱国之士,通过深邃地思考后,认为必须通过开发矿业、强国富民,才能拯救民族于水火,维护矿权、实业救国的呼声日益高涨;另一方面,大量西方人涌进中国进行地质调查、近代地质学传入、地质教育的兴起以及科学与民主思潮的出现等,使得建立中国自己的地质机构、开展地质调查成为必然.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大量外国人进入中国进行地质调查,日本等西方列强疯狂掠夺我国的矿产资源,开办现代矿业必须掌握地质学和采矿知识,地质学为近代科学思潮在中国的兴起扫清了道路,新式学堂的兴起开启了中国地质教育的先河。谈到中国地质调查工作的发端,不能忘记,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辛酸过程;更不能忘记,中国地质工作的先驱们、开创者们,是如何在国破山河碎的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筚路蓝缕、卧薪尝胆,从无到有,建立起中国人自己的地质调查机构,并且学会独立地开展地质调查工作的。
  • 摘要: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地质公园品牌创建,各地的地质博物馆、观赏石、宝玉石、矿物晶体、化石等地学科普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一时间,地学科普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地学文化作为地学科普的一种主要形式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时尚,它不仅给旅游业带来了新的活力,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本文以湖北黄石市结合自身的资源特点和城市转型全力打造地矿科普文化产业为例,谈一下地学文化对产业的带动作用,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地学+”文化与“旅游+”所释放出的“洪荒之力”,正在成为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助推器。尤其是“民生地质”,给从事地质技术服务的地勘单位拓宽了服务的领域,地学+水文、地学+环境、地学+城市、地学+农业、地学+旅游等与“民生”相关的大地质技术服务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并催生出地质公园、矿山公园、地质博物馆、养生养老基地、枯竭城市转型等诸多产业,据CGN公布的资料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有世界地质公园33家,国家地质公园(含获得资格)241家,省级地质公园数百家,还有诸多的国家和省级矿山公园、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地质博物馆、地质主题公园、养生养老基地等,这些地学文化产业又在强力地推进地学文化的繁荣。
  • 摘要:人们选择“地质行业”,一开始可能有“免费旅行”“游山玩水”“野外津贴”等低级、狭隘的想法。然而,随着学习和工作中取得成绩,从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地质事业的强调和重视,自己也就跳出了狭隘的圈子,对地质事业培养起浓烈的兴趣和深厚的感情,产生无穷的动力,以艰苦奋斗的精神,去为祖国找矿立功,创下优秀的成绩,把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更加推向前进,祖国不但成为大国,而且逐渐成为“强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又符合“富强”这一项。地质人通过“敬业”,艰苦努力地为国家创造财富,使国家富强起来,这又符合“爱国”这一项,这使热爱祖国落到了实处。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敬业”“富强”“爱国”中又汲取了更多的力量,更有利于贯彻“三光荣”教育。
  • 摘要:从地质廉政文化的科学内涵入手,探索开展新时期地质廉政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加强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提高群体廉洁自律意识,广泛开展廉政文化活动,弘扬新时期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
  • 摘要:河北地质大学是原地质部直属院校,在学校发展过程中传承了地质"三光荣"精神,为地质行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并且孕育了精深的地质文化和地质精神.进入21世纪,地质行业发展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时期也必须传承、创新地质精神,从爱国主义内涵的充实、艰苦奋斗精神的坚守、创新文化的建设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构建着手,丰富地质精神内涵,为学校和地质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 摘要:本文通过对地质调查局属各单位在"世界地球日"期间开展的科普宣传活动进行追踪,可以了解地质调查局系统科普宣传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而掌握局属各单位科普工作的开展情况.
  • 摘要:地质科学会让生活更有内涵。这些内涵可表现在以下方面: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普及资源新理念,地质科学探测探索地球奥秘,地下水资源合理利用与污染防护呼吁关注生态环境,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助力山区城镇建设,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保驾矿山生产安全。
  • 摘要:本文从广义的垃圾入手,从列举的地质学领域中曾经被当作垃圾的可燃冰、璞玉和尾矿变废为宝的过程中剖析了地质学原理及在垃圾的地质学改造过程中迸发出的强大的地质文化现象.
  • 摘要:我国具有研究岩溶地貌和洞穴的极为有利的自然条件,建所40年,岩溶地貌景观与洞穴研究室老中青三代研究人员,在岩溶地貌类型划分、发育演化、洞穴学研究及天坑科学概念的形成等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国际先进成果;为我国岩溶世界自然遗产、多个世界地质公园、国家地质公园的申报成功做出了重要贡献;对我国岩溶旅游资源,特别是洞穴的科学开发、利用和保护起有主导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洞穴专业委员会的建立和其有关活动的开展,有力地推动岩溶科学知识的普及、与国际洞穴探险组织的联系及国内群众性洞穴探险的推广.40年来,取得了在科学研究、社会效益、造福地方的经济效益等多方面的可喜成绩,真正做到了将科学研究成果谱写在遍布奇峰异洞的祖国大地上。
  • 摘要:现代意义上的地质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19世纪中叶在欧洲兴起,并由西方传教士带进中国.但是,人们对地球的认识源远流长,在曲折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原始朴素的地质知识逐渐形成,这一点从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可见一斑.早期文学作品对地质现象、地质知识、地质生活等均有所记载,体现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界最朴素的认知.
  • 摘要:章鸿钊先生(1877-1951)为我国著名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地质科学史专家,中国科学史事业的开拓者.字演群,1877年3月11日生于浙江吴兴县(今浙江省湖州市),1951年9月6日卒于南京.章鸿钊是中国近代地质学奠基人之一,他早期创办了农商部地质研究所(地质讲习班),为我国培育了第一批地质学家,其中许多人成为我国早期地质工作的主力。他从近代地质科学角度研究了中国古籍中有关古生物、矿物、岩石和地质矿产等方面的知识,撰写《三灵解》《石雅》《古矿录》等著作,开我国地质科学史研究之先河,具有广泛的影响。与其他地质学同仁一道参与筹建中国地质学会,并任首届会长,为我国地质界一代宗师。
  • 摘要:大学精神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形态,是多种文化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国地质大学在60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以"艰苦朴素,求真务实"为核心的地大精神,从文化要素的视角研究地大精神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地大精神内在地包含着古今中外多种文化要素,中华传统文化为地大精神的形成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红色革命文化规定了地大精神的政治品格和思想魅力;地质特色文化赋予地大精神以行业色彩和地学特征;西方科学文化使地大精神更加开放包容.
  • 摘要:今天,共同追溯地调百年发展历程,探讨地质行业人文精神,恰逢其时、立意深远。借此机会,谈几点意见。一要不忘初心,沿着地质先辈的足迹继续前进。要继续坚定地忠于党的地质调查事业,通过回顾地质先辈所走过的道路,来追溯最初的地质梦想,永葆奋斗精神,永怀赤子之心,争取在下一个百年创造新的辉煌。二要以纪念中国地质调查百年为契机,推进地质文化建设。把践行新时期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作为当前地质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深入开展新时期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教育,要以地质大讲堂、宣传栏、网站等为宣传载体,积极开展新时期核心价值观的宣讲,让新时期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三要进一步加强地质文化理论研究。要坚持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紧贴当前地质调查工作实际,进一步加强地质文化理论研究,努力为繁荣地质文化、推动地质调查工作科技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 摘要:一部中国地质教育史,是中国百年时代精神精华的浓缩与再现.中国地质教育理念和精神的历史演变分为4个阶段.中国地质教育创始期的理念与精神;新中国成立初期地质教育的理念与精神;改革开放带来地质教育的理念与精神变革;面向21世纪的中国地质教育理念与精神.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中国地质精神,光大中国地质教育理念与思想,对于中国地质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国地质教育不像西方以浪漫的“旅行地质学”形式为肇始,带有纯科学的意味。中国地质教育理念与精神从一开始就渗透着民族觉醒、独立与解放的强烈意识,带有悲壮的色彩。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地质教育理念与精神和民族复兴的梦想融为一体,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主义制度、国家发展战略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具体表现。中国地质教育理念与精神的演变是中国社会近现代史的一条逻辑线索,每一时期都有不同的时代内涵。但始终不变的是它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和行业文化,如自强不息、艰苦奋斗、辩证观物等价值理念和致思方法,特别是由此而沉淀生成的“三光荣”精神,已经成为地质行业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地学教育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中,要继续传承和弘扬“三光荣”精神,以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为底蕴的“三光荣”精神,将会历久弥新,成为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地学教育、地学人才的培养能不能过得硬,除了知识和物质技术要素之外,这是不能缺少的精神之“钙”。
  • 摘要:本文基于文献分析法,统计分析代表资源观的"地大物博"与"资源危机"、代表社会发展观的"有水快流"与"节约型社会"等词汇在文献中出现的时间分布,寻找从"有水快流"向"节约型社会"转变过程的节点文献,认为百年资源观的演化可以分成弱资源危机感时期和强资源危机感时期,在强资源危机感时期中可划分为有水快流建设阶段和节约型社会建设阶段,并且正确的资源观决定合理的发展观.目前,我国地大物博与资源危机两大阵营的认识仍然交织,摸清我国资源家底,科学认识我国资源国情,将有利于树立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科学而正确的发展观.
  • 摘要:走过百年沧桑,今天的地质工作正处在重大变革的新节点上。不忘初心,传承基因,围绕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的“全力支撑能源资源安全保障,精心服务国土资源中心工作”的基本定位,实现地质工作结构、运行方式和管理体制转变,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地质工作新格局,将是新常态下地质工作的应有之义。不忘初心,一要强化责任担当。二要增强服务本领。三要加快集成创新发展。四要革新图强攻难关。
  • 摘要:今年,是我国近现代科学史上的重要一年,中国地质调查事业迎来100周年,同时,也是中国地质图书馆建馆100周年.馆的前身是中国地质调查所图书馆.从中国近代科学来说,最成功的是地质学,而地质学界成立最早、事业最成功的是中国地质调查所.作为这个所的重要部门,图书馆一直充当着不可或缺的文献保障功能,对地质科学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并且是我国早期地质学研究的著名纪念地,是中国地质学学术中心所在地,抗日战争时期的地学文献中心,新中国地质科学纪念地。
  • 摘要:中国地质图书馆是20世纪初伴随着中国近代地质学的启蒙而诞生的.它的第一座独立馆舍具有典型德国建筑风格,在建筑史上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该馆是20世纪早期中国对外学术交流的中心,广泛收藏了大量珍贵的地学书刊及地质图件,是传播地球科学与文化的基地.中国地质图书馆在百年发展历程中积淀了独特的文化,构建学习型地质图书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 摘要:山东省地矿局党委,立足地矿系统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始终把地矿文化建设作为凝聚、激发、引领整个干部职工队伍干事创业的重要"源动力",尤其在"家庭建设"方面,突出家庭作为养廉促廉保廉重要阵地作用,坚持从"情"字入手,从根上着力,全员参与,上下协同,取得了扎扎实实的成效.
  • 摘要:欲知大道,必先为史.若要了解社会、行业发展规律,就务必要对过去的发展情况有深入的了解.地质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先导,在过去100年内与国家命运紧密的联结在一起.通过回溯百年来地调机构的发展历史,缅怀老一辈地质人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学习他们无私奉献、服务国家、服务大局的高尚情操,继承和发扬先辈们的优良传统,为新时期我国地质事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要继续坚定地忠于党的地质调查事业,继续弘扬优良传统,积极践行新时期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通过铭记前人所走过的道路,来追溯最初的梦想,永葆奋斗精神,永怀赤子之心,在新的征程上谱写新的篇章。
  • 摘要:简要分析总结了新媒体的特点及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大众获取信息的途径以及地学科普工作的发展趋势.首先,创作内容应更贴近生活。其次,形式上力求更加生动活泼。最后,构建一支技术全面的地学科普宣传队伍。
  • 摘要:近年来,我国地质灾害日益严重,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防灾减灾势在必行,加强地质灾害教育成为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地质灾害教育的现状,提出相应的策略,以此推进地质灾害教育的发展.健全地质灾害立法,确立地质灾害教育地位,培养灾害意识,有效抵御地质灾害,依托科普教育基地,拓展地质灾害教育,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加强地质灾害教育普及,开展全民教育,整体推进地质灾害教育,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地质灾害教育事业提供人才基础。
  • 摘要:本文从地质行业文化建设回顾、继承弘扬地质行业"三光荣"精神,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地质行业精神实例3方面对地质行业精神进行了探讨.地质精神是地质行业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地质行业的精神支柱和推动力.
  • 摘要:地学类博物馆是对公众传播地质知识的重要场所.随着社会的进步,对地质文化的传播亦成为博物馆的重要任务.本文从传播内容、传播形式和传播理念3个方面剖析了地学类博物馆对地质文化的传播工作,力求通过这样的探究使地学类博物馆的传播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理念更先进、影响更深刻.
  • 摘要:刘登忠,成都理工大学教授,生于1950年7月,四川泸州市人,中共党员.1977年毕业于成都地质学院,曾任成都理工大学地质调查研究院副院长,四川省遥感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长期在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从事遥感技术、区域地质及油气资源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了《遥感地质学》《1:5万区调填图新方法》《遥感地学分析》《环境遥感》《1:5万区调中的遥感技术》《资源勘查中的遥感技术》等课程。多年来主持或参与国家计委、国土资源部、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国务院油气办等重大科研项目15项。科研成果获部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四等奖2项。获成都理工地学科技成果一等奖5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主编专著3部、发表论文30余篇。主编区域地质调查报告6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图(1:50000、1:250000) 17幅。2015年,刘登忠被评为“全国最美地质队员”。
  • 摘要:矿山地质环境研究室是一只年轻的队伍,他们用行动践行并传承着"三光荣"精神.他们艰苦奋斗,积极做好技术支撑工作.他们乐于奉献,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
  • 摘要:适逢地质调查工作开展百年之际,拿到了这本厚厚的《温家宝地质笔记》,确实是沉甸甸的,这个沉甸甸不仅仅是因这部书是由温家宝总理的45本笔记整理而成,更是因为那一页页泛黄的笔记和地质图,激起了几代地质工作者共同的记忆,让人们看到了地质人为国计民生奔赴险地的担当和情怀.古人提倡“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前两者的高度太难企及,但“立言”却是众多文人墨客的第一要务,温家宝同志的这部笔记虽与文人刻意写文章不同,但也可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了,即使其中的言论不能成为普世真理,但这种记录人生的方式足以成为后世学习的楷模。更何况,这其中体现出的勤奋、坚韧、谦卑、踏实等做人做事的美德足够成为新形势下弘扬地质行业精神的范本,足够成为当下年轻人的警示恒言。一摞泛黄纸,几多地质情。温总理的字字句句如同春日的雨滴,落在纸上,润进心中,和百年的地质老人一样,指引着人们前方的路。
  • 摘要:本文对地学文化的概念进行了阐述,指出一些学者的看法并给出自己的理解;简要介绍了地学文化的产生及发展情况,认为地学文化的起源很久远,对新时期地学文化的传播形式进行了重点介绍.
  • 摘要:地质调查事业在中国的现当代史中占有及其重要的位置,而人文文化又是中国地调百年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本文通过百年地调史上的几个人文文化节点,以图展示地调百年的浓浓人文文化情怀.中国地调百年,事实上也是地学文化成长中的百年,百多年来,中国几代地质人在创造着中国地质科学奇迹的同时,也在不断地丰富着地学文化,丰富着中华文化,镌刻创造着一个个地学文化的丰碑。从1910年中国地学会主办的中国第一家地学期刊《地学杂志》,到如今汗牛充栋琳琅满目的各类地学典籍,中国百年的地质史创造了无数的文化经典和文化大师。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